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尼果寺地理位置
㈠ 有關於西藏的資料
西藏,簡稱「藏」。西藏自治區(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藏語拼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轉寫:Bod rang skyong ljongs),首府拉薩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西藏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全區面積120.22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約317.55萬人。
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始,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叛亂平定後,中央政府開始對西藏進行全面直接管轄。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西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它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
拓展資料:
經濟發展:
舊西藏經濟十分落後,交通閉塞,沒有現代工業,只有牧業和少量農業、手工業。自1959年民主改革後,特別是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自治區的經濟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不僅建立了現代工業、交通通訊業,原有的農牧業、商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1994年以來,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連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洛桑江村在西藏自治區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披露的「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顯示,未來五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仍將保持年均兩位數增長的態勢。
2015年,西藏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6.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11.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999元。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分別為9.4%、36.7%、53.9%。
2017年,西藏實現全區生產總值1310.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2.80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514.51億元,增長11.9%;第三產業增加值673.32億元,增長9.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9259元,增長8.0%。按年平均美元匯率折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814.6美元。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分別為9.4%、39.2%、51.4%,與2016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提高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1.9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
2017年,西藏進出口總額58.85億元,比2016年增長13.9%。其中:出口總額29.50億元,下降5.5%;進口總額29.35億元,增長43.6%。在進出口貿易中,邊境小額貿易23.39億元,比2016年下降21.7%,佔39.7%。其中:出口總額23.18億元,下降21.7%;進口總額0.21億元,下降17.0%。
2017年,西藏自治區與6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雙邊貿易。其中: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為最主要的貿易夥伴,與其貿易總額達到24.08億元,與2016年相比下降21.5%,占進出口總額的40.9%。除尼泊爾外,與西藏外貿交易居前三位的是法國、比利時和寮國,貿易額分別為11.98億元、6.39億元和2.77億元,比2016年分別增長34.3%、1.1倍和27.7倍。
參考資料:網路--西藏自治區
㈡ 西藏的地理環境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地跨北緯26°50'~36°53'、東經78°25'~99°06'之間,面積120.2189萬平方千米,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8,在中國各省區中,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居第二,相當於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和盧森堡5國面積的總和。
北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相鄰,東面和東南面同雲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與西部自東而西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以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國境線長約3842公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稱為「世界屋脊」,被視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西藏高原位於青藏高原的主體區域。
青藏高原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復雜多樣、景象萬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脈,陡峭深切的溝峽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分屬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的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和珍稀野生動物,還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觀等。地貌大致可分為喜馬拉雅山區,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東高山峽谷區。
1、喜馬拉雅高山區,位於藏南,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中位於中尼邊境、地處西藏定日縣境內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有很大差別。
2、藏南谷地,位於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域。這一帶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是西藏主要的農業區。
