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道真雙壩水庫地理位置6

道真雙壩水庫地理位置6

發布時間: 2021-02-14 08:22:34

Ⅰ 重慶市潼南區桂林街道辦事處雙壩村土地規劃紅線

潼南區桂林鎮桂花村應該成為快捷一鄉城市 哪裡山清水秀 可建偉為民服務的農家院第一代

Ⅱ 四川渠縣有沒有叫雙壩鄉雙壩村的地方

我查了下沒查到有個雙土鄉,馬壩鄉,我是重慶的。

Ⅲ 貴州省道真縣上壩地下河水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研究

楊秀忠2,裴永煒2,王明章1,張林1,陳萍2,馮發焱2

(1.貴州省地質調查院,貴陽 550004;2.貴州省地礦局第二工程勘察院,遵義 563000)

摘要:上壩地下河岩溶管道發育於二疊系下統的茅口組灰岩中,頂底板均為很厚的隔水層,具有良好的蓄、隔水邊界條件和地下水庫建庫條件;上壩地下河不但有較大的流量,而且具有較大的地下調蓄空間。研究結果認為,上壩地下河管道適宜建壩地段分布於地下河兩條支流咽喉匯合口地段,該地段堵洞成庫成功的把握性非常大。在靠近地下水庫兩壩肩部及壩底部,由於含水層本身厚度較大,鑽孔勘探發現小規模溶洞、裂隙存在,因此可能產生輕微的岩溶滲漏,處理方案是對擬建地下水庫堵洞壩軸線及兩壩肩地段進行防滲帷幕灌漿。

關鍵詞:地下河;岩溶水;地下水庫;開發利用條件

1 基本地質概況

擬建上壩地下水庫位於上壩地下河中段上壩壟崗槽谷西側山脊,上壩地下河位處壟崗槽谷的壟崗地帶,延伸方向呈NNE向,谷地東西兩側壟脊標高1000~1200m,谷底標高600~700m。谷地為農田和人口集中分布區,上壩鄉玉溪鎮和道真縣城分布於該谷地中(圖1)。

受地質構造控制,上壩地下河岩溶管道發育於二疊系下統的茅口組灰岩中,其底板有志留繫上統韓家店組頁岩,厚432m,頂板為二疊繫上統吳家坪組至三疊系下統夜郎組泥、頁岩,厚度近300m,均為很好的隔水層,具有良好的蓄、隔水條件。

地下河沿壟崗山脊谷坡部位由SSW向NNE方向形成地下徑流,在道真縣城東郊吊腳樓處排出地表。構造部位屬道真向斜南東翼,向斜翼部形成壟崗山脊和谷坡地形,核部形成槽谷地形和低緩溶丘地形地貌。出露地層從東向西由老到新分別為志留系中統韓家店群(S2hj)、二疊系下統棲霞組及茅口組(P1q+m)、二疊繫上統吳家坪組(P2w)和長興組(P2c)、三疊系下統夜郎組(T1y)和下統茅草鋪組等地層,地下河發育於二疊系下統棲霞組及茅口組(Pq+m)厚層至塊狀灰岩中,受下伏韓家店組頁岩的阻隔和上覆吳家坪組泥岩、泥質粉砂岩與褐鐵礦劣質煤層夾燧石條帶灰岩相對隔水層的阻隔,地下河管道沿P1q+m頂部SSW—NNE方向發育,地下河分布高程為680~1280m,地下河平均水力坡度約37.5‰,在金鋼山以南地段呈兩條地下河支流匯合,其中東側主支流地下河管道長度大於7km,西側分支流管道長度大於5km,擬建地下水庫段水力坡度18.7‰左右。

