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臨沂市的自然地理環境

臨沂市的自然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4 22:15:32

1. 沂蒙山區位置與范圍 自然環境與環境效益 歷史人文 沂蒙山區的未來

沂蒙山區是個人文概念, 只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山區只分布在幾縣市內,並不是說該區域內全部是山,整個個沂蒙老區山地、丘陵、平原差不多各佔三分之一。像臨沂市三區、蒼山縣、郯城縣、臨沭縣、莒南縣大部分幾乎全是平原,一望無際,沂蒙山區特指以山東省臨沂市、日照市、江蘇省連雲港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包括臨沂市的三區九縣 ,日照市的絕大部分,淄博市的沂源縣,濰坊市的臨朐縣,濟寧市的泗水縣,棗庄市中區、嶧城區、台兒庄區、山亭區部分,江蘇省連雲港市、邳州、新沂、贛榆、東海等縣市的一部分地區等
主要山峰
巍巍八百里沂蒙,主要由沂山、蒙山、北大山、蘆山、孟良崮等高山攜帶無數丘陵組成。沂山、蒙山、魯山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山高坡陡,崮險嶺峻,峰巒連綿,山崮層疊,懸崖峭壁,巨石嶙峋,古木參天,飛瀑流泉,澗深溪清,沂河、沭河縈繞如帶。文峰山、浮來山、羽山、馬髻山以及七十二崮,雄奇秀幽,風光旖旎。 沂山東部的日照市面靠黃海,碧海與山色相映成趣。
沂蒙山兩大主脈—沂山、蒙山
沂山—中國五大鎮山之首
沂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城南45公里,屬國家AAAA級旅遊區、
[2]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東省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5平方公里。沂山風景區東距青島230公里,緊臨省道羊臨路;西距泰安140公里,西出口接泰薛公路;南距臨沂市150公里;北距濟青高速公路6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 沂山古稱「海岳」,有「東泰山」之稱,居中國五大鎮山之首。素享「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主峰玉皇頂海拔1032米,被譽為「魯中仙山」。 沂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史記》載,黃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為重鎮。漢武帝親臨至其下,令禮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屢有增封,祀典不廢。歷代大家名士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鸝道元、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以及明狀元馬愉、趙秉忠,清朝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等均至此攬勝,留下了大量詩章名句和碑碣銘文。 沂山森林覆蓋率達98.6%,為山東省之最,植物種類繁多。據統計,共有137科,480屬,1000餘種。以松類、刺槐、櫟類為主要樹種,還有水榆花楸、三椏鳥葯等珍貴樹種。沂山自然資源豐富,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8.9萬個,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氧吧」。春到沂山,山花爛漫,春意盎然;夏到沂山,飛瀑流泉,酷暑無影;秋到沂山,山果遍野,秋高氣爽;冬到沂山,銀裝素裹,疑入仙境。 沂山山體蜿蜒,氣勢磅礴,奧谷深幽,鍾靈毓秀,具有南險、北奇、東秀、西幽之特點,為汶、彌、沂、沭四水發源地。古齊長城綿延山巔。其峰峭、石奇、谷翠、水秀、古剎、「松濤」「雲靄」相映成趣。總面積6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032米,被譽為「魯中仙山」。
蒙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山東省第二高峰,「岱宗之亞」 蒙山,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章上》 60個漢字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為泰沂山脈系的一個分支。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西北部,跨臨沂市蒙陰、費縣、沂南、平邑四縣。東經117°35′-118°20′和北緯35°10′-38°之間,西北東南走向,綿延百餘里(約75公里),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位於平邑縣境內,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被譽為「岱宗之亞」,素稱「亞岱」。 蒙山自然風光秀麗,兼有泰山之雄壯、黃山之秀美、華山之險峻、雁盪山之奇絕。春天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雲霧飄渺,秋時漫山碧透,紅葉映照,冬日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登上龜蒙頂俯視四周,但見萬壑流雲,煙霞明滅,群峰相拱,像綠色浪濤滾滾北去;極目遠眺,田疇如畫,湖水如鏡,白雲悠悠,令人心曠神怡。不論何時登臨蒙山,都會讓人領略以清新、愜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閑適與曠達。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植被茂密。現有各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5%。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蒙陰雲蒙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個/立方厘米,是北京生態中心院內最高值的176倍,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蒙陰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於1994年12月被原國家旅遊局林業部批准設立,1995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9月被省旅遊局頒為「山東省十大新景點」。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2005年蒙山被中國新聞媒體和資深專家評為「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公園總面積5.5萬畝,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擁有野生動物:獸類10科15種,鳥類28科76種,植物100餘科900餘種,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課堂"之稱。 1999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再次監測,景區內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個,為北京地區的195倍,居全國之首,為該中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值。被譽為「天然氧吧」、"超潔凈地區",成為"中國最佳綠色健身旅遊勝地"。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名人自古絡繹不絕 蒙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蒙山,自古就是歷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 蒙山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世人注目。我國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書·禹貢》稱:「蒙羽其藝。」認為早在夏朝時期,蒙山、羽山帶就已種植作物。建國以來,蒙山麓區先後發現的幾十處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遺址,對此作了印證。西周時,成王封顓臾於蒙山之陽,主祀蒙山,說明當時蒙山已路身於我國名山之列。春秋時期,魯大夫莫斯的頌詩《閟宮》寫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奄有龜蒙,遂荒大東。」他把擁有泰山和龜蒙,視作魯國的榮耀。 西周在蒙山南北封國齊、魯,這兩個大國在軍事、政治進入的同時,華夏文化也開始在此傳播。它和當地的東夷文化由相互阻隔到相互融合,使蒙山及其周圍廣大地區的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而且這種現象經朝歷代,不斷延續和發展。