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合村地理位置
① 想辦個養殖合作社所需得場所地理位置圖,平面布局圖如何得到呢
地理位置圖可以用谷歌地球截圖 平面布局圖 你在你的地盤上規劃你的房子而已
合作社的要求:摘自網路
可以直接到當地工商分局登記注冊,對養殖合作社國家免收注冊登記費。 其中, 要求成員最低 5 人以上,其中農民成員占 80%,如果成員比較多, 可以由鄉鎮農經站統一開成員身份證明。 要注冊養殖專業合作社,要涉及環評 、衛生許可等前置審批。具體情況,需要養殖戶直接到當地工商局咨詢。
據了解,如果打算辦養豬合作社要根依據《農村專業合作社章程》辦理,為此本刊摘錄部分內容予以刊登。
同時《農村養豬專業合作社建設參考》一文對養殖戶也有些很好的建議可以參考。
農村專業合作社章程
第二章 設立和登記
第十條 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有五名以上符合本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的成員;( 二 ) 有符合本法規定的章程;(三)有符合本法規定的組織機構;( 四 ) 有符合法律 、 行政法規規定的名稱和章程確定的住所;(五)有符合章程規定的成員出資。第十一條 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召開由全體設立人參加的設立大會。 設立時自願成為該社成員的人為設立人。設立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一)通過本社章程,章程應當由全體設立人一致通過;(二)選舉產生理事長 、理事 、執行監事或者監事會成員;(三)審議其他重大事項。第十二條 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一)名稱和住所;(二)業務范圍;( 三 ) 成員資格及入社 、 退社和除名;(四)成員的權利和義務;( 五 ) 組織機構及其產生辦法、職權、任期、議事規則;( 六 ) 成員的出資方式 、 出資額;(七) 財務管理和盈餘分配 、虧損處理;(八)章程修改程序;(九)解散事由和清算辦法;(十)公告事項及發布方式;( 十一 ) 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第十三條 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文件,申請設立登記:(一)登記申請書;(二)全體設立人簽名、蓋章的設立大會紀要;(三)全體設立人簽名、蓋章的章程;(四)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職 文 件 及 身 份 證明;(五 )出資成員簽名、蓋章的出資清單;(六 )住所使用證明;( 七 ) 法律 、 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文件。登記機關應當自受理登記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辦理完畢, 向符合登記條件的申請者頒發營業執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定登記事項變更的,應當申請變更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辦理登記不得收取費用。
第三章 成 員
第十四條 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 以及從事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業務直接有關的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 事業單位或者社會團體, 能夠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服務,承認並遵守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 履行章程規定的入社手續的,可以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單位不得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置備成員名冊,並報登記機關。第十五條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中, 農民至少應當占成員總數的百分之八十。成員總數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個企業、事業單位或者社會團體成員; 成員總數超過二十人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成員不得超過成員總數的百分之五。
農村養豬專業合作社建設參考
在合作社登記設立階段,應著重抓好三個建設:(一)組織機構建設。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四章,對合作社組織機構的成立、職權、職責以及成員大會等均作了明確的界定, 成員(代表)大會是合作社的最高權力機構,理事會是執行機構,監事會是監督機構。 在組織機構建設上,要突出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是組建一個過得硬的理事會。
二是選配一名高素質的理事長。
三是選聘一名業務精的財會人員。 合作社是一個經濟組織,離不開財務核算。 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必須聘請具有專業資格的財會人員。在合作社創辦的起步階段,如果沒有合適的專業財會人員, 可聘請當地村級組織的報帳員擔任,也可以委託鄉鎮財務核算中心代理做帳。
四是合理設置內部機構。合作社在內部機構設置上, 要根據每個合作社實際需要合理設置。對於一些較大型的合作社,可設置辦公室、財務室、技術(供應)服務部、市場營銷部等機構
② 溫嶺各鎮街道 佔地面積 地理位置 歷史 經濟等概況
溫嶺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溫嶺市原名太平縣,明成化五年(年)設縣治。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山西、安徽、四川等省太 平縣 同名,改稱溫嶺縣,縣名取自境西溫嶠嶺之別稱「溫嶺」,沿用至今。1994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溫嶺縣,設立縣級溫嶺市。屬台州市。市政府駐 地太平鎮。
溫嶺的經濟開發歷史悠久,境內有沈嶴西周陶窯遺址,至唐末五代時期,陶瓷業發展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如山市鎮下園山五代青瓷窯址群,佔地就達3萬平方 米。宋代澤國等地已出現有冶鑄工業,所鑄鼎具有相當工藝水平。長嶼石礦開采也始於宋代。石礦開采、冶煉、陶瓷等工業生產為溫嶺市最早發工業經濟基礎。近十 多年來,溫嶺新興工業迅速崛起,形成了以機械電器、水產食品、醫葯化工、皮塑、皮革、鞋帽服裝等行業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摩托車、分馬力 電機、工業流水線裝備、各種泵類以及電動刮水器和電動洗滌器為主的汽車配件等暢銷國內外。水產食品加工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其 中蝦仁的生產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成為國內外聞名的「蝦仁王國」。傳統的手工藝術獨具特色,飲譽海內外。
