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龍地理的知識點
⑴ 房龍地理 上下怎麼樣
《房龍地理》這樣的書,原本是擺書櫥用的。 閑來翻看,卻不覺讀得津津有味,尤其關注作者對中國的評論部分。 由於早早地確立了科舉取士,加之動不動就翻天覆地的革命讓血統貴族沒有生存拓展的空間,使得中國人對於政治的熱情非常之普及,與之相比,中國人對宗教的熱情要理性和淡漠得多。 房龍將中國和另一個文明古國印度作了比較,於是有了很有趣的發現。 他說,中國人秉承「心到神知」的態度,對於宗教,只將很少的財富花費在建築廟宇和聖殿上,而與之相比,印度人吝嗇於生活、生產設施的投入,「奉祀天神卻以數百萬」計,這體現了兩個文明在文化氣質上的巨大差異。 他還提到,前往中國旅行的人,往往找不到任何可以與印度的大型宗教建築相媲美的廟宇,中國人有著無與倫比的現實主義,兩千多年以前的孔夫子就已經教育中國人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對來世的期望上了,所以中國的最大的社會財富往往是花費在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浩大無比的公共設施上。 比如長城,運河,黃河大堤,以及無數的,廣袤的農業灌溉基礎設施。 這里要指出的是,這位美國人的著作停頓在1932年5月,那時候的世界和那時候的中國,都還有激盪跌宕的未來等待發生。 但是客觀地說,他對中國的觀察是准確的。 「子不語怪力亂神」,雖然這樣的儒家訓導不見得對所有的統治者對所有的時間段見效,但是卻最大程度地限制了民族在整體上陷入宗教迷亂,同時教會了中國人用最實用主義的態度去把宗教當作最實用的簡單工具。 房龍下定論說,孔子,孟子和老子「肯定都不是宗教的創立者」,他們不宣揚什麼行善才能贖罪之類的信條,他們提倡的是一種「世俗的,斷然的實利主義」,而且他們的所有思想是在人們能夠接受,能夠實施的前提下的一些道德標准,「非常容易理解,任何人都能夠聽懂」。 這就使得中華文明擁有強大的生命力、統合力,使得中華文明在很早的時候就擺脫了宗教迷途,中國的讀書階層秉承著這樣的實用主義構造和搭建中國政治的管理結構,不依託神怪魔詆,不仰仗上帝佛陀,只尊崇自然天道,迷信道德高義,當然,如此的弊端是,也不依賴和迷信自然科學和技術手段。 對此,房龍不無崇敬地評說道:「相對於恆河河谷的居民來說,古代的中國人是一個擁有巨大智慧和藝術才能的種族,因為他們總能在付出極少的情況下得到巨大的令人滿意的結果,」 從尊崇自然,道法自然這一點來說,還引申出有趣的一點: 「令人驚奇的是,相對印度藝術而言,西方人卻更喜歡中國藝術。在歐洲和美洲家庭中,到處可見中國的繪畫、雕塑、陶瓷和漆器,而伴隨這些物品而來的印度的匹配物卻不得他們喜歡,他們輕視這些東西,因為這些匹配物擾亂了物品的整體協調感,甚至連當地的博物館都這么認為。」 中國傳統藝術的美感恰恰來源於擺脫了光怪陸離的想像世界,而是尋求寫實基礎上的寫意、對稱、平衡、以及與自然的和諧和熔融。 在這樣一種文化特徵之下,百姓也一樣用實用、實利主義去構築自己的世界觀,形形色色的魔怪神仙只是繼續紅塵生活的某種依託,是現實社會各種錯綜復雜的力量的映射和影像,中國人尊崇、敬畏自然但絕不頂禮膜拜,骨子裡的現實主義使得他們相信人和人造就的政治力量要遠遠超過神仙們的法術魔力,人定勝天這樣的豪言壯語絕不是沒有來由。 畢竟是美國人,房龍所沒有看準的事情是,中國人如錢穆所說,富含「政治脂肪」,微妙的人際斗爭,權利均衡和官場的進退,以及如何跟風和自我保全,就是中國人寄託本該用在宗教上的精力之所在,對中國人而言,政治即是宗教,這是房龍這樣的老外所想不到的。 澹言 20070703
⑵ 房龍地理讀書筆記
地理,從來就不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我也不曾關注。「地理學」字面上的解釋是:研究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生活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
《房龍地理》通過優美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將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識與人類的生活貫穿,地理和歷社在房龍這位美國著名人文主義文學大師筆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使人在掩卷之際有不一樣的啟迪和感受。整本書生動演繹了「人文地理」這一概念。
在瀏覽了目錄後,我腦海中有這樣幾個問題:希臘的興衰與地理環境有關嗎?人們說:歐洲是上帝的後花園,是上帝最眷戀的地方,那麼歐洲的地理環境有哪些特點?中國在房龍這位世界級的地理大師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位置?
