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生物地理知識點
❶ 初二地理生物知識點
初中生物總復習提綱(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生物和生物圈
1. 認識生物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和細胞
1. 觀察細胞的結構
2. 細胞的生活
3.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4.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2. 被子植物的一生
3.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4.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5.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6.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七年級下冊
生物圈中的人
1. 人的由來
2. 人體的營養
3. 人體的呼吸
4. 人體內物質的傳輸
5.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6.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7.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八年級上冊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1. 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2.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3.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 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
5.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
1. 根據生物的特性進行分類
2.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3.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八年級下冊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
1.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2.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3. 生物的進化
健康地生活
1. 傳染病和免疫
2. 用葯和急救
3. 了解自己 增進健康
生物7年級上
生物的共同特徵: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分類:(1)動物,植物,其他生物(2)陸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圈的范圍: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生態系統:在一定地獄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其中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物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從非生物因素來說,從地獄關系來說,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來說。7上P31
練習使用顯微鏡:先調粗准焦螺旋,後調細准焦螺旋。7上P37
觀察植物細胞:常用的玻片標本有: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塗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塗抹製成;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調取少量的材料製成。
細胞壁:是最外層一層透明的薄壁,起保護和支撐細胞的作用。
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非常薄。
細胞核:植物細胞有一個近似球形。
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
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細胞液中溶解著多中物質,在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細胞質內還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細胞壁,液泡)
植物細胞模式圖 7上P45 動物細胞模式圖 7上P48
細胞中有哪些物質:許多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
無機物:分子比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無機鹽、氧等。
有機物:分子比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
細胞在生活中會產生一些廢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製造的有機物中。
線粒體將細胞中的一些有機物當作燃料,使這些有機物與氧相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使用。
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中,它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長,它可以分成許多個片段,每一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細胞通過分裂產成新細胞: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分不開的。但細胞不能無限制的長大,一部分細胞長到一定的大小,就會進行分裂。
細胞分裂過程與染色體變化7上P59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上皮組織: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7上P62
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人體內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進而形成植物體。
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莖、葉(營養)花、果實、種子(發育)
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7上P67
幾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草履蟲。
草履蟲結構示意圖,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7上P70
病毒的種類: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而且比細胞小的多,只能用納米來表示他們的大小。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根據他們寄生的細胞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病毒的結構很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藻類植物(最低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最高等),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廣泛,種類更多。
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7上P92
種子萌發的過程: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植株的生長:7上P97
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水、有機物和無機鹽(氮、磷、鉀)
桃花的基本結構:7上P102
傳粉:花葯成熟後會自然裂開,散發出花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裡面有卵細胞,它跟來自花粉管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種子和果實的形成: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因而紛紛凋落。惟有子房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裡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裡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根適於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運輸途徑:7上P111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7上P123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實驗)7上P127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7上P132
生物7年級下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布於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7下P5
3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露西 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化石。
生殖系統:人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靠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統不一樣,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7下P9
生殖過程:7下P10
分娩: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青春期的性意識: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願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8上P19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無機鹽:水可以運輸能量,無機鹽包括鈣,磷,鐵,碘,鋅。7下P24
維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裡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統:消化道: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於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食品的合理營養、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
肺的運動模式圖: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7下P50
一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
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在兩層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運輸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後,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中數量最多,兩面凹的圓餅狀,沒有細胞核,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可以運載氧氣。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吞噬細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動脈、毛細血管、靜脈:7下P67
心臟解剖圖:7下P68
心臟工作示意圖:7下P69
血液循環模式圖:7下P70
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叫做體循環。
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於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血型。
輸血關系表:7下P76
腎: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每個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7下P81
尿的形成圖:7下P82
膀胱:暫時儲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89
視覺形成的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到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象。視網膜上有對光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
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93
聽覺形成的過程:7下P94
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神經系統是由腦、骨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經元: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
神經的基本調節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松開放手饅頭示意圖:7下P102
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
構成內分泌系統的主要內分泌腺:7下P106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生物8年級上
魚: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擺動和鰭協調作用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用鰓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事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
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烏賊、章魚貝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長環境,家兔的內部結構 8上P16
空中飛行的動物:自然界中空中飛行的動物早在幾億年前就出現了。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後來是有脊椎動物中的鳥,以及哺乳動物中的蝙蝠。他們既是陸生動物,又適於飛行。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100萬種以上的昆蟲
鳥適於飛行的特點: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鳥類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點是與它的飛行生活相適應的。
昆蟲的特徵: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裡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昆蟲的分類:昆蟲的分類屬於節肢動物(身體由很多體節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的是節肢動物)
兩棲動物: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動物的運動:家兔的骨骼,關節模式圖,肌肉與骨和關節的關系8上P29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
運動需要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動物的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也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的特徵: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這是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徵。
群體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態平衡: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做生態平衡。
動物與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動物與仿生: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菌落: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乾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
細菌的發現:荷蘭人列文·虎克製作了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老人的牙垢,發現細菌。
巴斯德用鵝頸瓶證明了細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還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細菌沒有細胞核8上P60
細菌的生殖:細菌是靠分裂來進行生殖的,有些細菌在生長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過產生大量的孢子來繁殖後代的。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3.與動物植物共生。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類: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植物的分類:8上P81
生物分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生物8年級下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它們通過開花、受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的種子來繁殖後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出來的。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
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不完全變態。
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包括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卵和育雛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之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相對性狀: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基因和染色體: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內有蛋白質和DNA。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體細胞(除生殖細胞外)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
1883年比利時胚胎學家比耐登發現馬蛔蟲的精子和染色體都只有2對染色體中的其中2條。
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8下P30
1858~1865奧地利的孟德爾發現了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在男性細胞中發現一對染色體與其它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對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
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把男性性染色體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女性細胞中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模擬原始的地球條件和大氣成分,合成了多種氨基酸。
生物進化的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達爾文的自然學說: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像這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可以分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
人體的三道防線:1.皮膚和黏膜2.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3.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產生的抗體。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其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免疫的三個功能: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產生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免疫的害處、計劃免疫:8下P78
處方葯(RX):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葯物。
非處方葯(OTC):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說說明服用葯物。
人工呼吸的方法,胸外心臟擠壓:8下P84
外出血:可分為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8下P85
吸煙吸毒的害處:8下P95
❷ 初二下學期生物和地理復習資料(人教版)
書本就是最好的復習資料!!
還有練習冊...你做完了嗎??
你把練習冊裡面的重點都記得好了嗎??
不懂可以問老師!!
危急情況網路來!!
歡迎!