資源優勢
海 洋 溫嶺的海域面積14960平方公里,海洋資源豐富。海洋捕撈量多年來居浙江省前列。盛產大小黃魚、帶魚、鯧魚、鰳魚、馬鮫、海鰻、墨魚等數十種經濟魚類。 以及竹節對蝦、紅蝦、梅蝦、梭子蟹等海產品。溫嶺積極開發可供養殖的70萬畝淺海和20萬畝灘塗,主要有真鯛、黑鯛、鱸魚、青蟹、鰻魚、甲魚等海淡水珍品 和縊蟶、對蝦、化蚶、海葵、跳魚、牡蠣等貝殼類海產品。淡海岩礁的野生生物品種常見的有50種。
礦 藏 溫嶺礦藏資源以花崗岩為主,主要分布於交陳、上馬、石塘一帶沿海,已初步探明儲量有10億多立方米
水 果 溫嶺被命名為「中國高橙之鄉」。溫嶺高橙系柚與甜橙的自然雜交種,是溫嶺市特有的地方傳統水果,已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經已故國家一級教授浙江大學吳耕民先生的專門考證,確定為葡萄柚的原生種。
明聖牌溫嶺高橙是選育出的溫嶺高橙之精品,耐貯藏,果實個大形美、色澤橙紅,單果重400克左右,風味獨特,果汁豐富,甜酸適中,清香可口,略帶苦 味,貯藏至翌年4-6月,風味尤佳,最長可貯至8-9月。是鮮銷、加工集一體的優良地方特色品種。果實營養價值高,富含多種維生素,還原糖、氨基酸、礦物 質和橙皮甙等多種營養成分,其特有的苦味是檸鹼和諾米林,具有清肝明目、健脾益胃、生津活脈、醒酒降壓、減肥健美等功效,常吃能助長發育,延緩衰老過程, 阻止致癌物產生,高血壓、冠心病及其他慢性病患者食之更有益。我國著名畫家劉海粟曾多次品嘗溫嶺高橙後寫道:「耄年口渴, 極嗜高橙。」 1998年, 該產品被評為台州市優質農產品。目前,溫嶺高橙栽培面積1000公頃,年產量5250噸。溫嶺的柑桔、枇杷、楊梅等水果出量大質優,素負盛名。
區劃人口
轄太平、城東、城西、城北、橫峰 5 個街道,澤國、大溪、松門、箬橫、新河、石塘、濱海、溫嶠、城南、石橋頭、塢根 11 個鎮,人口 116 萬,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縣市之一。
風景名勝
國家 AAAA 級旅遊區——長嶼硐天
國 家 4A 級旅遊區長嶼硐天總面積為 16.18 平方公里,由八仙岩、雙們硐、宗國寺和野山四大景區組成。系南北朝以來人工開鑿石板後形成的石文化景觀,歷經 1500 余年,共留下了 28 個硐群, 1314 硐體。為數眾多的石硐,硐套硐,硐硐相聯,硐硐串通,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石壁長廊,組成了一幅雄、險、奇、巧、幽的壯麗畫卷,雖是人鑿,宛若天成。
省級風景名勝區——方山—南嵩岩景區
世界地質公園方山——南嵩岩景區,系北雁盪山余脈,是以侏羅紀火山地貌為基礎集危崖絕壁、奇峰深谷、飛瀑溪澗、田園風光等自然景觀於一體,並有悠久歷史的宗教活動歷史,能夠滿足科學教育、旅遊審美、度假遊憩、宗教活動等級別較高的山嶽風景名勝區。
新千年曙光首照地——石塘
千年陽光鎮石塘,石屋、石街、石巷、詩級錯落有致,風格獨特,更有古老的漁村風俗——大奏鼓、島礁、沙灘,處處風光入畫。南北沙鑊、水桶嶴、洞下沙灘,奇岩怪石、碧海金沙,各領風騷,形成了獨特的濱海旅遊線。
經濟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溫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形成了機制靈活、市場活躍、民資豐厚等鮮明的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是浙江省優先培育的中等城市,省 17 個擴權縣之一,先後獲「 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國明星縣(市)」、「全國農民收入先進縣市」、「全國科技先進縣市」、「全國質量興市先進縣市」和全省目前唯一的 「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稱號。 2004 年, 全市實現生產總值 291.8 億元,增長 13% ,居全省第 4 位;財政總收入 20.32 億元,增長 13.8% ,居全省第 7 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10.46 億元,增長 20.3% ,居全省第 10 位;農民人均純收入 7026 元,增長 6.6% 。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 33 位和 11 位。 2005 年第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 64.44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11.2% ;今年 1-5 月份財政總收入 9.77 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5.02 億元,同比增長 1.8% 。
③ 福建長汀縣地理位置
長汀縣,是閩、粵、贛三省的邊陲要沖,是福建的邊遠山區,是客家首府。長汀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全縣有200多處新石器遺址。漢代置縣,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長汀均為州、郡、路、府的治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湖南鳳凰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 長汀縣為福建省龍岩市下轄的一個縣,總面積3089.9平方千米。地處福建西部,閩贛邊陲要沖。這里千山競秀,群巒疊嶂,為武夷山脈南段,是福建的邊遠山區,著名的革命老區和歷史文化名城。戶籍人口49.24萬人,通行閩西客方言長汀話。縣人民政府駐汀州鎮。全縣轄11個鎮、7個鄉:濯田鎮、汀州鎮、大同鎮、古城鎮、新橋鎮、館前鎮、童坊鎮、河田鎮、南山鎮、四都鎮、塗坊鎮、策武鄉、鐵長鄉、庵傑鄉、三洲鄉、宣成鄉、紅山鄉、羊牯鄉。 地理位置 長汀縣位於北緯25°18′40″~26°02′05″之間,東經116°00′45″~116°39′20″,地處武夷山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交通長汀區位優勢明顯,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龍贛鐵路、龍長高速公路、319國道和省道洋萬線在城區交匯,直達贛、湘、鄂、川和福建各地,承西啟東的交通樞紐作用日益突出。長汀至廈門港350公里,距連城機場81公里,長汀至廣州、深圳當天可達,特別是長汀至京九鐵路140公里,龍贛鐵路與京九鐵路相接,已開通「鐵海聯運」,2006開通了龍岩直達北京的「海西號」,長汀至北京只要23個小時。龍長高速公路與福、廈、漳、泉相通,這使長汀成為閩南、粵北與內陸省份商品流通和經濟走向的「黃金通道」。 物產資源 長汀資源豐富。主要礦產資源:金屬礦有稀土、鎢、鐵、錫、金、銀等,其中稀土儲備量居全省之首;非金屬礦有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輝綠石、玄武石、高嶺土、葉蠟石,鉀長石、硅質石、黃鐵石、磷礦、煤、礦泉水、溫泉等,其中高嶺土、花崗岩、輝綠石、玄武石、鎢礦等資源較為豐富,有較好的開采和利用價值。林地面積17.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林木蓄積量1000多萬立方米。全縣可開發水資源10萬千瓦,截止2008年,已開發4.2萬千瓦,水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境內地下水資源和地熱資源豐富,河田溫泉屬國內罕見,溫度高達80℃,日流量達4000噸以上。