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選修三地理第二章第二節知識點總結

選修三地理第二章第二節知識點總結

發布時間: 2021-02-14 20:48:29

A. 地理選修六第二章總結

第二章 環境污染與防治

本章需要了解各類污染及其對污染的防與治。本章的目的在於專學習某幾類環境屬問題發生的機制、危害和人類目前採取的種種措施。
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凈作用是重點也是難點,自凈作用是環境遭受污染之後的一種本能反應,人類社會早期沒有發生嚴重的污染危害事件,得益於環境的自凈能力,這種能力也是環境容量的一種標志,也是環境污染發生的底線。自然界的凈化作用發生的范圍很廣,但限於篇幅,本單元只側重於水的自凈作用,至於大氣、固體廢棄物的自凈作用教材中沒有出現,但並不是不存在。本節的第二個重點是水體污染物,三則案例講述了三類污染物:重金屬、植物營養素、石油。

·第二節「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危害」,其重點在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途徑及危害,固體廢棄物污染途徑廣,危害具有隱蔽性、長
期性的特點,一經發現,污染早已擴散,治理難度大,尤其要關注有害垃圾的收集與處理引發的社會道德問題。

·第三節「大氣污染及其防治」,重點在大氣污染防治措施上,尤其要認識能源消費結構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積極意義。

B. 高中地理選修二知識點

作為文科復生,關於自然地理,我制只給提一條建議:買一張世界地圖,一個區域一個區域的詳詳細細的看,並且識記各個區域的氣候,地形,物產,民俗風情及結合政治、歷史學科的知識,系統的掌握各個知識要點,而且記錄在自己的學習筆記里,便於以後復習和總結。
關於我國的國土整治及綜合利用。這樣的問題,你問的不太好。沒有具體到那一地區。是高原,平原,丘陵,還是沙漠。什麼樣的氣候,經濟發展狀況等等原因。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具體地區具體分析。這樣才有針對性。
祝你早日學有所長!

C.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二節知識點概括!

§2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組成部分重要性保護重點山地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植被生態保護河流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D. 高中地理人教版選修第二冊知識點

高三地理選修 國土整治知識綱要
一、我國的自然分區
界線:東部季風區——400mm等降水量線——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東部季風區——3000m等高線——青藏高寒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青藏高寒區
自然區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范圍 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一線以北 青藏高原
自然因素 地貌 二、三級階梯上,三大平原、兩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較低 海拔較高,差別顯著,二級階梯,高原、山地盆地 海拔高,一級階梯,有世界高大山地
氣候 季風影響顯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 乾旱半乾旱氣候,降水少,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大風天氣多 高寒,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風力大
植被 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 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 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
土壤 多為林下發育,淋溶作用強 有機質含量低,可溶性鹽分含量高 土層薄,發育差
河流 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補給為主 多內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補給 多為內流河,東南部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人類
影響 廣泛、深刻,主要農耕區 影響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類活動,有綠洲農業、牧場 微弱,原始自然狀態保存較完整,以畜牧業為主
2、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
地區 分界(活動積溫) 地形 溫度帶 景觀 土壤 農作物 耕作制度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區

3200

4500

7500 山環水繞
平原廣布 寒溫帶
中溫帶 針葉林、針闊混交林 肥沃黑土 春小麥、大豆、甜菜 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 大平原
大高原 暖溫帶 落葉闊葉林 黃土廣布 冬小麥、棉花、花生 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 山地丘陵 亞熱帶 常綠闊葉林 貧瘠紅壤 水稻、油菜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田)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 低山丘陵 熱帶 季雨林 磚紅壤 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 一年三熟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
地區 分界 地形 氣候帶 河流 景觀 農業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東部) 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mm等降水量線 寬闊平坦的高原 溫帶半乾旱區 多內流河 旱生草原 旱作農業
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西部) 山地與盆地相間分布 溫帶、暖溫帶乾旱區 多季節性河流 荒漠草原 綠洲農業

4、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
表現 原因
水平分異 東南溫暖濕潤、西北寒冷乾旱;植被自東南向西北出現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東西走向的山脈,西北部是較完整的高原,東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峽谷,夏半年有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進入。
垂直分異 隨海拔升高自然景觀發生明顯變化;從高原邊緣至內部,垂直變化由繁及簡 高原邊緣相對高度大,水熱狀況隨高度的變化大;
高原內部相對高度小,水熱狀況隨高度的變化小

