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地理位置
A. 崖山海戰是怎樣發生的,為什麼在海上打。
戰斗發生在崖山是因為臨安北攻破後張世傑和陸秀夫一路帶著小皇帝在海上逃難最專後在屬崖山退無可退 被合圍蒙古騎兵的厲害之處在於能耐常人不能忍耐的艱苦環境 而且蒙古馬耐力超強 適於長途行軍與奔襲蒙古騎兵最厲害的武器 就是騎射 他們自小弓馬嫻熟 能征慣戰 崖山之後 已無中國 其實是表明在外族入侵之下(蒙元消滅南宋崖山一役),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心損失殆盡。
B. 元朝和南宋進行了一次崖山海戰,請介紹一下當時的具體戰況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
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余,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餘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宋史》記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C. 崖山的地理位置
其位置在廣東省岡州,即今新會,距新會城南約50多公里,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故稱崖門。
D. 廣東省江門市有哪些看海的好地方
崖門和上川島。
拓展:
1、簡介:
崖門,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城南約50多公里,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故稱崖門。崖門口闊僅一里多,門外有一條長逾百丈的石礬,叫門限石。海潮初漲,巨浪洶涌奔向崖門,為門限石所阻,激起浪花飛濺高達數丈,聲如巨雷,極為壯觀。崖門形勢險要,古跡眾多,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
2、地理位置
崖門,廣東八大出海口之一。
崖門勝景(崖門古戰場、國母殿、崖門炮台、崖門大橋)地處江門新會區崖門東岸銀洲湖出海口,是南宋滅亡所在地,曾發生歷史上最為悲壯、最有名的「崖門海戰」史事;崖門炮台[1]建於1809年,緊扼崖門海口,形勢險峻,每當春浪乍起,驚濤拍岸如排山倒海,蔚為壯觀;崖門大橋是跨越崖門水道的特大型雙塔單索麵斜拉橋,全長1289米,跨度668米,橋下可通航5萬噸級船舶,跨度之大為目前國內同類型橋梁之最,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3、發展歷程
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中,宋朝是農業、手工業、商業、外貿、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迅猛發展的時期。其天文、數學、醫葯、農藝、建築等各個領域的成就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宋朝還先後涌現眾多的傑出任務。但是,由於趙宗皇朝統治集團日益懦弱無能,荒淫無度,統治階級日趨嚴重的腐敗和殘暴的官僚統治,奸臣當道,苛捐雜稅沉重,階級矛盾深重,農民起義頻發,再加上民族矛盾日益尖銳。遼、夏、金、元等侵宗之患,最終導致宗滅無替,而致宋朝徹底覆滅的最後一役,就是發生在這里——宋元崖門海戰(今廣東新會崖門地區)。
當時(1279年初),宋元交戰雙方在崖門地方共投入兵力20多萬人,1600多艘船和1000多艘民船,歷時23天,尤以二月初六最後一天的決戰最為慘烈。最後南宋朝廷全軍覆沒。南宋皇帝、楊太後和眾文武大臣及軍民或戰死或蹈海殉國,崖門海面浮屍數萬,海水為之染紅,宋朝徹底滅亡。
這場海戰參與人數之多,出動戰艦之多,戰斗時間之長陣亡人數之多,影響之深遠,確為震古爍今。它導致我國歷史上的兩個封建皇朝的更替,被稱為中國歷史桑「四大海戰」之一。在這場海戰中,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涌現出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張達等民族英雄和御敵義士。
E. 蘆崖山在哪裡,地理位置
山西省寧武縣境內