河田雞曾選送長安,列為斗雞之一;「汀州八干」之首的豆腐乾,加工精細,代代相傳;圓金柑甘甜可口,被列為優質水果;玉扣紙聞名遐邇,遠銷海內外;具有500多年歷史,被譽為「濟世聖品」的「驚風化痰丸」遠銷東南亞;紅娘酒、毛邊紙、紅菇、香菇、筍干、板栗、咸梅、柿餅、蚊香等特產,更是名不虛傳。 長汀縣經濟 全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84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8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7.83億元,增長17.2%;第三產業增加值10.13億元,增長1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47億元,增長2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0億元,增長17.7%。財政總收入1.56億元,增長2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60.1元,增長7.1%;農民人均純收入3369元,增長8.8%。
項目開發:全年累計開發新項目42個,實施項目69個,儲備項目35個。列入市「三個一百」項目中16個投資項目完成投資7.48億元,增長25.3%,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90.1%,其中6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33億元;18個新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3.57億元,增長11.6%。全年共簽訂外引內聯合同項目69項,總投資20.8億元,新辦境外投資企業12家,總投資2102萬美元。
農業:全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9億元,增長4.4%。共獲得10個綠標、12個無公害使用標志,成為全省擁有綠標和無公害食品使用標志最多的縣。遠山公司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扶貧龍頭企業、省級農牧產業化龍頭企業,「遠山」商標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推廣「牧-沼-果」生態種養模式,全縣已擁有國家權威機構認證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4個、面積達1866.67公頃,標准無公害生豬規模養殖場23個,年提供無公害瘦肉型商品豬8.7萬頭,河田雞養殖大戶315戶,出籠無公害精品河田雞189萬羽。全縣種植糧食作物3.44萬公頃,總產量16.29萬噸。增長2.6%。種植烤煙0.60萬公頃,收購煙葉22.6萬擔,實現稅收2400萬元,煙農收入達1.2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工業經濟:全縣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達20.6億元,增長2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1.6億元,增長44.9%,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6.3%,獲得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第一名。紡織產業被列入省第一批加快產業集聚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名單,2005年實現產值11.8億元。全縣現有紡織企業190家,擁有20萬紗錠、2萬線錠、2500台織布機、1.6萬台針織機、1.7萬台電平車,從業人員達4萬多人。稀土產業完成產值5379萬元。機械產業初具雛形,落戶凱鮑汽車、舒馳電動車等項目7個,全年完成產值1億多元,增長73%。
旅遊業:全年全縣共接待各類遊客7.9萬人次,旅遊收入2032萬元,分別增長3.3%、12.3%。紅色旅遊線路被列入國家30條精品旅遊線路之一,省蘇維埃舊址等7個景點被列入國家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成功舉辦龍岩市第三屆旅遊節·長汀紅土地文化節大型活動,並獲得「中國客家菜之鄉」稱號。
社會事業:完成職專新校區建設和搬遷。縣「120」急救中心大樓及縣疾病防控中心相繼建成。全年建成投產水電站7座,裝機容量1.3萬千瓦。城區電網改造完成投資2480萬元,農村電網改造面達到95.3%。投入資金2000萬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9226公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明晰產權面積15.69萬公頃,占任務的99.4%。農村路網建設完成200多公里,再創歷史新高。年末全縣常住人口40.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6‰以內。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067公頃,實施土地整理1537.93公頃,新增耕地215.13公頃,連續6年實現耕地佔補動態平衡。全縣7939戶、20673名農村貧困人口列入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實施農村勞力各類培訓1.6萬多人次,新增轉移就業1萬多人。</SUP>
④ 我國34個省份地理位置
省級行政區名稱和簡稱的命名比較復雜,現根據有關材料匯總如下。省級行政區名稱後面( )里的字是它的簡稱。
一、四個直轄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二、五個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蒙古原為部落名,始見於唐代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元滅後,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內、外蒙古之稱。晚清以後,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以盟旗為內蒙古。
取全稱中「內蒙古」三字作為簡稱。
2、維吾爾自治區(新)
轄區古稱西域。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唐代設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了准噶爾部叛亂,在天山南北設伊犁將軍。清光緒10年(1884年),改為新疆省,意為「故土新歸」。1955年,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新」字作為簡稱。
3、西藏自治區(藏)
元時稱西藏地區為「烏思藏」。「烏思」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明代設立兩個都指揮使司。清代稱西藏東部為「康」(喀木),中部為「衛」,西部日喀則一帶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國西部,故稱西藏。1965年設立西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藏」字作為簡稱。另一說認為簡稱源於故稱「烏思藏」。
