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縣鄉頭村的地理位置
『壹』 重慶市石柱縣大巴場馬武中學具體位置名稱
應該是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馬武鎮來福街吧,具體可以在手機地圖上搜索,如下圖;
『貳』 石柱縣又給臨溪鎮派發口罩嗎
目前的話是沒有聽到什麼物資的消息說給他那邊拍發口罩了
『叄』 重慶石柱縣的糧食作物主要是什麼主要的油料作物是什麼
石柱屬於南方它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主要油料作物為油菜
『肆』 豐都城的地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縣界:
北岸 東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墊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東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國時期
民國30年 縣界:
東連忠縣,北接墊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東南連黔江,東接湖北利川。
民國31年7月,酆、石兩縣互劃插花地:
石柱縣將湖海鄉第十二、十五保,江池鄉第一至四保,長坡鄉第一至八保,沙谷鄉第九保,劃交酆都縣;共15保,163甲,1765戶,9044人。
酆都縣將第四區橋頭、中益、龍沙、三會、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鈴9鄉,第三區武平鄉漆潦壩一保,德建鄉第六至十四保,平安鄉第三、四、五保,太平鄉第一保一至五甲,劃交石柱縣;共1區,9鄉,69保,631甲,7276戶,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縣將崇興鄉嵌入涪陵境內的馬鞍山,劃交涪陵縣三匯鄉;計1保,40戶,148人。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忠、酆兩縣調整插花邊界:
酆屬洋渡、太極鄉劃交忠縣,共5826戶,22659人。
忠屬鴻鶴鄉第四至十四村劃交酆都縣,共2074戶,8940人。
同年10月,忠縣插入酆都縣十直鄉的紅廟村、貫塘村、七里村、龍頭村、和新開村的一、八、九組劃交酆都縣,共1073戶,4278人。
1963年9月,豐都縣屬豐勝公社交墊江縣,計4個生產大隊,23個生產隊,593戶,2091人。
至此,豐都縣境東西寬71、76公里,南北長79、85公里,總面積2901、16平方公里。境界為:東依石柱縣下路區,南接武隆縣後坪公社、彭水縣棣棠公社,西靠涪陵縣羅雲、龍駒公社和墊江縣箐口、裴興公社,北鄰忠縣任家、廟埡公社。
『伍』 我看現在基層正政府辦公條件都現代化了,但為民辦事效率提高了嗎現有一例就是重慶市石柱縣河嘴鄉政府...
現代化說明我們交的稅都被這些龜孫子哪去享受了。哪兒還有時間來給你提高效率 啊
『陸』 重慶市石柱縣李毅是怎樣一個人
"鬼城"豐都古為"巴子別都"。因北宋蘇軾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豐都名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剎多達27座;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素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是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間文化於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 人類"靈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縣界:
北岸 東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墊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東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國時期
民國30年 縣界:
東連忠縣,北接墊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東南連黔江,東接湖北利川。
民國31年7月,酆、石兩縣互劃插花地:
石柱縣將湖海鄉第十二、十五保,江池鄉第一至四保,長坡鄉第一至八保,沙谷鄉第九保,劃交酆都縣;共15保,163甲,1765戶,9044人。
酆都縣將第四區橋頭、中益、龍沙、三會、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鈴9鄉,第三區武平鄉漆潦壩一保,德建鄉第六至十四保,平安鄉第三、四、五保,太平鄉第一保一至五甲,劃交石柱縣;共1區,9鄉,69保,631甲,7276戶,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縣將崇興鄉嵌入涪陵境內的馬鞍山,劃交涪陵縣三匯鄉;計1保,40戶,148人。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忠、酆兩縣調整插花邊界:
酆屬洋渡、太極鄉劃交忠縣,共5826戶,22659人。
忠屬鴻鶴鄉第四至十四村劃交酆都縣,共2074戶,8940人。
同年10月,忠縣插入酆都縣十直鄉的紅廟村、貫塘村、七里村、龍頭村、和新開村的一、八、九組劃交酆都縣,共1073戶,4278人。
1963年9月,豐都縣屬豐勝公社交墊江縣,計4個生產大隊,23個生產隊,593戶,2091人。
至此,豐都縣境東西寬71、76公里,南北長79、85公里,總面積2901、16平方公里。境界為:東依石柱縣下路區,南接武隆縣後坪公社、彭水縣棣棠公社,西靠涪陵縣羅雲、龍駒公社和墊江縣箐口、裴興公社,北鄰忠縣任家、廟埡公社。
歷 史
豐都原縣城-----名山鎮,位於縣境中部、長江北岸,名山、雙桂山南麓,北緯29°53`,東經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稱豐民洲,周時為「巴子別都」,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為縣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暫遷徒。明末連年爭戰,官署民舍被毀,清初,縣官曾僑居高家鎮;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門重建縣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毀於長江洪水,十一年築新城於傅家堡,縣衙遷新城六口井;光緒三年(1877),知縣陸鎔復葺舊治,縣屬遷還。民國29年為避日機轟炸,縣府遷麻柳嘴,兩年後遷還原處。署址在今商業路,解放後為縣人民政府駐地。
民國20年,縣城始置名山鎮,治所設於名山南麓八聖宮(今肉聯廠)。民國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鎮,治所設於雙桂山南麓巧聖宮(今社會福利院)。民國35年,名山、平都兩鎮並為五雲鎮,民國36年復置名山、平都兩鎮。1950年10月兩鎮並為城關鎮,1951年9月改為城關區,1956年復改為城關鎮,1980年7月復名山鎮鎮名,治所設於今中山路。
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縣桂仲拳時縣暑東南向,較簡朴,其後漸向名山、雙桂山方向擴建街房;天順四年(1460)知縣柴廣初建城恆、弘治年間,知縣李毅、明紳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宣化門,東迎恩門(又名守智門),南會川門(又名管驛門),西陽和門(又名大西門),北屢豐門(又名北門)。另修東水門、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順治、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民國初年,城內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狹窄。民國18至20年,駐軍陳蘭亭設馬路局,拆除城牆及部份民房拓寬街道,建成寬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紀念碑至公園主街,寬四丈、近一華里、筆直。全城街道兩旁植樹整齊,房屋多磚木結構,一般是樓下開店,樓上住家。
解放後,多層建築逐年增多,除縣鎮各機關、商店、銀行、中小學校外,還建有榨菜、釀造、罐頭等廠,一般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磨石,有的門面嵌瓷磚。街道為水泥路面,街房呈塊壯聚落,城內面
『柒』 石柱縣三河鎮川都壩有出租房子的嗎
附近有沒有中介公司去問一下吧。
『捌』 我也想找我從未謀面的弟弟,可我不懂怎找。 我叫陳世華,來自重慶市,石柱縣,三河鎮,玉嶺村,花從組。