圖1 道真縣上壩地下河交流位置圖

1—縣政府駐地;2—區公所駐地;3—鄉政府駐地;4—村 寨;5—區界;6—鄉界;7—干線公路;8—支線公路;9—上壩地下河;10—水系

2 地下河系統特徵

道真縣上壩地下河岩溶流域面積38.6km2,擬建上壩地下水庫補給面積18km2,由道真向斜T1y、P2c、P2w、P1q+m、S2hj等含水岩組組成,系統邊界由P2w黃綠、棕色及黑色灰色頁岩、粘土質灰岩和鈣質泥岩與含煤層的粘土岩及與砂頁岩互層組成相對隔水頂板,由S2hj紫紅、灰綠等雜色頁岩、泥岩與砂岩、粉砂質粘土岩組成隔水底板,地下河岩溶流域系統邊界完整,構成獨立的地下河補、徑、排系統。在該系統南西側南丫口東至標水岩深切溝谷中,由於發育高角度張扭性斷裂F1,致使部分P1m灰岩含水層中的溶洞管道水沿斷層帶一側向P2w中上部含泥質灰岩和燧石條帶灰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層補給,形成P2w相對開放的二類流量排泄邊界,其開放的流量排泄邊界最低高程為1030m,在此高程以下由P2w底部泥頁岩、砂岩夾褐鐵礦層構成的隔水邊界,其完整性和隔水性能良好,而通過F1破碎帶排泄的流量為35~65L/s。動態較為穩定。受岩性和地質構造控制,上壩地下河系統分布於壟崗槽谷南東側壟脊至谷坡地帶,道真向斜南東翼P1q+m碳酸鹽岩和P2w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地層構成地下河系統的上部和側向邊界,地下河在P1q灰岩中發育,在P1m巨厚層和厚層塊狀灰岩中沿走向方向形成管道徑流。上壩地下河中上游分布標高945~1280m,其系統結構特徵和邊界條件十分清晰(圖2、圖4)。

圖2 道真縣上壩地下河水文地質剖面圖

1—灰岩;2—砂岩;3—頁岩;4—地下河管道;6—地層代號;7—岩溶豎井;8—剖面方向

3 上壩地下河開發利用條件

圖3 上壩地下河中上游岩溶主管道縱剖面示意圖

上壩地下河在現有上壩引水隧洞950m高程至梅江河出口680m高程之間,直線距離為8.75km,落差達300m,平均水力坡度31‰,在8.55km長度的地段探測地下河管道,查明地下河的水力跌坎的位置起伏變化,則可在跌坎之上的適宜部位從壟崗西側P2c灰岩中開鑿引水隧洞揭穿P2w煤系地層至P1q+m上部地下河管道,截引地下河中上游段豐季的全部流量(圖3)。由於中游地下河段由兩平行的支流管道組成,為積水廳堂廊道和岩溶潭分布,且發育長度和發育規模較大,因此有利於地下水庫的調蓄,而且預計引水隧洞長度僅約450~500m,即可達到目的。可以充分利用地下河床與上壩谷地、高差240~300m的有利條件,自流引水覆蓋道真縣上壩鄉和玉溪鎮,解決當地的人、畜飲水和工業用水量供需矛盾。實施農田分片集中保灌。

圖4 岩溶地下水系統結構模式

上壩地下河岩溶管道是在二疊系下統的棲霞至茅口組灰岩中發育,灰岩厚度達411.2m,其底板有志留系下統韓家店組和二疊系下統底部泥頁岩厚432m,頂板二疊繫上統龍潭組至三疊系下統夜郎組泥、頁岩,厚度近300m,均為很好的隔水層,具有良好的蓄水條件。地下水庫壩址擬建於金鋼山地面下兩條地下河管道匯合口以下50m處(圖5),在擬建壩址處,地下河空間形成狹長的廊道,洞寬13~16m,洞高25~27m,呈自然平衡拱,,洞壁光滑,岩層產狀為315°~320°∠32°且岩層十分穩定。上壩地下水庫設計壩型為砼塞子壩,壩寬14m,壩高26m,壩體厚5m,設計最高庫前水頭84m,地下水庫成庫工程地質條件較好。

