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禁令地理信息進展
Ⅰ 美國地理信息專業比較好的學校有哪些
美國地理信息專業比較好的學校:
1、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擁有全美研究水平最高、實驗室最多、研究方向最全的地理系,同時也是GIS界大牛Michael F. Goodchild的大本營,科研經費充裕,NCGIA(National 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Analysis美國國家地理信息分析中心)三校之一,研究方向主要側重於地理建模、地理分析、遙感分析以及地理信息可視化。
2、SUNY—Buffalo(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
雖然該校綜合排名不高,但GIS相當出名,是NCGIA三校之一,學術會議比較多,研究方向覆蓋GIS的大部分研究領域。
3、Ohio StateUniversity(俄亥俄州立大學)
該校地理系主要研究方向有空間分析在城市規劃和人文方面的應用,其空間分析法擁有悠久的歷史。此外土木和環境系下也有部分老師從事GIS 研究。
4、ArizonaState University(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該校的地理科學學院擁有眾多GIS大牛,空間分析和Geo computation方向的研究尤其出色,科研經費充足。
5、Penn State University(賓州州立大學)
GIS Science 在賓州州立大學地理系下作為一個獨立的方向單獨存在,偏重研究GIS在人口、環境、土地利用、生態研究等等領域的應用,也有關於地理建模、地理信息可視化研究。
Ⅱ 根據美國衛星拍攝的最新冰山照片顯示: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冰川開始融化,部分冰山從南極大陸邊緣厚冰
小題復制1:C
小題1:A Ⅲ 美國馬里蘭大學地理信息系統怎麼樣 知乎 美國很多學校不開設地理系,地理專業被算在文學院或理學院的專業里。內由於地理在美國比較冷門,容所以一般沒有它的排名。美國有機構排過,但是很久才更新一次。目前排第一的是波士頓大學,但波士頓大學是個最近才異軍突起的黑馬。而傳統上近15年都在前10的學校有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原第一名,一直在前十,以GIS為核心,地理學各專業都不錯。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引領了美國學術界),俄亥俄州立大學,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以遙感技術聞名),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海洋地理特別厲害,號稱世界第一,其他的地理專業也挺牛),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原第二名,也一直在前十)。其他地理或GIS比較好的有亞利桑那大學、斯坦福、克拉克、雪城、印第安納、卡梅、普渡、麻省理工、伊利諾伊、西雅圖華大、德州奧斯汀、西北大學、哈佛、明尼蘇達等。 Ⅳ 研究概況及主要進展 自從人類進行煤炭開采伊始,就存在煤炭頂板安全問題。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煤礦頂板穩定性研究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近 30 多年來, 「塊體理論」、「模糊評判法」、「灰色理論法」、「模糊聚類法」、「人工神經網路法」、「沉積學方法」、「層次分析法」、「地震屬性法」、「地應力分布法」等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頂板穩定性,對煤礦的安全生產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1.2.1 國外研究歷史 1.2.1.1 引入沉積作用分析 據郭德勇等 ( 2002,2003) 資料,20 世紀 60 年代,Zienkwicz ( 1977) ,Goodman( 1968) ,Desai 等就將有限元引入地質研究中。20 世紀 70 年代,Elliott ( 1974) ,Ferm 等( 1978) ,Horne 等 ( 1978) ,Hylbert ( 1977) 等學者注意到沉積作用與頂板穩定性的聯系,將沉積學理論引入到頂板穩定性的研究中,著重分析了河道作用和決口扇沉積對頂板穩定性的影響。20 世紀 80 年代初,Petranoff ( 1980) ,Bunnell ( 1982) 等嘗試從沉積學角度對頂板條件進行了分類,Houseknecht 等 ( 1982) 則進一步將沉積條件與煤和瓦斯突出、煤層變化相聯系,Truman 和 Horne ( 1982) 已開始嘗試將此類研究成果用於指導生產: 查明了影響煤礦頂板岩層穩定性的主要沉積地質因素有沖刷與凸頂、滑面、擦痕、夾薄頂煤層的砂頁岩互層等; 發現煤礦頂板岩層在垂向上和側向上厚度和岩性變化很大,在礦井煤炭開采過程中頂板冒落、老頂來壓和岩煤層突出往往發生在老頂砂岩與頁岩的過渡部位。