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有關的地理信息
1. 有關火星的簡介
火星是距太陽的第四個行星,它的體積在太陽系中居第七位。由於火星上的岩石、砂土和天空是紅色或粉紅色的,因此這顆行星又常被稱作「紅色的星球」。
火星的南半球是類似月球的布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原,而北半球大多由年輕的平原組成。火星上高24公里的「奧林匹斯」山可稱為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脈。在距火星大約幾萬公里的地方,有兩顆非常小的星體,它們是火星的衛星。
在漢語中,火星的名字讓人聯想到「火」和炎熱,但事實上,這顆紅色的星球卻異常寒冷和乾燥。盡管如此,火星仍然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它的體積比地球小,大氣也比地球稀薄。
火星的大氣非常稀薄,大氣壓只有地球的千分之七。火星大氣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其他成份還有氮、氬、氧等。水在火星大氣中的比重只有百分之零點零三。因而火星表面異常乾燥。
火星的平均氣溫為零下五十五攝氏度,而溫差較大:在夏季的晝間,氣溫最高為二十攝氏度,而在冬季,氣溫則可低達零下一百多攝氏度。火星上經常有強風,因而常導致大范圍的塵暴。
雖然火星大氣中的水少得可憐,但科學家們發現,火星上的許多地區有被侵蝕的跡象,而且那縱橫交錯的河床似乎在告訴我們,火星上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還很多,它們聚集成大大小小的湖泊,甚至海洋。科學家們作出的解釋是,在火星的形成初期,這個星球被厚厚的二氧化碳雲層所包裹,導致了強大的「溫室效應」,受太陽輻射後,火星表面的熱量被雲層阻隔,無法散發到外層空間,使得氣溫升高,使水能以液態存在。那時的火星溫暖濕潤,可能孕育過生命,因此人類一直對火星情有獨鍾,總有一天人類也會像登月一樣登上火星表面。
在火星的兩極有大量的固態二氧化碳(乾冰),科學家們猜測,在這些巨大的冰蓋下面可能存在著固態的水。
2. 查找有關火星的資料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中國則稱為「熒惑」。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里比木星暗
火星在西方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在希臘人之前,古埃及人曾把火星作為農耕之神來供奉。後來的古希臘人把火星作為戰神阿瑞斯,而古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神話,將其稱為「戰神瑪爾斯」。北歐神話里,火星是戰神提爾。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火星在中國古稱「熒惑星」,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熒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徵著火,它的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復雜,令人迷惑,所以我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火星的軌道是橢圓形。因此,在接受太陽照射的地方,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的溫差將近160攝氏度。這對火星的氣候產生巨大的影響。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為218K(開爾文,溫度單位,即從絕對零度-273.16℃開始的攝氏度)(-55℃,-67℉),但卻具有從冬天的140K(-133℃,-207℉)到夏日白天的將近300K(27℃,80℉)的跨度。盡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積卻相當於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大氣火星的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約1%,非常乾燥,溫度低,表面平均溫度零下55℃,水和二氧化碳易凍結。在火星的早期,它與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樣,火星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轉化為含碳的岩石。但由於缺少地球的板塊運動,火星無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環到它的大氣中,從而無法產生意義重大的溫室效應。因此,即使把它拉到與地球距太陽同等距離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溫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而在奧林匹斯山脈的頂端卻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爾整月席捲整顆行星的颶風和大風暴。火星那層薄薄的大氣層雖然也能製造溫室效應,但那些僅能提高其表面5℃的溫度,比我們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一提到火星的峽谷,可能會認為是由水造成的,但事實不只如此。除了水,還有由火山活動形成的。由水造成的又可能是洪水短時間沖刷成的、穩定的流水侵蝕成的、或由冰川侵蝕而成;但火山活動所噴發的熔岩流亦可造成熔岩渠道(Lava Channel)。另一個例子則是地殼張裂造成,如水手峽谷。
3. 有關火星的資料
火星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球。他熒熒如火,位置不定,亮度時有變化,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古羅馬用戰神馬爾斯命名它。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利觀測到火星上密布有規則的線條,他說那是「運河」,在火星上發現了人工開鑿的運河成了當時轟動世界的新聞,此後,人們紛紛幻想有「火星人」。20世紀以來,對於火星有無生命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瑞士物理學家馬孛·比孛夫分析了從火星上拍回來的照片後說:在這個紅色星球的表面,建築了縱橫交錯的運河,河裡還擠滿了無數的魚類。1976年美國的兩個「海盜」號探測器在火星上著陸,它們在火星表面上進行了預定的考察和實驗,確認火星上根本不存在「運河」,大概沒有生命。蘇聯在62-73年間也多次發射了「火星」號探測器。
