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長城的建造特點和地理位置

長城的建造特點和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4 18:09:53

❶ 萬里長城的背景(包括地理位置)、歷史地位和建築風格及特點,急!越詳細越好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內程的統稱. 長城容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長城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牆;2.土坯壘砌牆 3.青磚砌牆 4.石砌牆 5.磚石混合砌築 6.條石 7.泥土連接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❷ 長城的地理位置,

中國北方在中國北方,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2)長城的建造特點和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以北京地區為核心修築長城的歷史,可以從西周初期分封到北京地區的燕國開始說起。商朝滅亡後,西周的宗室召公奭的兒子克被分封到當時遙遠寒冷的北京小平原,建立了燕國,作為周朝北方的屏藩,抵禦東北方向商朝同姓國孤竹國和山戎部落的進攻。

不過,因為地處偏遠,直到春秋時代,有關燕國的歷史記載並不多。這一時期的燕國為了防禦,是否曾在燕山修築過烽燧或是邊牆,現在還不清楚。

到戰國初期,燕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強的國家,位列七雄之一。燕昭王時,燕國達到了鼎盛時代,這一時期,燕國征發百姓修築了燕北長城。

燕北長城西起造陽,一種說法就是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北部,向東經過今河北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一帶,延伸到了襄平,即今遼寧遼陽,再向東一直跨過鴨綠江,到達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清川江畔。這道長城遠在燕山山脈的外圍。

❸ 長城的特點、位置、樣子、歷史

中國北方在中國北方,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8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萬千米,總長超過.萬千米。
(3)長城的建造特點和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以北京地區為核心修築長城的歷史,可以從西周初期分封到北京地區的燕國開始說起。商朝滅亡後,西周的宗室召公奭的兒子克被分封到當時遙遠寒冷的北京小平原,建立了燕國,作為周朝北方的屏藩,抵禦東北方向商朝同姓國孤竹國和山戎部落的進攻。
不過,因為地處偏遠,直到春秋時代,有關燕國的歷史記載並不多。這一時期的燕國為了防禦,是否曾在燕山修築過烽燧或是邊牆,現在還不清楚。
到戰國初期,燕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強的國家,位列七雄之一。燕昭王時,燕國達到了鼎盛時代,這一時期,燕國征發百姓修築了燕北長城。
燕北長城西起造陽,一種說法就是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北部,向東經過今河北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一帶,延伸到了襄平,即今遼寧遼陽,再向東一直跨過鴨綠江,到達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清川江畔。這道長城遠在燕山山脈的外圍。

❹ 長城的地理位置

中國北方 ,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山海關。

❺ 長城的建造特點

從現存於萊蕪、泰山等地的遺跡來看,齊長城的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
梵谷崖陡壁難以攀登處,僅用石塊砌築起寬2米左右的矮石牆或乾脆藉助山勢不設城,每遇
溝壑,則用巨石構築,寬近7米,石塊多系毛石,未加工成條石或方石,未用灰漿凝固,但
結構十分講究。一般地段,則為土石結合。其基礎由粗加工的大小石塊砌成,寬達8米至
12米。上面夯土起築,每層厚約10至15厘米,整齊劃一,層次分明,夯窩均勻,
清晰可辨。土裡曾摻有鹽水。有些地段的城牆,有腐朽木頭痕跡,可能當年在
牆中間有圓木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整個齊長城,南面陡峭,北面平緩。北坡每隔5米到10
米置亂石一堆,大者如磨盤,小者若米碓,是當年為守城御敵所備之擂石 。

