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斗鎮地理環境
1. 龍山縣的地理環境
龍山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西與重慶市酉陽縣、秀山縣,北與湖北省來鳳縣、宣恩縣接壤,東與省內桑植縣、永順縣毗鄰,南與保靖縣隔酉水河相望。位於東經109°13′~109°46′8″、北緯28°46′7″~29°38′4″之間。國土總面積31.3萬公頃,占湘西自治州總面積的20.2%。 龍山縣地處雲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西南端結合部,武陵山脈由北東和南西斜貫全境,地勢北高南低,屬中國由西向東逐步降低的第二階梯東緣。縣境屬強侵(溶)蝕山區,境內群山起伏,山巒重疊,溪谷交錯,坡陡谷深,山體破碎,耕地分散。海拔1000~1200米的山頭有192座,1200米以上的山頭有353座。主要山脈有北部的紅旗界,西部的遼葉可立坡,東北部的猛必界,東部的永龍界、曾家界,中部的洛塔界,西南部的八面山等,由東北向南延展,呈東、中、西、北山脈凸起,形成北高南低、東陡西緩向南開口的「勿」字形地貌骨架。
縣境地貌受地質構造控制極為明顯,由於經歷了加里東、海西寧、燕山和喜馬拉雅山等多次地殼運動,以及長期侵(溶)蝕等外力因素的影響,地貌具有嶺谷相間、高差懸殊、切割深密、波狀起伏,多層次、階梯狀、鏈狀與連續性變化特徵。最高山峰紅旗界主峰大靈山海拔1736.5米,最低處隆頭鎮的隆頭河灘海拔218.2米。相對高差1518.3米,比降為2.3‰,最大切割深度1136米,最大切割密度4.7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以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崗地、平原及水面等多種地貌類型,且大部分鄉、村有多種地貌類型。縣境山、丘、崗、平川及水面的組合比例為82:10:4:3:1。
縣境石灰岩(包括白雲岩)分布很廣,面積1616.94平方千米,占龍山縣總面積52.1%。因長期經受侵蝕和溶蝕,形成大小不等的溶蝕剝夷面和窪地,以及許多溶洞、漏斗、落水洞、石芽、暗河等地貌;又因地質構造和北高南低的地勢影響,地表溪流切割深密,水系樹枝狀和格狀分布。 龍山縣境內土壤共9個土類、19個亞類、67個土屬、155個土種、33個變種。
縣境土壤的48.9%由板頁岩、河流沖積物(括古河流和近代河流沖積物)、紫色砂頁岩等富含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母質風化發育而來,加之縣域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加上小區域氣候的特殊溫濕效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植被生長旺盛,有利於有機物質的積累,即使是石灰岩母質風化的土壤,歷史上曾植被茂密。因此,縣域自然土壤原生質量較高,帶來耕作土壤也趨同樣趨勢。
據龍山縣第二次土壤普查地塊樣化驗與千畝農田樣化驗結果統計,縣域自然土壤鹼解氮含量中至豐面積達94%,缺的面積達只有6%;鉀的含量豐的面積達50%,中等面積的達41%,缺的面積達只有6%;有機質含量高於2%以上的面積佔山地總面積的64%,全氮含量在0.1以上的面積佔79.2%。 龍山縣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四季分明。夏半年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較豐沛,氣候溫暖濕潤。冬半年受冬季風控制,氣溫較低,降水較少,氣候較寒冷。在復雜的山體影響下,形成山地垂直地帶和水平方向地域差異的多樣性氣候。與省內同緯度地區相比,具有光熱總量偏少,冬暖夏涼,光熱基本同季;降水豐沛,時空分配不均;氣候類型多樣,立體特徵明顯;氣象災害多等特徵。
根據湖南省各地氣象台站資料比較,縣域(以縣城為例)多年平均氣溫15.8℃,僅比最低的桂東高0.4℃,比最高的道縣低2.6℃;與同緯度的岳陽、常德、平江分別低1.1℃,0.9℃,1.1℃。縣域年較差氣溫為22.1℃,比全省大部分地區要小。夏無酷熱、冬無嚴寒(除八面山等高海拔區)。縣域海拔較高,山多雲霧多,日照較少,故夏無酷熱。當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北面為秦巴山脈所擋,只能過漢江平原,插洞庭湖,迂迴從東路影響縣域,且縣內山重峰疊,冷空氣不能長驅直入,故降溫輻度不大,冬無嚴寒。 龍山縣溫暖濕潤,冬少嚴寒,夏少酷暑,植被豐茂,自然洞穴多,適宜多種動物繁殖生長。1958年以後,森林面積下降,動物隨之減少。1999年,縣森林資源保護站對境內陸生野生脊椎動物進行普查,查明縣境陸生脊椎動物有124種。昆蟲種類繁多,貝類較少,魚類及其他動物類分布廣、種類多。
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縣境有華南虎、雲豹(以上為一級保護動物),獼猴、水獺、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豺、果子狸、麝、錦雞、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貓頭鷹、鴞類、鷹、大鯢(以上為二級保護動物)等。 龍山縣域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適宜多種植物生長。1949年,縣境森林覆蓋率為34.02%(此前植被情況無統計數據)。1957年,縣第一次森林調查,森林覆蓋率為34.16%,灌草覆蓋率為6.62%。1976年、1986年、1995年第二、三、四次森林調查,森林覆蓋率分別為34.03%、55.2%、60.86%,灌草覆蓋率分別為48.62%、28.48%、9.43%。2004年第五次森林調查,森林覆蓋率38.89%,灌草覆蓋率31.91%。
1982~1983年,縣農業區劃林業組首次系統地開展標本採集調查,初編《龍山縣樹木名錄》(以下簡稱《名錄》)。1984年,湖南省林木種源普查,湘西州林科所對龍山縣樹種資源進行普查,對初編《名錄》進行補充修訂。縣內已查明的木本植物共有101科303屬811種(含變種不含栽培變型),其中裸子植物門9科27屬46種,被子植物92科275屬764種。
龍山縣域野生植物資源豐富,草本植物有2500餘種。未開展系統調查,無名錄。
1957年、1976年、1986年、1995年、2004年農作物覆蓋率(按當年播種面積算)分別為18.91%、21.14%、18.91%、27.01%、22.48%。 境內溪河均屬沅水、澧水水系。溪河落差較大,加之雨量充沛,水能資源豐富。根據1985年調查統計,龍山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64956千瓦。其中酉水幹流254119千瓦,澧水幹流10837千瓦。龍山縣可建裝機在100千瓦以上的水電站38處,計74055千瓦。其中酉水幹流35處,裝機67125千瓦;澧水幹流3處,裝機6930千瓦。1994年底,龍山縣已開發水電43處,總裝機42715千瓦,占可開發裝機的57.6%,占龍山縣水力總資源理論蘊藏量的16.1%。 至2007年,龍山縣年發電量達1.83億千瓦時。小水電裝機總容量6.8萬千瓦。
2. 斗南鎮的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斗南鎮位抄於雲林縣東南方,斗六台地和雲嘉沖積平原交接處,東面與斗六市江厝里和古坑鄉湳子村和麻園村為鄰,西邊與大埤鄉(三結村,豐田村)以大湖口溪為界,南鄰嘉義縣大林鎮,以石龜溪為界,北側為虎尾鎮惠來厝和平和厝。斗南鎮面積48.12平方公里。
