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位置閉塞

地理位置閉塞

發布時間: 2021-02-14 14:34:28

A. 中國的地理位置對中國的影響

有利條件

農業:大部分地區位於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生長;誇專經緯度多,形成多個氣候屬區,有利於農業的多樣性;地形復雜多樣,有利於發展立體農業。

經濟:海岸線較長,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海上交通便利,沿海地區對外貿易便利;西部內陸地區有利於發展沿邊貿易。

氣候:氣候多樣,跨多個溫度帶,有利於旅遊業等發展。

不利條件

農業:處於季風氣候,有明顯的旱雨季,容易形成旱澇災害。

經濟:面積廣闊,中西部地區交通閉塞,經濟欠發達。

氣候:內陸地區氣候乾旱,沿海地區容易受到台風等自然災害的襲擊。

其他: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地震災害頻發。

文優生哦,值分~~

B. 安徽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會經濟落後

安徽的地理位置,真的很好嗎?

當我們討論一省一市先天地理環境優越與否的時候,往往討論的是以下幾點因素:

1、與海洋的距離:其實准確說,應該是距離最近的大型港口的距離。現階段世界范圍內物流運輸,海運以其高性價比占據絕對優勢。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與地區,如美國、歐洲、日韓、澳洲等地區,全都沒有跳脫開這一基本規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自東向西呈現階梯式弱化的根本原因。

2、黃金航道:其實這一點和上一點是相通的,作為不直接沿海的內陸省份,生產的工業製品如何進行出口貿易呢?雖然公路和鐵路也能夠分擔一部分的物流需求,但是最高性價比的依舊還是內河航運。長江的上中下游,分別誕生了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這樣的超級城市。

3、地形條件:最適宜人類聚集和商業活動的,當然是平原地形。在農業文明時代,平原可以提供更多的耕地,從而養活更多的人口。到了商業文明時代,平原可以提供更多的商業和住宅用地,方便經濟的發展。

單獨把以上三條哪一條單獨拎出來,安徽的地理條件似乎都是非常優越的:首先是與海洋的距離只隔著一個江蘇省,相比其他中西部省份絕對位置更靠西;其次是長江、淮河兩條重要河流穿省而過,其中長江是中國最黃金的貨運航道;最後是全省平原比例超過55%(淮河平原+沿江平原)。

「窮鄰居」的日子,並不好過

中國民間有種說法,叫做再窮也要和富人混在一起。換而言之,我們可以理解成為,窮人要和富人做鄰居。但是窮鄰居的日子,往往過得都不是多好。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環京津的河北。其實河北放在全國范圍內,並不能算是窮鄰居,只是和京津一比,自然是相形見絀。若論地理位置的優越,河北只怕是絲毫不遜色於安徽。

首先是河北本身就是沿海省份,雖然區域內最好的港口劃在了天津,但是河北依舊有唐山、秦皇島、滄州三市直接沿海。經濟總量上,按照2017年的全國省份排名,河北比安徽高上五個位次。論交通,由於直接環繞京津(所有京字頭鐵路線必經河北網狀散開),所以河北無論在普鐵還是高鐵時代,鐵路密度都位居全國省份前列。

為什麼河北地理位置這么「優越」,始終沒發展起來呢?其實背後的道理,和安徽的情況是非常相似的。在區域資源總量(含人口)相對固定的前提下,區域經濟中心城市的數量和體量,是完全可以預估的。這時就看誰跑得快,獲得先發優勢了,你甚至可以理解成為,這是城市和省份的經濟階層。依照華北地區的資源情況,能夠供養北京這樣一座超級城市已屬不易,天津目前都還處於供給不足的局面。

長三角雖然情況比京津冀好上不少,但是已經同時供養著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等多個一二線城市,且這些城市之間的競爭也十分白熱化。按照官方統計,安徽是長三角城市的最主要人口流入來源省份。

