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廣西貓兒山地理環境

廣西貓兒山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6 09:36:59

㈠ 貴州與廣西自然環境各要素的差異有那些

貴州與廣西兩個相鄰省份自然環境各要素的差異:
1、貴州地處雲貴高原東斜坡,全省東西長約595公里,南北相距約509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傾斜,河流順勢從西向北、東、南三面分流,以中部的苗嶺山脈為界,分屬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山地和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92.5%,西部海拔1500——2800米,中部1000米左右,北、東、南3面邊緣河谷地帶500米左右。貴州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積10.9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61.9%。貴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左右,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4—6攝氏度,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15—23攝氏度,無霜期250—300天;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其中6—8月降水達450—600毫米。雨熱同季、溫暖濕潤的氣候,十分有利於各種生物的繁衍生長;典型的夏涼氣候,使貴州成為理想的避暑勝地。
2、廣西位於全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處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廣西地貌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其特徵是: a、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盆地中部被廣西弧形山脈分割,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b、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4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
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總面積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廣西總面積15.9%。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c、丘陵錯綜,占廣西總面積10.3%,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d、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總面積26.9%。廣西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二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630平方公里。 e、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

廣西河流大多沿著地勢呈傾斜面,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了以紅水河—西江為主幹流的橫貫廣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於兩側的樹枝狀水系。其中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條,總長度有3.4萬公里,河網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屬珠江、長江、桂南獨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廣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的85.2%,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條,主幹流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自西北折東橫貫全境,全長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廣東入南海。長江水系分布處於桂東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3.5%,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條,主要河段有湘江、資江,屬洞庭湖水繫上游,經湖南匯入長江。其中湘江在興安縣附近通過秦代開鑿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獨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於桂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10.7%,較大河流有南流江、欽江、北侖河等,均注入北部灣。經越南入北部灣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0.6%。喀斯特地下河眾多,有433條,其中長度超過10公里的有248條,坡心河、地蘇河等均獨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廣西南部瀕臨屬於南海的北部灣。大陸海岸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長約1500公里,島嶼岸線46l公里。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樣。南流江口、欽江口為三角洲型海岸;鐵山港、大風江口、茅嶺江口、防城河口為溺谷型海岸;欽州及防城港兩市沿海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為台地型海岸。廣西近海灘塗廣大,面積達1005平方公里。0—20米淺海廣闊,面積達6488平方公里。整個北部灣的面積約12.93萬平方公里,東起雷州半島、瓊州海峽,東南為海南島,北至廣西,西迄越南。灣內海底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過90米。廣西沿海有697個島嶼,總面積約66.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潿洲島面積約24.7平方公里。

廣西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瀕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按全國地形分類,廣西屬雲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災害頻繁、旱澇突出的氣候特徵。
(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
廣西北部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熱量豐富。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6.5~23.1℃之間。等溫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南向北遞減,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全區約65%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區在22.0℃以上,潿洲島高達23.1℃。桂林市東北部以及海拔較高的樂業、南丹、金秀年平均氣溫低於18.0℃,其中樂業、資源只有16.5℃。
(二)降水豐沛,干濕分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降水量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各地年降水量為1080~2760mm,大部分地區在1300~2000mm之間。其地理分布具有東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區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等特點。廣西有三個多雨區:(1)十萬大山南側的東興至欽州一帶,年降水量達2100~2760mm;(2)大瑤山東側以昭平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帶,年降水量達1700~2000mm;(3)越城嶺至元寶山東南側以永福為中心的興安、靈川、桂林、臨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達1800~2000mm。另有三個少雨區:(1)以田陽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帶,年降水量僅有1080~1200mm;(2)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年降水量為1200~1300mm;(3)以武宣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於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廣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干濕季分明。4~9月為雨季,總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85%,強降水天氣過程較頻繁,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0~3月是乾季,總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量的15%~30%,乾旱少雨,易引發森林火災。
(三)日照適中,冬少夏多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年日照時數1169~2219小時,與鄰省比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雲南大部地區偏少,與廣東相當。其地域分布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區少。北海市及田陽、上思在1800小時以上,以潿洲島最多,全年達2219小時。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樂業、凌雲、那坡、馬山等地不足1500小時,金秀全年日照時數最少,只有1169小時。其餘地區在1500~1800小時之間。 廣西壯族自治區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特點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區春季多於秋季外,其餘地區秋季多於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時數為355~698小時,佔全年日照時數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時數只有186~380小時,僅佔全年日照時數的14%~17%。

㈡ 廣西省地理位置如何分布的

廣西地貌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其特徵是: 1、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盆地中部被廣西弧形山脈分割,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4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綠城南寧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總面積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廣西總面積15.9%。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錯綜,占廣西總面積10.3%,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總面積26.9%。廣西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二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

