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
⑴ 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包括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們是自然地理環境四種基本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種自然地理動態的物質體系。
陽光和氣候是重復的。
⑵ 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並不斷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推動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
⑶ 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五大自然地理要內素之間:
1、總是容力求整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2、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
3、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
4、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即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是由多個地理要素變化共同組成的.
5、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相應改變.
⑷ 哈尼梯田這個環境中有哪些環境要素
元陽梯田位於雲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傑作。元陽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元陽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7萬畝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2013年(癸巳年)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5處世界遺產,使中國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遺產國,僅次於義大利。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1/3。為了增加糧食生產,很久以前勞動人民就在改造不利於農業生產的地形,將坡地修築成梯田,形成層層平地進行耕作。梯田在我國東部丘陵、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地區廣泛分布,其中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境內的「哈尼梯田」堪稱世界梯田奇觀,已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注。 一、位置 「哈尼梯田」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雲南哀牢山南段,元江南岸,包括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全部鑲嵌在海拔600米~2000米之間的山坡上,時隱時現,規模宏大。 哈尼族是我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少數民族之一,居於我國西南的元江(紅河)、把邊江、瀾滄江流域的哀牢山、無量山和愛尼山地域。哀牢山梯田是居住在該地區的多個民族(哈尼、彝、漢、傣、壯、苗、瑤、拉祜等)共同勞動的結晶,但正如《哈尼族簡史》所說:「雲南多數的山居民族都能開墾梯田,但所墾台數之多,技術之精,則當首推元江南岸的哈尼族……」。從各少數民族耕山修田的技術來看,只有哀牢山下段哈尼族的梯田達到「殊為精好」的水平。因其開拓者的緣故,這里約4.7萬公頃的梯田就被稱為「哈尼梯田」。 二、特點 哀牢山地形崎嶇,這些梯田既不同於印加、菲律賓梯田,也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梯田,其突出的特點有: 1.面積大,海拔高,主要位於山體中部 哈尼梯田約4.7萬公頃,核心區元陽縣境內就有約1.13萬公頃之多,佔耕地面積的53.1%。西南少數民族雖共居一山,但各個民族大致來說是按照海拔高低分層而居。海拔144米~600米為河壩地區,為傣族居住;600米~1000米稱為峽谷區,為壯族居住;1000米~1400米稱為下半山區,多為彝族居住;1400米~2000米為上半山區,為哈尼族居住,由此以上為高山區,多為苗族居住,因而,哈尼族的梯田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2000米的上半山區。 2.地形坡度大,梯級多 西南地區,山高谷深,多為深切割中山地類型,地形呈V字形發育,從江邊河壩到高山峻嶺,海拔落差極大,梯田也因勢就坡,坡大坡緩開大田,坡小坡陡開小田,大到十幾畝,小到如桌面大小。一般而言,坡度大於18°就不利於發展種植業,而哈尼梯田坡度在15°~75°之間。以元陽梯田為例,坡度15°~25°的有約441.2公頃,25°~75°的有約137.6公頃;在馬街鄉登雲、鳩媽、丫多梯田,15°~25°的也在約75.9公頃,25°~75°的有約226.6公頃。這些數字說明了元陽哈尼梯田壯觀與險峻的程度。以一坡而論,少則上百級,最高級數達3000~5000級,一層一層朝著天際陳鋪。而聞名於世的印加梯田不過800多級。 3.種植作物以水稻為主 哈尼人在哀牢山區紮根繁衍後,隨著人口的增多,生產糧食一直是當地人獲取生活條件的惟一方式,水稻產量高,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在人們的墾殖中,半個世紀前元陽縣梯田水稻,一般畝產就可達100千克~150千克,高的可達300千克。在「地無三尺平」、「天平嶺自雄」的哀牢山,稻作農耕的生產水平已經與內地平壩地區相當。元陽在雲南成為一個主產糧縣,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向外地調出大批糧食,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4.歷史悠久,梯田布局呈良性的生態循環 公元12世紀,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在游歷梯田美景後寫道:「仰坡嶺坂之上,溝壑之間,漫山遍野皆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這篇游記,使這種新稻田形式,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稱。 在哈尼人居住的山坡,每個村寨上方,都森林茂密,提供著水利、用材、薪炭之源,村寨下方千百級梯田生產糧食;村寨由蘑菇狀寨房組合成安度人生的居所;加上江河蒸騰、森林儲蓄而成的高山天然綠色水庫,被文化生態學家盛贊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生態系統。 