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街地理環境分析
Ⅰ 跪求超市調查報告 經濟學寒假作業 高分在線等
目的:調查比較常州幾種類型超市商品種類,商品價格,服務態度和商場環境等
調查對象:常州信特超市,常州歐尚超市,可的超市,蘇果社區店
調查時間:十一長假
地點:常州信特超市,常州歐尚超市,可的超市,蘇果社區店內
調查要點:超市商品種類,商品價格的高低,服務態度優劣,商場環境及主要消費人群
所要解答的問題:商品價格有沒有差異?有多大?為什麼有這些差異存在?這些超市到底靠什麼站住市場?消費者應該怎樣選擇?超市應該怎樣改進?
1、 商品價格有沒有差異?有多大?為什麼有這些差異存在?
商品價格是有差異的,有的商品甚至達到了一家比另一家高了84%。具體見下表:
單位(元)
卡夫奧利奧牛奶味餅干
卡夫趣多多巧克力曲奇餅干
雙匯Q趣兒香辣風味香腸
歐尚
5.7
3.5
1.9
信特
6
4.7
2.2
蘇果便利店
6
4.6
無
可的便利店
7.5
6
3.5
下面分別來分析這幾個超市:
歐尚:國際品牌大超市,價格最便宜,種類最多。由於一般除在市郊,離居民區較遠且很大,所以,消費者一次的消費量較大,但不會經常去。但歐尚是國際品牌,進貨渠道豐富,數量龐大,所以可以薄利多銷,價格很便宜。
簡介:1961年,第一家歐尚商店在法國誕生,成為世界超市經營先驅者之一。目前,作為世界排名前十的零售業集團之一,歐尚已發展成為年營業額336億歐元(2005年)投資額104,5萬歐元,在世界13個國家及地區擁有大型超市370家以及超級市場718家,並在房地產及金融領域也有涉及(2007年1月31日),的世界五百強企業。至2006年末,歐尚員工人數超過175000人,顧客人數達9.77億名,是目前法國主要的大型跨國商業集團之一,也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至06年底,歐尚中國共有16家大型超市。
信特:常州本地超市,價格適中,種類較豐富。基本都是開在小區旁邊,主要一般居民到那購買較為方便,價錢適中,東西沒有大型超市多,但也較為豐富,特別一些本地產品,可以買到。
簡介:1996年成立,現有連鎖店35家,加盟店100多家,員工數1000人左右
蘇果:江蘇省著名超市,價格適中,種類一般。便利超市情況與信特大體相同,但是品種沒有信特多,價格基本相同,略便宜些。選址一般也在居民區附近,方便人們購買。
簡介:蘇果超市成立於1996年7月, 2005年銷售規模達到181.2億元。2005年上半年銷售額達95億元,在中國零售連鎖業的排名第六位。迄今已連續七年位居中國連鎖企業前十名,並躋身中國500強企業第176強。2005年蘇果的品牌價值評估達10.32億,在南京,蘇果超市佔據著超市業態5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江蘇省超市零售業最大的商貿流通企業。現已成為集批發、配送、物流、加工、零售於一體的大型連鎖企業。目前,門店總數1503家,網點覆蓋蘇、皖、魯、豫、鄂、冀等六個省份,就業人員近5萬人,有20000種以上的商品,
可的:上海超市,價格較貴,種類比較豐富。由於基本開在市中心繁華處,店面租金貴,而且是上海品牌,所以價格較貴,雖然店面較小,但品種豐富,品牌價位基本都比較高。
簡介: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成立於一九九六年,現屬農工商超市(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控股子公司,是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大家庭中的一員。公司擁有集直營、委託和特許加盟三種經營模式為一體的專業便利店1200餘家,分布在上海、杭州、蘇州、吳江、崑山、張家港、常熟、常州等21個城市,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江、浙為兩翼"的輻射態勢,多年來公司規模及銷售額持續保持穩健增長的水平,2007年營業總額28.31億。服務作為現有便利店公司中成立最早的企業之一,可的連續幾年被評為全國連鎖百強企業,06年名列第六十五位, 03-06年連續四年入選上海企業TOP100強。2006年榮獲上海市名牌。2008年3月榮獲"上海市著名商標"。
2、 這些超市到底靠什麼站住市場?
