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測繪地理信息服務於經濟發展

測繪地理信息服務於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15 03:18:28

㈠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畢業後都干什麼 做什麼工作

女生一般搞數據或者制圖,男生一般搞開發,現在行業內公司發展水平參差不回齊,想要找工答作的話也不是很難,但是一開始工資不是很高,畢竟工作經驗是很重要的。研究生的話,就業前景比本科生還是好一點的,工資在一般的二線城市大概五千起步吧

㈡ 新時期,我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提出了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回體布局和「四個全答面」戰略布局,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都對測繪地理信息做好支撐保障提出新的需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多規合一」「智慧國土」「生態國土」,支撐「深地探測、深海探測、深空對地觀測和土地工程」(簡稱「三深一土」)等都要求測繪地理信息推進全面創新,夯實科技發展基礎,切實發揮引領驅動作用,更好地為提升事業服務保障能力和國家戰略實施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㈢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就業方向: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地理信息系統()企業從事地理空間數據的採集、處理、分析、制圖與建庫工作;在測繪部門從事各項常規測繪工作;在國土資源、房地產部門從事地籍測量與地籍資料庫建設、管理及房地產信息管理工作;在建築施工企業從事工程勘測、設計、施工、管理階段的各項常規測繪工作;在城鄉規劃與建設部門從事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在農、林、水利、環保、等部門等從事工程測量和環境監測、資源調查與利用等工作。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就業前景: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學科,它與現代各種新技術和新工具相結合後衍生出了許多新興的領域,也提供了更多、更具有挑戰性,也更有發展前途的工作類型。例如;數字攝影測量、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及其子系統,經濟地理學和區域、遙感技術等等,不勝枚舉.而且,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測繪工程的產品--關於地理方面的信息,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和商品,已經不再像從前一樣可以免費得到,這就又促進了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從而為整個測繪工程專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商業回報。國內已經發現了許多高效益的科技公司,如提供高新技術測量裝備的Leica公司等,這些公司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測繪行業的發展,也為在校測繪工程專業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2013年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高校畢業人數為150-200人,其中男78%、女22%,2013年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高校招生男女比例為文科32%、理科68%,近幾年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的就業率分別為2011(90%-95%)、2012(80%-85%)、2013(60%-65%)。

㈣ 測繪法對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作了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規定:
第九條國家設立和採用全國統一的大地基準、高程基準、深度基準和重力基準,其數據由國務院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審核,並與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軍隊測繪部門會商後,報國務院批准。
第十條國家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地坐標系統、平面坐標系統、高程系統、地心坐標系統和重力測量系統,確定國家大地測量等級和精度以及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的系列和基本精度。具體規范和要求由國務院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軍隊測繪部門制定。
第十一條因建設、城市規劃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和國務院確定的大城市確需建立相對獨立的平面坐標系統的,由國務院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批准;其他確需建立相對獨立的平面坐標系統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批准。
建立相對獨立的平面坐標系統,應當與國家坐標系統相聯系。
第十二條國務院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本級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統籌建設、資源共享的原則,建立統一的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提供導航定位基準信息公共服務。
第十三條建設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國務院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備案。國務院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應當匯總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備案情況,並定期向軍隊測繪部門通報。