三、哈尼梯田奇觀形成的自然因素 1.地形 雲南有94%的面積為山地,核心區元陽縣則100%的土地是崇山峻嶺,這里億萬年來受元江、藤條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凸起兩側低下,山地連綿,地形呈V字形發育,不易耕作。為了生產糧食,必須對當地地形進行改造,這是哈尼梯田形成的重要基礎。 2.氣候 這里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但因高差較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河壩峽谷因酷熱乾旱素稱「乾熱河谷區」,高山區因低溫、降水量大稱為「陰濕高寒區」,哈尼族居住的海拔1400米~2000米為上半山區(2000米以上水稻很難生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3000毫米),年均溫在15℃左右,年日照1670小時,植被介於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之間,非常適合水稻生產,因而在元江南岸哈尼族地區形成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稻作梯田。 3.水源 種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哀牢山河壩區蒸發旺盛,水汽隨熱氣團層層上升,在高山區遇到冷氣團而冷卻凝聚成濃霧和充沛的降水。 由於植被的垂直變化,哀牢山形成大面積的高山森林,這既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又有巨大的貯水作用,還有強大的蒸騰作用。森林中有無數泉、溪、瀑、潭、河。境內以元江、藤條江兩大幹流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條,水資源總量26.9億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1.47億立方米,是所有水源的總源頭,也是梯田稻作的命脈。 四、哈尼梯田奇觀形成的人文因素 1.歷史上的修田和種植習俗 哈尼族自古以來就有耕種梯田的傳統,據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記載,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後為躲戰亂,唐代定居元江南岸哀牢山區,據唐代樊綽所著《蠻書·雲南省內特產》描述「蠻治山田,殊為精好」,證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雖然哈尼、彝、漢、壯、傣、苗、瑤等民族共居一山,但因居於不適合水稻生長的高度,或因文化傳統除哈尼族外而少有水稻種植。 2.科學合理的管理 在這樣坡度大的山區,如果沒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所開之田會前功盡棄。哈尼人以樹為守護神,將林木細分為神樹林、村寨林、水源林,這些樹林決不允許破壞,一旦有人違規,懲罰嚴厲。數個世紀以來,哈尼人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他們的「森林-水源-梯田」系統。 在灌溉上,也有一套嚴密有效的用水制度,從開溝挖渠、用工投入,到溝權所屬、水量分配、溝渠管理和維修等等,無不精心經營。 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優勢,發明了「沖肥法」。每個村寨都挖有一至數個公用積肥塘,牛馬牲畜的糞便污水貯存於內,經年累月,漚得烏黑發臭,成為高效農家肥,春耕時節挖開塘口,從大溝中放水將其沖入田中。也因此保持了哀牢山水、土、肥、田自然生態的完整,在今天看來,堪稱生態農業的典範。 但是,在這樣的地形區,惟一不足的是,由於山高嶺峻,出門就要爬坡上坎,其勞動強度和難度比平壩地區要大許多倍。因此,「哈尼梯田」更加突現哈尼人的勤勞、智慧。它是哈尼族人民與哀牢山大自然相和諧、互促互補的、天人合一的人類大創造,是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
⑸ 紅河哈尼梯田的地理環境
元陽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壯麗和獨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所造成的。元陽位於雲南省南部,而雲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從滇西北的中甸、麗江經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納、紅河、文山,海拔漸漸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區常年無夏的寒溫帶、寒帶氣候類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區全年無冬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類型。
從滇西北到滇南,隨著海拔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降雨量也越來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降雨量竟達到年均1397.6mm,相應的稻作農耕越來越密集,旱地耕作越來越減少。
元陽的地貌特徵是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多為切割中山地類型,即縣內眾山在億萬年中被紅河、藤條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兩側低下,地形呈「V」形發育,高下之間,壯觀異常。境內最低海拔為144米,最高海拔為2939.6米,海拔高差2795.6米。縣內氣候多屬亞熱帶季風類型,但因地形復雜差懸 元陽縣共居一山的七個民族大致說來是按海拔高低分層而居的,海拔144米到600米的河壩區,多為傣族居住;600米到1000米的峽谷。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時,非常適宜水稻生長,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際進入此地區就已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在此1200多年間,哈尼族傾注了數十代人的心力,發揮了驚人的智慧和勇毅墾殖梯田。