歐尚:作為國際大型連鎖超市的代表,靠廉價、服務,站穩市場。價廉物美是消費者購物的需求,歐尚的商品價格確實較一般的超市要低。其次,歐尚超市所售商品的種類繁多,可以較大程度的滿足人們的需求,歐尚超市的服務確實做得很不錯,很規范,很有禮貌。服務水平不僅僅會影響顧客的消費,是體現了一個商場的文化。當然,佔地很大的歐尚
信特:靠便利,價廉站穩市場。信特是常州本地商標,發展較多年,有一定的顧客群。而且,在此之前,很多大型超市未進駐,新特占據了很好的地理位置,基本交通都很便利,而且靠近居民區。
蘇果:作為江蘇省內首屈一指的連鎖超市,蘇果的配送和質量都有較高的保證,並且品牌效應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作為大型連鎖,價格也自然較便宜。
可的:商品質量高,除在人流集中區,物品豐富,且24小時營業,為一些晚歸的人提供便利。且可的的品牌意識很強烈,商品價格高,但都是聽說過的牌子,買的也放心,有信譽保證。
Ⅱ 從地理環境分析闖關東的原因
關東指山海關以東,也就是整個東北地區,因為東北地區有廣闊的黑土地,而人口很少,所以當時出於開發東北的考慮,國家政策性的闖關東,就如同現在的西部大開發
Ⅲ 壺瓶山的地理環境
湖南壺瓶山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10°29′~110°59′ 和北緯29°50 ′~30°09 ′之間,東、南、西三面分別與石門縣的太平鎮、所街鄉、羅坪鄉、東山峰管理區及南北鎮接壤,北與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湖北省五峰縣漁陽關鎮、長樂坪鎮、灣潭鎮及鶴峰縣五里坪鄉毗鄰。 壺瓶山位於湘西北的壺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在區域地質上位於楊子地台的二級構造單元鄂黔對台褶帶內。地層分布較全,主要有古生代的寒武紀、志留紀、泥盆紀和二迭紀的岩層出露,石灰岩、板岩和頁岩為其主要成土母質。區內為雲貴地窪湘西—黔東地穹之北緣,洞庭地窪之北隅,大巴穹東南角,其大地構造位置及性質,控制了區內地質、地貌的發展和演化。在晚元古代早期(距今約8億年),保護區及附近地區被海水淹沒,在晚元古代早期末,由於武陵運動的影響,地殼強烈上升,發生褶皺,出露水面。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地層再次發生強烈的褶皺,又有大規模的岩漿噴發和侵入,形成了一些背斜、向斜和斷層,且地殼也在相對間歇性地不斷抬升,而石門縣的東部地區則相對下降,從而形成了壺瓶山的主體。
壺瓶山自然保護區地處武陵山脈東北端,居雲貴高原向東部低山丘陵過渡地帶,屬中山山地地貌和河谷地貌。境內群峰起伏、層巒迭嶂、地勢陡峭、溝壑縱橫,且多數山峰單面峻脊,具有半陰坡、半陽坡的多方向性。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266座。海拔最低處石家河220m;壺瓶山主峰以海拔2098.7m的高度成為「湖南第一高峰」。相對高差1878.7m。
壺瓶山群峰起伏,層巒迭嶂,所有的山嶺均屬武陵山脈北支的太清山系。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多 達160餘座,其中壺瓶山主峰及雙尖子山海拔逾2000m,為湖南省境內地勢最高處。境內山地主脈呈東西方向延伸,支脈走向與之近於垂直。西北為頂平山,向東經門坎岩、野貓尖、棋梁尖,主脈沿湘、鄂邊界,止於北溪河西岸的雷打石,海拔由1900m,向東依次降至1000m。主要支脈金竹山、斤鈑山、蘆竹山、獅子腦、陽高山等,參差錯落,主峰高度亦多在1000m以上。保護區西南,主脈起自湘、鄂邊境的高家界,向東經西牛圈、陰坡、黃連棚、止於失妻河(金家河下游)西崖岸的梯兒岩,海拔由1700m,向東亦依次降至1000m。其支脈不明顯,南側多為古岩溶作用形成溶蝕剝夷平面,表現為四周陡立,頂部平坦,海拔1000m以上的山原。 新構造運動是地質時期中最年輕的構造運動,通常指新第三紀以來的活動構造。壺瓶山保護區境內新構造運動較為強烈,其中主要表現為地殼的大幅度抬升,同時因抬升幅度的差異,還產生了一些由地塊之間的斷裂、錯位所反映出來的活動斷層。因山體抬升至今尚未止息,故以幼年期地貌最為普遍,主要表現為:
由多級夷平面形成的高山陡嶺:從多數山頂和山原面高度分布情況看,具有三至四級不同高度的山頂剝夷面。多級剝夷面的存在,反映了本區自燕山運動使地殼發生褶皺後,新生代以來地殼運動一直以抬升為主,而在抬升過程中上升強度曾發生過多次間歇性的變化。地殼運動形成三級剝夷面在由石碾子溝口經泉坪、葫蘆隔至頂坪的途中均可看到,此外,在海拔700~750m處,尚可見到一級緩坡地帶,高於石碾子溝河面以上約250m左右,但面積不大。
