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河南地理環境特徵

河南地理環境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16 06:14:54

① 河南居中地理位置的特點

1從自然地抄理位置來看,全國地勢自西向東分三大階梯,河南正處於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帶上。
2從政區位置上看,以河南為中心,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兩廣海南,西至天山腳下,東抵東海之濱,大都跨越三四個省區。
3從交通位置上看,無論陸路還是空中交通,河南都處於全國交通輻揍中心位置,。
4從經濟帶上看,河南位於中部較發達經濟地帶

② 河南有哪些地理環境特色

河南地形復雜,地勢西高東低。北部為太行山脈,西部為秦嶺余脈,南部為回大別山脈,桐柏山答脈,中南部自西北向東南橫亘800里的伏牛山脈,母親河黃河橫貫東西,東部為廣闊的黃淮海平原。河南分屬四大流域,北部為海河流域,中部為黃河流域,西南為長江流域,東南為淮河流域。氣候上北部為中溫帶,南部為暖溫帶。河南自古以來就氣候溫暖濕潤,山水相連,適合人類居住。

③ 河南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南陽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處,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山區、丘陵、平原約各佔1/3,其總面積2.6509萬平方公里。南陽盆地處於漢水上游、淮河源頭,北有秦嶺、伏牛山,西有大巴山、武當山,東有桐柏山、大別山,三面環山,中間形成近3萬平方公里的盆地,是天然的形勝之都。其地質結構十分穩定,一千多年沒有發生大的地震。古人曾描述「南陽,光武之所興,有高山峻嶺可以控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鄰關陝,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谷粟;南通荊湖、巴蜀,可以取財貨;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南陽自古雄踞於中原大地,長江、黃河之間,上承天時之潤澤,下秉山川之恩惠,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境內伏牛蒼蒼,丹水泱泱,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最適應人類生活居住的環境。

山脈:南陽西北部有伏牛山脈,東南部有桐柏山脈。南陽市區內有九座孤山,分別是豐山、隱山、蒲山、獨山、羊磨山、紫山、遮山、塔子山。

南陽地處亞熱帶向溫帶的過渡地帶,屬於季風大陸濕潤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時間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時間110-135 天。年平均氣溫14.4-15.7℃,七月平均氣溫26.9-28.0℃,一月平均氣溫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年日照時數1897.9-2120.9小時,年無霜期220-245天。

④ 河南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河南的主要特點是:

1、氣候特點:河南省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復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

2、水資源特點:河南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境內有1500多條主幹河流縱橫交錯,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93條。河南是國家特大型水利重點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主要受水地以及輸水總乾渠工程渠首所在地,開通以來河南段常年平均受水量達8.7億立方米。

3、民族特點: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少數民族人口約14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8%。其中,回族約124萬人、蒙古族9.15萬人、滿族7.58萬人。河南少數民族人口分布於全省158個縣(市、區),呈大分散、小聚居的顯著特徵。

4、方言特點:河南方言直接繼承了古代漢民族共同語的語法、詞彙和語音系統發展演變而成,具有較強的內部一致性。語法中的句法結構在廣大縣市中表現相當一致,只是詞法方面稍有不同。詞彙中的基本詞,特別是根詞大體相同,只是讀音有些差別,一部分非基本詞的差異較為明顯。

5、農業特點:中國的早期農業文明最早發源於河南。中原早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耕作技術與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的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中原早期發達的農耕文明提供了佐證。炎帝朱襄氏建都陳國都城株野(今商丘柘城胡襄鎮),創造了中原早期發達的農業文明。

⑤ 河南省有什麼樣的氣候特徵

河南省屬北亞熱帶與曖溫帶過渡區,濕潤半濕潤季風性氣候,具有四內季分明、雨熱同期、容復雜多樣的特點。全省南北各地氣候顯著不同,山地和平原氣候也有顯著差異。一般來說春季乾旱風沙大,夏季炎熱雨水多,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全省年平均氣溫13-15℃,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全年無霜期200至236天。土地肥沃,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宜於工農業發展。 河南省全年可得太陽輻射的總時數為4 428.1-4 432小時,而實際日照時數又因地理環境和雲霧的影響而不同。全省實際日照時數在2 000—2 600小時之間,日照率大致為45%-55%。其分布趨勢為北部多於南部,平原多於山區。 河南的降水與氣溫同步,近年平均降水量為784.8毫米,年降水總量為l 296億立方米,並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淮河以南地區1 000-1 400毫米,黃河沿岸和豫北平原僅600-700毫米,其他地區在700-1 000毫米之間。 由於河南地處中原,冷暖空氣交替頻繁,也存在一些不利的氣候特徵,易造成旱、澇、乾熱風、大風、沙暴以及冰雹等多種自然災害

