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從江縣地理環境

從江縣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5 21:54:29

① 介紹貴州從江的一處風景作文

美麗的田園風光——貴州從江之梯田
貴州省從江縣是一個苗族侗族聚居的少數民族縣。這里山多水少,「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這里的真實寫照。勤勞勇敢的苗族同胞在千百年來不斷地向大自然挑戰,用自己的雙手開拓出養育一代又一代人的耕田。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耕田都是依山而開,隨山勢地形的變化而變化,因地制宜,山坡海拔的高低,坡度的平緩及山坡的大小而形成了大小和形態不一的梯田。這里獨特地型地貌決定了的梯田面積最大不過一畝,大多數田都是只能種一二行禾的「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丘田」的碎田塊,最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畝。這里的梯田最長的可達二、三百米,最短的不足一米。長達幾百米一丘梯田每一部分的大小形態也完全不同。從江梯田不僅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而且線條優美。無論從線條,還是整體形態來看,從江梯田都吸取了天下梯田之精華,它比雲南元陽梯田更加秀麗,比廣西龍勝梯田更加壯觀,極具魅力。特別是那居於梯田間的山村、小寨與梯田環境相輝映,並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無不體現出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給人一種「人間仙鏡,世外桃園」的感覺。從江梯田總面積近3萬畝。這些梯田中間均散落著苗鄉獨具特色的吊腳樓,猶如點綴在銀河裡的行星。加之梯田緊靠小河河,而且常年雨水充沛,無論春夏秋冬,每天清晨,一層層雲霧從河邊緩緩升起,慢慢的、慢慢的,這些美麗的梯連同梯田邊上的苗鄉吊腳樓全都被籠罩在雲霧中,遠遠望去,那些依稀可見的吊腳樓,若隱若現,飄渺悠然,讓你在陶醉中生起一種身在幻境的錯覺。

② 岜沙苗寨的地理環境

岜沙的節慶有吃新節。農歷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家家戶戶到田裡摘取谷穗,去殼成米,煮成稀粥或干飯,與鴨、魚等祭品供奉祖先,然後全家進餐。還有蘆笙節、鬼節等節日。有鬥牛、吃相思、盪鞦韆、集體圍豬、成年剃發等風俗,特別是剃發的工具是用鐮刀。民族工藝品有竹編飯盒、銅制針盒、刺綉獵袋、牛角火葯筒等。
1、映山紅節(農歷3月3):正是開春後播種的日子,也是談戀愛的日子(連續三天)。
2、吃鮮節(農歷6月12):岜沙至今保留著稻田養魚的傳統,張五常認為這是最符合經濟學的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此時稻田已經插完秧,魚兒也肥了,由此得名。活動是盪鞦韆。用稻草編成繩子掛在樹上,盪時必須面對太陽。連續五天,從白天一直玩到晚上,是年輕人的節日,屆時林子里將有40-50個鞦韆同時在盪。
3、蘆笙節(農歷11月19):此時稻穀已經成熟並且收割到谷倉。活動是殺牛(11月18),鬥牛(11月20)。所有人都要必須穿民族服裝到蘆笙堂吹蘆笙,跳蘆笙舞,參加蘆笙比賽(每個寨子一個蘆笙隊)。11月19那天,小夥子接自己喜歡的姑娘到家裡吃飯,20日一起去看鬥牛,回來時手牽手去對方家裡吃飯。
4、折禾(農歷9月至10月):此時糯米已經成熟,收割後掛在巨大的禾晾上,而且只能男人去掛。在岜沙見過有關折禾的照片,一片豐收的景象,每家每戶門前都是金燦燦的禾晾。
5、苗年(農歷12月初一):這是苗族的傳統新年,近年來已經漸漸沒落,遠不如春節那麼熱鬧。活動是殺雞宰羊,男女青年去山上點篝火談戀愛,連續11天。 岜沙人崇拜太陽神,每次集會踩蘆笙,男女列隊面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後退七步後才吹響蘆笙起舞。
集會地點蘆笙堂,這是寨子邊山腰的一個平坦之處,大若半個籃球場。此處是岜沙的神聖之地,大凡寨上有重大祭祀活動都在這里舉行。遠遠地,就聽到山上傳來陣陣的似鼓角齊鳴的音樂。循著音樂,快步走上山頂的古蘆笙堂,岜沙人正在跳一種配樂的集體舞。只見男人們在里邊一圈排開,雙手捧著大大小小的蘆笙,一邊吹奏,一邊有節奏地晃動身體;女人則在外圍,雙手持手帕,隨著節奏不停地騰挪跳躍。鏗鏘有力的蘆笙古樂,聽起來就像是刀槍劍鳴,大砍大斫,氣勢磅礴,就像是戰場上沖鋒的號角;女人們的舞蹈,節奏相當快,旋轉、跳躍、騰挪跌宕,看起來竟像是猛虎下山一般。 從江縣到岜沙5公里路程,可在縣城租車。 岜沙距離從江縣城僅7公里,去岜沙就很方便,去岜沙就得在從江大橋橋北的馬路西側乘機動摩托車或計程車前往。乘計程車到岜沙需30元左右,搭摩托車只需20元左右。
岜沙苗寨可從貴陽新體育館乘貴陽——從江的長途卧鋪客車,票價120元左右。每天上午9時左右發車,每天5班車左右。
珠三角的遊客2014年12月26日過後可以直接乘坐貴廣高鐵直達貴州洛貫經濟開發區的從江站下車往從貫一級路走到從江縣城,然後直達岜沙苗寨,
其他地區的遊客可以飛到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然後乘坐貴陽北站到從江的高鐵一個多小時到達貴州洛貫經濟開發區的從江站下車或者飛到黎平機場或凱里黃平機場上夏蓉高速往從江方向走到貴州洛貫經濟開發區往從貫一級路走到從江縣城,然後直達岜沙苗寨。