河流下切,形成幽深峽谷:上、下深溪河、高橋河及其上游紙棚河的支流四蹬溪、石碾子溝、金家河的幹流上、下游等,均為下切很深的峽谷深澗。谷底幾乎全部為河床所佔據,寬度不足100m,有時10~20m寬,兩岸崇山夾峙,森然可怖。四蹬溪由神景洞經茅坡至冉家灣的東西兩岸,紙棚河、高橋河自高家界經西牛圈、大坡至景觀門以及李坪吳家缺一線的南岸,岩壁如牆,上接雲端,下臨谷底,沿河絕少人居,也難見可耕之地。就境內在多數山峰與附近河谷的高程對比,可知本區河流下切的深度已達700m以上。如紙棚河與石碾子溝匯合處現代河面高程僅485m,而其南岸上黃連棚灰岩山原面高程1200~380m,垂直切割深度達715~795m;高橋到失妻河匯合處現代河面高程295m,而東南岸洞上和大瓜溪一帶高程達1100m左右,垂直切割深度超過800m;楊柳河與上深溪河匯合處河面高程457m,而其西北岸桐木山高程1242m,垂直切割深度達785m;雲麓附近的深溪河面高程363m,而附近紫高山東南峰頂高程1158m,垂直切割深度795m。在一般情況下,河流的下切是隨流域地殼抬升而加強的,故河流垂直深度反映了地殼抬升的幅度,根據以上的數據,可以推知保護區大部分地區在第四紀時期內(而且僅在現代河流形成之後)地殼抬升的總高度估計達800m。另外 ,由於境內多數河流的峽谷段,在現代河面以上400m內均為陡立的谷坡,所以地殼最近的抬升幅度即達400m。
當然,由於境內各處的匯水條件與岩性、構造等自然因素不同,河流下切的強度並非到處一致。頂坪、黃連棚、六里荒頂等處,因古岩溶作用形成的地下水通道較為發育,故現代流水侵蝕作用表現微弱,因而保存了許多尚末受河流切割的原始剝夷面;而其它多數地區,如門坎岩以東的松林堡、棋梁尖、土峰埡、雙尖子、壺瓶山、鷹子尖、雲霧山等,分水嶺高地已遭河流的強烈切割,分離為眾多的山峰及狹窄的分水山脊。
河流下切作用的發展不平衡,還表現在主支流切割深度的差異上。毛竹河、深溪河、金家河、北溪河、高橋河等幹流,因水量大,河流下切能力強,河流下切達四百多米,但它們的許多小支流溪溝,則因水量太小,下切能力大為減弱,因此不能保持同樣的速度下切,因而形成主河谷深切而支流河谷高懸的不配套情況。許多支流的上游尚保持著早先塑造的寬谷,寬谷以下的以瀑布或跌水轉入為現代河流下切形成的峽谷,形成支流河床縱剖面上的「裂點」。有些支流或因水量稍多,或因岩性較為軟弱,已由溯源侵蝕作用將「裂點」推進到支流的上游。如南坪支流蘇鋪河,其上游在蘇鋪以上的後池灣一帶仍為發育在灰岩台地中的寬谷,海拔700~900m,蘇鋪以下形成跌水。該裂點位於河口以上的2km,高於所匯入的南坪河現代河面約400m。又如北溪河支流鄢家河,其上游在山茶圓、惜糧坪、山羊溪一帶均為寬谷,海拔1100~1200m,其下游則形成垂直陡落的河流裂點。北溪河另一支流西河,現代河流下切形成的峽谷已切入其上游的花子台、蘆家灣、熊家灣一帶的寬谷中,形成典型的「谷中谷」地形;而另一些支流,則因水量較小或因岩性堅硬,根本趕不上主流下切速度,使河流「裂點」仍保留在干支匯合口附近,從而形成懸掛在主河谷陡坡上的一系列「瀑布」和「懸谷口」。這種「瀑布」和「懸谷口」在深溪河、毛竹河、高橋河、紙棚河沿岸,到處可見。其中尤以深溪河上的香車潭瀑布和紙棚河上的隔人潭瀑布最為著名,落差均在30m以上,臨河傾瀉而下。
此外,高橋河支流石碾子溝、上深溪河在廟灣以下的鍋鏟灣、大棚以下的彎把潭以及雲麓附近的後山溪下游、回打坡以南的黃連河等,均以蜿蜓曲折的曲流形成切入由各種岩層組成的基岩中,兩岸山咀層層交替,橫亘谷中,形成「交鎖山咀」。這種原先在夷平面上業已形成的曲流,迭置地刻切到基岩中而形成「深切曲流」,也是地殼抬升、河流下切的重要標志之一。
由差異性抬升所派出來的斷層在地貌上有明顯反映:壺瓶山岩層的整體性、連續性較好,地史時期似未發生巨大斷裂。據地質部門的調查,境內僅發現兩條延伸不太遠的高角度斷層,因為這兩條斷層,使夷平面明顯錯位,故其形成時代仍屬夷平面形成之後,為由新構造運動使地塊抬高幅度表現出差異性時所產生的,因而這些斷層在地貌上的反映至今仍然很明顯。
一條斷層貫穿南坪北部,西起二屋場,由風口跨過唐家河,向東經觀音岩南麓、彭家溝、茶圓坪、過古樹埡、板橋灣、東至九姊妹西北,並延伸到湖北五峰縣境內。另一條斷層沿小木料以北陡崖,向東北經後峪至李坪西北的陡坡。此斷層僅在保護區西南,延伸不遠,斷層走向70°,斷層面近於直立,向西可能延伸為由龍洞流出的後河峽谷。斷層南盤下降,北盤上升,沿斷層線兩側地面的垂直斷距達300m以上。後河深窄峽谷及後峽谷地即順應此斷層發育。在後河北岸,萬人井、陰睛山南坡,形成高達300m以上的斷層陡崖,同時使黃連棚、萬人井與小木料、李坪等處原應同屬一級的灰岩剝夷面錯斷,形成相對高差300m以上的兩級山原面。 保護區境內灰岩、白雲岩等碳酸鹽類岩石的分布面積占總面積的60% 以上,因氣候溫暖,降雨充沛,岩溶地下水交替強烈,故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區發育了若干岩溶地貌形態,其中以地下形態為主,地表形態則主要由於古岩溶作用而殘留的,亦以負向形態為主,正向形態發育不充分或不典型。現代河谷坡上許多地表岩溶形態,則不僅由於岩溶作用,很大程度上也是地表流水侵蝕切割及重力崩墜作用的結果。現將保護區境內岩溶地貌的主要形態類型,分述如下:
溶蝕台地:為古代溶蝕準平原經地殼抬升而成的較高夷平面,通常形成頂面平坦卻高聳在周圍地區之上的山原面。因所處構造的地形部位不同,這些溶蝕台地所處的高度在900~1900m范圍內。頂坪、黃連棚及六里荒山頂等地保存較好。
