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東夷傳日本的地理位置
1. 為什麼古代日本國名這么怪,「狗奴」國,「
不是狗奴,而是倭奴國。根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建武中元2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
這個記載證明,倭奴一詞並不是中國的發明,而是日本人自己的稱呼,就是說,日本人不管出於什麼動機,但歷史證明,日本人將自己的國家當時稱為倭奴國,將自己稱為倭奴。近年日本考古發現一金印,上刻「漢委奴國王」。都可以證明是有這事。
倭,《說文解字》釋為:順貌。從人委聲,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列島以及其近鄰的的通稱,居民稱為倭人,而稱國家稱為倭國,並無侮辱他們的成分。
網路那個什麼光武帝賜國名的說法,就有些說不過,一個國家怎麼可能立國那麼久,都沒有自己的國號呢?主要是網友惡搞,順便貶低下日本人,嘲笑他們長得矮罷了。
但他們來中原朝貢,請求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倒是真事。隋唐以後,倭人政權開始自稱日本,中國於武後時亦改稱其名為日本。其他亦有日本為唐朝賜給倭國的國名之說。
倭地位置由於《三國志》所記倭地位置為「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里,始度一海,千餘里至對馬國……又南渡一海千餘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國,官亦曰卑狗……又渡一海,千餘里至末盧國……東南陸行五百里,到伊都國……東南至奴國百里……東行至不彌國百里……南至投馬國,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馬台國,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陸行一月…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方位混亂錯誤,使得中國後世將其地理位置視為揚州之東。
《唐史》注言:「又倭國,武皇後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餘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
《三國志·東夷傳倭國條》曰:「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
《後漢書·東夷列傳倭國條》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中略…其大倭王居邪馬台國……其地大較在會稽東冶之東,與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晉書·四夷列傳倭人條》記:「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昔夏少康之子封於會稽,斷發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中略…計其道里,當會稽東冶之東。」
2. 為什麼把日本叫倭國
「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樣都發音為「yamato」,和「大和」一樣為日本國的別名專,都代表日本民屬族的意思。且「倭」字:「順兒,從人,委聲」,「順」在這里有「順從」的意思,所以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
後來,許多中國百姓把一些流浪日本人海盜稱為「倭寇」。此時,倭「字因寇字而帶有一定的貶義。
(2)後漢書東夷傳日本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
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 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3. 日本是如何從「倭」國到「日本」國的
中國史料第一次提到日本是在《漢書?6?地理志》里,書裡面把日本叫做「倭」由百來個小國組合而成,每年會定期向中國朝廷進貢。那麼日本是如何從「倭國」變成「日本」的么?
中國史書再有日本記載的時後已經是《後漢書?6?東夷傳》和《三國志?6?魏國書》裡面。《後漢書》中記載了2世紀末的倭國大亂,結合當時的一些部落遺跡,有人認為這說的就是神武天皇東征(日本第一代天皇)。而《三國志》裡面說,3世紀前後倭國大亂,亂世中又一名女子被立擁為邪馬台國的女王,名叫卑彌呼。當時此女曾在魏、蜀、吳打得不可開交之時派使者到魏國,並且魏國冊封她為「親魏倭王」,將倭國當做在吳國背後安置的一枚棋子。之後邪馬台國並沒有再出現在歷史上,而在日本的第40代天皇天武天皇之前我們都稱呼日本為「倭」。這個天武天皇又是怎麼來的呢?
公元668年,日本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在瓦解蘇我氏(在這之前日本權侵朝野的一大政治勢力)之後順利登基。不久後就發生了一場日本古代規模最大的戰爭。天智天皇的兒子大友皇子與他的弟弟大海皇子,也就是一場叔侄之間的戰爭。
按照日本教科書中的說法,天智天智天皇原計劃將皇位傳給大海皇子,後來由於偏愛大友皇子,所以中途改變了意圖。察覺到此的大海人皇子字身體不好為由宣告出家,但據當時目送大海人皇子出家的朝廷大臣所說,那時大海人皇子離去的背影有如「將填翼猛虎放生了一般」,在場眾人都能感受到他對皇位的野心。果不其然,671年天智天皇駕崩,大友皇子繼位,大海人皇子旋即宣戰,雙方勢力激戰了將近一個月,死傷數萬,最後大海人皇子一方攻陷皇宮,大友皇子自殺。這是日本歷史上頭一次叛亂者獲勝的戰爭,史稱「壬申之亂」。
大海人皇子於公元673年正式登基皇位,稱天武天皇,上位後他沒有設置瓜分權利的大臣,加上了天皇專制,並完成了日本第一部獨立法令,完全拋棄「倭」,開始正式立「日本」為國號。就這樣,日本從中國的冊封地走了出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與日本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也發生了巨變,當時唐朝和「三韓」裡面的「新羅」滅掉「三韓」裡面的百濟以及高句麗,而天武天皇在位期間曾經幫助百濟殘余勢力組成聯合軍試圖收復百濟。結果日本水軍被唐朝水軍徹底擊潰,只能狼狽逃回日本,而百濟跟高句麗滅國後很多難民逃往了日本,是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移民。
4. 我想知道關於日本為什麼原來叫倭國,而在什麼時候又改叫日本了誰能把這斷歷史說說
最早對日本有確切記載的歷史著作是東漢史學家班固寫的《漢書》。該書《地理內志·燕地》成日本列島為「倭」容,當時日本列島的人接受了這一稱呼。
公元6世紀,倭國開始大力吸收中國的先進技術、文化,從而使其政治,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漸強。倭國國王逐對「倭」的稱號感到不滿,並自認為居於國之東,乃日出之處,便逐漸用「日」字代國名。據《隋書·倭國傳》記載:公元607前倭國派遣小野妹子使隋,國書上寫著:「日出出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由過去自稱倭王改為稱「日出處天子」。