③ 在貴州與廣西交界處,潛藏著黔南最美風景,卻很少有人遊玩這是為什麼

其實,最美的風景往往藏在最深處,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越會有動人的景色。在貴州與廣西的交界處,潛藏著黔南最美風景,這個地方就是有著世外桃源之稱的從江縣。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發展,我相信有著黔南最美風景的從江縣,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前去遊玩。

④ 從江縣的地理環境

從江縣內河流屬珠江水系,幹流都柳江由北向南橫貫全境,縣內河段長為66千米。支流縱橫,水源豐富。

⑤ 貫洞鎮的地理環境

貫洞鎮位於從江縣東北部,鎮駐地距縣城31公里。地理座標東經109度專至109度05分,北緯25度47分至25度51分。屬東與慶雲鄉,西南、西北與高增鄉,北與洛香毗鄰,南以都柳江河中心為界,與廣西浪泡村隔河相望。鎮政府所在地處於鎮域中部。
貫洞鎮有「金不換的土壤,銀不換的氣候」,農作物種植較為突出,其中柑桔面積已發展14000畝,品種有椪柑、從蜜柚、臍橙、溫州柑、夏橙等十多種,尤以椪柑為主,面積共12000多畝,是貫洞鎮的經濟支柱產業。

⑥ 富祿苗族鄉的地理環境

富祿苗族鄉位於三江縣西部,距縣城約64公里的榕江河畔,處於黔桂兩省(區)四縣回十鄉鎮交界處,東答連本縣洋溪鄉,南接融水縣大年鄉、拱洞鄉,西靠本縣梅林鄉和貴州省從江縣西山鎮、貫洞鎮,北鄰貴州省從江縣慶雲鄉、黎平縣龍額鄉、地坪鄉,321國道貫穿境內,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繁華的商埠。
富祿苗族鄉地處北緯26°,東經109°交點附近,地勢南北高中部低,氣候濕潤,雨量充足。境內有榕江河、大年河、八洛河、龍額河交織匯聚及大鬧山、租留山、布六洞山等山峰,全鄉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是典型的山區地貌鄉鎮。

⑦ 從江縣慶雲鄉在什麼位置交通怎麼樣

慶雲鄉地處從江縣東北部,距縣城45公里,其地理坐標為東徑104度,北緯.4度。東與部平龍額鄉接壤,西連貫洞鎮、南與廣西富祿為鄰,北依洛香鎮。地勢東高西低,最高海拔997.1米,最低海拔145米,鄉駐地海拔645米。全鄉國土面積85.5平方公里,轄12個村民委員會, 57個自然寨,92個村民小組,2252戶、10883人。全鄉耕地面積8264畝,人均佔地0.76畝。 全鄉98.6%的居民是侗族,民風純朴,侗族大歌,青年男女行歌坐月等尤具民族特色。我鄉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森林覆蓋率達35.2%,鄉內有屬你大山森林保護區,有「弄當概」、「弄夜」、「弄洞」三片原始森林。旅遊資源豐富,有資源的竹海,神奇的岩洞,雄偉的瀑布,頑皮的野生狼群,聞名暇爾的蔣瑪坡,險峻的三龍搶寶…… 到了從江縣城坐慶雲鄉的班車路費是12元人民幣,好象是3點發車。從江到貫洞全為柏油路,而且直通黎平機場 ,從貫洞到慶雲的這段路比較難走 全部是沙石路 而且全為上坡路有較大轉彎 , 大概行程4個小時。「貴廣」高速公路正在修建,過境從江縣的洛香、小黃、谷坪等鄉鎮,出廣西的陽朔、桂林,最後到廣州,建議您做飛機到黎平機場在轉車,不過這樣價格稍微貴了些,自駕游的話可以走融水方向........