4、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公元5世紀處,匈奴貴族赫連勃勃自以為是夏後氏後裔,故將建立的割據政權定國號為「夏」。宋代,黨項族拓拔氏首領李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銀川),立國號「夏」,創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紀,元滅西夏,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在這里設寧夏行省,始有寧夏之名。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寧」字作為簡稱。
5、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宋設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一名產生。元設廣西兩江道。明設廣西省。1958年設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因自宋至清,廣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廣西簡稱「桂」。另一說認為廣西秦時曾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歷史上廣西2/3地域屬桂林郡,故廣西簡稱「桂」。
三、兩個特別行政區
1、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宋代以前,這里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取全稱中的「港」字作為簡稱。
2、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蚝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蚝」。後又稱做「澳」,即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蚝鏡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門」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本地內港的媽祖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象門;另一說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中呈十字門狀;再一說是本地南台山(媽閣廟山)和北台山(蓮峰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又是門,故曰澳門。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取全稱中的「澳」字作為簡稱。
四、23個省
1、黑龍江省(黑)
1671年為抵禦沙俄東侵,清政府在黑龍江沿岸修築黑龍江城(黑河舊城),設置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流域。1907年改為黑龍江省。
取全稱中的「黑」字作為簡稱。一說簡稱源於河流黑龍江。
2、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於「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將軍。1907年將其轄區改稱吉林省。
取全稱中的「吉」字作為簡稱。
3、遼寧省(遼)
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北宋時,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契丹族建立遼國。遼金時代設置遼陽府。元設遼陽行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因遼河流域為清朝發源地,取「奉天承運」之意,改為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
取全稱中的「遼」字作為簡稱。一說因境內有遼河,故簡稱「遼」。
4、河北省(冀)
戰國時,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稱為河北。漢設河北縣。唐設河北道。轄區與今有出入。1928年設河北省。
轄區相當於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中的冀州,故簡稱「冀」。
5、山西省(晉)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山西。元時,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處設山西省。
轄區為春秋時晉國地,故簡稱「晉」。
6、青海省(青)
因境內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據《水經注》記載,早在公元前5世紀時,這里就稱青海了,也有寫作西海的。唐以後多以青海為正名。1928年設青海省。
取全稱中的「青」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青海湖故簡稱「青」。
7、山東省(魯)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稱為山東。金時,在開封以東地區設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這是山東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清初設山東省。
轄區為春秋時魯國地,故簡稱「魯」。
8、河南省(豫)古稱
古稱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南。漢設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設河南省。
轄區相當於《禹貢》中的豫州,故簡稱「豫」。
9、江蘇省(蘇)
清康熙6年(1667年)設江蘇省,取兩江總督駐所江寧(今南京市)和巡撫駐所蘇州(今蘇州市)兩府首字組成江蘇省。
取全稱中的「蘇」字作為簡稱。
10、安徽省(皖)
1667年,取當時的政治中心安慶(今安慶市)和經濟都會徽州(今歙縣)二府首字組成安徽省。
安慶府是春秋時皖國故地,別稱為皖,故安徽簡稱「皖」。一說認為因境內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稱皖公山,故簡稱「皖」。
11、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盤回曲折之意。戰國時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東漢將浙江分為浙東、浙西兩個地區。唐以後這兩個地區轉化為政區名稱。明初設浙江省。
取全稱中的「浙」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古稱浙江,故簡稱「浙」。
