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的地理環境
『壹』 西江千戶苗寨的地理環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場抄的當地苗族青年男女表演的苗族歌舞節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節目有當地的色彩,華麗的服飾,歡快的歌舞都和美麗的愛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人民!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語演唱其史詩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萬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遷徙史等)能就此傳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別活動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現,還是能夠看到掌坳的銅鼓舞、方祥的高排蘆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貳』 湖南湘西經濟開發區的地理環境
2016年湘西經開區共有公辦高校1所;公辦高等中學1所;公辦小學3所;公辦幼兒園1所。
高等院校: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高等中學: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學湘西經開區分校(在建)
小學:吉首大學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湘西經開區分校(在建)、湘西經開區實驗小學(在建)、湘西經開區灣溪小學
幼兒園:湘西自治州幼兒園湘西經開區分園(在建) 苗族銀飾:苗族人佩帶銀飾有四種作用:一是便於遷徙時「人走家隨」;二是「避邪」;三是身體健康狀況的「睛雨表」;四是裝飾打扮自己。苗族銀飾種類繁多,但從佩戴部位上劃分,大體可分為頭飾、胸飾、背飾三大類。頭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髻簪、耳環、項圈等;胸飾有胸鏈、針筒、圍腰,外加戒指、手圈及披肩、腰帶等。
苗族婚俗:鳳凰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
爬刀梯:爬刀梯是苗族還儺願祭祀儀式中庄嚴神聖的程序之一,充分表現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時心靈的虔誠和苗族人民向祖先祈禱時感情的真摯,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巫文化色彩。
踩火犁:踩火犁,同爬刀梯一樣,原來都是苗族還儺願過程中向祖先表明心跡,祈求保佑的祭祀活動,因其驚險刺激且自成體系,久而久之便逐漸從祭祀活動中剝離出來,形成苗族獨特的高難度的傳統表演藝術。
攔門酒:攔門酒是苗家老的一種習俗,一些地方直呼「識友酒」。相傳古時候苗族的祖先生活在平原、湖濱,生活幸福。後歷盡峰煙,被迫遷徙至深山老林間。無情的歲月養成了苗家人豪爽狂放、愛憎分明的個性,但凡有人來訪,入門前主人以酒一碗敬之。飲者為友,就會受到苗家人的熱情款待。時代變遷,如今的攔門酒已成苗家歡迎貴客光臨的一種禮節。 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向順榮;
黨工委副書記:陳文君;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再貴;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吉鳳投資公司總經理:向鴻鵠;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伍郁文;
黨工委委員、紀工委書記:覃水來。
『叄』 苗族因地理環境不同而分為土山型和石山型地區嗎
苗族是我國西南地區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苗族50%以上,生活在貴州,其餘分布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地。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一般幾家或十幾家形成村寨,但主要是和其他民族雜居。苗族居住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其地理環境可分土山型和石山型。
苗族語言使用苗語,但多通用漢語。苗族主要從事農業,婦女長於刺綉、蠟染、剪紙。土山型地區的苗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而石山型地區以玉米為主食。老少愛飲酒,每當勞累歸來,要喝上幾口,以恢復疲勞,感到快慰。待客無酒,以為失禮。苗族人民飲食一般沒什麼禁忌和限制,講究實惠。
苗族女裝極為絢麗多樣,用料、顏色、綉花、款式千姿百態,多達130餘種。他們能歌善舞,蘆笙舞流傳於苗家地區,苗歌通俗易懂,常講述苗族的歷史。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使用西部方言的、有信仰基督教的。
苗族地區大約在東漢末年(公元3世紀)正處於原始社會時期,從魏晉到隋唐,和漢族接觸後,已開始階級分化,並向封建制度過渡。宋元時期,大部分苗族地區已形成封建領土經濟,從明朝起開始向封建地主經濟過渡,大約在清朝乾嘉年間,才基本消滅了領主制。解放後,同其他民族聯合建立了自治州、縣。
[我還想知道]
苗族人民相傳蚩尤是自己的祖先,遠古就在黃河邊生息。
據研究,屈原為苗族人,現代多產作家沈從文也是苗族人。
湘西苗族婦女纏的頭帕最長達3丈余,包裹方式如圓桶形、人字形、粽子形、層台形等。
『肆』 苗族的地理環境..