3、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約佔全自治區面積的2/3。由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組成,其間夾著許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業區。
4、藏東高山峽谷區,即著名的橫斷山地。大致位於那曲以東,為一系列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間挾持著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條大江。山頂終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與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園,構成了峽谷區三江並流的壯麗景觀。
(2)西藏尼果寺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西藏自治區土地資源豐富,總面積122萬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萬公頃;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東部和東南部也有少量分布,總面積達36萬公頃。西藏土地資源的最大特點是未利用土地多,占土地總面積的30.71%,可利用潛力很大。西藏天然草地面積超過內蒙古和新疆,位居全國第一,是中國主要的牧區之一。
西藏自治區擁有宜農耕地680.57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42%;凈耕地面積523.43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31%;牧草地96934.8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6.72%。林地10716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27%。
居民及工礦用地50.45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3%;交通用地32.92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2%;水域8291.96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1.8%。
西藏自治區土地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積最大,合計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計面積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西藏現有的糧食作物、果樹、蔬菜、茶葉、青飼料等種植業用地均屬耕種土壤范疇。耕種土壤面積最大的是日喀則市,佔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7.79%。
其次是昌都市,佔19.86%。山南市和拉薩市的耕種土壤面積基本相近,分別佔15.65%和15.48%;林芝市佔全區耕種土壤的8.65%;那曲市和阿里地區耕種土壤面積較小,分別佔1.99%和0.58%。全區74個縣有耕種土壤分布的佔62個,為總數的84%。
㈢ 在西藏隨處可見的瑪尼堆 ,到底有什麼意義
“瑪尼堆”簡單來說就是壘成堆的石頭,這些石頭上面刻有經文或咒語等圖案,是藏族人祈願的一種方式。據傳,唐僧取經時曾途徑通天河。唐僧師徒四人因為通天河河道寬闊難以過河,後來幸得河中巨龜相助唐僧才得以安全渡河。巨龜將唐僧馱過通天河之後曾委託唐僧幫他向西天如來問詢一聲,看他何時能夠修得正果。誰知唐僧抵達西天之後不小心將這件事情給忘記了。
藏民會在石頭上面鑿刻他們所信仰的佛經,抑或是其它代表吉祥的圖案,然後在良辰吉日的時候將這些石頭堆成堆。一些大的瑪尼堆並非是一次性堆成的,而是在日積月累中慢慢堆成的。像青海境內的新寨瑪尼堆據說是由二十億塊瑪尼石共同堆成,這些瑪尼石有大有小,圖案各異。此外,藏民堆瑪尼堆的位置也並不固定,既可以是山頂、也可以湖邊,只要是他們認為能夠用於祈福的地方都能見到瑪尼堆。
㈣ 關於西藏各個著名山峰的介紹
喜瑪拉雅山脈
位於西藏高原南側,是一條近似東西向的山系,其主要部分在我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它由許多平行的山脈組成,從南至北分為錫伐利克山、小喜瑪拉雅山,大喜瑪拉雅山。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四周高峰林立,其中超過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海拔8844。3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聳立在喜瑪拉雅山中國和尼泊爾邊界上,雄踞地球之巔。
喜瑪拉雅山發育了許多規模巨大的現代冰川,冰斗、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分布廣泛。雪線以下數公里范圍內遍布塔林,相對高度可達40-50米。
喜瑪拉雅山脈南坡陡峻,北坡較平緩。南斜面高出恆河、印度河平原6000-7000為以上,構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由於攔截印度洋西南季風,降水充沛,山上雪線較低。
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
橫亘西藏自治區中部,東起昌都地區嘉黎,東南延伸與橫斷山脈伯舒拉嶺相接,西到阿里地區獅泉河,南接印度河上源噶爾藏布及雅魯及雅魯藏布江谷地,是藏北與藏南、藏東南的分界線,也是西藏外流河與內流河的分界線。東西長約1400公里,南北平均寬約80公里左右,山嶺平均海拔5800-6000米,東西兩端高,中間稍低,超過6000米的高峰有25痤,其中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海拔6714米(岡仁波齊是世界最殊勝的神山,佛教稱其為宇宙的中心,是佛教、印度教、苯教共同尊崇的神聖之地),念青唐古拉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岡底斯山與念青唐古拉山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分界處大致在東經90度附近,念青唐古拉山雪蓋面積較大,遍布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岡底斯山的雪蓋零散,冰川較少。
㈤ 西藏有哪些大山 分別在那個縣
洛子峰
海拔8516米
方位:東經86°56′〃
地點: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
交通難易度:★★★★★
攀登記錄:1、1955年5月8日,瑞士登山隊的E·賴斯和E·盧赫辛格爾兩首次登上頂峰。
卓奧友峰
海拔:8201米
方位:東經86°39′43〃,北緯28°05′37〃
地點:座落在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的中尼邊境上
開放時間:1986
8交通難易度:★★★
攀登記錄:1、1954年10月19日奧地利登山隊的奧赫昨爾和尼泊爾的夏爾巴人巴桑、達娃拉瑪三人首次登上頂峰。
格重康峰
海拔7985米
地點: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距拉薩約730公里,車輛不能進入大本營,下車後 需行走3天可到達大本營,只能靠人力運輸。
交通難易度:★★★★★
庫拉崗日峰
海拔:7538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洛扎縣境內
交通:距拉薩約350公里,進山較為方便,車輛可能到大本營,大本營向上可僱用畜力運輸。
四光峰
海拔:7309米
方位:東經87.0°,北緯28.0°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珠穆朗瑪峰
海拔:8848.13米
方位:東經80°55′31〃,北緯27°59′17〃
