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地理知識
1. 關於地理的詩詞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溫帶大陸性氣候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快行冷鋒的影響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不同坡向對植被的影響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垂直地帶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准靜止鋒的影響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衰皆自然。 ——地球公轉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殼變動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季節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月相變化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 ——水循環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豐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之成為現實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從長江三峽逆流而上,怎麼能到得了襄陽,然後到洛陽呢?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地域性
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地域性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水循環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 ——地殼變動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通過水循環,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蝕作用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盆地夜間氣流上升,易成雲致雨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迎風坡易形成降水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大草原的景象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在當時的條件下,東吳的船是怎麼樣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生物循環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冬季風的影響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在此地附近
向陽石榴紅似火,背陰李子酸透心。 ——光照對植物的影響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沙漠景觀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洞庭湖景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梅雨天氣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交通運輸條件對商業的影響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地球自轉
2. 中國的地理差異的古詩
1、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後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於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基本是我國的西北地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於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這兩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氣候、植被的垂直變化和自然帶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廬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間,它比「人間(九江市的平地)氣溫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開放的時間比平地要落後二三十天。
3、「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話描述了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每到夏天,這里烈日炎炎,白天氣溫上升快,有時高達攝氏四、五十度,當地人說:「沙窩煮雞蛋,石頭好烙餅」,但夜晚氣溫又急劇下降,辛勤的農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爐取暖,圍著火爐,品嘗剛摘下來的西瓜。
4、民謠「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繪的是我國的橫斷山區的自然景觀,是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的形象寫照。
5、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描繪了長江三峽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繞的自然景觀。
6、「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形容冷鋒之快。描繪的是天氣特徵,說的是下了一夜的雪,樹上掛滿了雪花,好像千萬朵梨花盛開一樣。
7、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天上」是指巴顏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8、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反映的是我國春末夏初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
9、晉.傅雲《歌》:「日中萬影正,夕中萬影傾」描繪了:太陽高度的周日變化規律。
10、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國丘陵地形。
12、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反映的是我國的南嶺一帶。
13、「山前桃花,山後雪」:誇張地表現秦嶺南北兩邊自然景觀的差異。
地理差異詩句太多,受字數限制供參考。
3. 有關地理的詩詞
地理諺語
1、「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所描述的氣候是西北內陸的溫
帶大陸性氣候。
2、「山嶺高,山路長,樣樣東西用肩扛,半世光陰路上忙」是反映過去
福建交通的困難。
3、「一年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昆明市的氣候特徵。
4、「山北黃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是秦嶺地區地理景色的寫照。
5、泥鰍吐氣泡,雨天將來到。
6、烏龜背出汗,出門帶雨傘。
7、知了叫個不停,連綿陰雨來臨。
8、螞蟻搬家,將有雨下。
9、蜻蜓飛得低,出門帶雨衣。
10、動物震前活動諺語:
老鼠搬家往外逃,兔子豎耳蹦又撞,雞飛上樹,豬亂拱;
鴿子驚飛不回巢,魚兒驚慌水面跳,鴨不下水,狗狂叫。
11、「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是雲貴高原的地形氣候特點寫照。
地理氣候諺語
鷺飛溪河,洪水必然到。
螞蟻搬家,長蟲(蛇)穿道,大雨滂沱。
雞早(進籠)睛,鴨早(進籠)雨。
狗食(喝)水,天落(降)雨。
大棘開花好種棉,小棘開花好蒔田。
筍殼包蚤(跳蚤)來,芒花掃蚤去。
春霧晴,夏霧雨,秋霧蒙蒙有點水。
老鼠做窩,寒流將到。
熱(日指太陽)朗晝,兩頭溜。
熱頭(太陽)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熱頭射一射,落雨落到夜。
南閃(電)三日,北閃對時。
石柱出汗,大雨滾滾。
缸壁出水,會落在雨。
白蟻繞燈飛,天將發(降)大雨。
燕子低飛,出門帶蓑衣。
蜘蛛結網屋檐下,外出要帶雨傘或笠麻(斗笠)。
雷公先喝歌,有雨也唔(不)多。
久晴見霧雨,久雨見霧晴。
久晴夜風雨,久雨夜風晴。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烏雲在東,有雨也唔凶。
天上雲交雲,地下雨淋淋。
月光生毛,落雨居多。
4. 古代文學的知識
第一編 先秦文學(36學時)
概況(1學時)
1、先秦文學的范圍。
2、我國文學的開端;原始歌謠和上古神話;神話是中華民族童年的網路全書,我國文學遺產的最早珍品。
3、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作為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詩經》無論在文學表現的對象和手法上均有開創的意義。
4、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了散文的興盛。歷史散文和
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輩出,為我國散文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5、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以《離騷》為代表的優秀詩篇,充滿崇高的思想情操,愛國主義的激情和浪漫主義的神奇色彩,開辟了我國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
思考題:先秦文學的概況如何?
