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成果的案例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成果的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2-16 09:03:19

A.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有哪些(創意)

地理信息技術是個比較有專業針對性的科目類別。
近幾年來在地球物理信息版技術的應用已經擴展權至:高分辨地震勘探、岩石圈地球物理測量和數據處理、油氣藏描述與油氣藏表徵、復雜油氣田物探、地震波場模擬、基於模型的深度域地震成像、地球物理井間電磁測井及層析成像、水資源與工程環境勘查以及非地震探測、海洋地球物理勘察、復雜油氣田物探石油和地球探測信息分析。
總之前途無量哦。

B. 地理信息技術在服務業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技術在服務業中的應用。比如遙感技術,比如測繪技術,比如手機導航技術。

C. 生活中應用到的地理信息技術有哪些

汽車上的電子地圖、導航儀等。

D. 教學中融合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知識,可能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課程標准規定,地理三中的區域發展問題要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教學,這部內分中的案例屬於大容型案例,這對高中地理教師是個挑戰。在以往的區域發展案例教學中容易出現以下問題:把案例當作要掌握的知識去「講」;簡單地把案例當作理解地理原理的普通實例,即「舉例」。
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納入高中地理標准,是高中地理新課程的一個特點,也是高中地理學習內容同科學技術發展和實際生產生活應用密切聯系的方面,有比較大的實用價值。同時,地理信息技術也是地理學習的一種工具或一個平台。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使他們普遍感覺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比較困難;相應設備和軟體的缺乏;容易就技術講技術。
評估學生的學習是高中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遇到的主要問題有:不會設計有效的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對教師和學生的壓力過大,特別是對擔任多班教學的地理教師;階段性評價命題對日常教學存在不良導向的問題等。

E. 高中地理 地理信息技術RS GIS GPS 數字地球 在哪些方面分別會應用到舉例說明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的領域主要表現為: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內的應用(可對農容作物進行估產、有助於防災減災);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主要用於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導航);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於城市的信息管理與服務、交通道路管理、環境管理以及城市規劃、防災減災等)。

F. 航天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事例

1.衛星

1.1.通信衛星(中星,鑫諾)
通信衛星不受地形限制,能實現地面遠距離通訊,3-4顆對地靜止軌道上的通訊衛星組網,可以實現全球實時通訊。對於大家來說,更多的就是衛星電視和移動通信。而在偏遠的無基站的地方,衛星電話幾乎就是唯一可以與外界聯絡的方式。
1.2.氣象衛星(風雲)
1960年的4月1日,對,就是愚人節那天,NASA的TIROS 1衛星發射成功,這顆衛星上攜帶了攝像機,被很多同行所嘲諷:在那個高度的攝像機能看什麼?有什麼用,帶這玩意糟蹋錢。
結果出人意料:一張又一張的雲圖被發回了地面,通過雲圖的變化情況能夠幫助分析地面的氣象情況,於是,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衛星誕生了。
隨後,氣象衛星越來越多,覆蓋范圍和遙感手段也不再局限於可見光的雲圖,氣象衛星首次讓人類能夠全球無死角的預報氣象,這樣的覆蓋范圍是地面設備和探空設備所不具備的,氣象衛星填補了地球上大量的氣象盲區。氣象預報也逐漸深入影響了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通過氣象衛星預報的氣象災害所創造的時間拯救了無數人的性命和難以估量的財產損失。
有人可能會抱怨氣象預報不準,實際上氣象預報都是概率分布,比如上海今天白天陰天的概率是0.13,小雨的概率是0.62,中雨的概率是0.20,大雨的概率是0.05.這是實際情況,但是對公眾的預報這么說你能接受嗎?哪怕是說小雨的概率是0.62都無法接受吧。氣象預報是個很復雜的數學模型,蝴蝶效應的影響使得人們甚至無法去預測十多天之後的准確天氣。
我國的氣象衛星是風雲系列,在軌有風雲一號系列,風雲二號系列,風雲三號系列。
1.3.遙感衛星(高分,海洋,資源,環境等)

氣象:

中國氣象局開展了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用於氣象衛星在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和地表災害監測等方面的背景數據建立和精度驗證方面的工作,主要利用高分一號數據對氣象衛星長時間序列湖泊水體面積估算的精度驗證、對氣象衛星秸稈焚燒過火區估算的背景數據集建立試驗和精度驗證、以及對氣象衛星湖泊藍藻水華面積估算精度驗證等工作。
測繪: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在東北邊境、長三角、黃土高原地區、珠三角、東海海島礁、南海海島礁、地震災區都江堰、雲貴高原等地區開展測繪產品示範應用。
海洋:
國家海洋局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在海岸帶監測、海水產養殖監測、海冰監測、懸浮泥沙遙感監測等方面進行了示範應用。
衛生:
衛生計生委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開展血吸蟲病和登革熱病疫情監測與評估應用示範,在京津冀開展高速公路周邊居民健康風險評估應用示範,並在湖南贛南開展礦山周邊居民健康風險評估應用示範,均取得一定應用成效。
統計:
國家統計局在2013年我國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統計調查業務中,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完成對河北、遼寧、山東、湖北、黑龍江5省的秋糧和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的遙感調查;2014年對安徽、山東、河北3省近200個縣的小麥、水稻、玉米進行遙感對地調查,順利完成了糧食生產監測相關重大任務。
統計:
中國地震局利用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在2014年2月新疆於田地震中成功地解譯出新增地表破裂帶有關信息並確立震中位置,為該地區的地質構造、發震構造研究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撐;在2013年7月甘肅漳縣岷縣地震中完成對震區道路損毀狀況監測,為應急救災提供信息支持;並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完成了青藏高原東北隅示範區區域、首都圈示範區區域地質構造解譯,為該地區發震構造研究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撐。
農業:
在2013至2014年度全國冬小麥種植面積監測中,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有力保障了我國年糧食生產監測重大任務圓滿完成。至2014年3月,農業部完成了我國14個冬小麥主產省(自治區、直轄市)內的冬小麥種植面積遙感監測工作,正開展我國冬油菜主產區油菜種植面積遙感監測工作。

農業部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完成了我國南方秋播油菜主產區油菜種植面積的遙感監測工作,涉及湖北、湖南、江西等12個省市,覆蓋200多個縣市。

農業部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完成了全國農業區劃資料庫遙感制圖,提供基於縣級行政區劃單元的制圖產品,使之成為全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基礎資料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農情與農業災害的監測與評估、農業資源調查與評價等提供基礎數據。

在北方草原植被遙感監測方面,利用高分一號衛星16m多光譜數據監測我國北方草原區草地長勢、草地生產力以及草地沙化狀況等。改變以往採用中低空間解析度數據的局面,提高系統的監測精度。

在北方設施農業遙感監測中,利用高分一號衛星2m/8m融合數據為主要信息源,監測我國北方蔬菜主產區溫室大棚的空間分布及數量。

環保:

環境保護部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開展了京津冀等區域氣溶膠、顆粒物空氣質量監測應用示範,太湖、巢湖等地區水華、葉綠素a、懸浮物、透明度等遙感監測應用示範,南京夾江等飲用水源地的葉綠素a等水質遙感監測應用示範,廣東象頭山、山西小五台山、青海可可西里等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干擾監測,內蒙古黑岱溝等礦區開發環境影響評估,以及北京、廊坊、桂林等地開展城市生態用地信息提取的時間序列遙感監測,同時結合地面同步或准同步的試驗觀測,進行產品精度的階段驗證和評估,為日常的環境監管提供技術支持。

國土資源:

在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監測與核查工程中,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對二、三、四類區土地利用新增建設用地的位置、面積進行監測,以及對耕地、園林地、建設用地、水域等土地利用宏觀監測典型地類進行監測,為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土地利用衛片執法檢查和土地數據參與宏觀調控提供基礎資料。

在礦產資源調查工作中,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正在全國主要成礦帶開展遙感地質調查,通過對照參考已有地質資料,擬定全區岩性和構造地質解譯標志並編繪遙感地質解譯圖,提供野外踏勘與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使用,以提升資源調查與評價的效率。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中,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可分析地質災害形成和發育的環境地質背景條件,編制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分布遙感解譯圖,為災害治理、防治提供災害空間分布特徵信息,目前已在雲南東川、湖南資興等典型滑坡多發區域的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業務中得到應用。

在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調查與監測工作中,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已在河北、江蘇和黑龍江礦產資源開發監管中得到大量使用,可調查和監測礦山開采狀態和礦產疑似違法圖斑的分布和佔地情況,支撐全國礦產資源開發衛片執法工作,為礦政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在生態地質環境調查工作中,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可用於對環境因子進行遙感解譯,對其演變過程及其變數進行調查監測,評價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目前已在東北地區開展了地質地貌、界河岸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方面的解譯,為邊界的防治治理和管理提供了現勢性的本底信息。