在《第二十八章 中國》中,第一句話就是:「中國稱得上是泱泱大國」。看到這句話,心裡當然挺高興。但是隨後,書中寫的就是中國被世界各大國侵略、蹂躪的歷史。威海衛被英國佔領,旅順被俄羅斯佔領,隨後,日本又從俄國人手中搶來了旅順,德國也不甘示弱,侵佔了青島港和膠州灣,到的八國聯軍,中國的歷史從未平坦過。在這一章中,房龍客觀地講述了中國被侵略的主要原因:在大清帝國統治時期,中國幾乎與世隔絕了,還盲目樂觀。房龍說:「所有試圖排外的國家最終只能誤國。」我很同意這個觀點,因為只有與世界交流、溝通、共同進步,才能成為真正的強國。文中還提到了孔子、孟子、老子的精神思想,並於西方文化以及基督教進行了對比。孔子、孟子、老子認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基督教認為這種觀點太俗世化、物質化。房龍認為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想與基督教相比有利有弊,我想,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必定會有弊的一面。到了結尾部分,房龍寫道:「我無法預測中國在未來的10~15年中會出現什麼情況,但如果他們有朝一日趕上我們,那就請上帝憐憫我們吧!」這本書是20世紀三十年代寫的,我不得不說房龍的預測能力有多麼強,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世界大國,我們不再是那個無限容忍歐洲列強的得寸進尺和政府的卑躬屈膝的弱小國家了,中國崛起了!
《房龍地理》這本書擴大了我們的視野,開拓了我們的心胸,它激發起我們對更遼闊的宇宙,對未知世界的探尋。
當我們閱讀這本書時,彷彿圍坐在一位一個世紀前的老者周圍,聽著他關於那個世界的歷史的碎念。出於對長者的尊重,我們並不會指出他在許多知識上的偏差,也不會因其老古董式的偏見而爭執;我們只是會心一笑,讓歷史成為歷史。
一個世紀的時間可以讓人覺得很久遠,久遠到我們對身邊世界的認知已非那時可比,而那時的見識於今甚至顯得有些可笑;而一個世紀的時間又可以讓人覺得很短暫,短暫到那時的警示在今天仍然沒有得到重視,那時的偏見在今天仍然泛濫,彷彿時間從來沒有向前。
不妨對人類作一個大膽的設想:舊愛社每一個人都是6英尺高,1.5英尺寬,1英尺厚,那麼只要用一個長、寬、高各半英里的巨型集裝箱就能夠像裝沙丁魚一樣,把所有的人口全部裝進去。聽起來似乎荒誕不經,但只要約加計算,就會發現這個答案是很精確的
……
人類的集裝箱一路砸書碾石,從山崖上一直朝谷底滾落,隨著最後一聲巨響,人類撞進科羅拉多河的懷抱之中,集裝箱濺起一片極大的浪花。
一切復歸於沉寂,萬事如過眼雲煙。
很快地,世界就會把墓穴中的沙丁人類遺忘掉,好像一且都從未發生過一樣。任由月圓月缺,而大峽谷將依舊永遠地與風雨相伴,與霜雪游戲。
而在這個神秘秘的宇宙間,這個星球將繼續沿著它既定的軌道遨遊著。
對地球上發生的這個變化,星際間人類的遠親近鄰,還有哪些外星球上的天文學家,即使天天觀察天空都不會注意到。
100年之後,也許那個小小的青冢,依然層層覆蓋著綠色植被,就是人類曾經存在過的唯一證物。
到了這個時候人類的故事就徐徐落下了帷幕。
我知道,把不可一世的人類貶抑到這樣微若塵芥的地步,當讀者看到之後,因為它傷害了人類的自尊,大多數人都會氣憤不已,並對這個故事勝出一股厭惡之感。
當然,從看問題的角度上來說,卧於這些讀者是不同的。人類是身體贏弱而數量微小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人類就能夠產生一種深刻而毫不矯飾的自豪來。
……
簡言之,人類使自己成為這個星球上每一塊土地不容置疑的主人,只用了2000個世紀。而且大氣和海洋眼下又將被人類納入自己的版圖。如此顯赫的業績,記憶人類成員就創造出來了,但是,除了神奇的理性之外,人類所具有的優勢並不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多。
……
人類的進步就變成了一個這樣奇怪而踟躕的進程。不管大家斗爭得多麼努力,但真正的先鋒只能在成千上萬的芸芸眾生中出現一個。
人類前行的步伐會自身引向何方呢?這誰也無法預料到,盡管人類從祖先那兒傳承下來的野性,是人類之間的殺戮比人類對動物或樹木更加殘暴,但在往日4000年文明之光的引導下,人類還是能夠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未來。
……
而且,這在人類犯下的許多錯誤中還不是最為嚴重的。對大自然的法則,人類還在以另一種方式違忤著:在現存的物種中,敵視同類的唯一生靈只有人類。狗不吃狗,虎不食虎,甚至最兇殘的鬣狗也能與同胞相安無事。可是,人類卻是互相仇恨,人類卻是互相殺害。今日世界為了屠殺鄰國而做出最快的反應,這就是每個國家的頭等大事。
同類之間和平共處,友善相待,這是大自然的首要法則。人類卻公然為抗這個法則,是我們不得不憂心忡忡,人類有可能面臨種族滅絕的噩耗,因為人類生存競爭中的敵人在時刻覬覦著。假如人類不願意或無力繼續主宰這個世界,那麼,將有成千上萬的候選者等待把人類打倒……
……
需要時日,需要上百年的時間,需要循序漸進、緩慢而痛苦的自我教育歷程,才能尋找出真正的自救之路。人類將會覺悟到:在這同一個星球上,大家都是同行者,都是鄰居,都是旅伴,更是朋友。當我們明白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共同的家園,除此之外,再無其餘的棲身之地時,我們就會像火車或者輪船上的遊客,學會互相尊重。我們是同一個星球上的旅伴,應該榮辱與共,同舟共濟。
或許相比時有錯誤的數據和史實,作者胸懷的普世意識才更能讓百年之後的你我覺得充滿稚趣。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過去,整個歐洲尚未癒合的傷口仍然在湧出汨汨鮮血,人們為歐洲中心地位的動搖而非即將到來的更大災難而惴惴不安。在這樣的時候,作者帶著對過去沉重的反思,對現狀沉重的慨嘆,為未來鳴響了沉重的警鍾。這警鍾為全人類而鳴,一百多年前是,悲哀的是如今仍然是。
