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高山族的地理位置

高山族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4 23:18:55

1. 56個民族的地理位置

民族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蒙 古 族 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林省,黑龍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肅省,雲南省。
回 族 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河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雲南省,河北省,山東省,安徽省,遼寧省,北京市,黑龍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陝西省。
藏 族 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
維吾爾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南省。
苗 族 貴州省,雲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廣東省,湖北省。
彝 族 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壯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廣東省,貴州省。
布 依 族 貴州省。
朝 鮮 族 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
滿 族 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
侗 族 貴州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瑤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雲南省,廣東省,貴州省,四川省。
白 族 雲南省,貴州省。
土 家 族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 尼 族 雲南省。
哈 薩 克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
傣 族 雲南省。
黎 族 海南省。
僳 僳 族 雲南省,四川省。
佤 族 雲南省。
畲 族 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廣東省,安徽省。
高 山 族 台灣省,福建省。
拉 祜 族 雲南省。
水 族 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東 鄉 族 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納 西 族 雲南省,四川省。
景 頗 族 雲南省。
柯 爾 克 孜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
土 族 青海省,甘肅省。
達 斡 爾 族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仫 佬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羌 族 四川省。
布 朗 族 雲南省。
撒 拉 族 青海省,甘肅省。
毛 難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仡 佬 族 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
錫 伯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
阿 昌 族 雲南省。
普 米 族 雲南省。
塔 吉 克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怒 族 雲南省。
烏 孜 別 克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俄 羅 斯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鄂 溫 克 族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
德 昂 族 雲南省。
保 安 族 甘肅省。
裕 固 族 甘肅省。
京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塔 塔 爾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獨 龍 族 雲南省。
鄂 倫 春 族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
赫 哲 族 黑龍江省。
門 巴 族 西藏自治區。
珞 巴 族 西藏自治區。
基 諾 族 雲南省。

2. 台灣高山族的地理位置,急~~

大陸官方所謂的<高山族>
只是一個台灣少數民族的統稱
事實上台灣的<高山族>
一共有十四個種族
各有獨立的語言風俗和文化以及信仰
你的問題很難回拿答

3. 台灣的高山族有那些

台灣原住民(高山族)共有13族,另外屬泰雅族一支的賽德克族正積極爭取成為第十四個原住民族分別是:

1.太魯閣族 2.泰雅族 3.魯凱族 4.阿美族 5.卑南族 6.排彎族 7.賽夏族 8.鄒族
9.雅美族 10.噶嗎蘭族 11.布農族 12.邵族 13.撒奇萊雅族

地理分布: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
賽夏以鵝公髻山和橫平背山的脊線,分為南北兩群。

北賽夏分布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的十巴兒(Shipaii)、夏埔(Shigao)、碑萊(Pilai)。
南賽夏分布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瓦羅(Walu)、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馬陵(Malin)、坑頭(Invawan)、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
族人分布以苗栗縣南庄鄉最多,主要在東東、蓬萊、南江三村。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新竹縣竹東鎮亦有賽夏族人。
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
總人口近五千多人

邵族:
邵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之一族,曾有學者依據邵族的遷移傳說,認為是阿里山鄒族的一支,又依其分布與鄰近的布農族關系較為密切,也有學者認為,邵族的文化恰介於漢族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的邊緣,因此有人主張,邵族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群,亦或最早漢化的高山族群,但事實上,邵族擁有獨特的語言和豐美的文化特質,其本來就是獨立的 一族是無庸置疑的,而邵族族人普遍反對被視為平埔族群之一族,長期以來,他們力爭能成為「台灣原住民族之第十族」。
今天,邵族原住民居住的范圍,局限於日月潭一帶,絕大部份聚居在稱作德化社的日月村,少數幾戶定居在水裡鄉 大平林,戶數大約六十餘戶,人口數近三百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可以說是台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更是人類的瑰寶。
邵族的本來風貌,保有諸多文化特質,他們自古以來,依存著日月潭,及其周圍的這塊福地,生生不息,創造了豐碩的文化,從採集、漁獵、農耕諸生產中,蘊育出燦然可觀的人文特色

鄒族:
鄒族大致分為北鄒及南鄒,當中的北鄒指的是阿里山曹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南鄒是指卡那布亞族及沙阿魯阿亞族。
鄒族又稱曹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布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總人口近四千多人

魯凱族:
魯凱族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
住在西側為分布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布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脈東側的一支則分布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居住在台東平原邊緣地帶。
魯凱族分布在屏東縣和台東縣。
屏東縣霧台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台東縣卑南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
人口總數近一萬多人

排灣族:
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
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彎族分布地。
總人口數近七萬多人

雅美族:
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近三千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分布在紅頭、
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
台灣東南海外的蘭嶼島,面積四十五平方公里,是一火山島。全島大部份為山地,大半為熱帶雨林覆蓋。
雅美族人在山海交接處建立村落,住屋為半穴居。因四周環海,他們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回遊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也種植並食用薯、芋、栗。因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連帶使得魚舟下水禮也成為雅美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一。
由於地理隔絕,他們是原住民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

卑南族:
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
依其起源傳說,分為兩個系統:
一是石生起源說的知本系統,發源地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
一是竹生起源說的南王系統,發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檳榔、寶桑。
卑南族分布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美濃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
人口集中在台東縣,其中以台東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鄉,總人口數近九千多人

布農族:
布農族分布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
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
現今布農族的分布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布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
總人口數近四萬多人
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阿美族:
阿美族主要分布,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布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
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
北部群包括南勢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恆春阿美。
阿美族分布在台灣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沿太平洋岸的東台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包括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成功、卑南、台東市、花蓮縣新城、吉安、壽豐、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富里、屏東縣牡丹、滿州等十九個鄉鎮市。
阿美人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總人口數近十四萬多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泰雅族:
泰雅族分布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
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
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以山田燒墾和狩獵採集為生。
泰雅的黥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男子須獵首,女子需會職布,才可黥面。人口分布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布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
總人口數近九萬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噶嗎蘭族:
噶嗎蘭族大致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移往花蓮市附近及東海岸之風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
噶嗎蘭族為台灣平埔族的一個支系,原來分布於蘭陽平原一帶。十八世紀末期,漢人大量移墾蘭陽平原,並利用各種手段奪取噶嗎蘭族人的土地。迫於環境及生活壓力,噶嗎蘭族人陸續遷移至花蓮和台東地區,並與當地人混居、通婚。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的噶嗎蘭族人聚落,是現在噶嗎蘭族人較集中的地區。

太魯閣族:
清朝居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及花蓮縣秀林鄉之山區,目前住於南投縣者,分布於仁愛鄉之松林、盧山、靜觀
在花蓮縣者,除分布於秀林、萬榮兩鄉外,尚有一部分住於卓溪鄉立山村,及吉安鄉慶豐,南華與福興等三村。

4. 台灣的地理位置

由於韓國和日本沒有自然資源,只能從海外進口,因此大韓海峽到麻六甲海峽的東、南亞海路、堪稱韓國和日本的生命線。韓國和日本使用的原油等戰略物資的百分之九十九都經過這條航路,中國進口原油的百分之九十五,也從這條航路運輸。而且,三國出口商品,也必須經過這條航路才能到達印度、中東和歐洲地區。從台灣海峽走對於韓國與日本西南部的大型輪船比較近,而繞道巴士海峽距離較遠。大型貨輪很費油,當然不會舍近求遠。