㈢ 廣西省 , 地理位置特徵

廣西位於全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處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廣西地貌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其特徵是:
1、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盆地中部被廣西弧形山脈分割,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4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綠城南寧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總面積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廣西總面積15.9%。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錯綜,占廣西總面積10.3%,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總面積26.9%。廣西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二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

㈣ 灕江地理位置介紹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來區東北部,自發源於桂林市資源縣貓兒山,向南流經桂林、陽朔等縣市,過荔浦後稱桂江,繼續南流在梧州與西江匯合,全長426公里。灕江水質清澈,兩岸風光秀麗,以桂林至陽朔段為佳,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灕江和湘江有秦代開鑿的靈渠溝通。

20元人民幣背後就是灕江

㈤ 桂林位於廣西的什麼位置

桂林位於廣西的東北部。

桂林市位於南嶺山系西南部,地處湘桂走廊南端,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處東經109°36'50″—111°29'30″,北緯24°15'23″—26°23'30″,境域南北長236公里、東西寬189公里。

北部及東北部與湖南省交界,東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接壤,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及來賓市毗鄰,西部及西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相接,總面積2.78萬平方公里,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11.74%。

(5)廣西貓兒山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桂林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特點:

桂林市位於南嶺山系西南部、桂林—陽朔岩溶盆地北端中部,處在「湘桂夾道」中。地形為西部、北部及東南部高,中部較低。以中山或低中山地形為主,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越城嶺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稱華南第一峰。

桂林市處於西江支流的桂江流域,集雨面積19288平方公里。桂江上游的灕江和湘江有運河(靈渠)溝通。境內灕江流域面積12565平方公里,幹流長295.27千米,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8.9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08.9立方米/秒。

㈥ 桂林的地理環境及風景特點簡述

1、桂林北接湖南、貴州,西南連柳州,東鄰賀州,屬山地丘陵地區及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風化浸蝕,形成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獨特景觀。

2017年,全市下轄17個區(市)縣和高新區、總面積2.7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0餘萬人,國家級重點科研中心9個,高校15所。

2、桂林昔稱八桂、桂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桂林因桂樹繁多,桂花成林而得名。桂林是具有萬年歷史的人類智慧聖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甑皮岩、大岩、廟岩)的城市。

桂林甑皮岩發現的"陶雛器"填補世界陶器起源空白點,是桂林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萬年智慧」的歷史文化名片。桂林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桂林山水、世界灌溉遺產靈渠兩大世界遺產。

(6)廣西貓兒山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桂林是具有萬年歷史的人類智慧聖地,桂林歷史可上溯到距今1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在距今約一萬年前,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夏商周時期,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桂林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㈦ 興安縣的地理環境

興安縣地處江南古陸西段東南緣,湘桂褶皺帶的北部。地質發展歷經前泥盆紀地槽 (約25至4億年前),晚古生代地台(約4至2.3億年前)和中新生代陸緣活動帶(2至3億年前至今)三個發展階段。在地質礦產研究史上是桂東北有重要意義的地區,部分地方性地層單位的命名淵源於此。
興安縣的地形多樣而復雜,西北和東南為山地,山巒重疊,溝谷溪流縱橫。西北部為越城嶺山系,逐漸向西南傾斜。東南部是都龐嶺的海洋山系,並逐漸向東北傾斜。形成兩大山系之間的狹長谷地,稱「湘桂走廊」,其間有土嶺、石山、河谷平原。 興安自然環境優越。湘漓二水在這里發源,華南第一峰「貓兒山」在這里崛起。地形東南和西北高,中間低,西北部為越城嶺山脈,其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是華南第一高峰;東南縱貫都龐山脈。兩大山脈中間的狹長地帶為「湘桂走廊」,其間分布著丘陵及河谷平原,是農業耕作區和水果種植區。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為17.8℃,極端最高氣溫38.9℃(2010年08月05日),最低氣溫-5.8℃,年平均降水量1842毫米,年無霜期293天以上。境內河流主要有屬長江水系的湘江,屬珠江水系的灕江;由於興安海拔較高,自古有「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之說,形成湘江北去、灕水南流的獨特景觀。
走廊中部的臨源嶺是制高點,湘江和靈渠由縣城東郊分水塘的東北和西南低處方向分流。湘江流向東北,屬長江水系;靈渠向西南流匯入大溶江,合流稱灕江,屬珠江水系。人稱「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 境內植物,計有用材類、葯用類、油脂類、纖維類、水果類、飼料類、薪炭類、觀賞類,共752種,其中主要有: 用材類 杉木、馬尾松、扁柏樹、吊柏樹、樟木、楠木、梓木、柳樹、椆木、棉木、水青岡、椎木、長苞鐵松、濕地松、楓香樹、椿樹、毛竹、筋竹、蒲竹、箭竹。 葯用類 土黨參、獨活、花粉、黃精、首烏、土茯苓、石菖蒲、威靈仙、白毛根、藕節、貫眾、山慈菇、七葉一支花、紫蘇、走馬胎、白狗腸、千斤拔、車前子、使君子、王不留行、蒼耳子、韭菜子、西瓜皮、桃仁、大麻仁、草叩、巴豆、陳皮等。 油脂類 漆樹、油茶、油桐、烏桕、山蒼子、蠟樹、花生、豆類、芝麻。 纖維類 棕皮、薴麻、黃麻、胡桐麻、山棉麻、葛麻、桑麻。 水果類 山板栗、山卷栗、酸棗、山楂、楊梅、茅栗、米珠、桃金娘。 飼料類 五節芒、絲茅草、馬鞭草、野古草、香菇草、雀稗草、黃背草、水扁絲、水葫蘆、水浮萍、燈籠絲、黃花菜、水漢菜、滑藤菜、水蕨菜、山蕨菜、山芭蕉、油麻菜、薴麻葉、賀菜。 觀賞類 桂花、月季、野玫瑰、野菊花、百合花、牽牛花、杜鵑花(映山紅)、迎春花、梔子花、芙蓉花、金英花、野牡丹、美人蕉、夾竹桃、冬青樹、山茶花等。

