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江南煙雨地理知識

江南煙雨地理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2-15 04:20:20

A. 江南的地理位置和常識

江南,字面意義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下游今浙江、安徽、江蘇、贛東北等地的長江以南部分。東周春秋時吳王曾建「姑蘇台」,以後「姑蘇」一詞經常出現在歷代文人歌詠江南的詩詞作品中,如唐詩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姑蘇台枕吳江水,層級鱗差向天倚」,詩仙李白的「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等。詩神蘇東坡家喻戶曉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將江南西湖美景比喻為西施之美,更是強化了這種文化內涵 。唐代歐陽炯《江城子》一詞中「空有姑蘇台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的名句,無疑體現了脫胎於春秋吳越爭霸歷史背景的純美文化,淡去俠骨,盡顯柔情。因此,在歷史上,江南一度被中原稱為吳越,後來隨著中原漢人大量南遷,江南成為一個文教發達、美麗富庶的地區,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
「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狹義江南多指浙江的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地區、江蘇南部的南京,蘇州,鎮江,常州,無錫等地區、以及上海共同組成的長三角。地理位置上的江南范圍還包括安徽的蕪湖、馬鞍山、徽州等皖南地區,湖南、江西滬昆線北部南昌、九江、上饒、景德鎮、岳陽、長沙、益陽、常德等地,以及湖北長江南部地區。明清時期,江南主要是原江西省及江南省(江蘇和安徽合稱)以及浙江北部地區。
「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常是一個與「江北」、「中原」等區域概念相並立的詞,且含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
廣義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蘇、安徽、湖北、上海三省一市長江以南地區。與唐代的江南道相比,少了涉及貴州省的部分。福建北部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面積博大,地貌多樣,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這與氣象學中的江南范圍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四大名樓都處在大江南的范圍。該區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黃山錢塘江與太湖、廬山贛江與鄱陽湖、衡山湘江與洞庭湖,這三處山江湖流域分別是吳文化、贛鄱文化、湖湘文化的發祥地。 大江南的定義始於古代的區劃(江南道),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天氣預報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為廣義江南地帶。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清初時期江南省,即今江蘇、安徽和上海市的統稱江南,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江寧、杭州、嘉興、湖州等江南八府同時也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行政地。明清時期江西省境內的饒州府、九江府、南昌府 和安徽省境內的池州府、太平府、寧國府、徽州府等也是極具代表性的江南地區。

地貌
相對於北方而言,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其北部地勢平坦,以平原為主,南部則分布有一些山地丘陵;另外除了降水豐富以外,江南地區還擁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兩者通過運河相互連通。江南地區河道棋布、湖泊眾多,有中國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陽湖和江浙兩省的太湖。在長期的開發過程中,又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連,如泰伯開泊瀆、伍子胥開胥溪、夫差開鑿邗溝與江南運河等等,所以歷來就享有「水鄉澤國」的美譽。
在這樣的氣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著和北方顯著的不同。古人是這樣去描繪的:
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最傑出的寫景小品之一,其對自富陽至桐廬的自然風光的描寫,頗能反映出江南自然風光的秀美: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陶宏景《答謝中書書》更是將江南地區譽為「欲界之仙都」,其文字同樣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世說新語·言語篇》亦載:「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而到了唐代,隨著江南經濟文化的發展,文人游歷江南者進一步增多,詩歌中對江南山水風物發表現就更為充分了:
楊柳閶門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著屐到人家。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江天詩境好,回日莫令賒。(張籍《送從弟戴玄往蘇州》)
顧渚山邊郡,溪將罨畫通。遠看城郭里,全在水雲中。(鄭谷《寄獻湖州從叔員外》)
向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杜牧《潤州二首》之一)
而近代汪辟疆先生則認為:「江浙皆《禹貢》揚州之域,所謂天下財富奧區也。其地形,蘇則有南北之殊,而皆瀕海貫江,山水平遠,湖沼縈回;浙則山水清幽,鄰贛閩者,亦復深秀。」 以上所引文字充分展示出了江南山水特有的清曠靈秀之美。
江南丘陵
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東,包括中國湘、贛兩省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區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總稱江南丘陵。介於北緯25°~31°,東經110°~120°,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
中生代以來南部抬升,北部斷裂沉陷,形成向北傾斜的地勢。主要部分可視為湘贛兩省毗連的大窪地,東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盤踞,地表徑流分別通過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撫河、贛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然後北入長江。東北部浙皖邊區的山地丘陵與浙贛交界的山地丘陵相連,成為長江和浙閩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區內許多中山和低山均為東北—南西向排列,新華夏構造體系清晰。山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達1500~2000米。主要山脈有:湘贛交界的幕阜山脈、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嶺,閩贛界上的武夷山脈和皖南的黃山等。其中廬山、衡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和井岡山等均為著名旅遊勝地。
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省為數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金華、衢州兩大地級市,自古以來為富庶之地,擁有「浙江聚寶盆」之美譽。為錢塘江發源地,河水清澈,為浙江人民的母親河。