第一章 上古神話(2學時)
1、神話與神話的產生。神話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經過不自覺的藝術方式所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態。」神話的產生與原始人的生產力水平及思維能力有密切關系;神話產生的途徑通常包括勞動生產和宗教活動兩個方面。
2、神話的內容。我國古代神話是非常豐富的,種類也十分齊全,諸如宇宙生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英雄神話、洪水神話,以及各種有關神格種類、習性、形態等描繪性神話,一應俱全。
3、神話的藝術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話是原始人浪漫主義精神的體現,它用誇張幻想的手段表達原始人對自然、社會的理解和想像。我國神話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內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創造精神,表現不屈不撓、頑強執著的追求,贊頌一往無前的獻身行為,具有積極向上的浪漫主義精神,在藝術上色彩濃郁,富於幻想。
4、神話的意義和影響。
思考題:1、上古神話的內容及特徵如何?
2、上古神話與原始宗教的關系如何?
第二章 周代詩歌與《詩經》(13學時)
1、古謠諺、咒語與周詩的形成。在《詩經》之前,我國古代詩歌已有了很長時間的發展歷史,古謠諺及古咒語是早期詩歌的兩種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詩歌的前驅。周代是我國古代詩歌大繁榮的時期,除《詩經》外,保留在《周易》、《左傳》等書中的詩歌也為數不少,可與《詩經》相比勘。
2、《詩經》的體制與編纂。《詩經》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首。分風、雅、頌三個部分。詩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東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為貴族、士大夫的創作,絕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詩經》的收集整理,過去有種種說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獻詩之說、采詩之詩及孔子刪詩之說三種。今人多以為《詩經》的匯集成編,大約是由朝廷及地方諸侯及樂師共同完成。《詩經》在先秦只稱為《詩》或「詩三百」,漢以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
3、《詩經》分類概述。①周部族史詩;②政治諷刺詩;③賦役詩;④農事詩;⑤情詩;⑥雜事詩。《詩經》是周代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反映,周代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情感均在《詩經》中有所印證。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長的歷史;有的表現貴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隸對社會政治的憂慮或不滿;有的表現貴族禮制生活及燕享酬酢、節日慶典;有的表現小國與小吏不堪驅使、抨擊勞逸不均的社會現實;有的展現周人農業生產的情況;有的表現愛情與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寫了周代婦女遭棄的社會問題;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關系與友情。總之,《詩經》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內容,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力作。
4、《詩經》的藝術成就。①《詩經》的現實主義藝術特徵及手法;②敘事、說理、抒情、寫景、議論諸體兼備的藝術手段;③《詩經》的句式與章法;④《詩經》的語言藝術;⑤《詩經》的賦比興手法。
思考題:1、何為六義、四始、毛詩、四家詩、變風變雅?
2、《詩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詩經》的主要藝術特色是什麼?
4、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在《詩經》中有何具體體現?