在蒙山地區發現的漢畫像石墓,其建築和雕刻技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其他如西漢石碑、東漢墓闕以及春秋時期的徐子氽鼎等金石精華,有的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屬國家一級文物,都是上述現象的見證。由於社會經濟的發達和先進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區名人輩出,荀子、曾子、蒙恬、劉洪、匡衡、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公鼐、左寶貴等很多業績卓著的人物,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為我國社會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歷史上蒙山的道教和佛教都非常興盛。僧人道眾對蒙山情有獨鍾,把這里當作修煉正果、養生長壽的聖地。主要道觀有清虛觀、萬壽宮、九龍宮、觀音殿、承天宮、慈寧宮等,香火鼎盛的寺廟有明光寺、海螺寺和雲台寺等。早在五代時期,任過後晉水部員外郎的賀亢就修道蒙山,北宋蘇東坡曾和他的八十多歲的弟子喬仝有過交往並寫詩相贈。宋朝蒙山玉虛觀住持賈文,於宣和元年(1119年)被宋徽宗召見於汴京,賜給度牒、紫衣。明清時期,蒙山清虛觀屬全真道華山派,和道教「天下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有著密切聯系。正是這些宗教的活動,給蒙山留下了多處宏殿重閣,並洋溢著黃卷青燈、鍾響磐鳴的神秘氣氛。 蒙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育了渾厚的文化內涵,曾有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駐留蒙山,吟誦蒙山。孔子"登東山(蒙山,古時稱東山、東蒙)而小魯",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等佳句,蘇軾游蒙山詩曰:「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雲蒙漏澤春」;明代文學家公鼐作《蒙山賦》誦嘆蒙山;康熙大帝冬遊蒙山留下「馬蹄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詩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歷蒙山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詩篇! 一、文人騷客登蒙山:蒙山的壯美和深邃,曾為一些著名思想家所嚮往並涉足其地。這里既有孔子的游蹤,又有鬼穀子的身影。唐朝以來,蒙山更和詩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蒙山的歷史道路上,李白、杜甫、蕭穎士、蘇軾、張養浩、王世貞、吳梅村等許多人都留下了足跡。他們游賞風光,訪道弔古,譜寫了大量華美的詩文。 《詩經·魯頌》中就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記載;《論語》中記載顓臾王曾主祭蒙山。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登上蒙山,寫下「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名句。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結伴遊蒙山,杜甫寫下「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優美佳句。 春秋戰國時期,蒙山留下了儒、道、縱橫家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穀子的足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留有回馬嶺、聖憩石、小魯處等遺跡; 鬼穀子曾在蒙山修煉授徒,弟子過百,著名者有孫臏、龐涓。漢朝史學家蔡邕等也曾隱居此山。 二、帝王將相登蒙山:清聖祖和清高宗在南巡中,曾幾次駐蹕蒙山麓區,眺賞山色,並吟詩贊美,使得蒙山的文化底蘊更加厚重。唐朝玄宗皇帝曾率群臣登臨蒙山;康熙皇帝為蒙山寫下《蒙陰曉雪》,康熙皇帝冬遊蒙山,因蒙山山高雄峻、奇峰秀美,龍顏大悅,巡遊蒙山並留下「馬蹄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壯懷詩篇; 乾隆為蒙山寫下《望蒙山雪色》等詩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詩句,對蒙山頌揚備至。 此外,還有各種民間典故、流傳不勝枚舉,秦磚漢瓦、古剎廟宇、碑碣石刻等遺存悠悠林立。 蒙陰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12.8攝氏度,無霜期196天,年均降水998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民間歷來 有"七十二場澆花雨"之說,形成了天地和諧、生態良性循環。公園內山、水、林相依,大與小、高與低、動與靜、生命與無生命有機的層次整合,使得一草一木一石都是完美中的景點。雄、奇、特、稀,俊俏與朴實,一切源於自然,又融於自然。深山古寺,小橋流水,林木蔽日,踏花蹄香,鳥鳴幽谷,濤聲疊盪,使人回歸自然,享受自然。 在民族、民主解放戰爭時期,蒙山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和八路軍115師指揮部,在這里領導山東軍民英勇作戰,建立和擴大了山東各個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在此組織了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如今,當年一些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生地和著名戰場以及革命烈士陵園,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有的並新修了紀念建築物。其中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屬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另有多處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些則被定為山東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巍巍蒙山,氣勢磅礴,風光秀麗,集眾多名山優勢於一身,雄、奇、險、秀、翠、幽,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龜蒙景區以東魯在望、古道奇觀、玉泉枕流、鷹峰奇觀、一徑通天等十大景觀著稱。蒙山四季皆景,各有千秋。春來蒙山,百花盛開,彩蝶飛舞;盛夏之時,雲蒸霞蔚,瀑流懸空;金秋時節,紅葉如醉,碩果累累;隆冬登山,玉樹瓊枝,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不論何時登臨蒙山,都會讓人領略以清新、愜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閑適與曠達。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植被茂密。現有各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0%,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蒙陰雲蒙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上/立方米,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編輯本段岱崮地貌—中國奇葩、世界獨秀
在億萬年的地質演變中, 「崮」這種獨特的地質形態,稱的上是一個驚人的奇跡。 億萬年來「崮」宛若世外桃源、恍若如精靈居所,不被世人所認知,而等到「崮」這種奇崛的形態一個個如花朵般宛如仙子映入你的眼簾時,你除了贊嘆和驚奇,可能帶給你更多的還有激動。。。。。。。
秋、冬季節,「崮」也會忽然帶給人類一種大漠荒涼之美,丘陵上一個個美麗的「花骨朵」—崮、落葉、斜陽、山頭尖角,處處給人以雲漫之美。夏日近了,雷雨過後,更是讓人宛如置身幻境、桃源世外! 岱崮地貌鍾靈毓秀、造化天工,一個個神奇的方山形態,造就了無數奇絕美景,彷彿上天賜給人類的一個個光芒驚目的神奇明珠。 100個漢字(200位元組)
岱崮地貌—坐落於山東臨沂市蒙陰縣境內岱崮鎮,分布了30多座「崮」,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現在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這種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貌類型,在世界地質學上,並不為絕大多數地理專家和學者認知。「崮」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著名的孟良崮就是其中之一。
編輯本段文化聖地、燦爛沂蒙
沂蒙山鍾靈毓秀,名人輩出、燦若群星,是齊文化的代表和翹楚,就名人產出量而言,沂蒙地區穩坐頭把交椅。沂蒙之地為代表的齊文化與以孔孟之地為代表的魯文化,遙相呼應,相互激盪、影響,共同形成了齊魯文化的兩大精神內核。
算聖—劉洪(東漢)