交通:

交通部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開展了基於高解析度遙感影像應用於航道航標提取以及多光譜影像應用於內河航道水文泥沙反演等工作,實現了高分遙感在交通領域應用的突破。

水利:

水利部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開展了地表水源地遙感監測、灌溉面積遙感監測、江河湖庫水體分布遙感監測、黑龍江特大洪澇災害遙感監測,取得了重要應用成果。

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對南水北調京石段供水的重要水源地崗南水庫蓄水量進行持續監測,形成了對崗南水庫水位-面積、水位-庫容關系曲線監測持續更新,為南水北調工程順利實施提供遙感信息支持。

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對內蒙古河套灌區進行了灌溉面積遙感監測,為農業生產提供重要信息支持;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對長江湖北段、淮河幹流中游進行水體分布遙感監測,為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提供支撐。

城市規劃:

住房城鄉建設部在城鄉規劃督察工作中,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2013對33個城市、2014年對100多個城市開展城市用地變化遙感動態監測,為城鄉規劃督察工作提供輔助信息支持。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執法檢查工作中,對60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開展了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為及時糾正和查處違反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建設行為提供信息支持。

民政減災:

民政部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對強台風「菲特」及其殘留雲系造成的浙江省餘姚市洪澇災害進行精細遙感監測,為防災減災提供重要信息支持。

海洋
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衛星,海洋一號主要用於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和治理、海洋污染監測和防治、海岸帶資源調查和開發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等領域服務。海洋二號主要任務是探測海洋的海面風場、溫度場、海面高度、浪場、流場等數據。
可能和大家的生活關系不是很大,但是對於漁業,海洋資源等方面有所幫助。

資源

資源一號主要用來監測國土資源變化;估計森林蓄積量,農作物長勢,快速查清洪澇、地震的估計損失,提出對策;對沿海經濟開發,灘塗利用,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等提供動態情報;同時勘探地下資源,使之合理開發、使用等。

環境

我國專門用於環境和災害監測的對地觀測系統的衛星系統。

A星任務

採用多光譜和高光譜探測手段,形成對地物大范圍觀測和高光譜遙感的能力,為災害和生態環境發展變化趨勢預測提供信息,對災情和環境質量進行快速和科學的評估提供信息。

B星任務

採用多光譜和紅外光譜探測手段,形成對地物大范圍觀測的能力和地表溫度探測能力,為災害和生態環境發展變化趨勢預測提供信息,對災情和環境質量進行快速和科學的評估提供信息。

1.4.導航衛星(北斗)

北斗系統致力於提供給各類用戶定位,測速和授時的功能,24小時全天候服務,無通信盲區,為全球用戶提供免費、高質量、高可靠服務,並持續提升性能。北斗同時具備定位與雙向通信能力,可以獨立完成移動目標的定位與調度功能。
如果說的貼切一些,我們的手機,汽車,鐵路航空,救災,貨物運輸都將越來越依賴於北斗所提供的服務。並且這一切服務都是免費的。
1.5.返回式衛星
主要表現在太空育種方面,雖然現在轉基因爭論的很厲害,太空育種的變異也有好有壞,不過太空育種都是通過多年自交純種後看性狀再篩選的。
其他也包括國土普查、地圖測繪等功能。

2.空間資源和空間危害防治(神舟,天宮,嫦娥,實踐)
這個部分全人類都剛剛起步,但是想想即使月球和小行星就富含各類礦產,空間的各種地面所不劇透的物理特性(如真空的球體誤差極小,空間的高輻射強度等),處於拉格朗日點的飛行器(嫦娥二號飛抵)無需在軌道維持上耗能。
空間危害包括太陽黑子,高輻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的防治,也是人類探索太空所必須克服的。

3.航天技術
航天是系統工程,涉及面十分廣泛,機械,電子,材料,化工等諸多科學技術綜合水平的提高才能使得航天技術上一個層次,因此航天技術的水平可以在一些方面代表所使用的各類工業的綜合水平。
往往我們用的晶元,電路,結構,也有民用的低可靠性版本,航天的產量很低,有單獨為航天研發的器件和設備,也有很多是互相借鑒互相吸收經驗,源於工業級的器件和設備,這方面很難統計。小到元器件,大到太陽能帆板等都有這些影子。