地點: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的中尼邊境上
榜上排名:世界第1高峰
開放時間:1980年
交通:進入珠峰大本營交通十分方便,卡車和吉普車可通至大本營,從拉薩經日喀則、協格爾進入大本營全程為750公里,也可經樟木進入大本營,全程為350公里。
交通難易度:★★★
攀登記錄:1、1953年5月29日,英國登山隊的紐西蘭人希拉里和夏爾巴人丹增人南坡首次登上頂峰。
2、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的王富州、貢布(藏族)、屈銀華三人從北坡首次登頂成功。
馬卡魯
海拔:8463米
方位:東經87°05′30〃,北緯27°53′23〃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定日縣中尼邊境上
榜上排名:世界第5高峰
開放時間:1991年
交通:馬卡魯峰進山路線較長,由拉節經日喀則、協格爾到定日縣的卡達鄉可以乘車通行,全程為800公里,到卡達鄉後需僱用氂牛運輸,到大本營約需6天時間。
交通難易度:★★★★★
攀登記錄:1、1955年5月15日,法國登山隊的L·泰雷、J·庫茲、P·勒魯、G·馬尼奧恩、S·庫佩熱布比耶、A·維雅拉特和吉爾欽等七人首次登上頂峰。
希夏邦瑪峰
海拔:8012米
方位:東經85°46′55〃,北緯26°21′07〃
地點:座落在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攀登記錄:1、1964年5月2日中國國家登山隊和西藏登山隊的10名隊員首次攀登並登頂。
2、1981年5月日本女子登山隊田部井淳子登上了該峰,成為登上希夏邦瑪峰的第一個女性。
3、希夏邦瑪峰已於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自開放以來平均每年有10支左右的外國登山隊攀登此峰。
納木納尼峰
海拔:7694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普蘭縣境內
交通:攀登納木納尼峰進山路線長,距拉薩車程約1500公里,需行走7天左右。但沿途景色奇特,不但能觀賞到了闊的草原,而且草原動物能為您增添新的樂趣。
交通難易度:★★★★★
拉布及康峰
海拔7367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距拉薩約780,交通十分方便,車輛可到達大本營,從大本營到前進營地可用畜力運輸約2天的時間。
交通難易度:★★★
康波欽峰
海拔:7293米
方位:85.5°,北緯28.5°
地點: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中國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章子峰
海拔:7541米
方位:東經86.9°,北緯28.0°
地點: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綽木拉日群峰
海拔:7326米
方位:東經89.2°,北緯27.8°
地點: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西側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亞東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西峰
海拔:7292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境內
交通:在希夏邦瑪峰西側,進山路線極為方便,有車輛通到大本營。與康波欽峰和格拉崗日峰相距不遠。
交通難易度:★★
卡達普峰
海拔:7227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距拉薩約800公里,車輛可通行至卡達,卡達至大本營需畜力運輸。
寧金抗沙峰
海拔:7206米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江孜縣和浪卡子縣界處
交通難易度:★
南當里峰
海拔:7205米
方位:東經85.7°,北緯28.4°
地點:北側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拉軌崗日山
海拔:7181米
地點:地處西藏江孜縣和浪卡子縣的交界處
交通難易度:★★★
喬格茹峰
海拔:7176米
方位:東經86°,北緯28°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門龍澤峰
海拔:7175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車輛可通到邊轄,從邊轄到大本營需畜力運輸行走7天左右。
交通難易度:★★★
念青唐古拉峰
海拔:7162米
方位:東經90.6°,北緯30.4°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當友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普莫里峰
海拔:7161米
方位:東經86.°,北緯28.9°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佳拉白壘峰
海拔地:7151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米林縣境內
交通:車輛可通行到派鄉,從派鄉到大本營需用畜力和人力運輸。
交通難易度:★★★★★
扎西次仁瑪峰
海拔:7134米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絨轄鄉境內
開放時間:1991年
交通難易度:★★★
羅波崗日峰
海拔:7095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仲巴縣境內
交通:距拉薩約1000公里,進山交通較為方便,車輛可通行到大本營
交通難易度:★★★★
立新峰
海拔:7082米
方位:東經86.9°,北緯28.0°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康格多峰
海拔:高度7060米
地點:位於山南地區錯那縣境內
交通:距拉薩約500公里,進山交通較為方便,車輛可通行至卡達鄉,卡達鄉至大本營需畜力和人力運輸。
交通難易度:★★
窮母崗日米
海拔:7048米
方位:東經90.0度,北緯29.9度
地點: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西段,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境內
開放時間:1991年
交通難易度:★
夏康堅峰
海拔:6822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措勤縣境內
交通:距拉薩約1000公里,進山交通方便,車輛可通到大本營。
交通難易度:★★★★
桑頂抗沙峰
海拔:6590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那曲縣境內
交通:車輛可通行到大本營,不需要畜力運輸。
交通難易度:★
姜桑拉姆峰
海拔:6325米
方位:東經90.3°,北緯28.8°
地點:地處拉軌崗日山脈,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江到和浪卡子縣交界處
交通難易度:★★
解同速送峰
海拔:6249米
方位:東經92.2°,北緯28.8°
地點: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工江孜肥和浪卡子縣交界處
交通難易度:★★
啟孜峰
海拔:6206米
方位:東經90.5°,北緯30.2°
地點: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西段,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當雄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魯孜峰
海拔:6154米
方位:東經90.4°,北緯30.2°
地點: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西段,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當雄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未登峰(處女峰)