T.V.Petranoff ( 1980) 和 H.H.Damberger ( 1980) 指出,井下回採時,煤層頂板的質量取決於各種岩石類型的內在聯系、同沉積構造、沉積早期的壓實強度和後期構造特徵諸因素。其中頂板的大部分特徵可能與沉積作用或早期壓實過程有關,後期的構造運動起著強化這些早期特徵的作用。1982 年,美國學者 C.D.Elifrits 將地理信息系統 ( GIS) 技術應用於房柱式開採煤礦地面塌陷,開拓了 GIS 在煤礦災害方面應用之先河。 20 世紀 90 年代,V.R.Shear-Albin ( 1993) 總結認為煤礦井下遇到的大多數控制問題可歸因於開採煤層圍岩的沉積作用或早期壓實強度和後期構造特徵諸因素。其中頂板的大部分特徵表現在沉積特徵和構造特徵兩方面。與此同時,在地質構造復雜的礦區多採用儀器探測技術,如利用地質雷達探測工作面前方地質構造和地質異常體等技術。前蘇聯地質學家更重視利用各類地質參數預測開采前方地質變化,如研究煤的物理化學特徵來預測斷層,統計地質數據進行構造變形分析; 前聯邦德國在魯爾區採用構造成因解析法、槽波地震等方法對工作面前方構造及頂板穩定性進行分析預測,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1.2 引入地震分析技術 20 世紀 70 年代與 80 年代期間,在石油地震勘探中用得最多的地震屬性研究是基於振幅的瞬時屬性。90 年代,地震屬性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范圍從計算單道瞬時同相軸屬性到提取復雜的多道分時窗的地震同相軸屬性以及到生成地震體屬性。地震屬性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從簡單檢測振幅異常發展到檢測流體前緣隨時間的變化。 1994 年,Amoco 石油公司開發了可用於描繪斷層和地層特徵的三維相干演算法,在1995 年的第 65 屆 SEG 年會上,Amoco 石油公司公布了一項用於描述斷層和地層特徵的解釋性處理技術,即相干體 ( Coherence Cube) 技術。相干體技術的出現在地球物理界引起很大的反響,被視為三維地震領域尤其是資料處理解釋方面的革命,加深了人們對三維數據體的地質理解。 1995~ 1996 年,Bahorich 和 Farmer 把地震相乾性技術從其他地震數據處理技術中分離出來,將相乾性作為一種獨立的地震屬性展示在物探工作者面前,並指出,對應於該項技術的相干演算法在地質構造檢測方面特別有效,可突出地下地層的細微變化。 在此期間,Mikes S.Bahorich 發表了關於相干數據體的論文,藉助三維相干數據體解釋地震資料不連續性成像的斷層和岩性變化區帶。Kenneth A.Ortmann 應用三維相干數據體研究大地構造的扭曲運動,延伸了相干數據體的應用領域。Schlumberger-GeoQuest 地震解釋軟體公司也把與相干體技術對應的軟體推向市場,加速了相干體技術的應用和普及。 Marfurt 等在 1998 年和 1999 年分別提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 李增學,1994) ,討論了用基於相似的相干演算法計算三維地震屬性和存在構造傾角的相干計算方法。Marfurt 等人在原有的 C1、C2和 C3相干演算法的基礎上,對相干演算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 1.2.2 國內研究進展 1.2.2.1 傳統地質學分析 國內一些學者從含煤地層沉積環境入手,在分析煤層及其頂板形成沉積條件的基礎上,按不同沉積模式分別建立了區域性沉積模式與頂板穩定性關系,對頂板穩定性進行了成功預測。葛道凱 ( 1994) 、彭蘇萍 ( 2000) 、孟召平 ( 2002) 等就沉積層序和頂板砂體厚度變化諸方面對頂板冒落性影響進行相似模擬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頂板穩定性地質模型,並指出煤層頂板性質基本上取決於沉積建造亞相特徵,頂、底板原始沉積環境的空間分布控制了采場頂板整體質量。提出從影響頂板穩定性的地質因素入手,結合岩石力學和采礦工程學的研究方法對煤層頂板穩定性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 於雙忠 ( 1994) 和彭向峰 ( 1997) 等從工程地質分析方法入手提出了煤礦巷道圍岩穩定性評價新方法: 首先選定 4 個主要的影響因素,即岩石強度、結構面、水對岩體的影響及原岩地應力狀態,然後把這 4 個指標綜合到一張分類圖表中。