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地理的綜合題考點
❶ 地理高考復習的綜合性練習冊 涵蓋高中知識點考點和例題的練習冊哪本好麻煩大神推薦一下
天星教育出的高考一遍過,分層級訓練的,或者題型專練也可以,文綜選擇題,政史地都涵蓋了,用起來更省勁
❷ 地理高考有哪些模塊和考點
(一)等高線地形圖判讀
考點分析
等高線地形圖在綜合題中考查佔8--10分;
15年26題考查:地形部位的判讀,通視條件,量算水平距離,方向的判讀,山區交通線選線的原則;
14年26題考查:量算水平距離,計算相對高度,通視條件,地形部位的判讀;
13年27題考查:描述地形、地勢特徵,河流流向判斷,估算長度,描繪剖面圖,山區發生的地質災害;
重要性
等高線地形圖是用等高線來描述某地區地形起伏的地圖,作為一種基礎的、重要的地圖類型,在高考考查的等值線圖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判讀內容,主要包括高度計算、地形部位判讀、坡度大小分析以及地形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地球運動
考點分析
地球運動在綜合題中考查佔10--12分;
14年27題考查:日出早晚問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晝夜長短變化;
重要性
地球運動地理意義是地理高考復習中的重難點,也是歷年高考命題的重要考點,成為體現地理高考試題難度的重要知識點。有關此內容的高考試題的總體特點是穩中求變、變中求新、新中出奇。在高考地理卷中出現了不少好題,尤其近年多和二十四節氣結合考查。
(三)氣候
考點分析
氣候在綜合題中考查佔10--12分;
15年27題考查:氣候類型判讀,描述氣候特徵,比較降水差異,氣溫變化原因分析
14年28題考查:比較降水差異,氣溫變化原因分析,晝夜溫差變化分析
13年30題(2)考查:氣候特徵原因分析
重要性
氣候是高考高頻點的知識,從歷年高考試題中出現的頻率及分數可見其重要性。氣候的考查方向一般為氣候類型、成因、分布規律、氣候的影響等方面。解題時注意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相結合,分析各氣候類型的成因、特點以及分布規律,並推理出具體的分布地區。
(四)水
考點分析
水在綜合題中考查佔10--14分;
15年28題、29(2)考查:湖泊對河流的影響,溯源侵蝕,水利工程建設,水文特徵;
14年30題(1)考查:影響鹽度的因素;
13年29題(2)、30(1)考查:洋流對航海的影響,影響含沙量的因素;
重要性
河流相關知識是歷年高考地理考查的重點內容,多以等高線、區域、與河流有關的數據和圖表等資料切入,綜合考查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天氣系統
考點分析
天氣系統在綜合題中考查佔10分;
13年28題考查:等壓線的判讀(數值大小和風向變化),天氣系統名稱和過境時特徵,氣流運動特徵
重要性
天氣系統既有事實性知識,也有原理性知識。從近幾年的高考命題看,高考側重考查風向、降水位置、天氣過程、天氣系統的判斷等。試題經常以等壓線圖、天氣系統圖為載體,考查解讀信息能力、調用知識能力,以及描述、闡釋事物的能力。從試題類型看,既有選擇題,也有綜合題,但以選擇題居多。
(六)板塊運動
考點分析
板塊運動在綜合題中考查佔2分;
14年30(2)考查:東非大裂谷成因;
13年29(3)考查:冰島地熱資源豐富的原因;
重要性
板塊運動的知識在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文字簡述和圖片較少,但涉及的知識點多,其中包括板塊范圍和分布、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火山地震帶等。而且這些知識都比較抽象,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接觸;同時,板塊運動也涉及到很多動態性、過程性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最終的掌握情況也並不理想,往往需要通過大量的試題重復訓練來強化。
(七)自然帶
考點分析
自然帶在綜合題中考查佔4--6分;
15年29(3)考查:自然帶分布特徵及原因;
14年30(3)考查:自然帶分布及地域分異規律;
13年29(1)考查:分析自然帶差異的原因;
重要性
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可知,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在歷年高考試題中出現的頻率較高,足見其地位的重要性。當今社會眾多的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資源浪費和枯竭等都是忽視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因此今後高考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考查可能會進一步加強。
❸ 2017地理高考常考點大題怎麼答
2017地理高考常考點大題怎麼答?