溶蝕盆地:由古岩溶準平原經地殼差異性抬升、或原先即為古溶蝕盆地面而經抬升形成,通常中間低平或向下側敞開,周圍為高聳的山峰或陡坡包圍,呈盆狀地形。分布范圍在海拔700~1700m之間,面積多在1km2上下,低窪處通常堆積著很厚的第四系洪坡積物及古代風化殘積物。境內這類溶蝕地有李坪(海拔650~700m),大洞坪(海拔1000~1100m)、寒池坪(海拔1100~1300m),大小黃連坪(海拔1400~1500m)、鴉雀坪(海拔1700~1900m)。這些溶蝕盆地除鴉雀坪因地高天寒而寂無人居外,其餘均為民居和農田分布較為集中之地。
峰林和峰叢:境內峰林的發育較為分散,通常形成於岩層產狀較為平緩的地段,又常位於河谷兩岸,因為這里受河流侵蝕、溪溝切割強,重力崩墜作用較易發生。由灰岩組成的陡立谷坡上常常保留著一些孤立的岩柱,它們受水流的沖刷和溶蝕後,形成各種奇特的孤峰和林峰。雞公咀附近的毛竹河東岸,懸崖頂部發育了圓筒狀峰林,海拔高度約600m,柱高約40m,直徑25m,頂部呈穹狀突起,側壁近於直立,由層面緩傾的寒武系厚層灰岩經流水作用雕琢而成。附近灰岩陡壁上尚可見到受流水切割已初步分離,但一側又與陡壁相連的雛形岩柱。雞公咀以南、毛竹河東岸的觀音山,為一聳立於灰岩平台上的尖塔狀孤峰,海拔高度500m,柱高約30m,基底直徑約10m,亭亭玉立於毛竹河拐彎處的凸岸上部。它是灰岩塊沿兩組節理面逐次崩坍剝落後殘留部分,溶蝕作用尚未深入地進行,故側面稜角分明,與索溪浴一帶的砂岩峰林有些相似。
四蹬溪上游的銅人岩,亦為發育於下寒武統灰岩中的尖塔狀峰林。位於西岸陡崖上部的「觀音」石柱, 形如石筍,尖部尖削,高約20m,徑5m,東岸在神景洞下方的童子,形狀較為低矮,大小共3座、高者15m,低者約5m,它們都位於河流下切形成套谷的岸坡轉折部分,懸崖上部的堅硬灰岩兩側受溪溝切割,後方又沿節理發生分割、崩落成後形成的,溶蝕作用似乎也不起主要作用。高橋河南的景觀門、魚鳥山一趟神及葯鋪河南岸的吳家缺一帶,陡立的谷坡因受支流溪溝切割,沿河分離出一座座尖峭的錐狀峰林,頂部已經分離,但基部實際上仍連在一起,峰頂高度也由外側向河谷漸漸降低。
棋梁尖一帶岩層向北傾斜,在湖南境內的一側正為陡峻的剝蝕坡。現代河及溝谷使這個地處湘鄂邊界的分水山脊受切割,而成為一系列聳立於陡峭基座上的峰林,尖峰連袂而起,形如九迭屏風,山色蒼黛斑駁,與灕江「九馬畫山」類似,屬灰岩峰叢地貌。又稱「七娘尖」,清代朱煥春描寫這里景色是:「仙子何年下九霄,七娘分列逞容妖。隨時折屐深惆悵,雨洗煙鬢黛未消」。可見秀麗媚人的峰林景色在古代即已著名。
溶溝與石芽:溶溝和石芽是地表流水對可溶性岩石表面的溶蝕作用形成的,在保護區境內許多灰岩類分布地區均可見到,尤其是在各溶蝕盆地中,可以見到發育比較充分的溶溝和石芽,它們乃是古岩溶作用和現代地表水溶蝕作用而成的遺傳形態,大多屬於半裸露型。
溶洞:溶洞屬地下岩溶地貌形態。原先發育於溶蝕基準面附近的水平洞穴,因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而被抬升到不同的高度。以神景洞;深溪河西的滴水潭溶洞、月亮洞、豬娘洞;毛竹河、下深溪河東岸的谷坡溶洞群以及管山和窩坑一帶的群仙洞(笮背洞)和水屋坑洞等為代表。
Ⅳ 長沙哪一條古街「差評」最多那麼值不值一去呢
湖南長沙雖然相比武漢成都等沒有交通等方面的優勢,但也有著不少的標簽來吸引遊客:娛樂城市,美食城市,旅遊城市等,其實長沙還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可惜的是因為那場大火,幾乎把長沙的很多古韻和建築都毀之一炬。現有的古街,都是後來復建的,雖然很多人吐槽長沙沒有了真正的古街了,不過太平街卻這條“古街”卻依舊成為了很多遊客必去的一條街。
馬家巷
但是不管本地人如何評價它,不管“差評”如何多,不可否認的是,太平街已經成為了長沙的一個地標,一個旅遊景點,就如同武漢戶部巷一樣,你們是否有去打卡呢?
Ⅳ 太平街17號院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北京
樓盤抄名稱:北京太平襲街17號院
別名:陶然亭社區網
公交線路:4號線陶然亭站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容積率0,綠化率28,共0棟樓,停車位
周邊配套:幼兒園:虎坊路幼兒園分園 中小學:北京市宣武區阡兒路小學、育才小學 大學:宣武區幸福時裝專業學校 商場:華普超市 醫院:友誼醫院 天橋醫院 郵局:陶然亭郵電所 銀行:建設銀行 農業銀行 其他:陶然亭公園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Ⅵ 誰能告訴我太平街的規劃圖
太平街是長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條街。整治後的太平街歷史文化版街區不僅保留了賈誼故居權、長懷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樓舊址、辛亥革命共進會舊址、四正社舊址等文物古跡和近代歷史遺跡,也給乾益升糧棧、利生鹽號、洞庭春茶館、宜春園茶樓等歷史悠久的老字型大小注入生機。街區沿主街有門店87個,經營面積近3萬平方米,以名老字型大小、字畫、民族工藝品、文化休閑產業、特色旅遊產品為主,吸引了西泠印社書法篆刻大師李伏雨、李早父子、臉譜藝術大師曾金貴、書畫家陳羲明等一批著名人士入駐設立工作室.