丁述理 ( 1998) 等建立了單因素分析、綜合評判的研究方法: 根據能獨立反映某地區某段岩石 ( 體) 工程穩定性的一些獨立的因素或變數,如岩石的單向抗壓強度、分層厚度、裂隙發育程度、岩性、岩石的形成環境、岩心完整性、岩心採取率等鑽孔資料獲得的信息,分析這些單因素的評價結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綜合評判,從而有效地削弱各種技術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最終分析結果能更准確地反映頂板岩石工程穩定性的實際情況。孟召平、程浪洪 ( 2007) 等分析了淮南礦區地應力條件,通過現場地應力測量和理論分析以及數值模擬計算,探討了圓形硐室圍岩應力分布和不同側壓下回採工作面頂板穩定性分布,得出了回採工作面頂、底板穩定性與側壓系數大小密切相關的結論。 徐東強 ( 1999,2000) 等提出運用塊體理論法進行礦體頂板穩定性分析,通過詳細的現場結構面調查,採用赤平極射投影或矢量分析方法,確定采場中的優勢結構面產狀,判斷由優勢結構面所切割塊體的穩定性。 1.2.2.2 頂板穩定性的定量分析進展 從 20 世紀 70 年代起,我國的一些科研工作者開始了針對頂板穩定性的岩體工程力學數學方法及結合計算機進行的模擬運算,以期對煤層頂板穩定性進行定量評價和預測。塗敏 ( 1995) 利用模糊類聚法分析了煤層頂板穩定性; 楊雙鎖等 ( 1997) 利用有限元法對采場頂板穩定性進行了定量分析及分類研究; 張樹光等 ( 2000) 應用離散元法對頂板穩定性進行了分析,如通過採用水平層狀、正交節理模型頂板建立模型,檢測整個頂板的變形來實現其穩定性預測和分析; 曹慶奎、蔡振禹 ( 2004) 利用加權灰色模型評價了煤層頂板穩定性,經過實例分析提出了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相結合的灰色加權關聯度綜合評價法,該方法可較好地反映出煤層頂板地質條件的灰色性特徵,使評價結果客觀合理; 文曉紅、楊曉東 ( 2004) 提出了將單因素分析、模糊二級評判法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煤層頂板穩定性,合理選擇能反映煤層穩定性的單因素地質因素,可以極大限度地利用現有勘探成果資料,合理地考慮各種因素來評判頂板綜合質量,該方法簡單、靈活,評判結果較為准確; 夏玉成、樊懷仁 ( 1998) ,朱寶龍、夏玉成 ( 2001) ,凌標燦等 ( 2003) 針對模糊綜合評判模型需要確定因素權重集和隸屬函數的人為性等缺點,提出運用人工神經網路定量評價礦井構造,通過構造網路,進行學習訓練,得到評價模型,然後進一步計算和預測,該方法可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誤差,在條件比較復雜或應用單因素難以判斷時,獲得了明顯效果; 李增學、劉海燕等 ( 2004) 提出了應用層次分析法評價煤層頂板穩定性,在確定影響因素權值後,對研究區進行綜合分區,依據沉積條件、構造發育特點和岩石力學特徵,按照基本因素權重大小進行復合疊加,最終完成定量評價。 1.2.2.3 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研究 ( 1)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應用 從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礦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如岩體原位應力測量、高精度重磁探測、各種波法、直流電場層析成像、放射性紅外測量、孔中電視與防爆測井、磁偶源頻率探測與地電法等。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水平的提高,各種測試儀器的現代化水平也不斷提高,體積小、靈敏度高、存儲信息量大、操作簡單而功能強大的聲波測試儀的應用,給煤層頂板穩定性監測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對地質構造探測有顯著優勢的煤田地震勘探在我國起步較晚。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後,蓬勃發展並臻成熟的高解析度數字二維地震勘探技術在煤田勘探中得到廣泛應用。魏樹滿 ( 1998) 利用鑽孔聲波測試數據,提出了對岩體進行較精確的速度分層的一種數據處理方法,並通過理論模型及實際聲波測試資料對層析技術進行了分析論證。王宏圖等( 1989) 利用岩體地應力聲波測試方法確定了四川某礦岩體內松動圈范圍。徐東強等( 1999) 利用聲波測試技術在金廠峪金礦難采礦體頂板穩定性研究中成功預測出了頂板松動圈厚度以及破碎帶位置和厚度。郭學彬等 ( l999) 應用聲波探測技術探測爆破作用對礦柱損傷的程度和影響范圍,為研究礦柱的穩定性提供了依據。王輝、黃鼎成 ( 2000) 利用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根據岩體結構理論和地震波在軟弱結構面的傳播特性,利用地震層析成像技術,實現了岩體穩定性的准確探測與軟弱結構面的空間定位。吳文金等 ( 2000)運用岩體聲波探測技術測定了淮北蘆嶺煤礦巷邁圍岩松動圈,進行了圍岩穩定性分類,為蘆嶺煤礦今後的巷道支護設計提供了依據。 ( 2) 地震信息解釋技術的應用 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有效探測小構造的三維地震技術得到應用,近年來基於三維地震信息精細解釋構造的地震屬性技術和相干/方差體技術得到重視和發展。 相干/方差體技術利用相鄰道地震信號之間的相似性來描述地層、岩性等的橫向非均勻性,特別是在識別斷層以及了解與儲集層特徵密切相關的砂體展布等方面非常有效。利用相干/方差演算法對三維地震數據體進行相干處理後就可得到對應的三維相干/方差數據體。應用三維相干/方差時間切片進行構造解釋和岩性解釋,可以幫助解釋人員迅速認識整個工區斷層等構造及岩性的整體空間展布特徵,從而達到加快解釋速度及提高解釋精度、縮短勘探周期的目的。 國內對相干技術的討論相對較晚,基本上是借鑒、吸收消化國外的先進成果。石油行業於 1996 年開始使用相干體技術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佘德平、曹輝 ( 1998) 等發表了相干數據體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干數據體的製作方法並論述了三維相干數據體在實際資料解釋中的應用,證明了相干體技術有效、快速和無需人工干預等特點; 杜文鳳 ( 1998)的研究表明,在斷層解釋、采空區圈定、巷道檢測等方面應用相干體技術能解釋落差為3m 左右的小斷層,並且比常規解釋方法更直觀、快捷。 對於方差數據體,目前研究成果較少。林建東 ( 2000) 的研究表明,方差技術能夠更好地滿足礦井建設的要求,准確解釋含煤地層中落差更小的斷層,而且可以更加准確地給出斷裂帶的產狀和延伸方向,也可探明更小的地質異常體。常鎖亮 ( 2003) 等則在方差體技術應用小斷層、陷落柱等地質異常體良好的自動識別能力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地球物理技術已經成為高產高效煤礦生產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幾年來,地震屬性技術受到地球物理界的極大關注。地震屬性研究已經成為地震數據處理和解釋中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地震屬性技術在我國的發展,起步於 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主要的目的是將地震屬性應用於油藏描述。郭彥省、孟召平 ( 2006) 等介紹了應用地震屬性技術預測煤層頂板岩性的方法,通過應用交會圖、相關分析方法,對鑽孔處地震屬性與煤層岩性關系進行分析,優選地震屬性,將得到的地震屬性用神經網路來識別,進而進行應用和預測,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 地震屬性 ( seismic attribute) 指的是那些由疊前或疊後的地震數據,經過數學變換而導出的有關地震波的幾何形態、運動學特徵和統計特徵,它是地震資料中可描述的定量化特徵,代表了原始地震資料中所包含的總信息的子集。現在廣泛應用的地震屬性有 20 多種,並且新的地震屬性還不斷地從地震數據中被挖掘出來。單一的地震屬性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需要對眾多復雜而又相互關聯的地震屬性進行更深入、更貼近本質的認識。 地震屬性的分類至今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的學者分別提出過不同的屬性分類。結合煤田地震勘探的特點,可以根據運動學/動力學特徵把地震屬性分成 8 個類別: 時間、振幅、頻率、相位、波形、相關、吸收衰減、速度。地震屬性的類型很多,要根據解決的地質問題來選擇相應的地震屬性。 ( 3) 地震反演技術 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地球物理學家提出了多種地震反演方法。地震反演具有明確的物理意義,是預測岩性的確定性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地質效果。 地震反演是利用地表觀測地震資料,以已知地質規律和鑽井、測井資料為約束,對地下岩層空間結構和物理性質進行成像 ( 求解) 的過程,是反演地層波阻抗 ( 或速度) 的地震特殊處理解釋技術。 地震反演通常指波阻抗反演。波阻抗反演技術是岩性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據鑽孔測井數據縱向解析度很高的有利條件,對井旁地震資料進行約束反演,並在此基礎上對孔間地震資料進行反演,推斷煤系地層岩性在平面上的變化情況,這樣就把具有高縱向解析度的已知測井資料與連續觀測的地震資料聯系起來了,實行優勢互補,大大提高了三維地震資料的縱、橫向解析度和對地下地質情況的勘探研究程度 ( 李慶忠,1993) 。 地震反演方法基於介質模型的假設條件不同,有直接離散反演方法和波動方程連續估計反演方法; 基於研究域的不同,有時域反演方法和頻率域反演方法; 從實現方法上可分為 3 類,即遞推反演、基於模型反演和地震屬性反演; 基於求解方式的不同,有直接反演方法、迭代反演方法和搜索類反演方法。 