5. 中國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京族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

白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

保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

藏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

達斡爾族介紹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朝鮮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拉祜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高山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

黎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

哈尼族介紹
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

哈薩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

珞巴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

赫哲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個民族鄉。

基諾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

滿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

門巴族介紹
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

納西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

傣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

徳昻族介紹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

東鄉族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

鄂溫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

鄂倫春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柯爾克孜族介紹
主主要 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

毛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

怒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

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仫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普米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

撒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

獨龍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

布朗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

瑤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

仡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畲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

土族介紹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

佤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

彝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裕固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

壯族介紹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

羌族介紹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

烏孜別克族介紹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

錫伯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

塔吉克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塔塔爾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

你的分可不好掙呀。

6. 台灣省的地理位置特徵

台灣島——中國第一大島,戰略要地。位於東海南部,西依台灣海峽(屬於東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東瀕太平洋;東北與日本琉球群島為鄰,距沖繩島約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距呂宋島約195海里。島形狹長,從最北端富貴角到最南端鵝鑾鼻,長約394千米;最寬處在北回歸線附近,約144千米。面積3.58萬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逾99%,為台灣省主島,在世界大島中列第38位。人口約2300萬(2006)。其中漢族約佔98%,高山族等約佔2%。 遠古時期,台灣與大陸便有密切的文化淵源。秦漢開始,海峽兩岸人民之間的交往頻見於史籍。三國時稱夷州。隋時稱流求。元代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隸屬福建同安縣(今廈門)。明代稱今台南一帶為台灣,後泛稱全島。明天啟四年(1624)和六年,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侵入台灣。南明定武十七年(1662),鄭成功收復台灣,置承天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被日本強行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中國政府收回。1949年國民黨軍隊退踞至今。 自然條件屬大陸島。處於東海大陸架南部邊緣。兩億多年前古生代晚期,地殼運動奠定了台灣島的地質基底。4000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地殼受擠壓褶皺上升,形成最初台灣山系;約250萬年前,地殼繼續褶皺上升,構成台灣島的現代地形。第四紀冰期海面下降與大陸相連,間冰期水面回升,復成海島。 島上多山,山地和丘陵佔全島面積2/3。分布於東部和中部,自東向西有台東、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條平行山脈,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以中央山脈為主分水嶺。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約佔全部山地的一半,海拔3500米以上山峰有30餘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中國東南部第一高峰。丘陵多圍繞5大山脈山麓,主要有北部的基隆、竹南丘陵,中部的豐原、嘉義丘陵和南部的恆春丘陵,海拔約在600米左右。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是北部的重要屏障。 平原多在西部。台南平原最大,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面積達4550平方千米,為島上農業興盛、人口密集、城鎮較多地區。南部屏東平原和東北部宜蘭平原亦為重要農業地區。狹長的台東縱谷平原介於台東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是東部南北天然交通孔道。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中部埔里盆地群。 海岸較為平直,岸線長1139千米,東部從三貂角至旭海為斷層海岸,雪山山脈北端、中央山脈北端和南端,台東山脈直逼岸邊,峻峭聳立,海底急劇傾斜,離岸數千米,水深即達一二千米;除北部有較大的宜蘭平原外,僅在花蓮、台東等地有小塊沖積平原。北部從三貂角至淡水河口為峽灣海岸,多岬角灣澳。西部從淡水河口至枋寮為沙質海岸,岸線平直,沙灘綿長,較多地段便於登陸;灘塗寬廣,多沙洲、 湖,尤以大肚溪口至曾文溪口一帶海埔新生地增長迅速。南部從枋寮至旭海為珊瑚礁海岸,多陡峭崖岸,前有裙礁,南端鵝鑾鼻與貓鼻頭間有較低平的南灣。 全島河流共151條,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別向東、西流入海洋,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險灘瀑布,富水力資源,不宜通航。以中部濁水溪最長,發源於合歡山,西流入海,長186千米,流域面積3155平方千米。河長大於100千米的還有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大肚溪,皆西流入海。天然湖泊很少,著名的有日月潭。 地跨北回歸線南北,終年受黑潮影響,屬南亞熱帶和北熱帶濕潤氣候,高溫、多雨、多風。年平均氣溫由北而南為21~25℃,7月平均約28℃,1月14~20℃;山地氣溫隨高度而遞減,3000米以上山地冬季有積雪。年平均降水量東、中部在2000毫米以上,東北部的火燒寮多達6300毫米以上;西部沿海一帶較少,多在1500毫米左右。降水量與季風有關,北部冬季多於夏季,南部適相反。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南風和西南風。夏、秋季常受熱帶氣旋影響,以7~9月最盛,平均每年有3.5次8級以上熱帶氣旋登陸本島。正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頻率較高,以花蓮及其附近海底最多。東岸屬不正規半日潮,大潮差1.2米。西岸北港溪口以北屬正規半日潮,潮差中部最大達4.2米,兩端為2.6米。北港溪口以南大部為不正規半日潮,潮差1~2米。其中岡山至枋寮段為不正規全日潮,潮差較小,約為0.6米。 本島西南有澎湖列島,東北有釣魚列島,周圍尚有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島、和平島、龜山島、綠島、蘭嶼、七星岩、琉球嶼等,連本島共86座島嶼。 經濟、交通耕地面積約佔全島面積1/4。糧食生產以稻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為主。其他有茶葉、熱帶水果、香茅等,為傳統出口產品。森林資源較豐,覆蓋率達52%。但木材自給率只佔10%~12%。畜收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3,漁業佔1/4。現有遠洋漁船約2000艘,總噸位約40萬噸,近海小漁船1萬余艘。 工業主要有製造業、電力業、礦業和建築業4大部門,以紡織、電子、化學、食品加工等項為主,同時發展以進口原料和出口加工產品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帶,並構成以台北、台中和高雄為中心的工業區。有大小船舶修造企業250餘家,主要製造集裝箱船、遊艇和漁船及修理船舶。大型船舶修造集中在高雄、基隆,高雄建有可容兩艘50萬噸級船的船塢。全年造船61.5萬載重噸(1990)。台北縣石門鄉和萬里鄉、屏東縣恆春鎮建有核電廠3座,其裝機容量佔全島電力1/3。原油產量不足需求量的1%。 島內交通以公路為主,由環島公路、橫貫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為干線構成公路網,總長約2萬千米。其中由基隆至高雄的高速公路,經西部14個縣市,長達373.4千米,是島內交通大動脈。鐵路主要為西部縱貫線和宜蘭、北回、台東、南回和屏東等線構成的環島干線,全長約913千米,其中由基隆至高雄的縱貫鐵路、長408.5千米,已實現電氣化,為鐵路主幹線。另有支線和生產專業鐵路約2000千米。有民用和軍用機場約50個,桃園和高雄為國際航空港。有大小海港10餘個,高雄、基隆、台中、花蓮和蘇澳為5大港口。主要有通往日、美及東南亞各地的定期海、空航線,對香港的海、空聯系均甚頻繁。1995年海運總吞吐量達1.41億噸,其中90%為進出口貨物。左營港為本島專用軍港,高雄、基隆、蘇澳等港部分作軍用。 軍事意義地處中國海區東南部前沿,又位於亞洲東部島鏈中環,為中國東南沿海和近海交通線側翼的海上屏障,是維護中國在東海、南海和太平洋海上權益的戰略要地。歷來常受外國侵佔,發生多次重大戰事。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日本倭船進犯福建後轉而占據台灣島西南岸,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戰船隊冒風浪經澎湖追殲倭船於台灣島近岸。南明定武十六年(1661),鄭成功率船隊乘滿潮出敵不意地通過水淺灘多的鹿耳門,駛入大員灣實施登陸。當荷軍以艦船兩次從海上反撲時,皆被鄭軍擊退。 1840~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期間,英艦曾侵入鹿耳門、雞籠(今基隆)、大安港等地窺伺和炮擊,皆被擊退。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派軍隊在台灣南部琅嶠(今恆春)登陸並進攻石門、牡丹社等地,遭到平埔人頑強抵抗達半年之久,日軍終以戰死、病亡600人後撤走。1884年(清光緒十年),法國在進行馬江海戰前後,皆派艦隊攻佔台灣北部基隆、淡水後轉而在海上對台灣封鎖。在大陸軍民的支援下,台灣軍民的抗法斗爭終於取得勝利。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軍民奮起開展反佔領、反割台斗爭。5月,日軍從三貂角一帶登陸,先佔領島嶼北部,後逐漸向南推進,台灣軍民在中部、南部利用有利地形殊死抵抗日軍佔領。斗爭持續達5個月,日軍以傷亡約3萬人的代價方佔領全島。