㈤ 如何促進測繪地理信息科技事業快速發展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日前印發了《測繪地理信息發展「十二五」總體規劃綱要》,目標是到2015年,建成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和信息化測繪體系。規劃還提出,爭取把地理信息產業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
統計顯示,截至「十一五」末,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總值突破1000億元;而到「十二五」末,這一數字有望突破2000億元。倍增的規模將給地理信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推進地理信息資源整合
規劃提出,要加快推進地理信息資源整合和數字城市建設。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數字城市建設試點和推廣城市已達130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王春峰表示,「十二五」期間將在全國全面推進數字城市建設,力爭完成全部333個地級市和部分有條件的縣級市的數字城市建設。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日前發布的2011年測繪工作要點明確要求,進一步加快數字城市建設步伐,力爭在2011年完成100個以上、啟動100個以上數字城市建設,使數字城市覆蓋全國2/3以上的地級城市。業內人士指出,基於這樣的建設速度,未來3-5年,數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市場容量將超過1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末,公眾版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天地圖」開通並產生重要影響。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天地圖」服務功能延伸到省級和市級,並加大「天地圖」推廣應用工作力度,將其打造成為互聯網內容服務的中國自主品牌。
爭取納入新興產業規劃
規劃還表示將繼續完善產業發展政策,爭取把地理信息產業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鼓勵地理信息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產品在政府投資項目中的應用,努力實現重大測繪工程中國產裝備使用比例超過50%。
規劃還提出,要深入挖掘基於位置的地理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市場潛力,大幅度提高地理信息服務業務覆蓋范圍和市場盈利水平。其中包括加大地理信息技術與有關技術的集成應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地理信息技術和位置服務產品在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智能交通、現代物流等方面的應用;開發基於地理信息的電子游戲產品、地理信息電視頻道以及基於物聯網的位置服務產品等。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多項引導性政策的出台,地理信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將迎來巨大的市場機遇。

㈥ 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如何發展

地理信息產業發展趨勢向好 「互聯網+測繪」將成行業新常態

地理信息產業,是以現代測繪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產業。既包括
GIS(地理信息系統)產業、衛星定位與導航產業、航空航天遙感產業,也包括傳統測繪產業和地理信息系統的專業應用,還包括LBS(基於位置服務)、地理信息服務和各類相關技術及其應用。

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地理信息軟體也應推動地理信息獲取、處理、管理和網路化分發服務軟體產品的集成,重點發展基於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適應雲計算技術、時空技術、三維技術等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產品。

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行業內企業達2萬多家,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年產值近2,600億元。新應用、新服務不斷產生,互聯網搜索和電子商務提供商、通信服務提供商、汽車廠商等紛紛涉足地理信息應用領域,形成了遙感應用、導航定位和位置服務等產業增長點。

到2020年,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建立,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競爭有序的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互聯網搜索和電子商務提供商、通信服務提供商、汽車廠商等紛紛涉足地理信息應用領域,新應用、新服務不斷產生,形成遙感應用、導航定位和位置服務等產業增長點。2016
年4360億人民幣,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0%,到2020年地理信息產業的總產值規模將達到9040.90億人民幣,未來10年,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將保持穩定高速的年均增長率,到2021年形成萬億元的年產值。

地理信息服務業服務總值持續快速增長,2020年將達1,736億元

地理信息服務業是地理信息產業的核心部分,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提出,不動產統一登記等一系列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工作的啟動,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速度的加快,數字城市及智慧城市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地理信息服務總值持續快速增長。

同時,隨著地理信息的不斷發展,新應用、新服務不斷產生,互聯網搜索和電子商務提供商、通信服務提供商、汽車廠商等紛紛涉足地理信息應用領域,形成了遙感應用、導航定位和位置服務等產業增長點。參與主體的多樣化結合商業模式的創新,地理信息產業正逐步走向應用多元化、深度化的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

阿里巴巴、騰訊、網路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積極進軍地理信息產業,給傳統的中小地理信息企業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導致了企業競爭的加劇,但同時也為加快產業提質增效和地理信息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外力。今後,產業的發展應是「互聯網+
」驅動下的有質量、有效益的創新發展。

地理信息服務業未來發展趨勢

產業鏈將進一步延伸

在大數據時代,基於物聯網、雲計算、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大數據技術將對地理信息服務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引起地理信息服務業產業鏈結構的調整。

產業鏈結構的調整主要表現為產業鏈變長的趨勢。在大數據時代,地理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可以直接創造價值,為用戶提供服務。而地理大數據分析與挖掘需要掌握專門的技術,可能還需要一定的行業背景,因此很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增值的產業鏈環節。此外,地理數據與其他大數據的集成,地理大數據的存儲、管理與運營都需要專門的設備和技術,在大數據時代,也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鏈環節。

「互聯網+測繪」將成行業新常態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深刻變革,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對測繪科學不斷滲透,地理信息服務業的產業結構、產品內容及服務范圍發生了重大變化,「互聯網+測繪」將成為地理信息服務業新常態。