❸ 初二生物地理最重要的知識點
地理記住34個省市行政區
❹ 初二生物地理復習重點內容
1.顯微鏡的使用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 X 物鏡的放大倍數。
(2)視野中的物像與標本中物體是倒立關系。移動玻片時,玻片移動的方向與視野中的物像移動方向相反。
(3)觀察標本時,應該先在低倍鏡下找到白亮的視野後,將標本移動到視野中央,向上或向下轉動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 再轉動細准焦螺旋,可將物像調得更清晰。
2.製作臨時玻片標本(以洋蔥外表皮為材料)
3.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和原則
根據探究要求,合理提出探究的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探究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設計實驗時,應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要求控制單一變數,等量,其他實驗條件相同;通過對實驗組與_對照組_結果的對比,得出正確的結論。)
學會進行「種子萌發的條件」、「光合作用」遮光不遮光(「綠葉在光下製作澱粉」天竺葵實驗)。如溫度、水分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4.識圖辨別動植物細胞的區別;了解細胞核和葉綠體的功能。(新增線粒體、細胞膜的功能)
活動提供能量。
5.植物種子的結構(識圖)
種皮①:保護作用
大豆 胚根③:發育成根
胚軸④: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
胚 胚芽⑤:發育成莖和葉
子葉②:為種子的萌發提供營養
6.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外界條件:足夠的水、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7、花的基本結構(花蕊的功能)
8.果實的結構及形成過程。(識圖)
在果實形成過程中,子房壁逐步發育成__果皮 _,種子由__胚珠__發育來,整個子房發育為__果實__。果實主要由__果皮__和__種子__組成。
9.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和能量的變化。
10.呼吸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和能量的變化。
區別 項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進行部位 葉綠體 活細胞
進行條件 在 下才能進行 都能進行
氣體變化 吸收 放出 吸入 呼出
物質變化 將 轉化成 將 分解成
能量變化 將 能轉變為貯藏在有機物中的能量 將貯藏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
反應式
聯系 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
1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以種子或蔬菜呼吸為例(死種子和活種子比較))
12.青春期發育特點:(會看圖表)
(1)身高、體重迅速增加(2)生殖器官的生長發育(3)第二性徵的發育(4)器官功能發育顯著。
13.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 和 纖維素。
識別判斷合理的一日食譜:一日三餐的能量供給分別為30%、40%、30%;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三餐中應有足夠的 糖類 以維持各項生命活動,一定量的 蛋白質 以滿足人體生長發育的需要,還應有一定量的 水 、 無機鹽 、 維生素、 脂肪 和 纖維素 ,以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合理科學膳食,不偏食。
14.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道:人體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場所;小腸: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膽汁能促進脂肪的消化。
15.血液的組成和功能(學會看化驗單,(尿液成分表)判斷指標異常可能引起的疾病):
16.呼吸系統的組成(不出大題)
17.泌尿系統的組成: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是排出代謝產物的主要器官。
18.甲狀腺激素和胰島素分泌失調引起的疾病
19.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區別和實例、用眼用耳的衛生(噪音、耳塞聽音樂等)
八年級部分
20.無性生殖——類型和例子。
21.植物的有性生殖(可聯系七年級的花、種子、果實等有關內容)。
22.昆蟲的發育過程——昆蟲完全變態發育與不完全變態發育實例、發育過程。
23.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八上書P31第4題 染色體、DNA和基因關系圖]。
24.遺傳性狀——基因組成、性狀表現、生殖細胞類型、比例;相對性狀及實例。
25.人的性別決定——常染色體,性染色體,不同細胞染色體的組成情況。
26.生男生女的概率。
27.遺傳病——常見例子、近親結婚的危害、優生優育具體措施(不要求解釋)。
28.生物變異——可以遺傳、不可以遺傳的常見例子。
29.動物的行為——類型、例子。
30.常見的傳染病——常見例子、傳播的三個基本環節、預防傳染病的措施。
傳染病類型 常見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肺結核、麻疹、SARS
消化道傳染病 細菌性痢疾、甲性肝炎、蛔蟲病
血液傳染病 愛滋病、乙型肝炎、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
體表傳染病 狂犬病、破傷風、淋病、沙眼
31.免疫——特異性、非特異性區別和例子。
32.吸煙、酗酒、毒品的危害。
33.健康新概念、安全用葯[指導學生讀標簽識別相關信息]
健康新概念: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規定葯品包裝必須按照規定印有或者貼有標簽並附有說明書。
安全用葯:在服用葯品前,要認真分析葯品標簽或者說明書上的各種信息 。
34.克隆——生殖方式、遺傳物質。
35.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學會評價(開放性)
36.分類的依據、單位、等級、分類等級和相似程度的關系。
37.植物分類:主要特徵、適應性特徵、保護級別,代表植物:海帶、桫欏、銀杏、珙桐。
38.動物分類:主要特徵、適應性特徵、保護級別,代表動物:蝗蟲、魚、青蛙、揚子鱷、丹頂鶴、熊貓。(北京歡迎你)
39.微生物——類型、結構 [沒有細胞結構-病毒、沒有成型的細胞核-細菌、沒有葉綠體-真菌]、營養方式、代表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食品變質的原因。
40.生物的多樣性——含義、保護途徑。
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指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遺傳多樣性是指物種種內基因組成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態環境類型的多樣性。
41.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化石;始祖鳥化石、進化規律[四句話]。
化石為生物進化提供了直接的證據1861年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化石就是爬行類進化成鳥類的典型證據。生物遵循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的發展規律,不斷進化發展。人類的起源於古猿。
42.達爾文的進化學說——自然選擇學說,經典例子——長頸鹿、樺尺蛾[八下書P77第1、2題]。
43.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食物網——成分、營養級、數食物鏈、能量流動的起點和特點、物質循環、碳循環的主要方式途徑、生物富集(識圖)。
44.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穩定性的大小。
三、幾種基本題型的知識要求
1. 遺傳題 (以有無耳垂和單雙眼皮為例)
知識要求:
① 分析所給的圖解或信息資料,按試題要求寫出相關的基因組成、性狀表現等。
②進行簡單的幾率計算
2. 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知識要求:
① 正確指出生產者、消費者
② 正確數出食物鏈的條數
③ 正確指出最長的或最短的食物鏈
④ 知道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
⑤ 生物富集作用
⑥ 碳循環的途徑
3、探究題:
知識要求:
① 簡單探究實驗的設計
② 指出實驗中錯誤並加以改正
③ 根據實驗現象推出實驗結論
某生物小組為了研究光對豌豆種子萌發的影響,在兩個花盆裡播下豌豆種子,並設計如下實驗:
花盆 陽光 溫度 水
A 向陽光 20℃ 充足
B 暗室 30℃ 充足
(1)該實驗所探究影響豌豆種子萌發的因素是 。
(2)在這一實驗中,你認為有無要改正的地方,如果有請你寫出整改措施 。
理由 。
(3)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觀察到的現象及相應結論是:以下三處填(「需要光」、「不需要光」、「不受光的影響」。)
①A花盆發芽B花盆未發芽,說明豌豆種子的萌發 。
②A、 B花盆都發芽,說明豌豆種子的萌發 。
初中地理知識復習提綱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24、鐵、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來西西、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佔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嚴寒帶針葉林帶,末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少。28、人口向城市遷移及產生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的70%以上為城市人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只佔人口的30%多一點。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29、世界的人種 白種人的膚色、眼色、發色一般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黃種人的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體毛較少,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32、世界地埋區域的劃分 共分為13個地區。圖見書本第一冊P83。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面積比較狹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鄰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島太平洋沿岸的神戶和橫濱,是全國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全國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山間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圖見第一冊P90。
37、東南亞 圖見第一冊P94。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狹長,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馬來半島。東南亞的國家,除了寮國是內陸國外,其他都是臨海國或島國。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領土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多的國家。因此有「火山國」之稱。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39、南亞 圖見第一冊P108。南亞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南亞北部有綿延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這一部分叫做「南亞次大陸」。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是南亞的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印度半島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佔據。南亞的降水受季風的影響,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風,為旱季。43、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邊,東到紅海海濱,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蘇丹熱帶草原,約占非洲面積的1/4。終年高溫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豐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 西亞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區,主要為白色人種。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祥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被稱為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看做聖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庫 西亞和北非是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西亞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油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亞主要的產油國家。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2,產量約占總產量的1/4。所產的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摩洛哥一國的磷酸鹽儲量佔世界的3/4。48、埃及 位於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也是埃及的領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狹長的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尼羅河全長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發源於非洲東部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首都開羅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埃及在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地中海和紅海之間的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彼此相連,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8000-10000千米。過去,埃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長絨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運河、僑匯和旅遊收入都超過了棉花,成為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埃及的金字塔等名勝古跡是旅遊的主要景點。