一百年過去了,我們果真像房龍所預測的那樣征服了大氣層,我們甚至跨越了大氣層將我們的足跡留在了他書中並未提及的月球,然而全人類所面臨的大敵卻仍然環伺,並且沒有人真正接受他所大聲疾呼的那些普世價值。
我們無從考證在當時這樣的提法是否入時,但於今看來房龍對全人類的勸告顯然過於天真頗具稚趣。於是我們會心一笑,認定這老派過時的思想只該在博物館里方能覓見,和我們一百年來的先輩一樣,並不真正去想,倘若我們都願意相信這位老者的喋喋不休,倘若我們都願意相信這些夢囈似的舊派價值,那麼世界會是怎樣?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會是一個新的所在,一個更好的家園……
⑶ 請概括房龍的《地球的故事》這本書!!
《地球的故事》是房龍關於人類地理的力作。他用文學手法,賦予知識以靈性,把自然地理的規律和人文地理的千姿百態展現在你的面前。亨德里克·威廉·房龍,美國著名的人文主義文學大師。他的著作文筆優美,知識廣博,深入淺出。房龍智慧的妙語和真知灼見更是讓人獲益匪淺。
第一章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
第二章 地理學的含義
第三章 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的特點、風俗和習慣
第四章 地圖
第五章 四季的形成
第六章 陸地
第七章 歐洲和生活在歐洲的民族
第八章 希臘
第九章 義大利
第十章 西班牙
第十一章 法國
第十二章 瑞士
第十三章 德國
第十四章 奧地利
第十五章 丹麥
第十六章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第十七章 荷蘭
第十八章 英國
第十九章 俄國
第二十章 南斯拉夫
第二十一章 亞洲的發現
第二十二章 亞洲與世界
第二十三章 亞洲中部高原
第二十四章 亞洲的西部大高原
第二十五章 阿拉伯半島
第二十六章 印度
第二十七章 亞洲東南半島
第二十八章 中國
第二十九章 朝鮮與蒙古
第三十章 日本
第三十一章 荷屬東印度群島
第三十二章 澳大利亞
第三十三章 紐西蘭
第三十四章 太平洋群島
第三十五章 非洲
第三十六章 幸運的美洲大陸
第三十七章 新的家園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荷裔美國著名人文主義作家和歷史學家。1903年就讀於美國康奈爾大學,1911年獲德國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房龍多才多藝,有二十多部作品在全世界出版,並暢銷不衰。代表作包括《荷蘭共和國衰亡史》、《人類的故事》、《房龍地理》、《發明的故事》等。他的著作文筆優美,知識廣博,深入淺出。其智慧的妙語和真知灼見更是讓人獲益匪淺。
【專家評論】
我竭力所寫的是一部「人的」地理,因為我堅信,任何一塊土地的重
要性完全取決於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以科學、商業、宗教或某種藝術形式為
全人類的幸福所做出的不論大小的一切貢獻。
??房龍
房龍在寫遍了全世界後,卻小心翼翼地告訴人們,我們竟然都生活在
同一顆行星之上,每個人的幸福和災難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幸福和災難,我
們所有人都應為我們碰巧共同生活著的世界是否安寧負起責任。
??亞馬遜網上書評
這絕不是一本普通的地理書。它不僅簡要地介紹了基本的地理知識,
還視角獨特地從地理的角度講述了各國的歷史演變。透過房龍詼諧睿智的
文字,你能找到日本在近代向外擴張,而國土同樣狹小的瑞士卻保持中立
的答案;還能明白丹麥人沉溺於寧謐的書齋,而西班牙人則熱衷於廣袤的
天地的原因。
??美國著名學者威廉?拉姆斯
⑷ 《房龍地理》讀後感800字
這是一本關於「人的」地理書。房龍獨到地從地理的角度來講述各國的歷史演變,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徵,闡釋人與地球——我們惟一的、共同的家園——的關系。既然我們的行星「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運轉當中的公司」,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只有合作——而不僅僅是「拿走」,也不僅僅是「給予」——才能和平而有序。
這是出自房龍之手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書。它打破了常規地理書的寫作方式,緊扣"人"的觀念,將人的活動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終關注的是"純人"的那一面――科學、藝術、商業、宗教和政治,從歷史的高度闡釋了人與地理以及地球的關系,生動地演繹了"人文地理"這一概念。
同時,在歷史的敘述中還穿插回顧了人類與自然相互協調和適應的漫長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發掘自身潛力並努力探求與地球――人類這惟一家園和諧的最終方式。 房龍在此書中貫穿了其慣有的行文風格,詼諧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識於無形,使人在輕松愉快之際不僅領略把握了人類厚重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且能在掩卷之際獲得不少啟發。
《房龍地理》則是一本完全改變我們關於地理學的偏見的地理書。在這本書里,地理學中必要的名詞和數據依然存在,但它們被賦予了一種感性的表達形式。更重要的是,這些名詞和數據不再是互不相關的一盤散沙,而成為息息相通的一個網路。它們不再是一種遠離人群的孤獨的存在,它們隨時和人聯系一體。它們因染上了濃郁的人的氣息,而散發出勃勃生機。
