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嶽嵩山地理位置海拔
A. 嵩山海拔有多高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東依省會版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權黃河,南靠潁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這里山巒起伏,峻峰奇異。歷史上根據山峰坐落方位,形狀外貌和名人遺跡等,分成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卧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72峰。嵩山頂又名峻極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極於天」之說。
嵩山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淀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跡共956處。其中,有重9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B. 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各海拔多少米
東岳泰山:主峰玉復皇頂海拔制1545米。
西嶽華山:最高主峰南峰海拔2154.9米。
南嶽衡山: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
北嶽恆山: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中嶽嵩山: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
拓展資料:
中國五嶽,中國漢文化中五大名山的總稱,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分別是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北嶽恆山(海拔2016.1米,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嶽嵩山(海拔1491.71米(主峰峻極峰),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五嶽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C. 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各海拔高度多少米
數據如下:
東岳泰山1545米,西嶽華山2200米,南嶽衡山1290米,北嶽恆山2016米,中嶽嵩內山1523米。
D. 南嶽嵩山地理位置,海拔,氣候
嵩山網路名片
嵩山少林寺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中的中嶽。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4年2月1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評選為「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
目錄
古書記載
地理
景點
民族
歷史沿革
名勝古跡
建築名勝
人文景觀
氣候特徵
特產
自然資源
民俗民風
天文文化
獲得榮譽
仙人洞府
交通攻略
旅遊注意事項
關於嵩山的神話傳說古書記載
地理
景點
民族
歷史沿革
名勝古跡
建築名勝
人文景觀
氣候特徵特產自然資源民俗民風天文文化獲得榮譽仙人洞府交通攻略旅遊注意事項關於嵩山的神話傳說展開
世界文化遺產河南嵩山世界文化遺產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8月1日零點成功申遺2010年08月01日 00:27 2010年8月1日凌晨零點,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作為我國今年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河南省繼龍門石窟、安陽殷墟之後的第三處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8月1日零點成功申遺2010年08月01日 00:27 2010年8月1日凌晨零點,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作為我國今年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河南省繼龍門石窟、安陽殷墟之後的第三處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古書記載
嵩山古稱外方山、太室山,夏、商之際,已稱嵩山為中嶽。《史記》中記載:「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岳各如其方。」唐武則天(公元695年)封禪嵩山時,改中嶽為神岳。自北宋以下,俱稱中嶽嵩山至今。嵩山屬伏牛山系,主脈在登封境內,連綿六十多公里,中為峻極峰,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嵩山是其總名。古人以太室為嵩山主山,太室少有奇峰,東西起伏如眠龍,故有「華山如立,中嶽如卧」的說法。2010年11月8日,我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五湖」與「五 岳」 在岳陽市隆重舉行的「五湖牽手五嶽」旅遊同盟大會並聯合發布《洞庭湖宣言》,誓言開創中國最美山水旅遊的新模式。「五湖」「五嶽」歷來被稱為中華大地最佳的旅遊勝地,游五湖,洞庭波瀾壯闊、巢 湖氣吞吳楚、鄱陽漁舟唱晚、洪澤古堰風韻、太湖雋秀天下;登五嶽,看盡泰山之雄、華山之險、衡山之秀、恆山之幽、嵩山之峻。由湖南省旅遊局、岳陽市政府、中國旅遊報社共同主辦的「五湖牽手五嶽旅遊同盟大會」,將以全新的整合模式向世界推出這些旅遊度假目的地,頂級的自然資源與多樣的文化形式將得到整合,突 顯中華民族特色。「五湖牽手五嶽」 是在全國范圍內對區域旅遊合作模式的大膽探索,將開啟旅遊區域合作的新篇章, 「五湖」和「五嶽」從此可以攜手共進,合作發展;「五湖牽手五嶽」,更將促進「五湖、五嶽」周邊省市經濟的科學發展,促使其採取更加低碳、更加生態、更加 和諧、更加開放的發展方式。
編輯本段地理