近年來,隨著勘探地球物理學的發展,非線性反演方法突飛猛進。除一些傳統的非線性反演方法,如梯度法 ( Gradient method) 、牛頓法 ( Newton method) 和蒙特卡洛法( MonteCarlo method) 外,一些啟發式的反演方法,如模擬退火法 ( Simulated Annealing) 、遺傳演算法 ( Genetic Algorithm) 、人工神經網路法 (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小波分析法( Wavelet Analysis) 等應運而生。隨著並行計算機的出現,需要大量計算時間的非線性的反演方法有了發展的前提。 波阻抗反演是利用實際地震資料,以地質鑽井和測井信息為約束條件,對地質構造和儲層物性進行求解的過程,是進行儲層預測和描述的必要手段。普通的高解析度地震剖面不能分辨薄儲層,而測井約束波阻抗反演技術以測井資料豐富的高頻信息和完整的低頻成分補充地震有限帶寬的不足,綜合地質、測井信息作為約束條件,得到高精度的波阻抗資料。 目前地震反演軟體主要有: 俄羅斯地礦部的 PARM,法國 CGG 公司的 ROVIM,中國石油大學的 ANNLOG,加拿大 Hampson-Russell 公司的 STRATA,荷蘭 JASON 公司的 JA-SON,丹麥的 ISIS。這些軟體各有特色,使用最多的反演軟體是 STRATA,它使用起來相當方便,無論是地質人員還是物探人員都可以直接做反演工作。 1.2.2.4 多源信息預測方法 1982 年,美國學者 C.D.Elifrits 將地理信息系統 ( GIS) 技術應用於房柱式開採煤礦地面塌陷,開拓了 GIS 在煤礦災害防治方面應用之先河。從 80 年代後期起,我國學者也引進了 GIS 技術,並且不斷拓展它的應用范圍,主要包括煤層頂板穩定性預測、煤礦突水預測、岩溶陷落柱的探測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GIS 技術的引入,為煤層頂板穩定性預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Ⅳ 地理信息系統發展動態 GIS的興起得益於計算機輔助地圖制圖的研究和應用。1963年,加拿大測量學家R.F.Tomlinson首先提出「地理信息系統」這一術語,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地理信息系統。如今,地理信息系統已進入全面應用與產業化階段,隨著產業的形成和數字化信息產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深入到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能夠提供市場的商業化GIS相關軟體產品已達200多種,在我國用戶眾多、知名度較高的主要軟體有:ESRI公司的ArcInfo、ArcView,Intergraph公司的MGE、GeoMedia,Maplnfo公司的Maplnfo,Genasys公司的GENAMAP,中國地質大學的MAPGIS、武漢大學的Geostar、中國科學院資源與地理研究所的Supermap等,而其中又以ArcInfo軟體功能最為強大。ARCGIS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大型GIS軟體,我國早期開發的GIS幾乎都是以ArcInfo作為平台。其主要特點為:採用地理關系數據模型,提供極強制圖功能、空間操作功能和分析功能;採用模塊式結構,提高靈活度並易於擴充;提供宏命令語言AML實現快速編程;提供38種地圖投影方式,可在不同投影之間實現坐標轉換;開放式的結構,提供直接與多種資料庫的介面;兼容性很好,能與25種不同系統的數據格式之間相互轉換;獨立於硬體,運行於不同的平台;廣泛支持當今各種工業標准。但它沒有DEM和插值計算,TABLES屬性數據處理功能有限,且不具備統計圖表分析功能(鄒月,2000)。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遙感技術、數字測繪技術、數據倉庫技術、虛擬實景、多媒體技術、三維圖形晶元及寬頻光纖通訊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總體上呈現網路化、組件化、集成化、開放性等發展趨勢(龔健雅,2004)。 1.基於資料庫技術的海量空間數據管理 GIS技術的瓶頸之一就是如何解決海量空間數據管理問題。對於一個區域的GIS系統,其數據量極其巨大,一般達到GB或TB的數據量級。和傳統的基於文檔的管理方式相比,利用面向對象的大型資料庫技術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在面向對象的空間資料庫中,海量地圖數據的使用變得更加簡單,只需建立單一圖層,不必再進行分幅處理。如果用戶原來的數據源是分幅的,可將其全部存儲到一個圖層中,資料庫將自動對其進行拼接和索引處理,可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層。應用時,在客戶端只需極少量的編程(實際上只是指定數據源),就可實現對資料庫里數據的動態顯示。