長城的城牆除主體牆身外,上面還有許多構築設施。
(1) 券門:由於平時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戰事發生,即要登城參加戰斗,所以在長城內側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個圓拱形小門,稱作"券門",有石階通到城牆頂上。
(2) 垛口:在牆頂外側的迎敵方向,修築有兩米高的齒形垛口,是戰斗人員瞭望敵情、射擊敵人時掩護自己用的。具體構造時:從牆上地坪開始砌至人體胸腹部高度時,再開始砌築垛口。垛口一般砌築成矩形。垛口上部砌有一個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側面磚呈內外八字形,這是為了便於瞭望敵人,又不易被敵箭射中。下部砌有一個小方洞,是張弓發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傾,便於向城下射擊敵人。
古時射孔射程有三限:從射孔上限射出的箭,可中的人心胸以上及頭部,稱"中頭彩";中限可射中敵人腰腹部,稱"截腰";下限可射中敵人的腿部,稱"釘足"。如果敵人靠近城牆,射孔就無法發揮作用,只有靠投擲石塊、火球一淚的武器來組織敵人架梯攻城。垛口的寬度約一點五米至一點六米,一般能並排遮掩兩個人的身體,高度約二米,垛口之間距離不大於垛口寬度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城門中軸線兩側的垛口都是構築成對稱的。
(3) 擂石口:擂石口的內口高寬均約50厘米左右,它的砌法比較復雜。其內口下半是砌牆時預留的方孔,上半用異形磚拼成券狀轉臉。其外口上沿放石蓋板,蓋板內側鑿出弧形缺口,外側凸出牆面成為垛牆外幣的一層拔檐。外口之下的外檐牆面上砌有圓弧形的凹槽溜道,無論石牆還是磚牆,溜道都是用異形磚拼砌的。溜道長度雖然在不同的地段內並不相等,約自85厘米到2米,但都上深下淺,過渡得極為平滑。
(4) 垛牆:又稱雉堞,設在馬道外側,基厚48厘米到40厘米。垛牆上半部開垛口,下半部砌擂石口,與垛口相錯排列,也有每兩個垛口才砌一個擂石口的。垛牆的砌法都是用素灰砌內外兩皮城磚牆,兩皮牆都順砌十字縫,沒有丁磚拉接。牆頂和垛口上再加一層預燒的封頂磚,封頂磚擴等於垛牆頂寬,上面做成坡頂,極個別垛口用垛石口。