嵩山[1]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149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淀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跡共956處。其中,有13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文物規模位於全國縣級市之首。 嵩山先後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在嵩山范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嵩山岩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考察,經過23億年的「 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編輯本段景點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唐代光啟年間(885年~887年)進士鄭谷游中嶽時,為登封八景同賦詩以贊: 月滿嵩門正仲秋,軒轅早行霧中游。 潁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險溽暑收。 石淙河邊堪會飲,玉溪台上垂釣鉤。 余雨少室觀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嵩山除「八大景」以外,還有「十二勝景」即: 龍潭貫珠瓊將流,嵩陽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錢,御寨日落蒼谷口。 石池高聳雲崖畔,石僧迎實站山頭。 石筍鬧林柏濤滾,珠廉飛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雲天嘯,猴子觀天盼解咒。 熊山積雪稍奇觀,峻極遠眺天地悠。 這些自然景觀或雄壯魁偉、秀逸誘人,或飛瀑騰空、層巒疊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蔥郁,一年四季迎送風雪雨霜,生機昂然。峻極峰上松林蒼翠,山風吹來,呼嘯作響,輕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濤怒吼,韻味無窮。嵩山秋色,少室紅葉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勢陡峭險峻,奇峰異觀,比比皆是。登上山頂環顧四周,群山碧綠,林海盪漾,雪霧飄渺如臨仙景。靈霄峽、大仙峽、響潭溝、掛冰崖、水簾洞、迴音樓,景物天成,引人入勝。 嵩山中部以 嵩山
少林河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有太陽、少陽、明月、玉柱等72峰。 太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北,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92米。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蒼翠相間,峰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極峰」,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為名,後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時,曾在此賦詩立碑,所以又稱「御碑峰」。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峰壑開綻,凌嶒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山峰間雲嵐瞬息萬變,美不勝收。古人呂守曾(字待孫,河南新安人。雍正甲辰進士,授完縣知縣,歷官山西布政使)有詩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遊人心境的愉悅與寧謐。 少室山,東距太室山約10千米。據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於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 嵩山旅遊地圖
有聲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據《河南府志》載,金宣宗完顏列與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戰時,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頂屯兵,故稱「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傳說明末李際遇起義即在此處駐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座高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於黃河南岸。自古以來,它們引起了許多詩人的遐想,吸引了無數遊客的關注,於是歷代的墨客騷人、僧道隱士以及帝王將相,根據這些山峰的形態和面貌。差不多給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麗的名稱,遂有七十二峰之說。在這些群峰的環抱里以至峰頂之上,逐步蓋起了無數的梵宇琳宮、道院僧房。
編輯本段民族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區內居住有漢族、回族、普米族、白族、彝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八個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數民族節慶之日,地方政府與漢族同胞共同慶賀,充分展示其民習、民風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數民族的習俗樂趣。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景點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從黃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帶,他們常游於嵩山之巔。 秦漢以降,嵩山中嶽大帝的雛形逐漸形成,並不斷趨向人格化,雖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讓於五嶽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國家祀典的五嶽之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再至中嶽太室山,親率群臣,禮登嵩頂。據傳,當武帝登山時,隨從官員聽到山間有呼「萬歲」之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以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戶為嵩高縣,作為奉邑」。又在山上建為萬歲亭,山下建萬歲觀,名此峰為萬歲峰,以應山呼之奇。