蘆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蘆芽山在寧武縣城西北內70公里的管涔山腹地,群山森列,容重巒疊嶂,危崖峭壁,碧波松濤,其主峰更是峰巒特秀,怪石嶙峋,巍峨挺拔,雄距朔方。這便是國家級優秀森林公園、聞名晉西北的古毗盧佛道場面積21453公頃,1980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禽褐馬雞及森林生態系統。
希望對你有幫助。
F. 崖山戰役有多少現代人知道
公元13世紀中葉,在奔放崛起的蒙古已經橫掃中原。
1276年11月,蒙古進逼福建,年僅9歲的南宋端宗皇帝趙罡(shi),在左丞相兼樞密使陳宜中、樞密副之張世傑等重臣的挾持下,從福按(今福州)入海南套,眼看潮州不保,又浮海轉進惠州。1277年4月,端宗皇帝逗留在官富山(今香港九龍山皇台)。9月,設在淺灣(香港荃灣)的南宋行朝,被元將劉深帥舟師攻克。端宗皇帝被迫退只井澳(今月澳門隔海相望的大橫琴島)。
11月,蒙古軍主帥塔出圍困廣州,陳宜中摔軍逆江而上,火速增援廣州,加強廣州放手力量。12月,端宗皇帝到達廣州。12月9日,蒙古攻城,廣州守將張鎮孫投降。端宗皇帝,衛王趙炳、張世傑等逃亡,入香山。陳宜中所帥800餘艘艦船則順珠江突圍,經過虎門附近突遭颶風襲擊,損失慘重,官兵傷亡過半。隨後,心灰意冷的陳宜中撇下行朝,擅自帥部分人馬逃亡安南(今越南)。
12月18日,蒙古將領塔出等不顧端宗皇帝、張世傑已經暗中派人奉表投降,決定窮追宋軍,以絕後患。宋、蒙舟船雲集在九洲洋面(澳門東側),發生劇烈海戰。開始時,宋軍在張世傑率領下擊退蒙古,但是當天傍晚,蒙古援兵抵達,反敗為勝。張世傑損失戰船200艘。12月22日,宋軍余部有遭遇颶風襲擊,端宗皇帝差點墜海身亡,遂驚恐成疾。不久,禍不單行,老天爺也沒站在漢人這一邊,用來護衛皇帝的禁軍船隻遭遇雷電,船帆被雷擊中起火,延燒其他各船,幾乎全軍覆沒。可憐啊~~~~~~~~
1278年3月,宋軍沒有實現向越南中部的戰略轉移,被迫退守東莞(今香港大嶼山)。4月15日,年僅11歲的端宗皇帝病死。這時文武群臣人心浮動、軍心渙散,大有樹倒猢猻散的趨勢。這個時候,禮部侍郎陸秀夫堅決不同意各奔前程,於是和張世傑等人擁立8歲的衛王趙炳為帝。此時,我的老祖宗為陸秀夫的親兵,後戰死。
這時的張世傑挾持行朝南逃。盡管他在九州的找都中損失200艘船,卻仍有強大的兵力,但他保存勢力,力避作戰。
當南宋海上行朝遭受蒙古輪番進攻,被迫輾轉於珠江口外的海面時,右丞相文天祥還在江西率兵抵禦,他的作戰思想與張世傑完全相反,進攻意識強烈,力主寓守於攻。為了與朝廷取得聯系,商討再次大舉反攻,他率部從江西來到廣東海豐駐扎,但未能找到行朝的蹤跡。直到1278年5月,文天祥才知道端宗皇帝已死,衛王做了皇帝。這個時候行朝已遷望崖山!!!!!!!!!!
文天祥想乘皇帝新立的機會,到行朝與張世傑商議御敵大計,把海陸兩只武裝力量聯合起來,統一指揮,乘蒙古軍立足未穩之時,發動反擊,結束一戰一逃、互不相關的不利態勢。但張世傑怕文天祥到行朝後,削弱自己的兵權,就借用幼帝的名義,不允許其來。為了安慰文天祥,便以「金三百兩勞軍」,還加封他為「少保、信國公」,並封他的母親為齊魏國夫人,迫使文天祥孤軍重反江西戰場。
12月20日,文天祥率部揮師北上,以趙孟榮為前鋒、鄒風殿後,經過廣東海豐縣的五坡嶺時,蒙古軍偽裝成當地百姓埋伏在大路兩側高地。中午時分,當宋兵埋鍋造飯時,蒙古軍突然發起襲擊。鄒風首當其沖,來不及上馬就被蒙古人包圍,眼見蒙古人朝文天祥殺去,他痛恨自己殿後無攻,橫刀自盡。陷入重圍的文天祥感到突圍無望,「吞腦子」(冰片)不死而被捕。至此,南宋陸上抵抗被殲。
1279年1月2日,蒙古漢軍(注意,是漢軍,嗎比又是漢奸,中國漢奸真他嗎的多)
都元帥張弘范率精銳部隊在潮陽下海,並將文天祥留於船中,准備攻打崖山與宋軍決戰,徹底消滅宋王朝。12日,船入伶仃洋,文天祥寫下了一首千古不滅的詩篇:
辛苦遭逢起一徑,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搖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里嘆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1月3日,蒙古海軍陸續抵達崖山外圍。這里介紹一下崖山的地理位置:崖殺、山,南北縱橫200餘里,東南控海,南北皆港。
張世傑認為這里是天險,可以長期堅守。他派遣官兵進山伐木,在山坡上建造行宮30餘間,營房3000餘間,共有官兵和流亡民眾20多萬人集中與此。但大多數住船沒有上岸,物資、糧草則籌措與廣東和海外四郡(哪四郡,我也沒有查到,史書如是記載)舟楫、器械不組,張世傑又搜集工匠興造,積極備戰。他是決心死守,擺出決一死戰的架勢。
蒙古人到了崖山後,沒有立即發動攻勢,雙方暫時對峙。張弘范為了不戰而勝,曾謀求讓文天祥誘降宋軍,但遭到文天祥拒絕。於是,一長惡戰一觸即發。交戰雙方的艦船力量對比是:
南宋戰船千艘,其中大型船隻佔多數;張弘范只有大小船隻500餘艘,而且有200多艘在航行中迷失方向,沒有歸隊,到達崖山的只有300艘。
論作戰能力,蒙古軍多是蒙人,初次登船,嘔暈嚴重,有的連弓矢都拿不起來。在蒙軍船上的閩浙水手不少,「其心莫不欲南向」,打起來都有可能臨陣倒戈。而從廣州方向投入戰場的蒙軍只有2艘戰船!!
從地形來看,崖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蒙軍不熟悉航道和潮汐規律。雙方力量對比,有時在南宋,這是極為明顯的。由此可見,即使到了南宋的最後階段,也是可以扭轉戰局的。崖山海戰南宋一旦取得勝利,則蒙古的海上力量被全殲與海上,宋軍就可以奪取廣東、福建,局面就會大有改觀,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也就是說,如果南宋乘崖山的蒙軍立足為穩之際,集中兵力,打他個措手不及,一定能大獲全勝。
然而,指揮崖山海戰的宋將張世傑,是一個只圖專制朝廷,缺乏軍事才能的指揮官,不懂得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果斷出擊,更不懂得搶占戰略要點則進可攻、退可守,因而比敗無疑。戰前,宋軍僅以小舟打游記騷擾蒙軍,既不乘蒙軍舟師未集結主動用大船出擊,又不派重兵把守出海口,自我素服在被動挨打的局面中。有的將領想張世傑提出:戰場是一個形似葫蘆的水域,如果蒙軍以舟師堵塞出海口,則宋軍進退失去依託。宋軍應該先佔據出海口,能打勝則御敵與山門之外,不利則可由次西撤。否則,進不能戰,後無退路。張世傑卻說:「頻年航海,何時已乎???」他厭倦了海上逃亡,下決心在崖山與蒙古人決戰。
張世傑在戰略上指揮錯誤,在戰術上也近乎蠻干。他下令集結在山門後面的大型船隻1000多艘做「一字陣」(橫陣)擺開,用粗大的繩索將各船連接在一起,四周築起樓柵如城碟,奉宋王皇族居其間。這種陣法,綁縛不可復動,人為地使船隻失去了機動進攻能力,無法主動出擊或進行積極防禦,只能被動的挨打。
張世傑既然放棄山門不守,出海口很快就被張弘范的蒙軍占據,並嚴守以待,南宋的船隻已無駛出山門的可能。張世傑想的只是在山門如何守,不是占據山門的蒙軍如何攻。他的「只守不攻,守而無方」是宋朝在對遼、西夏、金、蒙的戰爭中,一貫採取的敗戰之法。
張弘范戰局出海口不動,是在等待漲潮以便發動攻勢;張世傑做一字陣也不動,則是在等待南宋的滅亡。
公元1300年2月6日,天昏、風惡、浪高,海潮大漲湧入山門,蒙軍順勢向宋軍發動攻擊。首先以裝滿膏油、枯草的小船點燃後火燒宋軍船隻,由於宋軍在船頭艦首於戰全塗抹了一層厚厚的黃泥,蒙軍的火攻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於是,張弘范命令各艦船以猛烈的炮火和箭失設計,輪番沖擊張世傑指揮的艦船,而被縛於蒙軍船上的文天祥親眼看到「炮火雷飛箭星落,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飄血洋水渾」,文天祥所寫,是古戰爭歷史上,最早海戰中使用炮火的記錄。張世傑也用炮火、箭失進行還擊,但由於交戰時處在潮水下游,正面受到張弘范的海上攻擊,側後又遭到陸上蒙軍的迂迴襲擊,宋軍腹背受敵已無還手之力。
戰至中午十分,忽然有一艘宋軍艦只降下旗幟投降,隨即其他各船紛紛投降。恨啊!!!我輩,若是遇此死地,死則死矣,必當死戰以報國家,奈何投降以讓後人恥笑,真是自唐以後無漢人~~~~
傍晚,風雨更大,能見度很低,咫尺不能相辨。張世傑乘做小船來到幼帝住處,准備再次挾持皇帝逃跑。陸公秀夫卻認為乘小船入海難以倖免於難,且有可能被出賣而讓蒙古人俘虜,便執意不從。他先逼迫自己的妻兒跳海後,悲痛的對幼帝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說完轉身背起送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年僅9歲的趙炳跳海自盡。壯哉~~陸公為咱們中原漢人保住了最後的一絲尊嚴~~~
而張世傑身為大將並掌握朝政,卻率部分親信「斷維奪港,乘昏霧逃去」,欲往越南,不久在海上遇到颶風,溺水而死。剩下的800餘艘船隻全部成為張弘范的戰利品。7天後,崖山海面上浮屍10萬具!!
G. 鹽城的地理位置
基本概況