摩拉門青峰
海拔:7703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的聶拉木縣境內
交通:攀登拉門青峰交通極為方便,車輛可以到達大本營,大本營可建在希夏邦瑪峰附近。
交通難易度:★★
喬烏衣峰
海拔:7351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覺悟赫北峰
海拔:7022米
方位:東經86.5°,北緯28.1°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向東峰
海拔:7018米
地點:位於定日縣境內的巴松鄉
交通難易度:★★★★
巴龍峰
海拔:7013米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格拉崗日
海拔:6846米
方位:東經85.7°,北緯28.4°
地點: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卓那布桑
海拔:6592米
方位:東經86.6°,北緯28.1°
地點: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那木錯里峰
海拔:6536米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藏拉峰
海拔:6495米
地點:位於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境內
交通:距拉薩700公里。大本營不通公路,需用畜力運輸。
交通難易度:★★
普勒日峰
海拔:6404米
方位:東經86.8°,北緯28.0°
地點:地處拉軌崗日山脈路段,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
交通難易度:★★★
歇馬果峰
海拔:6140米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境內
交通:距拉薩100公里,進山交通較為方便。
交通難易度:★★
卡達博峰
海拔:6112米
地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境內
交通:距拉薩100公里。
交通難易度:★★★★★
望採納!
㈥ 藏傳佛教聖地是什麼
在藏傳佛教中,聖地的種類比較多樣化。有名寺、神山、聖窟、天葬台、聖湖等。
自從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棲居生存,為了能生活得更加快樂,便不斷地研究和探索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天時地利人和」是中國古代對這種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總結。而在知識量蘊藏豐富的藏傳佛教中,同樣有相關闡述。在《時輪密續》中,佛陀論述了人與天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利用它們之間的聯系而進行佛法修煉。這些論述越來越被現代科學所認可。譬如月亮的運行,會影響到自然界潮汐的漲落,也會影響人體——女人月經等。而在《勝樂密續》中,佛陀又開示了地理位置對人類的影響。好的地理位置不但可以讓人健康無疾,還有利於佛法的修證。除了天然地理位置的影響外,藏傳佛教還認為某些地方由於經過本尊及護法等加持,而變得非同一般。譬如勝樂本尊所加持的著名的二十四聖地,以及蓮花生等高僧所加持的聖地。在這些聖地中生活的人,會普遍覺得煩惱等負面情緒微弱,人們內心大都很祥和。如果在此閉關修持,無疑是快速獲得證悟的最佳環境,很多修持密法者,都喜歡尋找這類聖地進行閉關修持。
在藏傳佛教中,聖地的種類比較多樣化。有名寺、神山、聖窟、天葬台、聖湖等。名寺極其眾多,傳統上,西藏寺院的所在地,除了在佛經預言基礎上修建外,大都是經過高僧認真觀察選擇後而建。正如中國內地的寺院,大都建在山清水秀、集天地靈氣的名山大川一樣。西藏的神山也比較多,如著名的岡仁波切(岡底斯山主峰)、阿尼瑪卿神山及嘎卓乍日神山等。這些神山被認為或是佛菩薩的居所,或是大力山神的宮殿,因此,藏族人一般在平時或特殊的節日中,都穿上盛裝,以右旋的方式旋繞神山;或者祭起桑煙,供奉神靈。西藏各地的聖窟,則是修行人選擇閉關的最佳場所。這些聖窟大都是高僧大師們加持並修行過的地方,在《米拉日巴傳》中,我們可以看到米拉日巴在很多預言的聖窟中修持,從而獲得了極高的成就。有些聖窟,後來被人們修建為寺院,如米拉日巴最初修持過的位於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境內的聖窟,就被建成了剛楚布寺。
聖湖在所有聖地中也有著非常高的地位。這些聖湖地處海拔數千米以上的高原,景色獨特、秀麗。這些聖湖或是本尊護法所加持,或是居住著龍神,因此藏族人對聖湖都非常敬畏,從不污染湖水,也不捕撈湖內的魚類,很多寧瑪派的伏藏師,甚至從這些聖湖中掘取伏藏;也有人向聖湖內拋撒龍王寶瓶,以求風調雨順。在這些聖湖中,最著名的就是拉姆蘭措聖湖。
㈦ 西藏安多縣海拔多少米
安多縣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經濟
目錄
1摘要
2基本信息
3歷史沿革
4行政區劃
在西藏的全權鄉鎮
在青海的移民管理鄉鎮
5地理環境
位置
地形地貌
水文
氣候
6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礦產資源
7人口民族
8經濟
9社會事業
交通
教育
10風景名勝
11城市榮譽
12參考資料
安多縣,隸屬於西藏那曲市,地處西藏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脈南北兩側,東與青海省治多縣、雜多縣、西藏聶榮縣為鄰,南與色尼區接壤,西與班戈縣、雙湖縣搭界,北靠青海省格爾木市,是西藏地區的北大門。
安多縣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轄4鎮、9鄉、79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帕那鎮。安多縣自然礦產資源豐富,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王國。
特殊情況:安多縣目前在青海省西部設有幾個(移民管理式)鄉鎮。1962年冬安多縣遭特大雪災,次年起借青海省治多縣、雜多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一些地方安置災民,後來設置幾個移民管理體系而稱鄉鎮(不是普通意義上那種全權鄉鎮),相關區域的地理許可權一直屬青海省(青海省仍有一系列管轄權)。
2019年2月6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安多縣退出貧困縣。
2020年6月30日,安多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安多縣
外文名
Ano County、Amdo Zong
地理位置
西藏那曲市北部
面積
100,000平方公里
人口
35947人(2007年末)
方言
衛藏語、康巴語
氣候類型
高原亞寒帶氣候
電話區號
0896
政府駐地
帕那鎮
下轄地區
帕那鎮,措瑪鄉,灘堆鄉等
車牌代碼
藏E
郵政區碼
853400
機場
那曲機場(建設中)
火車站
安多站
著名景點
唐古拉山
行政類別
縣
所屬地區
西藏那曲市
GDP
5688.36萬元(2000年)
行政代碼
542425
收起
歷史沿革
安多,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異於三大藏區之一的安多藏區那個安多)。歷史上,此處藏族居民因其居住的地域在整個衛藏區的下部,安多縣是語言文化的交叉地帶,江河在衛藏區習慣於稱藏布、在康巴區等習慣於稱曲,而安多縣的江河習慣於稱曲如尕爾丁曲、加木采曲等等。
西藏民主改革前,安多有4大部落,由安多千戶長管轄,隸屬羌基。1959年民主改革後建安多縣,隸屬於那曲專區管轄。
1960年下半年遷往兩道河。1961年9月遷往帕那【一說,1975年安多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安多遷至帕那】。
1970年那曲專區改稱那曲地區,安多縣即由那曲地區管轄至今。建縣時臨時駐地在拉日。