52、歐洲西部 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海岸線十分曲折。主要的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有伊比利亞、亞平寧和馬爾干三個大半島。主要的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的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部的黑海。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大洲之間,西經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北海是重要的邊緣海。55、法國 是歐洲西部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尤以出產葡萄著名,所產的葡萄酒世界聞名。目前,法國是歐洲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艾菲爾鐵塔,凱旋門、蓬皮杜中心、巴黎聖母院是有名的旅遊勝地。同時巴黎還是著名的時裝與化妝品中心。法國的烹調在世界上享有盛名。58、俄羅斯 領土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歐洲部分集中了全國3/4的人口。首都莫斯科位於歐洲部分中央。伏爾加河發源了東歐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區,注入裏海,是歐洲最長的河流。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60、美國 美國國旗內有50顆白色五角星。本土有48個州,位於北美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位於太平洋北回歸線附近的夏威夷州。美國的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美國面積為930多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美國人口中白色人種佔80%以上,華人與華僑在舊金山,紐約一帶。近幾十年來,有不少人從東北部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美國是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美國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地區生產專門化,美國的農業生產可分為可抑制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區等主要農業帶。美國是輸出工農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美國工業的分布,可分為三大地區。東北部地區:紐約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工商業中心和港口。南部地區:休斯敦是南部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發展中心。西部地區:加利福尼亞洲是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舊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矽谷」是新興的電子工業中心。洛杉磯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產飛機,精密機械等。這里的好萊塢是美國電影、電視工業中心,舊金山和洛杉磯也是美國華人最多的城市。
❺ 初二生物地理必考重點知識
1生物必背知識點
人類生命活動的調節
1、人的視覺和聽覺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鞏膜: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顏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
睫狀體:虹膜稍後部,內有平滑肌,能收縮舒張,調節晶狀體的曲度
脈絡膜:佔中膜2/3的後部,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並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內膜:視網膜,內有大量感光細胞
內容物:
晶狀體:雙凸鏡,依靠韌帶與睫狀體相連,玻璃體、房水。
附屬結構:眼肌、眼瞼、睫毛、結膜、淚器(淚腺、淚點、鼻淚管)
(2)視覺的形成:
外界光線經反射在視網膜上成像,產生神經沖動傳遞到視覺中樞
(形成視覺)
(3)眼的衛生保健:
近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矯正:戴凹透鏡
遠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後方,矯正:戴凸透鏡
沙眼:由沙眼衣原體感染眼瞼內面的結膜
2、耳的結構和功能:
外耳:耳廓收集、傳導聲波
外耳道:傳導聲波。
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與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內外大氣壓的平衡;
鼓膜:接受聲波,產生振動。
聽小骨:三塊,將鼓膜的振動傳導至內耳。
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
(2)聽覺的形成:
聲波、鼓膜產生振動、耳蝸產生神經沖動,聽覺中樞骨傳導有關的神經 (形成聽覺)
3、神經系統的組成
1)神經系統的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
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
2)神經元的結構、功能:
(1)結構
細胞體、突起
軸突:一條,長而分支少,
樹突:數條,短而呈樹狀分枝,軸突集結成束,外包上結締組織膜,髓鞘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為神經末梢),多條神經纖維組成神經
(2)功能:
感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興奮是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的)
2初中生物必備知識點
1、科學探究一般包括的環節: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2、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絕大多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自養);動物則從外界獲取現成的營養(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的廢物。
動物排出廢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氣體、排尿。
植物排出廢物的方式:落葉。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應激性。例:斑馬發現敵害後迅速奔逃。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3、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5、影響生物的生存的環境因素:
6、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7、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水、空氣、溫度等
8、食物鏈和食物網:
9、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地理必備知識點
1我國位於東半球,北球;在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共20個鄰國。(14個陸上鄰國,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
3我國的行政區劃分省、縣、鄉三級。我國省級行政區劃中包括23省,5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共34個)
4我國人口特點:人口數量多、人口增長快。
5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不均,以黑河和騰沖一線為界,東多西少。
6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
7填出下列民俗所屬的主要民族:那達慕大會蒙古族,潑水節傣族(孔雀舞、竹筒飯、高腳樓),長鼓舞朝鮮族,鍋庄舞藏族
8我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9我國地形特點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0第一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第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1我國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12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大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特點:除青藏高原,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13我國降水地區分布規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14我國溫度帶劃分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及一個高原氣候區。
15我國干濕地區分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16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季風氣候最典型的特點是雨熱同期,十分有利於農業生產,但災害也較嚴重,如夏季風異常帶來水旱災害,冬季風異常帶來寒潮和凍雨。
17我國南北方河流比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長,原因在於降水多,雨季長。
18自然資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兩類,如:水(土地、生物)資源屬於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
19我國自然資源基本國情: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0我國土地資源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21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不均勻,地區分布:東多西少,南豐北缺時間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22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23解決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途徑:修水利工程;解決時間分布不均,修水庫,試舉一例:三峽解決空間分布不均,跨流域調水,試舉一例:南水北調
24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交通運輸業是「先行官」,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
25我國交通運輸業以鐵路運輸為主,大連的主要鐵路線是哈大線。
26我國農業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又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為北方旱田區和南方水田區
27我國四大牧區主要有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
28我國林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東部季風區、西部非季風區)三大林區:東北林區(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西南林區(橫斷山區),東南林區(人工林)
29我國四大工業基地主要是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和珠江三角洲基地。(遼中南:著名的重工業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30我國最早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是北京中關村。大連計劃發展成為中國的「班加羅爾」(班加羅爾是印度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以下我國部分之最
31我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級行政區:黑龍江省;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鄰省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地勢最低的盆地:吐魯番盆地最高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最長、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面積最大的湖泊(鹹水湖):青海湖
❻ 初二下冊地理'生物人教版知識點
地理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1.1 中國的疆域
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
遼闊的疆域:陸地大國:①國土遼闊 ②陸界 ③陸上鄰國多14個
海洋大國:①遼闊海域 ②海岸線長 ③隔海六國
最北:漠河54度N;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爾高原73度E。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差不多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在世界各國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積較大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我國海域分布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我國領海的寬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眾多的鄰國:我國陸上國界漫長,達2萬平方千米,接壤的國家共有14個(順口溜):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還有緬老越。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順口溜):印尼馬文菲日韓。
1.2 中國的行政區劃
歷史上的行政區劃: 現行行政區劃: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縣級市)、鎮(鄉)三級。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教材:八年級上冊第8頁
2.3 中國的人口
數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目前人口數為13億。
增長速度較快: 分布疏密不均:騰沖??漠河,我國分布人口的疏密。
人口多處特點 人口少處特點
東部地區人口多;
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地區人口多;
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
漢族地區人口多。 西部地區人口少;
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我國人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1.4 中國的人口:
56個民族: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漢族人口眾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僅佔8%,被稱為少數民族。
大雜居、小聚居:漢族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