鹽城地處蘇北平原中部,東臨黃海,西襟淮揚,南與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與連雲港市毗鄰。1983年由地區改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東台、大豐2個縣級市和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5個縣,市區下設鹽都、亭湖兩個區和鹽城開發區,市轄區面積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萬。全市有13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927個村民委員會,554個居民委員會,796.51萬人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是江蘇面積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基本特點是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地名探究
[編輯本段]
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H.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拚命
崖山海戰是宋朝末年宋朝軍隊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繫到南宋的滅亡。我們可以看到這場戰爭是多麼的重要,相傳宋元雙方投入軍隊30多萬,戰爭的最後結束是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部覆滅。
趙昺看著自己多年的心血,創造的軍隊付之東流,他痛心疾首,寧可死也不會屈服於元軍。要知道趙昺的哥哥就是因為元軍而死,他心中對元軍的恨不是一點半點。最後他選擇投河自盡,自從他自殺以後,一些跟隨他的人紛紛也跳河自殺,這無疑是一種忠心。
I. 珠三角的地理位置
中國珠江在廣東中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由西江、北江和 珠江三角洲
東江沖積的三個小三角洲組成,面積約1.13萬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佔1/10。三角洲上有160多個基岩殘丘,距今約6,000~2,000年時原是淺海灣中的島嶼。珠江含沙量不多,每年總沙量不過1億噸,多島嶼的淺海灣有利於泥沙滯積,所以2,000年來三角洲發展較快。殘丘海拔300~500公尺,往往成為秀麗的風景區,如西樵山、五桂山、崖山等。 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舊稱粵江平原。簡稱珠三角。位於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沖積成的大三角洲與東江沖積成的小三角洲的總稱,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復合體。呈倒置三角形,底邊是西起三水市、廣州市東到石龍為止的一線,頂點在崖門灣。面積約1.1萬平 珠三角
方千米。沖積層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島嶼,占面積 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廣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門以東、虎門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區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 米,成為中國重點圍墾區之一。三角洲屬於亞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年均溫21~23℃,最冷的1月均溫13~15℃,最熱的7月均溫28℃以上。6~10月,常有台風影響,降雨集中 ,天氣最熱。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縱橫,對農業有利。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在中國名列前茅。熱帶、亞熱帶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蘿、龍眼、楊桃、芒果、柚子、檸檬等 50 多種 。 發展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立體農業結構形式,成為中國生態農業的典範。有製糖、絲織、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築材料、造船等工業,有南海明珠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