中國珠算之父、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劉洪,字元卓,東漢泰山郡蒙陰(今山東蒙陰縣)人,約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劉洪於漢桓帝延熹年間(158-166年),「以校尉應太史徵,拜良中」。為官數載,清正廉潔,吏民皆畏而敬之。 劉洪在任山陽太守以後,還曾遷任曲城(今山東掖縣)侯相,地位與郡太守相當。劉洪在為相期間,賞罰分明,重教化,移風易俗,吏民畏而愛之,成為遠近聞名的頗有威望和政績的行政官員。 《後漢書》說,洪善算,當世無偶。東漢魏人徐岳所著的《數術記遺》一書。徐岳在書中說:「劉會稽,博學多聞,偏於數學……隸首注術,仍有多種,其一珠算。」徐岳所說的劉會稽就是劉洪。 劉洪是珠算之父,被尊為「算聖」。珠算是中國五大發明之一。 我國第一部歷法《乾象歷》 劉洪經過精心地研究,創造了我國第一部歷法《乾象歷》。《乾象歷》對歷代歷法的修訂產生過極大的影響,為後世所沿用。 公元206年,劉洪最後審定了他的乾象歷,這是他在初成乾象歷以後,又經過10餘年的研究、檢驗、充實和提高而成的歷法傑作。可惜,劉洪大約在公元210年去世,在生前他沒有看到他為之付出數十年心力的乾象歷被正式頒用。但他的心血沒有白費,經徐岳的學生闞澤等人的努力,乾象歷在公元232—280年正式在東吳行用。更重要的是,乾象歷以它的眾多創造,使傳統歷法面貌一新,對後世歷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歷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劉洪也以取得劃時代成就的天文學家而名垂青史。 月亮運動和交食的研究成果—領先世界 劉洪的天文學成就大都載於乾象歷中,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對月亮運動和交食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 劉洪當時提出的交食周期值的現代研究表明,其精度是入漢以來最高的,而且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先進的數值。這些事實和成果都表明了劉洪重視實踐及其檢驗、嚴謹公允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智聖—諸葛亮(三國)


