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應用論文
⑴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相關論文……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相關論文....這個題目有點兒大
⑵ 勞駕給我一篇關於環境保護方面的論文
淺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如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個難題,工業革命在推動人類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問題。如大氣、水、海洋污染、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物種的大量滅絕,資源耗竭、溫室效應等等。談到這里,我又勾起了童年的記憶:兒時的家鄉鬱郁蔥蔥的楊樹林一片一片,林間清澈的泉水靜靜流淌著,林周的田野上,雜草叢生,鮮花錦簇,蝴蝶紛飛,鳥兒雀躍。而今天卻是一片荒蕪,風沙肆虐。過去我們對生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才釀下今天這罪惡的苦果。年輕的我們經受過了生態惡化帶來的災難,改善生態,扭轉生態惡化的重任已落到我們的肩上。
在新形勢下,改革的春風已吹遍大江南北,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的同時,怎樣保護環境,使二者能和諧共存呢?從金光集團談起吧!談到金光集團APP,我感慨萬千。金光集團APP紙業的發展時時處處貫穿著環保的理念。
APP中國秉承「植樹造林,造福社會;制漿造紙,造福人類」的原則。高度重視企業與環境的持續發展關系,致力於環境保護,形成林、漿、紙一體化永續經營。在「實業報國」理念的驅動下,金光集團在興建現代化紙廠同時,投巨資營造的桉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基地,且將荒山、荒地、棄耕地等沒有生態價值的灌木林重新造林,綠化了荒山,保持水土,改善了土壤。APP也十分重視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天然林區的保護,真正做到了生態營林,環保制漿,綠色造紙。截止2006年6月,APP在中國廣西、廣東、海南、雲南等8個省及自治區營林454萬余畝,使8個省區鄉鎮、村莊帶來了綠的生機,其造紙不伐一根天然林木。眾所周知,我國是耗紙大國,APP紙業改變了過去進口紙的傳統觀念,在滿足人民生活用紙的同時,重視環保建設,具備完整的「三廢」處理設施,其排放的廢水能夠養魚,就足以證明這點。在今天,APP在發展中,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我們知道環保也是新農村中建設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營林,在農民合作,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營林的積極性。在各縣、村大面積生態營林,使過去的窮山重現綠意。APP在生態營林同時,通過捐資助學、修路架橋、提供就業等等,為貧困地區打開了致富之路。這樣既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又做到了環境的保護。金光集團APP對環境的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植樹造林不僅綠化荒山,改善人民生活。而且大大減輕了「溫室效應」。APP紙業植樹造林真正做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存。
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因為你想做什麼,而是你能夠做什麼。我是從山村裡走出的孩子,目睹家鄉這幾年的變化,選擇林學,從事林業工作,是我無悔的選擇。我在金光集團APP的日子,讓我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受益匪淺。在這里,我認真學習每一天的課程,就像在學校里學習一樣。這里有造林方面的專家,也有開拓青年思想的導師,我不斷學習、思考,我更堅定對林業工作的信心。植樹造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林業這行是環保的行業,其工作經常與自然打交道,吃苦是必然的。但我想只要自己喜歡,那麼再苦也是快樂的。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恢復生態環境應以人為本,需要全社會提高環保意識。環境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節約能源,恢復植被,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減少污染,減輕「溫室效應」是刻不容緩的任務。能夠學林業,干林業這一行,我很光榮!
人生總是充滿了坎坷,面對今天的就業形勢,學林的人也不一定能走上林業的工作崗位。但我想這並不是重要的,只要有一顆熱心,用自己的行動,盡最大努力去支持環保事業,只要付出了汗水,就能收獲希望。人生如戲,兒時的我對海南島充滿著無數的遐想,今天終於夢想成真了,看到了大海,椰林,一切是那麼美好。明白這些後,我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准備迎接社會的考驗,相信苦心人,天不負。只要盡力,就是成功的。
人與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每一株小樹都是一條生命,都在默默地為改善生態環境做出貢獻。大自然選擇了我們,我們不能與之對抗。因為歷史的教訓告誡了我們: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自然,我們要愛惜它、保護它。
朋友們,我們肩負環保的重擔。在今天的大好形勢下,我們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吃苦耐勞,樂於敬業的情操,以良好的心態,腳踏實地,為環境保護、經濟繁榮發展做貢獻吧!