房龍自稱他「打算把人放在舞台的正中」。他說:「我寧願把它稱之為一本研究人的書,研究人如何為自己和家人尋找食物、住所和娛樂,如何嘗試找到既能適合自己的背景,又可改變自己的自然環境的方法,以便獲得與其自身有限的力量相稱的舒適、強健和幸福。」房龍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於是,《房龍地理》的第一章,標題就是《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中的人》。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標。作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精通地理的房龍意識到,「我們大家都是同一個星球上的夥伴,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的福祉,我們大家都要共同承擔責任」。
一本世界地理書必須介紹世界上的各個國家。《房龍地理》沒有讓自己在這方面留下空白。然而,房龍的介紹方式與眾不同。他首先突出的仍然是不同國家的人,並把這些國家的自然地理作為這些人的生存背景。這種方式使房龍獲得了一種饒有興味的獨特視角,各個國家的個性展露無遺。義大利:由於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只要有機會,能夠發揮海上強國和陸上強國的作用。比利時:由一紙條約建立的國家,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內部的和諧。瑞士:高山中的國家,有出色的學校,有說4種語言的團結的人民。丹麥:小國在某些方面勝過大國的實例。波蘭:經常被人看成是別人的走廊,現在才是個為自己服務的走廊。這種極富個性的概括語言,將吸引每個讀者到房龍的文字中神遊。
當然,對這些富於個性的國家和國民的介紹,房龍是不停留於淺嘗輒止的。他更樂意走進這些國家,傾聽這些國家心靈的聲音。他這樣概括法國:擁有它想要的一切的國家。進而,他這樣描繪法國人:「法國人不是多愁善感的空想家,而是非常理智非常踏實的現實主義者。他腳踏實地地站在這個地球。他知道他只能活一次,70歲是他所能期望的。因此,只要還活著,他就盡力使自己過得盡可能的舒適,決不浪費時間去想像美好的未來。如果這就是生活,就讓我們用最好的烹調方法來做哪怕是最差的食物吧。既然酒從耶穌基督時代起就被認為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合適飲品,就讓我們釀最好的酒吧。」這樣的描述,不僅說明了法國舉世無雙的烹調和釀酒技術,而且傳達了法國人富於智慧又實事求是的人生哲學。現象和原因融於一體而被如此富於詩意的文字表達出來,這就是房龍令無數讀者迷戀的原因了。
在全書結尾,房龍借一小女孩的口問道:「不去旅行,學地理有什麼用?」我想,作為一本好的地理書,《房龍地理》引發的不僅是我們對地理學的興趣以及對我們生長於斯的地球的熱愛,進一步,它將喚起我們成為一個旅行家、航海家、甚至探險家的熱情和夢想。它擴大了我們的視野,開拓了我們的心胸,它激發起我們對更遼闊的宇宙,對未知世界的探尋。
⑸ 房龍地理怎麼樣
三聯和人大出版的都不是很好。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那本不錯,黃一少譯的,印刷和裝禎方面做的比較好,有點缺點就是有些插圖沒有,有些插圖又不是英文原版中的。另外這個比較貴,上下兩冊好像¥88。。。
⑹ 房龍地理讀後感,情感真實,不可抄襲。500字
這是一本關於「人的」地理書。房龍獨到地從地理的角度來講述各國的歷史演變,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徵,闡釋人與地球——我們惟一的、共同的家園——的關系。既然我們的行星「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運轉當中的公司」,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只有合作——而不僅僅是「拿走」,也不僅僅是「給予」——才能和平而有序。
這是出自房龍之手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書。它打破了常規地理書的寫作方式,緊扣"人"的觀念,將人的活動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終關注的是"純人"的那一面――科學、藝術、商業、宗教和政治,從歷史的高度闡釋了人與地理以及地球的關系,生動地演繹了"人文地理"這一概念。
同時,在歷史的敘述中還穿插回顧了人類與自然相互協調和適應的漫長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發掘自身潛力並努力探求與地球――人類這惟一家園和諧的最終方式。 房龍在此書中貫穿了其慣有的行文風格,詼諧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識於無形,使人在輕松愉快之際不僅領略把握了人類厚重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且能在掩卷之際獲得不少啟發。
《房龍地理》則是一本完全改變我們關於地理學的偏見的地理書。在這本書里,地理學中必要的名詞和數據依然存在,但它們被賦予了一種感性的表達形式。更重要的是,這些名詞和數據不再是互不相關的一盤散沙,而成為息息相通的一個網路。它們不再是一種遠離人群的孤獨的存在,它們隨時和人聯系一體。它們因染上了濃郁的人的氣息,而散發出勃勃生機。