所以與其說安徽沒能夠發展起來,倒不如說許多安徽人,已經通過成為新上海人、新江蘇人和新浙江人的方式,完成了他們的自我實現。

C. 武漢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西部開發、振興東北都是實實在在有具體優惠政策的,中部崛起只有口號……
東部沿海開發的時候,比如蘇州工業園這種,為了吸引外資,都有稅收減免政策。當時是排他性政策,中西部都沒有稅收優惠,自然就造就了廣佛深莞蘇錫常的外資一條龍產業帶。而且這些產業鏈一旦定型,是很難去到中西部的。
後來2000年西部大開發,所有西部省份有稅收15%的減免,因為地域廣闊,因此也吸引了大量企業的入駐,這也就造就了成都重慶的崛起。為什麼成都的軟體業這么發達,因為稅收優惠,而軟體行業在深圳和在成都沒有太大的需求上的區別,因此很多軟體公司紛紛去了西部,世界500強也紛紛在西部開廠。例如英特爾成都工廠。這又造成了高科技行業在西部有一定的分流。

最後到了中部崛起了。中部崛起的背景是【中部塌陷】,中部塌陷意思就是說本來應該知道中部經濟對於我國的重要性,結果卻居然忘記了這回事。也就是說,中部塌陷的局面,不是市場的自由競爭形成的,而是我國頂級決策層面的失誤造成的。
為了彌補【中部塌陷】的戰略失誤,國家層面提出了中部崛起戰略。但是這個戰略它沒有實質的稅收優惠。只是強調中部各省去摸索,資源上給予一定傾斜,這可以說是缺乏一點誠意。就像雙十一買手機,別人的店官方補貼滿2000-500,你的店只能自己搞搞買手機送貼膜但不降價。那你說這家店的銷量怎麼和滿減的店來比。更何況,產業已經被東部和西部瓜分完了,什麼包郵區,什麼大灣區,明擺著到中部來的只有殘羹剩飯。

這會有什麼問題,如果我要開辦一個工廠,要麼我瞄準外貿落在江浙滬,要麼我瞄準內資落在西部省份,怎麼我都不願落到中部來。畢竟在這中部的成本反而比交通閉塞的西部更高,這個成本不是運輸造成的,而是隔壁的優惠造成的。
所以中部崛起提了很多年了,現在只能說是靠著各個省份自身的努力來發展,這是中部的天然稟賦。如果把中部比作一個人的話,意思就是你到了青春期是必然會長高的,並不是因為爸媽給的飯好吃,也不是因為他們關注你的成長,而只是你到了這個年齡而已。而你的兩位兄弟,爸媽都會給他們最好的。
說出來有點無語,因為目前周邊勢力武器正在更新換代,我們沒法干涉別國內政,所以韓國的薩德事件嚴格說來我們也只能喊兩句,不能有實質上的操作。印度那邊導彈也在上馬。全國來看,只有中部是新時代國防格局中最安全的,屬於【大後方】。
如果中部繼續這樣塌陷下去,如果國家還不重視的話,未來可能會面臨非常嚴重的後果。

D. 我在湖南長沙讀大學,好多同學在北京或上海,雖然我是985,但是覺得學校地理位置閉塞,不像北京那些地

我覺得在大學都比較可以的情況下,都是差不多的。而且我也並不覺得在北京,上海就一定好,也要看適不適合你,現在不是都有很多人逃離北上廣么?關鍵還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

E. M國A地區是一個海濱城市,地理位置優越,但由於該市前期交通閉塞,經濟較為落後,現國家有意重點扶持

海濱城市,環境優美,百廢待舉,歡迎各有識之士共同參與到xx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XX城市進步,您的企業發展,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F.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缺點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點:

1、緯度位置好,位於溫帶亞熱帶之間。

2、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好,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向最大的大洋,倚靠最高的高原。從而有了溫暖濕潤雨水充沛的氣候,青藏高原還有的水塔和屏障等重大戰略作用。

3、地形和水文優勢,擁有多塊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西高東低的地形+河流資源豐富=豐富的水資源、航運資源和水能資源。

4、資源豐富,耕地、水、煤炭油氣、各種礦產、生物等等資源眾多,地大物博,應有盡有。

5、陸地面積大,海岸線長。使中國成為世界為數不多的海陸兼備的國家,而且是擁有全地形地貌的國家,戰略縱深大,海岸線狹長,大陸架寬廣,良港、島嶼眾多。

中國地理位置的缺點:

1、地形復雜崎嶇,山地太多。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導致基建成本高,交通始終是中國西部山區發展的主要障礙。

2、地形氣候差異過大, 西北部氣候乾旱,青藏高原嚴寒且生態脆弱不適宜發展,導致東西部資源、人口的分布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3、自然災害多,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頻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洪災、旱災、地震、台風、冰雹、沙塵暴、山體滑坡等。