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234年),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寫有《蜀相》名篇。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歷史評價: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復諸葛亮丞相詔書:「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劉禪祭奠諸葛亮詔書:「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 (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贊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兩首)、南宋詩人陸游的《游諸葛武侯書台》,唐朝竇常的《謁諸葛武侯廟》,唐朝章孝標的《諸葛武侯廟 》,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肯定諸葛亮才智的同時,曾試圖分析諸葛亮統一中國失敗原因,針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荊州、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魏的總戰略,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齣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2. 研究區的自然地理環境

本研究區位於河北西南部,南與河南省交界,西與山西省接壤。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河北邯鄲市。區內交通比較方便,京廣鐵路南北貫穿東部地區,公路成網,通往各鄉鎮和村莊。磁縣和涉縣處於邯鄲的西南端,屬於太行山南麓,它們與河南省林縣、安陽市以及山西省陽城構成太行山食管癌高發區。涉縣為山區,磁縣自西向東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臨漳縣和魏縣為平原。

(一)地貌類型

本區地貌受地質構造控制,形成沖蝕和堆積地貌。由西向東依次為山區—丘陵—洪積扇—沖積平原地貌。食管癌高發區基本處於太行山區,太行山的主體為北東—南西走向,海拔高度一般為1000~1500m,山峰陡峭岩石裸露,山谷則為大大小小的山間谷地和盆地。磁縣和涉縣在太行山南緣。磁縣西部為山地,山區地貌為沖蝕地貌。丘陵地貌分布於磁縣中部,是太行山脈的邊緣,並由此過渡到平原。丘陵海拔一般50~300m之間,呈向東傾斜的山丘、崗地及其凹陷盆地。洪積扇在磁縣東部和臨漳縣西部,為河流和洪水的出口和排泄場所,呈平緩東斜的扇形台地。在臨漳縣以東地區和魏縣為平原地貌,海拔小於50m,為漳河和滏陽河沖積而成。

表4-31993~1995年磁縣食管癌標化死亡率(1/10萬)

