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縣地理位置
㈠ 吉縣的地理位置 人口 氣候 歷史 景點 美食
吉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西南邊隅,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南端。東以石頭山、金崗嶺、姑射山為界,與蒲縣、堯都區、鄉寧縣接壤;西臨黃河,與陝西宜川縣相望;南以下張尖為界,與鄉寧縣昌寧鎮相接;北以處壑溝為界,與大寧縣相臨。素有「秦晉通衡」之稱。吉縣下轄3個鎮、5個鄉,79個行政村,總面積1777.26平方公里,總人口108381人,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7億元元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氣候
著名景點:壽山夕照,古洞瑤桃,壺口秋風,孟門夜月等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
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一帶。
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在今縣城東北10公里麥城村。
戰國時屬魏之屈邑。
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
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稱。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北屈稱朕北。
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
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縣。
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
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
金天德三年(1151年),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
明昌元年(1190年),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
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
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稱吉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南專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
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
1958年,並入鄉寧縣,降縣為鎮。
1961年7月,復置吉縣。
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
㈡ 吉縣的面積有多大
吉縣
地理資源: 吉縣位於黃河中游東岸,山西省西南部,東西長公里,南北寬48公里,總面積1777.26平方公里。吉縣東接臨汾、蒲縣,西頻黃河與陝西省相望,南與鄉寧縣相連,北與大寧縣毗鄰。 吉縣三面環山,一面濱水,東高西低,海拔從1820米的高天山至450米的黃河畔,高差大。
吉縣屬暖溫帶大陸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十年九春旱;夏季氣溫較高,降雨集中,多有伏旱;秋季多連陰雨;冬季寒冷乾燥。
人文歷史: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一帶。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 在今縣城東北10公里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 稱。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 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金 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元 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清壅 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 南專區。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1958年並入鄉寧縣,降縣城 為鎮。1961年7月,復置吉縣。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至今。
郵政編碼:042200
㈢ 壺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壺口瀑布是我國第二大瀑布,是黃河流域的一大奇景,位於山西省吉縣城西南25千米的黃版河權壺口處。要說壺口瀑布的寬度和高度都不算大,值得人們驚訝的是它的流量相當可觀。在冬季枯水季節,最小時每秒流量僅150~300立方米,這時河面冰封,細流涓涓,給人以俊美之感;4月份,一旦冰河解凍,每秒流量驟增至1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時達8000立方米,這時,巨流夾著大量冰塊沖擊而下,如獅吼虎嘯,震天動地;金秋雨季,千溪萬壑之水匯聚,每秒流量達3000立方米以上,全部瀑布連成一片,這時洪波怒吼,激湍翻滾,聲如奔雷,景象極為壯觀。壺口瀑布的聲音令人振奮,1938年9月,正當抗日戰爭極其艱苦,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的時候,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出隊來到壺口,他的心情被奔泄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黃河水在詩人心中掀起了萬丈狂瀾,就在這里,他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回到延安,冼星海為這首詩譜了曲,著名的《黃河大合唱》就這樣誕生了。這首表現了強烈的民族精神的組歌,從此響徹大河上下,它不斷地鼓舞著中華兒女為祖國的尊嚴而浴血奮戰。
㈣ 山西臨汾的吉縣怎麼樣
吉縣地處黃河中游,位於山西西南邊隅,呂梁山南端,東以石頭山、金崗嶺、姑射山版為界與蒲縣權、堯都區、鄉寧接壤,西臨黃河與陝西宜川相望,南以下張尖為界與鄉寧昌寧鎮相接,北以處壑溝為界與大寧相臨。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氣候著名景點: 壽山夕照,古洞瑤桃,壺口秋風,孟門夜月等http://ke..com/view/705414.htm#7