民族風情:蒙古族??那達慕大會;雲南傣族??潑水節;中華民族??端午節。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2.1 中國的地形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 山脈縱橫交錯: 山勢走向: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區。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玉山。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
中華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衡山;中嶽嵩(sōng)山
地形復雜多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縱橫交錯的山脈和復雜多樣的地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又是祖國各地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
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岩分布廣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內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准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天府之國」之稱。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2.2 中國的氣候
氣候復雜多樣:氣候復雜多樣: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我國氣候類型分為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我國雖然氣候類型多樣、但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氣候區最為遼闊。
季風的影響是導致降水時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陸性特徵。
多特殊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風、沙塵暴等。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2.3 中國的河流
外流區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區域。水系是指流域內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澤、地下暗河等組成的水流系統。地表和地下徑流最後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區域,成為外流區。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內流河。內流河分布的區域,叫做內流區。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與外流河相比,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明顯不同。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滾滾長江:長江源自唐古拉山,幹流先後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最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上游:源頭??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稱為「九曲回腸」。
滔滔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徑流青海、四川等9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3.1 自然資源概況
什麼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
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自然資源的特徵:自然資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自然界,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資源的質量各個地區是有差異的。我國自然資源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自然資源由於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約,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他們在地區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勻的。自然資源的狀況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
3.2 中國的土地資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是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類型齊全: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我國草地面積廣達、居世界前列,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我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一億公頃。我國土地類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區域差異明顯:我國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我國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部山區的林地多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國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部與南部。我國各地區土地資源的質量差別很大。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
3.3 中國的水資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區分布懸殊: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人均佔有量很低,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時間分配不均: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實際變化大的特點。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於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平很,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必要請見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3.4 中國的海洋資源
多樣的生物資源:我國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種類有兩萬余種,其中魚類30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70多類。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烏賊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海產。
豐富的礦占資源:我國沿海的大陸架上,蘊藏著相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我國的濱海砂礦儲量十分豐富。巨量的化學資源:我國海洋生產發展很快。保護「藍色國土」:我國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
第四章 中國的區域差異
4.1 秦嶺??淮河線
秦嶺與淮河:秦嶺橫亘於我國中部,東西綿延500千米,南北寬達100-150千米,海拔多為1500-2500米。淮河發源於桐柏山,向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等省注入洪澤湖,然後主流經高郵湖南入長江。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地理區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區域體現了區域內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線反映出區域之間的差異性。
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他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
八年級上冊第77頁 秦嶺?淮河線以北 秦嶺?淮河線以南
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北方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線。北方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青藏與西北地與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
§4.2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概述:北方地區指我國東北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區內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汾渭平原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地區。文化:北方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農作物:春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等。溫帶水果: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礦產:煤、鐵、油等
南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三大不凡。面積約佔全國的1/4,人口約佔全國的55%。本區西部分布有30多個少數民族,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勢:本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平原地區河湖眾多,水網縱橫,具有典型的南國水鄉特色。農作物:水稻、生豬、柑桔、茶葉、桑蠶、甘蔗、水產和熱帶作物。礦產:銅礦、鎢礦、汞礦、錫礦、銻礦、鉛鋅礦。
4.3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概述:青藏地區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25%,人口僅佔全國總數的1%左右。青藏地區的主體是由「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農作物:青稞、豌豆、小麥、油菜。宗教:藏傳佛教。地勢:山嶽縱橫,冰川廣布,交通十分困難。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區:位於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一線以北,面積約佔全國的30%,人口約佔全國總數的4%。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牧區作物:肉、奶、皮、毛等;礦產資源:稀土礦、鎳礦、煤、石油、褐煤。
***4.5 補充總結***
地區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地形特徵
高原、平原為主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海拔最高
高原、盆地
氣候特徵
夏:高溫多雨
冬:寒冷乾燥
水熱充足
日照充足,氣溫低
乾燥,日照充足
主要河流
黃河、黑龍江
長江、珠江
長江、黃河源頭
塔里木河
主要礦產
煤、鐵、石油
有色金屬
鉀鹽、石油
煤,石油
主要農作物
小麥
水稻、甜菜
青稞
甜菜
生物
第七單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傳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後代。)
(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胚→種子)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例:扦插,嫁接,壓條,組織培養
3.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4. 無性生殖對植物的意義:使植物能適應不同環境而保證生命和物種的延續和發展。
5. 將馬鈴薯的塊莖切成小塊來種植時,每一小塊都要帶有一個芽眼,是因為芽可以發育成新個體,是繁殖成功的關鍵。
二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 變態發育: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 幼蟲與成體的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叫變態發育.
2. 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舉例:家蠶、蜜蜂、蝶、蛾、蠅、蚊
3.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
4. 蟬蛻皮是因為:它身體外部的外骨骼是堅硬的,不能隨著蟬的生長而擴大,當蟬成長到一定階段時,蟬的外骨骼限制了蟬的生長,因而褪去了它。
三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點:卵生,體外受精。
四、鳥的生殖和發育
1.過程:築巢、求偶、交配、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
2.特點:卵生 體內受精
3.鳥卵的結構:一個卵黃就是一個卵細胞。胚盤裡面含有細胞核。
卵殼和殼膜——保護作用,卵白——營養和保護作用,卵黃——營養作用。
胚盤——胚胎發育的場所。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
• 變異:是指子代和親代個體間的差異。
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 生物的性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徵、行為方式.
2.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4. 生物遺傳下來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二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 :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4.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
• 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
•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
三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雜交一代中表現的是顯性性狀。
2. 隱性性狀基因組成為:dd。顯性性狀基因組稱為:DD或 Dd
3.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4. 如果一個家族中曾經有過某種遺傳病,或是攜帶有致病基因,其後代攜帶該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緣關系的後代之間再婚配生育,這種病的機會就會增加.