採納哦

⑧ 荔波縣的地理環境

荔波縣,地處黔南邊陲,位於東經107°37′至108°18′,北緯25°7′至25°9′之間。東北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縣、榕江縣接壤,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縣、南丹縣毗鄰。西與獨山縣相連,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面積2431.8平方千米。
氣候
荔波縣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溫分布的總趨勢是南高北低。地勢每升高100米,氣溫大致下降0.55℃;河谷地帶比同高度的山地,東西向槽谷比南北向槽谷,南坡比北坡,封閉型谷盆地比同高坡地氣溫高。全縣年平均氣溫18.3℃。全縣常年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7月平均氣溫為27.0℃以下,極端最高氣溫不超過40.0℃;1月平均氣溫各地均在5.5℃以上,極端最低氣溫在-10.0℃以上。
荔波縣內霜期少,無霜期在270天以上。平均初霜日期和平均終霜期分別在12月中旬及2月上旬。縣境內冬季降雪較少,且多為冰粒,其次為雪花,平均每年降雪日數在一個月左右。冰雹在荔波也較少出現,一般一年1-2次,大部分出現在3-5月,且都為小冰雹,降雹的時間短,范圍也不大。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各月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佔全年總雨量的50%左右;冬季(12-2月)僅佔全年總雨量的5%左右;秋季(9-11月)佔15%左右;春季(3-5月)海洋季風逐漸增強,降水佔全年雨量的30%左右,但3月份降水量只有50毫米左右,4月份增至100毫米以上。常年於4月下旬進入雨季,4-10月份水量佔全年總降水量的81%。10月份以後,海洋季風減弱,逐漸為南下的大陸季風取代,降水量顯著減少。

地形地貌
荔波地處貴州廣西兩省區的交界處,地形聚集了貴州高原和廣西丘陵的綜合優勢,既有高山,也有丘陵,屬於喀斯特地形地貌。

⑨ 增沖村的地理環境

增沖村所屬的從江縣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屬苗嶺山脈向廣西丘陵山地過渡地帶,從地貌發展史看,屬復活山地的地貌類型。燕山運動以後直到第三紀晚期,長期相對穩定並遭受剝蝕夷平。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早期地殼運動加強並以隆升為主。按地貌成因的類型劃分為剝蝕侵蝕地貌區、岩溶地貌區、侵蝕堆積地貌區。增沖村座落在高山間的河谷壩子上,地勢平緩,歷史上鮮有地質災害的發生,其上游的森林植被保護完好,無工業和生活污染。
經地質調查發現,曾沖村地下藏有多種礦產,已知的有:煤、鐵、銅、鉛、砷、錫、錳、鎢、金、銀、鈾等,資源豐富。
全村海拔高度為400-575米,氣候屬低中山切割山溫暖濕潤輕秋風區,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量多集中在每年的5-9月,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無霜期長(約303-320天)、濕度高、霧罩大,日照時數少(年日照時數約為1284.1小時,平均每日為3.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29%)。常年溫度在3至28℃之間。春季68-70天,夏季100-110天,秋季54-61天,冬季124-143天。村寨森林覆蓋率高達80%,增沖河繞村而過,使全村不受風災的影響。
全村地表水主要靠天然降水補給,少雨季節河川徑流則由雨季中蓄儲水層補給,村內河流均為雨源型河流。
地下水種類也較多。按埋藏條件劃分,有上層滯水、分散沉積物潛水和自來水。按含有水層性質劃分,有結構裂縫水,成岩裂縫水,風化裂縫水和岩溶水。底層岩石主要為各類板岩,屬於地下水貧水區,主要靠斷裂、破碎節理把大氣降水截留於地殼表層的孔隙和裂隙中形成井泉水,流量不大,一般每股不超過1公斤/秒。地下水年均徑流量為2.4億立方米;年產地下水7.2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增沖寨植被區系屬貴州高原東部林區與華南林區毗領地帶,今劃為貴州黔東南植被小區,因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生長發育快,林木、藤草、真菌、苔蘚植物種類豐富。
增沖國家珍惜樹種紅豆杉已數百年,蒼郁遮天,也是增沖珍貴的旅遊資源。