地形地質
屬於平原地形,共有新虎尾溪、雲林溪、石牛溪、侖仔溪、大湖口溪四條溪,由東向西貫穿斗南鎮。斗南鎮的地質屬於現代沖積層,土壤為河川近代沖積土,佔地最廣的是砂頁岩新沖積土,佔全鎮面積58%,黏板岩和砂頁岩混合沖積土次之,佔全鎮面積13%,黏板岩沖積土共209公頃,分布於新虎尾溪一帶,紅壤最少,約73.4公頃。母岩為第三紀之沙岩。
氣候
氣候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溫度高於攝氏22℃,平均降雨量在1400公釐,主要集中在5至9月,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為乾季,雨水來源以熱帶雨和台風雨為主。
3. 湟中縣的地理環境
2011年,湟中縣抄水資源總量7.334億立方米,實際可利用水資源4.2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893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36.3%。
2011年,湟中縣工程蓄水能力4680萬立方米,調蓄能力不到可利用水資源的20%。全縣年總用水量1.63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2328.8萬立方米,城鎮生活用水2189.6萬立方米,農業用水10691萬立方米(包括生態用水和林業用水),農村人畜飲水1080.73萬立方米。
2011年,湟中縣現有各類水利工程600餘項,建築39640座,其中9個萬畝灌區有干、支渠174條、1203公里,斗、毛渠406條772.9公里。 截至2011年,湟中縣林區內分布有雲杉、樺樹、落葉松、青楊、沙棘、檸條、金露梅、銀露梅等140多種植物資源(其中有黨參、大黃、冬蟲夏草、柴胡、紅景天等20多種葯用植物)和白唇鹿、馬鹿、馬麝、猞猁、赤狐、蘭馬雞、雪雞、荒漠貓等20多種野生動物資源。
4. 皖南古村落的地理環境
皖南古村落分布在中國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
西遞村位於黃山市黟縣東南部的西遞鎮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2.96公頃,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
宏村位於安徽省南部的黟縣縣城東北11公里處,現為宏村鎮的駐地。整個村落坐北朝南,背靠黃山的余脈雷崗山,西面有邕溪河和羊棧河流淌而過,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全村面積約28萬平方米。 西遞是安徽省南部黟縣東南西遞鎮的一個村莊。西遞始建於公元11世紀的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間,由於河水向西流經這個村莊,原來稱為「西川」。因在村西古有驛站,稱「鋪遞所」,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西遞屬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胡氏聚居村落。胡家從1465年起開始經商,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在17世紀中葉,胡家中有人從經商轉向官場所產生的影響使村莊得到發展。18世紀到19世紀,西遞的繁榮達到最頂峰,當時村裡有大約600家民居。
西遞村中一條主道貫穿東西,與其兩側各一條與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過很多窄巷,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村中街巷大多沿溪而設均用青石鋪地。在敬愛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坊等公共建築之前有小廣場。現今保留下的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徽派民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主要包括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等保護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大多數民居都對公眾開放。主要建築有明萬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庭院園林代表桃李園、祠堂代表敬愛堂等。
其傳統古民居的基本單元一般為三開間、內向的方形或長方形,其平面雖方整卻不呆板,緊湊而不顯局促,經過精心組合的空間格局統一而又變化靈活,平面布局對稱,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前後或在左右兩側,入口處形成一內天井,作採光通風之用。在此基礎上建築縱橫發展,組合自由,形成有二進、三進、四合多種形式的住宅。 民居建築基本結構是採用抬梁或穿斗的人字形坡頂,外牆圍護結構,採用山牆隔離。底部用黟縣青條石做基礎,頂部做迭落形或凸孤形,用青 石鏤空雕成花卉和幾何圖案裝飾。大門均用黟縣青石做框,上部鑲嵌門罩,多磚石雕刻,以花鳥蟲魚或歷史場景為題,各有寓意。
西遞民居庭院大都置於前庭,也有的庭院置於樓兩側或房後。庭院設置靈活,小巧玲瓏,布局緊湊。巧妙運用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巧與因借,在即步可吟的庭園景中充滿詩情畫意。民居院落善於利用漏窗、門洞、隔扇、建築、花木等劃分、組合空間,創造出通透疏朗,層次錯迭、隱約迷離的效果,用以表達多重的意境,引發人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之獲得多方面的感受和啟示。 宏村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的黃山腳下,是一座有著大量明清時期歷史建築的古村落。村中還構建了完善的水系和頗具特色的「牛」形布局,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該村始建於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最初叫作弘村,是汪氏家族的聚居地。明永樂年間,汪氏族長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重新布局了建築,並引水入村。清代中期,村中再次進行大規模的興建,並為避乾隆帝「弘歷」之諱,而更名為「宏村」。村內現在依然留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其中明代建築1幢,清代建築102幢,民國時期建築34幢,大都保存完好,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宏村的一大特色是它有著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統。村民們將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內,開鑿了一條近1米寬的水圳,九曲十彎,為各家各戶提供生活用水,同時也起到調節氣溫和美化環境的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構成了宏村獨特的風貌。