資料庫會根據當前地圖客戶端的顯示視野,自動將此范圍內的圖形檢索出來,送到客戶端顯示。因此,即使在伺服器端的數據是GB級的,在客戶端的數據量卻僅是幾十到上百K的數量級,大大減輕了客戶端系統的配置需求,並減輕了網路流量,可通過一般的網路(甚至遠程)客戶端進行訪問。 2.網路GIS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極大地方便了世界各地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換與信息查詢。由於GIS系統具有豐富的空間查詢、空間分析及屬性管理功能,而人們對Internet和GIS系統的需求不斷深入,因此把GIS系統與網路技術相融合,利用Internet在Web上發布空間數據,為用戶提供空間數據瀏覽、查詢和分析的功能,形成一種網路化的地理空間集成平台,就成為當前GIS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傳統的GIS相比,WebGIS具有以下特點: 適應性強:WebGIS是基於互聯網的,因而也是全球的,能夠在不同的平台上運行。 應用面廣:網路功能將使WebGIS應用到整個社會,真正實現GIS的無所不能,無處不在。 現實性強:地理信息的實時更新在網上進行,人們能得到最新信息和最新動態。 維護社會化:數據的採集、輸入,空間信息的分析與發布將是在社會協調下運作。 使用簡單:用戶可以直接從網上獲取所需要的各種地理信息,直接進行各種地理信息的分析,而不用關心空間資料庫的維護和管理。 目前,網路GIS正在逐步普及,但還處於空間數據查詢、瀏覽、發布與下載階段,缺少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而且受網路帶寬的限制,影響了網路GIS的應用(龔健雅,2004)。 3.組件GIS GIS基礎軟體可以定性為應用基礎軟體,它一般不作直接應用,而是根據某一行業或某一部門的特定需求進行二次開發。目前,大多數地理信息系統都已經過渡到基於組件的體系結構,一般都採用COM/DCOM技術。組件化GIS基於標準的組件式GIS平台,各組件之間不僅可以自由、靈活地重組,而且具有可視化的界面和標準的介面(於向鴻,2005)。組件軟體的可編程和可重用特點為系統開發商提供了方便的二次開發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GIS軟體的工程化開發和大眾化應用。組件GIS的特徵主要體現在: (1)高效無縫的系統集成:允許將專業模型、GIS控制項、其他控制項緊密地結合在統一的界面下。 (2)無須專門的GIS開發語言:只要掌握基於Windows平面的通用環境以及組件式GIS各控制項的屬性、方法和事件,就能完成應用系統的開發。 (3)大眾化GIS:用戶可以像使用其他ActiveX控制項一樣使用GIS的控制項,使非專業的GIS用戶也能勝任GIS應用開發工作。 (4)開發成本低:非GIS功能可以利用非專業控制項,降低了系統的成本。 4.集成化GIS 一方面,以GIS為核心的「3S」(RS,GIS,GPS)集成,使得人們能夠實時地採集數據、處理信息、更新數據以及分析數據。遙感是實時獲取、動態處理和分析空間信息的先進技術系統,是為GIS提供准確可靠信息源和實時更新數據的重要保證。全球定位系統(GPS)為遙感實時數據定位,提供空間坐標,建立實時資料庫。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其他主流商務應用的集成,並能集成多種空間數據基礎,使各種計算機軟體彼此溝通、集成應用。GIS已發展成為具有多媒體網路、虛擬現實技術以及數據可視化的強大空間數據綜合處理技術系統。 5.開放式GIS 開放式地理信息系統(OpenGIS),是指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下,根據行業標准和介面所建立起來的GIS,是為了使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統之間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以及實現在異構分布式資料庫中的信息共享,克服傳統GIS軟體之間的相互封閉性(黃杏元,2004)。 為了研究和開發OpenGIS技術,1996年在美國成立的開放地理信息聯合會研究和建立了開放式地理數據交互操作規程(OGIS,Open Geodata Interoperable Specification)。OGIS是為了尋找一種方式,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分布處理技術、面向對象方法、資料庫設計及實時信息獲取方法更有效地結合起來。基於OGIS規范制訂的開放系統模型,是一種軟體工程和系統設計方法,這種方法應用於GIS領域,側重於改變當前GIS模型中特定的應用系統及其功能與它內部數據模型及數據格式緊密捆綁的現狀。