⑥ 河南的地形特點

河南省地勢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布;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占總面積的55.7%、26.6%、17.7%。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處在固始縣淮河出省處,僅23.2米。

河南地形特點是西高東低,其中,平原面積9.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面積的55.7%(包括南陽盆
地)。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稱河南。因古為「豫州」,簡稱「豫」,
因古時豫州位於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稱。

(6)河南地理環境特徵擴展閱讀

河南省境之西聳立著太行山和豫西山脈
豫西山脈是秦嶺的東延部分,秦嶺進入豫西向東呈扇狀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體,山
偉高聳,海拔1000—2000米,被譽為全省的屋瓴。

桐柏山脈、大別山脈拱衛於省境之南,海
一般在1000米以下,為淮河、長江的分水嶺。太行山脈與豫西山脈之間的黃河兩岸分布有黃
丘陵區。豫中屹立著巍峨峻峭的中嶽嵩山。省境東部為遼闊的黃淮平原。

⑦ 歸納河南省區域地理特徵

河南位於我國中部偏東、黃河中下游,處在東經110°21′ ~116°39′,北緯31°23′~36°22′之間,與冀、晉、陝、鄂、皖、魯6省毗鄰,東西長約580公里,南北跨約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居第17位。 河南正處於我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位置適中。河南在全國的版圖上,從政區和交通地位來看,占著居中的地位。以河南為中心,北至黑龍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腳下,東抵東海之濱,大都跨越兩至三個省區。若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漢三鎮,西入關中平原,東至滬、寧、杭等經濟發達地區,其直線距離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內。在歷史上,河南一向是我國人民南來北往、西去東來的必經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頻繁活動和密切交往的場所。現代的京廣、京九、焦枝、隴海、新菏等鐵路干線縱橫交織於河南,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條件,更加密切了河南與全國各地的聯系。因此,無論從與全國經濟聯系考慮,還是從相鄰省區經濟技術交流著想,河南均處於中心位置。在當前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發中西部地區的形勢下,對全國經濟活動中的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重要作用是其它省區不可比擬的。 氣候特點 河南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豐沛,適宜於農、林、牧、漁各業發展。其特點為:其一,過渡性明顯,地區差異性顯著。河南處於中緯度地帶,我國劃分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正好穿過境內的伏牛山脊和淮河幹流。此線北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地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此線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地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30%,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點。全省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加上南北所處的緯度不同,東西地形的差異,使河南的熱量資源南部和東部多,北部和西部少,降水量南部和東南部多,北部和西北部少,氣候的地區差異性明顯。其二,溫暖適中,兼有南北之長。河南氣候溫和,全省年平均氣溫12.8-15.5℃,冬冷夏炎,四季分明,具有冬長寒冷雨雪少,春短乾旱風沙多,夏日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點。河南處於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南北兩個氣候帶的優點兼而有之,具有南北之長,有利於多種植物的生長。其三,季風性顯著,災害性天氣頻繁,河南西靠廣闊的歐亞大陸,東近浩瀚的太平洋,冬夏海陸溫差顯著,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季風氣候對農業有利的方面是主導的,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在於它的不穩定性,具體表現在年降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往往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約佔全年降水量的45-60%,降水的不穩定性極易引起旱澇災害。 地貌特徵,河南地質條件復雜,地層系統齊全,構造形態多樣,是我國地質條件比較優越的省區之一。河南的地貌主要有兩個特點:其一,地勢西高東低,東西差異明顯。河南位於我國第二級地貌台階和第三級地貌台階的過渡地帶。西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及伏牛山等屬於第二級地貌台階,東部的平原、南陽盆地及其以東的山地丘陵,則為第三級地貌台階的組成部分。河南地勢的總趨勢為,西部海拔高而起伏大,東部地勢低且平坦,從西到東依次由中山到低山,再從丘陵過渡到平原。河南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2390.6米,正是這樣的地勢,使河南境內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於西部山區。其二,地表形態復雜多樣,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類型齊全。河南地貌形態復雜多樣,境內不僅有綿延高峻的山地,也有坦盪無垠的平原,既有波狀起伏的丘陵,還有山丘環抱的盆地。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為河南農林牧和工礦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河南山脈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區,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別山、西有伏牛山。河南的丘陵多數是低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的石質丘陵,有些是黃土高原經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黃土丘陵,丘陵與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少數地區、豫西山地東緣和豫南東部邊緣地帶。河南平原廣布,遼闊坦盪。省內中部、東部和北部平原由黃河、淮河和海河沖積而成,亦稱黃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東麓,南至大別山北麓,東面和北面至省界,面積廣闊,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具有明顯的環狀和階梯狀地貌特徵,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間盆地;盆地中部地勢平坦,水熱資源豐富,多種植物均可在此生長發育。 地質土壤 河南省由於氣候、地貌、水文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加以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因而土壤類型繁多,其分布情況如下: 京廣線以東,沙、潁河以北的廣大黃河、海河沖積平原,是河南分布面積最大的潮土區,山丘區較大河流的河灘地一般也是潮土分布區。河南的潮土可分為砂土、淤土、兩合土3個土屬。砂土主要在黃泛上游和主泛道附近,淤土在下游或河間地帶的靜水沉積區,兩合土則介於兩者之間,這些地區因耕墾歷史久,一般有機質缺乏,自然肥力不高,因為漏水漏肥,灌溉指標和施肥水平都要較高的標准。 沙、潁河以南的淮北平原和南陽盆地唐、白河兩岸的南陽、唐河、新野、鄧州等是砂疆黑土分布區,這些地區土質粘重,水分物理性差,排水不良,下部常有砂疆阻隔,但有機質較高,有較大的潛在肥力。 黃河兩岸的新鄉、商丘、開封、濮陽等4地區的部分縣是鹽鹼土的分布區。由於含鹽量過高,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重度鹽鹼土則寸草不生,成為鹽鹼荒地。建國初期鹽鹼地面積約600多萬畝,後因灌溉不當,1961年發展到1300多萬畝,70年代後大力推行挖溝排水等措施,目前已降到約400萬畝。 淮河以南的洪積傾斜平原,淮河北岸的淮濱、息縣、正陽及省境內的唐、白河下段河流兩側等地區有水稻土的分布。總的來說,河南省水稻土有機質含量較低,耕層欠松宣,其肥力水平不及長江下游的水稻土,但仍是河南的高產土壤之一。 豫西的黃土丘陵的白土階地和緩丘上中部的立黃土、低山丘陵區位置較高處的紅粘土、太行山及伏牛山東側向潮土過渡地區的油黃土等,都是褐土類的土屬。這些地區有些肥力尚好,有些則屬瘠旱薄地,但水土流失嚴重,是需要採取水保措施的主要土類。 由秦嶺入河南段(靈寶南部)起,東到嵩山、東南到方城北,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2支層疊的中山山地,太行山的中山山地均分布著棕壤。這些地區層厚變化大,一般土層較薄,是林業用地,宜控制開墾、合理利用。 豫西低山與丘陵的南坡和大別山北坡,或稱坡積侵蝕緩崗坡地,發育有黃棕壤。是河南亞熱帶林木,特別是茶葉、油桐等經濟林木的適宜土壤。但這種低山丘陵風化嚴重,水土流失較厲害。此外在南陽盆地和信陽地區的低丘崗地上,由黃棕壤或黃褐土經耕種熟化而來的黃剛土亞類,是旱地土壤,土質粘重,干時堅硬易於龜裂,通氣性能不良,有機質含量偏少,易旱易澇,是河南低產土壤之一。 綜上所述,河南的土壤大類型有黃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疆黑土、鹽鹼土和水稻土7種。若以質地分類,它們占總耕地的百分比是:粘質47.1、沙質19.9、壤質15.1、沙壤質底層加膠泥14.0、礫質3.9。