7. 關於高山族

高山族現有人口40多萬。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台灣本島的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人數月有二十九萬一千多人,分布面積約一萬六千多平方公里,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上,人口約十萬人左右。另有近3000人散居在大陸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居住在台灣省的高山族因地區、語言、文化的差異,又分為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以阿美人的人口為最多。平埔人因為散居台灣各地,20世紀後已基本漢化。

清朝統一台灣以後,統稱高山族為「番族」。又因分布地域的不同而分為「東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勢的差異分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發展水平及其與漢人關系親疏分為「野番」、「生番」和「熟番」。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台灣期間,稱高山族為「高砂族」、「蕃族」。台灣光復以後,台灣當局曾使用過「高山族」這一名稱,後來又稱「山地同胞」、「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1994年經過台灣高山族開展的「還名運動」之後,台灣官方正式承認了「原住民」的稱謂。我們在這里所講的「高山族「,則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祖國人民對台灣少數民族的稱謂。解放後,在1953年的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務院有關單位也正式採用並公布高山族這一名稱。

關於高山族的來源有很多種學說,主要有以下三種:1.土著居民說:連橫在《台灣通史》中提到「高山之番,實為原始」,認為高山族是台灣最早的居民;2.南來說:主要根據高山族人(平埔人)的體質、語言、文化等方面具很多與馬來人相似的特點,而認為高山族人來自菲律賓和婆羅州諸群島的馬來人,但是隨著台灣考古學、民族學和民族學的新發現,這種學說已經發生了動搖;3.西來說,又稱大陸說,主要依據考古發掘證明高山族原始文化與祖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的原始文化屬於同一類型,因而主張台灣高山族來源於大陸古越人一支。近年來最新的考古學發現以及文獻資料記載及高山族民間傳說,證明了高山族來源的多源論,即:高山族主要來自於祖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古越人一支,也有少數來自東北琉球群島和南方菲律賓和婆羅州諸群島以及密克羅尼西亞諸群島的居民,與早先遷來的古越人相互融合,逐漸發展成今天的高山族。

二、高山族的語言文字

高山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語言。 由於高山族居住的各地區語音的差別較大,有時彼此通話有些困難。經調查確認,高山族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 高山族的語言有20餘種,現在主要使用的有13種,可以分成三大語團,即:泰雅語團、曹語團和排灣語團。他們總的特點是屬於多音節沒有聲調的語言。由於高山族人長期和漢族人共同勞動生活,很多高山族人也會講閩南話。

三、高山族的生產技術

由於高山族長期受到外國殖民者的殘酷統治,生產力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各地區高山族人的生產發展也很不平衡。在平埔地區生活的高山族人,經濟發展水平與漢族大體相同,阿美人和泰雅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區農業已經十分發達,但是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人,如排灣人、布嫩人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狩獵、捕魚和採集仍然保留,但是在經濟生活中已經居於次要地位,僅作為農閑時分的一種法輔助性收入。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人,物物交換比較普遍。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高山族形成了獨特的基層組織——「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個氏族組成,大社由數個氏族組成,一般大社可達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實行民主政治,重大問題由社大會決定。社首領包括頭目(領袖)、祭司(或巫師)和長老會。是社的最高權力機構。頭目領導耕作、漁獵,裁決內部糾紛,幫助祭司組織祭祀活動。

多數高山族社以會所作為社的活動中心,也是男性年齡組織的教育訓練場所。年齡組織是社內部以年齡為序的一種等級制度。各支系的年齡等級劃分有多少之別,大致可分為幼年、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等級別。凡男性,都要歸入相應的年齡等級,擔負一定的社會分工。每隔數年,要舉行一次晉級禮。從少年開始,嚴格按照性別施以基本訓練。男性是狩獵、耕作方面的技能訓練;女性是紡織、家務及採集方面的訓練。男子一旦成年,要舉行隆重的成丁禮升入青年等級,進入會所食宿,並參加集體勞動和作戰。青年們在成丁禮之後,被承認是部落正式成員,才有權參與社政治生活。

高山族人在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有很多禁忌。如在收獲期內不準與外地人來往,也不準擅自踏入他人田地。狩獵時男人不準觸摸麻類,怕迷路、或負傷。女人不能觸碰男子的獵槍和武器,男子也不可隨便摸弄婦女用的織布機,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

四、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是靈魂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等。高山族一般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永世長寸,並在默默中保佑其子孫後代。所以一般將靈魂尊為神,對神的信仰大部分就是對祖先的崇拜。從而將祖訓看成是神的意志而不敢違犯 。

高山族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祭祀活動,居住在平原地帶的有播種祭、驅蟲祭、收獲祭,居住在山地和沿海地區的高山族有狩獵祭、漁祭等。

高山族內巫術比較盛行,其占卜方法有水占、瓢占、鳥占等等,並有多種形式的巫書。

五、高山族的歷史

230年 吳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人到台灣,帶回高山族數千人

1127—1279年 南宋政府將澎湖隸屬福建省泉州晉陽縣

1271—1294年 元朝政府派人到達台灣,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

1661—1662年 鄭成功進軍台灣,1662年收復台灣

1683年 清政府統一台灣

1885年 台灣建省,劉銘傳任台灣巡撫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在各地反割台的戰斗中,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1943年 開羅會議發表宣言確定台灣等地歸還中國