四 人的性別遺傳
1. 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
(男:44條常染色體+XY 女:44條常染色體+XX)
2. 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一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
3. 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為1:1
五 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因此有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第三章 生物的進化
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數學者認為:原始大氣中的無機物到有機物, 再到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是在原始地球上進行
2.原始地球條件:高溫、高壓、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3.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二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准,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
3.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陸生
三 生物進化的原因
1.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動物在適應環境過程中所表現的一個方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自然選擇:生物通過生存斗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3.過程: 過度繁殖 生存斗爭 遺傳變異 適者生存
4.意義:生物通過遺傳、變異、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第八單元
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
一 傳染病及其預防
1.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2.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 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3.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二 免疫與計劃免疫
1.人體的三道防線:
• 第一道:皮膚和黏膜
• 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2.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3.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
4.免疫:最初指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現指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人體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健康.
5.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製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
6.計劃免疫、意義:
第二章 用葯和急救
• 安全用葯 處方葯(R) 非處方葯(OTC)
1. 說出一些常用葯物的名稱和作用。
例如:牛黃解毒片可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疾病的治療。新速效感冒片可用於傷風引起的鼻塞、咽喉痛、頭痛發燒等疾病的治療。
2. 概述安全用葯的常識:分析葯品標簽包含的信息。葯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與用量、葯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
4.120急救
5.人工呼吸
6.胸外心臟擠壓
7.出血和止血:外出血,內出血,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進健康
一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
2. 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二 調節自己的情緒
方法:轉移注意力;選擇合適的方式宣洩煩惱;自我安慰
三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2.探究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低濃度的酒精(0。25%)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高濃度的酒精對水蚤的心率有抑製作用。
3.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酒精會損害人的心臟和血管,酗酒會全使腦處於過度興奮或麻痹狀態,引進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長期酗酒,會造成酒精中毒,飲酒過多,還會有生命危險。
4.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煙草燃燒時,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進 入人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時還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
5.毒品的危害: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損,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❼ 初二地理下冊知識點
1.說明北京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原因。
2.試分析西安成為著名歷史古都的優越自然條件。
3.香港在城市建設用地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陝西省的城市建設者學習、借鑒。
4.說明唐古拉山口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5.漢中和唐古拉山口緯度位置接近,為什麼唐古拉山口年平均氣溫比漢中低?
6.唐古拉山口是青藏公路必經之地,大部分過往行人經過這里時有高原反應,為什麼?
答案:
1.政治中心的原因是因為北京是我國首都,文化中心的原因是因為北京有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眾多科研機構,而且薈萃著北大,清華等百餘所高等院校,還有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眾多文化場所
2.氣候:處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便於農業的生長.
地形:位於渭河谷地,地形平坦,便於農業的發展.谷地造成氣溫溫和,溫差小,適宜人類的居住.
土壤:流水沖擊形成的谷地,土壤肥沃,適宜農業的發展.
河流:渭河等水源做為灌溉水源.
植被:溫度落葉闊葉林帶,生物多樣性好,林業,農業全面發展.
此外,還有就是防禦的優勢,位於秦嶺渭河之間,易守難攻.
3.香港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地方,人們生活的質素不斷提高。而且,香港在東南亞以至國際領域,發揮著金融中心,信息中心,運輸中心和商業服務中心的作用,亦是國際學術及交流的中心,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面對各個方面迅速發展的壓力,香港的整體發展策略必須適應這些變化,並應經常進行檢討和總結;香港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還應適應中國華南地區,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發展趨勢,適應21世紀發展的需要,香港才能繼續發展成為一個充滿創意的亞太區域中心城市和國際城市。 《全港發展策略檢討》的主要目標是制定整體的長遠土地利用,運輸網路和環境質素三個方面互相匹配,協調的城市規劃架構,以維護和提高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所擔當的角色,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保持和加強香港作為一個人們樂於居住和工作的美好城市的形象。 為了實現香港發展的整體目標,香港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的比較具體的城市規劃原則,具體有六個方面。 一是加強作為商業,金融,資訊,旅遊,轉口和製造業中心的地位,使香港繼續成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國際城市。 二是適應經濟及人口增長的要求,提供足夠的土地和基礎設施,以滿足香港在工業,商業,房屋,康樂及鄉郊等各方面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需求。 三是在環境保護方面,要保留有重要景觀價值的生態環境及古物古跡,並不斷提升其價值,使香港成為一個有特色,生活舒適的美好城市。 四是在環境保護方面,盡量減低不良環境影響,改善現有環境問題。通過改善空氣,水質,噪音和固體廢物的處理方式,以提高環境素質,確保各種土地用途和發展不會破壞環境或盡量減低對環境的破壞。 五是在交通運輸方面,提供一個多選擇,容量大,效率高,財政及經濟上可行,既節省能源又安全便捷的客貨運輸系統,這個運輸系統要盡量減低對環境的影響,以促進香港整體經濟的發展。 六是在實施策略方面,要制定一些新政策,使公營部門和私營機構在環境轉變和市場需求變化的情況下,均可參與香港城市建設和長遠發展,例如城市的基本設施,房地產投資項目等。
4.因為唐古拉山口海拔高,大氣相對海平面稀薄,雲層稀薄日照時間長
5.唐古拉大氣逆輻射弱,保溫差。
6.高原反應是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乾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海拔高度一般達到2700米左右時,就會有高原反應
❽ 初二下學期的生物 地理提綱
第五章 中國的地理差異
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1、不同的地理區域
地理區域不僅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自然區域、經濟區域、行政區域),而且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如:行政區域:省、縣、鄉;再如: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溫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
2、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P4中的圖5.4)
⑴劃分依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
⑶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
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
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
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
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
3、秦嶺——淮河一線代表的地理意義:
⑴1月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
⑵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⑷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⑸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⑹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⑺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二、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1、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 位置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地形 以平原、高原為主,代表地形: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代表地形:長江中下游平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東南丘陵。
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
1月平均氣溫 低於0℃ 高於0℃
河流 水量較小、汛期短、冬季有結冰現象 水量大、汛期長
植被 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2、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人文差異
農
業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東北地區)、兩年三熟(華北地區) 一年二熟至三熟
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 水稻
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產地:廣東、廣西、福建、台灣)
經濟作物 棉花 棉花、蠶絲
主要水果 蘋果(產地:山東丘陵、遼東丘陵) 柑橘
生
活 主食 麵食、小米(黃土高原) 大米
住宅特點 土坯壘牆,屋頂坡度較小、牆體較厚,注意防寒保暖。 磚瓦竹木,屋頂坡度較大,牆體高,注意通風散熱。
傳統交通工具 馬拉大車 船舶
體育活動 溜冰、滑雪 龍舟競賽、游泳