火星是一個直徑為6787千米的寒冷荒蕪的星球。大氣非常稀薄,二氧化碳佔了96%。又少量的水氣和氧。表面氣壓相當於地球30-40公里高空的氣壓。溫差很大,赤道中午時可達 20。c,兩極在漫長的極夜,最低-139。c。火星上有雲,分為乾冰雲、水冰雲、塵埃雲。大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這種籠罩整個火星的大塵暴,幾乎在每個火星年裡都要發生一次,而且是發生在火星運行到軌道的近日點前後。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因為此時太陽對火星表面的加熱作用比較大,熱空氣上升塵埃揚起塵暴很快蔓延開來,並從南半球發展到北半球,甚至把整個火星都籠罩在塵暴之中。形成全球性大塵暴後,太陽對火星表面的加熱作用開始減弱,火星上溫差減小,塵埃逐漸平息下來,回降到表面。火星上也有四季變化。
在砂礫遍地、荒涼沉寂的火星表面,遍布遭隕星襲擊後因撞擊形成的坑坑窪窪。它的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徵是乾涸的河床。它們多達數千條,長度從數百千米到 10000千米以上,寬度也可達幾千米到幾十千米,蜿蜒曲折,縱橫交錯,極為壯觀。它們主要集中在火星的赤道區域附近。河床的存在使科學家們認為,現在乾燥異常的火星曾經有過大量的水。火星上最壯觀的特徵是位於南半球的大峽谷其中尤以水手谷更為突出。水手谷由一系列峽谷組成,綿延 5000米以上,寬500千米,深也達到 6千米左右,這樣的峽谷是地球上任何峽谷無法比擬的。奧林匹斯火山更為神奇,這個直徑達 600千米的大火山口竟比周圍地區高出26千米,是地球上珠穆朗瑪峰的 3倍。像水手谷和奧林匹斯火山這樣的特大地貌,在整個太陽系裡都是絕無僅有的。火星兩極有白色極冠,是乾冰和水冰,水冰如果全融化,可在火星表面形成10米的均勻水層。
火星離太陽的距離變化較大,若沖日(從地球看,火星和太陽反相的日子,這時火星傍晚東升次日凌晨西落,整夜可見)發生在火星離日最遠時,火星距地一億公里;最近時,只5500公里(這時稱大沖),是觀測的最佳時機。大沖每15或17年一次。
4. 關於火星的資料!!!急啊!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它緩慢地穿行於眾星之間,在地球上看,它時而順行時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變化,最暗時視星等為+1.5,最亮時比天狼星還亮得多,達到-2.9。由於火星熒熒如火,亮度經常變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古羅馬神話中,則把火星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火星同樣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有時火星也被稱為「紅色行星」。
質量 6.421e+23 kg
赤道半徑 3,397.2 km
平均密度 3.94 gm/cm3
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自轉周期 24.6229 小時
公轉周期 686.98 天
赤道地表重力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最低地表溫度 -140 ℃
平均地表溫度 -63 ℃
最高地表溫度 20 ℃
大氣壓力 0.007 bars
大氣組成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氬 1.5% 氧 0.13% 一氧化碳 0.07% 水 0.03% 其他 0.000291%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誇張一點說,火星就像一個生滿了銹的世界。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溫度大約比地球低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佔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體積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內部和地球一樣,也有核、幔、殼的結構。
火星的自轉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轉一周為24小時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晝夜比地球上的一晝夜稍長一點。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
火星有兩個衛星。靠近火星的一個叫火衛一,較遠的一個叫火衛二。由於火星在希臘神話中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學家以阿瑞斯的兩個兒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兩顆衛星。
火衛一
Phobos
火衛一呈土豆形狀,一日圍繞火星3圈,距火星平均距離約9378公里。
它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較大,也是離火星較近的一顆。火衛一與火星之間的距離也是太陽系中所有的衛星與其主星的距離中最短的,從火星表面算起,只有6000千米。它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衛星之一。
在希臘神話中,火衛一是阿瑞斯(火星)和阿芙羅狄蒂(金星)的一個兒子。「phobos」在希臘語中意味著「恐懼」(是「phobia」-恐懼的構詞成分)。
火衛一在1877年由Hall發現,1971年由「水手9號」首次拍得照片,並由1977年的「海盜1號」、1988年的「火衛一號」進行觀測。
火衛二
Deimos
火衛二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離火星較遠也是較小的一顆,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衛星。
公轉軌道: 距火星23,459 千米
衛星直徑: 12.6 千米 (15 x 12.2 x 11)
質量: 1.8e15 千克