1945年 台灣光復

1947年 二.二八起義爆發,各地高山族人參加斗爭

六、高山族的文學

高山族人在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並流傳著豐富民間文學,主要為民歌和神話故事兩種形式。

高山族的民歌十分豐富,傳統的高山族民歌以歌頌勞動、歌頌祖先和歌唱新婚、會飲等為主題,樸素而鮮明地表現了高山族人的勞動生活和愛憎情感。現代的高山族民歌則多表達生產勞動和斗爭,戀愛和婚姻,舞曲和生活歌,懷念家鄉歌和童謠等。

神話故事是高山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高山族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後,人們對自然認識有限,往往藉助想像來解釋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神話故事也由此產生。高山族創造的神話故事主要內容包括:關於人類起源和風俗習慣的傳說;關於對地斗爭、社呢干產勞動和自然現象的傳說;關於動物和植物的傳說以及關於台灣和大陸、高山族和漢族之間歷史淵源的傳說等。這些神話故事通過高山族人口口相傳,延續至今。

七、高山族的音樂

高山族人民非常愛好音樂和舞蹈,其音樂也大都與舞蹈相伴,用高山族獨特的樂器加以演奏。

高山族的樂器主要有嘴琴、竹笛、鼻笛和弓琴等。嘴琴長約十厘米,寬約二、三厘米,用竹子削成薄片,中央開一細長的小孔,孔的一端鑲上極薄的銅舌,竹片的右端結著線繩,左手將凸面放在口上,右手輕輕拉動線繩震動銅舌便發出聲音,和呼吸相配合便可成音律。鼻笛是用長約三十七、八公分的兩根竹笛綁在一起,用鼻孔吹的樂器。弓琴形狀象胡弓,弓弦用月挑草的纖維製成,下端用左手握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撥弄弓弦便發出聲音。

每逢祭祀活動,高山族人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表達愉快的心情。

八、高山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民間歌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已經成為高山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高山族的舞蹈以模擬、反映和再現捕漁、狩獵、農耕等生產、生活的動作、場景為主,具有鮮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為集體群舞。人數從幾十到數百,甚至上千。常常以熊熊篝火為中心,群集飲酒,酒酣則歌舞並作,眾人攜手成為圓圈,忽爾「挽手合圍」,忽爾「連臂踏歌」,有節奏地跺腳、跳躍、搖身、擺手,場面壯觀熱烈。常見的高山族民間舞蹈有:

拉手舞:是高山族最為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們通常將其成為高山族舞蹈,他是以大家共同攜手且歌且舞為主要特點的。

杵歌:高山族有用杵和臼舂米的習慣,杵歌表現的就是這樣的勞動場景,舞蹈時婦女們身著節日盛裝,頭戴鮮花,持杵圍臼,且歌且舞,節奏由慢及快編製成意趣獨具特色的勞動樂章。

甩發舞:是雅美人婦女獨具特色的舞蹈之一,一般參加人數不限,有長發者便可。舞蹈時婦女們排成一列,手臂相挽,雙手撫胸,腳步前後踏動,慢慢地搖動身軀和長發。隨著音樂旋律的加快,身體和頭部的擺動幅度越來越大,逐漸進入高潮:前進、曲膝彎腰、長發前甩,繼而後退、直腰,順勢將頭發急速甩起。如此前後交替,周而復始。甩發舞以飄拂甩動的長長黑發為表演中心,蘊含著強烈的原始生命力,一直深受高山族人民的喜愛。

九、高山族的美術

高山族富有藝術創造才能,其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排灣人的木雕藝術頗為精湛,刳削是著名傳統工藝,他們僅用一把刀就能刳製成各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

雕刻工藝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更為普遍。有圓雕、浮雕,也有線雕、鏤雕、空雕。在一些生活用具、裝飾品、樂器上都刻著人物、動物、花卉等各種美麗的圖案花紋,刀法剛勁細膩,特富自然情趣,形象十分生動逼真。排灣人的雕壺、屏風和雕板(屋內的一種嵌板)、背椅、木枕、木桶、木匙、煙斗等,飾紋巧妙,刻工精緻。祭祀祖先「靈屋」的雕柱,更是讓人贊嘆不已。以及家屋的橫梁、屋檐、檻楣等都雕刻的五顏六色,十分美觀,其中以蛇形雕刻為最多。雅美人魚船上的雕刻也十分有名,在船舷兩側刻有人形和幾何紋樣,十分美觀。

在紡織方面,在久遠的年代高山族人就懂得用績麻織成「番布」。在泰雅、賽夏兩族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紡織」來決定其社會地位的習俗。他們的紡織方法基本相同,都有垂直紡軸,以手搓捻後纏於軸上。織機均屬較原始的平地腰織機。織機的夾布板兩端掛在織婦的腰際,經線的尾端繞結在經線筒或經線軸上,用兩腳蹬著。而阿美、雅美和卑南人則用兩根木柱插在地上,將經線板拌住,不用足蹬。但夾布板仍縛於腰際。織婦則坐在地上或凳子上從事紡織。按照傳統習俗,女子在織布小屋中工作,男子不得進入。紡織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間的平行條紋麻布。在布上進行刺綉、挑花,用於各種裝飾。

高山族婦女不但能夠織出帶有各種彩色紋樣的麻布,在刺綉方面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出現。高山族在衣褲、委屈怒、胸襟、頭巾等處多加上刺綉,以橫紋花樣最多,色彩鮮艷。

十、高山族的娛樂

刺藤球和盪鞦韆是高山族排灣人普遍喜愛的娛樂活動。刺藤球起源於「五年祭」,是五年祭祈祖禳福的一項重要祭典,祭司長老站在高台木架上將藤球高高拋出,一邊牽引長索,一邊高聲唱出象徵人壽年豐、武功戰績等吉祥物名稱。青年手持刺竿競相挺刺,每刺中一次,觀眾便狂呼吶喊、群情激昂,刺中者也會被視為英雄般對待,榮譽之至。

盪鞦韆是另一項青年男女踴躍參加的娛樂活動,盪鞦韆時,姑娘坐在鞦韆的藤墊上,繫上長索,請小夥子牽引操縱,兩廂配合。

十一、高山族的服飾

高山族的服飾有追求多樣化的色彩和偏向明麗華美的風格。各個地區高山族人的服飾有所差別,除排灣人外,其他地區頭領與人民的服飾沒有很大的差別,泰雅人和塞夏人上身穿著披肩、背心和胸襟,下身著褲,裹有腿布。服裝樣式男女不同,多用麻布和棉布製成。布農人和曹人有頭布、皮坎肩、胸巾、肚套、裹腿布等,婦女還有短上衣和長褲。排灣男子有和漢族馬褂相似的短上衣,婦女有長衫和圍裙。阿美人男子有長袖短襟小上衣、圍裙、披肩、纏頭布,青年女子的盛裝與男子大體相同,但裙子較長,,有包頭布。雅美人男子上身著對襟坎肩,下穿丁字褲,女子除無袖短上衣外,還有圍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批的偏衫。