公元645年(大化元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通過大化革新,完成了日本全境的統一,將國名正式定為日本國。
倭更名為日本。《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可見,日本得名與日出有關系,至少在公元670年已改用現在的國名。
5. 為什麼漢朝稱日本人為倭人,而現在他們的平
日本人被稱為「倭」源於中國的漢朝,出自《後漢書》中東漢光武帝劉秀回「漢委倭王」答的典故。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公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有一個小國向漢朝派遣使臣,東漢光武帝劉秀很高興,就封日本小國王為「倭王」,並向他們授了印記,使之成為中國的附屬國。之所以封日本人為倭王,一是由於當時的日本使者相對漢人又黑又?C又小,二是中國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有愛用蔑視性的稱呼的習慣,以此顯示天朝的權威。倭字本意是醜陋的、矮小的、瑣碎的意思。從此我們稱日本國為「倭的奴國」,日本人為「倭人」,對日本的其它一切稱呼也都加上個倭字,如:倭傀(古代的醜女);倭奴(中國舊稱日本為倭奴);倭刀(古時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鋒利著稱);倭股(日本產的緞子);倭夷(日本海盜)。有的史書乾脆把日本人和我們東方周圍的少數民族統稱為「東夷」。
6. 《後漢書·東夷傳》是如何記載海峽兩岸人民的交往情況的
《後漢抄書·東夷傳》已記載了海襲峽兩地人們交往的情況:「會稽海外有東鰻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及t喊洲。……有數萬家,人民時至會稽市。會稽東冶縣(今福建福州市)人有人海行,遭風流移至遭州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文中提到有傳說徐福率數千童男女也去一了該地。三國時吳國丹陽太守沈瑩《臨海水土志》言及「夷洲在臨海(治今浙江臨海東)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此夷舅姑子婦卧息共一大床,略不相避。地有銅鐵……」對台灣島的風上人情已有較詳的了解。
7. 日本名字的由來
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日本,意為「日出之國」。最早稱「和」或「倭」(均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台),「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7世紀後期。
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中國的《新唐書》則記載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朝鮮《三國史記》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條的記錄也與此吻合:「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唐朝人張守節則記載「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
考古上最早發現「日本」這一名稱的是2011年出土於中國西安的《禰軍墓誌》,該墓誌作成於678年。由此可見「日本」這一稱呼的使用最遲不晚於7世紀後期。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
(7)後漢書東夷傳日本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據歷史文獻《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與日本列島交往始於東漢,而之所以說是日本列島,是因為那時還不確定日本是個國家。
當時日本島上共建立了100多個小國,其中一個小國派遣使臣到東漢求助,因為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所以便稱之為倭國,因此也被稱為倭奴,冊封其皇帝為倭王。
日本人為「倭人」一直到三國、南北朝。而後日本列國忙於內部爭端,不少勢力都急於向中國尋求幫助,只得每年都朝貢並向我國稱臣,也使中華文明不斷輸入日本。
對日本的統一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此期間,我國對日本所有東西都加「倭」字,比如:倭奴、倭國、倭刀等。而後還有些史書直接稱為東夷和我國東方的少數民族一樣的稱呼。
唐以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漢化,知道「倭」的意思後,開始對「倭」字反感。公元五世紀,日本同意後,國名定為「太和」,並將太陽視為自己的圖騰。
公元七世紀,日本聖德太子覲見隋朝時,附國書:「日出處太子致日落出太子」以表示想和中國平等外交,隋煬帝看後便棄之不理,而這也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
而後,日本便於中國斷交,並與我國朝廷有戰事。唐開國以後,日本又急忙歸附我國,在武則天在位時期,日本遣唐使將國名改為日本,並求武則天改名。
武則天便下詔書,而這也是歷史的證據。從此,日本便在我國外交書上出現,而對內我們仍以倭國為日本國名。
8. 三國志.魏志.東夷傳的內容是什麼(要詳解)
魏志倭人傳是日本對於中國史書《三國志》中記載魏國歷史的《魏書版》(通稱《魏志》)中權〈東夷傳〉所記載的倭人條的通稱。這是現存對於古代日本的情況最早的紀錄(約成書於3世紀後半,280年~290年間)。作者是西晉的陳壽。原本已亡佚,現存的版本均為後世之抄本。
全文共1988字,描寫了日本在大和王權建立以前(即彌生時代)的情況。當時的倭(後來的日本)是由許多小國構成,文中記述了各小國的位置、各國的生活樣式以及各國的官名等等資訊。由於其對各小國位置的記述可以有多種解釋方式,這就是現今對於邪馬台國所在位置的爭議起源。總之該文詳實記錄了當時倭人的風俗習慣、倭國的動植物等資料,可說是現今研究彌生時代後期的古代日本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9. 鑒真東渡之前有中國人到過日本嗎
有,秦朝徐福東渡應該就是去了日本。
10. 漢朝時,日本這個國家已經出現了嗎
日本是我國一帶來隔海相望自的近鄰,在日本列島上,很早就有居民生活。很早以前,我國就知道日本。日本在漢朝時被稱為「倭國」。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後漢書·東夷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當時,我國已經知道日本列島居民生產、生活的一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