1988年撤區並鄉,布曲、措龍2鄉合並為布曲鄉,幫愛、嘎登2鄉和扎莎鄉的7個村合並為幫愛鄉,措瑪、馬登、鐵洛3鄉合並為措瑪鄉,多瑪、當曲2鄉和措龍鄉的一部分村合並為多瑪鄉,德莎、古普2鄉合並為德莎鄉,果租、供加、查曲3鄉合並為果租鄉,崗尼、扎莎2鄉合並為崗尼鄉,吉日、崗龍2鄉合並為吉日鄉,加傲、曲田、果龍3鄉合並為加傲鄉,馬曲、嘎曲2鄉合並為馬曲鄉,納色、巴頓、查勤3鄉合並為納色鄉,強瑪、駛馬2鄉合並為強瑪鄉,灘堆、龍卡2鄉合並為灘堆鄉,扎龍、腰恰、杜勤3鄉合並為腰恰鄉,馬榮鄉未作變動。
安多縣
1997年,全縣轄17鄉:布曲鄉、幫愛鄉、措瑪鄉、多瑪鄉、德莎鄉、果祖鄉、崗尼鄉、吉日鄉、加傲鄉、馬曲鄉、瑪絨鄉、納色鄉、強瑪鄉、色務鄉、灘堆鄉、腰恰鄉、扎曲鄉,縣政府駐帕那。
2002年,安多縣由1區,17鄉,136行政村調整為4鎮、9鄉,30居委會、35行政村:帕那鎮、扎仁鎮、雁石坪鎮、強瑪鎮、瑪曲鄉、措瑪鄉、幫愛鄉、灘堆鄉、扎曲鄉、崗尼鄉、色務鄉、多瑪鄉、瑪榮鄉。
2006年,安多縣轄4鎮、9鄉:扎仁鎮、雁石坪鎮、強瑪鎮、帕那鎮、措瑪鄉、灘堆鄉、扎曲鄉、崗尼鄉、瑪曲鄉、色務鄉、瑪榮鄉、多瑪鄉、幫愛鄉,共有7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帕那鎮。(註:雁石坪鎮及其所轄的8個行政村、多瑪鄉及其所轄的7個行政村、瑪榮鄉及其所轄的4個行政村、瑪曲鄉及其所轄的12個行政村、色務鄉及其所轄的3個行政村均在青海省境內)。[1]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安多縣轄4鎮、9鄉:共有79個行政村(社區)。分別為:帕那鎮、扎仁鎮、雁石坪鎮、強瑪鎮、瑪曲鄉、多瑪鄉、措瑪鄉、幫愛鄉、灘堆鄉、瑪榮鄉、扎曲鄉、色務鄉。[2]
在西藏的全權鄉鎮
安多縣屬於西藏那曲市,本來區域的鄉鎮在那曲市,有地理權力又有人群管理權力,是全權鄉鎮。
在青海的移民管理鄉鎮
安多縣
地圖搜索顯示,西藏那曲市安多縣雁石坪鎮的下面註明在青海省格爾木市南部(即唐古拉山鎮),安多縣的多瑪鄉、瑪榮鄉等也是如此。中國這些門戶搜索地圖嚴格依據國家行政區劃地圖,異於依靠網友提供信息而來的谷歌地圖。
怎麼回事?安多縣目前在青海省西部設有幾個鄉鎮,地理許可權仍屬青海省,但移民人群管理權屬安多縣。
原因:1962年冬安多縣遭特大雪災,1963年起借青海省治多縣、雜多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鄉一些地方安置大批災民,後來設置幾個移民管理體系,稱鄉鎮(不是普通意義上那種全權鄉鎮)。相關地方特殊,一方面地理許可權一直屬青海省,青海省接納移民而非讓出整個地盤,涉及省級界線,是省級大事,青海省還有自己的許可權和利益,例如區域建設規劃、單位安排、資源協調、資源開發等,另一方面移民管理目前仍屬安多縣,不影響安多縣財政。
具體過程見《超巨星:問答海西州》第九部分的介紹。青海、西藏兩省區多次協商協調。2001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於西藏自治區與青海省行政區域邊界部分地段劃分及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2001]51號)裁決,明確劃定青海、西藏兩省區的法定邊界走向(基本以唐古拉山主脈傳統習慣線為界),同時確認西藏安多縣在唐古拉山以北青海境內所設鄉鎮及牧民仍歸西藏安多縣實際管轄。
2001-05-25新聞《青海省與毗鄰四省區的行政區域界線全部勘定》報道:「日前,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對青藏界線唐古拉山段和青甘界線花海子地段這兩處省際勘界遺留問題的解決,標志著青海省與四川、甘肅、新疆、西藏四個省區之間總長7360公里的行政區域界線全部勘定,從而結束了青海省與友鄰省區之間無全面的、確切的行政區域界線的歷史,也從根本上消除了因界線不清存在的各類隱患。」[3] 2001-10-26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同意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國函[2001]141號)批復說:」西藏自治區、青海省人民政府:你們《關於報批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勘定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請示》(青政〔2001〕83號)收悉。同意《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請你們認真遵守協議書的各項規定,共同維護兩省(自治區)邊界地區的穩定,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網上搜索就有)——可見,青海省的省際行政區劃以2001年勘定線為准,據此出版的中國行政地圖是權威地圖。
到2005年,安多縣的雁石坪鎮、多瑪鄉、瑪榮鄉、瑪曲鄉、色務鄉等鄉鎮(整建制)位於唐古拉山以北青海省境內(註:參見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西藏自治區地圖冊》。經比對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青海省地圖冊》,多瑪鄉位於玉樹州治多縣、雜多縣境內,瑪榮鄉位於玉樹州雜多縣境內)。
2006年後有的鄉鎮的駐地有改變,新版地圖有相關註明。
2013-09-26新聞《玉樹州與西藏那曲簽訂平安邊界友好協議》報道:「會議就兩州地進一步貫徹落實《關於西藏自治區與青海省行政區域邊界部分地段劃分及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2001{51}號)和《青藏勘界第七次協商會議紀要》精神,妥善解決安多縣和治多縣混居混牧區出現的矛盾糾紛,共創平安邊界問題進行了友好協商,簽訂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與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共建平安邊界友好協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與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行政區域界線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為進一步加強雙方邊界地區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地理環境
位置
安多縣地處西藏那曲市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脈南側(北方屬青海省轄區,青海省1963年起借地予安多縣安置災民並非讓出整個地盤),東與青海省治多縣、雜多縣、西藏聶榮縣為鄰,南與色尼區接壤,西與班戈縣、雙湖縣搭界,北靠青海省格爾木市,是西藏的北大門。
地形地貌
安多縣地形屬高原山川類型。以唐古拉山主脈為脊,無數大小山峰造迄連綿,高低起伏,由西向東,北有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和祖爾肯烏拉山,中部有托爾火山,南部有桑卡等山脈,是中間高南北低、西高東低之勢,由中部唐古拉山主脈的6604米逐漸下降到店北的4704多米、唐南的4500多米,形成「屋脊」狀。
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又稱當拉山或當拉嶺,是長江和怒江的分水嶺,在國內的知名度非常高。它與喀拉昆侖山脈相連,在蒙語中意為「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唐古拉山西段為藏北內陸水系與外流水系的分水嶺,東段則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嶺。怒江、瀾滄江和長江都發源於唐古拉山南北兩麓。
可可西里山西端
可可西里山是昆侖山脈南支,或稱可可稀立山,蒙古語為「青山」之意。橫貫西藏自治區東北部與青海省中西部,西起木孜塔格峰(海拔7723米)之南,東止楚瑪爾河與沱沱河間的青藏公路以西,呈東西走向。它的西端在那曲市,原來設立特別區域,後來劃歸安多縣,即在那曲市內部,治多縣的地圖有過調整。
水文
安多縣境內主要有三條水系:即長江源流水系、怒江源流水系和色林錯源流水系。
主要河流有尕爾丁曲、加木采曲等。值得了解:實際上,安多縣是語言文化的交叉地帶,江河在衛藏區習慣於稱藏布、在康巴區習慣於稱曲,而安多縣的江河習慣於稱曲。
安多縣