此外,高山族男子服裝,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婦女喜以花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為冠可以說是一個特點。有些部族的男子還要佩戴耳環、頭飾、腳飾和臂鐲、手鐲,顯得絢麗多彩。高山族婦女服飾基本上是開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綉著精巧美麗的幾何圖案。這種開襟服飾是應亞熱帶氣候,可以起散熱快、涼爽的作用,也易顯示出人體上身的豐滿、健壯的體型,使人產生活潑、自由、嫵媚的感受。婦女的下身穿過膝的短褲,頭戴頭珠,腕戴腕鐲,腰扎艷麗的腰帶,脖頸上配有鮮花編成的花環。其帽子也很有特點,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頂上有圓形的圖案,是雅美人圖騰的標志。

高山族的男女服飾是色彩絢麗、華麗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飾是貝珠衣,又稱貝衣。這種衣服是用貝殼雕琢或小圓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線穿起來,按橫線排列縫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約需要五六萬顆貝珠。過去一般為酋長或族長做禮服用。以現在珍藏品為例,一件無領、無袖、無紐扣的對襟長衣,衣長100公分,寬44公分。以織有紅色花紋的原白麻布為底,周身綴滿用貝殼磨切成的貝珠串,共2700餘排,約8萬多顆貝珠;背面飾有三排帶銅鈴的珠串,每排四串。由於貝珠多,手工復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製成,因此十分寶貴。從貝衣的造型來看,泰雅人的貝衣多白色,耀眼,橫向排列整齊,給人一種純潔、整一中顯華美的感受。而排灣人的貝衣則以橙、黃、綠色為常見的色彩,近年來有些綴貝向黑色、暗黃色居多,做工較細致,圖案較多綴人像,珠多細圓透明,顯示出追求華麗的風格。古老的貝珠衣則扁長,無光澤,具有晦澀感,但當地群眾卻以古珠衣為珍貴和自豪。這和崇拜祖先的樸素淳厚的民風有關。貝衣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筐織貝」。如果是指這種貝衣,則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了。貝衣有時可作貨幣用,但更多的是審美欣賞價值,這是高山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貢獻。

十二、高山族的飲食

高山族通常一日三餐,有的地區一日兩餐。主食有米、小米、芋頭等。雅美人以水芋為主食。在主食的製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

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採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卜、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高山族普遍愛食用生薑,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

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 高山族人喜歡吃粘小米餅,排灣人又喜歡在粘小米中摻花生和獸肉用樹葉捲起來蒸食。

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薑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

高山族除雅美人外均嗜好飲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他們凡遇婚禮、生育、喜慶、建屋以及農耕、漁獵和祭祀,一般都要先釀酒而相聚狂歡。傳統酒器以瓢、竹筒、木勺、木杯、陶壇、陶杯最為普遍。排灣人的木製連杯極富特色。阿美人和排灣人的成年男女還嗜好嚼檳榔。

十三、高山族的居住

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人,房屋多為茅草屋頂的木版房,有些地區屋內要比地面凹下一、二尺窗戶也有一、二尺見方。排灣人地區多以長板石做屋頂的石頭房屋。屋內業多用長板石鋪地。雅美人的房屋大多建築在靠近海岸的山坡地帶,為預防風暴襲擊,用厚木版做牆壁,外牆用卵石砌成,屋頂鋪茅草。

此外,高山族還有谷倉、牲畜的圈棚和堆放雜物的倉庫。阿美人、排灣人和曹人地區還專門設有集會所。

十四、高山族的婚戀

高山族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近親之間不通婚。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地區的青年男女有戀愛的自由,通常是在生產勞動中選擇對象,在歌舞活動中也可以得到公開戀愛的機會,但是結婚必須取得的父母的同意。在布農人和曹人地區,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辦的。塞夏人地區有的實行交換婚姻,在個別地區也有指腹為婚的。

高山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年齡在各個地區沒有明確規定,一般說來泰雅人、布農人和曹人地區,男子在十七、八歲時,熟悉農耕和狩獵之後才酸成年。高山族的女子在十五、六歲熟練編制的技術時才可成婚。阿美人與其他高山族不同,男人結婚後要入贅女家,待生一子女後才能回到自己家裡。

十五、高山族的喪葬

高山族人去世以後要給死者穿上生前最喜愛的衣服,無棺槨,但是有固定的墓地。橫死者不準入祖塋,大都就地埋葬。高山族人死後家屬要粗食素服居喪哀悼,服喪期時間長短不等,視與死者的親疏和尊卑關系而異。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須等到服喪期滿之後才可另行嫁娶。

十六、高山族的節日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裡舉行宴請和歌舞集會。每逢節日,都要殺豬、宰老牛,置酒擺宴。高山族節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種糯米製作的糕和糍粑。不僅可作節日期間的點心,還可作為祭祀的供品。也將糯米做成飯招待客人。

高山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的習慣,這些祭祀活動大多與生產有密切關系,諸如:祖靈祭、穀神祭、山神祭、獵神祭、結婚祭、豐收祭等,凡是大規模舉行祭儀慶典,高山族人都要舉行盛大的歌舞集會,這些祭儀也成為高山族人的節日活動。

在高山族的各種節日中,以「豐收祭」最為隆重。「豐收祭」也成豐年祭、粟祭或豐收節,每年舉辦一次,屆時除擺酒席供品外,還伴以各種文體活動。節日里,人們穿起節日盛裝,婦女們戴上手鈴、手鐲,頸上掛起珠串,頭晌插上鮮花,男子在腰間佩帶一串銅玲,族人自帶一缸酒到場,圍著篝火,邊跳舞、邊吃邊飲酒,慶賀一年的勞動收獲,甚至通宵達旦。

科學成就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高山族也穿早了獨具民族特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但是由於長期遭受外國侵略者的壓迫,使得高山族社會發展較為遲緩且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文化的特點。

遠在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高山族的祖先就在勞動實踐中發明了紡織技術。高山族人搓麻成線,再用簡單的織機織成布。在紡織中,各地紡線織布的方法大體相同,工具略有差異,在北部的泰雅人和塞夏人存在婦女以紡織決定器社會地位的風俗。

傑出人物

阿碌(?—1874),台灣南部琅嶠牡丹社高山族領袖。1874年抗擊美、日軍在琅嶠登陸,阿碌父子與部眾30餘人壯烈犧牲。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簽署後,美國急於在中國大陸附近找到進一步侵略的據點,為此曾武裝侵略台灣,但在台灣人民的抗擊下未果。1874年日本在美國暗中支持下,製造借口入侵台灣,阿碌父子及其部眾世代居住的家鄉也由此成為戰場。1874年4月,日軍侵入琅嶠,焚毀村莊,牡丹社高山族人民團結一致,在阿碌父子指揮下,利用地形優勢,沉重地打擊了敵人,利用原始的武器,先後擊斃和擊傷五百餘敵人,在石門要隘的戰斗中,阿碌父子及其部眾三十餘人壯烈犧牲,為抗擊侵略者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阿碌父子領導高山族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業績和精神,始終為不為強暴的人民所銘記。

