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古厝地理知識
Ⅰ 閩南文化有哪些特點閩南古厝有哪些布局特色
四合院似的翹翹房子,分上落,舉頭和下落,上落一個廳,2個大房、2個邊房。舉頭2間相對,中間是露天深井,下落大門邊各2間房子。
Ⅱ 閩南古厝下雨後,一二天出太陽中梁會點水是什麼原因
因為古厝都是木頭做的房子,木頭的房梁,久經風雨已經破爛不堪,下雨時雨水會滲入老舊的木頭中,或者積水在瓦片縫隙中,雨過天晴後積水會慢慢繼續緩慢流下,由於流水量很少,所以才會過了一兩天還在滴水。
Ⅲ 為什麼廈門有很多地方名叫什麼厝的厝是什麼意思
廈門地區很多都保留著這種叫法的習俗
厝是古中原語中家和屋子的意思
Ⅳ 閩南古厝的構造極其功能和歷史價值北京四合院的構造功能極其歷史價值
1、閩南晉江古厝,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縮影,是中國僅存的少數古民居群落。它承載著一段歷史。晉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晉江古民居不同於北方大地和江南水鄉的民居,也有別於南方山區的。晉江古民居既承襲漢人的中原傳統,又深受閩越人海洋文化的影響,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民居建築。如,那「出磚入石」的「皇宮式」大厝,那花崗石砌成的「石頭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擋撞厝」,那以土結壘成的「土結厝」,還有用牡蠣殼為牆的「蚵仔殼厝」;近代以來,晉江華僑又帶來了西方和東南亞建築文化,回鄉建造了一座座「番仔樓」,堪稱為中西合璧。這在全國的民居建築中都是別具一格、不同凡響的。
歷史價值:古厝系采民間地理風水之習而建造之閩南式古宅,整體格局嚴謹大,方主從分明配置均齊,選料手工都非常精緻,是認識中國傳統式建築的好樣本。
2、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四合院四合院的典型特徵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郊外的普通農民家都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大體分布為大門、第一進院、大堂、第二進院、書屋、住宅等,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對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將使民居的文化弘揚並發展下去。
歷史價值: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它的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Ⅳ 閩南古厝的建築代表
1、老范志大厝
老范志大厝位於泉州市南俊巷東側,前為九一街,後為桂壇巷。桂壇巷因有一座桂壇宮而得名;另一說法是該巷位於清源書院南畔,在早期的科舉時代,中舉登科折桂,書院乃舉子雲集之處,借喻舉子登壇折桂之意,故巷取「桂壇」為名。
老范志大厝厝主吳亦飛,乾隆年間晉江人,本系教書先生,後改業經營中成葯神曲,取義范仲淹名言「不為賢相,當為良醫」和「先憂後樂」為志而起店名曰「范志」。從開張始即生意興隆,尤以左宗棠征服回疆一役中,范志神曲最顯功效,於是購服者大增,竟成巨富,遂營建大厝。
整座大厝由三座五進三開間的大庭院組成,格局幾乎完全相同。各院落之間以防火牆相隔,側面牆設門,與各院落相連通。大庭院兩側均建有護厝兩排,組成一棟規模宏大,且富有層次和建築結構特色的大型宅院。據居住在這里的吳老先生介紹,大厝東西向63米,南北向105米,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房屋100多間。由於建築師傅的訛傳,人稱范志大厝99間。
2、泉港山腰庄氏宗祠:
家廟仍為三開間,深三進,由門廳、中廳、大廳組成,中隔二天井,加上庭院呈六個層次,深達52.8米;各層次在同一基線上前後落差達1.6米,使整座祠宇顯得氣勢恢宏。屋頂鋪蓋橙色琉璃瓦,屋脊燕尾高翹。大廳屋脊中央塑有一座五層小塔,兩邊雕有二條飛龍;塔兩旁屋脊前沿左雕龍右雕鳳,意謂「龍鳳呈祥」。中廳屋脊、下廳廊頂分別飾以雙龍戲珠、葫蘆飄帶、鯉魚躍龍門、飛鳳麒麟、八仙過海等雕塑。祠宇內部以10對杉木柱、7對石柱、11對磚柱支撐。其中10對木柱皆紅漆,上鐫金字楹聯。上方雕梁畫棟,彩飾祥鳥瑞獸。鋪築於頂廳廳沿的巨型「石今石」,長5.75米、寬0.74米,厚0.4米,乃泉港區獨一無二的大型石今石構件。不知先祖們取之何方,又如何運抵此處,雖有傳說種種,但無從查考。家廟大門上方嵌著紅底金字「庄氏家廟」匾額,大門外兩側雕刻有「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二虎逞威」等圖形的石鼓。其後左右壁垛上嵌入「雙龍游戲」、「麒麟奔躍」的石浮雕。大門外左右廂房正面,距地1.44米的壁垛上砌有石窗欞一對,八角框內鏤雕四條騰舞的游龍;外四角有北宋宰相司馬光「破缸救人」等八幅歷史典故的浮雕。整個窗欞呈方形各邊長1.5米。
3、泉州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於南安官橋漳里村,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牆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牆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園」。
4、泉港山腰小三房古厝:
小三房古民居群由大小不一的九座古大厝組成,總佔地約6700平方米。其中最能體現建築藝術水平、最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是下厝(東、西兩座)和中厝三座大厝,此三者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皆是懸山式屋脊,前面有磚埕,並護以雜石圍牆,雍容大方。下厝系山腰庄氏第十五世祖庄大東歷經三年建成,由東、西兩座仿皇宮式的三進五間張的大厝構成,俗稱「四馬拖車」,左右輔以護厝,西面的護厝之側又附有武館和文館。東、西兩座大厝共佔地1414.84平方米,總計有房子65間。兩大厝由下廳、中廳、後廳三部分組成,進大門,下天井,上廳堂,入後廳,皆以輝綠岩長石板為台階,天井中掘有集水井,地下鋪設排水溝,兩側置著擺放花卉的石案。古厝的通風採光主要依賴天井、門窗以及房檐的天窗和空氣閣,使如此之大的古厝常年清新明亮,即使是累日陰雨亦不迂濁晦暗。