第三章 先秦歷史散文(5學時)
1、先秦歷史散文發展的基礎。社會大變革;思想文化領域的新空氣;社會發展對史書體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時期的歷史散文。甲骨文、金文為古代散文體制的起源;《周易》為占卜之書,其中也表現了一定的歷史內容;《尚書》為最早的記言體的史書;《春秋》是最早的編年體歷史大事記。
3、《左傳》。《左傳》的作者;《左傳》的體例與內容;《左傳》的藝術:《左傳》雖然是一部歷史著作,但具有豐富的文學性,它敘事注重故事性、戲劇性,有緊張動人的情節,長於寫戰爭,特別是城濮之戰、鞌之戰、餚之戰、長勺之戰,都記述得脈胳連貫,首尾完整而又變化多端,有聲有色。《左傳》尤其善於寫行人辭令。
4、《國語》。《國語》的體例及內容;《國語》的藝術:《國語》的成就遠不如《左傳》,不過其中也有寫得對話風趣、故事生動、人物性格刻劃得較為細致的出色篇章。
5、《戰國策》。《戰國策》的體例;《戰國策》的成書過程;《戰國策》的內容與藝術:《戰國策》所反映的是戰國縱橫家的思想,所刻劃的策士形象活躍生動,書中對政客及策士的權謀、譎詐進行了客觀的描寫,也記載和歌頌了某些有政治遠見、堅持正義、不畏強暴的人物和他們的生動事跡。《戰國策》在藝術上喜用誇張、比喻、寓言的手段,人物形象及故事均饒有風趣;語言風格縱橫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語言強勢,再加上辭采絢麗,生動傳神,語言能力比起以前的歷史散文,有了新的提高和發展。
思考題:1、試分析《左傳》在描寫戰爭方面的成就。
2、試分析《戰國策》的語言風格。
第四章 先秦諸子散文(5學時)
1、士的興起與諸子百家。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與士這一階層的興起有密切關系,由社會各個階層轉化而來的士,成為此期活躍於政壇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風雲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體系,成為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與早期道家的格言體散文。《孫子兵法》謀篇布局的特點;《孫子兵法》的語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孔子的思想;《論語》精粹的語言藝術;《論語》對人物性格及語態的描寫。
4、對話式論辯體散文《孟子》和《莊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論辯特點;《孟子》的語言藝術;《孟子》的寓言藝術;《莊子》的思想;《莊子》散文的浪漫主義特點;《莊子》的寓言藝術。
5、論說體散文《荀子》與《韓非子》。《荀子》說理文的藝術;《韓非子》的寓言藝術。
思考題:1、試析《孟子》散文的論辯技巧。
2、試析《莊子》散文的浪漫主義風格。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辭(10學時)
1、楚文化與楚辭的產生。楚國社會政治背景;楚辭的產生與楚地民歌俗樂的關系;楚辭的產生與楚地巫系文化的關系;楚辭的產生與中原文化的關系。
2、屈原的生平與作品的真偽。早年得志,任楚懷王左徒,與楚國貴族舊勢力的矛盾,奪稿、被讒、流落漢北,再放江南,自沉汩羅。屈原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著錄有25篇,其中某些恐為偽作。
3、心靈的迴旋曲——《離騷》。《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長篇自傳體政治抒情詩。全詩深刻表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與楚國舊勢力之間的矛盾,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與傍徨,他對故土的熱戀與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成為氣壯山河的人間正氣。《離騷》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情緒激昂、格調高亢,波瀾壯闊、氣象萬千。他還善於嫻熟地利用神話傳說的材料,馳騁想像,其中天界的巡遊,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此類描寫的經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對後世的詠懷詩、詠史詩、懷古詩產生巨大的影響。
4、流亡漂泊組曲——《九章》。《九章》的編輯與得名;《九章》的內容;《九章》分篇解析;《九章》的藝術。
5、祭神組曲——《九歌》。《九歌》的內容;《九歌》的藝術。
6、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影響。《天問》、《招魂》及其他。
7、楚辭的流變及其他作家。宋玉及其《九辯》、《風賦》等;楚辭對漢賦的影響。
思考題:1、楚辭這一新詩體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2、楚辭有何獨特的風格?如何表現?
3、《離騷》與《九歌》藝術風格之異同。
第二編 秦漢文學(24學時)
概況(1學時)
1、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二一年統一了長期分裂的中國,但不到十五年就覆滅。秦在文學上幾無建樹,只有統一前的《呂氏春秋》、李斯的《諫逐客書》稍可稱道。
2、漢是中國最強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漢武帝時代的中國,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物產最豐富、國力最強盛的國家。但統治者的奢侈,對外的擴張,使人民付出了「海內虛耗,人口減半」的代價。兩漢王朝後期的社會矛盾均異常激烈,各地起義暴亂不斷。這個時代背景對漢文學的發展有極大影響。兩漢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兩漢散文、漢賦、樂府詩和古詩十九首。
3、 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是兩漢史傳文的代表作。特別《史記》是紀傳體通史的鼻祖,是中國文學最傑出的散文作品之一。兩漢的政論文也相當發達,漢初的賈誼、晁錯,宣帝時桓寬,東漢時的王充、仲長統都寫出的政論文。
4、漢賦是一種新的文體。它主要從楚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文體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形式以主客問答為特點,韻散間用,善於鋪敘。漢賦雖在內容上多為漢帝國歌功頌德,但也不乏諷諫意義。在文體上漢賦對六朝文學影響頗大。
5、兩漢的樂府詩主要是底層人民的作品,多為「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風格質朴,長於敘事,其五言的形式對文人五言詩產生巨大影響。
6、東漢以後五言詩漸趨成熟,在詩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作。
思考題:1、兩漢文學的概況如何?