淺談生態環境保護與圍場旅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來的,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依此定義,世界旅遊組織提出的可持續旅遊是:「旅遊資源和吸引物的開發、使用,不以犧牲我們子孫後代對其利用為代價」,要求旅遊設施的規劃、開發和運營,都應以環境、社會、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標准,在確保從旅遊中獲得收益的同時,旅遊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結構不會由於遊客的到來而受到破壞。換句話說,為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處理好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是關鍵。這也是環境與發展領域的一個前沿問題。
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於河北省最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過渡地帶,是陰山山脈、大興安嶺山脈的尾部向西南延伸和燕山山脈余脈的結合部,是遼河、灤河的主要發源地。在西北地區有一道自西南向東北蜿延的塞罕壩,壩上高原地勢開闊,丘陵起伏,氣候寒冷,水草豐盛;壩下地區層巒疊嶂,溝谷縱橫。全縣地域遼闊,地形條件復雜,東西差和南北跨度大,森林覆蓋率46.01%,草地覆蓋率18.91%,動植物資源豐富,形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建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和2個省級森林公園,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類型齊全,構成了絢麗多彩的自然世界,被譽為「京津綠色屏障」,為生態旅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作為一個民族自治縣,圍場是清代有名的皇家獵苑,中國具有眾多珍貴的歷史遺跡、人文景觀和特有的風俗民情,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但是,這一切都必須以藍天、碧水和青山為依託,都離不開環境保護的保障。
二、旅遊業的健康發展,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景區生態環境的保護。
首先,旅遊業的發展向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才能更好地激發人們的旅遊願望並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由此必然加大旅遊區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力度。同時,旅遊收入又可以為環境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從而為區域環境的改善注入新的動力。二是通過發展旅遊,可以把一些對自然資源的直接開發轉換成間接利用,減少資源直接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促進了當地環境質量的改善。特別是壩上地區,實行禁牧、減牧、育林養草和實施重點生態建設工程以後,旅遊業代替畜牧業正在成為當地的重要產業。三是通過旅遊,可以把人們帶進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寓教於樂,讓人們在欣賞秀美山川和綺麗景色的同時,充分認識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增強人們保護自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三、旅遊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著矛盾對立的關系。
一是不合理的開發建設。現代的旅遊景點景觀,己經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態使消費者無償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經過旅遊企業一定程序的開發與建設,將眾多的潛在資源變成經濟資源,從而使自然資源變成商品,或是使已經商品化的天然資源更易於交易,再通過商品的形式以經營的方式與消費者相交換。這種以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所進行的掠奪式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破壞和影響。有些旅遊開發規劃是由投資者自己制定的,他們往往從本部門或區域的經濟利益出發,以能夠獲取批准權為出發點,以能夠獲取經濟效益為最高目標,而沒有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通盤規劃,肆意地破壞旅遊景區的自然環境。於是,旅遊景區內:想側耳聆聽無奈噪音越來越雜,想抬頭望天無奈大廈越蓋越高,想舉目遠眺無奈賓館越建越多……一系列的開發建設嚴重地破壞了自然景區的和諧和美觀,遊人慾至此修身養性,擺脫掉日常工作所帶來的煩躁和緊張,但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卻常常使他們苦不堪言。究其實質而言,開發的本身就意味著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它們都是以環境的損壞為代價的。所以,我們必須把開發性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護可貴的旅遊資源;二是旅遊者本身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在旅遊熱點季節,大量遊客湧入造成的擁擠和混亂。某些素質低下的遊客有意無意的破壞行為造成的環境惡化。此外,大量遊客的踐踏使土質發生變化,眾多的人口停留使當地的能源消耗失去常態以及旅遊者和旅遊交通工具帶來的水環境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和視覺污染等等,都使旅遊區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
四、建立旅遊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關系,實現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是促進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旅遊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中,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以保護優先,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加強旅遊區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提高旅遊管理和環境管理的能力。