該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平面採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形狀惟妙惟肖,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
宏村的建築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築組群比較完整。各類建築都注重雕飾,木雕、磚雕和石雕等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著月沼布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水院,開辟了魚池。比較典型的建築有南湖書院、樂敘堂、承志堂、德義堂、松鶴堂、碧園等。
5. 惱里鎮的地理環境
惱里鎮位於河南長垣縣東南部,東依黃河,與東明、蘭考隔河相望回,惱里古稱匡城。相傳答,春秋時孔子曾攜弟子於此。當時這里便是一個人傑地靈、商家雲集的繁華之地。全鎮總面積90.8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4.5萬人,5.6萬畝耕地。惱里鎮地處黃河腹地的深灘區,是一個既無資源又無地理優勢的偏遠鄉鎮,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落後。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政府變壓力為動力,積極組織帶領群眾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經10年的艱苦奮斗,使這個過去曾以貧窮落後而聞名的小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先後被上級授予「河南省百強鄉鎮」、「中州名鎮」、「河南省衛生鄉鎮」、「河南省環境優美小城鎮」、「河南省科技示範鎮」、「全國生態文明鎮」、「中國外商投資示範鎮」和「中國20佳和諧鄉鎮」等榮譽稱號。
6. 三鄉鎮的地理環境
三鄉鎮主要的地形有洪積扇平原、台地和丘陵,全鎮海拔最高473米,主要有三大地貌分區。
南部平原區:又稱金斗灣平原,包括坦洲、三鄉兩鎮的全部平原,是市境內第二大平原,過去是一個淺水海灣,據文獻記載,宋代曾設有鹽場。
白水林丘陵小區:位於市境南部,跨神灣、三鄉、坦洲三鎮。區內最高峰為三鄉的白水林,海拔473米,周圍地勢逐步降低並向平原過渡。
五桂山低山丘陵小區:三鄉鎮屬於丘陵小區的低丘。 地層
三鄉鎮的南龍、佛子逕、雍陌屬古生界寒武系;五指山附近一帶,為一套濱海或淺海的碎屑岩建造,與下伏古生代地層成角度不整合接觸,以頁岩、石英砂岩為主,該地層底部由灰白色厚礫狀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和石英細砂岩組成,屬古生界泥盆系。平嵐以北到雍陌以西一帶的沖洪積層是屬新生界第四系的沖洪積層。
侵入岩和變質岩
燕山二期侵入岩在平嵐以北的白石坳附近有小面積出露,岩體侵入於寒武系八村群中,為石英閃長岩。燕山四期侵入岩在三鄉的蕭家村附近有出露,以黑雲母花崗岩為主。
地質構造
三鄉至金星灣(官塘環)斷裂帶西起神灣,沿北東經三鄉雍陌進入金星灣(官塘環),長度22公里,走向50°~60°,傾向東南,傾角40°~70°。鴉崗至雍陌斷裂帶沿鴉崗、雍陌、南蓢一線順北北東方向延伸,長度約28公里,走向25°~35°,傾向東南—西北,傾角74°~86°。雍陌褶皺在三鄉鎮雍陌附近,形成於加里東期,由寒武系沙頁岩組成,長約22公里,寬7公里。此外,在三鄉鎮五指山附近的泥盆紀地層還可以看到由印支運動影響而形成的向斜殘存,但形態不完整。 三鄉鎮內河流縱橫,水資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
地表水地表水資源主要是流淌於三鄉鎮境內的河流或水渠,主要有鴉崗運河、圩仔河、任成秀河、茅灣涌、平嵐坑、西坑、麻子涌、坦洲大涌、外埔坑、東坑、中珠排洪渠等。
地下水
地下水資源主要是溫泉,三鄉鎮泉眼村有幾處溫泉眼,水溫一般為85℃,鑽孔揭露達95℃,自流量每天有188噸。 濱海鹽漬沼澤土
三鄉鎮大部分土地屬濱海鹽漬沼澤土,以沙質淺腳田為主。該土壤成土母質為近代河口沉積物,由於長期或間歇性受海水淹沒,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明顯。按其成土過程的差異可分為濱海泥灘、濱海草灘和紅樹林灘等三種類型。主要分布於沿海潮間帶的海塗土壤,退潮時露出,漲潮時被淹沒。
水稻土水稻土是三鄉鎮當地居民長期種植水稻、在周期性的水耕和旱作環境中發育形成的土壤類型。1986年,三鄉建鎮時的面積3.5萬畝水稻田,分布在鎮內中部平地上,是耕作土壤的最主要類型。根據土體中水分類型對某些物質在成土過程中的影響所出現的性態特徵,可分為淹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沼澤型水稻土和鹽漬型水稻土等六個亞類。其中鹽漬型水稻土以前隴、泉眼、鴉崗等村最多。
基水地該類型土壤是經人工挖塘堆基,塘中養魚,基面種植經濟作物的一種人工堆疊、耕種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有大面積養殖淡水魚的村,如泉眼村、雍陌村。
赤紅壤三鄉鎮40多平方公里山地絕大部分是赤紅壤。該土壤成土母質以花崗岩為主,也有沙頁岩。由於地形部位及植被等成土條件各不相同,土層厚薄、熟化程度各有差異。土壤偏酸性且有機質含量較低,以壤土及砂壤土為主,可分為耕型花崗岩赤紅壤、斑晶花崗岩赤紅壤和沙頁岩赤紅壤等三種類型,其中以斑晶花崗岩赤紅壤的面積最大。
7. 台山的地理環境
台山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東鄰珠海特區,北靠江門新會區,西連開平、恩平、陽江三市,南臨南海。毗鄰港澳,幅員遼闊,陸地總面積3286平方公里,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市之一。現轄廣海灣工業園區、16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華僑農場,共分313個村(社區)委會,3655條自然村。市內常住人口98.4萬人;有130多萬台山籍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僑居92個國家和地區,故素有「中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台山」之美譽。台山人出國追溯到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已有230多年歷史。
台山有山地、丘陵、平原、灘塗,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魚米之鄉」。
市境南臨南海,海(島)岸線長649.2公里,境內有大小島嶼265個,以川山群島中的上川島、下川島,但上川島面積最大。上下川被譽為『東方夏威夷』上川島157平方公里,是廣東面積最大的島嶼,下川島98平方公里。全市境內有盆地、平原、丘陵、高山、灘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台山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8℃,年平均日照2006小時,年均降雨量1936毫米。