調查者:河北省腫瘤研究所、磁縣腫瘤研究所。

(二)水系和沉積物

本區發育漳河和滏陽河兩條水系,河流自西部山區流向東部平原。漳河水系發源於太行山主脈,大致由西向東流經涉縣、磁縣、林縣、安陽等地進入山東省。清漳河、濁漳河由西部、西北部匯合為漳河。它是本區的主要河流,河谷不寬,具山區河流特點。滏陽河發源於峰峰礦區附近太行山與丘陵交接帶,由西向東流經磁縣縣城,後轉向北流入邯鄲市,途中在馬頭附近有芒牛河匯入。除此之外,在涉縣和磁縣山區再無常年性流水匯入,這是因為在山區岩石滲水性強,且少有隔擋層。使表層岩石中的水向地下深處滲漏,而無地表水源出露。而在滏陽河上游岩石中有頁岩和煤層等隔擋層和蓄水層,使地下水位淺,地下水出露的源頭多,並在丘陵地區形成網狀水系。

漳河沿岸堆積物主要來自上游地區的砂和岩石碎屑以及附近山區洪水帶入的礫石碎塊。滏陽河的一、二級水系在峰峰礦區和磁縣中部的丘陵凹陷區容易受山洪的影響形成沖洪積堆積,這是在丘陵地區河床中經常見到的堆積景觀。河流的三級水系流經的洪積扇台地,甚至在臨漳縣杜村集附近淺層表土下也能見到礫石和泥沙的堆積。在兩水系之間的廣大山區無水源出露,山中大大小小的乾涸的河道,是洪水的通道,河床兩側有薄層沖洪積礫石層。臨漳以東漳河古道堆積大量的沖積砂和風成黃土。

(三)土壤與植被

在山區谷地和盆地中發育褐土或褐土型粗骨土,其母質為寒武-奧陶系灰岩、白雲岩、砂岩以及太古宙片麻岩等原地堆積的殘坡積物。丘陵地區有兩種土壤類型:一種是山丘、崗地的二疊系砂岩、頁岩、煤層原地發育的灰色草甸土和褐土,另一種為丘陵凹陷沖洪積層發育的紅色、褐色砂質或黏土質褐土。洪積扇的洪積層上一般也發育砂質-黏土質褐土。平原區為沖積砂和風成黃土發育的砂質黏土或砂土,漳河流域沿岸為沖積砂發育的砂土和砂質褐土。上述土壤中,山區褐土和丘陵草甸土成分與原岩關系密切,然而其它環境中形成的土壤成分由於母質的不同而可能有較大差別。例如丘陵的砂質褐土與洪積扇的砂質褐土由於洪水能量釋放的差異其母質堆積的成分必然不同,因此其土壤成分也應有所不同。土壤類型與氣候、自然植被、海拔高度、基岩等有關,在海拔700~1000m以上的山地,多為棕色森林土,低山和丘陵地帶主要是褐土,平原區為洪積沖積的黃壚土和黃淤潮土(陳君石等,1991)。

自然植被從山區到丘陵、平原發生變化。涉縣、磁縣西部的山區,主要樹種有栓皮櫟、槲樹、落葉松、白樺、油松、遼東櫟、槲櫟等。丘陵自然植被以荊條、酸棗為主,其次為野皂莢、洋槐、白羊草、黃背草、蒿屬植物等。平原自然植被較少,已開墾為農田,只在沙崗上長有砂棘豆、沙蓬、蟲實、蒺藜等,低窪區有鹽吸、矸蓬、枸杞等,河流、公路兩旁及居民點有加拿大楊、毛白楊、旱柳、垂柳、杞柳、榆、洋槐等。本區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人類活動的巨大破壞,僅在山地殘存少量次生林,原生植被保存極少。

(四)氣候條件

本區地處中緯度,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少雪,夏季炎熱多雨,氣溫變化劇烈。年平均氣溫8~13℃,無霜期140~210天,年平均降水量570~620mm,為半乾旱地區。

(五)人口、資源與環境

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和紅薯,還有水稻、高粱。經濟作物有線麻、蓖麻、棉花等。山區盛產柿子、核桃、花椒等。平原盛產梨等。

本區工業主要以煤、鐵礦開采為主。峰峰煤礦在磁縣中部一帶,是著名的邯邢鐵礦基地。銅、耐火粘土、鋁土礦、水泥灰岩、電石灰岩、石膏、瓷土、水泥粘土和黃土等也是本地的重要礦種。