G.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數字地球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或「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處理、管理的對象是多種地理空間實體數據及其關系,包括空間定位數據、圖形數據、遙感圖像數據、屬性數據等,用於分析和處理在一定地理區域內分布的各種現象和過程,解決復雜的規劃、決策和管理問題。
通過上述的分析和定義可提出GIS的如下基本概念:
1、GIS的物理外殼是計算機化的技術系統,它又由若干個相互關聯的子系統構成,如數據採集子系統、數據管理子系統、數據處理和分析子系統、圖像處理子系統、數據產品輸出子系統等,這些子系統的優劣、結構直接影響著GIS的硬體平台、功能、效率、數據處理的方式和產品輸出的類型。
2、GIS的操作對象是空間數據,即點、線、面、體這類有三維要素的地理實體。空間數據的最根本特點是每一個數據都按統一的地理坐標進行編碼,實現對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這是GIS區別於其它類型信息系統的根本標志,也是其技術難點之所在。
3、GIS的技術優勢在於它的數據綜合、模擬與分析評價能力,可以得到常規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統難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實現地理空間過程演化的模擬和預測。
4、GIS與測繪學和地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地測量、工程測量、礦山測量、地籍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為GIS中的空間實體提供各種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數;電子速測儀、GPS全球定位技術、解析或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等現代測繪技術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動地獲取空間目標的數字信息產品,為GIS提供豐富和更為實時的信息源,並促使GIS向更高層次發展。地理學是GIS的理論依託。有的學者斷言,「地理信息系統和信息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說GIS的興起和發展是地理科學信息革命的一把鑰匙,那麼,信息地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將是打開地理科學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門,必將為地理科學的發展和提高開辟一個嶄新的天地」。GIS被譽為地學的第三代語言——用數字形式來描述空間實體。

遙感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本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並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遙感技術主要特點:
1、可獲取大范圍數據資料。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范圍的信息。
2、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
3、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採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例如可採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採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le Positioning System) 是一種結合衛星及通訊發展的技術,利用導航衛星進行測時和測距。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簡稱GPS) 是美國從本世紀70 年代開始研製,歷時20 余年,耗資200 億美元,於1994 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陸空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經過近十年我國測繪等部門的使用表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動化、高效益等特點,成功地應用於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航空攝影、運載工具導航和管制、地殼運動測量、工程變形測量、資源勘察、地球動力學等多種學科,取得了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由三部分組成:空間部分—GPS星座(GPS星座是由24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其中21顆是工作衛星,3顆是備份衛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 信號接收機。
1、空間部分
GPS的空間部分是由24 顆工作衛星組成,它位於距地表20 200km的上空,均勻分布在6 個軌道面上(每個軌道面4 顆) ,軌道傾角為55°。此外,還有4 顆有源備份衛星在軌運行。衛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觀測到4 顆以上的衛星,並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幾何圖象。這就提供了在時間上連續的全球導航能力。GPS 衛星產生兩組電碼, 一組稱為C/ A 碼( Coarse/ Acquisition Code11023MHz) ;一組稱為P 碼(Procise Code 10123MHz) ,P 碼因頻率較高,不易受干擾,定位精度高,因此受美國軍方管制,並設有密碼,一般民間無法解讀,主要為美國軍方服務。C/ A 碼人為採取措施而刻意降低精度後,主要開放給民間使用。
2、地面控制部分
地面控制部分由一個主控站,5 個全球監測站和3 個地面控制站組成。監測站均配裝有精密的銫鍾和能夠連續測量到所有可見衛星的接受機。監測站將取得的衛星觀測數據,包括電離層和氣象數據,經過初步處理後,傳送到主控站。主控站從各監測站收集跟蹤數據,計算出衛星的軌道和時鍾參數,然後將結果送到3 個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站在每顆衛星運行至上空時,把這些導航數據及主控站指令注入到衛星。這種注入對每顆GPS 衛星每天一次,並在衛星離開注入站作用范圍之前進行最後的注入。如果某地面站發生故障,那麼在衛星中預存的導航信息還可用一段時間,但導航精度會逐漸降低。對於導航定位來說,GPS衛星是一動態已知點。星的位置是依據衛星發射的星歷—描述衛星運動及其軌道的 的參數算得的。每顆GPS衛星所播發的星歷,是由地面監控系統提供的。衛星上的各種設備是否正常 工作,以及衛星是否一直沿著預定軌道運行,都要由地面設備進行監測和控制。地面監控系統 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顆衛星處於同一時間標准—GPS時間系統。這就需要地面站監測各顆衛星的時間,求出鍾差。然後由地面注入站發給衛星,衛星再由導航電文發給用戶設備。 GPS工作衛星的地面監控系統包括一個主控站、三個注入站和五個監測站。
3、用戶設備部分
用戶設備部分即GPS 信號接收機。其主要功能是能夠捕獲到按一定衛星截止角所選擇的待測衛星,並跟蹤這些衛星的運行。當接收機捕獲到跟蹤的衛星信號後,即可測量出接收天線至衛星的偽距離和距離的變化率,解調出衛星軌道參數等數據。根據這些數據,接收機中的微處理計算機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進行定位計算,計算出用戶所在地理位置的經緯度、高度、速度、時間等信息。接收機硬體和機內軟體以及GPS 數據的後處理軟體包構成完整的GPS 用戶設備。GPS 接收機的結構分為天線單元和接收單元兩部分。接收機一般採用機內和機外兩種直流電源。設置機內電源的目的在於更換外電源時不中斷連續觀測。在用機外電源時機內電池自動充電。關機後,機內電池為RAM存儲器供電,以防止數據丟失。目前各種類型的接受機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便於野外觀測使用。
全球定位系統具有六大特點:第一,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氣的影響;第二,全球覆蓋(高達98%);第三,七維定點定速定時高精度;第四,快速、省時、高效率;第五,應用廣泛、多功能;第六,可移動定位。