二是合理規劃,綜合決策,協調發展。在發展旅遊,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時,應統籌考慮全縣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充分考慮環境與資源對旅遊業發展的承載能力,防止因短期行為而過度開發資源,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此,應制訂包含環境保護在內的旅遊可持續發展規劃,使旅遊設施的布局和旅客流量的設計建立在環境和資源可承受的能力之內;加強旅遊景點建設的環境評價論證,促進人工設施與自然環境、區內環境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在旅遊開發的決策過程中,應保證相關各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和公眾特別是當地居民有正常的參與渠道。與此同時,在制訂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時,應把旅遊區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充分考慮旅遊區的特殊功能,保證旅遊區的環境質量;應採取法律、行政和經濟等強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對旅遊區環境與資源的污染和破壞,從而保障旅遊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旅遊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關系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和子孫後代福祉的大事。《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提出的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是:積極推進風景名勝區及各類旅遊景點水、氣、垃圾和雜訊污染防治,保護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生態環境;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創建風景名勝示範區;合理控制旅遊規模,嚴格旅遊設施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後一個時期全縣旅遊生態環境保護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進一步抓緊旅遊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准、政策和制度的建設,規范旅遊開發行為。在進一步完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旅遊景區景點環境保護暫行辦法》的基礎上,加強法制建設,促進旅遊資源開發有序進行,是搞好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和保證。
2、抓好旅遊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准確把握旅遊資源開發的合理度。對旅遊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進行規劃,是確保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旅遊區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
3、加強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堅決制止新的生態環境破壞。要加大現有法律、法規、制度的執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努力防止和減少旅遊區新的人為生態環境破壞。
4、開展典型示範,引導生態旅遊健康發展。近幾年,全國涌現出一大批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相當不錯的典型。要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探索、總結各種典型模式,推動圍場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5、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廣大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素質。全縣旅遊經營管理單位、從業人員和遊客是實施可持續旅遊的主體,其環境意識與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可持續旅遊的成效。因此要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並不斷提升旅遊區宣傳教育的科學性、趣味性、參與性,在潛移默化中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入耳入腦。
6、加強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共同推進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旅遊生態環境保護涉及多方面、多領域,需要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與合作。環境保護部門要聯合旅遊、建設、林業、文物以及國土資源、水利、農業等部門,爭取計劃、財政等綜合部門的支持,共同推進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
7、建立環境與旅遊發展綜合決策機制,促進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是一個投資大、周期長、短期內難以見效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建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把旅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考核幹部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嚴格考核,同時逐步建立公眾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參與監督機制,提高環境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當前圍場正處於建設發展加速期,縣委、縣政府確定了「農業立縣、工業強縣、旅遊興縣、開放活縣、民營富縣」 的發展戰略,旅遊業成為全縣一大特色產業,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發展舉措越來越有力,發展後勁越來越充足。我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因此,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是保證旅遊這一特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⑶ 誰有地理信息系統論文
我的畢業論文你要嗎?呵呵
⑷ 地理信息系統屬於環境保護類嗎
不屬於,屬於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包括遙感(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
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簡介
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或「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處理、管理的對象是多種地理空間實體數據及其關系,包括空間定位數據、圖形數據、遙感圖像數據、屬性數據等,用於分析和處理在一定地理區域內分布的各種現象和過程,解決復雜的規劃、決策和管理問題。
通過上述的分析和定義可提出GIS的如下基本概念:
1、GIS的物理外殼是計算機化的技術系統,它又由若干個相互關聯的子系統構成,如數據採集子系統、數據管理子系統、數據處理和分析子系統、圖像處理子系統、數據產品輸出子系統等,這些子系統的優劣、結構直接影響著GIS的硬體平台、功能、效率、數據處理的方式和產品輸出的類型。
2、 GIS的操作對象是空間數據,即點、線、面、體這類有三維要素的地理實體。空間數據的最根本特點是每一個數據都按統一的地理坐標進行編碼,實現對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這是GIS區別於其它類型信息系統的根本標志,也是其技術難點之所在。
3、GIS的技術優勢在於它的數據綜合、模擬與分析評價能力,可以得到常規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統難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實現地理空間過程演化的模擬和預測。