涉縣、磁縣經濟落後,農民比較貧困。新鮮蔬菜較少,當地居民喜歡吃酸菜,動植物蛋白攝入量也較少。臨漳縣和魏縣地處平原,交通便利,外來食物相對豐富。

隨著人口急劇增長和生存的需要,在山區大量開墾荒地,越來越多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本來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土壤中的某些組分將發生變化,從而通過食物鏈對人體產生影響。而在丘陵平原地區則大量增施化肥和農葯,以提高糧食產量,由於化肥和農葯的積蓄同樣會改變生態環境食物鏈的成分,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3. 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是什麼

闡述一地的自然來地理環境自特徵主要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氣候背景;
2)地形特徵;
3)土壤與植被特徵;
3)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情況。
4)地質環境;
5)河流與水系情況;
6)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有興趣,可進一步訪問留言「網路知道hk的空間」——http://hi..com/hk20012002/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參考資料:hk原創

4.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因素、氣候因素、河流水文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
自然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貌、大氣、水圈、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並不斷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推動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
人文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 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5. 東營市 的自然地理環境

位置 面積 東營市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東營市境流入渤海。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119°10′。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4公里,總面積7923平方公里。 地質 東營市地處華北坳陷區之濟陽坳陷東端,地層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統及中生界三疊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東端)、車鎮凹陷(東部)、義和庄凸起(東部)、沾化凹陷(東部)、陳家莊凸起、東營凹陷(東半部)、廣饒凸起(部分)等。 地貌 市域內以平原地貌為主。由於歷史上黃河改道和決口頻繁,地表受洪水的反復沖切和淤積套疊,形成復雜微地貌。地勢沿黃河走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為28米(大沽高程,下同),東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為11米,東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7000。黃河穿境而過,背河方向近河高、遠河低,背河自然比降為1/7000,河灘地高於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懸河」。全市微地貌有5種類型:古河灘高地,佔全市總面積的4.15%,主要分布於黃河決口扇面上游;河灘高地,佔全市總面積的3.58%,主要分布於黃河河道至大堤之間;微斜平地,佔全市總面積的54.54%,是崗、窪過渡地帶;淺平窪地,佔全市總面積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於古河灘高地之間,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於微斜平地之中、緩崗之間和黃河故道低窪處;海灘地,佔全市總面積的27.05%,與海岸線平行呈帶狀分布。 氣候 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受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共同影響,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基本氣候特徵為冬寒夏熱,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晚春回暖迅速,常發生春旱;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濕大,有時受台風侵襲;秋季,氣溫下降,雨水驟減,天高氣爽;冬季,天氣乾冷,寒風頻吹,雨雪稀少,多刮北風、西北風。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冰雹、風暴潮、大風、大霧等。境內南北氣候差異不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長達206天,≥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農作物的兩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613.6毫米,多集中在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易形成旱、澇災害。 2009年全市年平均氣溫13.6℃,較常年偏高0.8℃;年降水量634.1毫米,較常年略偏多14.1%;光照時數2516.0小時,接近常年略偏少5.3%。總的氣候特點是:冬季氣溫以偏高為主,且冷暖交替頻繁,降水量較常年略偏少;春季氣溫起伏明顯,冷熱不均,降水量充沛並呈南多北少分布,5月上旬出現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澇天氣;夏季氣溫偏高,高溫日數較往年偏多,極端最高氣溫突破近四十年極值,降水量接近常年但時空地域分布不均,雷暴、冰雹、暴雨等天氣時有發生;秋季氣溫接近常年,呈現前期偏高、後期偏低的特點,降水以偏少為主且降水時段集中,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及11月下旬出現持續少雨現象。綜合評價2009年度東營市氣候條件對各行業的影響,屬於一般年景。 土壤 全市土壤分為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鹽土及水稻土五個類別。褐土主要分布於小清河以南區域,佔全市土壤面積的4%左右,是全市糧棉菜高產穩產區。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小清河南褐土區的低窪處,佔全市土壤總面積的0.6%,該土壤適種小麥、玉米、高粱等淺根作物,在農業上是較有潛力的土壤類型。潮土是全市面積最大的一類土壤,佔全市土壤面積的59%,在全市廣泛分布,是全市主要的耕種土壤,經耕作改良適種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鹽土在近海呈帶狀分布,其面積佔全市土壤總面積的36%,自然植被有蘆葦、黃須菜、茅草、蒿子等,該土壤類型不經重大改造難以為種植業利用,目前以開發水、牧養殖(植)為主。水稻土面積占土壤總面積的0.2%,主要分布於利津、墾利老稻區,經二十多年的水耕熟化,已初步具備了幼年水稻土的特徵。 河流 黃河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全境,在墾利縣東北部注入渤海,境內河道全長138公里。黃河水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含沙量大。據利津水文站1950~2001年實測資料,黃河年均徑流量332.6億立方米,最大973.1億立方米(1964年),最小18.8億立方米(1997年);最大流量為10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最小流量為斷流干河;年均輸沙量8.36億噸,最大21億噸(1958年),最小0.15億噸(1997年)。90年代以來黃河年徑流量減少,經常出現斷流。1999年後,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大對沿黃地區引水的管理力度,斷流現象趨緩,2000~2009年實現十年不斷流。2005~2009年,黃河全年徑流量分別為198.2億立方米、191.88億立方米、202億立方米(報汛值)、147億立方米(報汛值)、 136億立方米(報汛值)。 全市除黃河外共有骨幹排水河道30條。以黃河為分界線,黃河以南屬淮河流域,流域內水系多為東西走向,由南向北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陽河、泥河子、預備河,支脈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溝、廣蒲河、五干排,廣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東營河、老廣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豐河及其支流三排溝,張鎮河、小島河20條河流;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流域內水系多為南北走向,自西向東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草橋溝東幹流,挑河,神仙溝及其支流新衛東河10條河流。 海域 東營市海岸線北起順江溝河口,南至淄脈溝口,全長412.67公里,約佔山東省海岸線的1/7多。灘塗面積152萬畝,負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4800平方公里。沿岸海底較為平坦,海水透明度為32~55厘米。海水溫度、鹽度受大陸氣候和黃河徑流的影響較大。東營海域為半封閉型,大部分海域潮汐為不規則半日潮,平均潮差為0.8~1.2米,潮位最高超過5米,易發生風暴潮災。全市500多萬畝土地後備資源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旅遊資源獨特。近海在黃河及其它河流作用下,含鹽度低,含氧量高,有機質多,餌料豐富,適宜多種魚蝦類索餌、繁殖、洄遊。沿海石油、天然氣、鹽鹵等礦產資源豐富。