㈧ 廣西的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

一、地理
(一)地形概況
廣西位於全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處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二)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廣西地貌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其特徵是: 1、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盆地中部被廣西弧形山脈分割,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4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
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總面積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廣西總面積15.9%。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錯綜,占廣西總面積10.3%,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總面積26.9%。廣西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二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
(三)河流眾多
廣西河流大多沿著地勢呈傾斜面,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了以紅水河—西江為主幹流的橫貫廣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於兩側的樹枝狀水系。其中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條,總長度有3.4萬公里,河網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屬珠江、長江、桂南獨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廣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的85.2%,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條,主幹流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自西北折東橫貫全境,全長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廣東入南海。長江水系分布處於桂東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3.5%,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條,主要河段有湘江、資江,屬洞庭湖水繫上游,經湖南匯入長江。其中湘江在興安縣附近通過秦代開鑿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獨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於桂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10.7%,較大河流有南流江、欽江、北侖河等,均注入北部灣。經越南入北部灣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0.6%。喀斯特地下河眾多,有433條,其中長度超過10公里的有248條,坡心河、地蘇河等均獨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四)海岸、島嶼
廣西南部瀕臨屬於南海的北部灣。大陸海岸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長約1500公里,島嶼岸線46l公里。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樣。南流江口、欽江口為三角洲型海岸;鐵山港、大風江口、茅嶺江口、防城河口為溺谷型海岸;欽州及防城港兩市沿海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為台地型海岸。廣西近海灘塗廣大,面積達1005平方公里。0—20米淺海廣闊,面積達6488平方公里。整個北部灣的面積約12.93萬平方公里,東起雷州半島、瓊州海峽,東南為海南島,北至廣西,西迄越南。灣內海底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過90米。廣西沿海有697個島嶼,總面積約66.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潿洲島面積約24.7平方公里。
二、氣候
廣西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瀕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按全國地形分類,廣西屬雲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災害頻繁、旱澇突出的氣候特徵。
(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
廣西北部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熱量豐富。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6.5~23.1℃之間。等溫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南向北遞減,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全區約65%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區在22.0℃以上,潿洲島高達23.1℃。桂林市東北部以及海拔較高的樂業、南丹、金秀年平均氣溫低於18.0℃,其中樂業、資源只有16.5℃。
(二)降水豐沛,干濕分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降水量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各地年降水量為1080~2760mm,大部分地區在1300~2000mm之間。其地理分布具有東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區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等特點。廣西有三個多雨區:(1)十萬大山南側的東興至欽州一帶,年降水量達2100~2760mm;(2)大瑤山東側以昭平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帶,年降水量達1700~2000mm;(3)越城嶺至元寶山東南側以永福為中心的興安、靈川、桂林、臨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達1800~2000mm。另有三個少雨區:(1)以田陽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帶,年降水量僅有1080~1200mm;(2)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年降水量為1200~1300mm;(3)以武宣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於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廣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干濕季分明。4~9月為雨季,總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85%,強降水天氣過程較頻繁,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0~3月是乾季,總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量的15%~30%,乾旱少雨,易引發森林火災。
(三)日照適中,冬少夏多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年日照時數1169~2219小時,與鄰省比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雲南大部地區偏少,與廣東相當。其地域分布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區少。北海市及田陽、上思在1800小時以上,以潿洲島最多,全年達2219小時。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樂業、凌雲、那坡、馬山等地不足1500小時,金秀全年日照時數最少,只有1169小時。其餘地區在1500~1800小時之間。 廣西壯族自治區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特點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區春季多於秋季外,其餘地區秋季多於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時數為355~698小時,佔全年日照時數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時數只有186~380小時,僅佔全年日照時數的14%~17%。