在希臘神話中,火衛二是阿瑞斯(火星)與阿芙羅狄蒂(金星)的另一個兒子。「deimos」在希臘語中意味著「驚慌」。火衛二在1877年8月10日被Hall發現,在1977年由海盜1號首次拍得其照片。 火衛二和火衛一是由像C型小行星那般的富含碳的岩石組成的,並且它們都有很深的地坑。火衛二和火衛一可能是由於小行星的擾動與木星的作用才使它們圍著火星運動的。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
這是美國宇航局海盜號環繞器拍攝的火星全球照片。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水手谷」。水手谷長約4000公里,深度約8公里。(USGS)
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
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這些水在火星表面匯集成一個個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現在我們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眾多縱橫交錯的河床,可能就是當時經水流沖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許多水滴型「島嶼」也在向我們暗示這一點。
一直以來火星都以它與地球的相似而被認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目前還不能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個荒蕪死寂的世界。盡管如此,某些證據仍然向我們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生命。例如對在南極洲找到的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的分析表明,這塊石頭中存在著一些類似細菌化石的管狀結構。所有這些都繼續使人們對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極大的興趣。
1976年,美國海盜1號和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首次成功登陸火星,傳回了數萬張照片。那次飛行沒有找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但是,美國地質學家舒爾策.馬庫赫卻公布一份論文說,當時探測器可能事實上已經找到了火星生物,但是由於火星生物的形態與地球生態的形態截然不同,以至於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人類探測器向火星的土壤里倒水,這可能把火星上那些以另外一種細胞也存在的生命淹死。此外,人類探測器還加熱了土星土壤, 這可能又把火星微生物給烤死了。
火星運河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河道。如果承認火星上有運河,就等於承認火星上有智慧生命存在,這無疑是一個刺激人們興趣的問題。
最早指出火星上有運河的,是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阿帕雷利。他在1877年,利用火星近日點與地球會合的機會,用口徑24厘米的望遠鏡觀察火星,發現在火星的圓面上有些模糊不清的直線條,這些暗線把一個個暗斑連接起來。他經過繼續 觀察又發現,有的暗線寬達120公里,長4800公里,縱橫交錯,形成覆蓋火星大陸的網路。並發現有兩條暗線相互平行,還有季節變化。他還將自己的發現繪製成圖表,公之於世。開 始,斯基阿帕雷利猜測這些暗線只是連接海灣的水道,並未說 明這是人工開鑿的.運河,但到了19世紀80年代,他的發現引 起了人們的關注,有人把這些暗線說成是智慧生物開鑿的運 河,這個人就是美國的洛韋爾。
洛韋爾被斯基阿帕雷利的發現迷住了。為了觀察火星,他自己出錢在亞利桑那州建了一個天文台。經過多年的觀測,不但證實了斯基阿帕雷利的發現,還新發現了幾百條新的河道,說火星表面像「蜘蛛網」一詳。他還把自己的觀測寫成三本書:《火星》、《火星及其運河》、《火星—生命的住所》。他認為,因為火星表面空氣非常稀薄而導致缺水,由冰雪組成的火星極冠到夏季開始融化,成為水源,火星上的水道,目的就是將極冠上的水引向乾旱的熱帶地區,用以灌溉那裡的田地。從這些水道看,都是到大陸的中央匯合在一起,顯然是有目的地乾的。其暗斑則是綠洲。
洛韋爾的理論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很快風靡世界。但是,洛韋爾的理論並不是一邊倒的,也在不斷地受到挑戰。比如美國的巴約德就認為,火星上的暗線根本就不是直的,很不規則,並且是斷開的,希臘的安東尼阿迪通過自己的觀測,支持了巴納德的觀點,認為把火星上的暗線條說成是運河,純粹是眼睛的錯覺,「屬於想像力過於豐富的人。」
由於上述觀點的出現,關於火星人的神話逐漸消沉下來,美國的「水手」9號探測器進一步證明了火星運河的存在是虛假的。不過「水手」9號卻有了意外的發現,那就是火星上有許多類似河床的地質構造,其位置與洛韋爾描繪的大相徑庭。
有人把火星上的河床分成三類,經流河床、流出河床與侵蝕河床,與地球上的河床極為相似,他們分折,大約在很久很久以前,火星上曾經有過溫暖的氣候,它的上空有大氣層,有降水量,保證了河流的存在。後來,「海盜」1號(1976)不但證實了火星上運河的存在,還證實了人工建築的存在。
水手峽谷
太陽系最大的峽谷將火星的臉畫出一道寬大的割痕。名為水手峽谷的雄偉山谷前後延展了超過3,000公里,最寬處超過600公里寬,而往下約刨了8公里深。相較之下,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約有800公里長,30公里寬,1.8公里深。盡管有個主要的假說認為,遠在數十億年前行星冷卻時,一道裂縫後來演變成現今的峽谷,水手峽谷真實的成因還無法確定。最近我們已於此峽谷辨識出數種地質演化過程。
5. 關於火星的資料有哪些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
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
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這些水在火星表面匯集成一個個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現在我們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眾多縱橫交錯的河床,可能就是當時經水流沖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許多水滴型「島嶼」也在向我們暗示這一點。