4、 GIS與測繪學和地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地測量、工程測量、礦山測量、地籍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為GIS中的空間實體提供各種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數;電子速測儀、GPS全球定位技術、解析或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等現代測繪技術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動地獲取空間目標的數字信息產品,為GIS提供豐富和更為實時的信息源,並促使GIS向更高層次發展。地理學是GIS的理論依託。有的學者斷言,「地理信息系統和信息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說GIS的興起和發展是地理科學信息革命的一把鑰匙,那麼,信息地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將是打開地理科學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門,必將為地理科學的發展和提高開辟一個嶄新的天地」。GIS被譽為地學的第三代語言——用數字形式來描述空間實體。
GIS按研究的范圍大小可分為全球性的、區域性的和局部性的;按研究內容的不同可分為綜合性的與專題性的。同級的各種專業應用系統集中起來,可以構成相應地域同級的區域綜合系統。在規劃、建立應用系統時應統一規劃這兩種系統的發展,以減小重復很費,提高數據共享程度和實用性。
在配電自動化系統中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個重要內容:由於配電網節點多,設備分散,其運行管理工作常於地理位置有關,引入配電地理信息系統(GIS)系統,可以更加直觀的進行運行管理;其內容主要包括:設備管理(FM),是將變電站、饋線、變壓器、開關、電桿等設備的技術數據反映在地理背景圖上;用戶信息系統(CIS),指藉助GIS對大量用戶信息,如用戶名稱、地址、帳號、電話、用電量和負荷、供電優先順序、停電記錄等進行處理,便於迅速判斷故障的影響范圍,而用電量和負荷的統計信息還可作為網路分析的依據;停電管理系統(OMS),是指接到停電投訴後,GIS通過調用CIS和SCADA功能,迅速查明故障地點和影響范圍,選擇合理的操作順序和路徑,顯示處理過程中的進展,並自動將有關信息轉給用戶投訴電話應答系統;另外GIS還可具有輔助配電網發展規劃設計功能等。
我國地理信息系統的起步稍晚,但發展勢頭相當迅猛,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是起步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推廣電子計算機在測量、制圖和遙感領域中的應用。隨著國際遙感技術的發展,我國在1974年開始引進美國地球資源衛星圖像,開展了遙感圖像處理和解譯工作。1976年召開了第一次遙感技術規劃會議,形成了遙感技術試驗和應用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先後開展了京津唐地區紅外遙感試驗。新疆哈密地區航空遙感試驗、天津渤海灣地區的環境遙感研究、天津地區的農業土地資源遙感清查工作。長期以來,國家測繪局系統開展了一系列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形測圖,為建立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解析和數字測圖、機助制圖、數字高程模型的研究和使用也同步進行。1977年誕生了第一張由計算機輸出的全要素地圖。1978年,國家計委在黃山召開了全國第一屆資料庫學術討論會。所有這些為GIS的研製和應用作了技術上的准備。
第二是試驗階段。進入80年代之後,我國執行「六五」、「七五」計劃,國民經濟全面發展,很快對「信息革命」作出熱烈響應。在大力開展遙感應用的同時,GIS也全面進入試驗階段。在典型試驗中主要研究數據規范和標准、空間資料庫建設、數據處理和分析演算法及應用軟體的開發等。以農業為對象,研究有關質量評價和動態分析預報的模式與軟體,並用於水庫淹沒損失、水資源估算、土地資源清查、環境質量評價與人口趨勢分析等多項專題的試驗研究。在專題試驗和應用方面,在全國大地測量和數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礎上,建成了全國1:100萬地留資料庫系統和全國土地信息系統、1:4見萬全國資源和環境信息系統及1:25o萬水土保持信息系統,並開展了黃土高原信息系統以及洪水災情預報與分析系統等專題研究試驗。用於輔助城市規劃的各種小型信息系統在城市建設和規劃部門也獲得了認可。
在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方面得到很大發展。在國內召開了多次關於GIS的國際學術討論會。1985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級重點開放實驗室」,1988年和1990年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先後建立了「信息工程專業」和「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級重點開放實驗室」。我國許多大學中開設了rs方面的課程和不同層次的講習班,已培養出了一大批從事GIS研究與應用的博士和碩土。
第三是GIS全面發展階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來,我國的GIS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走上了全面發展階段。國家測繪局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數字化測繪信息產業。1:100萬地圖資料庫已公開發售,衛:25萬地圖資料庫也已完成建庫,並開始了全國1石萬地圖資料庫生產與建庫工作,各省測繪局正在抓緊建立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應用從典型試驗逐步走向運行系統,這樣就可保證向GIS源源不斷地提供地形和專題信息。進入90年代以來,沿海、沿江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土地的有償使用和外資的引進,急需GIS為之服務,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用於城市規劃、土地管理、交通、電力及各種基礎設施管理的城市信息系統在我國許多城市相繼建立。
在基礎研究和軟體開發方面,科技部在「九五」科技攻關計劃中,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的綜合應用」列入國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關項目,在該項目中投入相當大的研究經費支持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單位開發我國自主版權的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軟體。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GIS基礎軟體與國外的差距迅速縮小,涌現出若干能參與市場競爭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如GeoStar, MapGIS, OityStar, ViewGIS等。在遙感方面,在該項目的支持下,已建立全國基於IK4遙感影像土地分類結果的土地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國家這一重大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以下是國內外專家對地理信息系統給出的不同定義
( 國外一些地理信息系統的定義摘自David J.Maguire,1991)。
1、DoE(1987:132)
a system for capturing storing checking, manipulating analysing and displaying data which are spatially referenced the Earth.
