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游記
自然地理對經濟或者貿易的影響是底層的,基礎的,就世界貿易而言,自版然地理條件的好權壞影響商品原料的多少、質量的高低和跨國貿易的成本(即國家間地理位置距離的遠近),但並不是底層的影響就大,實際上人文地理對國際貿易影響更多。
就字面看世界貿易或者說國際貿易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國家是政治區劃的劃分,顯然歸為人文地理一類。貿易是經濟行為,是人為的,世界貿易如何進行要看人怎樣操作。一方面從事世界貿易的人來自不同國家,語言的使用、風俗習慣、社會約定俗成都不一樣,這會影響貿易的開展;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經濟政策、國與國之間的雙邊關系等政治因素更是直接影響世界貿易。當然貿易開展過程中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市場大小等人文因素也與世界貿易息息相關。
此外世界貿易不僅是商品的貿易,還包括勞動力輸入輸出,技術、權利、服務等的提供和轉讓,這些因素作為貿易的直接內容都屬於人文地理范疇。
B.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回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答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根據其受人類社會的沖擊和干擾的程度不同,
可分為: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人為環境.
人文環境:一定社會系統內外文化變數的函數,文化變數包括共同體的態度、觀念、信仰系統、認知環境等.
人文環境是社會本體中隱藏的無形環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民族靈魂.
人文環境是當今最時髦最常用的—個詞彙,
它的產生和廣泛使用適應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客觀需要,
實際就是指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
區別:人文環境是專指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周圍環境,是人為的、社會的,非自然的.
自然環境是是指自然存在的環境.
自然環境剛好相反,是指不是人類活動產生的天然的周圍環境
C. 旅遊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造成的影響有哪些
1、風景名勝區等各類區域實際上都已開展旅遊活動為由甚至輻射到周邊地區,在生態旅遊規模和綜合產值上要遠遠超過自然保護區,成為了潛在威脅。
2、在旅遊文化演出中一些悠久的民族文化遺跡遭到破壞,給景區環境帶來很大壓力。
3、文化旅遊產業園存在盲目建設風潮,圈地現象嚴重,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
4、一些文化旅遊企業環保意識不強,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置環境於不顧。
5、一些當地居民在經商的同時對環境造成污染。
(3)從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游記擴展閱讀:
要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完善生態旅遊的體制機制:
1、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生態旅遊的宏觀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制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2、正確認識生態旅遊,制定並提交與當地各項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的生態旅遊總體規劃,使之與保護區總體規劃相一致。
3、制定相應政策,將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保護職能與運營職能分開,建立旅遊收入反饋機制,確保部分旅遊收入能夠有效返還保護區,用於資源管理和保護。
4、加強監測,量化保護區生態旅遊帶來的環境影響和生態旅遊承載能力,為保護區生態旅遊管理提供依據。應盡快開展保護區生態旅遊專項研究,理清不同保護區生態旅遊的重疊現象,找出可行的解決辦法。
D. 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等方面介紹亞洲
亞細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α;拉丁語:Asia;法文:Asie;英語:Asia) 衛星拍攝的亞洲地形照片,簡稱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跨緯度第二廣,東西距離最長,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約60.5%(2010年)。
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30′,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稱為「亞細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在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為亞洲的守護神。
亞洲的地勢特點總結為三點:
1.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2.平均海拔高,居世界大洲中第二位;
3.大陸中間多為高山,四周多平原(中高四低)。
亞洲的河流特點為:由於河流多發源於高山地帶,所以亞洲的河流多發源於中部,也導致河流呈放射狀發展。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
亞洲地形圖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自北到南為溫帶、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4]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
2、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3、地形復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 和黑龍江)。
河流發源於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
居民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自然增長率位於世界第三,僅次於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第二是印度。 美麗的濟州島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達4400多人,是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餘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80%。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
E.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要素。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
(5)從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游記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
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F. 寫一篇關於自然環境,人文地理或風俗習慣等的旅遊游記(不少於200字)
寫了會有報酬嗎
G. 寫一篇尊重與自然人文地理的游記