B. 為什麼要叫江南煙雨而不是江南霧雨

江南是自古傳下來的詞,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版文化教育和權美麗富庶的水鄉這一片地。地理原因氣候就是這樣的。煙雨指這里的一種自然風光,特定的時節里,淡淡的霧氣會伴隨著絲絲的雨而升起,確實有一種別樣的意境。

C. 江南煙雨是什麼意境

那是一種感覺,很多人瞬間就淡卻了,記著的一輩子也達不到。就像遙不可及的旅程。。

D. 「江南煙雨」是什麼樣的意境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

最愛江南,有種古典的回韻、江南的煙雨籠著江南水答做的女子。

江南:溫軟細膩、柔腸千轉。 滿樹燦錦的泱泱碧水,潛通悠遊的清流,蜿蜒迂迴的溪澗,浮漾濕漉的綠澤,那是暗賦楊花的蘇杭,雕刻錦紋的烏蓬船。江之南,自古是文人騷客的嚮往。

煙雨:指如霧靄迷濛的絲雨。路前迷離的,是一座迷宮。猶如交叉的枝椏,不斷分杈,不斷交織,不斷綿延。那迷離的前路煙雨,隱隱如夢境般飄悠。

飛雨落花,只有夢里相尋……

E. 有哪些詩詞中的地理知識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浩盪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浩浩盪盪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人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3、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

夜月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裡。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裡來了。

4、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5、卧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陳與義)

襄邑道中

宋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

百里榆堤半日風。

卧看滿天雲不動,

不知雲與我俱東。

兩岸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連船帆也彷彿也染上了淡淡的紅色,船帆趁順風,一路輕揚,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離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著天上的雲 ,它們好像都紋絲不動,卻不知道雲和我都在向東行前進。

F. 江南的地理及氣候特點

江南,是一塊由民意劃出的地域,她代表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極致嚮往。她到底在哪裡?
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說法:
一,氣象學者說,江南是梅雨。在氣象學者眼裡,江南是個具有一致氣候特點的地域,這個地域比人們慣常認為的「江南」還要廣大,可稱之為「大江南」。這一地域的主要氣候特點是:春雨,梅雨,伏旱,以及冬季的陰沉細雨和陰冷。其范圍是淮河以南,南嶺以北,大約東經110度以東的大陸地區,以及台灣省的最北端。
二,地理學者說,江南是丘陵。在地理學者眼裡,長江以南有一大片丘陵地區,區域的北面是地面寬廣低平,起伏不大的長江中游平原;東部和東北部是長江和浙閩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西部經武陵山和雪蜂山與雲貴高原相連;南部與南嶺山地相鄰。盡管區域內也鑲嵌著一些山地,但大體上是一相對高度小於100米的丘陵為主。因地處長江南岸,又與長江水系有直接聯系,所以被稱為」江南丘陵「
三,歷史學者說,江南是沿革。在歷史學者眼裡,江南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地區,「江南」一語所指稱的地域范圍自古以來也發生了很多變化。近代以來,江南指的是鎮江以東的江蘇南部以及浙江北部地區,更加狹義的范圍,僅指太湖流域。但在古代,江南一詞的涵蓋面卻遼闊得多。
四,經濟學者說,江南是財賦。經濟學者認為,至遲在明代,太湖周邊的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的諸府地區,已經形成為一個有著內在經濟聯系和共同點的區域整體,官方文書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以江南五府乃至七府(加上鎮江,杭州)並稱該地區。因此,最早的江南經濟區,嚴格的說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已經初步形成,而且這個經濟區當時是以蘇,杭為中心城市的,構成了都會,府縣,城鄉等多級層次的市場網路。
五,詩人說,江南是「江南」。中文學者眼裡的「江南」是一個表示方位或地域的詞,歷代文獻中不乏她的身影。文人是詞語使用的模範和標准,他們筆下的「江南」代表了同時代人對這個詞的普遍理解。歷代文人筆下的「江南」告訴我們,她所表示的地域,兩千年來經歷了由西向東的遷移和由寬到窄的退縮。