(5) 宇牆(女牆):在城牆頂的內側,修有一道與垛口並行的矮牆,高約一米,叫宇牆,又叫女兒牆,它起著欄桿的作用。構築時,一般是從一層與牆體同寬的壓面條石開始的,壓面條石之上開始砌築女兒牆。女兒牆的寬度一般比壓面條石略窄,用實體牆砌築法,砌六層或八層條磚,頂面砌築一層脊磚,脊磚是專門燒制的,也有的是在施工時用泥刀砍制而成的。
(6) 單邊牆:所謂單邊牆是當地群眾的叫法,它與普通城牆的區別就在於它僅是一堵薄牆。單邊牆砌在山勢極險、山脊高聳而薄、並且邊牆外側也沒有人馬通過的地段。在北京附近的司馬台長城就有一段著名的單邊。單邊牆是限於形勢迫不得已才採取的建築類型,大都採用表面未經加工的粗大毛石砌築,以素灰做粘接材料。因為地形多變,單邊牆的高度也不統一,大約在2到3.5米之間。
(7) 障牆:障牆一詞是近年來在研究長城的著作中出現的約定俗成的叫法,指的是"天梯"式馬道上沿大階台邊緣建造的與垛牆垂直相撞的包牆。其形制、高度與作法都與宇牆相似。它居高臨下,朝向低谷方向,是為了防衛已進入邊牆內側敵人進攻而設置的。最明顯的如慕田峪長城,其邊段城牆上,垛牆已全部殘毀,但在它的內外牆面上都有擂石口的溜道,可見是兩面皆設垛口的。
(8) 擋馬牆(拒馬溝):長城城牆外面敵方向在冷兵器的射程范圍內修建的矮牆或溝塹。阻止敵兵快速靠近城牆的輔助防禦工事,其實並不是完全為防禦敵騎兵而進行的設計。
(9) 城牆頂面:頂面一般寬約五米,可容五馬並騎,十人並行。為了防滑,路面多用三至四層方磚鋪砌而成,鋪磚方法採用十字縫的形式,用石灰勾縫砌築,嵌縫平整。這樣做客觀上還防止了破環地面的野草滋生。有的地段,由於地形陡峭,長城城牆只能依山勢修築城傾斜的,這時城牆的頂面也就用條石或青磚砌成階梯形的地面,叫做梯道,否則人員難以行走。有的梯道順山脊從山腳一直砌到山頂。
(10) 馬道:在城樓旁邊,靠內檐牆一般都有一條傾斜的,從地面通向城牆頂面的通道,它是人、馬上下城牆的通路,叫做馬道。馬道寬約五至六米,道的內側一面砌築有一米上下的宇牆,起欄桿作用。由於馬道一般都是三十度上下的傾斜面,為了防滑,道面全將青磚側面朝上,砌築成十字形的嵌縫。有的城牆較高,馬道還修城二次階形,在地面馬道的入口處,還建有門樓。像嘉峪關東西兩城樓的北側,均築有寬敞的馬道。
(11) 排水溝及吐水嘴:為了能及時排泄積於城牆頂地面上的積水,每隔一段距離,就築有一道排水溝,雨水通過排水溝及內檐牆上的吐水嘴排於城牆基礎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牆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護了牆基不被雨水長久侵蝕沖刷。