苗族多分布在湘西、鄂西、廣西、貴州、雲南等地,該地區位於我國中南、西南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濕潤,地形以丘陵為主,多山,河流較多。但交通閉塞,經濟相對落後。
『伍』 苗族的文化與地理位置的關系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語言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8] 。
湘西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北的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北的恩施、宣恩、來鳳、鶴峰和重慶的秀山、酉陽、彭水等縣,分5種土語;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的靖州、會同等縣,貴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種土語;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貴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雲南全省,分8種土語;
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佔60%以上。
文字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這些傳說如今已難以考證。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但是這些苗文因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眾中推行。
《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在黔西北威寧石門坎地區傳教的英國人坡拉德同苗、漢族知識分子楊雅各、張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記單符號,以石門坎苗族的語音為標准音,創造了一個拼音文字,稱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稱「老苗文」),用以翻譯基督教聖經,編寫課本,記錄苗族民間故事、詩歌以及記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東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遷徙並定居在今洗鴨河鄉新池村,將「坡拉字母苗文」傳入紫雲,現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學用該文字及漢文字進行雙語教學。5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培養了大批包括苗族學者在內的語言學家,對全國苗族語言進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創制了東部、西部、中部三種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於苗族內部支系復雜,語言差異很大,極難統一 。
此外東南亞苗族使用法國傳教士發明的一種拉丁拼音苗文,後來逐漸發展為「國際苗文」。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陸』 湘西的地理環境是什麼樣的為什麼那麼多土匪
多山 交通不便 與外界隔絕 所以土匪便於藏匿 不過現在都開發了 鳳凰古城
『柒』 苗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由於歷史原因,苗族遷徙到文山地區後,大多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內服飾的差異往往與容氣候、環境有關。
如馬關式的服飾,由於這部分苗族都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高山河谷中,氣候炎熱,蚊蟲較多,其服裝款式多為右開襟綉花上衣,下著單層蠟染百褶裙,以便透風,小腿裹著單層綉花綁腿,以防蚊蟲叮咬。
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歸線以北海撥較高的山區,冬天氣候寒冷,其上衣為對開襟,下著雙層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著多層綉花綁腿,以抵禦嚴寒
開遠式的苗族也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北較為平緩的山區,冬天寒風襲人,上衣為右開襟綉花衣服,下身著蠟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綉花風衣,幾乎裹住整個身體,並且圍腰寬大。
「苗族住山頭」的分布格局,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同一文化習俗,同一民族語言的苗族服飾逐出現了與環境、氣候相關的差異,也導致了文山苗族服飾款式的多樣性。由此可見,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的差異是決定文山苗族服飾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捌』 湘西少數民族有哪些及其分布
滿足10萬以上的只有土家族、苗族(漢族在湘西也算少數民族吧······)回。土家族分布答在湘西北部,主要在龍山、永順、保靖;苗族多在(相對)南部的花垣、吉首、鳳凰、古丈和瀘溪。不過土家族的總人口比苗族多。
『玖』 苗族居住地在哪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
我國苗族分布很廣,主要居住在貴州全省、雲南、湖南,其餘分布在廣西、四川等地,還有少數在廣東、海南島、湖北西南部以及散居於北京市,西藏、新鏖、內蒙古以及東北、華北、華東各省。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
(9)湘西苗族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苗族居住地區地理環境可分土山型和石山型。貴州東南部、湖南西部、廣西東部等屬土山型,其間雖有高山深谷,崇山峻嶺,但青山綠水,木材資源豐富。有大小田壩,層層梯田沿山而上。
出產水稻、玉米、穀子、麥、薯、棉、豆、烤煙、花生、油菜、油桐等,地下埋藏著許多礦藏。清水江、都柳江、沅江、澧水等通行駁船以作水上運輸,陸路黔東南及廣西東部取肩挑,湘西取背背方式為主。
石山型是高寒山區,貴州西北部、滇東北、桂北等屬此類型。這些地區水源缺乏,石頭遍布,石多土少田更少,種植玉米、土豆、蕎麥等農作物。運輸主要是背背和馬馱。不論土山型或石山型地區,現在鄉鄉基本都通車。