G. 「清明時節雨紛紛」結合所學地理知識談談為什麼

其一因來為冬去春來的時候,冷空氣自勢力逐漸減弱,海洋上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北上。清明前後,冷暖空氣經常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

其二是春天低氣壓非常多。低氣壓里的雲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

其三,清明前後,大氣層里的水汽比較多,這種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結成毛毛雨。由於這些原因,因此清明時節下雨的天氣特別多。

每年的清明節都在四月五日前後,而我國每到四月就開始盛行來自海洋的夏季風,這將會帶來大量的雨水,給農民的春耕生產帶來方便,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將會在大江南北徘徊,所以又有「春雨綿綿」的說法。盡管如此,但並不意味著每年的清明節就一定會下雨。有些地區還經常報道清明祭祖掃墓時引發山火的新聞。由此可見,不是每年都「清明時節雨紛紛」。

H. 如何地理語言描述江南

江南,是指地理區域,顧名思義,意為長江之南,新安錢塘之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專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屬。先秦時期,江南屬漢地九州,被中原稱為"吳越"[1]。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鄉、繁榮發達等著稱。
江南是一個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地方,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終代表著美麗富饒的水鄉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商品生產發達,工業門類齊全,是中國綜合經濟水平最高的發達地區。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東南部長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區(摘自央視紀錄片《何處是江南》)。
自古以來,江南漢族地區曾有會稽郡、吳郡、江南道、兩浙路等行政劃分。

