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環境的關系論文地理
❶ 給我找一篇論文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內,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所起的容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 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
❷ 論人性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學中存在這樣一個理論:地理環境決定論。
即以自然過程的作用來解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進程,從而歸結於地理環境決定政治體制。
主張地理環境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社會理論。16世紀的法國思想家 J.博丹主張地理環境決定著民族性格、國家形式和社會進步。他認為,北方寒冷,使人們的體格強壯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熱,使人們有才智而缺少精力。因此,統治國家的決定因素也應當有所不同:北方民族依靠權力,南方民族依靠宗教,中部民族依靠正義與公平。18世紀法國的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系統闡述了關於社會制度、國家法律、民族精神「系於氣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觀點。
到了19世紀,地理環境決定論成為社會學中的一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F.拉采爾。他認為,地理因素,特別是氣候和空間位置,是人們的體質和心理差異、意識和文化不同的直接原因,並決定著各個國家的社會組織、經濟發展和歷史命運。在拉采爾思想影響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德國產生了以K.豪斯賀費爾為首的地理政治論學派。它鼓吹「優等民族」有權力建立世界「新秩序」,地理政治學可以為每個國家規定「生存空間」,從而為法西斯主義向外擴張和侵略製造理論根據。
地理環境決定論在18、19世紀是流行的自然主義思潮的一部分。這種思潮曾在反對宗教神學、探索社會發展的客觀性方面起過一定的歷史作用。但它誇大自然環境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以自然規律代替社會規律則是錯誤的。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外部條件,對社會發展具有影響作用,但它不是社會發展、國家制度的決定因素,不能決定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響還受著社會的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
正確地闡明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有助於發展地理學理論研究和指導實踐應用。毫無疑問,主宰人類社會歷史演變的是其固有的內在規律;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物質條件而不能上升為主導的或決定性的因素。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封建社會之解體與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並非自然的恩賜」。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當人類社會活動與地理環境發生聯系並能加以利用與改造時,才能顯示其特性並對社會發展產生加速或延緩的影響。社會發展階段越古老,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越大;即使在原始階段,社會發展速度也並非與地理環境優越性程度成正比。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均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而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之中。走向另一極端主張無視地理環境和隨心所欲地踐踏地理環境的地理環境虛無主義,均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相違背,也必然在實踐中碰壁。
❸ 地理論文(人與自然不和諧相處)
一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當我們確認了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分裂和對立的深層原因之後,隱含在這一分析中的一個邏輯推斷就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即人與自然的內在一致應該是保證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中與自然保持和諧一致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是說,人只有在本質方面與自然融合為一個整體,才能確保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一個與自然和諧的現實世界。盡管古人提出了人與自然在本質上同一的思想,但這僅僅是一種天才的猜測,其中還不乏泛神論糟粕,以及人屈從於自然的自卑心態。真正科學而合理地揭示人與自然的內在一致是人與自然現實和諧的基礎,進而是人類社會和諧基礎的是馬克思。馬克思早在1844年就提出了這一思想,但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的分裂、對立的「權力意志」和話語霸權,遮蔽了其思想的靈光,造成現代人對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同一性產生了遺忘。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物」,並以此作為歷史的邏輯起點和分析社會和諧與不和諧的人性論基礎。馬克思對人的這一規定蘊含著深刻的意義,至今人們還很少論及其中表達的深邃思想。人作為「對象性存在物」包含著兩種規定性:一方面他必須以其他自然存在物為對象表現自己的生命本質,「說人是肉體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這就等於說,人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為自己本質的即自己生命表現的對象;或者說,人只有憑借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1](P.106);另一方面人也必然是其他自然存在物表現它的生命本質的對象,「假定一種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對象,又沒有對象。這樣的存在物首先將是一個惟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沒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孤零零地獨自存在著。因為,只要有對象存在於我之外,只要我不是獨自存在著,那麼我就是和在我之外存在的對象不同的他物、另一個現實,也就是說,我是它的對象」[1](P.106)。在馬克思看來,人作為對象性存在物像所有自然生命一樣,在以它物為對象表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同時,又作為表現其他自然物生命本質的對象而在世生存。正如太陽是植物的對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確證它的生命的對象,同時植物也是太陽的對象,是太陽的喚醒生命力的對象一樣。人類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作為表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對象,並不是以某一種或某一類自然存在物為對象,而是以所有自然存在物或整個自然界作為表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對象。同樣,人類在作為表現它物生命本質的對象時,也不是表現某一自然物的生命本質,而是表現整個自然界的生命本質。人以自然為中介表現自己的生命本質,自然也以人為中介表現它的生命本質:人與自然是互為中介、互為對象的。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為存在的存在物,是超越自然而然本性的存在物。