台山多山。東北面有北峰山,台山市第一峰獅子頭海拔高度是982米東南方的都斛鎮東南面有南峰山,台山與新會界山,其間高峰插雲,絕壁排空,氣勢軒昂,過二、三公里,再起一峰,峰頂石排如一瑞獸曉首逆風仰天長嘯,故名「望風朔」(831米),比鄰「望風塑」有一小峰「邱風雲」(又稱姆指峰或童子拜觀音),再東行數里,又起一峰,據傳,此峰乃此山脈中唯一面朝台山的山峰,故新會人又稱之為「無情山」,而台山人因其和藹可親,山頂石壁如玉,遠看如一女子,明眸皓首,故稱之為「劉三妹」(694米),臨海尾峰,名叫「琴蒔頭」(701米),西南面有大隆山和紫羅山,南海中有上川山和下川山;西北面大山較少,丘陵卻特別多。山地和丘陵,約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台山西北面丘陵四布,高度一般由一二十米至一百幾十米,但其間也不乏二百米以上高地。作為潭江與矬峒河分水嶺的橫塘丘陵,把東面的北峰山脈與西面的大隆山脈連絡起來。橫塘圩東的秦皇點兵山,有280米高;再東的黃蛇型、大灶山,都有220多米高。大灶山以東的三娘逕,是名勝「文逕弔古」的所在。在橫塘圩西,有232米高的高掌嶺;再西,又有243米高的那旺山;再西,多是百米以下的丘陵,到台、開邊上,才又有二百幾米高的馬山。
台山山海之間,河流兩岸,有廣闊的平原。概算全縣平原——包括濱海平原、盆地中和丘陵間的平原,約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縣最大的平原是廣海平原。在這平原上的,有沖蔞、斗山、都斛、端芬、廣海六個公社和赤溪公社的西北角,擁有肥沃的土地三四十萬畝。平原南邊的古城廣海,歷來是祖國的海防要地。至今,廣海城郊南灣的山崗上,還保留著明代平定倭寇的紀功石刻——「海永無波」。第二個較大的平原是海晏平原——一個半島狀的平原。在這平原上的海宴鎮和汶村鎮,盛產魚、鹽、米。這平原西面的汶村城,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王興的根據地和殉難處,至今人們還傳說著他們英勇斗爭的故事。位於台山北邊的大江、三八、白沙三個公社,分別為一些丘陵所間隔,但它們的北部均為潭江平原的一部分。
還有一部分平原處在盆地中。由於縣境高山和丘陵多,往往把一些平原環抱住,形成了盆地。在北部,有水步盆地、四九盆地、三合盆地、聯安盆地;在西南部,有那扶盆地、深井盆地和墩寨盆地等。此外,許多低丘之間和河谷中,也有小塊的沖積平原。
在南部濱海,也有好些局部小平原,如溪城平原、小江平原、陡門平原、那琴平原等。就是在上川、下川兩島的山地中,也各有一個小平原。
濱海平原的臨海一邊往往特別低,成為低原。廣海平原的南部和東部,海晏平原的南部,那扶盆地、深井盆地的南部,和其他濱海小平原的部分地方,都是低原。這些低原,多數有圍堤保護,成為圍田——其中大部分是單造田。全縣現有的25萬畝單造田,絕大部分集中在這些低原上。而且還有許多海灘,可以築堤截取為田。
8. 貴陽的地理環境
貴陽位於貴州省中部,該市地處東經106°07′至107°17′,北緯26°11′至26°55′之間。東南與甕安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接壤,西靠平壩縣和織金縣,北鄰黔西縣、金沙縣和遵義縣。
貴陽全市幅員面積8034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的4.56%。其中,雲岩區在老城區北部,面積67.5平方千米;南明區在老城區南部,面積89.68平方千米;花溪、烏當、白雲區面積2257.63平方千米。其中,花溪區在市西南部,面積1020.73平方千米,烏當區(包括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市東北部和西部,面積964.9平方千米,白雲區在市西北部,面積272平方千米。新城觀山湖區,位於市西北部,總面積達307平方公里。全市空間建成區面積達到230平方千米。
「一市三縣」總面積5625.5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70.04%。其中,清鎮市在貴陽市西部,面積1492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18.58%;修文縣在市北部,面積1071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13.33%;息烽縣在市北部,面積1036.5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12.91%;開陽縣在市東北部,面積2026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25.22%。 貴陽地處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長江與珠江分水嶺地帶。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苗嶺橫延市境,崗阜起伏,剝蝕丘陵與盆地、谷地、窪地相間。相對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鎮廟窩頂,海拔1659米;最低處在南明河出境處,海拔880米。中部層狀地貌明顯,主要有貴陽——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雲——花溪——青岩構成的多級台地及溶丘窪地地貌。峰叢與碟狀窪地、漏斗、伏流、溶洞發育。較平坦的壩子有花溪、孟關、烏當、金華、朱昌等處。南明河自西南向東北縱貫市區,流域面積約占市區總面積的70%。
貴陽地貌屬於以山地、丘陵為主的丘原盆地地區。其中,山地面積4218平方千米,丘陵面積2842平方千米;壩地較少,僅912平方千米;此外,還有約1.2%的峽谷等地貌。 貴陽市海拔高度在1100米左右,處於費德爾環流圈,常年受西風帶控制,屬於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3℃,年極端最高溫度為35.1℃,年極端最低溫度為-7.3℃,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年平均總降水量為1129.5毫米,年雷電日數平均為49.1天,年平均陰天日數為235.1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148.3小時,年降雪日數少,平均僅為11.3天。
貴陽夏無酷暑,夏季平均溫度為23.2℃,最高溫度平均在25-28℃之間,在最熱的7月下旬,平均氣溫也僅為23.7℃,全年最高溫度高於30℃的日數少,近五年平均僅為35.8天,大於35℃的天數僅為0.3天;紫外線強度僅在中午很短的時間內達到4級,其餘時間均為弱或很弱;夏季雨水充沛,約500毫米,夜間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貴陽冬無嚴寒,最冷一月上旬,平均氣溫是4.6℃。更有貴陽環城林帶提供了富足的負氧離子,可謂「天然氧吧」,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宜人數貴陽」之美譽。 野生動物:歷史上貴陽境內有普通無脊椎動物7個門類,100餘種;脊椎動物202種(亞種),其中魚綱50種,兩棲綱11種,爬行綱15種,鳥綱85(亞種)種,哺乳綱(亞種)41種。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各類動物急劇減少。貴陽市遠郊和三縣一市深山中尚存少量國家各級保護動物。計有:大鯢、鴛鴦、紅腹錦雞、穿山甲、八哥(鷯哥)、林麝、彌猴等及多種蛇類、蜥蜴類動物。