二、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地帶 范圍 地位 優勢條件 存在問題 發展方向
東部 12個沿海的省級行政單位 基礎設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農業基地、工業區,交通尤其海運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澇多 發揮沿海的區位優勢,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發揮技術創新的優勢,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中部 9個省級行政區 位於中國腹地,擔負承東啟西的作用 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農林牧產品重要產區,有色金屬和重工業發達,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 山西煤炭外運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東北林區過度砍伐,黃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 發揮能源優勢,建設全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設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強東西交通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西部 10個省級行政區 位於西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 有70%國境線,利於邊境貿易,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水力資源豐富 工農業基礎薄弱,交通落後,科技文化不發達,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生態惡化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穩定糧田面積,提高單產,開發能源、礦產成為中國動力基地

三、三類災害區域的綜合治理
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
脆弱的生態環境 破壞後恢復困難
地理背景: 農墾歷史悠久,後備土地資源殆盡
尖銳的人地矛盾 人口增長快
自然:①地形坡度大,地面物質不穩定;
②粉沙顆粒組成的土壤,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抗蝕能力低;;
形成原因 ③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沖刷作用強;
④植被覆蓋率低,對地表保護性差
①植被的破壞
人為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決定性因素)③開礦
①壓縮農業用地,建成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前提
水土保持 ②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的基本措施 ③改善天然草場植被
④礦區有計劃存放表土,大力開展土地復墾工作
水田土流失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
的治理 生產體系
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關鍵)
小流域 保塬:①平整土地,增加地表徑流滲入;
綜合治理 ②營造護田林網,用材林和果林為主;
③採用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灌溉方式;
方針: 護坡:①緩坡修梯田,發展林果基地;
②封坡育林育草(攔截涵蓄坡面徑流)
固溝:①打壩建庫;②各支溝營造防護林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防治
區位特徵:深居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高大山地阻隔
乾旱為主 氣候特徵:溫帶大陸性氣候
的自然特徵 (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降水稀少)
景觀特徵:草原、荒漠為主

地理背景 ①唐宋時期:盲目墾耕,河流下游水量銳減或改道,古綠洲被放棄
②清初移民開墾是荒漠化加劇(農牧民族界限西移)
荒漠化的發展 ③20世紀50年代,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使其趨於嚴重)
④20世紀80年代以後,個別地區有所逆轉

①物質條件:氣候乾旱,平地覆蓋深厚的疏鬆沙質沉積物;
自然 ②動力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成因
人為 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農墾、水資源利用方式不當、
(決定因素)工礦建設不注重環境保護
①預防具有潛在荒漠化的土地;
核心:人與自然的協調---包括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荒漠化的 ①明確整治目標
成因與防治 整治模式 ②因地制宜採取措施(旱農過度墾區、綠洲邊緣)
防治 ③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實施系統-------基本保證
任何防止荒漠化的戰略對策都應以消除貧困為核心
成功的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設置沙障
(沙障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截留水分,增加固沙植被存活)
治理措施 防洪止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復自然植被
和經驗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證農林牧業穩產高產)

荒漠化類型 主要人為原因 分布 舉例
斑點狀、片狀 過度開墾 半乾旱的旱農墾區 科爾沁沙地、內蒙古後山地區
斑點狀荒漠化圈 過度放牧 半乾旱的草原牧區 錫林郭勒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
固定沙丘活化 過度樵採 乾旱的綠洲邊緣 塔里木盆地邊緣、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河西走廊的綠洲
固定沙丘活化 水資源利用方式不當 內流河下游和山麓沖積扇邊緣 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
點狀、線狀 工礦建設不注重環境保護 礦區居民點和
交通線附近 內蒙古的東勝和准格爾煤田