行業內企業向綜合性和個性化方向發展

在大數據時代,以需求為導向的地理信息服務企業主要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綜合性,即地理信息服務企業提供的服務從單一內容的服務向多類型服務發展,從滿足單一需求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發展,從提供某一種產業活動向提供多種產業活動發展。地理信息服務企業的綜合化發展趨勢同時也順應和體現了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3S技術趨於融合發展,地理信息服務領域的內外業一體化、軟硬體一體化也更加明顯,同時,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也使地理信息服務企業提供應用整體解決方案服務成為可能。二是個性化,在大數據時代,利用大數據發現需求、挖掘各類信息、解決各類問題的需求將迅速增長,公眾用戶的個性化產品發展空間廣闊。

㈦ 分析測繪工作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後,在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推動下,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的急需,我國傳統測繪體系迅速向數字化測繪體系轉化、過渡。在近30年中,我國測繪科技實現了劃時代的變革,傳統的模擬測繪生產方式被取代,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從起步到完善,推動了測繪生產和服務方式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測繪科技的革命,提升了測繪對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服務保障能力,曾經深居「象牙之塔」的測繪高新科技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滲透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測繪工作也由此大步邁向信息化測繪新紀元!
1999年11月1日,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的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開工建設,國家測繪局組織實施,全國33個測繪單位共同承建。總投資2.6億元的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經過5年建設全面竣工,建立了由航空航天遙感數據處理系統、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技術體系、基礎地理信息管理服務技術體系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獲取與處理、存儲與管理、分發服務與應用的現代化測繪基礎設施,全面實現了傳統測繪技術體系向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歷史性跨越,極大地提高了基礎測繪生產效率和信息服務能力。
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快,社會對地理信息資源的需求迅速增長,測繪技術手段和資源配置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測繪部門開始向建立以「地理信息獲取實時化、處理自動化、服務網路化和應用社會化」為特徵的信息化測繪體系邁進。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網路化地理信息服務技術以及3S集成技術成為測繪技術體系的核心,測繪服務從標准化、專業化的地圖服務向全方位、高動態、數字化、網路化的地理信息服務轉變。
30年來,測繪部門大力實施「科技興測」戰略,瞄準國際測繪科技前沿領域開展科學研究,針對測繪行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開展科技攻關,推動行業技術升級,為推動測繪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我國大地測量工作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1978年至今,我國地面大地測量儀器由功能單一的光學儀器進步到多功能的數字化設備。傳統的大地測量工作非常艱苦,外業測量人員需要背負幾十斤重的儀器,在高原大漠等各種環境中艱苦工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激光、電子、空間、計算機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地測量的理論和技術已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大地測量的作業模式產生了質的變化。
1979年,國家測繪局和總參測繪局共同制定了建立中國衛星多普勒大地網的計劃,並於1980年4至10月,組織進行了全國衛星多普勒網(37個點)的野外觀測工作。然後,對這個全國范圍內布測的整體衛星大地網觀測數據進行全面的科學分析,採取嚴密的數據處理措施。1984年,繼當時僅有的西歐網和北美網之後,圓滿建成了我國衛星多普勒網。該網建成後,及時提交國防、石油、航天等部門使用。應用結果表明,這一成果提高了遠程武器的命中精度;提高了我國火箭和衛星升空的入軌精度,並對衛星測軌、跟蹤和觀測台站提供了精確的站址地心坐標,從而提高衛星的定軌精度;提供了精確的轉換參數,可將地面任意一點測定的地心位置轉化為我國統一的大地坐標系統;為石油勘探、地質找礦、海洋資源調查等以及確定南極長城站與北京之間的距離、方位提供了精確的科學依據。1988年「全國衛星多普勒網布設和平差計算」項目通過鑒定,該網的建立,標志著我國衛星多普勒定位技術在大地測量中的應用已達到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向西北三大盆地沙漠地區的大規模石油地質勘探提供測繪保障,求定西北地區地心坐標與大地坐標最佳轉換參數,1984年,國家測繪局與青海石油局、新疆石油局等單位合作布測了西北衛星定位網。該網所含39個點均與國家一等大地點重合,布設范圍包括陝、甘、青、新、藏五省區,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出動了17台多普勒衛星定位儀參加同步聯測,定位精度為±0.54米,地心坐標轉換參數精度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西北衛星定位網的建立與應用,為開展全國陸地、海洋衛星定位網的布測和科研工作,提供了經驗,培養了人才。在此基礎上,國家測繪局、石油部、地礦部和國家海洋局等所屬52個單位從1987年8月開始開展了更大范圍的多普勒衛星定位聯合作業。在我國西部、中部、東部和海洋大陸架4個觀測區,出動60台多普勒衛星定位儀進行觀測。到1991年2月底,我國已擁有700多個多普勒衛星定位點,成為當時擁有多普勒衛星定位點最多的國家。