12、福建省(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閩中郡。漢時稱福建為閩越國。唐開元年間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兩州的名字組成的。元設福建行省。明設福建省至今。轄區古為閩越族聚居地,故簡稱「閩」。一說因境內有閩江,故簡稱「閩」。
13、江西省(贛)
唐代設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設江南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後皆設江西省。
因贛江縱貫全省,故簡稱「贛」。
14、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設湖南節度使,始出現湖南一名。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明兩代設湖南道。清代設置湖南省。
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
15、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簡稱「鄂」。
16、廣東省(粵)
宋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由此出現廣東一名。元設廣東道。明設廣東省。
轄區漢初為南粵之地,故簡稱「粵」。
17、台灣省(台)
台灣一名源於西拉雅族的台窩灣支族。台灣在秦漢時稱「東鯷」。三國時稱「東夷」。元時稱「瑠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一名。清光緒11年(1885年)設台灣省。
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
18、海南省(瓊)
因其位於南中國海域,境內最大島嶼又稱海南島,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
因秦以後稱這一帶為瓊台、瓊州或瓊崖,故簡稱「瓊」。
19、甘肅省(甘或隴)
甘肅一名始於11世紀西夏王朝設置的十二監軍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張掖縣),轄甘州、肅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組成甘肅。元設甘肅行省,明代並入陝西省,清代恢復省治。
取全稱中的「甘」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西夏時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簡稱「甘」。
由於甘、陝兩省間有隴山,甘肅古時別稱隴西,故又簡稱「隴」。
20、陝西省(陝或秦)
陝西一名,源於周代周、召二公「分陝而治」,今陝縣張汴塬一帶古稱陝塬,當時的陝西就是陝塬以西的涇渭平原。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設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清設陝西省。
取全稱中的「陝」字作為簡稱。
又因轄區春秋時為秦國地,故又簡稱「秦」。
21、四川省(川或蜀)
轄區秦時設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又分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宋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時合並四路,設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為簡稱。
又因轄區西部古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22、貴州省(貴或黔)
宋代以前設矩州,因當地語音「貴」「矩」難分,故也寫做貴州,元初正式命名為貴州。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設貴州省。
取全稱中的「貴」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貴山,故簡稱「貴」。
轄區東北部秦時屬黔中郡,唐屬黔中道,故又簡稱「黔」。一說認為境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故簡稱「黔」。
23、雲南省(雲或滇)
因在雲嶺以南,故名雲南。西漢時設雲南縣。三國蜀漢時設雲南郡。元設雲南行省。明設雲南布政使司。清設雲南省。
取全稱中的「雲」字作為簡稱。
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帶,屬戰國時滇國地,故又簡稱「滇」。一說因境內有滇池,故簡稱「滇」。
綜上所述,省級行政區名稱的命名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地理位置命名:如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湖南、西藏、海南、陝西、雲南、江西、廣東、廣西等。
二、古代官府名稱或轄區名稱命名:如安徽、甘肅、江蘇、福建、四川等。
三、賦予一定紀念意義的命名:如重慶、天津、新疆、寧夏、遼寧等。
四、以境內中心城鎮命名:如吉林、上海、北京等。
五、以境內河湖名稱命名:如浙江、青海、黑龍江等。
六、與民族名稱相關的命名:如內蒙古、台灣等。
七、其他:如貴州、香港、澳門等。
簡稱的命名,大致可歸納為:
一、以歷史名稱命名:如滬、渝、桂、冀、晉、魯、豫、鄂、粵、瓊、秦、蜀等。
二、以境內河湖山脈名稱命名:如贛、湘、貴、浙、隴等。
三、以全稱中的一或多個字代替。
四、綜合上述幾類情況命名:如閩、皖、黔、滇、黑、遼、青、藏、甘等。
⑤ 文梁村在什麼地方
文梁村,地處復桂中座落北回歸制線,隸屬廣西上林縣白圩鎮。
文梁系白圩鎮乃至上林縣聞名的農業大村,村民近2000人,分6個生產隊。這里土地廣袤且肥沃,地理位置獨特,春冬氣候宜人,夏秋日照時間長適合農作物生長。出產大米米質松軟可口,香而不膩。全村耕地面積三千餘畝,水塘面積近千畝。其中稻田面積超過兩千畝。結合發達的水利灌溉系統,這里盛產優質水稻、糖蔗以及各種生鮮水產。長期以來,一直是白圩鎮優質水稻種植示範基地,在該鎮對外輸出優質大米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⑥ 合村並居的簡介
山東省的農村建設一直走在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列。早在2001年山專東省人民政府出台的關於規范屬「小城鎮建設」的第47號文件里就對「合村並點」進行了說明。2008年開始實施合村並點試點的德州市認為,長期以來存在的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帶來的「三高兩難」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不改變傳統農村治理結構,就很難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三高是什麼?一是村級組織運轉成本高,基層負擔重。按每村年平均5000元計算,僅全市財政承擔的村級工資費用就近4000萬元。二是空心村比例高,土地浪費嚴重。全市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達257平方米,高出國家標准107平方米,空心村比例達80%,有的村莊房屋空置率高達50%。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公共服務水平低。醫院、學校、超市等基礎設施,因村莊過於分散而低水平重復建設,國家的扶持資金分散到各村,就像撒胡椒面,收效甚微。