人作為人的存在,不像動植物那樣直接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作為表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對象,也不是直接成為其他生命表現它自己本質的對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為中介實現人是對象性存在物的本質;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通過改造自然界的實踐,人類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給自然界,使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和人的現實,同時也把自然界的本質內化為自我意識,受到自然界的本質的規定。「對象性的存在物進行對象性活動,如果它的本質規定中不包含對象性的東西,它就不進行對象性活動。它所以只創造或設定對象,因為它是被對象設定的,因為它本來就是自然界。」[1](P.105) 這就是說,人化自然的同時也被自然化,客體被主體化的同時主體也被客體化。由於人是改造自然界實踐活動的主體,人被自然所設定也是通過人領悟自然並對自身設定實現的,所以人與自然互相「設定」也是人的一種有意識的自由活動。人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意味著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人在自然世界之中;人被對象所設定,意味著人「本來就是自然界」,本來就是表現自然界本質的對象,即自然世界也在人之中,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在人之中,這表明人與自然界在本質方面是一體的,是內在一致的。人以自然界為對象和作為表現自然界本質的對象,是人作為對象性存在物不可分割的兩個規定性,割裂了這兩個規定性也就割裂了人的本質存在,使人成為「非存在物」。
❹ 中國人口特徵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小論文
查查中學地理書吧,那裡有寫到降水量,地形,等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❺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高中地理論文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直接指導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高中地理新課程首要的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即要求學習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與生存能力,要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初中地理的課程標准要求的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與「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育必須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地理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功能和價值。這是現代地理教育的不懈追求。
課堂教學內容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學習到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對地理知識「可以用」、「值得用」,將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為解決案例中的問題而建構知識。讓學生感受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通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與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充分認識生活離不開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從而產生學習地理的需要。
地理可以在生活中感知
地理可以在生活中釋疑
地理可以在生活中運用
地理可以在生活中參與
地理可以在生活中發展
把生活中的素材帶進課堂,能夠使枯燥的理論知識附著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地理知識與生活經驗具有相互支撐的作用,一方面,許多地理原理的推理、論證過程可以以生活中的地理案例為依託,另一方面,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又需要地理原理的剖析、指導,這實際上就是地理歸納法與演繹法的思維方式。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提出的「它在哪裡?它是什麼樣子的?它為什麼在那裡?它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它產生了什麼作用?怎樣使它有利於人類和自然環境?」這是地理學科所特有的思維方式。源於生活的地理課堂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的地理思維習慣。
生活處處皆地理,地理處處皆生活。學生不僅嘗到了有用的地理,而且還激發起強烈的探究慾望。
我自己寫的.希望你能體諒
❻ 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地理論文1500字
簡答題的話可以幾百字簡述下理論思想和相互關系意義,作為論文這題目太大了吧,得自己加個小標題細化到小的,某地某區域的PRED協調,地理分析數值分析做圖表,現狀趨勢,宏觀策略,經驗教訓
❼ 需人類與環境論文~~1000字左右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自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周圍的地理環境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需要不斷地向周圍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又將廢棄物排放於地理環境之中;另一方面,環境根據自身的規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轉化著一定的物質和能量,它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並不在乎人類的存在,不為人類的主觀需求而改變其客觀屬性,也不為人類的有目的活動而改變自己發展的過程,人類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特殊關系。
所謂對立,即人類的主觀需求和有目的活動,同環境的客觀屬性和發展規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認識環境,必須遵循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從事生產和活動,不然,就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和懲罰,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就會隨之發生。
所謂統一,即人類以環境為載體,總是在一定的環境空間存在,人類的活動總是同其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環境的塑造者,人類的活動不可能無止境地向環境索取,也不可能永遠不加限制地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當人類的行為遭到環境的報復而影響到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時,人類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所能允許的范圍。
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中發展起來的。
當人類剛從動物分化出來,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就已處於初級的狀態。早期的人類已懂得獵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種環境中進行著生存競爭。然而,因其活動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動和自己的生理代謝過程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這時,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矛盾尚不突出,人們的努力目標僅是適應環境、利用環境,而很少有意識地改變環境。