㈤ 吉縣在那個省
地理資源
吉縣位於黃河中游東岸,山西省西南部,東西長公里,南北寬48公里,總面積1777.26平方公里。吉縣東接臨汾、蒲縣,西頻黃河與陝西省相望,南與鄉寧縣相連,北與大寧縣毗鄰。 吉縣三面環山,一面濱水,東高西低,海拔從1820米的高天山至450米的黃河畔,高差大。
行政區劃
吉縣轄3個鎮、5個鄉:吉昌鎮、屯裡鎮、壺口鎮、車城鄉、文城鄉、東城鄉、柏山寺鄉、中垛鄉。
氣候特徵
吉縣屬暖溫帶大陸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十年九春旱;夏季氣溫較高,降雨集中,多有伏旱;秋季多連陰雨,冬季寒冷乾燥。
歷史沿革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一帶。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 在今縣城東北10公里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 稱。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 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金 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元 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清壅 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 南專區。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1958年並入鄉寧縣,降縣城 為鎮。1961年7月,復置吉縣。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至今。
文化淵源
吉縣古稱「屈」,實際上「吉」與「屈」乃一音之轉,是後人為避其「短虧」、「困頓」等貶義壺口瀑布,才諧為「吉」的。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為了實施其消滅虞國和虢國的計劃,採納了大夫荀息的建議,以屈產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賄賂虞君,請求借道南下伐虢。所謂「屈產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澤州縣,一說在曲沃縣,一說在潞城市)所產的寶玉,這是兩種晉國特有的珍稀之物。起初晉獻公還捨不得送給虞君,荀息勸道:「只要虞國允許借道給我國,這兩件寶物只不過是在外寄存些時候罷了」。果然三年後,晉國利用虞君的短視先後消滅了唇齒相依的虢國和虞國,良馬和寶玉又重新回到了晉獻公手中,只是「馬齒長矣」。
幾乎與伐虢戰爭同時發生的另兩件與屈有關的史事便是「士
㈥ 江西吉縣多大面積
應該是山西吉縣吧。
吉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西南邊隅,地處黃河中回遊東岸、呂梁山南端。東以答石頭山、金崗嶺、姑射山為界,與蒲縣、堯都區、鄉寧縣接壤;西臨黃河,與陝西宜川縣相望;南以下張尖為界,與鄉寧縣昌寧鎮相接;北以處壑溝為界,與大寧縣相臨。素有「秦晉通衡」之稱。
吉縣下轄3個鎮、5個鄉,79個行政村,總面積1777.26平方公里。
㈦ 吉縣屬於哪個城市吉縣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吉縣屬於山西省臨汾市。
吉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端,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國土面積1777平方公里。吉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南端。
吉縣東以石頭山、金崗嶺、姑射山為界,與蒲縣、堯都區、鄉寧縣接壤;西臨黃河,與陝西宜川縣相望;南以下張尖為界,與鄉寧縣昌寧鎮相接;北以處壑溝為界,與大寧縣相臨。素有「秦晉通衡」之稱。
(7)江西吉縣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12月,吉縣轄3個鎮5個鄉,分別是吉昌鎮、屯裡鎮、壺口鎮、車城鄉、文城鄉、東城鄉、柏山寺鄉、中垛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鄉鎮:
1、吉昌鎮位於磐石市西北部,位於雙陽區、伊通縣、磐石市三地交界處,距明城鐵路線12.5公里,明雙公路貫穿鎮內,屬丘陵地帶,灰棕土壤,全鎮幅員面積359.33平方公里。
2、壺口鎮,山西臨汾吉縣轄鎮,位於吉縣城西37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30′—110°43′,北緯36°10′—36°19′30″ 。西與陝西省宜川縣壺口鄉隔河相望。
3、柏山寺鄉屬於吉縣轄鄉。原為鄉建制,1958年屬東石泉公社,1961年設柏山寺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23公里。面積186.49平方千米
㈧ 吉縣的交通
吉縣地理區位優勢明顯,素有「秦晉通衡」之稱,境內國道209線和309線交回叉相匯,臨吉高速和即將建答設的吉河高速相連貫通二東西可以溝通秦晉、連接南北,南北可以縱深呂梁、穿越河津。縣城距西安250公里,距鄭州290公里,距太原253公里。
截至2013年末,吉縣公路通車里程1462.7公里。其中:國道153.6公里,縣道204.2公里,鄉道321.7公里,村道783.2公里。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38.05公里,二級公路115.5公里,三級公路117.8公里,四級公路1129公里。民用機動車保有量6400輛,其中汽車3000輛,摩托車2530輛,農用車601輛。
㈨ 吉縣的地理環境
吉縣境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日照時數2538小時,大於10℃的有效版積溫3361.5℃。無霜權期年平均172天,年均氣溫10.2℃,年均日較差11.5℃,年均降水522.8毫米。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十年九春旱;夏季氣溫涼爽宜人,降雨集中;秋季多連陰雨,冬季寒冷乾燥。
㈩ 壺口的准確地理位置
黃河壺來口瀑布位於山西源省吉縣西部南村坡下,地理位置為北緯36°8′10″,東經110°26′40″,海拔448.1米。以壺口瀑布為中心,北至馬糞灘,南至小船窩,西至峽谷地域,東至人祖山,總面積100平方千米。東距吉縣縣城45千米,距堯都臨汾市169千米;西距陝西宜川縣城49千米,距革命聖地延安17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南距陝西西安449千米。
壺口瀑布,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壺口瀑布氣勢恢宏;而到了冬季,整個水面全部冰凍,結出罕見的巨大冰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