立體氣候突出。河壩區年均溫度25度,最高氣溫42度,高山區年均溫度11.6度,兩區溫差達13.4度。在由河壩經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區的行程中,要經歷熱帶、溫帶、寒帶的變化,正所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河壩峽谷因其酷熱乾旱素稱「乾熱河谷區」,高山區因低溫降雨量大稱為「陰濕高寒區」。河壩區蒸發量大,高山區雲霧密度大、降雨豐富。低緯度乾熱河谷區常年出現的高溫使江河之水大量蒸發(如南沙地區最大蒸發量1995年竟達2306.5mm)。巨量水蒸汽隨著熱氣團層層上升,在高山「陰濕高寒區」受到冷氣團的冷卻和壓迫,形成元陽年均霧期180天和年均降雨量1397.6mm的狀況,這也是為什麼元陽上半山地區終年大霧籠罩,降雨極其豐富,雲海格外神奇壯麗的原因。 從滇西北的怒江、瀾滄江、長江水繫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來越發達,並最終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區形成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梯田稻作區的地理構成環境。
哈尼族等民族在大山上挖築了成百上千條水溝乾渠,已建成骨幹溝渠4653條,其中,灌溉面積達50畝以上的有662條。條條溝渠如銀色的腰帶,將座座大山緊緊纏繞,大大小小溝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數截入溝內,這樣就解決了梯田稻作的命脈——水利問題。
⑹ 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
元陽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壯麗和獨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所造成的。元陽位於雲南省南部,而雲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從滇西北的中甸、麗江經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納、紅河、文山,海拔漸漸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區常年無夏的寒溫帶、寒帶氣候類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區全年無冬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類型。從滇西北到滇南,隨著海拔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降雨量也越來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降雨量竟達到年均1397.6mm,相應的稻作農耕越來越密集,旱地耕作越來越減少。這就使從滇西北的怒江、瀾滄江、長江水繫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來越發達,並最終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區形成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梯田稻作區的地理構成環境。其次,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也決定了元陽哈尼梯田必然形成為最壯麗、獨特的奇觀。元陽的地貌特徵是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多為切割中山地類型,即縣內眾山在億萬年中被紅河、藤條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兩側低下,鳥瞰全境,山地連綿,層巒疊嶂,地形呈「V」形發育,高下之間,壯觀異常。境內最低海拔為144米,最高海拔為2939.6米,海拔高差2795.6米。縣內氣候多屬亞熱帶季風類型,但因地形復雜差懸殊,立體氣候突出。河壩區年均溫度25度,最高氣溫42度,高山區年均溫度11.6度,兩區溫差達13.4度。在由河壩經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區的行程中,要經歷熱帶、溫帶、寒帶的變化,正所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河壩峽谷因其酷熱乾旱素稱「乾熱河谷區」,高山區因低溫降雨量大稱為「陰濕高寒區」。河壩區蒸發量大,高山區雲霧密度大、降雨豐富。境內以紅河、藤條江兩大幹流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條,總長700餘公里,水資源總量為26.9億立方米,地表為20.81億立方米,地下水6.09億立方米,可利用1.47億立方米,這些江河就是元陽所有水源的總源頭。低緯度乾熱河谷區常年出現的高溫使江河之水大量蒸發(如南沙地區最大蒸發量1995年竟達2306.5mm)。巨量水蒸汽隨著熱氣團層層上升,在高山「陰濕高寒區」受到冷氣團的冷卻和壓迫,形成元陽年均霧期180天和年均降雨量1397.6mm的狀況,這也是為什麼元陽上半山地區終年大霧籠罩,降雨極其豐富,雲海格處神奇壯麗的原因。
⑺ 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存在什麼關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內關系:
1、總是力求整容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2、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
3、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
(7)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擴展閱讀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特徵對生產、生活的警示意義:
1、警示
從空間上看,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客觀現實;從時間上看,自然地理環境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因此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必須考慮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否則會使環境因子發生一系列的異常,造成各種各樣的災害。
如對沙塵暴的長期研究表明,正是由於農牧過渡地區盲目開墾草原,破壞了植被,加上地表土層疏鬆和強勁的冬季風影響,導致我國西北、華北地區沙塵暴天氣發生頻率增加。
⑻ 自然地理環境 和 地理要素分別包括那些
自然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氣溫、降水、熱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地理環境:自然和人文。
⑼ 哈尼族梯田文化形成的原因
哈尼梯田奇觀形成的自然因素
1.地形
雲南有94%的面積為山地,核心區元陽縣則100%的土地是崇山峻嶺,這里億萬年來受元江、藤條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凸起兩側低下,山地連綿,地形呈V字形發育,不易耕作。為了生產糧食,必須對當地地形進行改造,這是哈尼梯田形成的重要基礎。