⑩ 貴州省織金縣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貴州的地貌特徵表現為喀斯特地貌典型發育。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積為10.91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61.9%,碳酸岩總厚度達6200~11000米,占沉積蓋層總厚度的70%。近80%的縣(市、區、特區)喀斯特面積佔一半以上,甚至有10%的縣(市、區)喀斯特面積佔90%以上。所以貴州地面上廣泛分布了石溝、石牙、峰林、峰叢、盲谷、穿洞、豎井、凹地、天生橋、落水洞、瀑布、跌水、懸掛泉、喀斯特湖等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也發育了溶洞、暗河、伏流、暗湖以及石鍾乳、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蓮花盆、捲曲石等形態各異的喀斯特景觀。
(二)地貌類型
貴州的地貌類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為主。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山間小盆地僅佔7.5%。境內山脈眾多,層巒疊嶂,綿延縱橫,是一個典型的山區。
北部有大婁山,海拔1000~1500米。山脈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斜貫北境,是赤水和烏江的分水嶺。其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川黔要隘婁山關,海拔1444米,人稱黔北第一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留下了中國工農紅軍婁山關大捷的 遺跡。
東北部有武陵山,山脈由湖南蜿蜒進入貴州,這是烏江和沅江的分水嶺。主峰為梵凈山,海拔2572米,屬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是中國亞熱帶生態系統保護較為完整的地區之一。
西部有烏蒙山,山脈綿延於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赫章縣、水城縣、六枝特區,為北盤江、烏江、赤水河、牛欄江的分水嶺。最高峰是貴州屋脊韭菜坪,海拔2901米。這里不僅具有一覽眾山小的濃郁高原風光,而且石林與草場相互環繞,交相輝映,造型各異,風姿迥然,人們稱其為「天上石林」。
中部有苗嶺,山脈呈東西走向橫亘貴州中南部,是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主要山脈是雷公山,海拔2178米,山體巍峨挺拔,雄偉壯觀,森林蒼翠,溪水透明。這里原始森林茂密,是世界十大森林旅遊勝地之一,擁有禿杉、紅豆杉等20多種國家瀕危、珍稀植物,被譽為中亞熱帶寶貴的「物種基因庫」。
(三)地貌區域差異
由於受到岩石性質、地質構造和自然力的影響,貴州地貌區域差異明顯。
1.東部山地丘陵區。范圍包括梵凈山、雷公山以東地區。地勢東高西低,除梵凈山、雷公山外,海拔大都在800米以下。區域溝岩發育、水網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顯著。
2.北部中山峽谷區。范圍包括大婁山以北地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800~1200米之間。以中山峽谷地貌為主,丘陵、盆地、岩溶窪地也有零星分布。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區。范圍包括黔西、織金以東,黃平以西,綏陽以南和鎮寧、惠水以北地區。地勢自西向東和自中向南、北傾斜,海拔在800~1000米之間。地貌類型以山原丘陵窪地和山原丘陵盆地為主,大部分地區起伏和緩,面積較大的壩子較多。
4.南部山地河谷區。范圍包括苗嶺中段以南的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海拔1200~1500米,南部紅水河一帶海拔300~400米。地貌類型以中、低山河谷為主。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區。范圍包括普安以南,望謨以西,南盤江以北地區。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北部海拔1500~2000米,南部南盤江、北盤江河谷地帶海拔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東部海拔800米以下。地貌類型以山原丘陵為主。
6.西北部山原山地區。范圍包括盤縣、晴隆以北,黔西、織金以西地區。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大多在1400~2400米之間,最高峰達2901米,是全省最高地區。除西北部和西部外,大部分地區山高坡陡,地勢起伏較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
氣候是指某一個地區多年天氣特徵的總和。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類型多樣,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所謂季風氣候就是隨著冬夏季節的變化而明顯改變風向的氣候。由於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夏季主要受來自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溫暖濕潤,冬季受來自於內陸的西北季風影響,寒冷乾燥。貴州位於中國季風區,緯度偏低,受夏季風影響強烈,所以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濕潤。