2、Aronoff(1989:39)
any manual or computer based set of proceres used to store and manipulate 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data.
3、Carter(1989:3)
an institutional entiry, reflecting a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at integrates technology with a database, expertise and continuing, financial support over time.
4、Parker(1988:1547)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stores, analyses, and displays both spatioal and non-spatial data.
5、Dueker(1979:106)
a special ca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where the database consists of observations on spatioally distributed features, activities, or events, which are definable in space as points, lines, or areas. A GIS manipulates data about these points, lines, and areas to retrieve data for ad hoc queries and analysis.
6、Smith et al.(1987:13)
a database system in which most of the data are spatially indexed, and upon which a set of proceres operated in order to answer queries about spatiol entities in the database.
7、Ozemoy, Smith and Sicherman(1981:92)
an automated set of functions that provides professionals with advanced capabilities for the storge, retrieval, manipulation, and display of geographically located data.
8、Burrough(1986:6)
a powerful set of tools for collecting, storing, retrieving at will, transforming and displaying spatial data from the real world.
9、Cowen(1988:1544)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nvolv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ly referenced datain a problem-soling environment.
10、Koshkariov, Tikunov and Trofimov(1989:256)
a system with advanced geo-modelling capabilites.
11、Devine and Field(1986:18)
a form of MIS[Management Informaion System]that allows map display of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12、陳述彭等(1999,《地理信息系統導論》):
由計算機系統、地理數據和用戶組成的,通過對地理數據的集成、存儲、檢索、操作和分析,生成並輸出各種地理信息,從而為土地利用、資源管理、環境監測、交通運輸、經濟建設、城市規劃以及政府部門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識,為工程設計和規劃、管理決策服務
⑸ 如何在環境監測中應用GIS技術
GI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監測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不僅能整合、分析過去的研究結果,還能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和保護工作提供建議及對策。具體來說,GIS在監測農家生態旅遊環境中的主要應用領域如下:
(1)建立稀有動物資料庫。利用野外調查數據,確定野生動物的分布地點和族群量,再將這些數據及動植物基本數據輸入GIS。這些數據可與其他空間性數據如植被分布圖、土地利用圖、土地發展趨勢圖等相結合。這些數據也可與同級程序結合,進行模擬模擬,以預測環境改變對這些動植物的影響,同時還可用來進行資源保護和經營管理等。
(2)生物資源調查的規劃。地理信息系統可通過數據處理,將環境劃分為均質(Homogeneous)的小區域,以方便研究者在每一個區域內選定觀測點進行調查,並進行各區域內生物族群組成的比較研究。
(3)建立動植物分布資料庫。使用GIS能建立生物分布的資料庫,若能配合遙測技術所得的數據,就可得到生物所在地的狀況,再藉由圖形數據來展現動物的分布,以提高數據可讀性,並可進行深入的分析。生物資源資料庫的建立,可幫助了解周圍的環境狀況,在資源規劃、利用、生態保護、景觀生態學研究、環境教育和國際交流上,都有其應用范圍。
⑹ 關於環境保護的論文 3000字左右
保護地球,從我做起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植樹活動,帶領我們初一(6)中隊的班幹部創立了「綠色天使」植綠護綠小組,鼓勵隊員們在校園里認養了一棵小樹苗,利用課余時間給它梳妝打扮,為它長成參天大樹打下了基礎。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據我收集到的一份報告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⑺ GIS技術的環境應用