圖5 上壩地下河開發利用平面布置示意圖

3.1 蓄水條件及蓄水空間

在地下河中堵建地下水庫,地下蓄水空間主要是地下河管道,其次是含水介質的溶洞溶孔和溶隙,在950~1000m高程之間岩溶較發育,而到900m高程,岩溶發育十分微弱。因此,我們可以採用地下河蓄水空間幾何形態概化法,對上述地段地下庫容進行評價概算(圖6)。計算式為:

V=V1+V2

式中:V——地下庫容(m3);

V1——地下河管道容積(m3);

V1=h·B·L/2;

V2——被回水淹沒的岩體洞隙容積(m3),

V2=h·b·Lμ/2

h——地下水庫壩前水深(m);

B——地下河管道平均寬度(m);

L——回水長度(m);

b——岩溶含水層補給徑流帶寬度(m);

μ——岩溶含水體的給水度或岩溶率。

圖6 地下庫容概算示意圖

經初步查明:上壩地下和擬建地下堵洞壩以上兩條支流管道全長16.4km,根據地下河管道變化情況,以堵洞壩以上地下河管道長3535m總跌水高度小於60m的洞段作為地下庫容,平均洞寬40~50m,洞高15~120m。按寬度下限40m,洞高下限值20m代入(1)式計算,則地下河管道庫容量可達282.8萬m3;此外,在兩條地下河匯合口以上2500m長,平均寬216m,平均水頭高為60m的地下河河間地塊,按概略統計體積岩溶率取μ=0.03考慮,地下河縱向間的溶隙及次級管道空間,其蓄水空間約為97.2萬m3。地下水庫V1+V2總庫容可達380萬m3。同樣,採用流量衰減方程計算地下河枯季岩溶管道的地下水儲存量的消耗量(表1)並進行水庫高度模比,按V/2概算地下庫容即得庫容為380萬m3