『拾』 湘西苗族建築風格急求,要詳細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苗族」。廣西的苗族佔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後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雲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區。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文化。湘西苗族多居山區,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為普遍。木屋房、青石牆、黃土牆、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腳樓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風格;這里的苗族一些上層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築磚石木結構的風火牆壁的四合院落,舒適、寬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貧寒人家建起簡陋的石板屋和樹皮或茅草蓋頂的茅屋。
湘西苗族住房方位有一定的習俗規定。跨門進堂屋,正中埋有「龍寶」,後邊用木板裝為房間,為主人房間,其它為客房或收藏東西。中間叫「dab nzhongb」。即堂屋。堂屋的左右,有一間多鋪以地板,稱為「hangdghaot」,即祖先的方位,是房屋中最神聖的部位,是主人家祖先神靈的集中地。因此,這個方向是長輩和老人的座位,年青人不允許坐這個地方。苗家的堂屋與火塘屋,是苗家住宅室內的中心空間,它充分顯示了苗家的民族意念和虔誠的信仰。苗家對於火塘有著特殊的感情。
據《風凰廳志》記載:「當時苗民被迫,遷徒深山老林,無房居住,只好棲身岩穴,或者搭棚為屋,避風躲雨,因為窮的沒有鋪蓋。所以藉助火塘燒火禦寒」。因此,各地苗居不論那種樣式的住宅,都設有火塘,而且是不分晝夜、季節、長年不熄。以象徵苗家興旺不熄,它培育了苗家親切、溫愛、安全的特殊感情和群體精神空間的共識心理特徵。火塘上懸有坑桿,掛滿了薰黑的臘肉、野味。火塘中間立有生鐵鑄的三角架。供勞作歸來的苗家人圍著火塘煮飯炒菜。如有親朋好友來訪,大家圍在火塘邊飲酒放歌,唱一曲曲古歌,情動遠古;唱一曲麴生活,情趣無限。火塘內放的三角鐵架象徵祖先,故不能踏腳;一家人圍坐在它的周圍。在祖先的庇護下,充分體現出家的溫暖。實際上苗家人對三腳架的崇拜,應看成是一種原始的圖騰,即對「天地人」象形模式的崇拜。上面圓形的鐵圈象徵著天,下邊的方形火坑象徵著地,有「天圓地方」之意。三隻著地的鐵架象徵地柱,三根連接鐵圈支撐鍋鼎的鐵柱象徵天柱。「天」之下,「地」之上,兩側分布著世俗凡人;三腳架里蘊含著豐富的苗族原始哲學。對於火塘的設置很講究。通常用條石鑲成之後,又用椿木在周圍圍成正方,然後在火塘周圍用硬木鋪成離地面約一尺左右的「地樓」。苗家稱之為「bandzongx」。有的還用桐油將火塘、地樓上油,平時擦礙明光閃亮。火塘的安置要與中柱屋脊相對為標准,偏前偏後俱非相宜,極邊一排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人稱之為「hangd ghaot」。平常供祭時。向該處燒香紙,以酒敬之,所以在圍火塘烤火時,主賓有別,坐規有序,立規以循;即以中柱一邊為上方長者座位,下方坐主家晚輩,其它兩方不論。火塘旁的祖先靈位處是神聖的地方。因此不準生人隨便上去。
吊腳樓為湘西苗族建築的主要形式,有「吊腳樓」和"吊腳半邊樓"之分。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台取平,橫樑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下為豬牛圈,或存放雜物。台上主房又分兩層:第一層住人,上層裝雜物。屋頂蓋瓦或蓋杉樹皮,屋壁用木板或磚石裝修。這類房屋台上台下渾然一體,非常美觀,稱為「吊腳樓」。另一類是建在空闊、向陽、寬敞之地基上。多建在坡度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開成上下兩級屋基,上級屋基豎較短柱,使前面半間的樓板與後半間的地基平行,形成半邊樓;因最外一柱懸齊上層屋基處,故有"吊腳半邊樓之稱。這兩種形式建築都是豎裝板壁,堂屋正面面壁都往後退一柱裝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設"大門",兩邊均留窗戶,普遍裝木質窗椽。
在中國歷史書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說。中國建築分為南北兩大系。南方從巢居發展為干欄式建築,已發現的最早遺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湘西苗寨吊腳樓正是其先民傳承下來的古老建築工藝在適應山區新環境下經過逐步完善的重要體現。苗家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為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上雕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圖型。如萬字格、亞字格、喜字格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吊腳樓一般為分兩層,上下鋪樓板,壁板油漆發光。樓上向陽開窗,鳥語花香。窗形千姿百態,有雙鳳朝陽,喜鵲鬧梅、獅子滾球等。吊腳樓的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綉球、金瓜等造形。吊腳樓的下層多作貯藏糧食的谷倉或擺放傢具農具。樓上則為主人居屋或客房。樓外長廊為婦女們綉花挑紗、打花帶、晾紗、晾衣的場所。
湘西苗族吊腳樓是湘西苗族先民從長江中下游流域輾轉遷徙所帶來的古老乾欄建築工藝在適應山區新環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築文化的載體。在我國民居建築中,吊腳木樓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數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後代、延續民族歷史的根基。
湘西地區,過去,有些地主還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磚牆圍護。屋內大廳的門上、柱上,鑲著鍍金匾聯,金碧交輝,很有氣派。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材較多,經濟條件較好,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牆房較少。大多數為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牆房兼有,大體上草房、土牆房最多。
苗族建築藝術,積淀有很多純粹的苗族文化成分。平時的生活、生產勞動、親朋聚會、宗教話動,如紡織、刺綉、婚宴、祭祀等都在這里進行。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現在建築形式的表層。或隱含在建築形式之內部。
一個民族的民居建築是其經濟、文化、藝術、家庭、社會和宗教觀念等歷史積淀的集中表現。它以傳承的物質形態方式表達其文化內涵。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說過:「建築是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最龐大、最復雜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強烈,也更重要。」湘西苗寨吊腳樓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築歷史與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