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GIS技術就被應用於農業領域,從國土資源決策管理、農業資源信息、區域農業規劃、糧食流通管理與糧食生產輔助決策到農業生產潛力研究、農作物估產研究、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農用土地適宜性評價、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基於GPS和GIS的精細農業信息處理系統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一些研究成果直接應用於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隨著GIS理論的產生發展以及方法和技術的成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也逐步深入。從技術角度看,GIS在我國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中的應用進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 作為農業資源調查的工具,建立了農業資源地理資料庫,實現空間資料庫的瀏覽、檢索等,利用GIS繪制農業資源分布圖和產生正規的報表;
(2) 作為農業資源分析的工具,GIS技術已不限於制圖和空間資料庫的簡單查詢,而是以圖形及數據的重新處理等分析工作為特徵,用於各種目標的分析和重新導出新的信息,產生專題地圖和進行地圖數據的疊加分析等;
(3) 作為農業生產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種模型和擬訂各種決策方案,直接用於農業生產;
(4) 作為農業管理的輔助決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間動態分析以及預測能力,並與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及其它的現代技術(如RS和GPS)有機結合,便於我國農業生產的管理和輔助決策。 林業生產領域的管理決策人員面對著各種數據,如林地使用狀況、植被分布特徵、立地條件、社會經濟等許多因子的數據,這些數據既有空間數據又有屬性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綜合分析並及時找出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借用傳統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卻輕松自如。
社會經濟在迅速發展,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需要隨時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掌握資源動態變化,及時做出決策就顯得異常的重要。常規的森林資源監測,從資源清查到數據整理成冊,最後制定經營方案,需要的時間長,造成經營方案和現實情況不相符。這種滯後現象勢必出現管理方案的不合理,甚致無法接受。利用GIS就可以完全解決這一問題,及時掌握森林資源及有關因子的空間時序的變化特徵,從而對症下葯。
林業GIS就是將林業生產管理的方式和特點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為林業生產管理服務的信息管理系統。以減少林業信息處理的勞動強度,節省經費開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業上的應用過程大致分為3個階段,即:
(1) 作為森林調查的工具:主要特點是建立地理信息庫,利用GIS繪制森林分布圖及產生正規報表。GIS的應用主要限於制圖和簡單查詢。
(2) 作為資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於制圖和簡單查詢,而是以圖形及數據的重新處理等分析工作為特徵,用於各種目標的分析和推導出新的信息。
(3) 作為森林經營管理的工具:主要在於建立各種模型和擬定經營方案等,直接用於決策過程。
三個階段反映了林業工作者對GIS認識的逐步深入。GIS在林業上的應用主要有:
(1)環境與森林災害監測與管理方面中的應用,包括:林火、病蟲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 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內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撲救指揮和時實監測、林火的預測預報、林火設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調查方面的應用,包括:森林資源清查和數據管理,這是GIS最初應用於林業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經營決策方案、林業制圖;
(3)森林資源分析和評價方面,包括:林業土地利用變化監測與管理、用於分析林分、樹種、林種、蓄積等因子的空間分布、森林資源動態管理、林權;
(4)森林結構調整方面,包括:林種結構調整、齡組結構調整;
(5)森林經營方面,包括:採伐、撫育間伐、造林規劃、速生豐產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動物植物監測與管理。
