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褒禪山地理位置

褒禪山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6 16:39:01

① 含山是什麼地方

含山縣位於安徽省中東部,隸屬於巢湖市,介於合肥市、南京市、蕪湖市、馬鞍山市的專中間位置,距這4個城屬市均不超過100公里。全縣面積1047平方公里,人口45萬,現轄9個鎮、1個鄉。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6.7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財政收入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5.4%,農民人均純收入2944元。
中文名稱: 含山縣
外文名稱: HanshanXian
所屬地區: 中國 安徽省
地理位置: 位於安徽省中東部
面積: 1047平方公里
人口: 45萬人
著名景點: 褒禪山風景區、太湖山風景區
含山縣歷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歷陽縣西部地區設置含山縣。縣名的由來有兩說: 含山縣
一說是以縣境內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橫山。《清一統治》說「在含山縣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因以命名」。 一說是縣城周圍環山,故名含山。

② 游褒禪山記的全問解析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一、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現在江西臨川)人。他「少好讀書」(《宋史•王安石傳》),「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答曾子鞏書》)。慶歷二年(1042)登進士第。嘉佑六年(1061)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積弱貧窮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並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國力有所加強。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對西夏的作戰形勢。因遭到反變法派的猛烈攻擊,於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再為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辭去相位,退居江寧(現在江蘇南京),潛心學術研究和詩文創作。封舒國公,又改封荊國公,故世稱「荊公」。元佑元年(1086)司馬光執政,廢盡新法,王安石憂憤去世。卒謚文,故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學上也是個革新派。他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反對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風,主張文章「務為有補於世」。他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時寫的一篇敘議結合的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的經過,並藉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並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二、文本疏通

第一段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①,而卒葬之②【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築屋定居,死後葬在這里。】;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③。【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後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④。【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⑤。【現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稱呼它。】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滅⑦,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⑧。【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⑨。【現在把「華」念作「華實」的「華」,原來是讀音錯了。】
【文言現象】
①浮圖:梵(fàn)語(古印度語)音譯詞,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里指河山。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詞活用作動詞,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這里指山腳。②而:連詞,並且。卒:死,去世。之:指褒禪山麓。③以故:因為(這個)緣故,譯為「因此」。名:命名,動詞。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後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④慧空禪院:寺院名。廬(zhǒng)冢:古時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後的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也稱「廬墓」。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一說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墳墓。⑤華山洞:南宋王象生《輿地紀勝》寫作「華陽洞」,看正文下出應寫作「華陽洞」。以:因為。乃:表示判斷,有「為」、「是」的意思。陽:山的南面。古代稱山南為「陽」,山北為「陰」。名:命名,動詞。⑥仆道:「仆(於)道」的省略,倒在路旁。⑦其文漫滅:碑文模糊,磨滅。文:碑文,與下文「獨其為文(碑上殘存的文字)」的「文」不同。⑧獨:唯獨,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這里指的是碑上殘存的文字。猶:還,仍。⑨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只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後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按,這里說的不是五嶽中的「華(huà)山」)。言:說。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因為」的意思。謬:錯誤。
【內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游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記仆碑文字,循名責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後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容上環環相扣。