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布詔書,正式確定嵩山為中嶽,要求歷代祭祀。又據《史記·孝武本紀》稱:「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漢代有方土入嵩山尋仙采葯,或存思誦神以治病驅邪。 《後漢書·劉根傳》雲:「劉根者,穎川人也,隱居嵩山中。諸好事者自遠而至,就根學道。」因此隨著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開拓,中嶽大帝的人格化更為明顯了。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為中嶽大帝製作衣冠劍履,以與道經之稱相吻合。從此中嶽大帝衣著冠戴一直沿襲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嶽廟行廊一百餘間,飾以丹青,繪以壁畫,遍栽松柏百株。」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贈五嶽封號,中嶽大帝為「中天崇聖帝」,帝後號「正明」,並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制度,祟飾神像之禮,至時派遣禮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軍將孫和登封鎮將郭武等,監修中嶽廟。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並創造碑樓百五十間,塑神像及裝修新舊功德畫壁等四百七十所,這可謂中嶽廟史的鼎盛時期(陳知微《增修中嶽中天祟聖帝廟》)。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廟觀殿宇多為塌廢。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1178年),花錢一萬四千九百六十四兩,用工四萬八千三百六十二個,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間,逐漸恢復了廟院狀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餘間,元末多毀於兵火,僅余殿宇百餘間。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進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順治十年(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年),都曾規模不同地進行過重修。今日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築規模格局和風格特點。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
嵩山除優美的自然風光外,更以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亭台樓閣著稱。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漢代嵩山三闕、元代觀星台、少林寺、中嶽廟、會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陽書院、劉碑寺題刻等。少林寺位於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重修,唐代以後僧徒在此習武,禪宗和少林寺名揚天下。現存建築有山門、方丈室、達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毀的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已修復。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壁畫約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為歷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餘年間的磚石…… 嵩山屬伏牛山系,史書對伏羲和黃帝在伏牛山作為活動的中心,有許多記載。《黃帝內傳》雲:「王母會帝於嵩山,飲帝以護神養氣,金液流光之酒,又有延洪壽光之酒。黃帝所常游,與神會,跡是。」《孟子》中說:「禹避舜之子於陽城」;「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箕陰即陽城,在嵩山南麓,《大記》雲:「伯益舊政,就國於箕山之陰,是箕山為益封國也」。今舜墓嵩山之馬峪川,啟母墓在嵩陽書院之左,許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顛。「堯舜遺風」,「堯天舜日」之語流傳至今。《莊子》雲:「堯讓天下,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潁水」。現在還有「掛瓢崖」「洗耳泉」,據說許由在山泉之下正在為牛飲水之際,大堯與之商談禪天下,許由聽說此事,馬上把飲牛喝水的瓢掛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穢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這個事情,嵩山腳下童叟皆知。 據古書《竹書紀年》和《世本》記載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禪位禹後,「禹居陽城」。歷代歷史學家都認為陽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陽城(在今告成鎮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傳十七王、十四世,歷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陽城數遷,但均在嵩山周圍。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廣為流傳。 「嵩山天下奧」。嵩山是歷代帝王將相封禪祭祀、文人學士游宴講學、高僧名道及騷人墨客等游歷、著書講學或悟禪、隱居之地,山上名勝古跡眾多,居五嶽之冠,被譽為文物薈萃寶地。在嵩山可以領略中華八千年歷史進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陽城在這里都有遺址。全山有72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說。嵩山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登立嵩頂峻極峰極目遠眺,黃河明滅一線;鳥瞰山麓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揚的《牧羊曲》依然讓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麗景色早已從這首優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縈繞心懷。 