6. 什麼是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間,是地球氣相、固相和液相三種物質的交界面, 是有機界和無機界相互轉化的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

7. 山東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

山東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內氣溫11℃—容14℃,山東省氣溫地區差異東西大於南北。全年無霜期由東北沿海向西南遞增,魯北和膠東一般為180天,魯西南地區可達220天。
山東省光照資源充足,光照時數年均2290—2890小時,熱量條件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季節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於夏季,易形成澇災,冬、春及晚秋易發生旱象,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8. 用簡潔的語言,描述臨沂市的地理概況

臨沂地處東南沿海,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區位上,東靠日照港、嵐山港和連雲港,屬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范疇,處於山東和江蘇兩個經濟大省的交界處,南北交匯,海陸兼濟,發展空間廣闊。經過建國後幾十年的艱苦奮斗,臨沂市已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臨沂飛機場通達全國十幾個城市,京滬高速公路、日東高速公路、新亞歐大陸橋鐵路、沿海鐵路大通道在臨沂市境內縱橫交錯,構成了一個非常便捷的陸海空立體交通主幹網,加上不斷完善的現代化通訊網,使得沂蒙大地對外聯系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客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里多緯交匯,內外雙向互動,輻射海內外,一個大開放、大交融、大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臨沂市是一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幾十萬年前的沂河兩岸就活動著人類祖先的足跡,臨沂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聞名中外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就出土在這里,擁有精美的漢畫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漢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博物館存有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300餘件。臨沂還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書聖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算聖劉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鄉。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著沂蒙大地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光輝。 景觀:蒙山森林公園、王羲之故居、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孟良崮旅遊區、齊長城遺址、齊魯奇石公園、卧佛寺公園、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蒼山自然保護區、塔山森林公園。 氣候為暖溫帶季風大陸型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侯溫和,全年平均氣溫14.1℃,極端最高氣溫36.5℃,最低氣溫-11.1℃,年降水量849毫米,全年無霜期200天以上。