三、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
1、「乾旱」的西北地區和「高寒」的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
區域特徵 乾旱 高寒
地形 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以高原、山地為主
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
河湖 稀少,水量小,流程短,多內流河、內流湖,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中華水塔,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植被 溫帶草原,自東向西: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高寒草地
牧場特色 溫帶草原牧場(內蒙古)
山地牧場(新疆) 高寒牧場(青海和西藏)
畜種特色 三河牛、三河馬(內蒙古)
細毛羊(新疆)灘羊(寧夏) 氂牛、藏綿羊(青海和西藏)
農業類型 灌溉農業 綠洲農業
2、西北地區的乾旱的原因
⑴深居內陸,距海遙遠。
⑵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
3、青藏地區的太陽能資源的豐富的原因
空氣稀薄潔凈、水汽含量很少,陽光穿過大氣時損耗少,直接輻射較強。西藏首府拉薩,年日照時間長達3000多小時,被稱為「日光城」。
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一、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1、區域全貌
地理位置 經緯度位置 40°N,116°E
海陸位置 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東面面向渤海。
溫度帶 暖溫帶。
干濕地區 半濕潤地區。
鄰省 東南與天津相鄰,三面被河北省包圍。
自然環境 地形 平原為主。
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河流 潮白河、溫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東南流。
主要城市職能 我國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
歷史古城 「五朝帝都」,我國六大古都之一。
名勝古跡 故宮、長城、頤和園、周口店、天壇、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
2、現代都市建設中,北京所做的工作。
⑴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規劃和建設包括中央商務區、國際傳媒大道等在內的重點功能區,以及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
⑵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建設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城市環境。
二、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P28中的圖6.13)
1、區域全貌
香 港 澳 門
位置(中國大陸東南端) 位於珠江口東側,毗鄰廣東省深圳市。 位於珠江口西側,毗鄰廣東省珠海市。
組成 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及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 澳門半島、凼仔島和路環島三部分組成。
面積和人口 666.5萬人,1098km2 43.8萬人,25.4km2
人口密度 地狹人稠。
解決辦法:「上天」(建設高層建築)、「下海」(填海造陸)
歷史回顧 英國侵佔160多年 葡萄牙侵佔400多年
回歸時間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經濟特徵 國際經濟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旅遊中心。 博彩旅遊業發達。
2、香港與祖國內地的優勢互補
⑴祖國內地:廉價勞動力、廠房、生產生活用水、能源、日常生活消費品。
⑵香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
3、香港經濟持續繁榮的原因
⑴優越的地理位置
①香港背陸面海,海陸兼顧,具有雙向優勢,既有利於開拓中國內地,也為開拓沿海經濟地帶和國際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
②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同美國的舊金山、巴西的里約熱內盧並稱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又位於溝通日本、東南亞、大洋洲及大平洋沿岸美洲各國的海上交通要道,這使得香港成為許多國家商品的中轉站,轉口貿易發達。
⑵靈活的經濟政策
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許多進出口商品免徵關稅,進出口手續也極為簡便,從而吸引國際船隻和貨物過境,這也促進了香港轉口貿易的發展。
⑶祖國的大力支持
香港地狹人稠,資源匱乏,祖國內地在提供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資源以及勞動力和廣闊市場等方面對香港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同時,祖國內地又把香港作為轉口貿易的重要基地,通過香港、祖國內地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這也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
三、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省
1、美麗富饒的寶島(P33中的圖6.22)
⑴位置:與福建省隔台灣海峽相望,位於東海、南海、台灣海峽、太平洋之間。
⑵范圍:我國最大的島嶼台灣島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小島組成。
⑶居民:2300萬,漢族佔97﹪,多是明清以來廣東和福建兩省移民的後代,是我們的骨肉同胞。
⑷台灣是祖國領土的證據:地緣、血緣、歷史和文化淵源。(P34中的活動2)
⑸自然環境:
①地形:島內西部是平原,約佔1/3;中東部是山地,約佔2/3。
②氣候:北回歸線穿過南部,大部分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只有南部是熱帶季風氣候、。
③資源:
台灣美稱 含 義
海上米倉 台灣盛產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萊米」。
東方甜島 盛產甘蔗,製糖業發達。
水果之鄉 盛產熱帶、亞熱帶水果,如香蕉、菠蘿等。
森林之海 森林面積廣闊,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
東南鹽庫 西海岸沙灘廣布,日照充足,雨日較少,是我國重要的海鹽產區。
美麗寶島 風景名勝不勝枚舉,如玉山、日月潭等。
富饒寶島 自然環境優越,森林、礦產、水產資源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
④台灣之最:玉山是台灣最高的山,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日月潭是台灣最大的湖泊。樟樹是台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2、出口導向型經濟
⑴經濟: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即出口導向型經濟。
⑵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有利因素:
①優越條件,海島多港口。
②豐富廉價高素質勞動力。
③政策支持,吸引外資。
⑶工業分布特點:分布在西部地區。
原因:
①位於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發達,為工業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②大陸移民首先到達,最早開發的地區
③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
④海運便利
⑷主要城市:台北是省會,是台灣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灣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台南是台灣省最早的城市;新竹是台灣的「矽谷」。
3、兩岸交往
⑴1979年1月1日,發表《告台灣同胞書》。
⑵2008年12月15日,兩岸正式實現「三通」。
⑶兩岸實現海上直航後,最近的2條航線是:基隆——福州(265千米)、高雄——廈門(295千米)。
四、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高山、荒漠和綠洲(P41中的圖6.33)
⑴位置:位於我國西北邊邊陲,亞歐大陸的中心。
⑵居民:以維吾爾、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
⑶自然環境:
①地形:「三山夾兩盆」,「三山」指: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兩盆」指: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的「疆」字高度濃縮了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點。
②氣候: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稀少,氣候乾旱,晝夜氣溫相差大,有「晨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之說。
③河流和植被:荒漠廣布、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⑷新疆之最:
①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160多萬平方千米)。
②我國鄰國最多的省區(8個鄰國),自北向南: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
③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④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
⑤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⑸新疆人類活動的分布規律:人口、城市和交通設施主要分布在綠洲,「北疆一條線(沿天山),南疆半個環(沿塔里木盆地)。
⑹綠洲的開發與保護:綠洲邊緣環境非常脆弱,對植被的破壞和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容易導致土地荒漠化,所以在開發利用中應注意,防止過度開采水源,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等活動。
2、富有特色的綠洲農業
⑴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⑵水源:高山冰雪融水,特有的引水工程——坎兒井。
⑶綠洲農業
①特色農產品:棉花、甜菜和瓜果
②特點:產量豐富、質量優良
3、潛力巨大的能源開發(P47中的圖6.40)
⑴油氣資源的分布:兩大盆地中,油氣資源十分豐富,預測石油、天然氣的儲量約佔全國總儲量的1/3。
⑵目前國家的能源戰略:穩定東部,大力發展西部。
⑶西氣東輸:四大跨世紀工程之一。(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和青藏鐵路)
①起止點:西起塔里木天然氣田輪南,目標地是長江三角洲的上海。
②所經省區:新、甘、寧、陝、晉、豫、皖、蘇、滬9個省市。
③所經地形區: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④穿越大河:黃河(鄭州)、淮河(淮南)、長江(南京)。
⑤產生效益:
西部地區:a、使天然氣資源得到大規模開發,帶動其它相關行業的發展
b、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
c、增加就業機會
東部地區:a、緩解能源缺短問題
b、改善環境
第七章 認識省內區域
一、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
1、對外開放的前沿(P50中的圖7.1)
⑴位置:廣東省東南部,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⑵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河道眾多。
⑶氣候: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⑷條件:
①區位因素(地利)——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就近接受港澳的產業擴散,產品大量銷往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②人文因素(人和)——勞動力資源豐富且低廉,又是著名的僑鄉,便於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方法。
③政策因素(天時)—— 國家制定了特殊的經濟政策。
2、外向型的經濟
⑴貿易:產品通過港澳貿易管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⑵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的分工合作模式——「前店後廠」。
⑶珠江三角洲和遼中南地區經濟特色和條件的差異:
珠江三角洲 遼中南地區
位置 瀕臨南海、靠近東南亞地區 瀕臨渤海、黃海
資源 鋼鐵、機械、石油、化工、造船 區內有豐富的煤、石油、鐵等重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
優勢 利用靠近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優越位置條件,吸引外資發展起來的外向型工業基地。 就近原料和燃料產地發展起來的我國重工業基地。
3、城鎮的發展
⑴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製造業的發展,促進了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這些非農產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
⑵城鎮化的主要表現:
①非農業人口的增長;
②城鎮數量和規模的擴張。
⑶土地的利用特色:居住用地、工業用地、農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交錯分布的獨特土地利用景觀。