❻ 長城的建築特色

長城,是古代中國為抵禦不同時期塞北游牧部落聯盟的侵襲,修築規模浩版大的軍事工權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東、內蒙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3721處長城遺產。長城同時也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以及修繕時間持續最久的建築物。
構築法則
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為基本法則。「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御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長城形制與體系
長城從來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統而言之,越到後期,長城體系就越完善、越嚴密,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強。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與樓台、烽燧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其他附屬設施。城牆與樓台又可以分為城門、城樓和城牆三部分。

❼ 長城建築的特色

經濟文化結構 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所構成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決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古代經濟、文化大致分為東西兩大區和南北三帶的天然布局。東西兩大區即北起興安嶺,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岷山至橫斷山脈一線,以東為農業經濟發展地區,其西是畜牧業(間有河谷或綠洲小塊農業)經濟發展地區。三帶即秦嶺、淮河以南為水田農業經濟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陰山、燕山以南和東北平原是旱作物農業經濟發展帶,陰山以北,賀蘭山以西為畜牧業經濟發展帶。兩區三帶的天然布局,構成中國大陸古代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長城帶包含了整個旱作農業經濟發展帶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帶的大部,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經濟體系。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補充,兩種經濟相互依存,互相補充。文化上以農耕文化為主導,農、牧兩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吸收,不斷匯聚與輻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首先在黃河中下游發展起來,成為整個中國農業經濟、文化的腹心,並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匯聚的中心。在整個畜牧業經濟區,自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大草原,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成為畜牧業經濟、文化的腹心。長城就坐落在這兩個經濟、文化腹心的自然交匯處,它是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的產物。長城既將兩種經濟、文化隔開,又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
民族格局 民族格局總是反映著地理的生態結構。兩大經濟、文化腹心的形成,標志著兩大系統民族的初步形成。西周以降,長城以南的農業區形成華夏民族,近長城以南的黃河中下游,經濟文化處於領先地位,建立起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長城以北畜牧業地區,也於戰國末形成以匈奴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匈奴奴隸制政權。長城的修建,成為中國古代民族形成的標志。而秦漢的長期統一,鑄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雛形。自秦漢至明清,匈奴、氐、羌、東胡、烏桓和鮮卑、突厥和回鶻、黨項和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民族反復匯聚長城帶,逐鹿中原,形成古代民族發展的一個又一個高峰,進行一次次民族融合,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民族實體消失,又一些新的民族實體誕生。到元、明後期,長城帶的近代、現代民族實體都先後形成,構成長城帶當代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長城帶古代的經濟、文化結構與古代民族的構成格局,決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地區與畜牧業經濟地區的關系集中表現於長城一線,其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也沿長城一線展開。與此相適應的中國古代的民族問題也集中於長城一線,表現得異常突出,無論是民族間的聯合與交流——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還是民族間的斗爭——軍事的、政治的——都沿長城一線展開,它對於主體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主體民族與長城帶各民族的關系,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曾起過重要作用。這是由於中國古代經濟體系一分為二、農業經濟與畜牧業經濟的對立統一所決定的。
長城帶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與發展 農業和畜牧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方式,農業需要人員定居穩定生產,而畜牧業人員卻在流動中放牧,兩種生產方式各有其不同特點,因而農、牧兩大類型的經濟、文化,自古就有矛盾的一面。畜牧業生產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使之對農業有很強的依賴,又常常造成兩種經濟、文化的失衡,出現嚴重的對抗。而古代牧區保留的部落亦兵亦民的集群社會組織,很容易形成軍事優勢,有時進入農業區掠奪,給農業區造成極大破壞。長城的修築與存在,便起到了把農、牧兩個民族隔離開來,藉以增強對畜牧業民族掠擾的抗禦能力,使之不能輕易得逞,從而有利於保護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和先進的生產方式,有益於社會生產力和封建文明的發展與積累。自秦漢至明,控制中原地區的歷代統治者,多數都利用農業社會的強大組織力量,不斷修築長城,同時採取大規模向長城帶沿線移民、修築交通通道、開拓邊疆新區域的舉措,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交通孔道的打通,長城的延伸,使畜牧業經濟地區一分為二,削弱了游牧民族對中原農業區的威脅,使中原農業區與新疆南部農業區聯結成為統一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條通道進而形成為聯結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歐洲、非洲的走廊和重要樞紐,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內東、西部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與輻射的極其重要的輸送線。所有這些,為中原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擴散提供了廣泛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業經濟既需要畜牧業為自己提供農耕、運輸用的畜力和戰馬、牲畜、皮毛、珍貴葯材等畜 力和物力,也需要不斷向畜牧經濟區出賣農副業及手工業產品等,使畜牧業經濟地區成為農業經濟地區的重要商品市場;而畜牧業經濟不僅需要農業經濟地區提供糧食、布疋和鐵、銅、錫、金、銀、陶器等各種手工業品,而且也需要出賣自己的皮毛、葯材等產品,這樣便促使了兩種經濟的貿易交換沿長城一線不斷展開。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在歷史上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加之特殊情況下的民族之間的搶掠,使農、牧業產品沿長城一線集散,長城一線也就成了國內最大的貿易市場和物資供求、集散基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關口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可見,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又是農、牧經濟的匯聚線。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更重要的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的重任。