野生植物:貴陽境內歷史上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僅1958年,在貴陽境內採集到藻類植物標本就有24科、40屬、62種。其中大部可食用或葯用。
1978年,貴陽市查明的菌類植物中,可食用的傘菌就有37種,以長裙竹蓀、木耳、牛肝菌、松乳菇、多汁乳菇、羊肚菌、大白菇等為常見食用品種。葯用菌以靈芝、紫芝、茯苓較常見。
苔蘚植物有128種,分屬42科,80屬。現城區已經不多見。蕨類植物有23科,37屬,63種,其中絕大多數可以入葯。紫箕、蕨菜的嫩芽可以做菜,根中的澱粉是珍貴的保健食品。
種籽植物有316種,分屬87科,187屬,常見的用材植物有馬尾松、杉木、柏樹、側柏和各種櫟樹等,珍稀樹種有青岩油杉、南方鐵杉、雲貴鵝耳櫪等數十種。葯用貴重品種有厚朴、杜仲、黃柏等。此外,還有多種油脂植物和芳香植物。比較珍稀的觀賞樹有南方紅豆杉等。各種可葯用的草本植物有127科,近700種。20世紀60年代在城內山上即可採集到多種葯用木本、草本植物。
花溪青岩油杉自然保護區是貴陽市唯一的自然保護區。 火電總裝機容量107.5千瓦,年發電量24.21億千瓦小時,水能蘊藏更為豐富,達1000萬千瓦,其火電的裝機容量佔全省的70%,年發電73億千瓦小時。
鋁土礦、磷礦是當前貴陽地區優勢礦產,其他如重晶石、水晶、石英砂等也有較大開發前景。傳統礦產為煤礦,國營部分已基本枯竭。
9. 株洲的地理環境
株洲是「十字型」國家級鐵路樞紐,和鄭州並稱「北鄭南株」。市域內主要有株洲站(京廣線客貨運輸特等站)、醴陵站(浙贛線客運二等站)、株洲北站(京廣線貨運、編組特等站)、株洲西站(京廣高鐵客運站一等站)、醴陵東站(滬昆客運專線)、長株潭城際鐵路株洲站(建設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車的吉衡鐵路在株洲南3縣設有攸縣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3個客運站
株洲有「火車拖來的城市」之稱,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京廣、滬昆2大鐵路干線在這里十字交匯,株洲站是中國客貨運輸特等站之一,平均每3分鍾接發列車一次,日接發車達230趟之多。株洲北站是全國最重要的12個路網性編組站之一,同時也為特等站(原雙向三級七場),日均辦理車17000輛,解編12000輛,株洲為鐵路雙特等站城市。
湖南「3+5」城市群城際鐵路中,株洲也成為其樞紐。規劃中,株洲北通長沙、岳陽,西至湘潭、婁底,東往醴陵,南達衡陽,四個方向都銜接著重要城市。其中,已開工建設的長株潭城際鐵路在株洲設白馬壠、時代、雲龍、新株洲、七斗沖五個火車站。2016年12月通車後,株洲市中心坐城際列車到長沙市中心僅僅只需要25分鍾。 株洲公路四通八達,106國道、320國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長株高速公路(S21)、滬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及規劃中的京港澳高速復線、滬昆高速復線和連接閩南、贛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內穿過,全長41.629公里的長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會長沙距離更近。
株洲市內已有7座大橋橫跨湘江。株洲將形成」三環七射「的道路格局。現已有株洲大橋、石峰大橋、株洲湘江三橋(建寧大橋)、株洲湘江四橋(天元大橋)、株洲湘江五橋(蘆淞大橋)2012年,株洲啟動湘江六橋(楓溪大橋)的建設。2013年,株洲啟動湘江七橋建設,用於拉通株洲縣與京珠高速的聯系。 株洲北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37公里,經長株高速公路25分鍾可以到達。
此外,正在建設株洲通用機場,位於株洲市東南部的蘆淞區五里墩鄉境內。一期工程按運12飛機使用要求進行設計,可以起降最大起飛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飛機、直升機,飛行區等級為1B,按晝間目視飛行要求建設,跑道長度為800米,寬30米。通用航空機場是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而使用的機場。包括可供飛機和直升機起飛、降落、滑行、停放的場地和有關的地面保障設施。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體系規劃》經株洲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原則審議通過。根據該規劃,株洲未來將建設4條地鐵線路。2018年將開始修建4條地鐵線路,4條地鐵線呈風車放射狀,共108.6千米。其中1、2號線為主骨架,3、4號線為遠景預留線。1號線起於京廣高鐵株洲西站、止於華強,全長32.7公里,橫向貫通株洲城。2號線起於清水塘、止於淥口鎮,全長30.9公里,縱向貫通株洲城。3號線起於白馬壟站,止於航空城,全長32.8公里。4號線起於金山新城,止於歐洲大道,全長29.4公里。
國家統計局2007年第131期《研究參考資料》發布的2006年中國城市綜合實力評價顯示,株洲城市綜合實力進入全國60強,在全國286個城市中排名第56位,比2002年前進了16位。評價還顯示,除直轄市和31個省會城市外,株洲城市綜合實力在全國非省會城市中位居第33位,在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中,株洲城市綜合實力居第一位。 2010年,株洲市委會議宣布株洲市綜合競爭力在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繼續保持第一,穩居全省第二。 2012年,湖南日報作「中部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第1 株洲轉型跨越」專題報道。
2013全年實現GDP1960億元,增長10.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35.6億元,增長10.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00億元,增長3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6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98元,分別增長10.6%和13%。2013年新型工業化強力推進。不斷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繼續保持全省先進行列。優勢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軌道交通產業產值增長13.5%,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凈利潤增長17.5%。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等重大科技計劃項目15項,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列入國家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第九次獲評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園區實力進一步提升,建成標准廠房100萬平方米,園區技工貿總收入增長18.5%。非公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非公經濟增加值增長11.5%,佔GDP比重達到57%,連續三年獲評全省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考核一等獎。建築業實現總產值410億元,增長23.5%。