第二段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①。【華山洞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湧出,題字記游的人很多,這是人們所說的「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③,——謂之後洞。【順山而上走五六里,有個洞穴幽暗深遠,走進洞穴十分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④,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⑤愈奇。【我和同游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去。進洞越深,前進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⑥。【有松氣懈怠想要退出的夥伴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於是跟他們一起退出洞來。】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⑦,然視其左右,來而⑧記之者已少。【大約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來說,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來到這里題字記游的已經少了。】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⑨。【大概洞更深,那麼到達那裡的人就更少了。】方是時⑩,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⑾。【正當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足夠繼續前進,火把也還足夠繼續照明。】既其出⑿,則或咎其欲出者⒀,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⒁。【我們已經出洞了,便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盡那游覽的樂趣。】
【文言現象】
①側出:從旁邊湧出,記游:指在洞壁上題詩文留念。②上:名詞活用作動詞,向上走。窈(yǎo)然:深遠幽暗的樣子。③問:探究,追究。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深度。則:副詞,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於「就」。雖:即使。窮:窮盡。④擁火:拿著火把。擁,持,拿。以: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⑤見:動詞活用作名詞,見到的景象。⑥怠:懈怠。且:副詞,將,將要。⑦蓋:表猜測的發語詞,大概。尚:還。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⑧而:表遞進的連詞,並且,而且。⑨蓋:表猜測的發語詞,大概。則:表假設的連詞,那麼。至:動詞活用作名詞,到達的人。加:更,更加。⑩方是時:正當這個時候。方:當,正在。是時:指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⑾以:相當於「而」,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明:形容詞或用作動詞,照明。⑿既:已經,……以後。其:助詞。⒀則:副詞,就,便,表示前後兩事緊密相承或時間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責怪。其:那,那些。⒁其:第一人稱代詞,指自己。而: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於。不得:不能,極:盡,這里有盡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夫:這,那,指示代詞。
【內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二層(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過。
先略述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後洞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徵,以及游前洞之易與游後洞之難,揭示一般遊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後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
然後詳記游後洞的經過。「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點明了與人同游,這才有入洞以後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系,為後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
隨著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下文本應敘寫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游洞至此結束。
作者又補敘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寫出洞後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為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游之樂」,由此而「悔」,並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三段
於是余有嘆焉①。【對於這種情況,我有感慨了。】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③。【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④。【地方平坦並且路程近,到達的人就多;地勢險峻並且路程遠,到達的人就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⑤,而人之所罕至焉⑥,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但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裡。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志矣,不隨以止也⑦,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也不隨從別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達。】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⑧,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⑨,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隨從別人而鬆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外力來輔助他,也不能到達。】然力足以至焉⑩,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⑾;【但是力量足夠到達那裡,(結果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⑿【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此余之所得⒀也!【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心得。】
【文言現象】
①於是:對於這種情況。焉:句末語氣詞。②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譯。得:心得,收獲。③以:因為。求思:探求、思索。而:連詞,表遞進,而且。無不在:無所不在,沒有不探索、思考的。④夫:表議論的發語詞。夷:平坦。以:連詞,表並列,而且,並且。則:表假設的連詞,那麼。⑤而:可是。觀:景象,景觀。險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⑥而:因而。焉:兼詞,相當於「於此」。⑦隨:跟隨(別人),「隨」字後面省略「之」。以: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於。⑧怠:懈怠。⑨至於:這里是抵達、到達的意思,不同於現代漢語用在下文開頭,表示提出另一話題。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昏惑:迷亂。以:連詞,表目的。相(xiàng):幫助,輔助。⑩以:相當於「而」,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焉:兼詞,相當於「於此」。這一句在「焉」後面省略了「而不至」。⑾於人:在比如人(看來)。為:是。⑿其:加強反問語氣的副詞,難道。孰:誰。⒀得:心得,收獲。
【內容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
以「於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嘆」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入議論。
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游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為依據和標准,經過深思而悟出來的。
以下以游洞為喻,以「有志」為中心,進行逐層論述,闡明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不能窮也」。兩相對比之後,緊接著指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里以景喻物,用「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
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物」「力」。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強調「有志」;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三個條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密。
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對「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是說有「力」而無「志」,因此未達到目的,這會被人譏笑,自己也會悔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指出只要「盡吾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通過對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盡吾志也而未能至」兩種情況,得出「可譏」「有悔」和「無悔」「無譏」兩種結果。這一正一反的兩層意思,照應「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突出了「有志」的決定作用,並且提出「盡吾志」,即全力以赴、堅持不懈的高標准要求,從事物的規律性歸結到人的主觀能動性,把所議論的道理推進一層。
最後,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歸結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獲,回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段議論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後呼應。