摩那?羅達奧(?—1930),台灣高山族人民的領袖,在1930年台灣霧社起義中,與他的兩個兒子一起領導高山族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失敗而告終,清政府被迫割讓台灣。1895年6月日本派出第一任台灣「總督」就職,開始了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灣五十年的殘酷統治。摩那?羅達奧是高山族馬漢博社的首領,同時也是霧社各部落中頗有威望與影響力的部落首領。日本侵略者在台灣的的血腥統治,使台灣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風起雲涌,在這種大背景下,爆發了震驚東方世界的霧社起義。起義持續了兩個月,先後擊斃、擊傷日寇四千餘人,日軍先後出動飛機和使用毒氣彈對起義軍進行鎮壓,最後起義戰士八百餘人全部壯烈犧牲,摩那?羅達奧父子也為抗擊外侮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摩那?羅達奧父子率領的高山族人民起義得到了祖國各民族人民的關懷和同情,也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贊揚。摩那?羅達奧父子的名字同霧社起義一道名垂青史。

8. 台灣地理位置簡介

台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周圍海域從3點鍾方向以順時鍾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台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

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

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台北為核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台灣最大族群。

(8)高山族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9. 高山族介紹(地理)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灣省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台灣省台灣本島的山地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以及蘭嶼上。台灣當局稱之「山地同胞」,簡稱「山胞」。因地區、語言的差異,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賽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別。此外,尚有10多萬已被漢化的平埔人。平埔人歷史上包括10個族群。他們散居在台灣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與沿海,長期與漢族雜處、通婚,較早接受漢族文化,至19世紀以後已基本與漢族融為一體。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還有4461人散居祖國大陸東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無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語言。 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

高山族地區處於台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

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各地區高山語差別較大。目前起碼有1 5 種語言,大致可分為"泰雅"、"曹"、"排灣"三大語群。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在台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與祖國大陸特別是福建的新石器文物關系密切,台灣人應是從祖國大陸遷移過去的。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華南古文化的特質,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產、嗜檳榔、嚼米釀酒、竹筒飲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貝、貫頭衣、筒裙、斷發文身、鑿齒、涅齒、穿耳、琴簫挑逗、構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鞦韆、木雕、獵頭、祭祀、巫術、太陽與蛇和鳥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話、射日神話、連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斷發文身、鑿齒、穿耳、生食海產、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質,印證了高山族與古越人;習氣共俗,源出一脈。

高山族過去長期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據史載,三國時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幹部落,部落成員稱為「彌麟」,公共事務由部落成員共同管理。他們使用石斧、石錛、石環、用鹿角為矛,用青石為鏃,以採集、狩獵為主,畜牧業尚不發達。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約尚處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至7世紀,已有了農耕、畜牧,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有少量鐵器。部落有酋長,無賦稅,公共事務仍由部落成員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員根據習慣法共同議決制裁辦法,輕者仗責,重則處死。無文字,不知歷法,崇拜山神、海神。集會時多舉行歌舞。已有雕刻與繪畫。歷宋、元、明各代,台灣與內地的聯系日益增多。據明代陳第《東番志》等書記載,當時高山族的農業、畜牧業和狩獵,雖較以前有了進一步發展,且已有部分特產與大陸沿海居民進行貿易,漢人以瑪瑙、瓷器、布、鹽、銅、簪環之類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間依然「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仍過著原始的生活。

17世紀以後,由於大量漢族遷居台灣,以及鄭氏政權採取有利於發展高山族經濟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會經濟發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發展進入封建社會。從16世紀開始,台灣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國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雞籠(基隆)一帶燒殺搶掠,當地高山族被迫遷居山區。以後又有荷蘭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灣,高山族人民給予了堅決抵抗,開展了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斗爭,表現出了誓死保衛家園的愛國主義情操。
17世紀漢族大批移民以前,台灣高山族處在原始社會階段。居住在山地的族群以狩獵為生。居住在平原的族群,從事燒墾農耕兼漁獵、採集,主要種植芋、薯、旱稻、穀子等。他們不知道犁耙鋤斧之工具,生產工具和農耕技術極為原始。

清代,隨著大規模的移民開拓,台灣的高山族普遍引進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居於平原和沿海的高山族生產和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開始種植稻、麥、黍、稷、芝麻、豆類等,而巢居穴處和深山老林之中的高山族仍以狩獵為主,兼事採集、種植。狩獵稱為「出草」,以捕鹿為主,兼獵野豬、野牛、熊、豹、兔、雉等。狩獵工具主要有弓、箭、矛、刀、火銃等,狩獵方法一般是焚獵、陷獵、射獵等,圍獵的場面十分壯觀。到了近代,狩獵已變為高山族的副業。在阿美人、卑南人習俗中,團體出獵是重大祭祀的宗教儀式前後必須進行的活動。蘭嶼的雅美人和海岸阿美人及日月潭邵人還從事漁業。通常用魚刺、魚叉、弓矢、漁網、魚筌、魚籠、竹罩、竹筏、漁船等工具捕魚。採用射魚、網撈、垂釣、築堰、毒魚、涸魚、簾魚、誘魚等方法。雅美人在每年3至6月是獵捕飛魚的旺季。他們以父繫世系群為單位組建船隊,夜間網撈。卑南人、排灣人、魯凱人等雖近海而居,卻不務漁業,仍以農業兼狩獵為基本生產形態。至1949年以前,高山族布農人和泰雅人的一部分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殘余,平埔人、排灣入、泰雅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已超越奴隸制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階段。平埔人、排灣人還出現租佃關系和貧富分化。

1949年以來,台灣省在國民黨的控制下,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達到了比較發達的階段,台灣經濟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影響和推動下,高山族的農耕兼漁獵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高山族居住的地區,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生長起來,高山族人民,特別是居於沿海和平原的高山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各地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差距很大。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經濟發展依然緩慢,生活水平相對較低。

高山族的民間文學包括歌謠、神話、傳說以及故事等,豐富多彩,古拙質朴。歌謠既有反映農耕、漁獵、採集等各種生產活動,又有記載部落征戰、抗擊外侮、捍衛疆土的打仗歌。還有習俗歌,累如貫珠;時政歌,抨擊時弊、鏗鏘有力。歌謠格調清新,音樂優美。高山族的神話內涵豐富,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與同胞婚配、征服太陽等為核心的神話體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願望、價值觀念和藝術修養。此外,還有許多以習俗、傑出人物、「小黑人」、動植物等為題材的傳說、故事。

高山族是富有藝術天才的民族。歌舞、音樂、雕刻等民族藝術馳名於世。史載高山族無論是勞動、戀愛、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圍,頓足踏歌,搖頭閉目,極備媚態。雅美人的甩發舞、賽夏人的矮靈祭舞、阿美人的豐收舞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高山族歷史上有構屋笄居、琴簫挑逗的婚俗,因而常用口琴、鼻簫等吹奏悅耳的旋律。此外還有鼻笛、鼻哨等管樂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擊樂器和弓琴等弦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悅耳動聽。

木雕藝術具有太平洋地區原始藝術的獨特風格,其中排灣人的木雕最為突出。無論住宅、武器與生活器皿均雕飾,刀法粗獷,造型古樸。圖飾以蹲踞狀人像為主題,還有圖騰特徵的人頭、蛇、鹿及幾何形紋的組合,追求強烈的色彩對比和誇張的寫實手法,藏魂魄於天然,納靈秀於朴絀。排灣人的木雕飾品為海內外樂於收藏。此外,雅美人的漁船也有別具一格的雕飾,其藝術境界為世人稱贊叫絕。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飲食以谷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平埔人還特產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內草漿伴上鹽即是)。昔日飲食皆蹲踞生食,現在飲食、烹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煙酒、食嚼檳榔.