(1)回答成因或因素類問題都要往兩個大的方面去想,回一是自然原因答,二是人為原因。 自然因素 包括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氣壓帶和風帶、大氣環流、地形、氣候(光熱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資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等; 人為因素 包括人口、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策、資金、工農業基礎、歷史等。
(2)回答意義影響類問題時,應當注意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答。
(3)回答條件分析類問題時,注意應答出有利條件以及不利條件。
地理綜合題歸納為: (1)原因、成因(自然、人為) (2)條件(有利、不利)(3)影響(正面、負面)(4)區位(自然、社會經濟、技術) (5)效益(經濟、社會、環境) (6)措施(生物、工程、技術)(7)評價( 積極、消積) (8)要素(總量、結構) (9)重大工程意義(兩端、中間)或(政治、經濟、民族、國防)
❹ 如何答好地理綜合題
■認真審題准確定位 審題是答好綜合題的關鍵和基礎。地理綜合題往往在實際區域和虛擬區域內,考查地理事物的自然特徵及其成因、人文特徵及其成因、人地關系等問題,具有綜合性、應用性、時代性的特點,體現新課程的思想,呼應課改。因此,這類題中固然有部分顯性條件可以較快讀取到,另外部分已知條件藏得很深,需要仔細研讀材料,並結合所給圖示仔細推敲才能找到,這就要求考生理清層次和脈絡,找出問題關鍵所在。 先審文字材料和題干。文字中常常包含一些基本信息,如背景介紹、概念簡介、事件的簡單經過和結果等,題干中則包含了所考查的具體問題,如自然地理特徵中的氣候成因分析、人文地理特徵中的區位因素分析、某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和解決措施等。只有準確審清題目,確定所考查的是哪些方面的知識點,才能從頭腦中提取出思路答題。 再審圖示材料。先搞清是考查區域圖的辨識還是示意圖的理解,是曲線圖的判讀還是結構式圖的填寫。以區域圖為例,區域地圖反映地理事件的空間分布,地理學科內的綜合題往往以區域圖為載體,在區域定位的基礎上,考查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考生對區域不能進行空間識別,就難以從區域圖中提取有效信息,更談不上解決相關問題了。如2005年天津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第36題中出現的兩個地理區域,很多學生識別不出其位置、范圍,導致了解答該題失分較多。 最後,不管是文字材料、圖示材料還是題幹部分內容,審題時決不能截然分開,必須前後照應、反復推敲,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整合知識提煉答案 在審清題目、定出所考區域、理清所要考查內容的前提下,就要迅速回歸課本、檢索所學知識、整理答題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組織答案。如對區域工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情況、農業基礎、勞動力因素、市場條件、交通條件、技術條件、歷史基礎、政策因素等九個方面做作答。對水土流失、荒漠化、鹽鹼化等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可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去思考歸納。 當然,能否順利形成答題思路,主要取決於對主幹知識的理解、把握和應用,這幾年的考點主要集中在地圖與空間定位、地球的運動、天氣與氣候、工農業生產布局、人口與城市化、環境問題、國土整治與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因此,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語言精準書寫規范 答題時,力求心態平穩,把握好答題速度,合理分配時間。答題中,使用規范用語即地理專業名詞和術語要准確並避免生活化和口語化用詞。如「荒漠化」不能寫成「沙漠化」,「台風」不能寫成「颶風」、「正午太陽高度」不能寫成「太陽高度」等。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卷面整潔,書寫工整,杜絕錯別字。這些看似小事,很多時候卻決定了考生是否能得高分。(張星梅,石家莊市第一中學)
❺ 高考地理考點(越全越好)
整個課本都是考點啦。。。全了也沒有用啊,,地理要會做題,光看考點,考點又不是題目,沒什麼用的。。。。
❻ 如何提高學生地理綜合題答題能力
我覺得首先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太重要了,綜合題一般文字比較多,學生理解能力差的話很難准確的認識到題目實際的考點是什麼。
❼ 高中地理知識點:環境問題
①環境問題及其發展: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②環境問題的防治: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可見:環境問題是伴隨著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發展問題而產生的,這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從總體上講,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防治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控制人口增長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搞好國土整治工作;參加國際協作,保護世界環境。
❽ 1,地理綜合題有哪些基本類型
一、特徵類設問題型