3、河流的綜合治理
(1)長江多洪澇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長江流經濕潤地區,流域廣、支流多、汛期長,一般年份南北支流汛期錯開,當流域內普降暴雨,上游幹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
②中游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
③中下遊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人為原因: ①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劇,一方面使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②圍湖造田,使湖泊萎縮,調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2)三峽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防洪(首要任務)、發電、航運、養殖、供水、旅遊等。
防洪效益: ①有效控制長江上游的洪水,提高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
②緩解洪水對武漢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泥沙淤積,大幅減少分蓄洪水造成的損失。
發電效益: ①緩解華中、華東能源供應緊張狀況,有效減輕鐵路運輸壓力;
②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減少酸雨問題的出現。
航運效益: 改善了從宜昌到重慶的660千米川江航道,水流趨緩,河道拓寬加深,險灘被淹沒,萬噸巨輪可由上海直達重慶。
(3)三峽庫區移民安置-----------工程成敗的關鍵
任務的艱巨性; ①庫區生態環境脆弱,居民經濟貧困,移民環境容量不足;
②教育科技文化落後,鄉土觀念強;
③安置不當易鬧反遷,關系重大。
移民安置條件; ①從受淹特點看,庫區移民具有相對分散的特點(利於就近後靠安置)
②從移民結構看,57%屬非農業人口不存在重新安置問題。
③從政策層面看,得到政府重視和全國支援
措施----開發性移民,主要有就地後靠,異地搬遷安置兩種方法
(4)環境效應:
有利影響在中下游:①減輕洪水對中下游生態環境的破壞;
②利於防止血吸蟲病;
③減輕洞庭湖泥沙淤積;
④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質;
⑤調節局地氣候;
⑥減輕環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不利影響在庫區;①淹沒庫區土地、耕地,
②移民開發和城市遷建,處理不當可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③可能誘發地震,庫岸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加;
④庫區和庫尾的泥沙淤積加重;
⑤自然景觀受到一定影響;
⑥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種生存環境會產生一定影響;
⑦增加蚊蟲孳生,影響人體健康。
(5)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
不可逆轉(淹沒耕地、水生生物)-----------採取補救措施或挽回部分損失的辦法
影響較大(移民安置、水土流失)-----------採取有效控制和減輕其不利影響辦法
影響較小(地震、陸生生物)--------採取防止危害發生或減小危害程度的辦法
四、三類農業的區域開發
1、中低產台治理--------黃淮海平原
地形;宏觀平坦,微觀起伏不平
遼闊的沖積平原 地面結構:西—緩斜平原 山麓沖積扇
中—沖積低平原 主體
東---濱海平原
地理背景 中低產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沖積低平原和濱海平原
農業發展三大障礙------鹽鹼、旱澇、多風沙
形成原因:
自然---地勢低平;氣候具有春旱多風沙、年溫差大、降水集中等特點
人為---不合理的灌溉導致鹽鹼化;不合理開墾導致沙荒地
原則:因窪制宜
低濕地(新店窪) 模式:魚塘—台田模式
特點: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鹽分穩定
綜合治理 水鹽運動規律: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鹽分穩定
(降水、蒸發、潛水位和表層土壤鹽分)
鹽鹼地(北丘窪) 關鍵:土體脫鹽
核心:治水,完善排灌系統,科學調控水鹽運動
措施:引淡淋鹽、井灌井排、農業生物措施
2、山區農業資源開發--------南方低山丘陵
(1)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2)農業資源優勢、問題與對策
優勢 問題 對策
氣候資源 光熱水資源相當豐富,且大多配合較好 季風氣候不穩定,春季有低溫陰雨、盛夏有伏旱 調整農作物種植順序、發展水利、建立防護林體系等
生物資源 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能力強、產出能力高 品種利用單一、投入少、經營粗放、破壞嚴重、缺乏因地制宜 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加強生態建設
土地資源 土地類型多樣,垂直方向組合密切,具有多宜性 土層薄,具有不穩定性,易發生水土流失,低產田紅壤廣泛分布(酸、黏、瘦) 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改良紅壤(石灰中和、摻沙、種植綠肥作物、施有機肥)
水資源 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利於水電開發和灌溉 地形復雜,開發利用難 修水電工程,發展灌溉農業
(3)生態建設任務繁重---------水土流失
原因:強佔耕地和薪柴
經濟損失比黃土高原大
(4)山區資源綜合開發
目的:充分合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
原因: ①山地與平原比4:1
走立體農業道路 ②人均耕地少
③生態環境脆弱
好處: ①利於發揮土地資源潛力
②可減少對耕地的壓力
③可多層次布局農林牧業
④利於改善生態環境
開發措施 優勢資源系列開發
封山育林--------最有效措施
生態建設: 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
解決農民生活用能 ②進行爐灶技術革新節省燃料
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
④開發利用小水電
3、商品農業區域的開發-----東北農林基地建設
(1)土地資源
優勢:①耕地面積大(總面積大,佔全國1/5;人均面積大,是全國2倍;每個勞力負擔面積是全國5倍;)
②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肥沃;黑土、黑鈣土土地生產力水平高)
③地勢平坦,集中連片,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問題:①黑土流失—土層變薄,肥力下降
原因:過度開墾黑土,破壞自然環境;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①黑土培肥——增施有機肥、草肥;種植綠肥化物、牧草;秸稈還田(近年來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溝壑整治、植樹造林
②濕地破壞—沼澤地 禁止開墾,保護濕地
沼澤土:富含有機質,生產潛力大,此處地勢平坦
沼澤:是東北陸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開發沼澤,要注意有計劃地保護沼澤,協調好糧食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沼澤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調節氣候,保護環境;丹頂鶴,天鵝棲息地;沼澤植物資源)——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
負面效應(鹽漬化土地面積擴大;河川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動植物資源減少)——氣候變遷
商品糧基地的建設:在繼續發展種植業,提高種植業本身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養殖業農產品深加工,使農產品多層次大幅度升值
(2)森林資源
優勢:①全國最大林區(36%,是全國3倍,人均林地是全國8倍,林地佔全區42%);
②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林木畜積量1/3);
③宜林地區廣;④森林樹種豐富
問題:森林資源破壞嚴重。表現為:①采育失調;②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③森林採伐以皆伐(不分樹齡全部砍伐)為主,資源浪費嚴重。
措施:①堅持合理採伐;②積極營造人工林;③促進珍貴樹種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⑤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綜合開發措施:①挖掘森林工業發展潛力(以原木生產為中心轉移到以營林為基礎,綜合利用為重點方向上來);②提高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③發展果園林業和柞蠶生產,加強林業基地建設
五、西南交通運輸建設
(1)背景:
資源優勢:①豐富的礦產資源、豐富的能源資源—有色金屬礦、四川天然氣儲量全國首位、水能70%、貴州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②豐富的旅遊資源—喀斯特地貌、少數民族風情;③漫長國境線,發展邊境貿易;④豐富的農林資源—四川盆地「天府之國」、雲南「動植物王國」等
大西南交通建設障礙:①地勢起伏大(三級),跨山躍河;
②地形;青藏高原---地勢高峻,冰川廣布,雪山連綿
橫斷山區---山高谷深,縱列分布,橫斷東西交通
四川盆地---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
雲貴高原---喀斯特地區,地表崎嶇不平;
③地質:地殼活動強烈,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交通建設的重要性:①西南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
②地處內陸邊疆,少數民族分布集中,貧困人口多;
③重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④經濟基礎薄弱,交通不暢,區內外聯系不便。
(2)解決措施——交通建設:
意義(南昆):①有利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和脫貧致富;
③有利於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
④有利於旅遊、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取得成就
①東部三省一市和廣西已形成鐵路為骨幹,公路為基礎的運輸網路
②西藏則以公路運輸為主
③水運---對川江、西江及其支流航道全面整治,加強港口建設
④航空---開通了通往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航線
⑤管道---新建川氣外輸至湘鄂的管線
①出海公路:成都—貴陽—南寧—北海(過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兩廣丘陵)
②泛亞鐵路:昆明—新加坡
使雲南和東日盟各國擁有一條貿易通道,縮短我國內陸省分南下印度洋的距離。
(3)農業發展:
條件:利 光熱充足,降水豐沛 / / 不利 地表崎嶇,地勢起伏大
發展:①立體農業 ②特色農業——彩色農業:花卉、蔬菜、水果、優質烤煙等。
六、海島和海域的開發----海南島
1、背景
地理區位優勢:
①海陸位置:位於華南和西南陸地國土與海洋國土的結合部 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開發利用南海資源的基地
②相互位置:近港、澳、台;內靠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外臨亞太經濟圈中最活躍的東南亞既有廣大的內陸腹地,又能受到華南經濟圈、亞太經濟圈的輻射作用。
③交通位置:位於西太平洋環形帶上,處在日本到新加坡航線的中段,直接面向東南亞,靠近國際深水航道。連接兩洲(亞洲、大洋洲)和兩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國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的海上通道 有利於依託港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
熱帶資源優勢:
①氣候資源:光照充足、熱量、降水豐沛 / 一年三熟,適宜發展熱帶高效農業
(不利;冬春低溫危害,夏季台風)
②生物資源:葯用植物、用材植物、珍禽異獸 我國最大的熱帶物種基因庫,有利於發展成為熱帶作物的基地和旅遊業基地。
③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多樣,是環帶產業布局的自然基礎。
海洋資源優勢:我國最大的海洋省,(擁有島嶼)600多個,管轄海域200萬平方千米),是其最突出的資源優勢。
①生物資源:生物種類多 適宜發展海洋捕撈和養殖業
海洋生態系統 提供食品資源,又可作為旅遊觀賞區
②漁業資源:漁場面積大,淺海、灘塗面廣大,港灣眾多 適宜遠洋捕撈業和發展人工養殖業,是我國熱帶海洋漁業基地。
③油氣資源:沉積盆地廣(北部灣、珠江口、鶯歌海、瓊東南、西沙海槽盆地等)是我國未來油氣基地。
④旅遊資源:海岸熱帶景觀、紅樹林、熱帶雨林、熱帶作物園、自然保護區
⑤空間資源:可開發成海上漁業補給、貿易、旅遊、熱帶海洋科研基地
2、自然環境特點:
地形地勢:全島近似橢圓形,中高四周低
受地勢高低和離海遠近的影響,自然環境具有環帶狀分布的特點
環帶名稱 地貌類型 海拔高度 資源特色 產業布局