第一章 秦及西漢前期散文和辭賦(3學時)
1、秦代文學。秦在文學上幾無建樹,只有統一前的《呂氏春秋》、李斯的《諫逐客書》稍可稱道。《呂氏春秋》的體例;《呂氏春秋》的寓言藝術;《諫逐客書》在文體學上的意義。
賈誼和漢初散文。賈誼的生平;賈誼散文的三種類型;晁錯的散文。
2、西漢的賦作家。賦體源流;騷體賦——以賈誼賦為對象;散體大賦的奠基者——枚乘及其《七發》;散體大賦的代表作家司馬相如及其《子虛賦》、《上林賦》;西漢的其他賦家——東方朔、楊雄。
思考題:1、簡述漢賦發展的三個階段。
2、如何評價散體大賦?
第二章 司馬遷和他的《史記》(6學時)
1、司馬遷的生平。他出生在一個歷史學家的家庭,少年有家學淵源,誦古文及《尚書》、《春秋》等;青、中年時期的三次漫遊增廣了他的見聞,他也借機搜集了不少有關的遺事傳聞,對他寫作《史記》有直接幫助;開始寫作《史記》「草創未就」之時遭李陵之禍,進而發憤著書,並最終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2、關於《史記》其書。《史記》的體例;《史記》寫作的目的;《史記》的歷史觀。
3、《史記》人物傳記的思想內容。《史記》如何選擇傳主;《史記》如何寫傳主;《史記》人物傳記的思想傾向性。
4、《史記》人物傳記的歷史真實性與文學的藝術性。
5、《史記》人物傳記的文學成就。《史記》敘事生動傳神,描寫富於形象性。在史實的基礎上,常能通過取捨剪裁材料,突出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文章氣勢磅礴,又富於抒情色彩。並往往在書中借史事以舒寫憤懣,傾注入自己的感慨。魯迅先生曾盛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6、《史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思考題:1、司馬遷的生平與《史記》寫作的關系如何?
2、簡論司馬遷歷史散文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成就。
3、《史記》的論贊法和互見法如何表現
第三章 東漢的散文和辭賦(2學時)
1、班固和《漢書》。《漢書》的體例;《漢書》的思想及藝術成就;《史》、《漢》比較。
2、東漢的散文。
3、東漢的辭賦。
思考題:1、如何評價《漢書》的思想及藝術成就?
2、東漢時期有何著名的散文作家及作品?
3、東漢辭賦的概況如何?
第三章 漢樂府民歌(8學時)
1、關於樂府。樂府的機構及任務;樂府涵義的變遷。
2、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①表現富有階層生活的作品;②反戰作品;③表現農民與市民生活的作品;④表現愛情與家庭生活的作品。樂府民歌乃「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其作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所以頗具有「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特徵。詩中無論是寫上層人的奢華,還是寫下層人的窘況,均能以歌者本身的眼光去看,所以體現出鮮明的平民色彩和現實主義精神。
3、漢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和影響。題材多取資典型事件或某些場景;敘事詩的體制,富於戲劇性的獨白和對話,具有一定性格特徵的人物形象;詩體形式自由,整散不拘,五言為主,夾以雜言;語言風格樸素自然。
思考題:1、樂府民歌的思想價值有何體現?
2、簡論樂府民歌的藝術特徵。
3、樂府民歌在詩體發展史上的意義如何?