可以找找 寶貝回家 網站。
『玖』 石柱著名小吃有哪些,有哪些好玩的
1、蒓菜,古時為貢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晉書》記載「蒓菜鱸膾、王爵慕之」。蒓菜屬多年生睡蓮城草本植物,是江南「三大名菜」(菱白、鱸魚、蒓菜),含蛋白質、糖、鐵和天門冬、亮氨酸等多種營養成份,有消腫、解毒、美容、減肥之功效,日本、美國、韓國、中國的醫學專家確認蒓菜可治療胃癌、食道癌等多種疾病。目前,在世界上除我國石柱黃水、杭州西湖、利川佛寶山三大蒓菜基地外,只有日本尚有少量栽培。
隨著石柱黃水國家森林公園的旅遊開發,蒓菜已被生產成各式包裝的旅遊商品,暢銷東南亞、日、韓、美、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吃山珍,喝連茶,品蒓羹」已成為獨具土家特色的新飲食文化代表。蒓菜田疇也成為黃水國家森林公園里一道極具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獨特景觀。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水鎮的萬勝村、洋洞村、黃水社區、七龍社區,冷水鎮的八龍村、河源村、天河村,楓木鄉的石魚村、雙塘村、風竹村、楓木村,共計3個鄉鎮11個村社。地理坐標為東經108°23′~108°33′,北緯30°07′~30°18′。
2、「倒流水」——位於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北角,現為大歇鎮流水行政村委會所在地(曾經是原石柱縣鳳凰鄉政府所在地),下屬行政組5個,共有1500多人,土家族人口1300多人,佔90%以上,方圓約20平方公里,地處海拔近1000米,位於忠(縣)、豐(都)石(柱)三縣交匯處,與忠縣石子鄉、同合鄉、豐都縣太運鄉、龍孔鄉接壤。倒流水鄉場自解放前至今有趕集歷史(現趕二、五、八)。其地形有上街、下街之分,下街自然水流方向與上街雨天屋樑(屋檐)的流水方向形成逆向(即Y字形)走勢,所以舊時稱「倒流水」,後來簡稱「流水」而得名。
經考證,「倒流水」豆腐乾早起於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多年歷史。當時鄉場上居住有20多戶人家,均為土家族,人口100多人,其地理位置距縣城有45華里,是石柱進山出河(長江)的重要門戶,那時沒有公路,交通及不方便,主要靠人力肩挑背扛將物資經「倒流水」進出送達長江邊忠縣的洋渡(溪)鄉和烏楊鎮終轉,由此這個鄉場便成為來去人員的重要客棧。經過從縣城出發上、下大山的長途跋涉,到達「倒流水」時正是「背腳子」(下力漢)和趕集人們晚上歇腳住宿的時候,一到晚上,整個場上生意繁忙,來往人員絡繹不絕,生意的吆喝聲,霄夜喝酒猜拳聲,到點落腳歇氣的吼號聲不絕於耳。由於達到時間早晚不一,有時甚至通霄達旦,燈火通明(路人有的提燈籠、有的打火把),那時的倒流水街上食店、棧鋪就有推豆腐乾賣的習慣,到晚上霄夜時「背腳子」就把它放在籽冒火上烤,待皮起拱泡時取下粘上干辣椒面當下酒菜,喝上二兩「燒0」(酒)以解除一天疲勞,第二天又繼續上路往河邊(洋渡溪)走,然後帶回所需東西在此歇腳後再回縣城。從此,南來北往的「背腳子」和東進西出的趕集人進進出出、來來往往,有的把豆腐乾帶在路上作路糧,有的買些帶回給家人朋友品嘗作禮品,日久天長「倒流水」豆腐乾就名揚周邊地區,人人贊不絕口。長此以往,便成為地方名特風味食品流傳開來。百餘年的豆腐乾歷史,同時也蘊藏著當地豐富的文化,曾流傳著民謠:「黃豆角,黃豆黃,收進屋子堆滿倉,做成豆乾換錢糧,二嫂心裡喜洋洋」。「豆腐乾,方又方,雞叫三啼磨成漿,待到正午太陽紅,客人到來嘗一嘗」。「豆腐乾,嫰又黃,『0』一年生意忙(註:當地人把母親叫0),迎來送往匆匆客,傳出流水美名揚」。「豆腐乾,香又香,遊客帶著走四方,買點干盤送親朋,旅途充飢當路糧」(土家人把禮品稱干盤)。
「倒流水」豆腐乾,「製作傳統,精於泉水,工藝講究」。其製作流程共十道:選料必須是當地春黃豆,壘泡(先將黃豆壘破,再經水浸泡2小時左右)、石磨(石磨推成生漿)、燒漿(燒兩次開漿)、過濾(用豆腐帕子過濾)、點兌(用膽巴水點兌)、包廂(將豆腐帕子放在上下25格田字方塊固定豆腐廂木框內)、壓榨(在廂蓋上壓一桶20公斤重的水或相同重的石墩)、配料(參配佐料,土家秘方)、切劃(將豆腐切成四方田字型八公分見方25塊,厚2分分)、熏炕(將豆腐塊放在竹篾編成的摺子上,用玉米球暗火煙熏,反復翻炕致水份稍干、焦黃即可),整個過程要十個小時以上,一般下半夜前壘好豆子泡至天亮便開始磨成漿,再進行以後程序。特別是炕要把住火喉,一定不能用明火,需三個小時左右。整個製作工藝要求步步到位,力求精細。如磨漿粗細、燒開二道漿、包紮到邊、榨壓適度、佐料成份、水份干濕、炕黃程度等都十分講究,其主要精華還在於在流水鄉場邊上「水井灣」竹林山中有一龍洞泉水井,夏天冰冷刺骨,清涼爽口,在炎熱夏季凡路過此地行人便有涼爽之感,並喝上一口以解熱止渴,其水製成的豆腐乾,味道獨特,品質細嫩,清香撲鼻,口感可佳。是食用和送親饋友的佳品,可切片、絲、丁熱炒、涼拌、燙用,或烤著吃都十分惹人喜愛。如到此品嘗「倒流水」鮮豆花,更是別有風味,其細膩綿雜獨具特色。現每到夏天常有城裡人前去品嘗豆腐宴。