兩難又是什麼?一是村級管理水平低,帶領群眾增收致富難。許多村選不出黨支部書記,有的村就是「矬子里拔將軍」。二是民主管理難。大家族在村中的人口比例多,家庭宗派治村的痼疾難以割除。
⑦ 良渚文化村秋荷坊,地理位置怎麼樣
「良渚文化村」位於杭州市西北部良渚組團核心區,距離杭州市中心16公里,距離良渚遺址保護區2公里。既緊靠著名的文化遺址,又有距杭州市區中心最近的丘陵綠地和水網平原相結合的生態環境。區內能明顯地看到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普通聚落這種級差式的聚落結構,以及像莫角山這樣的大型城址,匯觀山、反山、瑤山這類出土大量精美王器的祭壇墓地,塘山這類大型城市防護工程的土垣遺址。良渚遺址現有遺址點119處,其中包括宮殿、祭壇、墓地、工場、農耕區、土垣、城址、村落各類遺存。其原始地理環境和遺址保存的完整性、密集度全世界罕見,是今天研究和探討東方文明起源的重要對象,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別的重要性。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以原創、首創、獨創外拓為特徵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不僅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而且對當今世界仍具有極大的教育和啟發意義,值得全人類保存和借鑒。反山、瑤山遺址的發掘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匯觀山遺址和莫角山遺址被評為」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9年,國家文物局明確提出了建設國家遺址公園的工作思路。2000年,浙江省確立了」以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為目標,以建設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為中心」的遺址保護方針。2002年,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委託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編制《良渚國家遺址公園項目建議書》
遺址
和《良渚國家遺址公園規劃》,計劃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遺址展示區基本成型,再通過若干年的努力,將良諸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成為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史前文化展示園區遺址1遺址現場展示區以良渚遺址不可移動文物的現場展示為目標。通過展示遺址的現狀與環境,顯示中國長江流域史前文化形象。莫角山(反山)台城宮殿展示:部分復原莫角山遺址宮殿群和反山顯貴者墓葬遺址,展示早期·城塘山土垣展示:展示早期水文地理、水利灌溉技術或軍事防禦體系、軍事斗爭,以及人口、社會剩餘勞動、部落或早期國家關系等。祭祀與原始宗教文化展示:以瑤山、匯觀山、文家山祭壇墓葬復合遺址為主,展示中國最早的系統化祭祀儀、葬制、天(太陽)人關系等。原始村落展示:以廟前、姚家墩等遺址為重點,再現早期村落形態。展示早期定居生活方式、村落規劃、生活設施結構、」村民」關系等。原始在耕展示:展示早期生活資源分布、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特徵、大型犁耕與生產率的變更、早期田園景緻等。原始手工業與貿易展示:再現原始制陶、琢玉、髹漆、絲織業方式、早期貿易的發生等。原始生態展示:展示古氣候及其生戀環境、復原涅地和早期人居環境等。2遺址博物館區良渚聖地座落於」中國良諸文化村內,建設有良渚文化博物館.形成集展示、教學、研究、信息交流為一體的國際性學術中心。是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的導入及遊客中心,為」中國良渚文化村」的主要子項目之一。
⑧ 西港村的地理位置
德清縣禹越鎮西港村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杭嘉湖平原的北端。是禹越鎮的西大門,與德清縣的新安鎮隔河相鄰,南面與經濟高速發展的餘杭區接壤,北與棲豐村交界。
⑨ 江夏區的地理位置
江夏區位於江漢平原向鄂南丘陵過渡地段,中部高,西靠長江,東向湖區緩斜,以第四系紅色粘土組成的網狀平原為主,其兩側為平坦的沖積平原,東側為梁子湖底地。三種地貌形體基本平。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區境北部,呈東西向帶狀,橫刻在網狀平原和沖積平原之中。江夏區東部和西部為濱湖平原,地面高程約20~40米,中部和北部有成片海拔150米左右的崗丘。境內有大小山體118座,其中海拔在100米以上的有52座,八分山海拔272.3米,是區境內最高點。
地貌按成因類型可分為三大類。堆積地形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區境的沿江沿湖地區。剝蝕堆積地形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岡狀平原,主要分布於區境中部,即長江三級階地,高程為30~40米,高差為15~25米,坡度6~7米,構造剝蝕地形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丘陵,分布於紙坊、金口、烏龍泉、鳳凰山、黃龍山等地,質地由古生界頁岩、石英砂岩、硅質岩、灰岩等組成,高程為100~272米,呈東西向長條狀分布。 2004—2006年,江夏區連續3年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先進縣(區)行列,並在2008-2012年連續5年獲得湖北省縣區級綜合經濟水平第一名。江夏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施」1+8」城市圈戰略,建設成為具有濱湖生態特色的武漢南部新區,形成」中國光谷」高新技術輻射基地,先進製造業轉移基地,現代都市農業基地,休閑度假旅遊觀光基地,力爭到2011年,財政收入達到20億元以上。
2008年完成江夏區生產總值162.2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49億元,比上年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77.63億元,比上年增長30.6%;第三產業增加值53.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1%。三次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34∶40.70∶35.96,調整為19.41∶47.86∶32.73。全區年末全區從業人數28.68萬人。 江夏區交通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縱貫南北,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武咸城際鐵路七月底交付使用,各等級公路網路遍布全區。