上幾周,我和我的爸爸媽媽與好朋友小丁一行人一起去到了三鄉的鹿鳴湖公園,我們今天可不是去逛公園,而是順著鹿鳴湖公園旁邊的一條小路,走上旁邊的山。
今天真的可謂是烈日炎炎,彷彿讓人走上了火焰山。不過萬幸的是,我准備了「防暑利器」……太陽帽。有了太陽帽,也不至於會中暑。
我們沿著一條鄉間的小路一直前行,這時我的心情這可謂是旁邊的鳴蟬,可快活了。走了大概有十幾分鍾,我們來到了一個山口。這時我的心情又來了三百六十度旋轉,從開心變得緊張。想起以前去五桂山的時候,也是像這樣的山口。結果一上去,來了很多分叉,越走越險。如今不會又要爬吧。可是老爸卻說:「今天的這座山很容易爬,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今天不是來爬山的,而是來玩水的!」原來,在山的上面有一座水庫,水庫那裡有一個天然形成的瀑布。想到這,我的腳彷彿踏上了風火輪,大踏步的往前走去。
果不其然,一會兒,我們果然到了一個瀑布的旁邊。雖算不上「三千尺」和「落九天」但是,在群山中有一個瀑布,也算比較稀罕了。於是,我們幾個小朋友立刻挽起褲腿,來到水裡玩耍。
「哇,好爽啊」,大膽的小丁首先來到了水裡面,水十分的清涼。不過,過了一會,他又開始跳起「踢踏舞」了,原來裡面還有沙粒。這么有趣當然少不了我了。我也趕緊下了水。
玩了一會,我覺得有點乏味了,這跟游泳沒什麼區別嗎!並且水又淺,小丁似乎也察覺到了這一點,於是跟我說:「我們到瀑布那玩吧?」我本不願意,怕把衣服弄濕了,但我抵擋不住誘惑,跟他過去了來到瀑布旁,首先聽見的是刺耳地流水聲。雖然在電視里聽過這種水聲,但遠不如這身臨其境的感觸深。聽這種水聲,我把一切雜念拋之腦後,閉上眼去靜靜感受,彷彿駐臨仙境……
我們玩了很久,把衣服全都弄濕了。這時已經差不多中午了,我們也該回了。於是,我們念念不舍的離開了。
社會的黑暗,人性的復雜,這是現代社會的特徵。現代社會的高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我們失去了最該擁有的幸福,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大自然養育了人類,但人類卻破壞了自然。我真切的希望,能多多來到這種地方,感受自然母親神奇的魅力。
H. 試論述我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如何造就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
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名勝古跡很多
I. 請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介紹北京(大約800字)
自然環境
北京市位於北緯39度56分,東經度20分,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全市土地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
北京地勢西北高聳,東南低緩。西部、北部和東北部是連綿不斷的群山,東南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北京市東部與天津市毗鄰,其餘均與河北省交界。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全市有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
北京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較長。2006年平均氣溫為13.4℃,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9℃,八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4℃。2006年全年降水量318毫米,年度降水主要集中於夏季。
人口、宗教、民族
截至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8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197.6萬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383.4萬人。
常住人口密度為963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1333.3萬人,鄉村人口247.7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6.26‰,死亡率4.97‰,自然增長率1.29‰。全市人口中擁有全國所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回、滿、蒙古、朝鮮族人口均超過萬人。
北京地區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行政區劃
全市總計:16個市轄區、2個縣(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轄區:東城區、西城區、宣武區、房山區、崇文區、海淀區、朝陽區、豐台區、門頭溝區、石景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大興區、懷柔區、平谷區
縣:延慶縣(延慶鎮)、密雲縣(密雲鎮)
歷史沿革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這里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自然地理
北京市簡介: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為歷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東南距渤海約150千米。面積16410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為1492.7萬人。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山地佔全市面積的62%;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鐵等多種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等優良建築材料。
地理地貌:北京市中心位於北緯39度,東經116度。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土地面積:北京全市土地面積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38平方公里,佔38.6%。山區面積10072平方公里,佔61.4%。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歷史和古跡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曾為遼、金、元、明、清五朝帝都。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從此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北京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故宮、長城、周口店猿人遺址、天壇、頤和園、明十三陵等,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5年末,全市擁有博物館34個,館藏文物達115.1萬件,參觀人數達1370.9萬人次。
城市規劃
2005年初,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新總規將北京的城市性質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將北京未來發展目標定位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J.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氣溫、降水、熱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資源、交通、人口、城市、工業、農業、城市化水平、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