1993~1997年,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援助的「中國森林資源調查技術現代化」項目順利執行。以全國林業監測站點數據和遙感數據為主要信息源,進行全國林地生態類型資料庫的建設工作,在空間上和時間序列上完整、系統的反映林地區域不同的生態系統特點、林種、群落特徵及其林(樹)齡等。 GIS技術最初在土地資源開發與管理上的應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城鎮地籍調查圖件和屬性數據的存儲、查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沒有數據的空間分析及其它決策功能。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土地科學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評價工作(土地的適宜性或多宜性評價、土地的生產潛力評價、土地持續利用評價、城市地價評估、耕地地價評價等);土地利用規劃(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多目標規劃);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現狀分類與制圖;以及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動態監測。
為了查清我國的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國務院於1984年正式布置開展全國土地資源調查。此次調查歷時15年,採用以航空為主、航天為輔的遙感技術,結合大比例尺地形圖,實行全野外調查。在土地利用圖件編制、數據量算匯總與空間分析等方面,GIS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土地資源詳查,初步摸清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家底,為全國土地利用規劃、土地開發與管理提供了的科學基礎。
從1996年開始,國家科委、國家土地管理局和農業部實施「全國基本農田保護與監測」工作。GIS成為全國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資料庫建設的核心支撐技術,主要用於管理與分析矢量數據(土地利用年度變化信息)、柵格數據(遙感影像、DEM等)和屬性數據。
在國土資源部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綱要和實施方案的部署和安排下,以1:1萬比例尺為主的縣(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工作於1999年9月在數字國土工程中立項,1999年10月正式啟動。其中GIS技術在資料庫管理與數據挖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地理信息系統在生態環境研究中應用廣泛,主要有:
(1) 生態環境背景調查;
(2) 用遙感信息與地面站點監測信息相結合,對環境(水、大氣及固體廢氣物等)進行動態、連續監測;
(3)利用3S技術支持自然生態環境監測、預報與評估;
(4)面源污染的監測、分析與評價;
(5)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生態區劃與規劃;環境規劃與管理。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先後組織有關單位先後進行了我國西部和中東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第一次全國摸清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現狀。為了提高我國環境信息技術的整體實力,國家環保局在27個省開展了「中國省級環境信息系統」項目,它以環境數學模型為基礎,對管理信息系統提供大量數據分析和處理,給出決策原則上的輔助信息,該系統將先進的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技術基礎資料庫和空間資料庫綜合起來,使環境問題決策的過程更加直觀、快速、適時和有效。
2002年在科技部主持下,環保、農業、林業等部門開展了「全國環境背景資料庫建設與服務」工作,通過該項目規范了我國的環境背景元數據的標准與代碼,建設了環境背景元資料庫,並將繼續建設與完善環境背景資料庫;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科學分析與決策。 資源環境管理的內容包括資源環境狀況、動態變化、開發利用及保護的合理性評估、監督、治理、跟蹤等方面。由於資源環境的空間和時間的非均勻性,利用以空間信息管理及分析為主要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統(GIS)對資源環境進行管理才能夠實現真正的有效管理。
國外GIS在資源環境管理中的應用有著成功的經驗,加拿大於20世紀70年代已經開始用GIS進行土地與其他基礎設施的管理,美國、歐洲等一些發達國家也於20世紀80年代相繼開展了GIS在土地、林業、生物資源等方面管理業務中的應用。我國GIS在一些資源環境管理領域已得到了應用,如林業領域已經建立了森林資源地理信息系統、荒漠化監測地理信息系統、濕地保護地理信息系統等;農業領域已經建立我國土壤地理信息系統、草地生態監測地理信息系統等;水利領域的流域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各種灌區地理信息系統、全國水資源地理信息系統等;海洋領域的海洋漁業資源地理信息系統、海洋礦產地理信息系統等;土地領域建立了土地資源地理信息系統、礦產資源地理信息系統等;這些地理信息系統在資源環境管理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從國內外發展狀況看,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重大自然災害和災情評估中有廣泛的應用領域。從災害的類型看,它既可用於火災、洪災、泥石流、雪災和地震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又可應用於乾旱災害、土地沙漠化、森林蟲災和環境危害等非突發性事故。就其作用而言,從災害預警預報、災害監測調查到災情評估分析各個方面,綜合起來有如下幾點:
①進行災情預警預報;
②對災情進行動態監測;
③分析探討災情發生的成因與規律;
④進行災害調查;
⑤災害監測;
⑥災害評估等。