第四段
余於①仆碑,又以②悲夫古書之不存③,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④,何可勝道也哉⑤!【我對於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嘆惜那古代書籍的失傳,後代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事情,哪能說得完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⑥。【這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
【文言現象】
①於:對於。②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③悲:感嘆。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性,以充當句子的某個成分。④後世:後代的人,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性,以充當句子的某個成分。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錯,弄錯。其:指「古書」。傳:動詞活用作名詞,流傳的文字。而:因而。莫:否定性無定代詞,沒有誰,沒有哪一個,沒有任何人。名:動詞,說出,說明,指識其本名。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⑤何可勝道:那能說得完。勝:盡。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因果關系的判斷句。「此」是主語;「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的固定格式,在這里表示原因。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學者:做學問的人。現在說「學者」是指學有專長的人,古今不同。慎取:謹慎地採取。
【內容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二層(第四段),借仆碑抒發感慨,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這一段與第一段記仆碑文字和訂正讀音相照應。先由所見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於「古書之不存」,致使後人以訛傳訛。「何可勝道也哉」,這是從個別到一般,由「華山」的「音謬」概括出社會上輾轉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從具體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這段議論一正一反:從反面加以否定,批評「謬其傳而莫能名」;從正面加以肯定,強調「深思而慎取」。

第五段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①,長樂王回深父②,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③。【同游的四個人: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④。【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
【文言現象】
①廬陵:現在江西吉安。蕭君圭,字君玉。②長樂:現在福建長樂。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純父」的「父」同。③王安國,字平父。王安上,字純父。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號。臨川:現在江西臨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後在謄寫時才把姓名寫出。根據書稿編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樣。
【內容分析】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記游的結尾,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三、寫作特點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不同於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游的內容為喻,生發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准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
文章前面記游山,後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並且前後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游內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游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游處處從後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後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游,賦予記游內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於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文章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游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過從詳。前者又詳記仆碑文字,其餘從略;後者又記前洞和後洞概況從略,記游後洞經過頗詳。記前洞和後洞概況,又前洞略,後洞詳;記游後洞,又寫經過略,補敘經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重。議游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仆碑抒發感慨從略。議游華山洞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游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餘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附:課本練習參考答案
二、辨析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乃:1.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2.竟,竟然,居然。3.於是。4.才。
道:1.路,道路。2.道理。3.主張。4.說,講。5.方法。
蓋:1.車蓋。2.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於」等。3.超過,勝過。4.有「大概」的意思。
文:1.文字。2.紋。3.文章。4.掩飾。
然:1.如此,這樣。2.對,正確。3.形容詞詞尾,「……的樣子」。4.但,但是。
三、解釋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照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2.把……當作老師,名詞的意動用法。
3.認為……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認為……有好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一、褒禪山與慧空禪院
褒禪山舊名華山,今稱褒山,位於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內,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對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頂東面稍高,其餘處則平而長。《含山縣志》:「褒禪山舊名華山,以唐貞觀慧褒禪師得今名,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雲峰,欲雨則雲先起,春夏往往見之,又有龍洞、羅漢洞與龍女泉、白龜泉,山腰有一小塔,與大塔相望。」現在除羅漢洞外皆湮沒無聞,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廟村的一個趙姓社員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一盒藏於中空的大石中,內有不少「開元通寶」銅錢,可見這座塔確是唐代的建築。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為褒山寺舊址,即王安石所謂「慧空禪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絕。前殿匾額題有「褒山禪寺」四個鎦金大字。據《歷陽典錄》所載:「褒山寺築於唐貞觀年間。黃庭堅、王安石、王深文皆在寺內留有文跡。寺內曾藏有玉杵、鐵杖、金磐、錦帨、玻璃盤、旃枟、避塵珠、藏經櫝等,寺院近旁絕壁斷碑,往往有宋人題刻。」可見,當時的褒山禪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愛的遊憩處。今天這些碑刻已盪然無存。
二、華陽山與前洞
從褒山寺向東行三里即達華陽山,舊名蘭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對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緩,兩側幾乎等高,山頂平而長。華陽山下有一洞,當地人叫華陽洞,亦稱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於「其下平曠」,因而引起一些爭論:有人認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則認為「其下」是指洞下,其實洞口與山腳齊,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曠就是山下平曠。
華陽山下過去亦有一寺,今遺址猶有石礎。寺前道上曾有一碑,《歷陽典錄》載:「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讀,亦未知誰氏書撰。王荊公記所謂其額可識,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據此推斷華山即花山,認為是「蓋音謬也」,進而發了一通「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論。據我們看,這個推斷其實也是不確的,因這塊碑上說的是「花山寺」,並不是說這山叫花山,況且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華陽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禪寺和華山(褒禪山),更不能從中得出華山(褒禪山)叫花山的結論。「大唐花寺碑」何時亡佚,今尚不知。《歷陽典錄》成書於清同治四年,亡佚時間不會在此之前。洞的東側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從中汩汩流出,這就是王安石所雲的「有泉側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徑約兩米,洞內空闊處高六米、廣約四米,類似一大廳。人在洞內說話,嗡然和鳴。洞左側石壁上的題刻,因年久剝蝕,多不可辨。較清晰的一塊為「熙寧四年,過華陽至淮南,江寧楊口口。」熙寧四年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記的至和元年僅隔十七年,可見此洞在宋代是經常有人來探游的。洞內的路徑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處為亂石所阻,道遂斷。洞的盡頭處,嗡嗡作響,伏壁細聽,可辨出是右側的泉流聲。
三、馬山與後洞
華陽山上有三個洞,下面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為天洞,左上方為後洞。後洞距前洞約五十米,狀似石罅,淺而窄,人縮身以入,匍伏約二米即達盡頭,與王安石所記的後洞毫無共同之處。景色稍勝的是天洞,洞口為一陡坡,有巨石當洞口,口徑極小,洞內高約三米,西上方為一大裂縫,從頂端透進亮光,當地人稱一線天。進洞約五米,又有石壁擋道,中有一孔,徑約一尺許,鑽進後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餘丈,白色的鍾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氣逼人、陰森恐怖。《含山縣志》可能把此洞當為王安石所雲的後洞。但有兩點不好解釋:一是距離不對。王安石雲「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謂之後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幾米遠。再者文中沒有提及湍溪。據此我們認為王安石所雲的後洞是馬山上的北洞。其理由是:一、馬山北洞在前洞的東北五里處,與王安石所說的「後洞」距離、方位皆相同;二、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處偏僻,人跡罕至,與王安石游後洞而發的感慨:「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相符;三、北洞的形狀、景色與王安石所記的後洞相吻合。確如王安石所雲:「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這洞也非常深邃。現在只能前進到洞內的二百多米處。洞內石壁有多處石刻,因長年腐蝕,多不可辨。這與王