Ⅶ 廈門的地理位置及區位分析
自然地理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04〃、北緯24o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 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廈門的主體——廈門島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面積約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至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http://ke..com/view/7614.html?wtp=tt#3
Ⅷ 太平古鎮的地理環境
太平古鎮位於古藺河與赤水河交匯處,距縣城古藺35公里。與貴州省習水市醒民鄉隔河相望,為古藺出川入黔的東大門,鎮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N28°08′ 東經E106°02′。截至2011年2月,景區幅員104平方公里。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川、滇、黔三省邊境地區進行了舉世聞名的「四渡赤水」戰役。「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其中在古藺轉戰就達54天。太平是紅軍長征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三次轉戰的地方。
為了傳承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太平古鎮於1958年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館內珍藏陳列了紅軍部隊印鑒、醫書、面盆、馬燈、號譜等珍貴文物700餘件。太平古鎮因此成為中國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影視拍攝基地,《長征》、《戰地黃花》、《四渡赤水》等電視劇和電影在此拍攝。 1、瀘州敘永(高速)—古藺德耀鎮—黃荊
2、瀘州—合江—赤水兩河口(十丈洞)――太平古鎮—黃荊
3、瀘州敘永(魚鳧古鎮)-—古藺箭竹(大黑洞景區)――大寨(生態觀光園)--桂花鄉—-黃荊老林――古藺縣城――太平古鎮(四渡赤水紀念地)――二郎(美酒河景區)――習水――合江――瀘州
4、瀘州—合江堯壩古鎮—赤水兩河口(十丈洞)――太平古鎮—黃荊老林――桂花鄉――大寨(生態觀光園)――箭竹(大黑洞景區)――瀘州
5、瀘州—合江堯壩古鎮—赤水兩河口(十丈洞)—黃荊老林――德耀鎮――古藺縣城――太平古鎮(四渡赤水紀念地)――二郎(美酒河景區)――習水――合江――瀘州
Ⅸ 求關於長沙歷史文化街區的調查報告
第一章:總 則
太平街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規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為指導,通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文物古跡及傳統民居的實地調查,在詳細考察街區的歷史變遷,綜合分析街區區個性特徵,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制定。
保護與整治規劃的目的在於指導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工作全面展開,統籌安排歷史街區內的各項建設工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保持歷史街區的社會經濟活力,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特色文化旅遊的開發和經營。
本規劃受長沙市人民政府委託,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和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擔編制任務。
1.規劃依據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
1.4 《湖南省文物保護條例》
1.5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建設部(1994)14號令
1.6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建設部、國家文物局(1994)533號文
1.7 《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119號)
1.8 《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
1.9 《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送審稿)(2004年)
1.10《長沙市中心區E片控制性詳細規劃》
1.11長沙市規劃管理局《長沙市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設計要點》(長規函〔2004〕65號)
1.12長沙市文化局《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點》
2.規劃范圍
2.1 本次規劃的范圍北至五一路、南到解放路,西至衛國街,東到三泰街、三興街,規劃總用地面積為12.57公頃。
2.2 其中重點規劃地段為沿太平街、西牌樓、馬家巷、孚家巷、金線街、太傅里兩側的歷史街區核心保護區,用地面積為5.07公頃。
3.規劃原則
在全面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風貌的前提下,發揮歷史街區的潛在優勢,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現存的歷史遺產、人文資源,綜合發展旅遊事業,發展城市經濟,徹底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準。
通過本次規劃,促進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和協調發展,統籌安排各項開發建設項目,為改造更新提供技術指導。
3.1 文化內涵導向原則
充分挖掘太平街歷史街區和長沙的傳統民俗文化,建立民間文化保護機構,全面提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文化吸引力。
3.2 地域特色原真性保護
對傳統建築的修復以及新建建築的設計,應建立在對本地建築文化嚴謹調查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真實而的獨特魅力。
3.3 保護與發展互動原則
在對歷史街區的物質性遺產保護的同時,應充分利用對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並積極進行文化產業的挖掘,對傳統建築進行積極有效的保護性利用,在一定程度發掘歷史遺產的社會經濟價值。
4.規劃目標
4.1 規劃確定太平街歷史街區是以生活居住、旅遊觀光、商業服務、文化經營為主要職能,集中體現長沙民國傳統人文風貌的歷史文化街區。
4.2 本次規劃主要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清代街巷格局,民國的民居風貌,長沙市街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三大文化特徵:
屈賈文化紀念地:主要通過對賈誼故宅保護與賈誼祠園林的恢復建設,以及相關文化設施如太傅書院等的建設,展現楚辭漢賦博大精深及屈原、賈誼、陶侃三人事跡中的人文魅力。
商業民俗傳承地:通過保護太平街、西牌樓的傳統商業建築,恢復若干老字型大小,以及對金線街兩邊長沙民俗作坊的開發展示來體現太平街歷史街區商業民俗的文化內涵。
辛亥革命策源地: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中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文物古跡,挖掘其在長沙近代史上的重要意義,建立建設小型的博物館。