由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人居中心與國家環保總局共同支持的「長江流域洪水易損性評價」首次全面地從多因子、全方位對洪水災害進行了綜合研究與評估,改變了傳統防洪觀念,對未來洪水災害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報告明確指出了哪些區域可合理開發,哪些區域需進行嚴格保護,針對性強,對洞庭湖區產業結構調整、避洪農業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土地利用與規劃布局有現實意義,對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編制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以及政策制定與措施實施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⑻ GIS在環境地學中的主要應用領域
隨著地學工作的不斷深入,地學研究的難度逐漸增加,以往單一的研究方法已難見成效。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將地學領域的不同研究方法(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等)得到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才是提高效果的根本出路。近年來GIS技術的發展使這一可能變成現實。地理信息系統(GIS)是輸入、存儲、檢索、分析和顯示與地理位置有關的各種特徵信息的計算機輔助系統,地學專家可以把各種相關的空間或非空間信息送入GIS進行管理,進行各種綜合分析研究,這樣就可能對許多重大信息,如能源和礦產潛力、環境災害評價等提出新的認識和作出科學決策。
下面概述一下GIS在地球科學及相臨學科應用的幾個具體領域:
(1)自然資源管理方面:包括自然資源的分布狀況、自然資源數量統計、自然資源查詢、資源評價、預測與決策分析、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動態監測等。
(2)土地管理方面:包括地籍調查和管理、土地規劃、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與管理、土地評價、土地承載力計算和分析、土地類型劃分、房地產評估和管理、土地信息查詢、土地潛力分析、人地關系狀況分析、土地利用預測與決策分析等。
(3)農業和土壤方面:包括農作物結構優化和合理布局、農作物估產、決定投資方向和規模,找出最佳投入產出比、收獲規劃、病蟲害防治、土壤類型的分布及規律、土壤侵蝕、土壤演變規律等。
(4)地質水文方面:包括地形地貌的發生、發展和演變規律、地下岩石和地下水分布規律、水域分布和分析、洪水預測及防護、水質水量檢測等。
(5)生態景觀管理方面:包括景觀設計與制圖、生態演替模擬、景觀生態結構分析、景觀生態評價等。
(6)環境保護方面:包括環境質量專題制圖、環境質量現狀分析、環境質量預測分析、環境質量動態模擬等。
(7)水利方面:包括基本建設規劃、測量、土方挖填、坡度和坡向分析、壩址設計、庫容分析、洪水淹沒分析、小流域治理等。
(8)測繪方面:包括大地測量、地圖管理、地圖製作等。
(9)地球科學學旅遊方面:包括室內地圖游覽、旅遊咨詢、天然公園規劃、景觀布局、旅遊景點的統一管理等。此外,地理信息系統還被應用於海洋、氣象、石油、教育、航空運輸、物業管理等許多領域。現在,地理信息系統已成為科學管理、科學規劃、科學預測和科學決策等的重要工具。
⑼ 請問地理學在環境方面的應用
地理學在環境方來面的應自用
一、地理信息系統在水污染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水污染的控制規劃是區域環境規劃的重要內容, 而總量控制是水污染 控制的重要舉措。准備工作是要計算功能區水域的環境容量,就是在 給定功能區水質目標的基礎上,根據相應的水文條件,利用合適的數 學公式模擬出該功能區能承受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
二、地理信息系統在大氣污染的應用
首先是污染源轉化成地圖格式。 實際中的污染源有點線面的形式, 在系統中要轉變成 GIS 軟體能識別的單個地圖對象。其次是計算結果數據地圖化。經大氣污染擴散模型計算的得到的結果都是一些離散點, 需要將其轉換為等值線或者是分級等值圖。 利用 GIS 可以清楚的看出大氣污染的區域和污染的情況, 同時根據資料庫中的數據, 統計計算出擴散方向和污染的程度, 它的分析功能是別的信息系統所不具有的。
三、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雜訊污染中的應用。
建立該信息管理系統需要研究區的地圖地圖,經過數字化,變成 GIS 能識別柵格的格式。在這里有圖層的概念,也就是不同的地理信息屬於不同的圖層,並且不同的圖層具有不同是屬性信息。
⑽ 地理信息系統論文
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論文在 輕風論文網 很多的哦,你可以參考下,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咨詢下他們的在線輔導老師,我之前也是求助他們幫忙的,很快就給我了,當時還是輕風論文的王老師幫忙的,態度不錯,呵呵,相對於一些小機構和個人要靠譜的多
這里還有些資料,你參考下
地理信息系統(GIS過去往往被認為是一 項專門技術,僅僅用於測繪、制圖、資源及環境管理等領域。今天,這種看法已經遠遠地落後了。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大,使GIS技術逐漸走向成熟,應用領域迅速擴大。專家估計, 在經濟建設 、日常生活活動所涉及的信息中,80%與地理信息密切相關,因此,GIS被公認為是21世紀的支柱 性產業,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 從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概念、特點、現狀以及在現代管理中的作用為基點,從GIS與管 理信息系統(M IS)相比較的角度,探討了GIS的實施方法、 項目管理、以及在我國的應用前景,並結合水利這 一專業領域的特點,給出了水利信息 系統解決方案。最後,對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網路GIS作了展望。 全文通過G IS與MIS對比性的論述,使GIS的特性更加突出,這也是貫穿全文的一條主線
有什麼不明白的上輕風論文網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