2013年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著力發展規模農業,農業增加值增長3%,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到1023家,集體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6%,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8%,城鎮蔬菜新擴基地1萬余畝。著力發展加工農業,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1家,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增長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產業化步伐加快。著力發展科技農業,水稻機械化水平達到66.4%。著力發展品牌農業,新增省著名商標、市級以上品牌53個,麻鴨、白鵝、黃牛等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不斷擴大。縣域經濟持續壯大。堅持分類指導,培育特色產業,提升縣域綜合實力。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縣域經濟總量達到989億元,增長10.6%,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到50.5%。 21世紀以來,株洲市農業產出效益穩步提高,2000年至2011年,農業產值翻了一番;規模化生產發展迅速,區域化生產基本形成,產業化發展強勁,養殖業向標准化規模發展;農業科技進步取得顯著成效,新品種種植和新技術推廣應用面積提高,農民科技應用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物質裝備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提高,耕地保護得到加強、質量得到提升;農業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農業支持保障環境逐步完善。
到了2012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1.2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94.7億元,增長3.5%;林業15.9億元,增長4.3%;牧業81.4億元,增長4.8%;漁業7.7億元,增長3.1%。2012年糧食產量180.7萬噸,增長1.2%;水果產量24.3萬噸,增長8.9%。出欄生豬437.9萬頭,出欄牛羊58.7萬頭,家禽出籠2105.2萬羽,水產品7.9萬噸。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77.6萬千瓦,增長6.8%。2012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3.1萬處,增長4%,投入資金8億元,增長24.6%。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00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00公頃。
株洲的工業始於20世紀30年代。有識之士看到株洲的交通優勢和區域優勢,雄心勃勃,想打造一個「株洲工業區」。1935年,「株洲機廠」籌備處成立,它是株洲田心機廠的前身,是株洲現代工業的先聲。之後,株洲兵工廠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五」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將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4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二五」時期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個中央、省屬企業。1958年前後,圍繞大廠辦小廠,圍繞全民辦集體,株洲掀起大辦工廠的熱潮,100多家市屬企業應運而生,200多家區街企業蓬勃興起,從而奠定了株洲作為新中國的江南工業重鎮的基礎。株洲是在電力機車領域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工業城市。在60年的歷程中,株洲在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曾創造了第一台航空發動機、第一枚空空導彈、第一台電力機車、第一塊硬質合金等100多個第一。
株洲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葯、綠色食品和陶瓷等產業為支柱,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製造工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工業體系。
2012年工業增加值951.9億元,增長13.4%,工業化率為54.1%。規模工業增加值767.7億元,增長14.6%。從經濟類型上看,國有企業增長5.4%,股份制企業增長15.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8.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17.7%。從全市規模工業六大支柱產業上看,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醫葯食品加工製造業和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16.1億元、116.4億元、38.3億元和11.1億元,分別增長15.7%、19.7%、17.2%和22.6%;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實現增加值158.2億元和48.9億元,分別增長11%、11.1%。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242.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92.8億元,增長15.6%;實現利稅178.2萬元,增長21%;實現利潤85.5億元,增長20.5%。企業虧損面為6.3%,增長0.1個百分點。全市「5115」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74.6億元,增長14%,佔全市規模工業的33.7%。 全市2012年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13.8億元,增長21.9%;財政總收入佔GDP比重達到12.2%,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地方收入135.4億元,增長24%,佔比63.3%;上劃中央收入64.4億元,增長18%,佔比30.1%;上劃省級收入14億元,增長20.9%。全市稅收收入149.9億元,增長21.8%,其中增值稅10.9億元,增長17.9%;營業稅20.7億元,增長 24.7%;企業所得稅5.4億元,增長23.8%;個人所得稅2.5億元,增長2.2%。稅收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0.1%,同比回落0.1個百分點。全市財政總支出279.4億元,增長7.7%;一般預算支出22.8億元,增長18.7%。