表1 上壩地下水庫地下水流量衰減計算表

註:Qt=Q0e-ata=(logQ0⁃logQt)/0.4343×(tn-t0);一次性降雨持續衰減時間t=31天。

3.2 地下水庫滲漏條件分析

上壩地下水庫蓄水管道處在二疊系棲霞組、茅口組灰岩中。棲霞組、茅口組岩溶發育,其間有岩溶裂隙、溶洞分布,在大郊枝處還有地下水以泉形式流出,且流量較大。在蓄水管道層的西側有相對隔水層二疊系吳家坪組分布。應該說水位平均抬高39.5m,最高抬升79m後庫區滲漏條件是不存在的,除庫區尾部標水岩張扭性斷裂溶洞帶在1030m,高程以上會產生泄水滲漏以外,庫區內地下水滲漏量經初設階段初步勘查估算滲漏量近似為零。地下河管道的岩溶水動力條件往往對地下水庫滲漏起決定性作用,由於地下河處於單斜構造的帶狀厚層石灰岩層中,岩溶地下河管道的發育方向主要是順岩層面(NNE)方向,且沿岩層傾向方向發育。據鑽孔勘探資料分析,在ZK1鑽孔揭穿P1m962.5~936m高程巨厚層灰岩段時,發現3處小於0.7m3的小溶洞,呈孤立分布,由層面溶蝕裂隙連通。據此可以推測,除地下河以外岩溶管道沿垂直岩層走向作水平方向的發育規模和可能性是極微小的,其發育條件主要是受地質構造和岩性條件的控制,在P1q+m石灰岩帶狀含水層之下是岩層傾角26°~35°的S2hj的泥頁岩具有極好的隔水條件;而在P1q+m灰岩含水層頂部,厚度達258m的上二疊統吳家坪組(P2w)煤系地層和厚度達42.6m的泥質粉砂岩夾泥質灰岩、粘土岩及褐鐵礦層,具有良好的阻隔水條件。區內岩層和地質構造發育相對穩定,地表未見明顯的橫張斷裂發育分布,沿含水層頂板出現岩溶管道和產生岩溶滲漏的可能性極小。此外,由於地下河岩溶主管道(右管道)在兩條地下河支流匯合口以上地段,除主管道附近發育部分天窗和豎井落水洞等單個垂直岩溶形態外,在擬選庫區內基本上不存在較大的裂點,地表無較大的垂直岩層走向方向發育的滲漏低槽地形,P2w砂、泥岩隔水段出露完整,岩層產狀穩定,垂向上不存在雙層或多層岩溶管道發育,從整個地下河管道結構、構造看,有很多地段的洞壁光滑,沒有溶隙分布。在二條支流匯合後的下游更是如此,其管道側壁光滑、直立,河床淤積較淺,淤積厚度0.8~0.6m,淤積物主要為沙、卵石和少量淤泥,河床堅硬完整。根據中上游地下河管道洪水位線痕跡顯示,常年洪水位即可將地下河及溶洞主管道淹沒,而1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位則在天窗豎井底部留有痕跡,說明該地下河段不存在大的隱覆岩溶滲漏通道,既不會產生集中岩溶管道滲漏,也不會產生分散狀岩溶管道滲漏,因而不會產生鄰谷滲漏問題。因此,堵洞壩址和庫區選擇在該地段,不會產生大的滲漏問題。而在水庫正常蓄水後有可能產生輕微的層面裂隙滲漏,預測將來滲漏可能發生於堵洞壩下和左壩肩部位,其滲漏量小於庫水量的0.5%;據綜合上述地下水庫滲漏條件分析,地下河管道可能的滲漏地段主要分布在地下河兩條支流匯合口以下靠近地下河潛流入口處(推測為一處較大的裂點),只有該地段地下河及溶洞管道據有水力坡度大和管道向深發展的條件,雖然有隔水層和相對隔水層分布,但含水層本身厚度大,其間又有較大的溶洞、裂隙存在。特別是通過岩層的節理和層間裂隙形成分散的層間溶蝕裂隙潛流帶的可能性,而這些分散的溶隙滲漏帶距離水庫堵洞壩的位置大於60m,且大都被地下河床底部的粘土及河沙等物質充填和膠結。據簡易的壓水試驗分析,其堆積層和P2w岩層吸水率ω較小,一般砂頁層吸水率ω小於0.01~0.03L/min·m2,泥灰岩夾頁岩吸水率ω為0.05~0.08L/min·m2,0.06~0.30L/min·m2(表2),透水率q一般小於0.01~100Lu,這說明P2w岩溶洞穴與溶隙空間規模不大,因而岩滲漏條件的分布范圍較小,推算其滲漏量較小,利於灌漿處理(表2)。當然,擬選壩址兩側深部是否還有岩溶洞隙發育,仍需採取先進勘察手段在初步認定庫首灌漿帷幕線平均深度70.0m,面積91700.0m2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更詳細的工程地質勘查工作,以客觀科學的數據查證岩溶滲漏並補充修正灌漿方案、確定堵洞壩址。

防滲處理方案:對壩區的防滲處理應以布置防滲帷幕灌漿處理為宜,防滲帷幕布置於庫首部位,根據地形地貌和岩溶滲漏條件布置呈弧形,初步設計帷幕長250m,帷幕灌漿鑽孔應在壩肩和壩下地下水位變動帶內5m及地下水位季節變動帶內進行,應深入透水率10lu以下。灌漿應使用聚合物水泥砂漿作灌漿材料,採取雙液灌漿泵管進行綜合分段灌漿。初步估算,防滲灌漿面積為1250m×104m。

表2 P2w岩石透水性試驗特徵統計

4 工程地質特性及值得注意的問題

4.1 工程地質特性

地下水庫庫區P1q+m灰岩含水層為緩傾斜岩層區,為堅硬工程地質岩組,該岩組頂底扳(東西兩側)為泥頁岩,屬軟質岩組。同時,區內地層完整,未見斷裂發育,構造與地層岩性的組合以及地下河發育的特點對地下水庫的建設極為有利。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地下河管道內頂底扳和兩面洞壁系由碳酸鹽岩天然溶蝕作用而形成,洞穴橫斷面呈自然平衡拱形,茅口組巨厚層及厚層塊狀灰岩,岩石抗壓抗剪強度較高,新鮮岩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大於抗剪強度均達到和超出設計要求,有利於壩體的穩定性。