嵩山被譽為我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嵩山上道、儒、釋三教皆有,道教興起較早;相傳周靈王太子王子晉在此升仙;西晉道士鮑靚曾於此山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謙之曾從成公興入此山學道,自稱遇見太上老君,要其清整道教;唐代茅山宗十一代宗師潘師正曾居山中逍遙谷修道二十餘年,唐高宗和武則天均曾向其參訪道要,高宗曾為其詔建崇唐觀,又別立精思院於嶺上;唐道士李筌曾隱於此山之少室山上,研究道教經典,相傳於山中虎口岩得《黃帝陰符經》。山中著名的道教宮觀為中嶽廟,此廟現為道教全國、重點開放宮觀之一,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是佛教勝地,少林寺便是它最引人的地域了,在去少林寺的路上(當然,這條路線是早上從洛陽出發直達登封的),可以順便先去六個地方去轉一轉的。觀星台院落幽靜,周公測景,郭守敬觀星,從此奠定中國天文學之基業。台東壁日軍炮擊留下的彈坑,又讓我想起蘆溝橋畔宛平城上同樣的傷痕。中嶽廟峻極嵩高,林木蔭森,鎮庫鐵人威武雄壯,兩廊彩塑中,包拯、海瑞、關羽、岳飛均是仙班有名。嵩陽書院內,「大將軍」得意忘形笑歪了身體,「二將軍」憤憤不平氣炸了肺腑。嵩岳寺塔挺拔雄偉,法王寺彩繪陰曹氣氛恐怖。一切給人留下了終生的印記!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個部落酋長,居住在嵩山與箕山之間。《史記·封禪書》稱:「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因此,對於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是以嵩山為基礎的。據《史記》記載:「禹之父名鯀,鯨之父名曰顓項,顓項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黃帝。」可見禹是黃帝的後裔。而今人們以「炎黃子孫」來贊譽中華民族的後代。從黃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帶,他們常游於嵩山之巔。
景區一瞥
嵩山山下全年平均溫度14.3℃,山上平均8.5℃,山上年降雨量864毫米。 由於河南省處於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交界的邊緣地區,所以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 中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貫穿河南省境內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此線以南的信陽、南陽及駐馬店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 省內全年年均氣溫為12.8~15.5°C。7月最熱,月均氣溫為27~28°C;1月最冷,月均氣溫為-2~2°C。全省無霜期大致在190~230天之間,一般可滿足農作物。
嵩山上主要有許多名寺名廟,它們是旅遊者頗愛光顧游覽的重點,但旅遊者在游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 一忌稱呼不當 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應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 二忌禮節失當 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三忌談吐不當 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葷等話,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為舉止失當:游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 同時,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孩子因年幼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嵩山是武林勝地,如果有興趣的話,到嵩山旅遊可以帶回一些長、短兵器,既可作為自己平日鍛煉身體之用,又可作為紀念。嵩山特產石花茶集觀賞、飲茶、保健於一身,是當今生活中的理想飲品和饋贈佳品。此外還有板栗、大棗、猴頭菇、獼猴桃等。
編輯本段關於嵩山的神話傳說
傳說 上古時候,玉帝有五個保駕大將,其中有一個叫山高,論文才,為眾天將所不及。玉帝讓他鎮守中原。山高天將下凡後一手持天書,一手鎮世寶刀,在那裡舞動三下,中原大地很快湧出一座大山。再舞三下,大山隨即分為兩支,出現了七十二峰。玉帝見此,心中高興,可不知給「天下奇山」封什麼名字好。一個隨從悄悄說:「陛下,你看山高天將長得與山一樣俊美啊!」玉帝大悅,說「『山』與『高』合在一起不是『嵩』字嗎?就叫『中嶽嵩山』吧!」
E. 中嶽嵩山海拔多少米
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抄於山東泰安市。西嶽華山海82154.9米位於陝西華陰市。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長沙以南的𧗽山縣。北嶽恆山海拔2016.1米 位於山西渾源縣。中嶽嵩山海拔1512米位於河南登封市。
F. 嵩山主峰海拔多少米
中嶽嵩山 主峰海拔1491.7米
G. 嵩山海拔多少米
嵩山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
H. 中嶽嵩山海拔多少米
嵩山來,古稱「外方」自,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岳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面,西鄰古都洛陽,東臨鄭州,屬伏牛山系。介於東經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名句。
I. 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海拔高度各多少米
數據如下:
東岳泰山1545米,西嶽華山2200米,南嶽衡山1290米,北嶽恆山2016米,中嶽嵩山1523米。專
J. 五嶽名山中中嶽嵩山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海拔各多少米
嵩山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衡山回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華答山南峰(海拔2154.9米,華山最高峰,也是五嶽最高峰)。恆山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