4、中國石油資源不夠豐富。

5、海權短板明顯,中國既是海洋大國,也不是海洋大國。中國近海被過多的群島、島嶼包圍(即所謂島鏈的封鎖),活動受限於狹小的近海空間里。

(6)地理位置閉塞擴展閱讀

1、外交情況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中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和許多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2、音樂情況

中國在世界當代音樂文化中保持著它的獨特體系、獨特思維和獨特風格,因而對世界音樂是具有獨特貢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音樂的歷史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階段,並揭開了新的、更加燦爛篇章。在聲樂、器樂、大型音樂體裁,以及歌劇、舞劇、電影音樂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和成就。中國當代音樂有一些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樂的經典寶庫。

G. 什麼叫閉塞

閉塞是鐵路上防止列車對撞或追撞(追尾)的方式,是鐵路上保障安全的主要方版法之一。

由於鐵路車輛權的制動距離較汽車長得多(以高鐵最明顯),當列車運行途中發現前方線路有危險狀況時,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來不及停車的,所以將鐵道分為一個個區塊(閉塞區間),同一個區間內不得駛入兩列以上的列車以防止事故的發生,這就是閉塞,這種安全保障措施就叫閉塞方式,是鐵路上列車安全運行的基本要求。

(7)地理位置閉塞擴展閱讀:

近義詞:

1、阻塞,指有障礙而不能通過,無法暢通。

引證:楊朔《黃河之水天上來》:「以往幾千年,這一帶山嶺阻塞,十分荒寒。」

例句:地理位置的偏僻阻塞著兩地人民的交流。

2、阻滯:意為阻塞,淤滯。

引證:明 施耐庵 《水滸傳》第三十五回:他聞得父親沒了,恨不得自也尋死,如何肯停腳,巴不得飛到家裡。寫了一封備細書札在此,教我們只顧去,他那裡看了書,並無阻滯。

H.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影響

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一隻頭朝東尾朝西的金雞。、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4、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11、中國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海域。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南到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網上搜到的地理位置答案
影響你可以從歷史,人文,經濟,地區等方面對周邊國家,世界的影響這一方面入手。

I. 道家思想在古代巴蜀這個地理環境閉塞的地方是怎麼發展的

道家作為諸子百家中唯一一個宣揚出世價值觀的學術門派,同樣也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殿堂,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並奠基了華夏民族傳承至今的民族信仰及精神,與儒學一道,形成了獨具東方神秘色彩的大智慧。現如今,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數據統計,海外《道德經》的印刷量,僅次於《聖經》,位居世界書籍印刷榜第二。而且,道家所宣揚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的和諧精神理念,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世界思想學術界的重視。

因此,道家思想傳播進巴蜀地區時,或許在當時並沒有激起太大的思想波瀾,但當這一思想理論在巴蜀大地上不斷生根發芽,孕育生長,這才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而相比之下,在那樣一個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也只有巴蜀地區適合文化的孕育和發展,同樣的,倘若其餘諸子百家的學說如果在當時能夠從巴蜀地區得到一席之地,恐怕到今日同樣會變得更為耀眼!舉個例子,如果陰陽家的學說(註:陰陽學派幾乎沒能有效地保留其理論思想,除了留有《鄒子》一書,該書被認作是陰陽家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部學論著作,可惜原文已經散佚許多,只有留存下的只言片語)出現在巴蜀地區,恐怕我們現在的思想文化及哲學領域,不知又會激起怎樣的思想浪花。

J. 地理位置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差異

南北差異是指我國南方北方之間的差異,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氣候差異
南澇北旱。中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步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人文差異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產業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南宋起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農業發達,同時也是貿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更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經濟上的心態。
交通差異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建築差異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同時,東北地區由於降雪量較大,且積雪春天才能融化,為減輕積雪對屋頂的壓力,房屋頂高而尖的現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中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語言差異
南繁北齊。中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昆明雖地處南方,但語言分區為西南官話區,西南官話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飲食差異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來描述傳統上南北方地區飲食差異。南方人愛吃米飯和米粉,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同時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麵食也不排斥。華北的京津地區由於明清時期由南方漕運的糧食為稻米的緣故,飲食習慣上對米飯接受度大於華北其他地區。一般以米飯為主食的東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區將米飯簡稱為「飯」;而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以麵食為主的地區一般會把米飯簡稱為「米」,「炒飯」即稱「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種小吃。
體質差異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中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中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