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大規模種植大豆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
㈠ 阿根廷成為世界大豆出口國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70年代大豆的興起。
實踐證明大豆是最適合阿根廷農民種植的經濟版作物,豆農權賺了不少錢
第二是80年代出現的免耕法。
免耕法改良了阿根廷的土壤,使得阿根廷農業變得可持續。
第三是90年代出現的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技術則徹底解放了勞動力,節約了成本,使得阿根廷農業具備了與其他農業大國 抗衡的實力。
第四,阿根廷大豆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
1.阿根廷的大豆主產區位於潘帕斯草原的中心,這里過去一直是農業和畜牧業混合經營,土壤肥力保持得很好,阿根廷農民花在化肥上的錢很少;
2.阿根廷境內的這條帕拉納河正好從潘帕斯草原的中心穿過,為阿根廷大豆提供了一條廉 價的運輸線。
㈡ 阿根廷國家主要種什麼農作物
大豆,小麥,高粱等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東臨大西洋,受大西洋水汽和巴西暖流的影回響,氣候特點表現為夏季高答溫多雨,冬季溫和(七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這里的草類生長茂盛,質量好,是世界上優良的天然牧場之一.一年四季都可以放牧,不需建防寒防凍的圈棚,生產成本低.
2.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這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地廣人稀,有利於大規模經營,這樣便於操作,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國際競爭力.
3.距海港近,海陸交通便利
這裡面臨大西洋,港口較多,海運方便.現在已經修通了橫穿潘帕斯草原的大鐵路.這樣,大牧場的牛肉可以很方便地運往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屠宰加工,再裝船運往國外.
㈢ 請說出阿根廷有利於大豆生長的氣候條件
1、氣溫
阿根廷氣候多樣,四季分明。除南部屬寒帶外,大部分為溫帶和亞專熱帶。年平均氣溫北部屬21.6攝氏度,南部6.3攝氏度,首都17.7攝氏度,有利於大豆的生長
2、降水
阿根廷東北角高達1000毫米以上,中部和北部為500~1000毫米,為大豆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降水。
㈣ 巴西大豆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
種植大豆有利自然條件,給介紹大大豆特徵做什麼
㈤ 關於阿根廷的地理知識
位於南美洲南部,面積27804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000餘公里,為拉丁美洲(除美國和加拿大兩國其他美洲國家的統稱)的第二大國,僅次於巴西。位於南美洲東南部、東瀕大西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同智利接壤,北接玻利維亞、巴拉圭,東北部與巴西和烏拉圭為鄰。地勢由西向東逐漸低平。西部是以綿延起伏、巍峨壯麗安第斯山為主體的山地,縱貫南 北3,000餘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30%;東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著名的農牧區;北部主要是格蘭查科平原,多沼澤、森林;南部是巴塔哥尼亞高原。主要山脈有奧霍斯·德薩拉多山、梅希卡納山,海拔6964米的阿空加瓜山,為南美洲萬峰之冠。巴拉那河全長4700公里,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別德馬湖。 北部屬亞熱帶濕潤氣候,中部屬亞熱帶和熱帶沙漠氣候,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溫度在16-23℃之間。東北部降水豐沛,在1,000毫米左右,西北部和南部為250毫米;夏季雨水較多。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全長5,580公里,為南美第二大水系,主要支流有巴拉圭河、烏拉圭河等國際界河,南部安第斯山區多冰蝕湖。著名的烏馬瓦卡峽谷,曾是古老的印加文化傳到阿根廷的通道,被稱為「印加之路」。阿根廷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鐵和銀等。 水力資源比較豐富。森林面積佔全國面積22%。沿海漁業資源豐富,是世界著名的農牧產品出口國。 阿根廷領土居世界第八位
㈥ 種植大豆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大規模的種植大豆,會改變當地植被分布狀況、土壤性質等,可能是生物鏈發生相應變化。
②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改變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
㈦ 大規模種植植物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增加生物多樣性
2有利於防沙固土,涵養水源
3有利於環境變好
㈧ 大豆到底對阿根廷有多重要
阿根廷氣候特點表現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七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主要農作物有專大豆、小麥、玉屬米、黑麥、向日葵、燕麥等。其它有棉花、馬鈴薯、水果、油橄欖等。阿根廷是世界第三大大豆生產國,大豆種植面積高達2000萬公頃,年平均產量超過5000萬噸,可以說大豆種植是阿根廷農業的支柱行業。
㈨ 大豆對阿根廷有多重要
阿根廷氣候復特點表制現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七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主要農作物有大豆、小麥、玉米、黑麥、向日葵、燕麥等。其它有棉花、馬鈴薯、水果、油橄欖等。阿根廷是世界第三大大豆生產國,大豆種植面積高達2000萬公頃,年平均產量超過5000萬噸,可以說大豆種植是阿根廷農業的支柱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