❽ 長城的地理位置

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49.842公里。長城修建橫跨春秋至明時期。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里的長城,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奧巴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八達嶺景區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於世。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
慕田峪長城慕田峪長城位於懷柔區境內,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開放的2250米長城段其特點是長城兩邊均有垛口,特別是正關台三座敵樓並矗,著名的長城景觀箭扣、牛角邊、鷹飛倒仰等位於慕田峪長城西端,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長城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慕田峪長城設有國內一流的登城纜車、開發了中華夢石城、施必得滑道等項目,形成了長城文化、石文化和體育健身娛樂有機結合。英國前首相梅傑,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等多位外國首腦到慕田峪游覽。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 2002年被評為 4A 級風景區。慕田峪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慕田峪關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沖,此段長城西接北京昌平縣的居庸關,東連北京密雲縣的古北口,為明代所修築,為京師北門黃花鎮的東段,自古被稱為拱衛京師、皇陵的北方屏障,的重要關口之一。被稱為「危嶺雄關」。
司馬台長城獨具「險、密、奇、巧、全」五大特點的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120公里。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里長城的精華。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贊譽道: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台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司馬台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
古北口長城抗戰 老照片(11張)古北口長城是中國 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卧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台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因此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
箭扣長城位於京郊懷柔縣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公里,山勢非常富於 箭扣長城
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 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是近年來各種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一段,向來是長城攝影的熱點。箭扣長城是北京一段最險峻、雄奇的長城,自然風化嚴重,沒有任何人工修飾,自牛犄角邊、南大樓、鬼門關、箭扣梁、東西縮脖樓、東西油簍頂、將軍守關、天梯、鷹飛倒仰、九眼樓、北京結到望京樓綿延20多公里,充分展現了長城的驚、險、奇、特、絕,能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古老的長城景觀。
金山嶺長城位於距市區140公里密雲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公里。沿線有建築各異的敵摟67座,烽火台2座,大小關隘5處,這里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牆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並設有攔馬牆、垛牆和障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山海關長城萬里長城的入海處。現屬山海關境內的長城全長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 金山嶺長城雪景
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有長4769米、高11.6米、厚10餘米的城牆,牆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鍾鼓樓。整個衛城建築規模宏偉,防禦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嘉峪關長城明長城西端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禦體系。現在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黃土夯築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 在嘉峪關市西南隅, 因建於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朝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 建於1372年。關城平面呈梯形, 面積33500餘平方米, 城牆總長733米, 高11.7米。城樓東、西對稱, 面闊三間, 周圍有廊, 三層歇山頂高17米, 氣勢雄偉。關城四隅有角樓, 高兩層, 形如碉堡。登關樓遠望, 寨外風光盡收眼底。
虎山長城位於遼寧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虎山景區,虎山主峰高146.3m。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虎山長城。
九門口長城位於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檯子村,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大同長城大同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重要。大同長城建於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鎮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全長335公里。據《三雲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後修大邊、二邊516.3里;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境門長城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市區,長城中唯一一座以門命名的關口。長城四大關口之一。大境門長城修築於明成化年間,坐落在高聳入雲的東、西太平山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大境門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西側有明萬曆年間開鑿的西境門(小境門)。景區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遠堡,小境門,關帝廟,二郎廟,山神廟,等眾多明清歷史遺跡。為「萬里長城長城第一門」。
唐長城牡丹江邊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國務院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牆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有著「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牆,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龍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 牡丹江邊牆是渤海時期為防禦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築的一條防禦體系,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目前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牆長約100公里,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牆一段長50公里,位於三道關一線,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終止於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邊牆二段長30公里,位於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向北轉彎處右岸,向老虎洞溝轉向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於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牆三段長20公里,位於鏡泊湖,起自城牆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向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牆於2006年被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8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牆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了解牡丹江邊牆具體長度等概況。
齊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跡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里,是國之瑰寶。 關於齊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 齊長城《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青區,東至青島市環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里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象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❾ 萬里長城的概貌,地理位置,外觀,構造特點,怎樣建造的

以秦漢、明長城為代表的萬里長城,由西向東,自甘肅玉門關外,沿著河西走廊北側,東行徑沙漠和黃土高原的交接處,再循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交錯帶,蜿蜒在燕山和太行山山嶺的背脊上,隨山勢而轉,直抵大海邊緣。它的東南部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除黃土高原地勢較高外,大部分為海拔200以下的平原和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集中邊片;北部,自西向東有阿拉善高原、內蒙古高原和大興安嶺山地,海拔大部分在1000米以上,是我國天然草場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長城所在地域,大部分是高原向平原過渡的丘陵。低山地區。長城布設選擇在這樣的過渡地形是因為:一方面,不十分高峻的山地在古代戰爭中歷來是被重視的地形。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相互爭戰以步兵、騎兵為主的情況下,大江、大河及叢山峻嶺等天險,不需要修築軍事設施,其本身就可作為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在高峻的山地上修築大規模的城牆,也是當時的運輸手段、物質來源、技術水平所難以完成的。所以早期古代戰爭防禦體系的布局主要利用天然設施。