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河流交匯縱橫,河床均屬第四系全新統現代河床。縣境西南多湖泊,較大的有錯那、茲格塘錯、懂錯、蓬錯等。
錯那湖
錯那湖位於西藏安多縣境內,面積400多平方公里,被當地藏族群眾奉為「神湖」。錯那湖是怒江的源頭湖,海拔4800米,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唐古拉山山脈南部河溪均匯入錯那湖流入怒江。
茲格塘錯
茲格塘錯距離公路有4公里,湖畔草叢稀疏,鋪蓋無數小石子,黑、白、灰、紅、綠,五彩繽紛。一條寬約3米的河流通往湖泊,但已完全乾涸,河床正逐漸沙化。
氣候
安多縣屬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大,四季不分明,多風雪天氣。無絕對無霜期。年日照時數為2847小時,年降水量為435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雪災、旱災、風災、凍災、澇災、冰雹等。縣城年平均氣溫—2.8℃,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14.6℃,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7.8℃,年大風日數在200天以上。[4]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安多縣
安多縣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王國。家養動物有氂牛、綿羊、山羊、馬匹等,常見的野生動物有:野氂牛、藏野驢、藏羚羊、岩羊、盤羊、黃羊、狐狸、狼、猞猁、狗熊、草豹、旱懶、野兔等。其中:藏野驢、藏羊、野氂牛、盤羊系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種類,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均屬國家保護動物。主要鳥類可分鳩鴿種類、雁鴨種類和雉科種類,聞名世界的藏雪雞、黑頸鶴、白天鵝,在安多所轄的草北草原常能看到。
安多魚類豐富。著名的錯那湖境內主要有裂腹魚、亞科魚類。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安多縣發現的礦產多達30餘種,主事有煤、鐵、鉻鐵、銅、鋅、銻、鉬、砂金、岩金、硼砂、鉑、銀、水晶石、玉石、石膏、雲母、鹽、石油等。大部分礦物儲量均屬國內各縣的首位,且品位高、易開采。[5]
人口民族
2000年,安多縣總人口32843人,其中:腰恰鄉5283人,布曲鄉1370人,多瑪鄉1482人,瑪曲鄉1595人,吉日鄉1589人,灘堆鄉1016人,強瑪鄉1953人,幫愛鄉1704人,措瑪鄉3279人,果祖鄉2074人,加傲鄉2344人,納色鄉2592人,瑪榮鄉904人,扎曲鄉956人,色務鄉734人,崗尼鄉1534人,德莎鄉2434。[6]
經濟
安多縣是一個純牧業大縣。改革開放給安多牧民家庭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牧民家庭的牲畜存欄數和出欄數有了較大的發展,據安多縣計委對腰恰鄉的牲畜統計,1986年牲畜總數為36544隻(匹、頭),1994年為71594隻(匹、頭),四年增加了35541隻(匹、頭),年增長率為24.36%;出欄率占各類牲畜比重為1986年是12.03%,到1994年為27.7%,四年增加了15.67%。
截止2000年底,全縣各類牲畜存欄93萬頭(只匹),全縣牧業總產值5688.36萬元,牧民人均收入2388.54元。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6642.4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為4367.56萬元;第二產業為410.77萬元;第三產業為1895萬元。全縣年財政收入379.6萬元。
2016年,安多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和區、地兩級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全面落實補短板、拉增長、增動力、促和諧、惠民生、保穩定等政策措施,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穩中有進的良好勢頭,實現了「十三五」開門紅。[7]
社會事業
交通
國道109線縱貫南北,青藏鐵路在此設有安多站,乘火車可前往全國各地。安多縣緊鄰建設中的那曲機場。
2016年,安多縣交通局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和安排部署下,加快「十三五」開局之年安多縣農村公路建設工作,加強農村公路項目建設管理力度。今年安多縣農村公路新建項目7個,續建項目8個。總投資45253.9205萬元(其中:新建項目總投資36178.3334萬元,續建項目總投資9075.5871萬元)。[8]
教育
安多縣第五中學創建於1992年,是中國最早的公立中學之一。安多縣第五中學集中著342個最優秀的教師,是全省一級達標校。安多縣第五中學今年有1343人考上本科院校。
風景名勝
安多縣境內可供旅遊的文化古跡、自然景觀較多,境內有8座古寺廟,大多建於十九世紀,最早的白日寺建於七世紀。
白日寺
位於瓊結縣白日鄉一村東邊的半山腰上,海拔3800米,16世紀,由喜饒溫色創建。
白日寺
白日寺是西藏佛教寧瑪派的三大主寺之一。白日寺始建時主要建築有大殿、拉讓(私邸)、僧舍、伙房,總佔地面積為1196平方米,均系石木結構,藏式平頂。主體建築大殿共高兩層,佔地527平方米。經堂為16柱,兩根長柱直通二層,以撐托二層和利於採光。佛堂很小,僅有2柱,供有該寺主尊紅教大師蓮花生,主尊兩側有其二妻門達拉娃和堪珠·益西措傑的塑像。另有大譯師毗盧遮那佛像,銅鑄。創建人喜饒溫色去世以後靈塔也安建在此。靈塔為銀制玉嵌,高約1米。
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又叫當拉山或當拉嶺,是長江和怒江的分水嶺。山體寬150公里以上,海拔多在5000—6000米牞比高多在1000—1500米,是青藏高原內部高度和比高最大的山嶺之一。主峰格拉丹冬是長江正源沱沱河的發源地。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公路的最高點,山口立有為青藏公路的修建而犧牲的人民解放軍塑像紀念碑。
㈧ 西藏薩嘎縣薩嘎寺的介紹
基本概況
薩嘎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日喀則地區的西北部,屬邊境縣之一,全縣邊境線長105公里,為日喀則地區西部三縣(仲巴、薩嘎、吉隆)之中心,東與昂仁縣、聶拉木縣接壤,南與吉隆縣、尼泊爾王國為鄰,西與仲巴縣,北與阿里地區的措勤縣相接。地處喜馬拉雅山北麓,岡底斯山脈以南的西南邊緣,雅魯藏布江上游。境內「219」國道橫貫全縣東西,也是拉薩通往阿里普蘭的交通要道。全縣總面積為2.55萬平方公里,下轄七鄉一鎮,38個行政村,加加鎮、達吉嶺、如角、拉藏、雄如、夏如、旦嘎、昌果七個鄉。現在總人口為12600人。全縣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氣候高寒嚴酷,無明顯春夏秋冬之分,冬長夏短,屬典型的高原性氣候,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薩嘎縣自然資源豐富,草場廣闊,草場總面積達3975萬畝,畜牧業比較發達,牛羊成群,水草豐美,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美麗的地方」。有大量的菊科、禾本科、草科植物。境內分布較多的常綠針葉、灌木叢只有香柏一種(俗稱爬地松),其分布面積較大,資源豐富,面積達274萬畝。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野氂牛、野驢、藏羚羊、岩羊、黃羊、馬鹿、獐子、灰兔、猞猁、狗熊、雲豹、旱獺、鼠兔、溫泉蛇和鏟齒裂腹魚、雙須重唇魚、斑切腹魚、藏鶴、雪雞、禿鷲、野黃鴉、野水鴨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銅、鉛、金、硝、硫磺、花崗石、水晶石、石碳等多種礦產。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有10餘條,總長度5000公里,其中,雅魯藏江發源於鄰縣仲巴境內,流經薩縣320公里,此外還有10多個小湖泊,6處地熱溫泉。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薩嘎縣稱為薩嘎宗,屬西藏嘎廈(地方)政府管轄,全宗下轄9個甲措,11個雪嘎,有大小村莊40餘個。1951年5月,薩嘎縣人民同全西藏人民一樣獲得了解放,薩嘎縣的政權體制形式仍維持「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1959年9月20日,西藏工委決定,成立中共薩嘎縣臨時委員會,1960年4月,成立了薩嘎縣人民政府。1960年5月,中共西藏工委決定,正式成立中共薩嘎縣委員會。