截至2012年底,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588.8億元,增長17.1%,同比凈增232.2億元,其中城鄉儲蓄余額為942.5億元,增長18.4%,凈增146.4億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812.4億元,增長19.5%,凈增132.4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總額483.7億元,增長25%,凈增96.7億元;短期貸款余額310.7億元,增長12.2%。全市存貸比為51.1%,提高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為3.2%,下降1.6個百分點。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證券公司營業部11家,總數居全省第二位,證券交易額為841.3億元,下降17.3%;新開戶數11966戶,同比減少14188戶。全年新增直接融資85.8億元,增長30%;截至2012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868.6億元。
截至2012年底,全市保險機構有40家,其中,人壽險公司19家,財產險公司19家,保險行業協會1家,中介保險公司1家。各項保費收入31.8億元,增長12%,其中財產保險收入9.6億元,增長14.7%;人身保險收入22.3億元,增長10.9%。各項賠款和給付額9.4億元,增長28.2%,其中財產保險賠付額4.9億元,增長26.6%;壽險賠付4.4億元,增長30.1%。保險賠付比為29.6%,其中財產保險賠付比為15.7%,壽險賠付比為13.7%。 明清年間,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寧碼頭,株洲商業得到發展。木材、茶葉、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紙等貿易居湘潭集鎮商業之首。清末民(國)初,隨著粵漢、株萍鐵路的修築與湘江聯網形成水陸交通優勢。株洲鎮居民達3萬余戶,且大都居住於解放街、建寧街一帶。民國14年,中共地下黨員彭松林與友人合資在株洲建寧街開設米店。次年,發動成立株洲商民協會,並出任執行委員長,組建了糧食、南貨、棉布、百貨、縫紉、五金、園林、理發等16個同業公會。民國33年,日軍進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毀。日本投降後,鎮區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園,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復,房屋結構 大部分是木架蔑織牆體,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株洲是「商業之都」,蘆淞區小商品市場和服裝鞋帽市場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中國商業聯合會等權威組織授予「中國服裝商貿名城」、「全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中國品牌市場」等業界榮譽稱號,規模為中國十大服裝市場第二名。 株洲中心商圈,被媒體譽為「三湘第一商圈」,是湖南最大、歷史最悠久、面積最大、人流最密集的大型商圈,主要由北部的中心廣場商圈與南部的火車站蘆淞市場群組成。中心廣場為株洲城市核心,由東西向主幹道新華西路和南北向主幹道建設路匯合而成。創立於1958年的株洲百貨大樓坐擁中央。年交易額500億元的蘆淞市場群商品豐富,已經是國家級3A景點。
株洲主要的傳統商業街有建設南路、鍾鼓嶺步行街、新華西路、人民南路步行街、徐家橋步行街。主要大型商圈有火車站蘆淞市場群、中心廣場、長江廣場、紅旗廣場、文化路口等。株洲商貿正在形成批發和零售並駕齊驅的格局。
10. 安溪縣的地理環境
安溪縣境內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來水量為29.90億立方米,平均每人佔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隨海拔的增高、山巒起伏、熱力對流和地形抬升影響,村內、珠洋、珊屏降水量大於1900mm,為安溪縣高值區,長坑次之,為1800~1900mm;祥華、感德、劍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嶺為1700~1800mm;龍涓、福前、仙榮、湖頭、蓬萊、城關、官橋、桃舟為1600~1700mm。
安溪縣境內東部河流屬晉江水系,流域面積1909.6平方公里,佔全縣流域總面積的63.38%。幹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藍溪、龍潭溪、坑仔口溪、雙溪、金谷溪、龍門溪。西部河流屬九龍江水系,流域面積1103.2平方公里,佔全縣流域面積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華溪、龍涓溪、舉溪,河系發育受地層結構影響,呈格子狀分布。 安溪素以農業為主。境內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甘薯次之。安溪縣屬南、中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農業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層巒疊嶂,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梯田層迭,田疇狹隘,耕作條件差,有「小旱小憂、大旱半收」之說。
安溪是中國烏龍茶主產縣,名茶鐵觀音的故鄉。唐末安溪就已產茶。至明代茶葉盛產,並有了名氣。明末清初創制出烏龍茶,首先推廣到閩北,後傳入台灣。清末安溪烏龍茶已有很大發展。
民國以前,縣內農業生產受封建所有制束縛,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農民耕田種稻,耕山栽茶,廣種薄收,還遭受繁重地租、雜稅剝削,生活貧困。
民國時期,農村封建地主、富農霸佔大量耕地、公田,農民租田耕作,勞動工具落後,天災頻繁,生產力低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糧食不足。