2012年,江夏區公路里程累計達306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16千米,一級公路163千米,二級公路304千米,三級公路112千米,四級公路2374千米。區內航道3條92.5千米。江夏區營運車輛擁有量達9442輛,比上年增長17.0%,其中,規模性貨運企業23家,營運貨車9120輛。全年完成貨運量1.0億噸,貨運周轉量35.6億噸每千米,增長13.5%。客運企業4家,客運車輛322輛,6407客座,開通線路16條。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1.2億人次,客運周轉量3.3億人每千米,增長11.0%。 2012年,江夏區有10個文體社團組織,文體團隊130個,業余文藝骨幹5200餘人。全年組織開展了十多次大型區級文體活動,全區各地組織文體活動達500餘場。江夏區五里界錦綉村文化共享工程基層點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示範點」;民俗舞蹈《龍鳳呈祥》入選「第三屆中國秧歌節」開幕式文藝晚會;江夏畫派中國畫研究院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舒安藠頭製作工藝》、《五里界界豆製作工藝》被市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鄭立國作品《長江萬里圖》、《黃河萬里圖》被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收藏。全區擁有文體產業及文體經營單位401家,從業人數3960人,資產8.6億,年總收入約6.3億元。
江夏赤壁說,記載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一書。此書是從長江上游往下游記載的。當記到江夏赤磯山附近江段時,書中雲:「江水左經百人山南,右經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江水東經大軍山南。」這段記載,斷定了詐魏武火燒赤壁的地理位置。 2008年,全區全年舉辦群眾性體育比賽72次,參加體育比賽運動員3280人,獲市以上體育比賽獎牌37枚,體育普及率為68%。
2012年,江夏區體育館擁有座位2449個,擁有全面健身體育場地總面積達60.8平方米,路徑場地面積14.3萬平方米,人平1.2平方米。全區成立有老年協會、棋類協會、信鴿協會、登山協會、釣魚協會。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590人,國家一級運動員1人。全區擁有體彩71家,彩票年收入4417萬元。 2012年,江夏區醫療機構共有361家,其中,局屬醫療衛生機構28家(醫直醫療衛生機構9家、鄉鎮街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13家、分院6家)。全區在職職工2182人,在職職工中衛生技術人員1761人,按學歷分類研究生19人、本科554人、專科742人、中專及高中371人、高中以下75人;按職稱分類高級技術職稱136人(正高職稱14人、副高職稱122人),中級技術職稱786人,初級技術職稱835人(師級職稱537人)。全區其他醫療機構333家(村衛生室258家、個體醫62家、廠礦醫務室5家、學校醫務室8家),共有醫務人員615人,其中:村醫492人、個體醫98人、廠礦醫17人、校醫8人。全區醫療機構編制床位數1357張,實有床位數1473張,每千人口擁有的床位數是2.3張。全年傳染病發病率為230.14人/10萬,免疫接種率為99%,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為100%。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1.8%。
⑩ 無錫的具體地理位置
無錫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東鄰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臨長江,中抱太湖,全市總面積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萬,其中市區面積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萬。現轄江陰、宜興兩個縣級市和崇安、南長、北塘、錫山、惠山、濱湖、新區七個區。
無錫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無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 小時左右,水美土肥,物產豐富,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無錫的市樹香樟,市花梅花、杜鵑,市歌《太湖美》。
無錫是江南歷史名城
無錫,別稱梁溪,是中國八大古文化區之一,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商末,周太王長子泰伯南奔,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鎮),建「勾吳」國。戰國時,楚春申君黃歇封於吳,都邑設無錫。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正式設無錫縣。1951年,分設無錫市和無錫縣,無錫市由江蘇省轄,無錫縣屬蘇州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轄江陰、無錫、宜興三縣。2001年,錫山市(原無錫縣)撤市建錫山、惠山兩區。無錫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孕育了眾多文化名人和藝術巨匠,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唐代大詩人李紳、元代大畫家倪瓚、明代旅遊家徐霞客,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現代有科學家周培源、錢偉長,經濟學家孫冶方、薛暮橋,國學大師錢鍾書,美術大師徐悲鴻,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等。目前無錫籍兩院院士有近70名,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近年來,無錫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大市目標,大力發展文化事業,人的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今後幾年,無錫將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全市文化綜合實力居於全省前列。
無錫是經濟中心城市
19世紀中期無錫已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也是聞名遐邇的「絲市」、「布碼頭」。20世紀初,無錫誕生了以榮氏家族為代表的一批工商業巨子,成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之一,獲得了「小上海」的美稱。七十年代初,無錫的鄉鎮工業在全國率先崛起。改革開放後,無錫的經濟總量始終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成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和13個較大城市之一。目前,無錫以約佔全國萬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6%的經濟總量。