房龍自稱他「打算把人放在舞台的正中」。他說:「我寧願把它稱之為一本研究人的書,研究人如何為自己和家人尋找食物、住所和娛樂,如何嘗試找到既能適合自己的背景,又可改變自己的自然環境的方法,以便獲得與其自身有限的力量相稱的舒適、強健和幸福。」房龍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於是,《房龍地理》的第一章,標題就是《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中的人》。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標。作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精通地理的房龍意識到,「我們大家都是同一個星球上的夥伴,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的福祉,我們大家都要共同承擔責任」。
一本世界地理書必須介紹世界上的各個國家。《房龍地理》沒有讓自己在這方面留下空白。然而,房龍的介紹方式與眾不同。他首先突出的仍然是不同國家的人,並把這些國家的自然地理作為這些人的生存背景。這種方式使房龍獲得了一種饒有興味的獨特視角,各個國家的個性展露無遺。義大利:由於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只要有機會,能夠發揮海上強國和陸上強國的作用。比利時:由一紙條約建立的國家,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內部的和諧。瑞士:高山中的國家,有出色的學校,有說4種語言的團結的人民。丹麥:小國在某些方面勝過大國的實例。波蘭:經常被人看成是別人的走廊,現在才是個為自己服務的走廊。這種極富個性的概括語言,將吸引每個讀者到房龍的文字中神遊。
當然,對這些富於個性的國家和國民的介紹,房龍是不停留於淺嘗輒止的。他更樂意走進這些國家,傾聽這些國家心靈的聲音。他這樣概括法國:擁有它想要的一切的國家。進而,他這樣描繪法國人:「法國人不是多愁善感的空想家,而是非常理智非常踏實的現實主義者。他腳踏實地地站在這個地球。他知道他只能活一次,70歲是他所能期望的。因此,只要還活著,他就盡力使自己過得盡可能的舒適,決不浪費時間去想像美好的未來。如果這就是生活,就讓我們用最好的烹調方法來做哪怕是最差的食物吧。既然酒從耶穌基督時代起就被認為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合適飲品,就讓我們釀最好的酒吧。」這樣的描述,不僅說明了法國舉世無雙的烹調和釀酒技術,而且傳達了法國人富於智慧又實事求是的人生哲學。現象和原因融於一體而被如此富於詩意的文字表達出來,這就是房龍令無數讀者迷戀的原因了。
在全書結尾,房龍借一小女孩的口問道:「不去旅行,學地理有什麼用?」我想,作為一本好的地理書,《房龍地理》引發的不僅是我們對地理學的興趣以及對我們生長於斯的地球的熱愛,進一步,它將喚起我們成為一個旅行家、航海家、甚至探險家的熱情和夢想。它擴大了我們的視野,開拓了我們的心胸,它激發起我們對更遼闊的宇宙,對未知世界的探尋
⑺ 房龍詳細資料
概述
[編輯本段]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美國作家,1882年出生在荷蘭,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讀者眾多,他是偉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師級的人物。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的生平
[編輯本段]
房龍青年時期先後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房龍在上大學前後,屢經漂泊,當過教師,編輯,記者和播音員工作,在各種崗位上歷練人生,刻苦學習寫作,有一度還曾經專門從通俗劇場中學習說話技巧。1913年起他開始寫書,直到1921年寫出《人類的故事》,一舉成名,從此飲譽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房龍多才多藝,能說和寫十種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還能畫畫,他的著作的插圖便全部出自自己手筆。
年輕時的房龍,因經濟拮據,像一頭大象一樣魯莽地闖入了出版界。他指望出本書掙錢維持生活,並以此成為到大學謀個教職的資本。但他選擇的是寫歷史作品,當時沒有人相信干這個能掙錢。由博士論文改寫的《荷蘭共和國的衰亡》,因其新穎的風格頗受書評界的好評,但卻只售出了不到700本,於是引來了出版商滿懷憐憫的話語:「我想連在街上開公交車的也比寫歷史的掙得多。」但有一位芝加哥的書評家卻預言,要是歷史都這么寫的話,不久歷史書將名列暢銷書榜。
當一位出版商有了同樣的先見之明,房龍一生的轉折點便到來了。這位出版商名叫霍雷斯·利弗奈特,房龍先後和他簽約寫了《文明的開端》、《人類的故事》、《聖經的故事》、《寬容》等等。他們的合作歷時10個年頭。《文明的開端》的意外熱銷已經表明霍雷斯·利弗奈特獨具慧眼,而《人類的故事》不僅引來書評界的一片歡呼並獲得最佳少兒讀物獎,該書共印了32版,房龍本人的收益也不少於50萬美元。就連給這本書挑錯兒的歷史教授也不禁發出感嘆:在房龍的筆下,歷史上死氣沉沉的人物都成了活生生的人。
也許是熟悉歷史的緣故,房龍還是較早視希特勒上台為嚴重威脅的少數美國人之一。1938年,他出版《我們的奮斗———對希特勒所著(我的奮斗)的回答》,擺出了與德國納粹勢不兩立的架勢。在德國入侵他的故國荷蘭、野蠻轟炸了他的出生地鹿特丹之後,房龍自稱「漢克大叔」,在美國通過短波廣播對被佔領的荷蘭進行宣傳,以他特有的機智向受難的同胞傳遞了許多信息。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的主要著述及部分簡介
[編輯本段]
房龍的主要著述有:
《荷蘭共和國的衰亡》(1913)
《發現簡史》(1917)
《古人類》(1920)
《人類的故事》(1921)
《聖經的故事》(1923)
《寬容》(1925)