(一)氣溫
貴州在全國的溫度帶劃分中屬於亞熱帶范圍。由於海拔較高,緯度較低,所以受緯度、地形和大氣環流的影響,表現為冬溫較高,夏溫較低,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十分宜人。南部、北部和東部河谷地帶為高溫區,南部的紅水河和南盤江、北盤江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是省內氣溫最高地區;東南部的都柳江和北部的赤水河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東部的其他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5℃左右;西北部地勢較高地帶為低溫區,年平均氣溫在12℃左右;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8℃以下。其餘廣大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4℃~16℃之間。
貴州的氣溫年變化幅度較小。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在3℃~ 6℃之間,南部冊亨、望謨、荔波在8℃以上,羅甸最高,平均氣溫達10.1℃;威寧、大方、開陽、萬山等地的平均氣溫最低,為1.5℃~2℃之間。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多在22℃~26℃之間,為典型的夏涼地區。溫度最高的是東北部烏江和北部赤水河河谷地帶,平均氣溫在28℃左右;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區平均氣溫在20℃以下;威寧一帶低於18℃。大部分地區氣溫年變化幅度不過20℃左右。
貴州在歷史上曾經出現極端氣溫,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東部的銅仁,為42.5℃;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西部的威寧,為–15.3℃。氣溫曾超過40℃的有沿河、思南、石阡、赤水、鎮遠和羅甸;氣溫曾低於–10℃的有三穗、松桃、萬山、玉屏、天柱、江口、台江、開陽、普定、織金、黔西、畢節和赫章,但這些是多年中很少的現象。
貴州除南部的望謨、羅甸冬季不到1個月,西部威寧、赫章的山地基本沒有夏季外,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
(二)降水量
根據全國的干濕地區劃分,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是濕潤地區,800~400毫米是半濕潤地區,400~200毫米是半乾旱地區,200毫米以下是乾旱地區。貴州距離南海較近,處於冷暖空氣經常交鋒的地帶,降雨量多,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間,屬於濕潤地區。貴州的降水可分為三個多雨區和兩個少雨帶,多雨區的降雨量均在1300毫米以上。第一個多雨區在苗嶺西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晴隆,年降雨量達1588.2毫米;第二個多雨區在苗嶺東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丹寨,年降雨量達1505.8毫米;第三個多雨區在東北部武陵山的東南坡,中心區的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在三個多雨區之間就是少雨帶,貴州雨量最少的是威寧、赫章、畢節一帶,年降水量在900毫米左右,其中赫章最少,為854.1毫米。
貴州各地常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比蒸發量大。各地降雨量年變化較小,但一年中各時期變化較大,常出現一段時期乾旱少雨,一段時期卻大雨或暴雨連連不斷的情況。貴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東向西到來,6~7月雨量最大,此時正值高氣溫、多光照時期,水、熱、光基本同步,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
(三)日照
貴州由於地處冷暖空氣經常交鋒的地帶,加上特殊的地形條件形成了陰雨多、日照少的獨特天氣。年日照時數在1050~1800小時之間,比同緯度的東部地區要少三分之一左右,還不及青藏高原的一半。在時空分布上,日照西部多、東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婁山區。一年中夏季日照時數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每年9月中下旬,秋雨可連續下10~20天。大部分地區陰雨日數超過150天,年相對濕度高達70%以上,而且一年四季沒有什麼變化。
(四)氣候的地域差異及類型
由於貴州地面起伏較大,加上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的影響,使得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地域差異顯著,全省可分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和中溫帶氣候類型。南亞熱帶在紅水河和南、北盤江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在19℃以上,幾乎長夏無冬,農作物可一年三熟,宜多種喜溫亞熱帶經濟作物;中亞熱帶在東、南、北三面地勢較低的河谷地帶,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冬暖而夏熱,農作物可一年兩熟或三熟,適宜發展多種亞熱帶經濟作物;北亞熱帶為黔北、黔中和黔西南海拔1000米左右的廣大地區,冬暖夏涼,農作物可一年一熟或兩熟,適種性廣,這是貴州的主要氣候類型。暖溫帶在黔西北海拔1700~2400米之間的地區,冬冷而夏涼;中溫帶為黔西北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帶,幾乎長冬無夏。