OpenGIS技術將使GIS始終處於一種組織開放式的狀態,真正成為服務於整個社會的產業以及實現地理信息全球范圍內的共享與互操作,是未來網路環境下GIS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Ⅵ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在國外哪個大學不錯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Ⅶ 美國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有哪些課程 ?這是很多想要進修美國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人想要了解的。接下來金吉列留學專家為你來介紹相關內容。 近年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把地理信息系統專業(GIS)人才的需求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該專業成為為數不多的人才供不應求的熱門專業之一。英國《Nature》也稱它為21世紀最有統治力的技術之一。不過由於該專業主要應用於軍事、國土、海洋、生態、人口、災害應急等關系國家安危的領域,讓很多學生都對其「望而生畏」,覺得離我們太遙遠。事實上,地理 信息系統專業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神秘。 一;美國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研究方向: 美國大學一般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課程開設在地理系。2002年,美國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協會(UCGIS)為地理信息系統劃分了19個研究方向,這19個方向又可以歸屬於地理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與表達四個階段。 在地理數據的獲取和收集過程中,GIS主要研究地理數據的准確性和不確定性(Uncertainty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地理數據通常通過野外測量、數字化、遙感等手段獲得,獲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誤差。該研究方向討論的便是如何處理、減少這些誤差,以及針對數據中存在的不確定性錯誤進行處理的方法和技術。 Ⅷ 你已禁止瀏覽器獲取地理信息是怎麼辦 限制某個應用軟體,獲悉你的地理位置信息 Ⅸ 美國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有哪些課程 美國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有哪些課程?這是很多想要進修美國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人想要了解的。接下來美國留學網的專家為你來介紹相關內容。 近年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把地理信息系統專業(GIS)人才的需求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該專業成為為數不多的人才供不應求的熱門專業之一。英國《Nature》也稱它為21世紀最有統治力的技術之一。不過由於該專業主要應用於軍事、國土、海洋、生態、人口、災害應急等關系國家安危的領域,讓很多學生都對其「望而生畏」,覺得離我們太遙遠。事實上,地理 信息系統專業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神秘。 一;美國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研究方向: 美國大學一般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課程開設在地理系。2002年,美國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協會(UCGIS)為地理信息系統劃分了19個研究方向,這19個方向又可以歸屬於地理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與表達四個階段。 在地理數據的獲取和收集過程中,GIS主要研究地理數據的准確性和不確定性(Uncertainty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地理數據通常通過野外測量、數字化、遙感等手段獲得,獲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誤差。該研究方向討論的便是如何處理、減少這些誤差,以及針對數據中存在的不確定性錯誤進行處理的方法和技術。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