《美洲的故事》(1927)
《製造奇跡的人》(1928)
《倫勃朗的生平與時代》(1930)
《房龍地理》(1932)
《藝術》(1937)
《太平洋的故事》(1940)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與時代》(1940)
《托馬斯·傑弗遜》(1943)
《西蒙·玻利瓦爾的生平與時代》(1943)
《房龍地理》:
《房龍地理》(即《人類的家園》),此書是美國的房龍於一九三二年所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的宗旨是「把所有的高山、城市、大海統統放進地圖里,只告訴我們生活在那裡的居民的情況,告訴我們他們為什麼會居住在那裡,他們來自哪裡,他們在干什麼——把人類關心的故事寫進地理學」。換句話說,此書注重的是人文地理,他所講的只是「告訴我們生活在那裡的居民情況,告訴我們他們為什麼會居住在那裡,他們來自哪裡,他們在干什麼——把人類關心的故事寫進地理學。」一經他的渲染,平常我們看來很枯燥的地理知識,裡面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就顯得栩栩如生。
歷史發展到現在,已經註明人類居住的這個地球是太小了。「環境保護」是現代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提出的,房龍在書中多次指出,地理環境會影響人類的生存,反過來人類生活又會影響地球的環境,並用歷史事實反復提醒人類應如何與地球友好相處,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他的這些觀點都有相當的超前意識。
房龍以其廣博的知識、獨特的視角和嫻熟的表達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地理知識的範本。地理知識是公眾所共同擁有的,為什麼能冠上房龍的名字?房龍地理自有其不同於別人之處。房龍也是分國家來講述地理,但他並不像雜貨鋪的老闆那樣,滿足於陳列一個個國家的人口、面積等,他有意識地將人在地理中的活動貫穿在知識的介紹中。這個國家的氣候、地勢如何,人們是怎樣來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繼而改造自然的;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選擇了怎樣特定的生活方式,繼而是如何影響當地的風俗、歷史的,最後形成這個獨一無二的國家和民族的。如果說以前的地理教科書是幻燈片的話,那麼《房龍地理》就是一部活動的電影,裡面的一切都栩栩如生,可觸可感,呼之欲出。
《太平洋的故事》:
《太平洋的故事》,喜歡探險的人可以讀到15至18世紀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中的所有重要的探險活動。從1519年至1522年麥哲倫首次環海航行,到1642年至1643年艾貝爾·塔斯曼航行至澳大利亞、紐西蘭,從1728年白令穿越白令海峽,到1768年至1779年詹姆斯·庫克先後三次環海航行。喜歡地理的人,也可詳盡地了解太平洋的經緯。
《人類的故事》:
在選讀房龍的著作時,雖然《發明的故事》的科學內涵,相比之下會更多一些,但其作品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成名之作《人類的故事》。房龍的成名之作《人類的故事》,是寫西方文明發展史,主要對象是少年。這本書在1921年11月推出,立即成為暢銷書。房龍因此書曾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和美國兒童讀物協會頒發的兩枚獎章,以表彰他在美國兒童讀物領域「所作的傑出貢獻」。這本書的主要讀者定位為少年兒童,實際上遠遠超過未成年少年兒童的閱讀水平。
房龍寫《人類的故事》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沒有深入人心(盡管愛因斯坦早在1905年就提出相對論,但即使他在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人們還是沒有真正認識到相對論的價值),許多人都認為經典物理已經達到科學的頂峰,人類社會也已經發展到了某種極限,而房龍卻這樣預言未來:「到了公元10000年……他們(指我們的後代)會把拿破崙……和成吉思汗或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混為一談。剛剛結束的世界大戰會被他們當作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長期商業沖突……甚至值得我們驕傲的醫院、實驗室和手術室看上去也不過是稍加改進的煉金術和中世紀醫生的工作間。」因此現代人並不值得驕傲自大。房龍揭示了歐洲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他提出,我們時代的發展特點是物質文明遠遠走在精神文明前面,「科學家們開始製造鋼鐵、化學、電的新世界,卻忘了人類思維比那個諺語中的烏龜要遲緩」。於是「這個笨拙的中世紀機構突然應時代要求去處理機械、工業世界的高度現代化問題,它就被迫根據數世紀之前定下的游戲規則盡其所能地去做了。」
《聖經的故事》、《人類的故事》、《寬容》並列為房龍的三大名著,自出版以來,一直飽受贊譽,傳讀不衰。
《美國的故事》:
房龍在《美國的故事》中,以其淵博的學識,簡潔、流暢的筆觸敘述了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至20世紀30年代在北美大陸上的風雲變幻。對美利堅合眾國的形成、誕生和發展敘述頗詳。對歷史事件,西方文明、科技發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美國的政治生活都有祥盡的闡述,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涉及范圍廣泛、知識量大,非一般美國歷史書籍所能及。本書文筆生動、活潑,寫人述事,栩栩如生,不乏奇文妙語,讀來饒有趣味。