㈨ 廣西第一高峰叫什麼,地理位置在哪裡還有第二第三高峰

廣西第一高峰:貓兒山
貓兒山,位於興安縣西北部,距興安縣55公里路程,離桂林市區81公里路程。 廣西貓兒山自然保護區跨興安、資源2縣,面積5.3萬公頃。是五嶺之一的越城嶺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僅是廣西第一峰,也是華南第一峰。因山頂峰酷形似蹲伏的貓兒而得名。1990年陸定一在老山界題碑贊譽貓兒山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廬山之幽、峨嵋之秀」。

廣西第二高峰——真寶頂(2123m),距貓兒山只50公里,只比貓兒山低18m
真寶頂位於越城嶺山脈,地處全州、資源兩縣交界處,海拔2123米,僅次於貓兒山,為華南第二高峰。山上少見樹木,植被多為低矮的蒿草,山勢陡峭,坡度均在70度以上。從真寶頂上遙望天湖,可見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有數個水庫點綴其間,景色異常壯觀。天氣晴朗的時候,在真寶頂上可以看到貓兒山以及興安、資源縣城,令人產生一種時空被壓縮的錯覺

廣西第三高峰元寶山
元寶山亦稱雲抱山,因元寶峰頂酷似凹型元寶又常年雲霧環抱而得名。位於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境中部,距縣城70餘公里,坐落在安太、香粉、安陲、白雲、紅水等鄉之間。北始王坳,南瀕金蘭河,東至吉曼村,西臨元寶河,東西寬20公里,南北長40公里,面積13萬畝(3901公頃)。有白虎頂、藍屏峰、元寶峰和無名峰四大主峰,最高峰海拔2086米,為華南第三高峰。
元寶山區里原始村寨依然古樸自然,這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和中葯圃。海拔1300米以上,便是連綿起伏的原始森林,千年冷杉、五針松、以及與孔龍同時代的桫欏等珍稀孑遺植物隨處可見。當古木參天,嵐氣蒸騰,濃蔭蔽日的景觀呈現在你眼前的時候,當爭艷斗妍的奇花異草玉立於山路兩旁,熱情恭候你到來的時刻,當鳥啼猿嘯,飛瀑轟鳴,一派熱烈而亘古的氣氛在展現在你眼前的時候,你的感覺如何呢?那時你一定會驚奇地想:這種神秘而遠古的世界是我久違的夢境呀!

廣西第四高峰岑王老山,此山山高林密,保存現已不多見的原始森林。 現介紹一下岑王老山: 岑王老山位於廣西田林縣東部境內,與樂業、凌雲縣相鄰,距縣城38公里,是廣西十大水源林自然保護區之一,總面積為298.4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062.5米,是桂西第一高峰,廣西第四高峰,被稱為「桂西屋脊」,素以春嵐、夏瀑、秋雲、冬雪四季美景不同而著稱。 春季滿山青翠,山花爛漫,萬里綠濤隨山勢連綿起伏,四、五月間,盛開的杜鵑花,有紫色的、有白色的、有紅色的,爭奇斗艷。夏季溪水潺潺,飛瀑直下,猶為壯觀。山上氣溫最高27.5℃,與山下溫差8—10℃左右,是絕妙的避暑之地。秋季登高遠眺,雲海茫茫,山巒連綿,一望無際。冬季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常有積雪冰封,若遇雪花紛紛揚揚,在此可領略「北國風光」景觀。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多種國家一、二、三類保護動、植物;是眾多河流的發源地,其中東坡有47條溪流匯入布柳河,東南坡有85條溪流匯入澄碧河。岑王老山的群山,山勢雄偉,地形復雜,民謠頌:「上下天梯明月送,往來嶺路白雲隨」,身置其中,猶如人間仙境,是集科研、考察、探險、旅遊度假為一體的避暑勝地。

廣西第五高峰聖堂山位於金秀瑤族自治縣城西南,又稱聖塘山,與縣城直線距離20公里,公路距離45公里,總面積15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979米,為廣西第五高峰、桂中第一高峰。

山上群峰林立,直插雲天,常年雲封霧鎖、深幽莫測。遠看峰浮雲海,氣勢磅礴,宛如海市蜃樓;近看怪石凌空,鬼斧神工,或如明鏡高懸,美女梳妝;或如猛虎下山,萬馬崩騰;還有石塔千層,巨筍穿空;七仙下凡,戀人相對;大將點兵,老大安坐……形象逼真,若隱若現,莫不叫人稱絕。山谷間還有古冰川時期形成的石河,石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