陸 海岸帶 平原 低於100米 經濟基礎和運輸條件好 港口建設,發展外向型加工工業
丘陵
台地環帶 台地丘陵 100~ 200米 面積大,地形平坦,土壤較好 熱帶農業生產基地
山地
丘陵帶 丘陵山地- 500~1100米 物種豐富,水源區,少數民族聚居區 林業、旅遊業
3、開發與保護:
(1)合理布局產業:環帶開發布局是海南島資源開發和生產力空間布局的基本特徵,即適應了海南島自然環境的環帶狀分布特徵,又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客觀要求。
①海岸帶市開發的重點,大力建設港口和加工工業區,推動車石化和第三產業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帶動外向型經濟發展;
②丘陵和台地環帶適宜發展熱帶農業,
③山地丘陵帶發展旅遊業和特色工業,恢復和保護熱帶森林植被
(2)特色經濟:
特色工業:支柱工業——培育和發展支柱工業,建設現代大工業體系;建設西部工業走廊,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生態型工業和高技術產業
熱帶高效農業:瓜菜生產基地、熱帶水果生產基地、熱帶作物生產基地、育種基地、水產業。
特色旅遊:度假休閑旅遊勝地
(3)海洋環境保護:
①扶持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
②提高公眾環境意識,鼓勵公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減少和杜絕人為破壞;
(珊瑚礁、紅樹林、環島防護林----減輕風暴潮的威脅和損失,阻擋海浪侵蝕海岸,保護生物多樣性)
③加強海洋環境的管理和監測,及時了解海洋環境變化