《與偉人談心》:
《與偉人談心》一書內容涉及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政治、音樂、地理等知識領域,同時,時間跨度也是相當大的。在《與偉人談心》一書中,作者憑借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不拘時空限制,採用古今對話的形式,介紹了幾十位在人類歷史上頗具影響的人物。這本書通過對邀請歷史人物出席晚宴的情景描寫,生動地烘托出了這些人物的生平事跡、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徵。房龍的《與偉人談心》寫作風格很獨特。在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鋪述基礎上不露聲色地表達出自己的人生觀和針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思考,可謂《與偉人談心》的最大特色。從文學的角度看該書確有一定的研究與欣賞價值。並且,讀一讀這本書,既可以大致了解一批著名歷史人物的情況,了解一些他們生存年代的社會背景,又可以補充人類文化學方面的知識。
對亨德里克·威廉·房龍影響與評價
[編輯本段]
褒揚
許多青少年就是在房龍著作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房龍著作文筆優美,知識廣博,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的手筆,無論大人小孩,讀他的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在茶餘飯後,得到一點科學常識。他為世人留下了30多部作品,而且每部書都由他自己畫了插圖,這些房龍風格的插圖也是寶貴的遺產,並影響著後來的科學作家。例如著名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家、美國的蓋莫夫,也是學著房龍的樣子,為自己的作品畫插圖。
他的著作包括《寬容》、《人類的故事》、《文明的開端》、《奇跡與人》、《聖經的故事》、《發明的故事》、《人類的家園》、《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貫穿其中的是理性、寬容和進步。他的目標是向人類的無知和偏執挑戰。他採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識與真理,使它們成為人所盡知的常識。
讀房龍的書,對他親手繪制的插圖斷不可視而不見。相反,它們是房龍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文字難以替代的內容。房龍的作品不僅是用青少年都能看懂的語言講述了成年人也同樣感興趣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他把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結合來講述。他實際上是大文化思想普及的先驅者。他也是用文藝手法宣傳科學的大師。正如郁達夫先生所:"房龍的筆,有這樣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講述科學而已"。應該指出,房龍對科普宣傳和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
房龍為寫作歷史耗費了畢生的精力與健康,用他平易近人、生動流暢的文筆把高深、晦澀的歷史知識和理解、寬容和進步的思想普及到廣大普通讀者中,向無知與偏執不懈地挑戰,其精神與功績都值得後世的贊揚。
關於房龍敘述歷史的立足點,房龍始終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在寫作。雖然作為一個過了20歲才移居美國的荷蘭人,他不可避免地更多寫到他熟悉的西方,也更鍾情於他的故國,但他絕不是西方中心論者。他一直在努力從人類的眼光來觀察和敘述.超越地區的、宗教的、黨派的和種族的偏見。他反對任何形式的狹隘,包括那種為了給本民族增光而歪曲事實的超愛國主義
批評
有讀者批評,房龍在1932年出版的《房龍地理》中,把中日兩國比作一條船上的兩位乘客,中國年邁體虛,卻緊抱著一大包食物;日本血氣方剛身強體壯卻飢腸轆轆(見《房龍地理》第三十章《日本》)。這句話顯示了房龍認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可避免,且存在合理性。與房龍對於幾乎同一時期德國在歐洲的擴張和侵略所持的鮮明的批判態度(見房龍為駁斥希特勒的《我的奮斗》而寫作的《我們的戰斗》(1938))相比,從這一反差中可以看出房龍所宣揚的人文主義似乎本身就常伴隨著歐洲中心主義,並具有虛偽和兩面性。
同樣是在《房龍地理》中,因其將西藏與中國分作獨立的兩章撰寫,使得中國大陸的版本都以注釋聲明立場。
⑻ 房龍地理 讀後感
這是一本關於「人的」地理書。房龍獨到地從地理的角度來講述各國的歷史演變,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徵,闡釋人與地球——我們惟一的、共同的家園——的關系。既然我們的行星「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運轉當中的公司」,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只有合作——而不僅僅是「拿走」,也不僅僅是「給予」——才能和平而有序。