③ 《褒禪山記》中的褒禪山是現在的華山嗎「褒」是讀一聲還是三聲

【 褒禪山,舊稱華山,位於含山縣城東北7.5公進而處三聲。】
一個陝西另專一個早安徽。

【含山縣位屬於安徽省中東部,屬巢湖市管轄,介於合肥市、南京市、蕪湖市、馬鞍山市的中間位置,距這4個城市均不超過100公里。】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居五嶽之首,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縣境內,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三聲。

④ 三、讀完課文,你對褒禪山的自然風景有印象嗎你認為這篇散文的記游有何特點

游褒禪山記》
一、重點難點講解
[重點]
1.體會本文以議論為主,記游為次,通過記游進行說理的特點。
2.體會本文先敘後議,嚴謹自然的結構特色。
3.學習文章凝練且富有邏輯性的語言特色。
[難點]
領悟作者闡述的志、力、物三者的關系。
如何理解本文作為游記卻不以寫景狀物為重點是本文的一大難點。本文是一篇借事喻理的文章。作者記山、記碑、記游洞,重點記半途而廢的後洞之游,並非為了描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而是要從失敗的游覽中悟出發人深省的道理,闡發自己的真知灼見,即:①「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有「志」,有「力」,有「物」相之,而「志」尤為重要,因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②由於「古書之不存」,學者治學必須「深思而慎取之」,不可以訛傳訛。由此可見,寫景記游並不是文章的表達重點,只為後文明理作鋪墊,寫景狀物,也就不可著墨太多。
如何理解「志」「物」「力」三者的關系,是本文的又一難點。此問題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志」就是意志,屬主觀的因素;「力」即體力,「物」即物質條件,為客觀條件。三者並不是並列的,起關鍵作用的,往往是主觀因素,因為只要有了「志」,就會克服一切困難,百折不撓;相反,如果意志薄弱,鬥志鬆懈,小挫即回,即使「力」與「物」再充足,也難以達到目標,因而作者將「