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增強,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類開始懂得改變環境,學會了農耕、養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別是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將大片的荒山、草地辟為良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又為農業的豐收提供了保證。然而,在其發展的背後,與環境的矛盾卻顯得突出起來。由於不節制地毀林墾荒,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毀滅招致荒漠的擴張,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鹽化的形成。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榮一時的巴比倫文明古國變為一片沙荒,也使瑪雅人經受不住乾旱、洪水、風沙的侵襲,而不得不丟棄自己親手創造的文明,離開了故鄉,……這就是早期的環境問題。遺憾的是,人們並沒有引起警覺,並未認識到這是環境的報復。當時,人類生產力尚不發達,對環境的破壞尚不明顯,環境問題尚未達到危及人類生存的地步,故人類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現代工業時代,情況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的數量、生活范圍和規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勝天」的思想占據了人們的頭腦,人類在對環境進行改造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加劇。與此同時,環境的結構組成、物質循環的方式和強度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問題隨之明朗起來,現代工業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被開采出來,投入環境之中,並隨著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又把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出來,其中許多廢棄物難以處理、同化,使之對人體及生物造成難以忍受的危害。隨著這些有害廢棄物的不斷累加,造成了環境質量的逐步惡化,使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現代工業還帶來了人口問題、城市化問題,農業現代化也派生出來許多方面的環境問題。可見,人類在發揮其積極作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之時,也同樣給環境帶來消極的副作用,從1934年美國的「黑風暴」到我國大躍進年代內蒙古的「人造荒漠」;從60年代的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以至當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劇增、森林銳減、臭氧層出現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無一不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這些都是人類與環境對立關系的具體體現。
當然,有對立,必有統一。從古人類的被動適應,到現代人的有意識地改造環境,使之能適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不體現出人與環境的統一關系。人類從樹棲到穴居,從穴居到屋居,從採集自然食物到發展農耕、畜牧等,這些都是人類適應環境的過程,應該說,這也是人與環境的統一過程。隨著危及人類生存的現代環境問題的出現,人類開始反省自己,並作出了一系列的反應,諸如封山、造林、種草、建立自然保護區、重視對資源的控制開發和對環境的治理等等,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更能適應環境的發展規律。特別是人類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斷地改造著環境,創造出更能適應人類生存發展、又與環境協調的空間,以達到統一關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國的「霧都改觀」、美國的「死河復活」、日本的「花園工廠」、中國的「三北」防護林帶和700多處自然保護區等等,都說明了人類活動與環境關系的統一和改善。
值得慶幸的是,保護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已成為當今世界人類的共識。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與環境」會議,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並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同年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76年以來,針對大氣臭氧層空洞問題,曾多次召開國際會議探討解決的辦法,聯合國也通過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烴」的決議;1992年聯合國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有各國首腦參加的「環境與發展」會議。這些對策,可以說是促進人類社會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從對立走向統一的新舉措。
必須看到,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始終貫穿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之中,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對環境資源需求的增長,這個關系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著,要解決人類同環境對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賴於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實現人與環境的高度的協調。因此,理順下列幾個關系非常必要:
①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即人類當前的行為或目標要與整體的長遠利益和命運相一致,人類的各種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必須有利於生存環境,並獲得最大的效益;
②人類的活動能夠源源不斷地從環境中獲得物質和能量,獲得良好的生存環境和長久利益,能夠健康地幸福地生存下去;
③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能夠建立起一種相互補償的良性關系,達到協調系統各要素的有機結合,互成一體;
④人類文化必須促進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必須促進人對自然界利用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建立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⑤在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大工程中,人類的組織結構、知識結構必須健全,全民參與意識必須加強,主體的決策必須正確;人與環境的協調必須是全方位的協調,必須使人類一直處於地球的最大環境容量或承載量之內,必須一直處於最佳的生存環境狀態之中。
總而言之,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要消除對立,強化統一,就必須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在經濟建設中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的持續發展與環境的高度統一。否則,那些只考慮滿人類發展的需要,不考慮環境的質量,甚至只考慮眼前,不考慮長遠的作法,結果只能是破壞了統一,強化了對立,人類發展的需求既不能滿足,兩者的關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環境破壞後的遺患,還會殃及子孫後代。