5.規劃內容
5.1 本次規劃的內容包括保護與整治兩大部分。
5.2 保護規劃主要包括:分級保護的范圍劃定與保護要求,歷史街區的風貌景觀保護,歷史街區建築高度控制、各級文物古跡及傳統民居宅院的保護、土地利用與道路交通調整規劃等。
5.3 整治規劃主要包括:保護與更新模式、沿街重要界面立面整治、重點地段詳細設計等。
6.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
太平街歷史街區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由人工環境和人文環境兩部分組成。歸納如下表,需要針對各自的特點進行相應的保護。
太平街歷史街區保護要素構成表
人工環境 街巷格局 主要街道成魚骨狀,街巷普遍較窄,保持民國初年格局。
文保單位 賈誼故居、「四正社」舊址、魯班廟舊址、辛亥革命「共進會」舊址、孚嘉巷42號、乾益升糧棧
歷史建築 老通義油漆號、楊福和豆豉鞭炮庄、利生鹽號、楊隆泰釘子鋪、洞庭春茶館等
特色構築 金線街麻石路面、常懷井
景觀大樹 散布在各條街巷上的胸徑超過20厘米的大樹
人文環境 節慶習俗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過小年、除夕、春龍節、花朝節、觀音菩薩誕辰、上巳節、龍王節、天貺節、乞巧節、中元節、灶王節、老郎神壽誕
革命事跡 兩湖暴動、長沙起義
地方特產 湘綉、湘菜、湘蓮、湘粉、菊花石雕、瀏陽豆豉、菌油、棕編、白沙液酒、銅官陶瓷、瀏陽夏布、瀏陽紙傘、瀏陽花炮、紅繼木
歷史人物 屈原、賈誼、陶侃、焦達峰
奇聞掌故 呂洞賓與金線街、陶侃射蟒
7.保護框架的空間構成
根據太平街歷史街區的價值及其環境要素構成,可以將太平街的空間框架劃分為「五街三片一點」,即以五條特色街道串起來的三片傳統居住街坊(見保護框架規劃圖)。
「五街」是指:
太平街傳統商業街、金線街傳統風貌街、西牌樓傳統餐飲街、馬家巷和孚嘉巷傳統居住巷。
「三片」是指:
馬家巷孚嘉巷傳統居住街坊:以馬家巷、孚嘉巷為中心,東面到太平街,西面到衛國街,南到金線街的以傳統居住風貌為主要特色的地塊。
三泰街傳統居住街坊:此居住街坊位於太平街以東,西牌樓以北,三泰街以西。
太傅里傳統居住街坊:此居住街坊以太傅里位於太平街以東,西牌樓以南,西興街以西。
「一點」是指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賈誼故居。
第三章:保護等級與范圍
8.歷史街區分級保護
根據現狀特徵以及國家對歷史街區保護的相關規定,在本次規劃中,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保護范圍劃分為二個層次:歷史文化風貌區(包括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
8.1歷史文化風貌區
歷史文化風貌區根據保護對象性質和措施的不同分為兩部分: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
8.1.1 保護范圍
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是指從沿太平街(北起長沙食品城,南至金線街口)、馬家巷(東起太平街,西至衛國街)、孚嘉巷(東起太平街,西至長沙港務招待所)、西牌樓(西起太平街,東至三泰街)、太傅里兩側傳統民居集中的區域。以「保護范圍規劃圖」上的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范圍劃定為准。本次規劃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面積為5.07公頃。
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包括北至五一路、南到解放路,西起衛國街,東達三泰街、三興街的整個太平街歷史街區,以「保護范圍規劃圖」上的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劃定為准。本次規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12.57公頃。
8.1.2 保護要求
對於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要求確保此范圍以內的建築物、街巷及環境不受破壞,如需改動必須嚴格按照保護規劃執行並經過上級城市規劃主管部門審定批准。各種修建需在城鎮建設部門及文管會等有關部門嚴格監督下進行,其建設活動應以維修、整理、修復及內部更新為主。其建設內容應服從對文物古跡的保護要求,其外觀造型、體量、色彩、高度都應與保護對象相適應,較大的建築活動和環境變化應由上級城市規劃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會通過方可執行。
1) 古街市應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地面鋪裝應逐漸恢復傳統特色,採用麻石條鋪砌;原有電線桿、有線電視天線等有礙觀瞻之物應逐步轉入地下或移位;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廁、標牌、廣告、招牌、路燈等)應有地方傳統特色,不宜採用現代城市做法。
2) 街巷兩側建築功能應以傳統民居和傳統商業建築為主,鼓勵發展傳統商鋪茶肆和產商結合的手工作坊,建築的門、窗、牆體、屋頂等形式應符合風貌要求,色彩控制為黑、白、灰及黃褐色、原木色。
3) 傳統民居選擇相對完整地段成片加以維修恢復,保持原有空間形式及建築格局,古井、古樹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應予以保留並清理恢復,不符合風貌要求的建築應予以改造或拆除。
4) 對本區內保留的傳統民居建築應加強維修,建築色彩應取黑、白、灰、黃褐色等其他長沙傳統民居的色彩加以統一控制,建築裝飾、建築形式應採用民居形式的坡頂青瓦白脊房,建築門、窗、牆體、屋頂及其它細部必須嚴格按規劃管理確定的長沙傳統民居特色細部做法執行。建築功能主要為居住建築或民居旅館。
5) 建築物一層檐口高度控制為2.8~3.5M,二層檐口高度控制為6.5 M。
對於建設控制地帶,此范圍內的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管理等有關部門指導並同意下才能進行,其建築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以取得與保護對象之間合理的空間景觀過渡。在此保護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文物管理部門等批准,審核後才能進行。
1) 建築形式以坡屋頂為主,體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最大建築高度為四層;對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舊建築必須搬遷和折除,近期拆除有困難的都應改造其外觀和色彩,以達到環境的統一,遠期應搬遷和拆除。
2) 該范圍內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文物管理部門指導並同意下進行,其建築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建築功能應以居住與公共建築為主。
8.2環境協調區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太平街歷史街區歷史風貌地完整性,根據歷史街區四個方向的不同情況,劃分出環境協調區。
8.2.1 保護范圍
環境協調區的范圍規劃為:西起湘江之濱,東到三泰街、三興街道路紅線外50米,北起五一路南側紅線,南至解放路紅線外50米。具體保護范圍以「保護范圍規劃圖」上的環境協調區范圍劃定為准。本次規劃環境協調區面積為23.98公頃。
8.2.2 保護要求
在此范圍內的新建建築或更新改造建築,必須服從「體量小、色調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綠化帶」的原則。其建築形式要求不破壞古鎮風貌的前提下,可適當放寬,該保護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批准、審核後方能進行。