解放後,農民當家作主人,實現耕者有其田。農戶耕田種植水稻、甘薯、大小麥等糧食作物,發展家畜、家禽養殖業。農民安居樂業,生活提高。1951年以後,通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實施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力興修水利,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廣良種,改進技術,農業生產不斷發展。1950~1957年,全縣糧食生產連續8年豐收,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於搞大躍進,刮「浮誇風」,生產「瞎指揮」,加上自然災害,致使糧食產量連續三年下降,禽畜飼養量減少,農民生活困難。1961~1963年,全縣認真貫徹執行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生產逐年好轉。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119704噸,比1960年72973.3噸增產46730.7噸,增長64.04%。1966年全縣糧食總產量恢復到1956年水平。「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批判「唯生產力論」,割「資本主義尾巴」,強調「以糧為綱」,限制多種經營,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停滯不前。
70年代後,全縣對農業耕作制度進行一系列變革,農業生產推行「三改三化」(水稻高稈改矮稈、間作稻改連作稻、單季稻改雙季稻,實現連作化、矮稈化、卷秧化),發展農業機械化等,至197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突破15萬噸大關。但由於人口增長過快,開山造田投入勞力過多,有的工程效益不大,農民生活未能得到明顯改善。
1979年以後,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迅速發展。199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3817萬元,比1978年增長213.38%,比1949年增長763.58%;糧食總產量167177噸,比1978年增長14.23%,比1949年增長298.23%;生豬存欄285204頭,比1949年增加637倍;耕牛存欄59141頭。農業總產值中,林、牧、副、漁的產值比重明顯上升。農民人均農業收入546元,比1985年增加267元。農村中涌現一批不同行業的重點戶、專業戶,農村經濟逐步由單一、自給的落後自然經濟向開放、競爭和商品化經濟發展。
到1990年全縣茶園面積14.2萬畝,茶葉產量7023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6倍和15.6倍,居全省首位,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年向國家提供出口烏龍茶3000多噸,是暢銷世界五大洲39個國家和地區的拳頭商品,年創匯1000多萬美元,成為全省農業創匯大戶。
2013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可增長5.3%,實現農林牧漁增加值10.88億元。春茶產量21882噸比上年同期17259噸增加4623噸,增幅為26.79%。春、夏糧食播種面積達224794畝,比2012年同期186700畝,增加了38094畝,增長20.4%。肉奶蛋總量達25058噸比2012年同期23688噸,增加1370噸,增幅5.78%。水果產量3004噸比2012年同期2960噸增加104噸,增幅為3.59%。 歷史上,安溪縣以手工業為主,基礎很薄弱。縣內傳統私營手工業,主要有土紙、冶煉銀鐵、陶瓷器、製糖、印刷等。農村家庭手工業以打鐵、木作、竹器、泥水以及修理業為主。清同治十一年(1872),潘田鐵礦山附近設爐冶煉。明弘治年間出現私人經營的榨糖手工作坊。民國時期,全縣擁有土糖鋪38家。私人印刷業有吳炳輝、宋烏蛤2家,購置石板印刷機各一台,承印票證、契約、文書等。
1949年由劍斗吳耕谷等14人集資興辦小型煉鐵農具廠。煉生鐵、炒毛鐵、鑄鍋,到1950年產鐵30噸,產值10000元,職工23人。1958年以後,私營手工業大部分入廠為集體所有制。
1958年以後,私營手工業大部分入廠為集體所有制。
1965年有打鐵匠410戶申請辦理個體營業執照,從業人數近1600人,流動修制鋤頭等鐵農具,屬縣手工業管理局管理,交納管理費。直至80年代,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私營工業才重新發展起來,其中印刷業發展較快。
1979年以後,實行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國營企業、「三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已形成以自然資源為依託的煤炭、冶煉、電力、建材、化工、機械、制茶、制衣、制葯、製糖、塑料、造紙、印刷、竹藤工藝等行業為主的多門類工業體系。全縣有8項產品被評為國家、部和省優質產品。縣輕機廠的帶鋸機、安星藤器有限公司的藤器、鳳華制衣有限公司的運動短褲等都蜚聲海內外。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1156家,工業總產值27653萬元,比1949年增長257.43倍,超過1990年農業總產值的一倍,逐步改變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1980年,實行「開放改革」,推行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通過技術改造,產品更新,促進發展生產。1990年,有二輕工業14家,職工1057人,固定資產原值695.28萬元;行業有服裝、皮革、工藝、五金、電器、塑料、機械、化工、木材加工、輪胎翻制等,產值1312.02萬元。
1990年全縣私營印刷業申請辦理營業執照的有16家,從業人數262人,經營印刷業務,照章納稅。
2007年工業總產值218億元,增長2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0.66億元,增長32.6%。工藝業總產值23億元,行業出口量2.87億美元,全面完成英發、聚豐、恆星、富華等企業異地技改;建材冶煉業總產值74億元,三安與「三鋼」成功重組,年產值40億元,上繳稅收1.03億元,成為全省第二大鋼鐵製造基地;水泥業方面,組建三元集發水泥有限公司,全面啟動年產200萬噸旋窯水泥生產項目,總投資5.8億元。全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29億元,增長31.8%,全縣100個重點項目按時序進度推進,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0家,實際利用外資8203萬美元,增長13.9%,項目平均利用外資470萬美元,增長34.2%。引進投資天綸紡織纖維科技等大項目,有序推進潘田礦區整體搬遷工程,潘洛鐵礦全面恢復生產,完成安溪制葯廠、安溪茶廠二次改制,安溪酒廠異地擴建項目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