第三章 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4學時)
1、五言詩的起源。首先在漢代民歌中出現,最早的文人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張衡、秦嘉、趙壹等都有五言詩作。五言詩比四言詩在言志狀物方面更有優勢,也更易於再現詩體韻律的抑揚頓挫之美。
2、《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東漢末年士人的離別相思之苦與仕途失意的苦悶感傷。它的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善於用平淡而優雅的語言表達深摯的感情。
5. 《中國古詩詞大會》中的地理考點有哪些
1、 詩與天氣、氣候知識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解析:詩中後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於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
季風是由於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於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解析:溫帶大陸地性氣候條件早晚溫差大的真切實寫照舊;
「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陸游)
解析:形象地說明城市熱島效應現象。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劉禹錫)
解析:是四種降雨類型中對流雨的極好寫照。從詩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們體會對流雨的特點是降水強度大、范圍小、歷時短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
解析:形象地說明冷鋒過境時先刮風後降水或雪的天氣變化特徵。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解析:陰山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在陰山西北植被以草地為主,適宜發展畜牧業,生活著被稱為「胡」的少數民族。陰山東南部即漢族的主要聚居區,以種植業為主,也是古代所稱的「中原」。「不教胡馬度陰山」即遏止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解析: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於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於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於山腳的氣溫。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說明山坡兩側向陽坡與背陽坡的光照及熱量的差異。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解析:說明梅子黃熟的六月,夏季風北進,雨帶隨之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反映了我國南方氣候因受來自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山色如洗、一派生機的美景。岑參的「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則是描寫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入冬後的氣候狀況。
2、詩歌與地形河流知識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解析:由瀑布的高,自然讓人聯想到廬山海拔之高,不難想像到了夏季人們還要到位於南方的廬山避暑,由於廬山海拔高,山上的氣溫是較低的。正如位於赤道上的非洲最高峰乞立馬扎羅山上依然白雪皚皚。又如宋朝蘇東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寫佳句,反映出廬山的雄奇秀麗。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解析:這二句描寫的是黃河源源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上句寫大河之水天上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頭面顏喀拉山,黃河從這里發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了許多支流,經過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由於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它與第二級階梯高出2000-3000米,與平原地區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來。這種落差之大,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在幹流上相繼建立了多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青山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
解析: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而「彩雲間」三個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說明長江蘊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長江流到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由於兩岸青山的約束,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 ——李白《蜀道難》
解析:說明蜀道的崎嶇與蜀地的閉塞,可以想見以「天府之國」著稱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嶺環繞,不難理解貫穿陝西和四川的寶成鐵路(寶雞——成都)和貫通四川到西藏的川藏公路修建工程之艱巨。
3、詩歌與自然景觀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
解析:描繪了我國內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
解析:這枯藤和老樹,小橋和流水分別是對西部乾燥景觀和江南濕潤地區的對比寫照。
毛澤東「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給我們描繪了冬天的自然景色。
毛澤東的《昆侖》一詞中寫道「橫空出世,莽昆侖。飛出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既寫出了昆侖山之高,又寫出了山上茫茫蒼蒼的積雪,被狂風一吹,沸沸揚揚的景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題西林壁》
解析:詩人從橫看、側看,從遠視、近視一觀察廬山,所見的廬山雄姿各不相同,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為人在廬山之中。廬山飛峙於長江南岸,鄱陽湖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特別挺拔。主峰漢陽峰1473米,常隱沒在雲霧之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從地質構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