火星表面有一條巨大的「水手谷」。這是一個長約4000公里的巨大峽谷,它是在遠古時期的洪水和火山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火星上的巨大火山——奧林匹斯山高約2萬7千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的三倍。它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峰。火星有兩個微小的衛星,直徑都不到80公里,看起來更象是被俘獲的小行星。
一直以來火星都以它與地球的相似而被認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目前還不能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個荒蕪死寂的世界。盡管如此,某些證據仍然向我們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生命。例如對在南極洲找到的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的分析表明,這塊石頭中存在著一些類似細菌化石的管狀結構。所有這些都繼續使人們對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極大的興趣。
質量 6.421e+23 kg
赤道半徑 3,397.2 km
平均密度 3.94 gm/cm^3
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自轉周期 24.6229 小時
公轉周期 686.98 天
赤道地表重力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最低地表溫度 -140°C
平均地表溫度 -63°C
最高地表溫度 20°C
大氣壓力 0.007 bars
大氣組成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氬 1.5%
氧 0.13%
一氧化碳 0.07%
水 0.03%
其他 0.00029111
6. 關於火星的相關知識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相近,公轉一周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中國則稱為「熒惑」。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目錄
火星概況
火星的觀測史
火星表面發現7個奇特洞穴
火星的地理火山
峽谷
水與冰
NASA發現火星存在板塊運動
人類探測火星的意義
人類探測火星的歷史
登火星 「太空之旅」計劃
火星的面積
火星的生命
火星的衛星火星有兩個小型的近地面衛星。
火衛一
火衛二
占星術中的火星
其他含義1、詞語解釋
2、網路意義
3、紫微斗數
火星相關作品演員火星
《貓武士》中的人物
火星發現神秘狹長隕坑 或是小行星碰撞所致火星概況
火星的觀測史
火星表面發現7個奇特洞穴
火星的地理 火山
峽谷
水與冰
NASA發現火星存在板塊運動
人類探測火星的意義
人類探測火星的歷史
登火星 「太空之旅」計劃
火星的面積火星的生命火星的衛星
火星有兩個小型的近地面衛星。 火衛一 火衛二占星術中的火星其他含義
1、詞語解釋 2、網路意義 3、紫微斗數火星相關作品
演員火星 《貓武士》中的人物火星發現神秘狹長隕坑 或是小行星碰撞所致展開
7. 關於火星的詳細資料
1、地位及類型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積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還要小很多。
2、地貌
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7、大氣環境
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遺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
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而在奧林帕斯山脈的頂端卻只有1毫巴。
8. 關於火星的資料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它緩慢地穿行於眾星之間,在地球上看,它時而順行時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變化,最暗時視星等為+1.5,最亮時比天狼星還亮得多,達到-2.9。由於火星熒熒如火,亮度經常變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古羅馬神話中,則把火星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火星同樣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誇張一點說,火星就像一個生滿了銹的世界。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溫度大約比地球低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佔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體積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內部和地球一樣,也有核、幔、殼的結構。
火星的自轉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轉一周為24小時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晝夜比地球上的一晝夜稍長一點。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
火星有兩個衛星。靠近火星的一個叫火衛一,較遠的一個叫火衛二。由於火星在希臘神話中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學家以阿瑞斯的兩個兒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兩顆衛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
這是美國宇航局海盜號環繞器拍攝的火星全球照片。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水手谷」。水手谷長約4000公里,深度約8公里。(USGS)
火星的內部結構圖。火星的內部結構與地球相似,都有殼、幔和核,但由於數據不完全,火星核的組成和大小仍然未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