洞穴調查發現,兩條地下河咽喉狀匯合口擬選壩址區地段洞壁平直光滑,岩石新鮮完整,層面裂隙與縫合線發育延伸方向一致,垂直節理僅發育一組,節理產狀200°∠66°,洞段內溶蝕裂隙不發育;但在兩條地下河支流管道及其中間的河間地塊洞段內,節理裂隙較發育,岩層產狀310°~325°∠24°~35°,主要見產狀為105°~115°∠68°~74°一組裂隙和200°~205°∠64°~69°一組裂隙,層面結合較差,這些裂隙控制P1m厚層塊狀和巨厚層灰岩溶蝕裂隙的發育方向,使構造網路和溶隙、縫合線交錯復雜,即有「X」扭節理發育,亦出現張性節理,與層面裂隙(縫合線)一道共同組成「米」字型的構造節理網路,各組節理的發育程度不同,往往使一組節理被切割得斷斷續續,使其走向呈波狀或參差不齊的階梯狀。其張節理沿一對「X」扭節理發育,其走向變化大。根據多條剖面地面和地下洞穴觀察對照,證明節理裂隙發育隨深度加深而明顯減弱,甚至消失。區內小型構造裂隙帶的寬度時厚時薄,層間錯動一般規模較短小,水平及向下延續不深。

4.2 值得注意的問題

地表吳家坪煤系地層中部偶見小型壓扭性斷裂及層間錯動,但斷距僅15~35m,根據引水隧洞剖面觀察,小斷裂結構面較緻密,在靠近地表附近變成舒緩波狀,常產生次一級小褶曲,使地表局部軟弱工程地質岩組地段出現較厚的風化層使岩體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化。庫區P1q+m含水岩組兩側雖有較厚的隔水岩組分布,具有良好的隔水邊界條件,但含水岩組本身厚度大,其厚達297.0~486.0m,地下庫區內岩溶強烈發育的含水岩組,其間在垂向方向和水平方向均發育有密集的管道和洞隙,特別是在已成1地下水引水隧洞軸線附近,溶蝕溝谷發育方向315°,溶蝕侵蝕切割深度30~50m,坡角25°~35°的地表裂隙發育密集帶,使山體厚度變薄,可能會成為今後地下庫區蓄水後向吳家坪組底部灰岩段產生輕微分散岩溶滲漏的途徑。應特別值得注意。

5 結論和建議

5.1 結論

(1)道真縣上壩地下河位處壟崗槽谷的壟崗地帶,延伸方向呈NNE向,谷地東西兩側壟脊標高1000~1200m,谷底標高600~700m。上壩鄉玉溪鎮和道真縣城分布於該谷地中,農田和人口分布集中。上壩地下河岩溶管道發育於二疊系下統的茅口組灰岩中,其底板有志留繫上統韓家店組頁岩,厚432m,頂板為二疊繫上統吳家坪組至三疊系下統夜朗組泥、頁岩,厚度近300m,均為很好的隔水層,具有良好的蓄、隔水條件和地下水庫建庫條件。

(2)上壩地下河補給面積為38.6km2,上壩地下水庫匯水面積為18km2,地下河由兩條分支管道組成,河道全長25.2km,地下河出口枯季最小流量為0.11m3/s,多年平均流量為0.3321m3/s。在上壩地下河擬建地下水庫流域內,多年平均地下水徑流模數M=18.45L/s·km2,多年平均地下水枯季徑流模數M枯=14.41L/s·km2,在上壩地下河段溶洞寬10~80m,溶洞高20~120m,按寬度40m、高25m計,按3%的岩溶率估算地下河系統含水岩體中的溶洞管道、豎井、落水洞、天窗及次級裂隙管道空間,其岩溶管道及洞隙蓄水空間在平均回水水頭高度為60m時,地下水庫庫容即可達380萬m3。因此,上壩地下河不但有較大的流量,而且尚有較大的地下調蓄空間。擬建上壩地下水庫流域多年平均天然補給量為1047.3120×104m3/a。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1047.3105×104m3/a。