各代長城真正建在高峻山地上的段落是少數。戰國時期、秦漢時期的長城,以及金長城、明長城,幾乎都是利用了我國這條東北——西南、東——西向的由高原到平原的低山丘陵為主的過渡地表;另一方面,地形過渡帶的特點往往是地勢的絕對高度不一定很高,而相對高差大,地形崎嶇,變化多端,成為既可攻,又可守的絕佳區位。特別北部長城帶的中段和東段。

中段,包括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西部等省區,在地質時期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在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間形成一系列界山,如賀蘭山、狼山、大青山等,山地呈不對稱狀,北緩南陡;長城帶的東段,包括今山西北部、河北、遼寧、內蒙古東部等地段,地處內蒙古高原向東北、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主要山脈有燕山、太行山、大興安嶺、長白山及遼東、遼西丘陵。

山地由於地殼運動多次抬升高度較大,兩級階地間相對高度大、地勢陡峻、險要。長城帶北部的內蒙古高原卻是地面平整、沒有高峻的山嶺,只有起伏和緩的殘丘和崗阜;長城帶的南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真所謂北去大漠遼闊,南望平川沃野。居中崎嶇的過渡地帶當然成為進行埋伏、瞭望、控制咽喉的最好軍事基地。

水分條件是這一區域十分敏感的環境因素,直接影響區域人畜的生存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長城地帶除東、西兩端分別位於半濕潤和乾旱地區處,大部分地段位於我國由半濕潤向乾旱氣候區過渡的半乾旱氣候區,形成了長城地帶農業生產中農牧交錯分布,導致了農牧界限空間擺動頻繁。

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

長城是我國重要的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

古代秦漢長城的位置大體和現今我國北方的農牧分界線一致。線以南是我國以農耕業為主的農業區;線以北是我國北方的草原區。自戰國至秦漢時期,長城的位置隨農耕區范圍的向北、向西擴展而北進、西移。戰國時期,我國農區范圍局限在以黃河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北至太原、中山,東至大海,西至西寧。其北部包括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以及河西走廊一帶,均屬畜牧經濟區。

當時,黃土高原還是片森林草原。中部地區的農耕民族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侵擾,秦、趙、燕都在當時農區的邊緣修築長城。戰國秦長城,為防衛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平原而築長城,自甘肅臨洮東行,經寧夏固源、甘肅環縣以北,北行至陝北榆林,再折向東北,止於黃河西岸。

這段長城大體為當時的農牧分界線西段;趙北長城是為護衛以國都邯鄲為中心的農耕區,北築長城自河北宣化沿桑乾河向西南,往恆山達雁山,再向西北折入陰山止於高闕;燕北長城是為護衛以國都薊為中心的農耕區,分布在今張家口——赤峰——遼河——丹東一帶。燕、趙長城大體與當時農牧分界線的中、東段一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北面、東面、將原燕、趙、先秦長城加以鞏固、整修。

同時,隨著大規模的屯墾實邊,農耕區向西部河套一帶擴展,增修了自內蒙古河套地區經寧夏賀蘭山麓至甘肅蘭州附近的一段長城。以後,西漢長城擴建的重點也在西部,增建了河西走廊長城,以保衛新擴的酒泉、張掖、武威等肥沃的綠州農耕業,同時也保衛了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至今,這段長城與現在的農牧分界線大致相符。明長城的修建、主要是為防禦北方蒙古民族而建,由於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明長城的位置比秦漢長城向南後退,也大體和當時的農牧界線一致。這樣,萬里長城本來是一條人為的防禦工事,客觀上卻成為農牧業生產的分界線,反映了當時的農業文化景觀和牧業文化景觀的分異,並成為恢復這一地區農牧分界的重要考古證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