高山族過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處,或辟竹編茅,架木為屋。現在住宅類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頂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講究造型和實用相結合。大都呈長方形或四方形,有門無窗。

高山族還有黥面、文身、鑿齒、涅齒、穿耳、除毛、束腹等身體裝飾習俗、身體裝飾一般出於成年、美觀、聯姻、紀功、尊貴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親結婚。男女大多自由戀愛結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愛情,有的阿美婦女到男方家贈物表示相思。喪葬形式,泰雅人、布農人、曹人多行屋內葬,埋屍於死者床下。排灣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將死者埋葬在屋前後空地,對惡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有許多禁忌:婦女懷孕後,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貓、穿山甲和並蒂果實等,忌生雙胞胎;忌見蛇、山貓、鼠、橫死者及其葬地;忌見動物交尾;嚴禁放屁、噴嚏、同族相奸;禁忌吃動物頭尾;禁忌男人接觸女人專用的機織、麻織品、小鋤及豬圈;禁止女性接觸男人專用的武器、獵具、會所等等。

高山族的重要節日有: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曹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飛魚祭,等等。高山族的傳統節慶通常與祭祀合一。紛繁復雜,台灣當局倡導因繁就簡,調整合並,以上列舉的是現在流行的主要節慶。在節慶期間,除歌舞聚宴外,還增添了體育比賽、文化展覽、游藝活動等。
高山族還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儀式。他們崇拜精靈,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創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靈妖怪。祭儀有農事祭(包括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收刈祭、新谷入倉祭等,主要的是粟祭)、狩獵祭、漁祭、祖靈祭等。盛行巫術,其中卜占方法有鳥卜、夢卜、水占、竹占、瓢占、飯占等,並有多種形式的巫書。由於漢族移民和荷蘭、西班牙殖民者的影響,高山族宗教信仰復雜。漢族帶去了佛教、西方侵略者帶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這幾種宗教都在高山族群眾中生根,現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錯並立的局面。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

歷史上,特別是明代以前,並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台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於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在所說的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1954年3月14日,台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9個族群(一說為10個族群,邵族也算一個族群)。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脈和東南部的島嶼上,少數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漢等地。總人口約40萬人,大陸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高山族內部語言差別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等十多個分支。沒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數從事農業,少數捕魚、狩獵。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

長期以來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共同抵禦外國侵略者的侵略,共同開發了台灣。在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台灣50年間,反抗斗爭尤為激烈,以1930年霧社起義規模最大。1947年又參加了以漢族為主的「二二八」起義。

禁忌 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日常食俗 高山族以谷類和薯類為主食。除雅美人和布農人之外,其他幾個族群都以稻米為日常主食,以薯類和雜糧為主食的補充。居住在蘭嶼的雅美人以芋頭、小米和魚為主食,布農人以小米、玉米和薯類(當地稱地瓜)為主食。在主食的製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布農人在製做主食時,將鍋內小米飯打爛成糊食用,排灣人喜用香蕉葉子卷粘小米,摻花生和獸肉,蒸熟作為節日佳餚,外出狩獵時也可帶去。但作為狩獵帶去的點小,餡里一般不加鹽巴等鹹味調料。泰雅人上山打獵時,喜用香蕉做餡裹上糯米,再用香蕉葉子包好,蒸熟後帶去。排灣人喜歡將地瓜、木豆、芋頭莖等摻合在一塊,煮熟後當飯吃。雅美人喜歡將飯或粥與芋頭、紅薯摻在一起煮熟做為主食。外出勞動或旅行,還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紅薯及類似粽子的糯米製品為干糧。排灣等族狩獵時,不帶鍋,只帶火柴,先將石塊壘起,用乾柴禾燒熱,再在石塊底下放芋頭、地瓜等,取沙土蓋於石塊上,熟後食用。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採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卜、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雅美人食用芥菜時先將正在生長中的葉擗下來,用鹽揉好,放兩三天後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繼續生長。高山族普遍愛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山林里的野生動物很多,如野豬、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排灣人不吃狗、蛇、貓肉等,吃魚的方法也很獨特,一般都是在撈到魚後,就地取一塊石板燒熱,把魚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鹽即可食用。排灣人小孩不許吃鰻魚,甚至其他魚的魚頭也不讓吃,認為吃了魚頭不吉利。阿美人在做肉菜時,喜把肉切成塊,插上竹簽,煮好後放在一個大盆里,全家人圍在盆邊,每個人用藤編小籃盛飯,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飯,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節,他們喜到水田裡捉小青蛙,帶回家中用清水洗凈,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來的生魚。他們還喜歡將打來的獵殺好去皮,加鹽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幾個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曬乾和烤乾等幾種方法,以腌制一、兩年的豬、魚肉為上餚。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薑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在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節日、禮儀、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熱情好客。喜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裡舉行宴請和歌舞集會。每逢節日,都要殺豬、宰老牛,置酒擺宴。布農人在年終時,用一種吃「希諾」的植物葉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慶賀。高山族節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種糯米製作的糕和糍粑。不僅可作節日期間的點心,還可作為祭祀的供品。也將糯米做成飯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動很多,諸如:祖靈祭、穀神祭、山神祭、獵神祭、結婚祭、豐收祭等種種,以排灣人的五年祭最為隆重。屆時除擺酒席供品外,還伴以各種文體活動。婚禮及宴請的場面十分豐盛和壯觀,尤其要准備大量的酒,屆時參加者都要豪飲,並有不醉不散的習俗。「豐收祭」這天,族人自帶一缸酒到場,圍著篝火,邊跳舞、邊吃邊飲酒,慶賀一年的勞動收獲,每年舉辦一次。排灣人在歡慶的日子裡常用一種木質的、雕刻精美的連杯,兩人抱肩共飲,以表示親密無間,如有客至,必定要殺雞相待。布農人在宴客時先把雞腿留下來,待客人離去時帶在路上吃,意為吃了雞大腿,走路更有氣力。魯凱人善以壘石為灶烤芋頭,經烘烤的芋頭外脆里軟,便於攜帶,也常帶給客人路上食用。排灣人婚慶時,將小米磨成粉,加水攪糊,包入魚蝦(蝦露出尾巴),捏成雞蛋大小的團,置於沸水鍋中燒,熟後撈出食用。

典型食品 高山族,十個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儲存肉類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豬肉別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灣人、布農人土法釀制的一種米酒。

高山族各族群介紹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布農人

布農人(布農是高山語「人」的意思)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萬多,居住於60個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脈以西的高峻山地,後向台東、高雄方向遷徙。現主要居住在南投縣的仁愛、信義鄉、高雄縣三民、桃源、茂林鄉、台東縣的海端、延平鄉、關山鎮、花蓮縣的萬榮、卓溪鄉、玉里鎮等。總族群下分3個小群:北布農人分布於中央山脈西麓;中布農人分布於高雄縣境內;南布農人散居於台東花蓮一帶。織布、編籃、製革、制陶技術比較發達。社會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後妻從夫、子從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魯凱人