(3)上壩地下水庫環境工程地質條件綜合評價結論是:上壩水庫有建壩成庫條件,堵洞壩址地形地質條件較好,宜建瓶塞型砼塞子壩。在庫區上游左端標水岩沖溝發育一條張扭性斷裂構造,當其地下水位上升達1030m高程時,庫水會從此出漏出,因此正常蓄水位定為1030m。經此高程為控制,初步推算庫容可達380萬 m3,堵洞壩底高程為946.0m,則壩底最大水壓力為0.84MPa。

(4)初步查明上壩地下河管道可能的滲漏地段主要分布在地下河兩條支流匯合口以下靠近地下河潛流入口處(推測為一處較大的裂點),只有該地段地下河及溶洞管道據有水力坡度大和管道向深發展的條件,雖然有隔水層和相對隔水層分布,但含水層本身厚度大,其間又有較大的溶洞、裂隙存在。特別是通過岩層的節理和層間裂隙形成分散的層間溶蝕裂隙潛流帶的可能性,而這些分散的溶隙滲漏帶距離水庫堵洞壩的位置大於60m,且大都被地下河床底部的粘土及河沙等物質充填和膠結。據簡易的壓水試驗分析,其堆積層和P2w岩層單位吸水量較小,一般砂頁層ω小於0.01~0.03L/min·m2,泥灰岩夾頁岩ω為0.05~0.08L/min·m2,0.06~0.30L/min·m2,(表2),透水率q一般為<0.01~100Lu,這說明P2w岩溶洞穴與溶隙空間規模不大,因而岩溶滲漏條件的分布范圍較小,推算其滲漏量較小,利於灌漿處理。

(5)道真縣上壩地下庫容通過堵洞建壩可新增360萬m3庫容,根據地下河年徑流上壩地下河多年平均允許開采資源為1047.3105×104m3/a。本工程的特點為利用上壩地下河河床位置高、天然流量大、地下調蓄能力強的特點,採用在地下河管道內的兩條管道咽喉匯合口處修築堵洞壩欄蓄地下水,利用地下空間構成較大的地下水庫,調蓄地下水開采量,採用隧洞引水形式,充分利用240~300m的高差,自流引水全面覆蓋道真縣城谷地及其周圍缺水區。該工程竣工後可解決上壩、玉溪片區農田灌溉1067hm2,其中灌溉已有稻田596hm2,解決旱地澆灌和部分土變田471hm2,解決退耕還林還草坡耕地207hm2,使233hm2中度石漠化和507hm2輕度石漠化得到有效的治理改善,解決上壩鄉及玉溪鎮2.8萬人、1.2萬頭牲畜飲用水,並解決上壩鄉規劃工業園區的部分工業用水。通過工程的實施,一方面使區內現狀貧困落後的經濟面貌得到全面改觀,另一方面,為壟崗槽谷型岩溶石山區岩溶地下水的開發和岩溶生態地質環境綜合整治示範建立樣板,提供經驗。

5.2 建議

(1)根據確定的壩軸線,查明壩基基岩風化及溶蝕裂隙詳細發育分布情況及延伸長度和裂隙的充填情況,准確查明庫壩區岩溶滲漏地點和滲漏量。進一步查明可能存在的堵洞壩壩下滲漏及壩肩繞壩滲漏和庫區滲漏問題,應用地下水動力學方法和水量均衡原理分別對地下河上下游分段進行流量計算並進行示蹤驗證,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進行綜合勘探測試分析,結合室內水箱模擬試驗和滲流模型數值計算,准確查明滲漏地點、滲漏途徑、滲漏特徵和滲漏水量,確定滲漏范圍及防滲處理的原則和方法。

(2)盡快繼續全面開展地下水庫堵洞壩區右岸特別是y006支洞洞穴系統多層面的岩溶滲漏通道專項調查,實施洞內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山地工程和輕型鑽孔勘探工程,並在枯水季節之前提交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堵洞防滲方案。