3、獨特生產方法和灌制工藝,讓酒與楠竹一起生長,是目前國內獨創的復式發酵生產工藝,經第二次自然發酵後,釀成成熟的竹筒酒,採收後只作簡單成品加工處理,而不做任何的再生產或密封加工處理。從而讓產品始終保持原生態特性。公司獨立研製的灌制工藝讓灌過酒的楠竹不會留下任何灌制過的痕跡,堪稱一絕
竹筒酒對楠竹的選擇要求海撥高、多雨多霧、空氣濕潤的環境。公司選擇的楠竹林是在石柱黃水平均海撥800米以上山裡生長的楠竹,是在任何無工業及生活污染的環境中生長的。
產品採用的是獨特的「窖外窖」復式發酵工藝:即「原酒、種酒、長酒、陳酒」四個流程貫穿於一體,經第二次自然發酵後,釀成成熟的竹筒酒。綠色原生態:採收後只作簡單成品加工處理,而不做任何的再生產或密封加工處理。從而讓產品始終保持原生態特性。
包裝獨特,為了維持竹筒酒原生態綠色酒的特色,公司在竹筒上沒有經過任何防腐及外包裝處理,讓酒自然散發酒香、竹香。(竹筒兩頭均能聞到)酒與楠竹長時間一起生長,楠竹吸收了酒中甲醛和部分酒精,溶入了楠竹的精華後酒中含著濃郁竹香,並且喝後不上頭,回味無窮。新鮮性:產品採收後,竹的清香與酒味濃香完美結合在一起,越新鮮越美味。
譚氏竹筒酒是譚氏家族傳統工藝,採用獨特的「窖外窖」復式發酵工藝。用民間秘方,以瀘州純紅高梁優質窖酒作基酒注入深山原生態嫩竹竹腔中,讓酒在竹腔內釋放有害甲醇,而吸收日月之精華,使酒充分滲入到竹的整個生理循環過程中。酒竹之間竹茹相融,「原酒、種酒、長酒、陳酒」四個流程貫穿於一體,經第二次自然發酵後,釀成成熟的竹筒酒。《本草綱目》中記載:竹子「涼心經,益元氣,除熱緩脾,養血清爽」,鮮竹內膜富含竹衣、竹茹、竹瀝、哈多糖、賴氨酸和多種維生素。竹筒酒在生長過程中,飽吸鮮竹之精華、天地之靈氣,成品色質猶如琥珀,竹味濃香,自然清純,入口綿甜溫和,飲之舒經活血、清熱去悶。
4、水晶粉絲全系採用高山土豆為原料,以土家人原始的純手工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精製而成,色味俱佳,口感舒適的特點,是家庭飲食、款待嘉賓、饋贈親友的上乘佳品。
5、嘟巴粉(一種用純天然蕨粉做成的食品,用筷子夾吃時用力要均勻,否則它會滑得像泥鰍,跑到地上去),蔭米茶,各種天然野生菌湯及蘑菇,野豬臘排湯鍋,土家臘肉臘排,蒓菜肉片湯,湯煮山葯蛋等。風味小吃:土家酸匝肉,農家天然豆腐,長江豆腐魚,各種燒烤小吃等。
6、嘟巴粉(一種用純天然蕨粉做成的食品,用筷子夾吃時用力要均勻,否則它會滑得像泥鰍,跑到地上去),蔭米茶,各種天然野生菌湯及蘑菇,野豬臘排湯鍋,土家臘肉臘排,蒓菜肉片湯,湯煮山葯蛋等。風味小吃:土家酸匝肉,農家天然豆腐,長江豆腐魚,各種燒烤小吃等。
7、綠豆面產於重慶石柱。
綠豆面以綠豆、大米、綠葉蔬菜以及澱粉、菜油為原料。製作時,篩去豆類中的泥砂雜物後磨碎,磨時將磨的進孔填滿,使其磨得稍碎,再放容器中加清水浸泡。浸泡時間隨季節而定:冬天1晝夜,夏天半日。潷去水時揀去豆皮。大米用清水浸至用手捻壓呈粉狀無硬心,潷去水後備用。將綠葉菜洗凈、切碎,同浸泡好的豆瓣、大米拌均勻,然後加適量清水磨成漿,再在磨好的漿中加入澱粉調勻。柴火最好,待平鍋三成熱時,用兌水的菜油刷一遍鍋,然後舀一勺綠豆漿,攤在鐵鍋中,待綠豆麵皮八成熟後,翻一面再烤一會兒取出,放在筲箕上,一張張重疊攤晾,再切成均勻一致的面條。吃的時候,先在碗里放好作料,再把切好的綠豆面條裝入漏勺,放沸水中稍燙幾秒鍾,撈出盛入碗中即可食用。
綠豆面柔中有韌,色澤嫩綠,有豆類和菜汁的清香,營養豐富,物美價廉。
8、石柱有哪些好玩兒的地方?
黃水國家森林公園、千野草場、萬壽寨、西沱古鎮、城裡面可以逛逛河濱公園,吊橋公園,其實沒什麼特別好玩的。
有哪些名小吃?
石柱特色有休閑廣場的臘排可以去嘗嘗。綠豆面可以到菜市場買,或者去面館吃其他地方沒有。走的時候還可以到超市買兩包干煸牛肉!
兩天以內能否轉完石柱周邊的景點?
如果是我上面說的都要去的話,少說也要一個地方一天時間。。只玩最主要的黃水和千野草場2天夠用!
石柱的住宿費用多少?
普通的賓館一般是40-50元一間,環境還不錯。好點的也就一兩百元。
重慶到石柱的車費多少?
97元。
怎樣最省錢?
去石柱玩花不了多少錢!吃住玩500-700元預算。。
重慶到石柱的車一共有幾班?
6:30分開始,旺季半個小時一班,淡季45分鍾-1小時一班,很方便。收班車5:30,但是如果還有乘客,就會有加班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