劉禹錫「海潮隨月生,江水應春來」
解析:揭示了潮汐現象與月相變化的關系。
白居易《海潮賦》「白浪茫茫與海邊,白沙茫茫四無邊,朝來暮去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解析:則說明了地球上海陸變遷及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
古詩與月相:「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詩中提到「月落」時間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黃昏後月亮剛剛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滿月。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黃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轉所引起的晝夜更替現象。
「海潮隨月生,江水應春生」 劉禹錫 ,揭示了潮汐現象與月相變化的關系和河流徑流量變化與季節的關系。
6. 誰知道有關河北省的文化,名勝,地理方面的知識,越多越好
下面資料供參考!詳細內容可通過搜索引擎進行搜索即可知道詳細內容。
石家莊的花會
井陘顛杠
藁城戰鼓
井陘拉花
背哥
定瓷
磁州窯
邢窯白瓷
曲陽石雕
河北梆子
滄州快板大鼓
河北吹歌
武安儺戲
吳橋雜技
附:河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十大重點項目
1、年畫:河北省的武強、內邱、永年、肥鄉、磁縣等地都是著名的年畫產地。其中,武強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年畫產銷中心,武強年畫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年畫博物館,現保存2000多塊年畫印版。內邱神馬是一種原生態的年畫形狀,構圖簡單,造型奇特,抽象古樸。永年年畫,磁縣和肥鄉的燈方也都有獨特的價值。
2、剪紙:承德、張家口、邢台、邯鄲、石家莊等地都有剪紙藝術,特別是蔚縣、豐寧、肅寧的剪紙在國內外有很大影響。
3、皮影戲:河北省是皮影戲的主要發源地和流行區域。唐山的樂亭、玉田、豐潤、灤縣和邯鄲磁縣的皮影戲在中外影響較大,藝人較多。
4、瓷文化:河北省的磁州窯、定窯、邢窯在我國的制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磁州窯在邯鄲彭城一帶,邢窯在邢台內邱縣。定窯位於保定的定州和曲陽。
5、後山文化:後山文化中心位於河北省易縣,有大小廟宇65座,山上有太陽神炎帝廟和我國最早水利專家後土廟。
6、黃巾文化:是我國歷史上數百次農民起義中惟一留下的農民起義運動的文化遺存,位於邢台縣西部的靈霄山。
7、周公與桃花女文化:位於邢台縣的周村和桃花村,他們的婚喪嫁娶儀式是漢族婚喪嫁娶風俗儀式的淵源。
8、耿村故事村和石頭村:是我國北方居落文化的代表。耿村故事村位於藁城,是群落文化的典型代表。石頭村位於井陘南王莊,是北方山區居住文化的代表。9、蔚縣古堡:是歷史上戍邊官兵和人民居住生存、御敵防匪的堡壘。至今仍保留著大小400餘座古堡300多座戲樓。
10、儺戲:是我國原始先民頭戴面具手舞足蹈驅逐疫鬼的儀式。河北的儺戲主要分布於邯鄲、廊坊、保定、張家口、石家莊5個地域。其中保存最完好、規模形式最大的是武安固義村的大型儺戲《捉黃鬼》。
參考資料:網路一下「河北 民間文化」 http://www..com/s?wd=%BA%D3%B1%B1+%C3%F1%BC%E4%CE%C4%BB%AF&cl=3
河北歷史文化名人
據介紹,「四美」為漢樂府詩《陌上桑》中的羅敷;漢武帝寵妃、「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李夫人;三國曹丕夫人、曹植《洛神賦》所追思的甄宓;《鶯鶯傳》、《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她們的出名更多地得益於詩詞歌賦及小說戲曲等作品,留傳下與之相關的「羅敷有夫」「傾城傾國」「翩若驚鴻」「待月西廂」等成語典故。
「八英」為戰國時期的廉頗、荊軻;三國時期的張飛、趙雲,南北朝時期的祖逖/劉琨(雙星合一)、高長恭(即蘭陵王);《水滸傳》人物武松和近代武術大師霍元甲。評選組織者認為,這些名人充分體現了燕趙兒女慷慨悲歌,勇於為國家、為正義犧牲的獻身精神和豪俠之氣。
「十聖賢」為黃帝、趙雍(趙武靈王)、藺相如、趙佗、董仲舒、劉備、魏徵、趙匡胤、趙南星、張之洞;
「十八才子」 為扁鵲、荀況、毛亨、祖沖之、酈道元、展子虔、高適、賈島、一行、李昉、趙佶(宋徽宗)、趙孟頫、郭守敬、關漢卿、王實甫、曹雪芹、紀曉嵐。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5-05/08/content_2929727.htm
名勝
河北省地處華北、渤海之濱,因位於黃河下游以北而得名。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開創了中華文明。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地屬燕國和趙國,故有「燕趙」之稱;漢、晉時置冀、幽二州,唐屬河北道,元又屬中書省,明屬京師,清為直隸,直至1928年始稱河北省。 悠久的歷史為河北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有以出土金鏤玉衣而聞名世界的滿城漢墓群,還有南、北鄉堂山、蒼岩山橋樓殿;這里的長城最長,保存得最完好,結構最具代表性,當然著名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更是為這里的長城增色不少;作為清代皇室的郊遊場所,河北省有清朝最大的皇家古典園林——承德避暑山莊、中國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和清代皇家獵場——木蘭圍場,同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和清西陵也在河北省。
給你些河北張家口的名勝古跡:
佛教古剎昭化寺
昭化寺,坐落在懷安縣懷安城鎮西大街路北,坐北面南,佔地面積3820平方米。整個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偏殿以及鍾樓、鼓樓、碑樓等形成,是一處以傳播佛教為主的大型古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 昭化寺原名永慶禪寺,初創於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原為民間祝禧道場,後因多年失修...
塞外桃源金蓮川
金蓮川位於河北省北部塞外沽源縣老掌溝境內,東南距首都北京200公里。境內山嶺重疊,溝谷縱橫,中央有一支小溪流,溪旁有大量湧泉,這就是白河支流黑河的源頭。 這里屬於蒙古高原向華北夏綠林過渡地帶。金
蓮川附近,大部分為森林覆蓋,主要為華北落葉松和楊樺次生林。在森林間隙及向陽山坡上,廣泛分布著山地草甸...
壩上明珠草原湖
閃電河草原湖度假村,位於內蒙古高原南端,張家口壩上地區沽源縣境內,南距北京市270公里。這里是一處由草原、河流與湖泊互相交織而成的一處奇特的高原草原風光,平均海拔1300米,總佔地面積為800餘公
頃。這里屬灤河上游閃電河流域,閃電河在這里千曲百回,沿著蜿蜒曲折的河道,緩慢地向北流去,形成眾多支流...
赤城「關外第一泉」
在張家口市以東70公里處的蒼山幽谷之中,有一處聞名遐邇的溫泉,這就是位於赤城縣的赤城溫泉。溫泉東距縣城約6.5公里,東鄰承德,西連宣化,北靠沽源縣,南接北京。赤城溫泉是高療效礦泉,來此洗浴療養,可
以消疾祛患,益壽駐顏。 赤城溫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遼統和十八年...