對整個區域協調區,新建築應鼓勵低層,原則上不超過6層,街坊內部建築高度應嚴格按照「高度控制規劃圖」執行,禁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設行為,對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築,應停止其建設活動,並在適當的條件下予以改造。
9.建築及院落分級保護
經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現存建築的詳細調查和評估後,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優秀建築及宅院分為三級進行保護: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二級——不可移動文物、三級——優秀歷史建築。
9.1文物保護單位(一級)
9.1.1 保護范圍
保護等級為一級保護的范圍:劃定已經公布批準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本身和其組成部分的四至界線以內為絕對保護區。太平街歷史街區內目前共有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賈誼故居。
9.1.2 保護要求
所有的建築本身與環境均要按文物保護法的要求進行保護,不允許隨意改變原有狀況、面貌及環境。如需進行必要的修繕,應在專家指導下按原樣修復,做到「修舊如故」,並嚴格按審核手續進行。絕對保護區內現有影響文物原有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必須堅決拆除,且保證滿足消防要求。
建築形式:不能隨意改變現狀,不得施行日常維護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任何有損環境、觀瞻的項目。在必須的情況下,對其外貌、內部結構體系、功能布局、內部裝修、損壞部分的整修應嚴格依據原址原樣修復,並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其它有關法令、法規所要求的程序進行,並保證滿足消防要求。
高度控制:保持現狀或根據原狀恢復。
9.1.3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
不容許在建設控制地帶內有超過文物保護建築的一般建、構築物,現狀存在的應堅決拆除。該范圍內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管理等有關部門指導並同意下才能進行,其建築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以取與保護對象之間合理的空間景觀過渡。在此保護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文物管理部門等批准,審核後才能進行。
9.2 不可移動文物
根據長沙市不可移動文物和長沙近現代歷史建築保護單位的劃定,及現場對歷史建築的調查審定,本次規劃共劃定不可移動文物6處。分別為馬家巷17號(共進會舊址)、孚嘉巷12號(四正社舊址)、太平街67號(乾益升糧棧舊址)、孚嘉巷14號(魯班廟舊址)、孚嘉巷42號、金線街麻石路面。
9.2.1 保護要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對於不可移動文物建築的立面、結構體系、基本平面布局、建築高度和有特色的內部裝飾不得改變,其他部分允許改變。建築維護修繕應優先採用舊料來更換損毀構建,修繕的原則是「只修不建,修舊如舊」。
附表:太平街歷史街區不可移動文物匯總表編號 名稱 地址 建築面積 建築年代 房屋性質 進數 備注
13 共進會舊址 馬家巷17號 450 公私合用 二
18 四正社舊址 孚嘉巷12號 260 公房 二
09 乾益升糧棧舊址 太平街67號 500 公房 四
16 魯班廟舊址 孚嘉巷14號 270 清末民初 公房 一
14 孚嘉巷42號 孚嘉巷42號 480 民國 公房
37 金線街麻石路面。 金線街
9.3 優秀歷史建築
經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歷史遺存詳細踏勘和審核後,本次規劃共劃定優秀歷史建築25處。
9.3.1 保護要求
對於優秀歷史建築建築的立面、結構體系和建築高度不得改變,建築內部允許改變;建築修繕的重點是恢復其傳統建築與院落的布局,在細部做法上採用長沙地區的典型做法、樣式材質等,可以在對當地建築的特色提煉下,對無法恢復原樣的部分做一定的創意性設計。
第四章:高度控制規劃
10. 高度控制
為維護街區的歷史文化風貌,需要對街區的建設進行高度控制。具體如下:
文物保護單位:維持原有建築高度,不容許在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有超過文物保護建築的一般建、構築物,現狀存在的應堅決拆除。
重點保護建築和優秀歷史建築:維持原有建築高度。周邊20米范圍內有高度超過重點保護建築和優秀歷史建築的建、構築物,應降低層高或拆除。
控高二層區域:建築高度控制為二層坡屋頂傳統建築。建築二層檐口高度不超過6.5m,屋脊總高不超過8m;結合現狀特點,允許建國以前傳統風貌建築維持原高。
控高四層區域:位於本次歷史街區規劃范圍內,建築高度控制在四層及四層以下,四層檐口高度在12.5米以下,總高度不超過14米。
控高六層區域:規劃范圍西向外至湘江岸邊,北至五一路南側紅線,東、南道路紅線外50米范圍內,建築高度控制在六層及六層以下,總高度不超過20米。
各控高區域的具體范圍詳見高度控制規劃圖。
附表:高度控制區域匯總表
區域名稱 面積(hm2) 比 例
維持原高 1.04 4.04%
控高二層 8.43 32.73%
控高四層 8.19 31.79%
控高六層 8.10 31.44%
11. 景觀視廊控制
為了保證湘江風光帶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交融,新開辟的通向湘江的回龍街兩側應控制高度為二層。
為了保證金線街傳統風貌的完整性,金線街南側的新建建築須有一定的高度控制,即沿街道紅線南側15米的范圍內控制高度亦為兩層。
第五章:土地利用規劃
12.用地調整目標
根據保護與發展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原則,通過對現狀土地使用的合理調整,以達到科學合理地使用土地,從而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同時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發展文化及旅遊事業,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注入新的生機。
從用地功能結構上將整個規劃區劃分二個節點、三條軸線、五個區域。
節點:規劃有兩處,分別位於太平街的南北兩頭入口處。北節點規劃為公共服務中心節點,結合救火會舊址,設立一處「文夕」大火紀念廣場;南節點規劃為文化休閑廣場,主題為長沙市井萬象。
軸線:一條是太平街特色商業軸,以經營長沙傳統特產和展示太平街傳統特色經營為主;一條是金線街地方文化軸,以經營長沙傳統文化產品和手工作坊參與展示為主;一條是西牌樓休閑餐飲軸。
區域:分為三片傳統居住街坊,一片傳統園林區,一片文化創意區。傳統居住街坊有馬家巷傳統居住街坊、三泰街傳統居住街坊、太傅里傳統居住街坊。傳統園林區為結合賈誼故居進行更新復原的旅遊區。文化創意區為結合孚嘉巷西口的整治而新建的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商業區位。
詳見功能結構規劃圖。
13.用地調整措施
太平街歷史街區仍以居住用地為主,恢復傳統民居街坊,商業用地主要沿太平街、西牌樓兩側布置。文化娛樂用地主要沿金線街兩側、孚嘉巷西側布置。廣場空間主要設置在太平街北頭、南頭。公共綠地均布於各居住街坊內部,調整設立一處新的幼兒園,各居住街坊內部設置托兒所和老年人活動中心,在太平街北部東側設小區級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和診所一處。
附表:規劃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質 面積(m2) 比例
居住用地 38864 30.91%
商住用地 8088 6.43%