1988年,國家測繪局利用多普勒衛星定位技術開展了南沙群島定位網與全國天文大地網之間的聯測工作。同年,國家測繪局、國家海洋局等單位共同組織的中國大陸架GPS衛星定位網開始布設,共布設定位點52個,這是我國首次應用GPS於大地測量,填補了我國衛星大地測量定位的空白。
1990年以後,測繪部門開始利用GPS布設國家空間控制網,GPS技術在測繪工作的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1990年,國家測繪局組織了國家高精度GPS網和GPS軌道跟蹤站的方案論證和前期規劃。從1991年起,國家測繪局組織實施國家高精度GPS網的布測。1992年,國家測繪局、地礦部等8個部門聯合開展了全國GPS大會測,使中國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高精度的GPS骨幹控制網——'92 A級GPS網,標志著中國GPS技術的應用和研究進入了聯合攻關的階段。1992年,我國還參加了國際GPS地球動力學服務局(IGS)組織的1992年國際GPS會測,用4台GPS接收機在北京、上海、武漢、南京進行了規定時間的觀測。1993年,完成GPS衛星跟蹤站的組建,並在北京建立了GPS檢定場。1995年,完成高精度GPS B級網的外業施測。1996年,完成高精度 GPS A 級網的復測,共復測和增測A級網點55個。1995—1997年,基本完成GPS A級網和GPS B級網的數據處理。
1998年,國家高精度GPS B級網通過國家級驗收及鑒定,宣告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大規模骨幹空間控制網並公布啟用。國家高精度GPS網達到同類網國際先進水平。
國家高精度GPS網包括GPS永久性跟蹤站和A、B級高精度GPS網,其中已建立永久性跟蹤站8個;A級網點33個,並於1996年進行復測;B級網點818個。
國家高精度GPS網是我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除台灣外)利用現代大地測量手段布設的空間控制網。這項工作不僅為精化我國的大地水準面提供了可靠的成果,而且使我國的GPS定位應用技術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培養了人才,積累了經驗。
此外,國家測繪局還初步建成了全國GPS衛星服務體系,從1996年底開始正式運行,向社會提供GPS精密星歷服務;建立了北京、拉薩、武漢、烏魯木齊等8個GPS永久跟蹤站,形成連續觀測、長期穩定運行的GPS衛星跟蹤網。測繪部門向用戶提供的星歷服務屬於衛星通過後的軌道參數,是一種事後處理和事後信息,適用於大地定位和各種精度要求較高的非實時定位。
——攝影測量走上全數字化自動測圖之路。傳統的模擬測繪儀器,精度比較高,但是特別笨重,佔地面積大,維修困難,不僅作業勞動強度大,而且效率較低。1981年,國家測繪局測繪科學研究所研製的數控測圖儀通過國家鑒定,性能穩定,精度較高。1982年又研製出數控正射投影儀。為滿足測繪生產的需要,1984年國家測繪局下達科研攻關項目,研製測圖型解析測圖儀。經過艱苦的努力,國家測繪局測繪科學研究所1988年成功研製出集光機電計算機技術於一體的JX-1解析測圖儀、JX-3解析測圖儀和配套軟體,填補了國內該類儀器的空白,佔領了國內市場。
JX-3型解析測圖儀,是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的主力儀器,是集精密光學機械、自動控制、計算機軟硬體及測繪科技為一體的綜合系統。這種儀器過去全部依靠進口,每台售價高達150萬人民幣。1988年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產航測儀器——JX-3解析測圖儀展現在人們面前。同年即投入批量生產,1990年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並先後售出105台套,在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測繪、地質、交通、水利、冶金、城市建設等專業領域得到應用,佔領了國內80%的市場,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標志著我國精密攝影測量儀器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JX-3解析測圖儀的推廣應用不僅減輕了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提高了航測作業的現代化水平,為全數字化航測儀器的研製與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造就了一批人才。
1998年6月,JX-4A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通過鑒定。JX-4A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是國家「863」計劃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主題中的子項目和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發展基金項目。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為首的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課題組,根據測繪行業尋求更為先進的1∶5萬、1∶1萬比例尺及更大比例尺地圖修測手段和設備這一市場需求,在JX-3解析測圖儀的基礎上,採用目前最新的硬體和軟體平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開發研製成功了JX-4A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
這一全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選用微型計算機為主機,通過專用的攝影測量立體顯示卡實現了雙圖形、雙圖像漫遊,快速圖像縮放,為國內外首創,它的立體編輯功能強,具有全漢化界面,內定向、相對定向、絕對定向、影像相關、數字地面模型生成、數字正射影像製作和人機交互的數字測圖功能,以及有效的質量控制手段,操作簡便、靈活,能滿足當前4D產品生產的基本要求。