魯凱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300多,居住於20個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濁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脈的東側大南溪流域,屬屏東縣三地、霧台,高雄縣茂林,台東縣卑南等鄉,其中以霧台鄉最為集中。魯凱人生活習慣與排灣人相同,他們住石板房,以陶壺、料珠、雕刻、紋身聞名。社會生活方面已有階級出現。每代成員中只允許一對配偶存在,權力由長男繼承,死後採用側身葬、直肢葬。語言、文化受布農人影響較大。

排灣人

排灣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約5.5萬多,居住於160個村落。原多生活於山麓一帶,後移住山地。其分布區域,北起大武山,南達恆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線,東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區,分別散居於屏東縣的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和台東縣的金峰、達仁、大麻里、大武等鄉。排灣人分為排灣和塔羅塔羅兩個亞族,前者居於該族分布區的中央部分,有濃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脈為界,又分為東本兩個小族;後者居於東海岸一帶,也分為東海岸和巴里拉利奧兩個小族。該族群有平民、貴族等階級之分。子女中居長者繼承權力。手工藝較發達。

卑南人

卑南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約7000多,分居於8個村落。傳說該族發源於台東附近的巴納圖,曾為台東平原主人。主要分布於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區,居住地是台東縣的卑南、金峰、達仁等鄉。過去曾與魯凱、排灣列為一族,1954年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族權是由長女繼承,家庭生活偏重於母方。

邵族人

邵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於南投縣境內的日月潭一帶。有人認為它是曹人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劃為布農人的成員,還有人把它劃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語言、風俗、習慣獨具特點,因而把它看成獨立的族群。

泰雅人

泰雅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4萬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個大族群。居住於120個村落。原先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後因環境壓力,逐步移居山區,主要分布於台灣北半部,如台北縣的烏來鄉,桃園縣的復興鄉,新竹縣的尖石鄉、五鋒鄉、苗栗縣的泰安鄉,台中縣的和平鄉、南投縣的仁愛鄉、信義鄉、花蓮縣的秀林鄉,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等。該族群下分泰雅和賽德克兩個亞族群。泰雅亞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開利克群;賽德克亞族也分東、西兩個群落。該族群有鯨面、紋身的風俗。男善狩獵、女善紡織,行從夫居。

雅美人

雅美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個村落。分布於台東縣蘭嶼島濱海地帶,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漁獵民族。語言幾乎與菲律賓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農業以種植水芋為主,工藝以制陶、造船、制銀較為著名。社會生活以核心家庭為主。該族群愛好和平,沒有獵頭等習慣。 他們最隆重的節日,是飛魚祭。

曹族人(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

曹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000多人,居住於12個村落。原分布於桃園大溪至大安溪一帶,定居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獅潭鄉等地。該族群下分北賽夏和南賽夏兩個小族群,族群內部,行從父居、妻隨夫行,常數代同居,同代中不一對配偶為限。每兩年舉行一次人矮人祭。

阿美人

阿美人(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對北部人的稱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約有12萬人。原分布於台灣東部縱谷平原南北兩端的秀姑巒溪口和恆春附近,後來移居東部縱谷及海岸線一帶的花蓮縣東部和台東縣的東北部,包括台東縣11個鄉鎮和花蓮縣12個鄉鎮。依據語言、習俗和地域差異,大體分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

賽夏人

賽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少,約有1075人。他們的祖先是從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帶平地,然後又逐漸遷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邊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帶山區,分屬於新竹縣的五峰鄉等地。

近況

目前在台灣一般以原住民來稱呼漢族血統以外的居民,「高山族」僅為其中的一類(以相對於另一大類為漢化較深的平埔族),並沿襲日治時期人類學家的研究,劃分為十數種族群,語言屬於台灣南島語族,各族於台灣總人口約44丌人,另有4400餘人散居於中國大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高山族皆居於山上。例如住在台灣東部花東縱谷的阿美族、以及居住在蘭嶼的達悟族(雅美族),就不是居住在高山上,因此這種稱法相對比較籠統。近年來基於尊重的立場,以及較正確的分類,已多使用「原住民」或各族族原名代替兩大族(高山、平埔)劃分,但亦有人認為「先住民」一詞更為合適。

10. 高山族的服裝與地理氣候的關系

高山族

高山族的男女服飾是色彩絢麗、華麗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飾是貝珠衣,又稱貝衣。這種衣服是用貝殼雕琢或小圓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線穿起來,按橫線排列縫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約需要五六萬顆貝珠。過去一般為酋長或族長做禮服用。以現在珍藏品為例,一件無領、無袖、無紐扣的對襟長衣,衣長100公分,寬44公分。以織有紅色花紋的原白麻布為底,周身綴滿用貝殼磨切成的貝珠串,共2700餘排,約8萬多顆貝珠;背面飾有三排帶銅鈴的珠串,每排四串。由於貝珠多,手工復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製成,因此十分寶貴。從貝衣的造型來看,泰雅人的貝衣多白色,耀眼,橫向排列整齊,給人一種純潔、整一中顯華美的感受。而排灣人的貝衣則以橙、黃、綠色為常見的色彩,近年來有些綴貝向黑色、暗黃色居多,做工較細致,圖案較多綴人像,珠多細圓透明,顯示出追求華麗的風格。古老的貝珠衣則扁長,無光澤,具有晦澀感,但當地群眾卻以古珠衣為珍貴和自豪。這和崇拜祖先的樸素淳厚的民風有關。貝衣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筐織貝」。如果是指這種貝衣,則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了。貝衣有時可作貨幣用,但更多的是審美欣賞價值,這是高山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貢獻。
高山族男子的服裝,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婦女喜以花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為冠可以說是一個特點。有些部族的男子還要佩戴耳環、頭飾、腳飾和臂鐲、手鐲,顯得絢麗多彩。高山族婦女服飾基本上是開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綉著精巧美麗的幾何圖案。這種開襟服飾是應亞熱帶氣候,可以起散熱快、涼爽的作用,也易顯示出人體上身的豐滿、健壯的體型,使人產生活潑、自由、嫵媚的感受。婦女的下身穿過膝的短褲,頭戴頭珠,腕戴腕鐲,腰扎艷麗的腰帶,脖頸上配有鮮花編成的花環。其帽子也很有特點,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頂上有圓形的圖案,這是雅美人圖騰的標志。祭祀時高山族人喜戴高大的銀盔。銀盔是財富積累的紀錄,他們把用實物換來的銀幣鑄成銀圈,做成頭盔,父傳子,子傳孫,世代相承。繼承人最少在頭盔上增加一個圈,兒子多把銀盔拆成圈分發給眾兒子,在這基礎上再鑄出新的頭盔,世代相傳,連綿不斷。每到節日或新船下水時,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常帶這種銀盔帽子。這是一種勤勞節儉和財富的象徵。高山族各部族之間的服飾還有一些差別。服飾是文化的象徵,是民族審美特徵的外化,高山族的服飾有追求多樣化的色彩和偏向明麗華美的風格。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