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900億元,同比增長15%,人均生產總值超過5200美元,躍上了工業化進程的一個新台階;財政收入265億元,增長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93億元,增長66%;其中工業投入520億元,增長91%。近年來,私營個體經濟得到較快發展,2003年私營個體經濟完成增加值593.1億元,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到31.2%。無錫已經基本形成了以高檔紡織、特色冶金、機電、汽車零部件等為重點的五大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在工業總量中的比重超過50%;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等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總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形成了以無錫小天鵝、錫柴、陽光、威孚、紅豆等為重點的規模企業。上市公司已達21家,全市上市公司總數和融資總額均列全國地級市首位。形成了以小天鵝洗衣機、協新呢絨、紅豆服裝等為重點的名牌產品,全市41隻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20%以上。
無錫是對外開放的先行區
1985年無錫就被批准為沿海開放城市,對外開放起步早、進展快,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無錫開放型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一批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無錫投資興業。 「日資高地」、「韓資板塊」、 「台資團隊」、「港資群體」競相涌現。2003年,全市協議注冊外資50億美元,到位注冊外資27億美元,新批超億美元項目15個,城市建設、服務業利用外資同比增長2倍以上。外貿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43億美元,增長47.6%,其中出口73.2億美元,增長42.4%,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占出口總額的59.8%和33.9%。全市已形成3個國家級開發區和5個省級開發區,利用外資約佔全市總量的3/4以上,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龍頭。據權威機構認定,無錫是「中國投資環境最優城市」、「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國最具發展前途」的城市之一。
無錫是著名旅遊勝地
無錫地處太湖之濱,集江、河、湖、泉、洞之美於一體,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薈萃,是全國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近年來,無錫加快構築大旅遊格局,努力打響「太湖」品牌。目前無錫、江陰、宜興都進入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有5個四A級景區和2個三A級景區。2003年全市接待境內外遊客1809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43.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180億元。
無錫猶如太湖之濱一顆璀燦的明珠,著名的旅遊勝地美不勝收。碧波盪漾太湖水,悠悠流淌古運河,太湖佳絕、人文薈萃,濃縮成「無錫旅遊十八景」: 黿渚春濤、寄暢清韻、靈山勝境、錫山晴雲、中視影城、運河古風、二泉映月、泰伯遺跡、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煙綠、鵝鼻攬江、梅園香雪、宜興竹海、薛家花園、太湖仙島、東林書院、龍頭馬跡等。
2003年,無錫獲「國家園林城市」光榮稱號。
無錫是區域性交通樞紐
境內京滬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滬宜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縱橫交錯,是上海到成都、黑龍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條高速公路的交匯點,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節點。京杭大運河在無錫穿城而過。江陰港是長江出海口的重要換裝港之一。隨著無錫機場的通航,寧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滬高速鐵路的建設,無錫的交通樞紐地位將更為明顯。近年來,無錫按照「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總體思路,加大了城市化推進力度,全市城市化水平2003年已超過60%。自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重點發展的特大城市之後,無錫市迅速掀起了新一輪城市建設的熱潮。2001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了錫山市,進行了城區行政區劃調整,擴大了城區面積,並構畫了由主城、副城、衛星城組成的開放型、組團式城市發展規劃,提出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奮斗目標,力爭三年內投入200億元資金,實施十大建設工程,使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50平方公里,形成現代化特大城市、山水城市、湖濱城市的基本框架和形象風貌。
無錫的明天更美好
新世紀初,是無錫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歷史時期,無錫市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和示範區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實施步驟已經明確。主要設想是,到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凈增1000億元,達到2600億元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00美元左右;財政收入翻一番,達400億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0%和6%以上。到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富裕程度達到或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省內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把無錫建設成為一個「大而強、富而美」的現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