二、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
1、豐富的旅遊資源(P57中的圖7.10)
⑴位置:雲南省最南端,北回歸線以南,地處橫斷山脈最南端,南部和緬甸、寮國接壤。
⑵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是回歸沙漠上的一片「綠洲」。
⑶河流:瀾滄江自北而南流過。
⑷植被:除海南省以外,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①形成多達7、8個層次的自然植物群;
②植物密集豐富,「熱帶植物王國」;
③動物上千種,稱為「熱帶動物王國」。
⑸居民:以傣族為主體的13個少數民族。
①建築:竹樓②美食:菠蘿飯、竹筒飯③舞蹈:孔雀舞④節日:潑水節
⑹旅遊資源:
①地處邊境,可以就近發展邊境旅遊和出境旅遊。
②野生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可以發展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③少數民族聚居,特別是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更增添了無窮魅力。
2、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⑴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先後建成熱帶植物園、傣族園、野象谷等一批國家級旅遊景區,旅遊業已發展成為本區的支柱產業。
⑵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①帶動多個部門的發展;
②增加了就業機會;
③提高人均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⑶出現的問題:
①周邊景點增多
②本地景點分散
③不法商販缺德
④生態環境壓力大
⑤景點大同小異
第八章 認識跨省區域
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1、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P66中的圖8.1)
⑴位置: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
⑵黃土地形的分類:黃土原、黃土峁、黃土梁。
⑶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⑷成因:風吹來的高原。
⑸證據:
①「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②「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戈壁——沙漠——黃土)」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③「黃土的礦物成分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漠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④「有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岩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2、嚴重的水土流失
⑴ 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坡度較陡,地面較長,沖刷侵蝕力強。
②植被:光禿裸露,缺少植被保護。
③土質:疏鬆,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④氣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表植被。
②開礦、修路使地表疏鬆。
⑵影響
①帶動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
②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導致耕地面積減少。
③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難。
⑶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冀北山地、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東南丘陵等地,一般降
水量越大;山區地表坡度較大,地表土質疏鬆,植被覆蓋率低。
3、脆弱的生態環境
⑴地形破碎,氣候乾旱。
⑵自然災害頻繁:不僅水土流失嚴重,還有旱、澇災,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災害。
⑶環境容易遭到破壞,而且破壞之後很難恢復。
4、生態建設
⑴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
①生物措施:植樹種草;
②工程措施:修梯田;
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退耕還林、還草,避免超載放牧。
二、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
1、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P75中的圖8.17)
⑴地理位置
①緯度位置:大部分位於25º~35 ºN,地處亞熱帶地區 。
②海陸位置:位於我國的中部地區,東部瀕臨海洋。
③相對位置:沿長江東西帶狀分布的地理區域。
⑵范圍:東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多千米,南北寬度大致在長江兩岸100~200千米的范圍內。
⑶自然條件
①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
②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③水文:河湖眾多,是我國地表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④資源:耕地、水能、礦產。
地形特點 水文特徵 水資源利用方式
長江上游 流經我國地勢第一階梯,江面狹窄,灘多流急,峭壁高聳,雄偉壯觀。 流量較小
流速快 發展水電業、旅遊業。
長江中下
游 流經我國地勢第二、三階梯,地勢低平,江闊水深,水流平穩,水網密布。 流量較大
流速較小 發展淡水養殖業、內河航運業及旅遊業。
⑷長江上游與中下游的環境差異及利用:
2、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⑴紐帶作用——承東啟西
①以長江為軸線將沿海經濟帶和西部地區構成「H」形格局。
②沿海地帶和西部地區的優勢:
沿海地帶——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
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廣闊
③作用:自東向西的產業、技術、信息、商貿信道;自西向東江海聯運的交通通道。
⑵輻射作用——溝通南北
①基礎——農業和工業基礎雄厚,其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的開發水平在國內位居領先地位,水陸交通便利。
②動力——高新技術和相關產業。
③方向——由本地帶向南向北輻射。
④意義——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合作。
⑶世界著名的沿河產業帶:長江沿江地帶、萊茵河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
3、沿江地帶的城市(P80中的圖8.26)
⑴四大城市群
中心城市 城市群
上海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南京 長江下游城市群
武漢 長江中游城市群
重慶 長江上游城市群
⑵我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對全國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①位置:位於長江入海口,是全國的最大港口
②工業: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③金融:重要的金融中心
④文化: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
⑤商業:最大的商業中心
⑥經濟:擁有浦東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4、沿江地帶的工業(P82中的圖8.29)
①四大工業基地:
工業中心 攀枝花、六盤水 重慶 武漢 南京、上海
鐵路干線 成昆線 成渝線 京廣線 京滬線
入江主要支流 雅礱江 嘉陵江 漢江 秦淮河、黃浦江
工業基地 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電力、冶金工業基地 鋼鐵、輕紡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②四大工業走廊:鋼鐵、石油化工、汽車、輕紡。
5、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⑴問題、危害、原因及對策:
環境問題表現 危害 產生原因 治理對策
水土流失(上游) ①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
②水庫淤積,降低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
③河道淤塞導致通航能力下降
④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淤積,加重洪水災害 長江上游地區經濟較落後,人們為了眼前利益,毀林開荒、陡坡墾殖 ①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嚴禁開墾大於25°的坡地,已開墾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人工草地。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工作。
②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洪澇災害(中、下游) ①人民生命財產遭到巨大損失
②生態環境遭受創傷,難以恢復 ①自然因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
②人為因素——上游水土流失導致湖泊淤塞,加上圍墾造成調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減弱,加上防洪工程標准低,年久失修,險工隱患多。 ①興建水利設施,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
②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准。
③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
④嚴禁圍墾湖泊,侵佔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
水體污染 水質下降,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水生物生存。 工農業迅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沒有同步。 ①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
②對新建項目要做到生產與「三廢」防治同時規劃,同步建設。
③對上海等工業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把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酸雨 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築物造成腐蝕性危害。 耗煤量大,煤的含硫量高。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
⑵酸雨——PH值小於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分布於華中、西南、華東。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國
1、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⑴基本國情:
①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
②人口眾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⑵區域差異: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⑶區域合作:加強區域聯系,互惠互利。
①三北防護林:東起黑龍江的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里山,包括13個省區的西北、華北、東北地區,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②四大跨世紀工程:
重點工程 輸送資源源地 輸送目的地
南水北調 西線方案 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 入黃河、解決西北的缺水問題
中線方案 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 北京和天津
東線方案 長江下游揚州三江營 河北、天津
西氣東輸 新疆塔里木的輪南油氣田 上海
西電東送 南部大通道 烏江、瀾滄江、南盤江、北盤江和紅水河水電站 廣東
中部大通道 金沙江干支流水電站、葛洲壩和三峽水電站 華東地區
北部大通道 黃河上游水電站和山西、蒙西地區坑口火電站 北京、天津、唐山
2、在世界中求發展
⑴中國與WTO
①2001年12月11日,卡達首都多哈,中國成為WTO 143個成員國。
②中國加入WTO原因:
發揮優勢: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從自身的發展需要來看,加入WTO融入世界,發展本國優勢,對外開放,可促進祖國的發展。事實證明,自入世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經濟競爭力在不斷提高,中國的經濟發展成為全球的一個亮點。
發展途徑:從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看,加入WTO,加強與世界其它區域的合作,是發展的途徑。這說明合作中有競爭、競爭中有合作,在合作競爭中求發展。我們只有加入WTO,才能參與到這樣的競爭合作中,促進祖國的發展。
重大責任:加入WTO,有利於我國參與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為保衛世界和平,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促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⑵人類三大問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