中厝系庄大東堂兄弟庄大勛同期建造的一座兩進五間張大厝,右邊單護厝,總佔地627.45平方米。屋後建兩間並列的文武館,佔地300平方米,武館之前又有寬敞的練武埕。
下厝和中厝外牆牆基、牆裙以花崗岩砌築,其上用紅磚砌築,大厝內部以幾十根巨木作柱,支撐起寬廣的房頂。木柱之下的柱礎皆以輝綠岩雕琢而成,有方形、圓形和多邊形。
木柱之上是疊梁式托梁,樑上是椽子檁條屋架、雙層瓦屋面,上有瓦筒壓頂,檐前有陶制封檐和滴水。由於中厝和下厝始建時正好臨海,這種精巧堅實的房檐結構可有效地抵禦沿海風暴。
梁、柱、牆板上有漆畫和木雕,大門門廊兩側鑲嵌有精緻的磚雕,門前牆裙的基石有石雕,屋檐與磚牆的交銜處有泥塑雕。雕塑的內容有花鳥蟲草、山水人物,皆凹凸有致,疏朗得體,布局巧妙。
據說下厝的東西兩大厝房檐原本相連,廊上建有小閣樓,名為「娘子織布樓」,「文革」後期毀殆。在下厝西大厝的埕地上有庄大東所挖的一口水井及一個直徑為1米的石制洗衣臼,沿用至今。
5、泉港土坑古厝群:
土坑古厝群整體規劃頗具慧識卓見,排列井然有序,布局精巧,絕大部分坐西北朝東南,冬暖夏涼。民居分8排,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便於交通活動。劉氏古民居建築多為穿斗式結構、硬山式或卷棚屋頂,座座屋脊高翹,壯觀輝煌。門窗有圓、方、拱、菱等形式。它們皆是磚石、木材結構,石材、衫木都是從外地采購。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建築十分堅固。土坑村劉氏古民居是群體建築,它代表了當時一個地方建築的最高水平。
Ⅵ 古厝的介紹
古厝(cuò),又稱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閩南地區極內具特色的傳統容民居。古厝群現在以泉州地區的南安、晉江的古厝最為出名。在閩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敞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醞釀了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閩南人家已經在一個家族體制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和諧共存。這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一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魂靈,傳承關於家的榮耀。
Ⅶ 閩南古厝的流傳歷史
在閩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敞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醞釀了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閩南人多越洋經商,背井離鄉,但無論漂泊多遠,歸鄉之後,必定要蓋一座紅磚厝,興盡財力,修起了恰如其分的隆重。「厝」是閩南人文的中心精神。一座紅磚厝經家族數代傳承,在建築設計上選擇以誇張又凝重的金色,表達對先人的崇敬與敬畏,以寄託對家業繁榮、國業興旺的淳樸祈盼。這種具有神秘意味的色彩表達,也是紅磚文化的精神所在。只有家族男丁才有權參與的祭拜儀式,在金色描彩的烘托下,有了沉實而隆重的意義。
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模式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閩南人家已經在一個家族的體制的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和諧共存。這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一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魂靈,傳承關於家的榮耀。紅磚厝在其堅固的磚石結構下,也有細膩深邃的內在,垂柱橫梁、透雕描金、工藝繁復。今天,它們仍是唯一生動的存在。我們也不難從中窺見大厝擁有何等令人發舌的昨天。
在交通不發達的上世紀初葉,閩南人家的男丁越洋背井,婦孺幼小成為紅磚厝當時的生活主角。紅磚厝,作為凝聚精神力量的星座、象徵物,長久矗立,越顯重要。閩南紅磚,在實間的流轉中,奇跡般的保留它們的鮮亮色彩。閩南人對於生活充滿著永不衰竭的熱情,閩南人以紅色為尊、為大、為喜、為吉。紅色,也是流轉於紅磚厝內的生活主旋律。閩南人擁有堅強而善良的秉賦,為收獲而不知疲憊的奔忙,並用團圓的隆重來作為一年的落幕,熱烈呈現一個家族與其成員所應擁有的驕傲與風采。
如果說,人是家的靈魂,家,則是人的精神歸依。紅磚厝,如一位歷經滄商,沉穩豁達的智者,傳承關於團圓和諧的意志與力量,堅固著經歷著顛沛流離的閩南人對家園故里強烈的歸屬意識,歷盡歲月洗禮,伴隨閩南人文脈絡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Ⅷ 古厝是什麼意思
古厝(cuò),又稱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閩南地區極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古厝群回現在以泉州地答區的南安、晉江的古厝最為出名。
在閩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敞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醞釀了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閩南人家已經在一個家族體制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和諧共存。這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一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魂靈,傳承關於家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