虎窩山和虎窩寺
虎窩山,矗立在懷安縣西南境內陰山支脈上,是塞外一方風景勝地,山場總面積2.4萬畝。虎窩山層巒疊嶂,霧氣氤氳,虎窩寺古剎掩映在綠樹林海之中,異石奇洞相伴,給山場增添了些許靈氣。 虎窩山主峰海拔18
72米,仰望山峰,白雲幾乎擦著山頂,雲影的飄移,使整個碧綠的山場忽明忽暗,平添了無限的魅力。山腳下,...
賜兒山與雲泉寺
在距張家口市區1.5公里的西部群山之中,屹立著一座巍峨挺拔、風光秀麗的奇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賜兒山。 遠望賜兒山,峭壁如削,萬木崢嶸,在其山腰深處,有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雲泉寺。該寺始建於明洪
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餘年。所以叫雲泉寺,是取「白雲深處有清泉」之意。它是佛、...
一峰奇秀雞鳴山
雞鳴山位於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境內,佔地17.5平方公里,海拔1128.9米,是塞外最高的孤山,有「飛來峰「之美稱,元朝詩人郝經曾用「一峰奇秀高插雲「的詩句來形容雞鳴山的高峻。此山景觀峻秀,偉岸挺拔,
如巨人參天,又如天然屏障。每當夏、秋之際,白雲環腰,景色宜人,若大海波浪逶迤而動,令人嘆為觀止。 ...
古代驛站雞鳴驛
在懷來縣偏西北洋河北岸的雞鳴山下,有一座故城叫雞鳴驛。它距北京140公里,京包鐵路和京張公路(110國道)從這座城的南北通過。這座歷史上留下來的方城重鎮,在中國古代郵驛史上曾是個大型驛站,它在明、清
兩代對我國的軍事、政治、經濟、通信等方面都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特殊的戰略位置使之獨驛成城,它是當今...
南安寺塔
南安寺塔位於蔚縣城南西側。一說,始建於北魏佛都盛行時期,重修於遼;另據康熙四十五年《古南安寺修塔寶記》載,「蔚蘿南安寺塔自漢始也,未有城已茲塔。」可見其年代久遠。但據其結構造型分析,現存為一座遼塔。該
塔為一座8面13級實心密檐磚塔,因坐落在南安寺,故名南安寺塔。後寺毀塔存,...
蔚州玉皇閣
蔚州玉皇閣座落於蔚州北城牆上。玉皇閣高峻而雄偉,整個樓閣分前後兩院,前院由天王殿和15間禪房組成。後院正面為玉皇閣大殿,殿內正面為玉皇大帝塑像,兩側牆壁上為洞神壁畫,大殿用柱36根,柱上有精美的斗拱。
玉皇閣為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外觀三層,實為兩層。玉皇閣大殿前左有鍾樓,右有鼓樓。玉皇閣始...
水母宮
水母宮是張家口皮都形成和興旺的見證。張家口歷來為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貿易互市的重要場所。特別是清雍正年間以後,張家口成為張庫大道的貿易集散地。張庫大道是指張家口通往蒙古高原庫倫城(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
的貿易運銷路線,是繼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另一重要商道。張庫大道的繁榮,使張家...
官廳湖
官廳湖素有京畿明珠之稱。新中國剛剛建立的1949年,中央就作出了修建官廳水庫的決定。1954年竣工後,一座雄偉的官廳大壩橫卧官廳山峽,一座璀燦奪目的明珠——官廳湖誕生了。官廳水庫建成後,毛澤東主席親筆
題詞:「慶祝官廳水訓工程勝利完成」,並於1954年4月12日親臨視察。官廳...
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被譽為1993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的遼代壁畫墓群,位於宣化區下八里村北一里許的坡崗上。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壁畫墓營建於遼天祚帝天慶六年(1116年),墓主人為張世卿,系漢人,向朝廷進粟2500雲騎尉。這
座遼墓前後兩室的白灰牆壁上全是壁畫,總面積有86...
長城要隘大境門
在張家口市區北端,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長城關隘——大境門。大境門位於高聳入雲的東、西太平山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雄偉、險峻聞名於世。察哈爾都
統高維岳於1927年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蒼勁有力,更為大境門增添風韻。大境門...