I. 江南的梅雨季節,從地理知識的角度,給個說法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雨帶是如何造成的。為此,我們要從梅雨期間高、低空的大氣環流形勢入手,了解梅雨期的天氣過程。
(一)、梅雨期的地面形勢:
長江中下游地區處在歐亞大陸東部的中緯度,一方面受到從寒帶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從熱帶海洋北上的暖濕空氣影響。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濕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先至華南地區,嗣後進一步增強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時還可到達淮河及其以北地區。特別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來自海洋的非常潮濕的強偏南氣流,風速達到每秒十幾米到二十米左右。當它進入我國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空氣相遇,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產生降水,梅雨就屬於鋒面降水的性質。
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雲雨區將隨著冷空氣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雲雨區則會隨著暖空氣向北移動。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不會在一個地區停滯下來。但初夏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一方面暖濕空氣已經相當活躍,另一方面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有一定的力量,特別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就在這個地區對峙,互相爭雄,形成一條穩定的降雨帶。這條雨帶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東西長卻可達二千公里左右,橫貫在長江中下游,向東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這條雨帶的影響,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顯。
這條雨帶在短時間里也往往有比較小的南北擺動。當冷空氣加強時,它稍微南移;當暖空氣加強時,它又重新北抬。當這條狹窄的雨帶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擺動時,雨帶附近的地區就會出現時晴時雨的天氣。在這條雨帶上,還不時有一個個降雨強度比較大的中心出現。在降雨中心經過的地區,常常會出現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實際上,這條降雨帶也就是冷暖空氣前鋒所形成的交界面--即氣象廣播中通常說的"鋒面"的產物。不過,這種鋒面與一般的鋒面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這種鋒面特別穩定。它不僅不象"冷鋒"、"暖鋒"那樣有明顯的移動,而且與一般的"靜止鋒"也不同。通常,"靜止鋒"在一個地區只能停留一、二天,多則三、四天。但是,梅雨鋒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時期,卻正是東亞廣大地區大氣運動發生兩次跳躍性變化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冷暖空氣長時間相遇在長江中下游,並且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處於拉鋸狀態。致使這條鋒面及其降雨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穩定,從而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了持續的陰雨天氣;第二,梅雨鋒的南北兩側冷暖空氣性質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空氣的濕度上,即南邊來自海洋上的空氣濕度較大,與北邊的乾冷空氣迥然不同。而鋒面兩側空氣在溫度方面的差異,要比其他季節的鋒面小得多,冷空氣過境之後,沒有明顯的降溫;第三,它的降雨區在南北方向上很狹窄,不象冬春季節的鋒面那樣有十分寬廣的雨區。但其降水強度,卻要比別的季節強烈得多。由於這些特點是梅雨期間所特有的,因此,氣象界把這條鋒面稱為"梅雨鋒"。
梅雨是初夏季節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它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北移過程中在長江流域停滯的結果,梅雨結束,盛夏隨之到來。這種季節的轉變以及雨帶隨季節的移動,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氣候規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並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際變化。
前面我們講述的是正常年份梅雨形成的原因,下面我們將討論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梅雨狀況的異常。
(1) 造成早梅雨的基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跳提早發生,使得我國東半部主要的降雨帶突然從南嶺以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像1971年的梅雨5月26日就開始了,比正常的梅雨提前半個多月。這一年天氣的轉折變化是從熱帶地區先開始的。在5月下旬短短十天內,西北太平洋熱帶洋面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台風,這些台風發生在副熱帶高壓的南側,並向西北方向移動。它的這種活動,就好象副熱帶高壓受到一個往北的推動力那樣,使這個高壓向北拾升上來,在這個變化期間,高空西風急流北移,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也就因而突然開始。需要說明的是,副熱帶高壓的提早北跳,並不都是熱台風活動所引起的,其他的原因也可造成它的北跳提前發生。只要出現副高提前移到華南沿海穩定的局面,都會造成"早梅雨"。
(2) 遲梅雨:有的年份,初夏南支西風急流強而穩定。6月份,在對流層的中部,從我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一直維持著一支強勁的西風,它的存在,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使得長江中下游的雨帶久久不能建立。這樣,就造成了梅雨姍姍來遲。如1982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開始,就是屬於這種情況。這一年在6月20日以前,西風急流偏南,副熱帶高壓也偏南。到20日前後,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伸展在我國東南沿海的高壓脊曾經一度加強,北抬到華南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曾經出現過三、五天的陰雨天氣。但是,這個變化還不是季節性的轉折。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主體尚未北移,特別是南支西風還停留在北緯30度附近。在西風急流影響下,一股股冷空氣南下,副熱帶高壓不久也南退了。直到7月上旬後期,東亞上空的西風急流突然向北撤退,使副高在我國東部沿海及日本上空明顯北跳,梅雨才開始到來。
(3) 特長梅雨:特長梅雨的主要原因是"出梅"特別遲,如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結束。是什麼原因使得梅雨久久不能結束呢?這一年,整個北半球的大氣運動特徵有許多異常之處,從亞洲及西北太平洋這個區域來看,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第一,1954年6、7月間,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很多。尤其是7月份,對流層中部東亞沿海地區副高的脊線位置基本上沿著北緯18度,比常年平均偏南約八百公里。整整一個月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出現如此大的偏差,是非常罕見的。本來"小暑"以後,長江中下游應該在副高控制下,盛行東南季風,天氣晴熱。但由於這種偏差,這一年7月在對流層下半部,暖濕的西南季風代替了東南季風,它為"梅雨鋒"停留在長江流域提供了重要條件;第二,這一年的6、7月間、有一個強大的高氣壓,長期停留在西伯利亞東部上空。它象一座大山那樣,"阻塞"在高空西風帶的通道上,使西風急流分成兩支。-支從它的北邊通過,另一支從它的南邊向東傳播,而且南邊的一支還十分穩定。前面已提到,"出梅"時,急流要移到北緯40至50度之間,而這一年7月的南支急流,卻仍然沿江淮流域伸向日本列島。在這支急流上不斷有一個個低壓槽自西向東移動,每當一次低壓槽通過時,便與副高西北方的西南氣流匯合,引起一次大到暴雨。直到8月初,這個"阻塞"高壓突然消失,急流才向北移,副高也向北跳,梅雨始告結束。上面這兩個特點雖然在1954年最為典型,但它對長梅雨的年份是有代表性的。凡是梅雨在7月下半月結束的年份,大多有這樣的特徵。這是因為進入"小暑"以後,冷空氣通常已侵襲不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只有當西伯利亞上空有強大的高壓"阻塞"在那裡,使得急流分成兩支,一支從高壓南邊通過,位置比正常年份大大偏南時,冷空氣才能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同樣,到那時,只有西北太平洋副高明顯偏南的年份,雨帶才能停留在長江流域。一旦這個高壓加強,控制了長江中下游,那末,就將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了。
(4) "短梅"與"空梅":"短梅"與"空梅"通常是副熱帶高壓與北方冷空氣兩者活動不協調的結果。當冷空氣活動頻繁的時候,副熱帶高壓位置很南,冷暖空氣交匯於南嶺山脈一帶。而當副高北跳到華南沿海,通常長江中下游梅雨開始的時候,高空西風急流卻很快再一次北跳,冷空氣活動就突然減弱了。它使得副熱帶高壓不久再一次北跳並控制長江流域。這樣,梅雨就很短或者不出現。但是,也有些年份,"空梅"是大氣運動狀況十分異常的結果。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特別強,它北上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時間比常年提早了很多,而且很穩定,長時間停留在這個地區。這種"空梅"年份,往往會出現嚴重的乾旱。
(5) "倒黃梅":"倒黃梅"的出現主要是東亞上空大氣運動初夏到盛夏的季節轉變過程中發生反復所造成的。具體說來,主要是高空西風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第二次北跳以後,重新南退一段時間,這好象兩軍對陣,戰線向前推進以後,陣地沒有鞏固,又不得不暫時後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東部的主要降雨帶,重新從黃淮流域移到長江中下游。過一段時間以後,高空西風急流和副熱帶高壓才真正北移穩定下來,雨帶從此北上,"倒黃梅"結束。
(6) 上面從高空西風急流、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方面,說明了異常梅雨產生的原因。但是必須指出,梅雨異常的出現,並不是長江中下游孤立的天氣氣候現象,有些嚴重的年份,還與整個北半球以至全球范圍的大氣活動異常聯系在一起。全球范圍內大氣運動的異常與海水溫度異常變化(如厄爾尼諾、拉尼娜)、全球火山活動、太陽黑子的活動等都有相當大的關系。