1、設問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現事物的形態或狀態。高考中特徵描述類試題,設問形式一般有"說明"圖中沙塵暴多發區地表環境"特點","描述"圖示地區年降水量或地形區"分布狀況","簡述"圖中某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從河流的長度、流域面積、水流速度、流量季節變化等方面"歸納"河流的"主要特徵"等。
2、答題模板
解答特徵描述試題的基本思路見下表:
區域空間定位(經緯網定位法和區域特徵定位法相結合
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和圖文信息
特徵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特徵包括區域內地形、土壤、氣候、河流、湖泊、自然帶、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徵;區域人類活動的主要特徵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旅遊業等經濟活動的基本特徵及其主要成因等
梳理、組織語言,把握關鍵詞,簡潔、准確描述
3、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應注意以下兩點:
(1).要正確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從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徵:地形類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名稱及分布。②地勢特徵:地勢起伏狀況(如西北高、東南低),地勢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勢較高)。③地表環境特徵: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④河流的水文特徵:水量、汛期(長短、次數)、結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蘊藏量等。⑤河流的水系特徵:發源地、流向與注入海洋,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對稱與否)及河網形狀,上、中、下游的劃分,流經的省區、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區。⑥氣候特徵:氣溫(季節變化、積溫、生長期)
——熱量條件,降水(季節變化、干濕變化)——水分條件,氣溫和降水的組合狀況(如雨熱同期)。⑦農業生產特徵:農業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種類及分布、農業部門及結構、生產水平(商品率、機械化水平、生產經營方式、集約化程度、專業化水平)。⑧工業生產特徵:地域分布、發達程度、主要部門及結構、技術水平。⑨區域特徵: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自然環境特徵(地形、氣候、水文)、社會經濟特徵(農業、工業、貿易、旅遊、交通、城市、人口等)。⑩等值線特徵:等值線數值高低、延伸方向、彎曲趨勢、疏密變化等。
(2).描述語言的組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明確要描述什麼,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將地理問題和地理原理相對接,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層次是否完整;③描述的專業性,關鍵詞不能丟而且要准確,盡量使用學科術語而不能口語化等。
二、原因類設問題型
1、設問形式
地理事物間的因果聯系能檢測考生的思維過程,因而成為地理非選擇題的常見設問類型。命題形式上,本模塊常以區域圖為信息的載體,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通常的設問形式有"試分析××地理現象的(自然或社會)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2、答題模板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自然原因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礦產、洋流、海陸輪廓、板塊運動等方面來分析;人為原因一般從歷史條件、人口、工農業、城市、交通、工程建設、市場、政策、科技、軍事、宗教等方面來分析。
3、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關因子分析
要正確回答原因類試題,同學們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組成因子,並理解"因子"與相關"地理要素"之間"因"與"果"的聯系,下面是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關因子分析。
(1).氣候的成因
①氣溫的高低
②降水的多少
近幾年考法:①在小比例尺(多在選擇題中,大范圍平面圖中)地圖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緯度因素和風帶、氣壓帶、季風因素,②在大比例尺地圖中(多在非選擇題,小范圍平面圖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陸熱力差異因素和人為因素。
(2).地理災害的綜合成因分析:多以"天、地、人"三角度綜合採點分析
例:說明淮河夏季洪澇多發的原因?成因①天(氣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匯水快;下游地勢低平又曾為黃河的洪泛區,河床高懸。③人(社會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資源,破壞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變淺;圍湖圍灘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調蓄能力。