JX-4A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是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中的關鍵技術,已用於數字化測繪產品的規模化生產,佔領大半中國市場,並銷往日本、芬蘭、巴基斯坦等國。該成果獲得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它實現了從傳統的模擬測繪技術體系向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轉變,是現代測繪高新技術發展的重大突破。
2007年我國又成功研製出SWDC系列數字航空攝影儀等高解析度航空攝影設備,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航空攝影測量一直依賴國外膠片和數字航空攝影儀的局面,作為自動化、智能化的空間信息獲取與更新的重要技術手段,填補了國內空白。
近30年來,我國在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領域可謂成績斐然,在數據獲取能力方面,成功研製一系列感測器,發射50多顆對地觀測衛星,組成風雲、海洋、資源和環境減災四大民用系列對地觀測衛星體系;積累了總存貯容量超過660TB的影像數據,覆蓋全國陸地、海域以及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1500萬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組建起一支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隊伍,160多家院校和科研院所設置3S相關專業;誕生一批空間信息企業並研製成功大量軟體產品。同時,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地理空間信息管理制度、標准規范開始建立。
——地圖生產邁向信息化測繪時代。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地圖生產逐步擺脫了傳統手工編繪方式,地圖制圖與出版一體化的數字制圖系統已成為地圖生產的基本技術手段。隨著測繪科技的升級換代,地圖作為測繪的終端產品,正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化。
在製作工藝上,由計算機制圖代替了人工制圖。不僅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極大地豐富了表現效果:靜態變成動態、無聲變成有聲、二維變成多維等。特別是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以數字地圖為背景,通過人性化的設計,可向人們提供傳統地圖無法與之媲美的信息科技地圖精品。
在表現形式上,模擬地圖發展為數字地圖。數字地圖是一種虛地圖,它是一組地理空間數據的集合。數字地圖通過可視化處理,例如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就是通常說的電子地圖,在計算機繪圖儀上可輸出紙質地圖。數字地圖具有靈活性,它不受地形圖傳統分幅的限制,並且顯示或輸出的比例尺可以調整;數字地圖便於修改與更新,有利於保持其現勢性;數字地圖易於保存(如光碟)和攜帶,方便使用。
在信息獲取上,呈現出手段多、自動化、全天候及周期短為特徵的信息快速獲取勢頭。在提高了地面測繪信息採集自動化程度的同時,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的開發,特別是對地觀測衛星的發射和航空航天遙感技術的發展,使得空間地理信息的快速獲取(更新)、加工與提供成為現實。衛星遙感影像的空間解析度不斷提高,時間解析度不斷縮短。
在表示內容上,不僅信息量大而且具有可擴展性。模擬地圖上測繪信息的含量受到了產品表現形式的極大局限和制約,只能在照顧圖面清晰、一覽性等條件下,表示出地物目標少數最基本的有限特性。例如,1∶500的模擬地圖中一幢房屋一般只能注記樓房層次、建築材料等。而在數字地圖理論上可在同一地物目標的數據上附加無限的地理相關信息(稱為屬性),如用戶名、樓房高、建築面積、建造年代、設計單位等。
在數據質量上,因數學關系嚴密、數學精度恆定而提高了數學質量。數字地圖不會因為輸出設備的不同或輸出比例的改變而影響其數據的質量。
在產品類型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除了4D產品外,各類以4D產品為基礎和利用GIS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生產出的專題應用系統、專題地圖與多媒體地圖不勝枚舉。
——3S技術集成走在世界前列。3S技術集成即為全球定位系統(GPS)、攝影測量與遙感(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的集成,是近幾年來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發展的前沿技術。3S集成包括空基3S集成與地基3S集成。空基3S集成是實現航空航天遙感信息的直接對地定位、偵察、制導測量等;地基3S集成是實現車載、航載定位導航和地面目標的定位、跟蹤、測量等實時作業。我國在此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例如GPS與GIS結合,開展了城市公安、交通、消防及導航等領域的應用研究,並投入應用。RS與GIS的結合,一方麵包括從遙感數據中為地理信息系統提供專題信息或進行資料庫更新,另一方面從地理信息系統中提取必要的輔助信息和知識,以實現智能化的遙感圖像處理分類和解譯。我國在此領域緊跟國際發展的總趨勢,其研究和應用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並已在洪水災害動態監測與信息傳輸等領域投入實際應用。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3S技術逐步與計算機、網路、通信等高新技術集成,並得到廣泛應用,從而使地理信息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網路化服務能力不斷提高;車載導航、個人移動定位、互聯網地圖等新型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與服務蓬勃興起,涌現出一大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地理信息企業,有力地促進了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以3S技術為支撐、以空間信息資源為核心的地理信息產業現已成為現代服務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並為測繪事業開拓了更加廣闊的服務領域和發展空間。