我國長江中下游流傳著許多與梅雨有關的民間諺語,我們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以饗讀者。
"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三九"是指陽歷1月9-17日,"黃梅"是指芒種節氣(6月6-20日)。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三九期間如沒刮過東風,或東風很少,則芒種節氣雨量也將偏少。三九的第一天與芒種節氣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韻律,三九期間刮東風,隔150天左右將有一次類似的重復過程。所以三九期間刮東風與芒種節氣的降水有對應關系。
用冬季天氣特點來預報梅雨的諺語還有許多。例如"臘月里多雪,水黃梅",就是指臘月雪和梅雨存在著正相關。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諺語說,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則梅雨也偏少。這是因為天氣往往有階段性。天氣持續乾旱,常常是某一種有利於乾旱的天氣形勢相對穩定所造成的。但由於大氣處於不斷的運動中,上述相對穩定狀態總是要被破壞的,並在一定條件下向著反面轉化。
"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桃花水"指清明節氣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的降水。"旱黃梅"指芒種節氣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在長江下游地區,如果清明節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雨水增多,俗稱"發盡桃花水",則芒種節氣梅雨將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桃花落在泥漿里,打麥打在蓬塵里;桃花落在蓬塵里,打麥打在泥漿里",與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標志著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比常年強盛,暖濕空氣活躍,在桃花開放的清明節氣里,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區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對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種節氣時,副高勢力又往往更新相對減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開始較晚,造成兩個時段雨量的反相關。
"春水鋪,夏水枯","鋪"是指雨水較常年偏多。諺語說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現乾旱。它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一樣,都是用春季的雨水來預測梅雨的。
"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春風,是指偏東方向的風(東南風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諺語意思是說,春季偏東風較多的年份,則夏季梅雨一般也較多。
"小滿不滿,黃梅不管",它指明小滿與芒種節氣之間,雨水存在著正相關,即如果小滿節氣雨水偏少,則意味著芒種節氣雨水也將偏少,或黃梅偏遲。這是因為小滿節氣正值春夏之交,如果這個時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勢力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種節氣,副高勢力一般也不會很快增強,即使有一定強度,它北緣的西南氣流也不會伸向長江下游-帶,所以芒種節氣長江下游地區雨水也將偏少。長江下游一帶也把小滿節氣里的降水稱"旱黃梅",芒種節氣的降水稱"正黃梅",夏至節氣的降水稱為"甜黃梅"。因此,芒種雨水偏少或梅雨開始偏晚(到夏至節氣才開始),都稱為"黃梅不管"。
以上這些群眾看天經驗,經當地氣象資料驗認,准確率均有70%到80%。換句話說,預報十次,將有七、八次正確。這說明,關於梅雨的諺語是可信的。

J. 江南煙雨何堪省的意思

這句的大概意思就是:江南的景色秀美,煙雨如畫,怎麼捨得錯過(而不去欣賞)呢版?權
此句出自《蝶戀花·山抹修眉橫綠凈》,全文為:
山抹修眉橫綠凈。浦漵生寒,立盡梧桐影。香灺未消簾幕靜。醉紅如洗風吹醒。
一夜秋聲連玉井。夢落孤篷,已盡山陰興。戍角凄涼清漏永。江南煙雨何堪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