⑤ 和縣的褒禪山具體在什麼位置

雞籠山,舊名亭山,一作歷山,又名鳳台山。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的群山之中。海撥240米。《太平寰宇記》載:「麻湖初陷,一老母提雞籠登是山,因化為石,今山有石狀如雞籠,因名。」道家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記》,稱雞籠山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巒連綿,上冠巨石,狀似蓮花,為「一州奇勝」。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門」、「一線天」、「溶岩洞」、「百歲缺」諸景點。相傳,東漢末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後人為之興殿名「三清殿」。奉為三毛祖師,塑像供於殿中,殿內兩旁為十八羅漢。內懸大鍾一口,重千斤;大鼓一面,鼓面直徑近2米。每逢朔望之日,各地群眾前往朝山山拜佛,絡繹不絕,故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歷代有李白、許澤、李思聰、楊萬里、賀鑄、朱元璋、庄昶、王元翰、戴重、湯懋綱等,都留有題詠。其中:李白《歷陽壯士勤將軍名界齊歌》詩曰:「太古歷陽郡,化為洪川在。江山憂郁盤,龍虎秘光采。蓄泄數千載,風雲何 。特生勤將軍,神力百夫倍。」唐許渾《題勤尊師歷陽山居》詩曰:「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潛識子房心。蒼鷹出塞邊塵靜,白鶴還鄉楚水深。春坼酒瓶浮葯氣,晚攜棋局帶松蔭。雞籠山上去多處,自屬斤黃精不可尋。」朱元璋《登雞籠山》詩曰:「罷獵西山坐擁旗,一山出地萬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撐著老天天自知。」

唐初,山上山下,寺廟甚多。後歷經兵亂,原有建築被毀較多。建國後,尚存寺廟37間,內供大小佛像百餘尊,有僧數十眾。「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及佛像均被毀。1978年後,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將山麓至山頂道路,用石條重鋪,並加鋼管欄桿。鳳林禪寺,亦修葺一新,內塑佛像七尊。現存有民國13年(1924)《鳳林禪寺碑記》碑刻一塊,每年接待來山香客遊人甚多。雞籠山現已被批准為國家一級森林公園。

⑥ 王安石和《游褒禪山記》的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
宋撫州臨川人,是北宋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學家。

王安石少懷大志,博學多思,隨父宦遊各地,目睹
了北宋「民勞財匱」的社會狀況,在哲學,經濟,教育
倫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新的思想體系-「荊公
新學」,旗幟鮮明的標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給當時
的思想界帶來一絲清新的空氣,對後來中國學術思想產
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同時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
思想基礎。

王安石自22歲考中進士,踏入仕途,幾近三十年
地方官生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局部地推行了改革
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寫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
書》,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張,為後來的熙寧新法構思
了一幅初步的藍圖。1069-1076年,王安石兩度為相,在
他的荊公新學思想基礎上,大膽的提出了「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聲發饋的政治思想。
為改變北宋「積貧積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顧守
舊勢力的反對和阻撓,發動和領導了一場以「理財」「
整軍」為中心,以「富國強民」為目的,涉及到社會,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各個方面的規模巨大,
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史稱「熙寧新法」。王安石
因此被列寧稱贊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在文學方面,王安石不僅在理論上獨樹一幟,而且
在創作實踐上別具一格。他的詩詞瘦硬雄直,散文說理
邏輯嚴密,行文峭菝凌厲,給後人留下1540多首詩歌,
800多篇散文的豐富文化遺產。其詩文《泊船瓜洲》中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堪為千古絕唱。
《桂枝香 金陵懷古》一詞寫景言志為詩詞名篇。散文
《答司馬諫議書》《游褒禪山記》作為範文精選入中學
課本。卓絕的文學造詣實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堅,現存著
作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
宋說》等。