㈧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是做什麼的,就業前景如何

測繪就是測抄量和繪制了,一般是指大地的地形地貌測量等工作和技術,並將其進行數字化處理,這是基於信息技術的手段開展測繪和信息處理的一門新興的技術,他的應用正日漸廣泛,主要是在測繪部門\規劃部門水利部門\建築部門\等應用,甚至房地產商也有需求

㈨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就業方向: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地理信息系統(GIS)企業從事地理空間數據的採集、處理、分析、制圖與建庫工作;在測繪部門從事各項常規測繪工作;在國土資源、房地產部門從事地籍測量與地籍資料庫建設、管理及房地產信息管理工作;在建築施工企業從事工程勘測、設計、施工、管理階段的各項常規測繪工作;在城鄉規劃與建設部門從事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在農、林、水利、環保、等部門等從事工程測量和環境監測、資源調查與利用等工作。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就業前景: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學科,它與現代各種新技術和新工具相結合後衍生出了許多新興的領域,也提供了更多、更具有挑戰性,也更有發展前途的工作類型。例如;數字攝影測量、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及其子系統,經濟地理學和區域、遙感技術等等,不勝枚舉.而且,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測繪工程的產品--關於地理方面的信息,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和商品,已經不再像從前一樣可以免費得到,這就又促進了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從而為整個測繪工程專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商業回報。國內已經發現了許多高效益的科技公司,如提供高新技術測量裝備的Leica公司等,這些公司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測繪行業的發展,也為在校測繪工程專業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2013年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高校畢業人數為150-200人,其中男78%、女22%,2013年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高校招生男女比例為文科32%、理科68%,近幾年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的就業率分別為2011(90%-95%)、2012(80%-85%)、2013(60%-65%)。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