七、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背景:
天然氣的利用:優點:①干凈、清潔、使用方便;②燃燒效率高、比較價格低
地位:我國將天然氣開發和利用作為21世紀初能源結構優化和石油工業產業升級的重點
天然氣的分布(陸上):特點: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分布地區:四川、陝甘寧、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四大氣區:新疆、青海、川渝、鄂爾多斯
開發利用格局:①東部油氣田(東北、華北)產量遞減;
②西部地區是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
③西部地區油氣開發的限制條件;
(a勘探開發資金短缺日益嚴重
b西部地區對天然氣的市場需求量有限
c現有基礎設施不能滿足外運需要)
④東部地區對天然氣需求市場巨大——我國天然氣產品的最大短缺地區
(a人口稠密、經濟增長快,但能源短缺現狀長期未改變;
b以煤炭為主要能源,使得大氣環境惡化、酸雨大面積發生;
c煤炭發電和運輸佔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資源)
2、西氣東輸:
能源輸送大動脈 資源保證:塔里木氣區、鄂爾多斯氣區
技術保證:石油化工基地、現代工業體系
市場前景廣闊:長江三角洲
深遠影響:
東部地區:①緩解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②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減輕大氣污染和酸雨危害,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③促進能源生產和輕重工業結構的調整
④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西部地區:①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②推動綜合利用天然氣步伐,改善城市大氣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③有選擇的發展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工業,對動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
④推動天然氣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緩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
〔注意〕西電東送、南水北調