(3).地理事物時空特點成因分析
應鎖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氣運動原理,季節變化原理—太陽高度,晝夜長短,河水補給原理最為重要,應注意進行逆向推理,①氣候的變化、天氣的變化:多從近地面的熱力環流(風壓流原理)進行分析,用"熱(高溫)低(壓)升(氣流上升)雨(成雲致雨);冷(低溫)高(壓)沉(氣流下沉)晴(乾燥晴朗)"進行邏輯分析。②海上什麼時候出行多與風浪有關。其邏輯關系為"溫差大(如冬季)―→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溫差小(如夏季)
―→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
回答時倒推。如:美英在二戰中沒有在11月而是選擇在6月實施"諾曼底登陸"作戰的原因:6月中高緯間的溫差小,氣壓梯度差異小,風力小,風浪小,可減少渡海作戰的非戰斗傷亡。我國首次三大洋科考選擇在2005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東亞與北太平洋間溫差小,氣壓差異小,季風弱,風浪小,可方便、准確、科學地采樣。③河水的補給。對於教材的知識點應知各個典型地區的主要補給類型,特別是我國各個大區的補給類型。先定地區——南北半球、大氣環流緯度帶、海陸位置。根據材料定補給類型。我國東北是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補給。
江南是春雨降水適量、夏季雨水大量補給。
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華南是春季鋒面雨、盛夏台風雨補給。地中海氣候則是冬雨補給。
三、比較類設問題型
1、設問形成
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它為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高考題中比較類試題的設問方式主要有:比較圖中×和×的差異(不同或異同),分析×和×的共同特點(問題),說明圖示×和×的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等。
2、答題模板
比較類設問一般有兩類:
(1).名詞比較類。其基本思維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詞的含義,包括的主要內容,然後針對內容進行分析、對比。例如,比較兩個海域的海水性質,首先要明確海水性質包括海水溫度和海水鹽度,海水溫度大體上從低緯度海區向高緯度海區遞減,而海水鹽度大體上從副熱帶海區向低緯海區和高緯海區遞減;然後根據兩個海域分布的緯度進行比較即可(如果是同緯度的海域,要考慮寒暖流對海水溫度和海水鹽度的影響)。
(2).區域特徵比較類。其基本思維模式是:先對區域進行綜合分析,然後根據要求對分析內容選擇性地列舉比較。這類試題重在分析,次在比較。所以,區域的綜合分析顯得尤為重要,區域的綜合分析主要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進行。
3、要正確解答比較類試題同學們應掌握如下秘訣:四步審題、三項聯系、二定要點及格式。
(1).四步審題是關鍵。第一步審比較對象,審准對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題時張冠李戴。第二步審比較要求,即審准題意要求找相同點還是不同點,還是異同點都找,或者要求通過比較進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審比較考點,如比較A、B兩地的氣候類型及特徵的異同點,其比較的考點是氣候類型及特徵,此步驟可避免跑題。第四步審比較角度,審准題目從什麼角度、幾個角度去比較,此步驟可避免漏掉答題的要點。
(2).三項聯系是答題依據。首先,聯系題中圖表和材料,它們是解決比較類問題最直接的依據。其次,聯系所學教材知識點,即能迅速地理解題目設置的情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所學知識建立准確的聯系,並從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識點。最後,聯系生活經驗和常識,當學生實在想不起所學教材知識點時,根據題意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常識來答題往往也是很有效的。
(3).二定是指根據分值定要點,根據內容定格式。根據分值
定要點,要求學生養成要點化答題的習慣,看分給點,只有給足正確的要點,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據內容定格式是指採取要點縱列化或者採取列表比較,這要根據答題的內容來定。一般來說,比較異同時列表比較更直觀些。
四、評價類設問題型
1、設問形式
評價類設問詞一般有"評價""影響""分析利弊"等,常見問題有評價大型工程(如水庫建設、跨流域調水、能源跨區域調配等)帶來的影響,分析區域發展條件的優劣,評價工農業、城市區位等。
2、答題模板
評價類設問一般有兩種情況:
(1).要求直接評價某個地理事物或者現象,包括評價地理事象的影響、區位條件或發展條件等。此類設問一般從兩方面進行分析:①要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來辯證闡述,針對優勢和不足進行全面論證;②要從多角度分析利弊。影響類的問題可以從對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等的影響加以分析;而區位問題或發展條件評價類問題,可以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給出限定條件,比如"與××相比,評價其優勢或者不足"或"從××方面進行評價"。這類設問分析思路同第一種,但要注意審題,抓住限定詞,是評價利還是弊,是對比分析還是沒有限定,是從哪方面進行評價等,這樣就縮小了答題范圍。"與××相比,評價其優勢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優勢或者不足,然後對比分析要評價事物的優勢或者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