9.  自然地理環境

2.1.1地理位置

我國開辟區位於東北太平洋海盆CC區的西南部。以海洋四號斷裂(北部約150°W,南部約147°30′W)為界,將開辟區分為東、西兩區。東區的地理坐標大致為7°~10°N,140°~149°W,面積79703km2;西區的地理坐標大致為8°~11°N,150°~155°W,面積為70297km2。東、西兩區面積之和為15萬km2。東區和西區距夏威夷火奴魯魯港分別為2050km和1800km,距離廣州約10000km。

2.1.2水文氣象概況

開辟區地處熱帶海域,降水多,全年為高溫、高濕氣候,以多雲陰天天氣為主,平均風力為4~5級。對天氣變化影響較大的有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和熱帶輻合帶兩個系統,前者產生強大影響的幾率較小,個別可達台風強度,造成災害性天氣。需要指出的是,熱帶氣旋(或台風)的生成和發展時間,正好是海上作業的最佳季節,影響較大,但時間一般較短。風浪和涌浪方向相近,以小浪、中涌為主,其中2m以上的大浪均為涌浪,每年6~7月為大涌盛期。總體看,自然條件較復雜且較差,與陸地礦產開採的自然條件完全不同。

在開辟區海域上層的海流屬赤道流系,自北向南依次發育有西向北赤道流、東向北赤道流和西向南赤道流。赤道流系的位置和強度隨季節而變化。北赤道流在2~8月期間影響西區北部,8月後北移;南赤道流8月以後影響東區南部,至次年2月南移出東區。

開辟區海域水體溫度、鹽度和密度的垂直結構自上而下可劃分為混合層(<70m)、躍層(70~180m)、漸溫(變)層(180~4200m)和均勻層(>4200m)。

2.1.3海底地形地貌特徵

開辟區海域的水深一般達4800~5200m,海底地形高差為50~100m,海山高差為500~1500m。這里的海底地形地貌屬於東北太平洋海盆深海丘陵區。海底地形地貌的發育受克拉里昂、克里帕頓兩大斷裂帶和擴張脊的控制。一級地形地貌為規模較大的海山、海山鏈、山間盆地和深海槽谷,走向為北東東向或近東西向,與兩大斷裂的走向相平行。次級地形地貌為低緩堤狀隆起、台地、鏈狀海丘、溝槽等。丘鏈之間或台地溝槽之間相距一般為5~10km,山丘窪地高差幾十米至上百米,台地與溝槽高差可達200~300m。這些地形地貌的走向多為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與擴張脊的走向相平行,並為近東西向或北東東向次一級轉換斷層切斷。總體上,基底起伏是控制海底地形地貌特徵的主要因素。開辟區的東、西兩區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徵明顯不同,分屬於兩個大的地形地貌單元。西區以近東西向展布的海山鏈和串珠狀海山為特徵,東西向的地形特徵較南北向的顯著(圖2—1);東區則以北北西向台地和溝槽相間排列為特徵,北北西向的地形特徵較北東東向的明顯(圖2—2)。

圖2—1開辟區西區海底地形圖

圖2—2開辟區東區海底地形圖

海山鏈、海丘鏈或台地通常呈不對稱狀,前者北坡陡、南坡緩;後者東坡陡、西坡緩。斷崖或峭壁常出現在丘坡的一側,陡坡坡腳還可能出現碎石堆、崩塌物或滑坡。顯然,這些地形地貌類型將成為采礦作業的不穩定區或地形障礙。

從多波束回聲測深(Sea Beam)彩色充填圖上可以看出,本區分布有一系列高出海底達500~1500m、直徑為幾公里至幾十公里的圓錐形海底火山。這些海底火山在西區排列有序,組成壯觀的東西向海山鏈和串珠狀海山脈,在東區則散布於北北西向的台地溝槽中。圓形海山的山坡坡度一般大於5°。

10. 臨沂的環境,氣候特點

臨沂不錯。但是那復些剛進城的年制輕人,能不能別亂丟垃圾?那些漂亮的景點,到處都是果皮、紙屑、蛋殼、塑料袋。人民廣場就是一個臟亂的匯聚地。一些看上去時髦的年輕人在坐凳上吃完後,滿地垃圾。讓人感覺不到這個城市的文明和教養。無語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