⑦ 游褒禪山記中的知識點

游褒禪山記

A.課時安排:三教時。
B.教學目的:
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
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議論的寫法。
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C.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背誦全文;
2. 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學方法:精讀課。
E.教具使用:多媒體教室設備——電腦等。
F.教學設想
1.本文是古代游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它以發議論為主而以記游為輔,議論又涉及哲理問題,學生初次學習這樣的文章,會有一定的困難。解決這個困難的辦法是:一開始就指導學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初步理清脈絡層次,然後逐段教讀,最後總結全文。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必須以學生的充分預習(必要時可以從課堂抽出20分鍾讓學生預習)為前提。
2.對語言障礙要有足夠的估計。本文中有些句子層次較多,有些詞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義比較特殊,常見虛詞「其」「之」「以」等出現的頻率較高,且涉及多種用法,這些都是困難所在。有些詞、語、句要提出來,用靈活的方式(據上下文義推測、文白對照、長句化短句、語法分析等)進行解釋;有些可以在教讀過程中以提問方式要求學生解釋,而後補充糾正;有些可以放到結束課上,通過分類整理,加深理解。更為重要的是,要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悟上述詞、語、句的含義。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懷是闊大的,所以能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一點,學生很難品味出來。因此,教師應當將示範背誦作為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加以運用,必要時應逐句地帶領學生誦讀。
4.本文擬用3課時教讀,安排如下:
第1課時:講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紹作者,誦讀第1段。
第2課時:誦讀第2、3段。
第3課時:誦讀第4、5段,總結全課,完成練習第一、三、四題,整理實詞。
G.預習安排
1.對照注釋看課文一遍,然後朗讀課文一遍。
2.給下面的句子劃停頓: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種用法。
4.准備背誦全文(末段可略讀)。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三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並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
學生說出遊記的篇目。(即「教學設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教師:根據初讀印象說說《游褒禪山記》跟上述四篇有什麼不同。(從記游中生發議論。)
教師指出: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禪山記》這樣由記游中生發出大段議論的不算很多,這是古代游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閱讀時要注意的是,文章議論的中心是什麼,它怎樣由記游中生發出來。能把握住這兩個問題,才能學好這篇文章。
二、講解文章的主旨。
1.CSC課件中朗讀展示。
2.學生齊讀全文。在齊讀前先檢查三個長句中停頓的劃分並正音。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無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勝(shēng)道也哉 長樂王回深父(fǔ)
3.教師指出: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學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答案應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過是信筆拈來,與游洞無關。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緣此而生。)
討論後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麼說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麼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盡吾志」了。)「盡吾志」是什麼意思?(為實現自己的願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5.「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後照應的?(「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夫游之樂」是指什麼說的?(至洞之深處。)為什麼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也表現了這樣的意思。)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無限風光在險峰」。)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隨之」。)
小結:「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願,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簡介。
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提示」已經說過,這里稍作補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後(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後(1070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展。
四、學生齊讀課文前四段。要求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盡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點,弄清作者的總體構思。
五、歸納文章布局的特點。前面在討論文章主旨時,已經涉及布局的一些特點。這里只稍作補充,然後歸納。
問:本文記遊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到什麼地方結束?(從「慧空禪院」開始,到出後洞時結束。)可見第1、2段是記游部分。
問:作者發了哪些議論?(「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點是由什麼事情生發出來的?(游後洞而未能「極夫游之樂」。)後一點呢?(「有碑仆道,其文漫滅」)可見第3、4段是議論部分,分別照應第1、2段。
六、誦讀第1段。
1.教師先范讀一遍,然後領誦一遍。
〔說明〕教師范讀不要求連貫,可以隨時穿插一些小問題:
①「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哪一個是本名?(華山。)哪一個是別名?(褒禪山。)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此前不叫褒禪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見「花山」是古名,「花」後來訛音為「華」。)
②「唐浮圖慧褒……名之曰『褒禪』」——這句說別名來由。下句「今所謂……廬冢也」作補充,證明此說正確。
③「距其院東五里……名之也」——「華山洞」,這里是指前洞還是指後洞?(後洞,下文可證。)這句介紹華山洞名由來。
④「距洞百餘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嗎?(「仆」後省「於」。)說碑「距洞百餘步」,卻沒有說出方位,據你判斷,碑應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禪院為參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東走,先見碑而後見洞,可見碑在洞的西面。)
2.學生練習背誦。
教師巡視全班,先背下來的學生可以舉手,接受教師個別檢查。
教師還可以將作者行文順序寫在黑板上:
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3.學生齊背這一段。
先看行文順序背誦,然後拭去板書再背誦。
4.指點與答疑。
①為什麼要先點出洞名?(下文主要記游華山洞經過,又由此生發議論。)
②為什麼說「華(huá)山」是「音謬」?(古文無「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後起字,有此字後,「花」「華」分開。)
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在現代語中應是兩句話:因為它在華山南邊,(所以)這樣稱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結果。
5.學生齊背與個別檢查。
七、留作業。
1.順暢地背誦第1段,熟讀第2、3段。
2.完成練習第二題,將「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先全班學生齊背,然後抽查個別學生1—3名,從中發現問題要做具體指導。
2.「其」的用法。
先檢查練習的第二題的完成情況。這里不書題文,只寫答案。
(1)代詞。那(此系遠指,指褒禪埋葬之時)。
(2)代詞。這(此系近指,指慧空禪院)。
(3)代詞。它(代仆碑)。
(4)前「其」:代詞。它(代「穴」)。
後「其」:代詞。那些(遠指,作「好游者」定語)。
(5)前「其」:代詞。它(代後洞)。
後「其」:代詞。代遊客,此處須用本名,不用現代語代詞。
(6)代詞。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詞。他們(代「古人」)。
(8)語氣助詞。難道(表示反問語氣)。
補充:(1)既其出——助詞,無義。
(2)視其左右——代詞,自己(代作者)。
(3)謬其傳——代詞,它(代山的名稱)。
(4)咎其欲出者——代詞,那些(指欲出者)。
整理:教師可事先在黑板上畫好圖表,然後一邊檢查,一邊將題號列入空白欄內。