這是出自房龍之手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書。它打破了常規地理書的寫作方式,緊扣"人"的觀念,將人的活動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終關注的是"純人"的那一面――科學、藝術、商業、宗教和政治,從歷史的高度闡釋了人與地理以及地球的關系,生動地演繹了"人文地理"這一概念。
同時,在歷史的敘述中還穿插回顧了人類與自然相互協調和適應的漫長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發掘自身潛力並努力探求與地球――人類這惟一家園和諧的最終方式。 房龍在此書中貫穿了其慣有的行文風格,詼諧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識於無形,使人在輕松愉快之際不僅領略把握了人類厚重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且能在掩卷之際獲得不少啟發。
《房龍地理》則是一本完全改變我們關於地理學的偏見的地理書。在這本書里,地理學中必要的名詞和數據依然存在,但它們被賦予了一種感性的表達形式。更重要的是,這些名詞和數據不再是互不相關的一盤散沙,而成為息息相通的一個網路。它們不再是一種遠離人群的孤獨的存在,它們隨時和人聯系一體。它們因染上了濃郁的人的氣息,而散發出勃勃生機。
房龍自稱他「打算把人放在舞台的正中」。他說:「我寧願把它稱之為一本研究人的書,研究人如何為自己和家人尋找食物、住所和娛樂,如何嘗試找到既能適合自己的背景,又可改變自己的自然環境的方法,以便獲得與其自身有限的力量相稱的舒適、強健和幸福。」房龍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於是,《房龍地理》的第一章,標題就是《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中的人》。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標。作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精通地理的房龍意識到,「我們大家都是同一個星球上的夥伴,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的福祉,我們大家都要共同承擔責任」。
一本世界地理書必須介紹世界上的各個國家。《房龍地理》沒有讓自己在這方面留下空白。然而,房龍的介紹方式與眾不同。他首先突出的仍然是不同國家的人,並把這些國家的自然地理作為這些人的生存背景。這種方式使房龍獲得了一種饒有興味的獨特視角,各個國家的個性展露無遺。義大利:由於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只要有機會,能夠發揮海上強國和陸上強國的作用。比利時:由一紙條約建立的國家,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內部的和諧。瑞士:高山中的國家,有出色的學校,有說4種語言的團結的人民。丹麥:小國在某些方面勝過大國的實例。波蘭:經常被人看成是別人的走廊,現在才是個為自己服務的走廊。這種極富個性的概括語言,將吸引每個讀者到房龍的文字中神遊。
當然,對這些富於個性的國家和國民的介紹,房龍是不停留於淺嘗輒止的。他更樂意走進這些國家,傾聽這些國家心靈的聲音。他這樣概括法國:擁有它想要的一切的國家。進而,他這樣描繪法國人:「法國人不是多愁善感的空想家,而是非常理智非常踏實的現實主義者。他腳踏實地地站在這個地球。他知道他只能活一次,70歲是他所能期望的。因此,只要還活著,他就盡力使自己過得盡可能的舒適,決不浪費時間去想像美好的未來。如果這就是生活,就讓我們用最好的烹調方法來做哪怕是最差的食物吧。既然酒從耶穌基督時代起就被認為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合適飲品,就讓我們釀最好的酒吧。」這樣的描述,不僅說明了法國舉世無雙的烹調和釀酒技術,而且傳達了法國人富於智慧又實事求是的人生哲學。現象和原因融於一體而被如此富於詩意的文字表達出來,這就是房龍令無數讀者迷戀的原因了。
在全書結尾,房龍借一小女孩的口問道:「不去旅行,學地理有什麼用?」我想,作為一本好的地理書,《房龍地理》引發的不僅是我們對地理學的興趣以及對我們生長於斯的地球的熱愛,進一步,它將喚起我們成為一個旅行家、航海家、甚至探險家的熱情和夢想。它擴大了我們的視野,開拓了我們的心胸,它激發起我們對更遼闊的宇宙,對未知世界的探尋。
⑼ 房龍地理有好多版,哪個比較好
《房龍地理》現在主要有三個版本:一是三聯出版社,馬晗、治梅翻譯的,出版版社沒問題,還是中英文對照的權,但是這個版本不是全譯本,有刪節,比如比利時、盧森堡等章節都沒有,字數也較其他版本少10萬字以上。
二是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紀何、滕華翻譯的,這個版本最流行,再版最多,但有網友評論他們翻譯的太爛了。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三是陝西師大出版社的,黃一少翻譯,出版社不及其他兩個,譯者也不了解,但是印刷精美,價格較高,版本也多。
《寬容》也有好多版本,也有三聯的(和《房龍地理》是一套的),有陝西師大的,有廣西師大的,等等。
⑽ 房龍地理的四十七章新世界是講什麼內容
第一章復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第二章制 「地理」的定義第三章 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的特點、風俗和習慣第四章 地圖第五章 四季的形成第六章 陸地第七章 歐洲和生活在歐洲的民族第八章 希臘第九章 義大利第十章 西班牙第十一章 法國第十二章 瑞士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