⑧ 河南的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0.5~16.7℃,年回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答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時,全年無霜期201~285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8)河南地理環境特徵擴展閱讀:

河南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之勢,北、西、南三面分別環繞太行山脈、伏牛山脈、桐柏山脈、大別山脈,沿河南省界呈半環形分布,中、東部為華北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西部為豫西山地。

全省平原和盆地面積約9.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面積的55.7%,山地和丘陵面積約7.4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面積的44.3%。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全省最低處在固始縣的淮河出省處,海拔23.2米。

⑨ 河南地形特點

河南省地勢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布;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

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占總面積的55.7%、26.6%、17.7%。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處在固始縣淮河出省處,僅23.2米。

(9)河南地理環境特徵擴展閱讀

1、河南省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復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

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時,全年無霜期201~285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2、河南省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河南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60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3.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383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3、河南省植物兼有南北種類,維管植物有198科、1142屬、3979種,佔全國維管植物的10%,其中蕨類植物29科、70屬、205種及變種多裸子植物10科、28屬、74種及變種多被子植物159科、

1044屬、3670種及變種,其中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63種,省級保護植物64種,它們共同組成了河南的植物區系。

4、2014年,河南省發現的礦種142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09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93種。其中:能源礦產6種,金屬礦產23種,非金屬礦產62種,水氣礦產2種。優勢礦產可歸納為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產」,鉬、金、鋁、銀「四大金屬礦產」,

天然鹼、鹽礦、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屬礦產」。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11種,居前3位的有32種,居前5位的有58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氣居第17位。

5、2017年,河南省生產總值44988.16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39.49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1449.99億元,增長7.3%;

第三產業增加值19198.68億元,增長9.2%。三次產業結構為9.6∶47.7∶42.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47130元,比上年增長7.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_河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