❽ 關於「人類與環境地質的關系」的論文怎麼寫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自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周圍的地理環境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需要不斷地向周圍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又將廢棄物排放於地理環境之中;另一方面,環境根據自身的規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轉化著一定的物質和能量,它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並不在乎人類的存在,不為人類的主觀需求而改變其客觀屬性,也不為人類的有目的活動而改變自己發展的過程,人類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特殊關系。 所謂對立,即人類的主觀需求和有目的活動,同環境的客觀屬性和發展規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認識環境,必須遵循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從事生產和活動,不然,就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和懲罰,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就會隨之發生。 所謂統一,即人類以環境為載體,總是在一定的環境空間存在,人類的活動總是同其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環境的塑造者,人類的活動不可能無止境地向環境索取,也不可能永遠不加限制地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當人類的行為遭到環境的報復而影響到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時,人類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所能允許的范圍。 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中發展起來的。 追問: 還有嗎?我要湊點 字數 回答: 當人類剛從動物分化出來,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就已處於初級的狀態。早期的人類已懂得獵取食物、取火、制衣、 穴居 ,在各 種環 境中進行著 生存競爭 。然而,因其活動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動和自己的生理代謝過程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這時,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矛盾尚不突出,人們的努力目標僅是適應環境、利用環境,而很少有意識地改變環境。 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增強,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類開始懂得改變環境,學會了農耕、養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別是進入了 農業 文明時代 ,人們將大片的荒山、草地辟為良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又為農業的 豐收 提供了保證。然而,在其發展的背後,與環境的矛盾卻顯得突出起來。由於不節制地毀林墾荒,引起嚴重的 水土流失 ,草原的毀滅招致 荒漠 的擴張,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鹽化的形成。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榮一時的 巴比倫 文明古國 變為一片沙荒,也使 瑪雅人 經受不住乾旱、洪水、 風沙 的侵襲,而不得不丟棄自己親手創造的文明,離開了故鄉,……這就是早期的 環境問題 。遺憾的是,人們並沒有引起警覺,並未認識到這是環境的報復。當時,人類生產力尚不發達,對環境的破壞尚不明顯,環境問題尚未達到危及人類生存的地步,故人類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現代工業時代,情況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的數量、生活范圍和規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勝天」的思想占據了人們的頭腦,人類在對環境進行改造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加劇。與此同時,環境的 結構組成 、物質循環的方式和強度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問題隨之明朗起來,現代工業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被開采出來,投入環境之中,並隨著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又把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出來,其中許多廢棄物難以處理、同化,使之對人體及生物造成難以忍受的危害。隨著這些有害廢棄物的不斷累加,造成了環境質量的逐步惡化,使 生態平衡 遭到了破壞。現代工業還帶來了 人口問題 、 城市化 問題, 農業現代化 也 派生 出來許多方面的環境問題。可見,人類在發揮其積極作用,創造高度 物質文明 之時,也同樣給環境帶來消極的副作用,從1934年美國的「 黑風暴 」到我國 大躍進 年代 內蒙 古的「人造荒漠」;從60年代的倫敦煙霧事件、 洛杉磯 光化學事件、 比利時 馬斯 河谷 事件,以至當今 世界性 的人口的劇增、 森林銳減 、臭氧層出現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無一不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這些都是人類與環境對立關系的具體體現。當然,有對立,必有統一。從 古人類 的被動適應,到現代人的有意識地改造環境,使之能適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不體現出 人與環境 的統一關系。人類從樹棲到穴居,從穴居到屋居,從採集自然食物到發展農耕、畜牧等,這些都是人類適應環境的過程,應該說,這也是人與環境的統一過程。隨著危及人類生存的現代環境問題的出現,人類開始反省自己,並作出了一系列的反應,諸如封山、造林、種草、建立自然保護區、重視對資源的控制開發和對環境的治理等等,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更能適應環境的發展規律。特別是人類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斷地改造著環境,創造出更能適應人類生存發展、又與環境協調的空間,以達到統一關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國的「霧都改觀」、美國的「死河復活」、日本的「花園工廠」、中國的「 三北 」防護林帶和700多處自然保護區等等,都說明了人類活動與環境關系的統一和改善。 值得慶幸的是, 保護環境 ,促進生態平衡已成為當今世界人類的共識。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 斯德哥爾摩 召開的「人類與環境」會議,提出了「 只有一個地球 」的口號,並通過了《 人類環境宣言 》,同年確定6月5日為「 世界環境日 」;1976年以來,針對大氣臭氧層空洞問題,曾多次召開 國際會議 探討解決的辦法,聯合國也通過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 氯氟烴 」的決議;1992年聯合國又在 巴西里 約熱內盧召開了有各國首腦參加的「環境與發展」會議。這些對策,可以說是促進人類社 會同 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從對立走向統一的新舉措。 必須看到,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始終貫穿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之中,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對環境資源需求的增長,這個關系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著,要解決人類同環境對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賴於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 環境意識 ,實現人與環境的高度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