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蒙古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蒙古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16 18:33:38

❶ 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服飾與地理抄 1、人類服飾的材襲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❷ 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服飾的原材料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

我國亞熱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蠶絲的生產基地,人們穿戴的各種絲稠就來源於桑蠶。我國西北內陸的太陽輻射強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鍾愛的羊毛衫與皮製衣物,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

在我國東北的鄂倫春、達翰爾、鄂溫克等到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就是因為氣溫的不同,在質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們時常穿一個露胳顯臂的「不對稱」大袍,也就是穿皮袍僅套一袖,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

3、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相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就有按照季節變化換穿單、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一般都要購置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節的休閑裝,冬季的滑雪衫、皮夾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一帶,則形成了人們「四季服裝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觀。

(2)蒙古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服飾的用料和形制產生直接的影響,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各民族選擇的服飾面料和款式都與所處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業較發達,普遍養羊,有的還飼養氂牛,能確保羊皮和羊毛、氂牛毛用於人們表裝的需求,從牲畜養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區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纖維布、織錦、土布來縫制衣服。民族服飾的製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數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幾十年,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手工業逐漸讓位於機械加工業,工業棉、毛織品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各民族制在用料來源因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長衣(袍)裙褲靴裝;彝族、納西族、白族、部分漢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氈衣褲裝 ; 漢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滿族、納西族、拉祜族、壯族、瑤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褲裝;。

傣族、布朗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諾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裝等四種類型。如細致劃分估計不下幾十種。

❸ 蒙古族服裝 地理環境

遠古時代,蒙古族圍以護腰兒,後以狍皮為服。七世紀時獸皮、牲畜的皮毛是他們的主要衣飾原料。此後,隨著活動區域的擴大,與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漢族的接觸日益增多,紡織品開始傳入,以氈、皮毛、皮革製作服飾的單一局面被打破。式樣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圓領長抱、束腰、罩襆頭、穿短靴等適於牧獵的裝束特點。到十三世紀、又改北方民族服裝上「左衽」的鮮明特點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飾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飾主更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以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戲上飄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卷檐、圓頂或尖頂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頂,敷以朱英,帽之前綴以銀佛,制以氈,或以皮。」據說這種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後察必夫人設計的。當時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內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獵,察必皇後看到他狩獵時陽光刺眼,便將原來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陽光,騎馬時又能臧少阻力。從此習傳民間、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瑪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銀等裝飾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飾更加富貴華麗。
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須,一旦出嫁,腰帶便被緊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兩種。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漢、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靴靿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各種靴子靴身都比較寬大,裡面可襯皮、襯氈,可以套穿棉襪、氈襪。穿著靴子,除和長袍協調外,還便於騎馬護膝,冬可禦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傑出創造。

❹ 課題研究:中國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比如藏族服飾半邊袖就與青藏高原的高山氣候有關,惠安女的服飾與討海勞動有關等等

❺ 蒙古族的服飾和地形有什麼關系

dasasda

❻ 蒙古人穿的服裝與他們的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肯定有撒,蒙古是游牧民族,塞外風沙大,而袍上窄下寬,樣式簡單而實用性強,適合騎馬。穿此袍騎馬放牧,能護膝防寒,夜宿可當被蓋,瘦長袖筒可防蚊,束上寬大腰帶,還能保持腰肋骨穩定垂直。

❼ 蒙古族的服飾與其地理位置有什麼關系

和北方的寒冷有直接關系。
古代蒙古人沒有手工業,不會紡織,過著茹毛飲血的版原始生活,處於奴權隸社會,人們只能穿著各種皮毛衣服來抵禦嚴寒,這就是最早的蒙古袍。後來蒙古先後被遼、金統治,貴族開始得到賞賜的衣服。到蒙古興起,滅掉漢化的金朝後,貴族的絲綢、布料衣服才有條件流行。但蒙古人天生狂傲,把全國人分為四等,處於最優等的蒙古人自然不願學習手工業,以至於明朝滅元後,蒙古人只能頻繁的南下結伙搶劫,為的就是各種手工業產品。

❽ 蒙古族的衣著與環境和生產有哪些關系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❾ 蒙古人的習俗與當地自然特徵有什麼關系