二、誦讀第2段。
1.教師示範背誦並穿插講解。
①「其下平曠……所謂前洞也」——「前洞」陪襯「後洞」,一筆帶過,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筆帶過行程。「有穴窈然」——寫所見,「入之甚寒」——寫所感。「問其深」——寫所問。這是詳寫後洞。
③「余與四人……而其見愈奇」——「愈深」「愈難」「愈奇」六字,大有深意,為下文議論張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記,「愈奇」之後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遊程至此結束。
⑤「蓋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洞中所見。
⑥「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追記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樂也」——以「悔」結束記游,為下文抒發議論作鋪墊。
2.教師領誦(要求學生一邊跟教師讀,一邊考慮如何劃分本段層次)。
3.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後洞中所見並表示遺憾心情。
4.學生練習背誦這一段。
〔提示〕要分層練習背誦。
背第一層,先板書行文順序:前洞——後洞。再提問:後洞的特點是什麼?(「窈」「寒」「深」。)洞的深處是怎樣的情形?「愈深」「愈難」「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怠」。)
背第二層,先板書行文結構(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如下:

5.學生齊背與個別檢查。
6.指點與答疑。
①兩個「蓋」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後一個的肯定意味要多一點。
②末句太長,有的選本斷為兩句:「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表明「悔」的是「隨以止」,「不得極夫游之樂」是「隨以止」的結果。「極夫游之樂」與上文「其見愈奇」相照應。
三、誦讀第3段。
1.教師示範誦讀並穿插講解。
①「於是余有嘆焉」——「於是」承上,「嘆」啟下,由敘事過渡到議論。
②「古人……無不在也」——「無不在」就是「無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簡潔。全句意在頌古人博大精深,為下文立論根據。
③「夫夷以近……則至者少」——照應前洞、後洞。「而世之奇偉……在於險遠」——照應上文「其見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上文「則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事實推出結論,為下文「盡吾志」張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開一層,點出「力」,照應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與力……不能至也」再推開一層,點出「物以相之」,照應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譏之乎」——用推理導出最重要的結論(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上。前有反襯,後有反問,語勢節節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總收一筆。
2.教師領讀。
也要提示學生考慮如何劃分層次。
3.學生分層練習背誦。
可分兩層:第一層(開頭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心)」導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層(「有志矣」到段末)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提示〕這一段邏輯性很強,作者的推理過程明顯,行文又處處跟前一段相照應——所有這些都在語氣上反映出來。因此,本段使用虛詞的頻率較高。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必要時教師應二遍三遍地領讀。這是本文思想內容的重點,也是誦讀的重點。這段能否誦讀得順暢,是衡量這篇課文教學成敗的主要標准。
4.檢查背誦。
可以採取三種方式:(1)全班學生齊背;(2)抽查個別學生背誦;(3)分別默寫若干句。後兩種方式可以同步進行。
5.指點與答疑。
①「古人之觀於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於」,這里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代語時可省略。
②「險」,這里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後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③「至於幽暗昏惑」中的「至於」是實詞性片語,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這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後應作一頓。
四、留作業。
1.連貫背誦第1至3段,准備背誦第4段。
2.繪作者游蹤示意圖。(據第一、二段繪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作者游蹤示意圖(供參考)