餐飲服務業用地 3659 2.91%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1437 1.14%
公園 2019 1.61%
醫療衛生用地 450 0.36%
商業用地 17853 14.20%
金融保險業用地 7320 5.83%
旅館用地 3146 2.50%
文化娛樂用地 6663 5.30%
影劇院用地 656 0.52%
圖書展覽用地 3166 2.52%
科研設計用地 913 0.73%
文化創意產業用地 3534 2.81%
文物古跡用地 9058 7.21%
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431 0.34%
綠化用地 2833 2.25%
廣場用地 2128 1.69%
道路用地 11429 9.09%
社會停車場庫用地 2072 1.65%
合計 125719 100.00%
第六章:社會生活規劃
14.人口規劃
太平街歷史街區現有常住人口7359人,暫住人口1569人,共2953戶,居住用地面積約5.7公頃,人均居住用地面積只有約14.1平方米,居住密度偏大。住宅建築面積約142000平方米,居住人口密度為6.3人/100平方米,達到了居住舒適標准中的經濟型標准:4-7人/100平方米,但偏擁擠。
用地規劃中約五分之二的街區作為市級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和綠地,保留其它部分歷史街區作為居住用地,仍以居住為主,考慮到街區居住建築保留現狀多為二層,另有較多居住用地控高為四層,按容積率為1.5,人均居住建築面積25平方米(處於經濟型與舒適型標准之間,為4人/100平方米)的標准進行規劃,則街區人口規劃為約4500人,1500戶,人均居住用地面積約為16.8平方米。
根據規劃需遷出居民約4400人,1450戶。
15.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規劃對原來建築外部空間功能進行梳理打通,構成多級網狀的外部交往空間,形成主要道路 巷道 內部小廣場 私人院落的公共空間結構。
規劃安排一處新的幼兒園、一處新診所、一個老年人活動中心、一處小型影劇院。同時加強垃圾箱、公共廁所等公共設施的統一管理和標准化設置。
太平街和西牌樓街作為主要旅遊服務性質的商業街道,同時要保持一定的為居民日常生活服務的商業設施。
風貌的要求。
本著「方便居民生活、有利旅遊發展、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持續發展」的規劃思路考慮技術要求。結合長沙的歷史街區特點,因地制宜,尋找最佳的技術途徑,節省用地和投資及運行費用。技術上安全可行,維護管理方便,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便於專業部門實施。。
況統零售商業風貌軸、西牌樓為傳統餐飲服務風貌軸、金線街為傳統商業居住風貌軸。
強化歷史街區的入口標志空間,保護街區內部的標志性景觀。在西牌樓東口與三泰街交接處恢復原有的明藩王府西牌樓,孚嘉巷西巷口復原太平門,馬家巷和金線街的街巷口建坊門,太平街南、北入口建設廣場空間,作為歷史街區標志性入口。街區內部利用救火會舊址建設「文夕」大火紀念廣場,突出朱昌琳故居和賈誼故宅作為街區內部的標志性游覽景觀特徵。
第十章:建築保護與更新模式
30. 保護更新模式
建築的保護與更新模式規劃是本著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風貌和傳統空間格局的要求,充分考慮現狀和可操作性的原則,按建築的等級分類及其質量、風貌等的綜合調查評估,對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構)築物提出分級保護和整治的方式措施:
修繕:針對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對其殘缺損壞的部分進行修補,對文物整體進行日常的維護保養。原則是修舊如故、只修不建。具體辦法參照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辦法。
修護:針對優秀歷史建築,對其進行不改變外觀特徵和內部結構格局的修理維護,其使用性質的改變需報上級政府部門組織的專家評審通過方能進行。
改善:對一般歷史建築和歷史環境要素進行不改變其外觀特徵的維護、改建活動。
整修:針對一般建築中與歷史風貌有沖突的建構築物和環境要素進行的改建活動。
暫留:針對質量較好,但與古鎮風貌沖突很大且不處於核心風貌保護區的紫線范圍內的一般建築,由於經濟社會原因而暫時無法更新拆除的,暫時保留,建議遠期更新拆除。
拆除:針對風貌極差、質量極差的一般建築,或該建築原址曾經有重要的古跡遺址,則根據規劃需要將其拆除,進行新的建設活動或對古遺跡進行復建,或開辟為綠化及開敞空間。
對文物建築(包括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歷史建築、一般歷史建築、一般建築、障礙建築等相對應的保護和整治措施列表如下:
附表:保護與整治策略表
類型 文物建築 優秀歷史建築 一般歷史建築 一般建築 障礙建築
保護與整治
方式 修繕 修護 改善 整修 暫留、拆除
附表:核心保護區范圍內的保護與整治模式
31. 規劃原則與目標
本著在社會中確認、尊重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則,對享用這些遺產的特殊習俗做法予以尊重,努力確保和支持創造、保養和承傳這些遺產的社會群體以及物質性的承載環境,保證這些遺產不僅作為歷史資料得到靜態的保存,還要使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得到應用與發展。
31.1 規劃原則
作為人類特殊的文化遺產,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目標,其保護應遵從以下原則:
1) 原真性原則,作為盛行於特殊歷史時期被特殊群體所珍視的文化遺產,因其獨特的內涵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和保護,只有保證其內涵包括與內涵統一的形式的歷史真實性即原真性,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存在的依據。
2) 發展性原則,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社會性,在其保護過程中必須注重遺產隨社會環境條件的變遷而進一步得到發展,從而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3) 尊重性原則,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所依託群體的特殊性,在進行保護時,必須尊重享用這種遺產所必須遵從的習俗和儀式。
4) 共享性原則,保護是為了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必須加強遺產在社會中的宣傳、教育和弘揚。
31.2 規劃目標
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得到創新、發展,從而保持人類的文化多樣性和促進人類的創造力。
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確保全社會對非物質遺產的享用,同時對享用這種遺產的特殊方面的習俗予以尊重。
作為人類的共同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促進他們之間進行交流和了解,促進各國人民和各社會集團更加接近以及確認其文化特性。
32.重要無形文化保護項目規劃
通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及長沙城的無形文化的傳承現狀及載體環境的調查、分析、以及特色性與可發展性評價,確定了以下的重要無形文化保護規劃項目:
32.1太平街非物質文化規劃恢復內容
規劃恢復項目 無形文化內容 地 點
恢復老景點 西牌樓 西牌樓街東口
太平門 孚嘉巷西口
恢復老字型大小 利生鹽號 太平街
乾升益糧棧 太平街
楊福和豆豉鞭炮庄 太平街
洞庭春 西牌樓
漢新和紙號 金線街
和記多綢布莊 太平街
晉康紙行 金線街
福裕祥南貨店 太平街
德昌醬園 太平街
永茂和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