一、內蒙古自然地理環境概述
蒙古族廣泛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該自治區位於我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
(一)氣候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
(二)地貌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全區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二、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俗的影響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族服飾的影響
內蒙古地區氣候變化較大,冷熱溫差也大。長期以來,蒙古族游獵放牧在這片土地上,服飾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服飾的產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適應的結果。
由長袍、窄袖、束腰和靴子構成的蒙古民族服飾的著裝形式,其形成受到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和草原的馬背游牧生活的影響,服飾形制具有對這種自然環境的適應性。
袍子的結構具有明顯的禦寒功能。袍子的長度一般較長,蒙古袍袍子長及腳背,騎在馬上可護住膝蓋乃至小腿。袍子的袖子也很長,長長的袖子既可以護住雙手,又可以舉起護住面部。蒙古袍腰身肥大而耐磨,既便於騎馬時護膝防寒,夜裡安歇時,蒙古袍即成了被子。斜襟、右衽或左衽可以防止冷空氣進入。腰部是人體上下通氣的中樞區域,穿袍者均束腰,主要是腰帶能夠防止冷空氣的上下對流,在寒冷的天氣里擋風保暖,尤其可以保持住身體上部的熱量,提高人體對環境的承受力。穿上靴子,便於上馬、涉草,宜於行走;還可以防濕、防蟲蛇;冬季在靴子裡面套上毛氈襪套,還可以抵禦寒冷和潮濕。
自然環境不僅決定著人們衣著形制的繁簡、寬窄、長短等,而且也制約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衣飾材料的選用。北方草原的氣候條件是冬季較長,春夏秋季較短,而草原游牧生活長年風吹日曬、草長水深,也只有那些即保暖又厚實耐用的服裝才比較適合。所以蒙古族服飾所運用的面料大多以毛皮、毛織物或者比較厚實的織錦、綢緞為主。遼闊無垠的草原和高原地帶,其自然條件非常適合於放牧牲畜,因此他們的服飾多用畜皮直接縫制,或將畜毛搓捻成線織成布或碾軋成氈製作而成。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對色彩的理解和解釋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與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固然有密切關聯,但也離不開其生成地域自然環境的熏染。人煙稀少、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上,人與人之間的行動距離相當大,鮮艷的色彩為人們提供視覺上的注意,甚至可以在較大的距離范圍內辨別對方的年齡、身份、性別等等。當草原上出現白災」和「�災」等主要的自然災害時,在暴風雪中,鮮艷的色彩可能成為生死枚關的視覺信息。因此蒙古袍的顏色以紅、藍、綠、粉、白、青、紫等較為鮮艷的色彩為主。
(二)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居住民俗的影響
居住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需求之一。民居習俗的類型、分布、形成與發展,都深深地打著環境的烙印,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內蒙古自治區冬長夏短、雨量不多,牧民逐水草放牧,居無定所,這時的住所都是隨時拆搭的帳幕,這種帳幕文獻中稱之為「穹廬」「氈帳」等,它一般為圓形,多用條木結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易拆易裝,便於移動。氈帳外圍包裹物也可以按照氣候的變化和其他的需要,揭開或蓋上這種建築形式極適於游牧民族的習俗,既方便又經濟,從而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形制以圓形為主,這是對抗草原上惡劣氣候及環境的最佳形式。蒙古包下部為粗壯的圓柱形,上部為圓錐形,這種流線形特點的形狀,迎風所受的阻力最小,很難被大風颳倒,抗風效果好。暴雨或暴雪集中的季節里,蒙古包的圓形錐頂,不積雪也不會存水,避免了屋頂滲漏,借其坡度還有助於快速排水。
從構成和建築材料來說,蒙古包主體構架由「哈那」(圍牆)、「陶敖」(天窗)和「烏乃」(穹頂)組成,圍飾材料有門、圍氈、頂氈、蓋氈、系繩及地氈地毯等。「陶敖」是蒙古包的天窗,是通風採光和排煙的地方。它的大小由蒙古包的大小決定,一般用木材做成平面圓形。「哈那」是支撐整個蒙古包包壁的骨架,一般是由柔韌的紅柳條編成的活動網片,能夠伸縮,因此可以根據不同要求調整牆的高度,十分靈活。「烏乃」是連接陶腦和圍牆的木桿,起著檁、檐及房笆的作用,它向上支撐穹頂,向下依託圍牆。烏乃上端略削扁六七寸長並打小眼,用以插進陶敖周圍的烏乃窟隆中並用毛皮繩串起固定,下端也打眼與哈那的交叉處穿繩作套固定,使陶敖與哈那形成一個整體。烏乃起到定形作用,一般用堅固的柏木和榆木製成。蒙古包門是蒙古包的唯一出入口,一般都十分低矮,可以減緩寒風大量湧入,且其朝向大多是東南方向,可以躲避從西北方呼嘯而來的風雨。圍氈、頂氈、蓋氈等氈制部分用羊毛趕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隔涼和防潮作用,用來包裹圍牆、覆蓋穹頂。系繩用馬鬃、駝毛、生羊皮或生牛皮編制。從材質上來說,蒙古包採用就地取材的原則,與草原真正地融為一體。搬遷的時候,將哈那折疊起來,可當做牛車的車板或護圍,車上放烏乃、陶敖、圍氈和包門等,並以毛繩捆牢,十分方便。
從顏色來說,白色蒙古包是蒙古人尚白的傳統愛好的表現,有著深層的寓意和內涵。白色是乳汁、羊毛、白雲的顏色,它含有神聖,純潔、吉祥、美好的寓意。白色的蒙古包與白色的雲,白色的羊群,藍色的天,碧綠的草原融為一體,使人感覺到空間十分遼闊,與草原環境相適應。
(三)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飲食民俗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俗的影響也深刻表現在蒙古族的飲食習慣上。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包括其飲食特點與習慣,這些特點與習慣又從不同角度反映著這個民族的血統、經濟歷史、生存環境,成為民族傳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飲食內容上看,蒙古族的飲食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烏蘭依德根(肉食)與查干依德根(奶食)。烏蘭依德根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烤羊腿、肉乾、肉粉等;查干依德根有馬奶子、酸奶、乳酪汁、奶茶、奶酒、奶豆腐、奶干、奶皮子等。這與草原上的游牧經濟相協調,草原上牛羊成群,牲畜膘肥體壯,從而使牛、羊、馬肉和牛、羊、馬奶等牧業產品成為蒙古族傳統食物構成的主要內容。草原上氣候寒冷,使蒙古人形成了飲用奶茶的習慣,它不僅供應方便,又可以增加熱量以抵禦嚴寒。