2.氣候
這里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但因高差較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河壩峽谷因酷熱乾旱素稱「乾熱河谷區」,高山區因低溫、降水量大稱為「陰濕高寒區」,哈尼族居住的海拔1400米~2000米為上半山區(2000米以上水稻很難生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3000毫米),年均溫在15℃左右,年日照1670小時,植被介於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之間,非常適合水稻生產,因而在元江南岸哈尼族地區形成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稻作梯田。
3.水源
種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哀牢山河壩區蒸發旺盛,水汽隨熱氣團層層上升,在高山區遇到冷氣團而冷卻凝聚成濃霧和充沛的降水。
由於植被的垂直變化,哀牢山形成大面積的高山森林,這既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又有巨大的貯水作用,還有強大的蒸騰作用。森林中有無數泉、溪、瀑、潭、河。境內以元江、藤條江兩大幹流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條,水資源總量26.9億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1.47億立方米,是所有水源的總源頭,也是梯田稻作的命脈。
哈尼梯田奇觀形成的人文因素
1.歷史上的修田和種植習俗
哈尼族自古以來就有耕種梯田的傳統,據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記載,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後為躲戰亂,唐代定居元江南岸哀牢山區,據唐代樊綽所著《蠻書·雲南省內特產》描述「蠻治山田,殊為精好」,證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雖然哈尼、彝、漢、壯、傣、苗、瑤等民族共居一山,但因居於不適合水稻生長的高度,或因文化傳統除哈尼族外而少有水稻種植。
2.科學合理的管理
在這樣坡度大的山區,如果沒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所開之田會前功盡棄。哈尼人以樹為守護神,將林木細分為神樹林、村寨林、水源林,這些樹林決不允許破壞,一旦有人違規,懲罰嚴厲。數個世紀以來,哈尼人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他們的「森林-水源-梯田」系統。
在灌溉上,也有一套嚴密有效的用水制度,從開溝挖渠、用工投入,到溝權所屬、水量分配、溝渠管理和維修等等,無不精心經營。
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優勢,發明了「沖肥法」。每個村寨都挖有一至數個公用積肥塘,牛馬牲畜的糞便污水貯存於內,經年累月,漚得烏黑發臭,成為高效農家肥,春耕時節挖開塘口,從大溝中放水將其沖入田中。也因此保持了哀牢山水、土、肥、田自然生態的完整,在今天看來,堪稱生態農業的典範。
但是,在這樣的地形區,惟一不足的是,由於山高嶺峻,出門就要爬坡上坎,其勞動強度和難度比平壩地區要大許多倍。因此,「哈尼梯田」更加突現哈尼人的勤勞、智慧。它是哈尼族人民與哀牢山大自然相和諧、互促互補的、天人合一的人類大創造,是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
⑽ 哈尼梯田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1、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也決定了元陽哈尼梯田必然形成為最壯麗、獨特的奇觀。元陽的地貌特徵是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多為切割中山地類型,即縣內眾山在億萬年中被紅河、藤條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兩側低下,鳥瞰全境,山地連綿,層巒疊嶂,地形呈「V」形發育,高下之間,壯觀異常。
2、元陽地處亞熱帶和溫帶,是哀牢山夾縫中的一座縣城。元陽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壯麗和獨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所造成的。
元陽位於雲南省南部,而雲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從滇西北的中甸、麗江經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納、紅河、文山,海拔漸漸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區常年無夏的寒溫帶、寒帶氣候類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區全年無冬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類型。
3、人文因素。全縣有63958.4公頃森林,其中東西觀音山有18167.6公頃原始森林,分布各山各嶺的原始和次生林森林尚有45790.8公頃,這些森林構成了巨大的天然綠色水庫,它們涵養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無數條小溪、清泉、瀑布和龍潭,提供了全縣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正所謂「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10)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擴展閱讀
元陽有哈尼族、瑤族、苗族、傣族、壯族、彝族等民族。民族風情非常濃郁。在縣城的街上就可以看到趕街的少數民族的人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很有味道。但最好的欣賞民族風情的地方就是鄉下的街子。老勐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在那裡以苗,彝,瑤,哈尼為主,一到趕街日,山民們就盛裝出門。
街上商品琳琅滿目,有牲畜,生產資料,民族手工藝品,日常用品,農副產品,風味小吃等。這時候攝影是最佳時機。還有很多類似的街子。在三叔客棧打聽一下哪裡有趕街日以方便計劃。
節日太多,如火把節,三月街等。但最有特色的是哈播等地的長街宴,村子裡每家每戶准備好豐盛的食品,然後擺上沿街擺放的長桌,全村一起分享,外來的客人也可以一起吃。長度可達幾百米的大宴會,場面非常壯觀,這是在正月間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