貴州氣候的地域性差異常表現在水平距離不遠但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垂直差異顯著,常被形容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五)氣象災害
貴州氣候總體情況良好,但也存在氣象災害。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乾旱、秋風、凌凍、冰雹,以及倒春寒、秋綿雨、暴雨和大風等。乾旱是省內危害最大的氣象災害,夏旱突出,春旱次之。夏旱常發生在東北部、東部和北部,春旱主要發生在西部,北部也時有發生,其他地區相對較少。秋風是8~9月間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的低溫冷害。全省除地勢低窪而封閉的河谷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秋風危害。凌凍是冬季地面凍結影響交通運輸、通信以及農牧業生產的災害性天氣,貴州高海拔地區每年都有出現。冰雹是貴州經常發生的災害性天氣,春夏之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發生,歷時短,但破壞性強。
三、處於長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河流是指沿地表線形凹槽集中的經常性或周期性水流。貴州降水豐富,溝壑縱橫,河網密度較大。流域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有7條。河流多發源於西部和中部山地,順地勢向北、東、南三面分流。以苗嶺為分水嶺,苗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為11.57萬平方千米,占貴州總面積的65.7%,有牛欄江橫江水系、烏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四大水系;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積為6.04萬平方千米,占貴州總面積的34.3%,有南盤江水系、北盤江水系、紅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四大水系。這些河流水系分別位於長江和珠江的上游。貴州地下河流也較多,已探明的有1097條,較大的地下河系有23個。貴州河流的多年平均水量居全國第9位。
(一)牛欄江橫江水系
貴州境內主要在威寧縣,省內流域面積4888平方千米。牛欄江幹流發源於雲南省,在貴州境內長79千米,流域面積2014平方千米,最終匯入長江上游金沙江。主要支流有哈喇河、玉龍小河。橫江幹流發源於貴州威寧縣羊街鎮,自南向北流經雲南後匯入金沙江,貴州境內長120千米,流域面積2874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拖洛河。該水系水量和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牛欄江含沙量稍大。
(二)烏江水系
主要位於雲貴高原東北部,下游部分在四川盆地邊緣。烏江幹流是長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發源於貴州威寧縣鹽倉鎮的香爐山,境內長889千米,流域面積6.68萬平方千米(含省外為6.93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37.9%,是貴州最大的河流。烏江源流稱三岔河,自西向東流經畢節地區、六盤水市、安順市,在織金和黔西交界處與北來的六沖河匯合後稱為烏江,自西向東流至思南縣後轉向北流,在重慶市的涪陵匯入長江。烏江水系水量和水力資源都十分豐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90立方米/秒,年來水量549億立方米,與黃河水量相當。烏江具有水力發電梯級開發的有利條件,先後建成烏江渡、東風、普定、洪家渡(60萬千瓦)、引子渡(36萬千瓦)、索風營(60萬千瓦)等大中型水電站,並進行了烏江渡擴能,構皮灘大型水電站在建,目前還在不斷進行梯級開發。另外,烏江景色十分秀麗,有人說:烏江的山,有劍門之雄,三峽之壯,峨嵋之秀;烏江的水,清澈透明,碧若琉璃;暢游烏江,有「船在畫中行」的感覺。烏江流域涉及貴州40多個市、縣,多為開發較早、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人口佔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所以烏江水系對貴州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赤水河綦江水系
主要位於貴州省的北部,包括赤水河、桐梓河和綦江上源松坎河,貴州境內流域面積1.38萬平方千米,涉及畢節地區的畢節、大方、金沙和遵義市的紅花崗、仁懷、赤水、習水、桐梓等8個縣(市、區)。赤水河是長江右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雲南省威信縣雨河鄉,幹流進入貴州西部畢節市後成為川黔界河,流經金沙縣、習水縣、赤水市後,在四川合江匯入長江。貴州境內長299千米(全長378千米),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河、習水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7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55.3億立方米。赤水河地處滇、黔、川三省交界處,具有「生態河」、「美酒河」、「歷史河」的美譽。流域內有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赤水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等;國酒茅台酒、習酒、郎酒等中國名酒都產於河流兩岸;也留下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足跡。綦江上源松坎河在貴州從源頭至趕水鎮後稱綦江,貴州境內長約80千米,中下游流經重慶南部。