宣化清遠樓與鎮朔樓
在古城宣化正中,有一座氣勢雄偉、造型別致、結構精巧的高大古樓,它就是被人們譽為「第二黃鶴樓」的宣化清遠樓。清遠樓,又名鍾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全樓高25米,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的
高大建築。樓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與昌平,北與廣靈,東與安定,西與大新四門通衢。樓內...
朝陽觀
朝陽觀 位於赤城縣後城鎮的滴水崖上,距張家口180公里。滴水崖有"幽燕第一峰"之稱,通體是一整塊高600米的摩天巨石,丹崖碧頂,峭如刀削。崖頭有一洞,名叫碧落洞,洞中玉泉終年滴水,隆冬不凍,滴水崖由
此得名。明文學家、書畫家徐文長曾題詩:"朝陽道觀一石懸,滴水孤崖百丈邊;余氣出關連大...
中國黃帝城
中國黃帝城 黃帝城佔地面積35.5平方公里,位於涿鹿縣礬山鎮西三堡村,距張家口124公里。 《中國上古演義史》雲:"千古文明開涿鹿"。《史記五帝本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而邑於涿鹿之
阿"。黃帝在涿鹿活動的記述,廣見於古籍之中。古往今來,此地遊人如織。唐代大詩人胡曾、...
7. 中國古代有什麼與地理有關的詩詞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山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回唐•李白《峨眉山答月歌》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溫帶大陸性氣候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垂直地帶性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衰皆自然。 ——地球公轉
8. 中國詩歌發展史
發展階段如下:
1、先秦啟蒙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志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採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
《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匯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
2、漢代興起
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頗為活躍。「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
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其標志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
3、魏晉成熟
三國、西晉時期留下的詩歌不多,僅有嵇康等人的詩歌作品。東晉詩歌漸多,產生了大量文辭絢麗的作品,而陶淵明獨以其清新的詩風為後世推崇。南朝文風絢爛,詩歌靡麗,大量用典,以齊梁的詩歌為盛。北朝詩歌樸素、有風骨,以《木蘭辭》為最好。
這段時期產生了大量的詩歌評論,對詩歌的內容、思想、鑒賞產生了巨大作用。南朝文人提出四聲說、八病說,對後來的詩歌創作、鑒賞產生巨大影響。
4、隋唐興盛
隋唐時期,詩風極盛。唐前期以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為最。李白、杜甫為盛唐詩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車行》等作品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許多雲彩。
中唐詩歌有大歷十大才子等人創作,白居易為中國詩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大,詩歌創作多憂國傷時。
唐朝中期,詞定型。唐中晚期產生了不少詞作,大量寫詞的有溫庭筠。
5、宋元繁榮
五代好詩較少,北宋詩歌以蘇軾為最好,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影響很大。南宋前半期,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詩作極多,成就很大。
五代十國時期,詞興起,馮延已、李煜為極好的詞作家。北宋詞成就極大,代表人物歐陽修、蘇軾、柳永、晏幾道、李清照等。
6、明代的「復古」與革新
明代初期,詩歌復興,代表作家劉基、高啟。明朝中期,台閣體、前七子、後七子相繼興起,作品多為歌功頌德、復古、學習古人等。明後期詩歌成就不高。
7、清代的虛假「中興」
清朝詩歌作品、作者數量巨大,濫作之多,觸目驚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後期有龔自珍等人,詩作不佳。
8、近現代的虛大與危機
近代詩歌初,沿習古制,但產生了黃遵憲等怪胎。詞作有王國維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運動之後,新詩興起,即現代詩。民國現代詩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詩,格調不高、不押韻、內容貧乏、矯揉造作。
新中國建立以後,詩歌創作一度陷於停滯。1978年後,十年內朦朧詩大為盛行,代表人物北島等。20世紀開始以後,網路詩歌興起,雖然水平錯落,但是佳作頻多。
(8)中華詩詞地理知識擴展閱讀:
現代(當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詩歌、新月派、現代派、湖畔派、九葉派、朦朧詩、第三代、中間代、70後,80後等。
1、新國風
新國風即國風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新國風的基本定義是:秉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精神,站在民眾的立場,用凝練的語言、流轉的韻律、表達抒發自己對於當代生活的切實感悟,並力求達到曉暢明白卻又內蘊深厚的藝術效果。
2、「五四」派
現代詩歌是「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其主體是用白話寫作,以打破舊詩詞格律為主要標志的新詩。代表初期新詩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寫於1920年前後,傳達著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開一代詩風。
3、新月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
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9.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分別用哪些詩句來比喻
1.北方地區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2.西北地區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青藏地區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 (黃河發源地)
4.南方地區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10. 中華傳統文化資料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