小結:寫游記須有明確的方位感。
2.連貫背誦前三段。教師先作示範背誦(速度稍慢,便於學生默誦),請三位同學依次背誦1、2、3段,最後全班同學齊背這三段。
3.整理「之」「以」的用法。
表一 「之」的用法

註:加★號的是學習重點(下同)
表二 「以」的用法

二、誦讀第4段。
1.教師示範誦讀這一段,然後提問: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後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追問: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呢?(「何可勝道也哉」。從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2.講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古書,非司馬遷作)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呂氏春秋·察傳》)
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對眾口傳聞的事、古書上記載的事都要仔細加以分析,辨明正誤,不可盲從——這就是本文作者說的「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學生練習背誦。
4.檢查背誦。先背第4段,然後齊背第1至4段。
三、略讀第5段。
先問:古代游記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幾乎成為一種定式,同學們過去已經見過,請說出篇名。(《小石潭記》。)
再問:試以這兩篇游記為例,說說運用這種定式有什麼好處。(①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樣寫可以節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四、用做練習和討論問題的方式總結全課。
1.做練習第一題進一步了解本文前後照應,用事實為議論張本的寫法。
2.討論問題: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出「盡吾志」的觀點,由「仆碑」生發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系嗎?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不必表態。
如學生之間爭辯不已,教師可以用「古人之觀於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來啟發學生,即可看出上述兩個觀點的聯系。

參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游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後洞遊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然後將這次游山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後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本文作者強調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於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3.整理實詞。
先完成練習第三題,但不採取選擇方式,因為第1、3、4三組中「與其他幾個詞義不同的詞」不止「一個」,而採用具體辨析的方式。例句只標出A、B、C等;題文以外的例句,由教師口述,學生可以在課後補寫。
觀:①觀察。例:A。②景象。例:B、E。③宮廷中高大的樓台(讀guàn)。例:D。④對事物產生看法。例:C。
名:①名義。例:D。②命名。例:A、B、C。③著名。例:有仙則名。④說明、說出。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文:①文字。例:A、B、C。②文章。例:D。③紋理。例:文理有疏密(《活板》)。④掩飾(讀wèn)。例:E。
求:①尋找。例:B。②請求。例:D。③探究。例:A。④索取、要。例:C。
舍:①房屋。例:屋舍儼然。②築室定居。例:始舍於其址,③同「舍」(讀shě),放棄。例:便舍船,從口入。
言:①言語、言論。例:以空言求璧。②說。例: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險:①高山。例:險以遠。吾與汝畢力平險。②險要。例:江山險固。
孰:①誰。例:其孰能譏之乎。②通「熟」,仔細。例: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常:①經常。例:千里馬常有。②平常。例:非常之觀,以上是多義詞。
加:更。例:則其至又加少矣。
相(xiàng):幫助。例:無物以相之。
父(fǔ):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稱。例:長樂王回深父。
以上的字在文言文中有特殊用法。

⑧ 褒禪山的地理位置

褒禪山位於含山縣抄城東北處7.5公里,襲舊名花山。唐貞觀年間,高僧慧褒禪師結廬山下,死後葬此,其弟子改花山為褒禪山。褒禪山主要山巒有三座。東為靈芝山,樹木參天,古以盛產木靈芝得名;中為起雲峰,高聳挺拔,天欲雨,山則雲遮霧障;西有鰲魚嶺。

⑨ 游褒禪山記中第三段對前後兩個洞進行了比較,請概括是從那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的

游褒禪山記中第三段對前後兩個洞進行了比較,
作者從:(洞的位置、距離、環境的危險程度、遊人的多寡)幾個方面對前洞和後洞進行了比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