(3)開展壩基岩體原位測試,准確獲取岩/岩、岩/砼節理裂隙結構面的力學參數,分析砼塞子壩穩定情況和變形的不利因素,對岩體工程地質穩定性作出定量計算評價。

(4)進一步比選防滲帷幕線路,並合理確定防滲帷幕端點,制定詳細防滲帷幕灌漿方案和措施。嚴格按照水利水電有關規范規程進行防滲圍幕灌漿堵漏等地質工程施工處理,有效進行防滲堵漏。保證壩基、壩肩附近的溶洞、裂隙中的粘土和混凝土塊充填物在地下壩運行期間不發生沖刷,且不允許增大揚壓力,確保地下堵洞壩的安全運行和地下水庫正常蓄水。

Ⅳ 潼南雙壩村航拍地圖

A 潼南雙壩村地圖

Ⅳ 廣安市白馬鄉雙壩村位於東經多少度

經定位,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白馬鄉雙壩村,位於東經106.823976,北緯30.623955

具體見如下定位的經緯度示意圖:

廣安市廣安區白馬鄉雙壩村經緯度

註: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及時點擊採納。

Ⅵ 請問常山有地方叫河川嗎,有一個雙壩水庫,那裡有一種樹叫紅頭衫,貌似可以作中葯的,可抗癌

合川在哪裡我不知道,不過我知道你說的紅頭杉,其實是土話,學名叫做紅豆杉。是中國的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你想了解詳細的就去網路吧。

Ⅶ 重慶四公里哪天才 發車到重慶萬盛區關壩鎮的雙壩電廠呢

1.從重慶坐車到抄萬盛觀井灣汽車站,需要大概80分鍾,在觀井灣車站等關壩的車從南桐車站過來後上車到關壩下車.需要大概50分鍾.這段路車費要6元.
2.從重慶坐車到綦江開發區汽車站,需要大概45分鍾,在開發區汽車站坐到扶歡的車要1個小時,車費大概8元,到了扶歡後再轉車到關壩,就只需要10來分鍾.車費2元.

Ⅷ 雙溪水庫的發展

雙溪水庫,原名紅旗水庫。1988年8月,省水電廳到榮縣現場審查水庫「復工任務書」之後,縣委、縣政府考慮水庫大壩建於雙溪書閣附近,故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准,正式更名為雙溪水庫。
榮縣城北一公里處,距自貢40公里,樂山100公里,與聞名全國的榮縣大佛隔城相望,有水泥公路直達,交通十分方便。雙溪湖是以亞熱帶低山湖泊為主體,以山林、溪流、溝壑、名勝古跡為基調背景的城郊型旅遊風景區。雙溪湖蓄水580萬立方,坎前方圓2.5平方公里,視野開闊、湖面壯觀,雙溪湖谷區分東川溝和洛陰溪兩大溝汊,山高谷險,翠色浮空,曲水蜿蜒,風光秀麗,素有「小三峽」之稱。
雙溪水庫位於釜溪河的一級支流旭水河上游,大壩位於距榮縣城北一公里的雙溪書閣附近。水庫流域屬沱江水系,匯水面積80.26平方公里,河道長度24.4公里,大壩上游300米處,左岸一溪與旭水河匯流,匯合口上遊河谷豁然開闊,形成三角形平壩,名叫宋家壩,是水庫的主要蓄水區。
水庫區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有冬暖、夏熱、春早、秋雨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效灌面21.6萬畝,保灌19 .4萬畝。 雙溪水庫樞紐工程由攔河大壩、泄洪道、放空(導流)隧洞、放水隧洞、發電站五大部分組成、另有引水隧洞工程。規劃中的小石門引水隧洞,橫穿小石門,連通東川水與梧桐水,引用鄰谷雙河口水庫洪期余水充灌雙溪水庫。規劃洞長l公里,園形,直徑2米,年引水量為1080萬立方米。

Ⅸ 雲陽縣雙壩場鎮至寶坪場鎮公路會升級改造嗎

到寶坪場鎮到公路是會升級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