⑶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
國內 利用有利條件,因地制宜,合理改造不利條件,加強區域合作,發揮地區優勢,互惠互利。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國際 ①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加強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合作,引進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努力開拓國際市場;
②保衛世界和平,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促使人類社會的進步,肩負著重大責任。
附「中國之最」
1.中國省級單位鄰國最多(8個)——新疆
2.中國最大的省級單位(160多萬)——新疆
3.中國跨經度最廣的省級單位——內蒙古
4.中國最大的島——台灣島
5.中國最大的沙島——崇明島
6.中國東部最高的山——台灣玉山
7.中國最長的河——長江
8.中國含沙量最多的河——黃河
9.中國黃土地貌最大的高原——黃土高原
10.中國最大的湖——青海湖
11.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
12.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
13.中國煤炭含量最多的省——山西省
14.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級單位——山東省
15.中國最冷的省級單位——黑龍江
16.中國最大的海——南海
17.中國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18.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19.中國最大的市——重慶市
20.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市
21.中國最年輕的省級行政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
22.中國長絨棉最多的省級單位——新疆
23.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單位——雲南省
24.中國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
25.中國人口密度最多的省級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
26.中國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
27.中國雨極——台灣火燒寮
28.中國最廣的氣候災害——乾旱
29.中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❾ 初二生物地理中考復習要點
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傳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後代。)(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胚→種子)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例:扦插,嫁接,壓條,組織培養
3.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二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完全變態: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 幼蟲與成體的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叫變態發育. 卵→幼蟲→蛹→成蟲。舉例:家蠶、蜜蜂、蝶、蛾、蠅、蚊
2.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
三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點:卵生,體外受精。
四、鳥的生殖和發育
1.過程:築巢、求偶、交配、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
2.特點:卵生 體內受精
3.鳥卵的結構:一個卵黃就是一個卵細胞。胚盤裡面含有細胞核。卵殼和殼膜——保護作用,卵白——營養和保護作用,卵黃——營養作用。胚盤——胚胎發育的場所。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
• 變異:是指子代和親代個體間的差異。
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 生物的性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徵、行為方式.
2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4 生物遺傳下來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二、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 :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4.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
• 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
•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
三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雜交一代中表現的是顯性性狀。
2. 隱性性狀基因組成為:dd 顯性性狀基因組稱為:DD或 Dd
3.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4. 如果一個家族中曾經有過某種遺傳病,或是攜帶有致病基因,其後代攜帶該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緣關系的後代之間再婚配生育,這種病的機會就會增加.
Aa A a
A a A a
AA Aa Aa aa
四 人的性別遺傳
1. 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男:44+XY 女:44+XX)
2. 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一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
3. 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為1:1
五 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因此有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第三章 生物的進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數學者認為:原始大氣中的無機物到有機物, 再到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是在原始地球上進行
2.原始地球條件:高溫、高壓、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3.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二、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准,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
3.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陸生
三、生物進化的原因
1.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動物在適應環境過程中所表現的一個方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自然選擇:生物通過生存斗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3.過程: 過度繁殖 生存斗爭 遺傳變異 適者生存
4.意義:生物通過遺傳、變異、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第八單元 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
一、傳染病及其預防
1. 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2.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 傳染源 傳播途徑 易感人群
3.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控制傳染源 切斷傳播途徑 保護易感人群
二 免疫與計劃免疫
1.人體的三道防線:
• 第一道:皮膚和黏膜
• 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2.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3.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
4.免疫:最初指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
現指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人體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健康.
5.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製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
6.計劃免疫、意義:
第二章 用葯和急救
安全用葯 處方葯(R) 非處方葯(OTC)
1. 說出一些常用葯物的名稱和作用。例如:牛黃解毒片可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疾病的治療。新速效感冒片可用於傷風引起的鼻塞、咽喉痛、頭痛發燒等疾病的治療。
2. 概述安全用葯的常識。——分析葯品標簽包含的信息。葯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與用量、葯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
4.120急救
5.人工呼吸
6.胸外心臟擠壓
7.出血和止血:外出血,內出血,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進健康
一、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
2。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二、調節自己的情緒
方法:轉移注意力;選擇合適的方式宣洩煩惱;自我安慰
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2.探究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低濃度的酒精(0。25%)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高濃度的酒精對水蚤的心率有抑製作用。
3.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酒精會損害人的心臟和血管,酗酒會全使腦處於過度興奮或麻痹狀態,引進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長期酗酒,會造成酒精中毒,飲酒過多,還會有生命危險。
4.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煙草燃燒時,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時還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
5.毒品的危害: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損,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❿ 八年級下生物地理怎麼復習
地理:
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其實我們一直強調的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思維方法。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中國地理:可看這幾方面的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相信經過努力,同學們一定會喜愛地理並學好地理的。
生物:
對生物課的學習不能按照數理化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學習方法上應該和地理有點類似。數理化一節課上講解的知識點不多,對一個重點知識會反復的在課堂上做題訓練。而生物一節課上的知識點很多,可以不誇張的說,老師說得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是一個考點。而且課時緊張,不能在課堂上鞏固練習。所以課後的練習一定要認真做,有不懂的要馬上問。 生物的題目從一開始就比較具有綜合性,一個題目會涉及到許多知識點。這種知識點的聯系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強調的或者是補充的,很多學生不聽課,自己看書,結果書看了,題不會做。也有學生上課只聽課本上有的內容,課本上沒的以為是不重要的,就沒聽。這些都應該避免。
學習生物課的要求和方法:
1.學習生物學知識要重在理解,勤於思考。
2.要重視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認真進行觀察和實驗 。
3.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
總之,是個積累的過程,你了解的越多,學習就越好,所以多記憶,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祝學習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