(四)沅江水系
源於貴州中部,從東部出省後經湖南、湖北匯入洞庭湖。幹流全長1022千米,流域面積8.92萬平方千米(貴州境內3.03萬平方千米),涉及黔南自治州的都勻、福泉、甕安,黔東南自治州的麻江、丹寨、凱里、黃平、施秉、鎮遠、岑鞏、雷山、台江、劍河、三穗、錦屏、黎平、天柱、榕江及銅仁地區的銅仁、玉屏、萬山、江口、石阡、松桃等24個縣(市、特區),主要支流有清水江、氵舞陽河、錦江等。流域內水資源較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有氵舞陽河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黃平氵舞陽湖國家森林公園。
(五)南盤江水系
南盤江是珠江幹流西江的上源,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馬雄山,流經滇、黔、桂交界處的三江口後,成為黔、桂兩省區的界河,至望謨縣的蔗香鄉與北盤江匯合後稱為紅水河。幹流在貴州境內長263千米,流域面積7651平方千米,流經興義、安龍、冊亨、興仁、普安、盤縣等6縣(市、特區),主要支流有黃泥河和馬別河。流域內水量和水力資源都很豐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52.1億立方米。已建成天生橋一、二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152萬千瓦。
(六)北盤江水系
北盤江是珠江幹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雲南省宣威市板橋鄉西南,自西向東經宣威,至都格進入貴州,再折向東南往茅口、盤江橋,至望謨縣的蔗香鄉與南盤江匯合,全長450千米(貴州境內長352千米),流域面積2.65萬平方千米(貴州境內2.10萬平方千米),流經威寧、水城、六枝、盤縣、普安、晴隆、興仁、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紫雲、鎮寧、關嶺、普定、西秀等16個縣(市、區)。主要支流有拖長江、烏都河、麻沙河、大田河、可渡河、月亮河、打邦河、紅辣河等。流域內水量十分豐富,水能及礦產資源也較豐富,環境優美。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8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21億立方米。現已建成響水水電站,裝機容量10萬千瓦。流域內有世界聞名的黃果樹瀑布、龍宮等自然景觀。
(七)紅水河水系
南、北盤江匯合後稱為紅水河,自西向東在黔、桂交界處流過106千米後折向東南進入廣西。貴州境內流域面積1.60萬平方千米,涉及貴陽市和望謨、羅甸、惠水、長順、平塘、獨山、都勻、紫雲、安順、貴定、平壩等11個市(縣)。主要支流有蒙江和六洞河。紅水河流域有豐富的水量和水力資源。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89.1億立方米。貴州與廣西已合作修建裝機容量630萬千瓦的龍灘水電站。
(八)都柳江水系
都柳江是西江的第二大支流,幹流發源於獨山縣的拉林鄉,自西向東流經三都、榕江、從江等縣,於從江縣的八洛流入廣西。貴州境內長330千米,流域面積1.16萬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3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05億立方米。其主要支流有寨蒿河、平江和雙江。其開發以水力發電、航運、農田灌溉和防洪為主。
四、林地多、耕地少,沒有平原支撐的耕作條件
土壤是地球陸地表面能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貴州有磚紅壤性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山地灌叢草甸土等地帶性土壤和石灰土、紫色土等非地帶性土壤以及水稻土和旱作土等耕作土壤交錯分布。在各類土壤中,黃壤面積最大,占貴州總面積的38.6%;其次是石灰土,占貴州總面積的24.4%;最少的是水稻土。貴州土壤具有類型多樣,地域性較強,宜林地多,可耕地數量少,質量不高,喀斯特土地面積大,生態脆弱的特點。
(一)山地丘陵多、平壩地小,宜林地廣、耕地少
貴州山地面積為10.87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1.7%,丘陵面積為5.42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0.8%;山間平坦壩地面積為1.32萬平方千米,僅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5%,是我國唯一的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貴州坡度在6度以下,集中連片、面積1萬畝以上的耕地大壩47個,耕地面積91.92萬畝,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4%。全省土地總面積中,農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86.78%。其中,耕地佔農用地面積的29.47%;園地佔農用地面積的0.78%;林地佔農用地面積的51.81%;牧草地佔農用地面積的10.51%;其他農用地佔農用地面積的7.42%。這種土壤條件,加上人口增多,非農業用地擴大,耕地面積不斷縮小,使得貴州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耕地質量較差,中低產田土面積大