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統一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其核心思想是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整個地球的自然和社會活動諸方面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並使普通百姓能夠通過一定方式方便地獲得他們所想了解的有關地球的信息,其特點是嵌入海量地理數據,實現多解析度、三維對地球的描述,即"虛擬地球"。通俗地講,就是用數字的方法將地球、地球上的活動及整個地球環境的時空變化裝入電腦中,實現在網路上的流通,並使之最大限度地為人類的生存、可持續發展和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娛樂服務。
嚴格地講,數字地球是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大規模存儲技術為基礎,以寬頻網路為紐帶運用海量地球信息對地球進行多解析度、多尺度、多時空和多種類的三維描述,並利用它作為工具來支持和改善人類活動和生活質量。

地理信息技術是個比較有專業針對性的科目類別。
近幾年來在地球物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擴展至:高分辨地震勘探、岩石圈地球物理測量和數據處理、油氣藏描述與油氣藏表徵、復雜油氣田物探、地震波場模擬、基於模型的深度域地震成像、地球物理井間電磁測井及層析成像、水資源與工程環境勘查以及非地震探測、海洋地球物理勘察、復雜油氣田物探石油和地球探測信息分析。
總之前途無量哦。

H. 舉例說明地理信息技術在地貌學中的應用

從 20 世紀80 年代起國內外科學家開始探索利用 RS/ GIS 技術來提取海岸帶地貌特徵和解譯它的理論和方法,並且成功地進行了河口三角洲、海岸灘塗、潟湖沙壩、珊瑚礁等地貌類型的監測和制圖。20 世紀在 90 年代利用 GIS 技術研究海岸地貌進入了新的階段,這一時期海岸科學家注意到 GIS 技術在海洋和陸地應用中的差別,提出了海岸帶本身的地形數學模型,如 Liet al.提出了海底地形概念數據模型,Hatcher提出專業的海洋網格系統,並把它應用到美國的納拉甘西特(Narragansett)灣海岸帶地質數據的處理和制圖;近年來利用 GIS 技術研究海岸海洋地貌向著更高層次的三維可視化、虛擬現實和復雜地形數據建模方面發展;應用GIS技術集成多源數據建立從陸地到海洋的綜合地理信息平台,研究海岸帶地貌空間分布、演變機理,為海岸帶開發、管理和規劃提供決策支持。

I. 如何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學習融入高中地理日常教學

課程標准規定,地理三中的區域發展問題要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教學版,這部分中的案例屬於大型權案例,這對高中地理教師是個挑戰。在以往的區域發展案例教學中容易出現以下問題:把案例當作要掌握的知識去「講」;簡單地把案例當作理解地理原理的普通實例,即「舉例」。 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納入高中地理標准,是高中地理新課程的一個特點,也是高中地理學習內容同科學技術發展和實際生產生活應用密切聯系的方面,有比較大的實用價值。同時,地理信息技術也是地理學習的一種工具或一個平台。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使他們普遍感覺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比較困難;相應設備和軟體的缺乏;容易就技術講技術。 評估學生的學習是高中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遇到的主要問題有:不會設計有效的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對教師和學生的壓力過大,特別是對擔任多班教學的地理教師;階段性評價命題對日常教學存在不良導向的問題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