民主改革以前,薩嘎縣教育、科技、文化一直處於空白,民主改革以後,特別是在第三次西藏工座談會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各項社會事業從零起步,有了較快的發展。
教育:1959年以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各方面籌措資金,於1961年成立第一所公辦小學。縣目前有12所學校,在校學生為1259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0%左右。
醫療衛生:薩嘎縣在民改前只有在上層階級的家中有少數民間藏醫,除此外,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醫療診所。民改後,在上級衛生部門的大力關懷下,1964年薩嘎縣建立起第一個衛生院後,經過改革開放近二十多年的努力和發展,變成今天初具規模的薩嘎縣人民醫院。由住院部、門診部、葯房等幾大部分組成,擁有各級各類醫務專業人員80餘人,在全縣所轄的八個鄉也相應地建立了衛生機構,並配備了專職衛生人員。
文化:薩嘎縣因受地理位置、地理環境條件的限制,文化生活一直非常單調,枯燥。1987年以來,隨著縣委政府立足本縣,擴大對外交流的政策轉變,極大地豐富了縣幹部職工的文化生活。現在縣城有一座縣電影院、三個歌舞廳、有一個縣文化活動中心。1995年,在地區廣電局的大力幫助下,縣城駐地建立了閉路電視網,現在可以24小時轉播8套有線電視節目,全縣33個行政村已安裝了「村村通」工程設備。縣旦嘎鄉的甲諧聞名後藏,據今已有1000多的歷史,2002年被自治區文化廳命名為甲諧藝術之鄉。
自然地理
薩嘎縣屬西高原山地,地勢由北高東傾斜。該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日喀則地區的西北部,屬全區邊境縣之一,全縣邊境線長105公里,為日喀則地區西部三縣(仲巴、薩嘎、吉隆)之中心,東與昂仁縣、聶拉木縣接壤,南與吉隆縣、尼泊爾王國為鄰,西與仲巴縣,北與阿里地區的措勤縣相接。地處喜馬拉雅山北麓,岡底斯山脈以南的西南邊緣,雅魯藏布江上游,全縣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
薩嘎縣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北有岡底斯山、南有喜馬拉雅山、中間夾有強拉山、同日倫布山等眾多高山。山與山之間隔著開闊不等、互不連通的平川、溝谷。
薩嘎縣境里大小河流有10餘條,總長度5000公里,其中,雅魯藏布江發源於鄰縣仲巴境內,流經薩噶縣320公里,此外還有10多個小湖泊,6處地熱溫泉。
薩嘎縣屬高原嚴寒帶半乾旱氣候區。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乾燥寒冷,只有溫、寒季之別。年日照時數在3000-3400小時之間。年無霜間105天左右。年降水量280毫米。常見的自然災害有雪災、風災、乾旱、霜凍、冰雹等。
薩嘎縣自然資源豐富,草場廣闊,草場總面積達3975萬畝,畜牧業比較發達,牛羊成群,水草豐美,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美麗的地方」。有大量的菊科,禾本科、草科植物。境內分布較多的常綠針葉、灌木叢只有香柏一種(俗稱爬地松),其分布面積較大,資源豐富,面積達274萬畝。
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野氂牛、野驢、藏羚羊、岩羊、黃羊、馬鹿、獐子、灰兔、猞猁、狗熊、雲豹、旱獺、鼠兔、溫泉蛇和鏟齒裂腹魚、雙須重唇魚、斑切腹魚、藏鶴、雪雞、禿鷲、野黃鴉、野水鴨等。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銅、鉛、金、硝、硫磺、花崗石、水晶石、石碳等多種礦產。
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有10餘條,總長度5000公里,其中,雅魯藏布江發源於鄰縣仲巴境內,流經薩嘎縣320公里,此外還有10多個小湖泊,6處地熱溫泉。
風土人情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則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間舞蹈風格獨特,優美大方。「果諧」舞步輕快奔放、場面宏大,「斯馬卓」鼓舞粗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康馬的「諧青」、定日的「甲諧」舞步有力整齊,歌聲和諧悅耳、莊重典雅,夏爾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輕柔優美,薩嘎的「甲諧」豪放古樸,「羌姆」隆重、氣勢宏大。
甲諧 甲諧的漢語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是一種集體舞蹈。其歷史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為慶賀戰爭勝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賽獲勝時跳的舞蹈;三是唐朝時代慶祝文成公主進藏而跳的舞蹈。
甲諧的服飾都是用高級綢緞做成,以紅色和黃色為主,顯示出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演員所戴的是一種大而圓又有流蘇的帽子,表演時不停的搖擺,就象獅子一樣威武、雄壯。演員的褲子又大又肥,象裙子。甲諧的動作十分粗獷、豪放,顯示出藏民族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特徵。道具有長腰刀、馬鞭、裝在小刀鞘內的小刀和筷子等。表演時間可長可短,長的一般可以連續跳一整天。
甲諧一般在每年的藏歷年和重大節日時表演。
堆諧 所謂「堆」是指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拉孜、定日等地,「諧」是舞蹈的意思,即以堆地區人所跳的一種舞蹈稱為「堆諧」。日喀則地區拉孜縣曲夏鎮的堆諧在後藏地區及全區享有盛譽,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和喜愛。
堆諧是扎年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自彈、自唱、自跳三合一體缺一不可的綜合性藝術。舞步多樣變化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情緒歡快,是格調較高的一種民間歌舞品種。其舞姿優美、灑脫,動作以兩腳的踢和踏的舞步動作,故此堆諧也稱「踢踏舞」。
同甲 「同甲」舞在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吉隆鎮一帶流傳,已有悠久的歷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吉隆「同甲」舞,即「手鐲舞」。特點主要是婦女手上戴的兩個鐲子,右手是尼式銀鐲,左手是象牙鐲,銀鐲子和象牙鐲碰撞發出的聲音叫「同甲」。
「同甲」舞的原本歌詞大意突出了當時人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歌頌和平、歌頌友誼四大方面的內容。細節上還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愛幼、保護環境等。手鐲舞又作為一種祈禱舞,每當藏歷6月4日在查嘎達索寺進行演出。
果諧 「果諧」即「圓圈舞」,它是圍著圓圈跳的一種舞蹈。該舞在後藏江孜、白朗等地民間廣為流傳。
果諧是群眾在田間地頭勞作之餘自編自演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旋律、歌詞隨著聚集的目的和內容而變化。一年一度的藏歷年、望果節、婚禮等比較隆重的節日里人們圍著爐火盡快地表演。