貴州耕地不僅面積小,且質量不高。土地平均坡度21.5度,坡度大於25度的土地佔貴州土地面積的35.07%,35度以上陡坡占貴州土地面積的8.65%。在全省耕地中,土層較厚、肥力較高、水利條件較好的一等耕地僅佔22%;土層不厚、土質偏黏、肥力中等、水利條件較差的中等地佔42%;土層淺薄、肥力較低、坡度較大、水土流失嚴重、無水利條件保證的三等耕地佔36%。中、下等耕地佔了耕地總面積的80%左右,而且其中還有21%左右是不宜耕耕地。
(三)喀斯特土地面積大,生態脆弱,耕地後備資源不足
貴州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發育是其自然的基本特徵。全省61.9%的喀斯特面積主要是由碳酸鹽類岩石組成,其特點為堅硬、抗風化能力強,決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層淺薄,植被一旦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而且碳酸鹽類岩石在受水溶蝕的情況下,易使地塊破碎,固體物質中的鈣、鎂還易隨水流失,從而導致貴州土壤生態環境脆弱,恢復發展困難。
(四)林牧地質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在貴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佔17%,二等地佔33%,三等地佔25.3%,四等地佔23.8%。其中,林業用地主要集中在黔東南自治州,其次是銅仁和遵義,畢節和六盤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東南、黔南、遵義和畢節,其次是銅仁和安順,六盤水和貴陽最少。
五、錯綜復雜、分布呈過渡性的多種植被
植被是覆蓋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稱。貴州植物起源古老,種類繁多,亞熱帶性質明顯,分布錯綜復雜,呈現過渡變化,具有垂直分布和地帶性分布規律,而且岩溶植被發育。貴州的自然植被可分為闊葉林、針葉林、灌叢和灌草叢、沼澤與水生植被和竹林五類。
(一)闊葉林
闊葉林是以闊葉樹種為主要成分的森林植被。貴州高大的山體(如梵凈山、雷公山)從山腳到山體中上部依次分布了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貴州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廣泛分布,有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冬青科及山礬科、杜鵑花科、金縷梅科等。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降低或被破壞後,喜溫常綠闊葉林過渡為耐寒常綠闊葉林和落葉林,形成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或次生落葉闊葉林,常綠種類有多脈青岡、褐葉青岡、硬斗石礫等,落葉樹種有水青岡、亮葉水青岡、槭樹、野櫻、水青樹等。在梵凈山、黎平、松桃等局部地區有珙桐、鵝掌楸等珍稀落葉林分布。另外,在西部高海拔地區分布有山地硬葉常綠林和落葉闊葉林,在南部及河谷地帶分布有山地季雨林和河谷季雨林,在喀斯特丘陵山地分布有喀斯特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二)針葉林
針葉林是貴州森林中分布面積最廣,經濟價值最高的一類森林植被,主要是松科、杉科和柏科植物。暖性針葉林中的馬尾松林廣泛分布在貴州東部、中部、北部,向西可延伸至赫章、納雍、水城、六枝、關嶺的東部及北盤江一帶;雲南松林在威寧、水城、盤縣、興義、普安、興仁等地分布最為集中;杉木林廣泛分布在東部地區,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是中心產區;柏木林主要分布於石灰岩地區,以黔北、黔東北一帶最多。另外,銀杉、禿杉、福建柏、柔毛油杉、黃杉、大明松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針葉林在貴州也有分布。貴州有冷杉林、鐵杉林和華山松林等寒溫性及溫性針葉林,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的梵凈山上部和西部高原山區,也是珍貴的稀有森林植被。
(三)灌叢和灌草叢
灌叢是以灌木組成的植被類型;灌草叢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其中散生有少量灌木的植被群落。灌叢有杜鵑、油茶、薔薇、箭竹、南天竹、仙人掌等多種類型,灌草叢有蕨類、白茅、芒、野古草、余甘子等,多為森林植被反復破壞後退化形成,只有海拔較高的山頂(如梵凈山、雷公山)因溫度較低而生長有小面積原生性灌叢和灌草叢。
(四)沼澤與水生植被
沼澤在貴州分布不多。原生性沼澤僅在少數海拔較高、山體溫度很低的局部低窪積水地段分布,主要是以泥炭蘚、大金發蘚為主的蘚類沼澤。水生植被是在湖泊、河流、水塘環境下發育的燈心草、水芹菜、浮萍、金魚藻等植物群落。
(五)竹林
竹林是由禾本科竹亞科多種竹類植物為主構成的一類特殊植被類型。貴州以中亞熱帶竹林為主,有楠竹(毛竹)、慈竹、斑竹、淡竹、水竹、方竹、箭竹等,以楠竹林最為重要,在赤水河及其支流河谷大面積連片分布,形成「竹海」景觀。在黎平、天柱、錦屏、榕江、從江也有分布。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原因,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稀少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復雜、組合多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