八、 城市新區的發展-以上海浦東為例
1、背景:
上海市的發展:
優越的區位條件
社會經濟:①便捷的交通;
②廣闊的腹地;
③高素質的勞動力;
④充足的農副產品供應
自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水源充足
城市規模的擴大:①經濟規模的擴大;②人口規模的擴大;③用地規模的擴大
上海市面臨的城市問題:①道路狹窄、交通擁堵;
②居住擁擠;
③綠地面積小,環境質量差;
④用地緊張
2、浦東新區的規劃和開發:
開發作用:①解決上海市發展所面臨的城市問題,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
②以浦東開發為龍頭,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開發條件:①緊鄰老城區,便於就近開發;
②地形平坦,滿足大規模、低成本推開發需要;
城市規劃:①浦東新區分為城市化區和非城市化區兩部分;
②浦東新區採取軸向發展與綜合組團相結合的布局形態;
③通過多種交通工程,把浦西和浦東聯系起來;
④把浦東建成花園式的多功能、外向型、國際化、現代化新城

E. 7年級上冊地理思維導圖 第二章、三章、四章 知識點

重點如下:

  • 第二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F. 地理選修3知識點

地理必修Ⅲ復習提綱及鞏固練習.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佔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徵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路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於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註:未包括港、澳、台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課本P19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徵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系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源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山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大
水質 差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2.1 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鹼化等類型。
(1)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2)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3)治理措施: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②退耕還林還草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態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①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②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污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珠三角的工業化與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階 段 城市化進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進程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 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 城鄉融合,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混雜的城鄉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體系
3、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4、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佔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
江蘇省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
存在問題
1 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
2 工業發展產生環境問題。
3 鄉鎮工業發展分散所產生的問題。
4 城市規模相對在縮小
5城市優勢不突出,特色不明顯,不利於輻射和帶動周邊發展。
6缺少特大型城市。
城市化建設的思路
1 加快實現「城市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
2 打破舊制度下的行政區劃。
3 適當發展特大城市,加快發展大城市,積極合理發展中小城市,重點培育中心城鎮。
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1 行政區劃調整。
2 發展城市群,建設3大「城市圈」。
3 工業發展促進小城鎮建設。
4 進城農民的利益得到體制和政策保護。
3.1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信息系統(GIS):以採集、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體、GIS軟體、地理數據、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數據輸入、存儲(數字化過程)→地理數據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輸出。(地理數據分為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數據存儲採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2、地理信息系統與城市管理(略)
3.2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藉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台、感測器、信息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徵)→感測器收集→傳輸與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應用成果。現代遙感優點:視域廣闊、監測范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於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類型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 利用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覆蓋范圍大,不受領空限制,
可進行重復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 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機動性強,解析度較高
近地遙感 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 解析度高、范圍小
3.3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用戶系統(接收設備)。GPS信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築、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遊探險等等。
3.3 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地球的虛擬對照體。

G. 高中地理必修3 第2章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詳細總結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和主要地區

定義: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實質是土地生產力喪失的土地退化。

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區)、

鹽漬化(灌溉農業區)、

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西北地區(閱讀教材圖片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肅(和蒙古是交界的)、寧夏、陝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本區的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阿爾泰山。

3、地理界線:賀蘭山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以東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有東到西的景觀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的沖積扇上,山麓地帶。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乾旱,土壤發育差、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大風多且集中,風力侵蝕嚴重。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樵採:鄂爾多斯

過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邊緣、綠洲地區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與保護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資源:木材、燃料

2、環境資源: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3、破壞森林的危害: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熱帶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兩側,集中在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過的地方並不都是熱帶雨林氣候,如果非洲東部地勢較高,赤道附近是熱帶草原氣候。

2、亞馬孫熱帶雨林佔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環境作用明顯。

(1)維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維持全球的水平衡,促進全球的水循環。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植物體內

2、高溫淋洗的作用,土壤貧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壞,一旦被毀很難恢復。

四、雨林被毀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

(1)過度的焚耕開墾

(2)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的開發

(3)商業性的伐木

(4)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五、亞馬孫雨林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藉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六、開發還是保護

保護第一

要採取保護性的開發:進行環境教育,成立保護基金會,發展生態旅遊,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

問題研究:

濕地的作用:(1)涵養水源(2)蓄洪(3)維護生物多樣性(4)調節氣候

圍湖造田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一種行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