期馬卓 斯馬卓是民間腰鼓舞,是全區有名的古老而傳統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日喀則市20多里的地方,有個叫司馬章堆的村子,這里以跳斯馬卓而出名,據說在幾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就傳下了這種舞蹈。
司馬章堆村的鼓舞是一種劇烈的跳躍式舞蹈,鼓點明快、節奏感強、氣勢恢弘、多彩多姿、豪邁奔放、催人奮進。同時,又是一種即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的一種舞蹈。舞蹈一開始,一個老頭先出場,手裡拿著一把捆著白哈達的木棒,一面手舞足蹈,一面口中念念有詞。接著,身穿彩條衣服,腰系多皺短裙,挎著大鼓的小夥子們奔騰而出,羽錘齊動,鼓聲震天,舞蹈就開始了。
期馬卓表演時由各村村長帶隊進行演出,在每年的傳統佳節和喜慶日子裡或農閑時進行演出。
索 「索」流傳於日喀則地區薩迦縣一帶,薩迦索起源於元朝八思巴時期,是由薩迦地方勢力組織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它不僅具有獨特的風采,而且是具有薩迦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
「薩迦索舞」是薩迦法王慶賀盛典和法王出訪,以及迎接歡送外來貴賓用的一種最高禮節的舞蹈。
「薩迦索舞」特點是不用任何樂器,邊唱邊舞,獨具一格,場面十分壯觀。
羌姆 「羌姆」即「跳神舞」,宗教類舞蹈指羌姆各教派僧眾在自己寺院范圍內表演的一種儀式隆重,場面壯觀,氣勢宏大的集誦經、音樂、舞蹈三合一體的寺院大型舞蹈藝術。在藏傳佛教眾多節日中,扎什倫布寺舉行的「斯姆慶姆」跳神舞,最為隆重。
每年藏歷八月舉行跳神舞節,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跳神舞出場近80名僧人,身著古裝,戴著佛教中各護法神的面具進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態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樂奇妙無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銅羌姆」,其主要區別是用不同樂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號的節奏跳吉祥舞為開場。其後逐次表演金剛、骷髏、鹿牛、比丘、六長壽等數十節不同的神舞。最後,裝飾的寶馬、寶象、寶牛身背珊瑚樹、珍珠曼札、黃金塔、象牙等奇珍異寶出場,以回應開場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當作密宗儀式只在扎寺內舉行,嚴禁俗人觀看。隨著其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也是傳播教義的需要,七世班禪丹白尼瑪決定每年藏歷八月舉行「斯姆慶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賞。
經濟概況
在十五期間,薩嘎縣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國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200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961.5萬元,比2000年增加2.6倍,年均增長21.47%左右,一、二、三產的比例關系由2000年的52:1:47調整為2005年的29:22:49;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了3830萬元,比2000年增長83.8%,財政收入達到218萬元,比2000年增長了1.9倍,年均增長38.13% ;人均GTP達到7702.8元,年平均增長10%以上;人均純收入達到1965元,年平均增長11%。
農牧業生產穩步發展。全縣農牧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取得初步成效,種植業三元結構由2000年的88:4:8調整為79:14.9:6.1。糧油總產每年保持在300萬斤左右,進一步優化了畜群結構,農牧業生產效益有了較大提高,基本實現肉、酥油自給。2005年牲畜總增率和出欄率分別為10.36%和22.5%,新生仔畜成活率達到55.63%.牲畜年末存欄數達到299475頭、(只、匹),畜產品商品率達到41.3%,比2000年增加1.1百分點。牲畜疫情疫病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畜群防治密度100%。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965元,比2000年增長55%。五年來薩嘎縣共投入扶貧資金1194餘萬元,為城鎮低保對象按時足額發放了低保金65萬元,基本解決了農牧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部分農牧民群眾開始向小康邁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薩嘎縣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十五」期間,累計引進資金1290萬元,特別是2005年通過招商引資990萬元對縣城格桑街進行了改造,極大地提升了薩嘎縣以民族特色為主的城區面貌。
行政區劃
薩嘎縣轄1個鎮、7個鄉:加加鎮;昌果鄉、雄如鄉、拉藏鄉、如角鄉、達吉嶺鄉、旦嘎鄉、夏如鄉。共有38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薩嘎,藏語意為「可愛的地方」。
薩嘎,公元14世紀帕竹政權即在此設「薩嘎敦巴宗」。解放前該宗設有東、西即僧俗兩個宗本,由噶廈政府從哲蚌寺、色拉寺和大昭寺中直接選派任命。1960年4月正式成立薩嘎縣人民政府。
薩嘎縣轄8個鄉,38個村委會:加加鄉、雄如鄉、昌果鄉、拉藏鄉、如角鄉、旦噶鄉、夏如鄉、達吉嶺鄉。
2000年,薩嘎縣轄1個鎮、7個鄉。總人口11947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各鄉鎮人口: 加加鎮 2407人、 夏如鄉 2326人、 旦嘎鄉 1315人、 昌果鄉 1200人、 雄如鄉 1612人、 拉舞鄉 1311人、 如角鄉 762人、 達右嶺鄉 1014人。
㈨ 芒康縣城海拔有多高
4317米
芒康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8°00′內-99°05′,北緯28°37′-30°20′。東與四川巴塘縣容隔金沙江相望,南與雲南省德欽縣毗鄰,西與左貢縣相連,北與貢覺、察雅兩縣交界。總面積11431平方公里。
芒康縣平均海拔4317米,橫斷山脈由北向南縱貫縣境。寧靜山脈是境內主要山脈,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達拉涅峰、達馬壓山、卡孜西卡沖山、達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
(9)西藏尼果寺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芒康縣主要旅遊景點以茶馬古道為主線,上鹽井境內有被當地人稱為文成公主的吐蕃時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峽谷、曲孜卡溫泉休閑中心、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莽錯風景區和尼果寺等。
尼果寺為縣內主要寺廟。曲孜卡鄉境內有大小溫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溫度不同,最高溫度可達70℃,每年春季吸引當地和雲南德欽人前來溫泉沐浴。
2003年1月24日,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西藏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2018年5月,保護區滇金絲猴數量已由原來的500餘只增加到目前的1500餘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