從食物的加工方式上看,夏秋季節人們將過剩的肉割成細條、撒上鹽、放在通風處晾乾,做成風干肉,或者加工成肉鬆,這些生肉經干制後,不但減小體積,而且不易變質,便於攜帶和保存。人們將吃不完的牛奶或羊奶分離成奶和油。奶經加工製成奶干、奶豆腐,乳酪等干制食品。油則熬製成黃油,灌入牛胃或羊胃製成的皮囊中,然後,讓其在通風處凝固風干,也是為便於攜帶。牧民「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這種生活方式要求他們盡量減少不便攜帶的物品,而對於食物,他們則採用干制的方式,使其方便攜帶。當冬春季草場枯萎時,人們可以將風干肉以及奶干、奶豆腐、乳酪等干制食品取出備用。說到底,蒙古族飲食與內蒙古地區寒冷的氣候和廣闊無邊毫無遮攔的地理環境相適應,游牧式的生產、生活方式創造了這些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四)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歌的影響
內蒙古地區是「歌的海洋」,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於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音域寬廣而聞名。這是因為遼闊的草原地廣人稀,在長期的環境適應中,人們養成了說話聲音洪亮,唱歌的音域及音調特別高的習慣。
蒙古族民歌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歌詞內容多以描述蒙古族的生活環境和風土人情為主。
蒙古族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長調的音樂特徵為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氣息悠長、旋律起伏跌宕,氣勢恢弘或蒼涼凄楚。這與北方草原的自然地理環境完全適應。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流動放牧,在遼闊的草原上,牧民眼界開闊,胸襟寬宏,情感激盪,這種悠閑自在的游牧生產方式使牧民可以抒發情感,無拘無束的歌唱,為悠長舒展、節奏自由的長調民歌的形成提供了空間條件和時間條件。從地理分布上看,長調主要分布在蒙古族人民依舊從事傳統的畜牧業生產勞動,過著流動的游牧生活的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北的草原牧區。
大凡曲調短小、節奏較快,不同於長調民歌的歌曲,統稱為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奏整齊,結構緊湊,裝飾音較少,旋律起伏不大。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徵。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和東部農業地區。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蒙古族的一切都與草原環境有著生生相惜的親密關系。蒙古族民俗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在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自然地理環境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