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蒙古地理環境音樂文化

蒙古地理環境音樂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2-14 03:48:52

1. 蒙古音樂的特點

蒙古民族音樂基本上是以不帶半音的五聲音階構成,其五階中每個音皆可作為調式主音。以徵音和羽音作主音的調式更為常見。曲調起伏較大,常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較寬,一首歌曲常常包含十四、五度,給人以遼闊、奔放的感覺,表現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徵。

演唱方法為真假嗓分別使用,並且由於定調較高,更顯得音調高亢、嘹亮、富有變化。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緩的長音時加入一些裝飾音或裝飾性的顫音,以造成活潑的情緒或委婉的風格,並往往以長音後的短小上滑音結束句,使曲調柔和圓潤。

此外,在蒙古還有一種叫做"潮爾"的演唱方法,就是"呼麥"。這種方法是利用口腔內的空氣振動聲帶產生共鳴,並巧妙地調節舌尖的空隙,從基音中選擇它所包含的不同的泛音,於是形成在持續低音的基礎上,不斷地產生高音區的曲調。

使用這種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聽到一個人同時發出兩種聲音,即高音區的曲調和低音區的持續音。不過這種方法大部分是由兩部分人來演唱,即幾個人唱持續低音,一個人唱高音曲調。


(1)蒙古地理環境音樂文化擴展閱讀:

蒙古音樂的發展歷程

隋唐時期,蒙古人的祖先生活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額爾古納河流域,以狩獵和採集為生。作為狩獵民族的音樂,其基本風格為」古短調「。

公元840年,蒙古高原上的民族格局發生了大變動。回鶻汗國被來自北方的黠戛斯人擊潰,回鶻人離開蒙古高原中心地帶,向西向大舉南遷徙。

解放後,居於社會頂端的王公貴族和寺院高層喇嘛退出了歷史舞台,牧主富戶和普通牧民以嶄新的方式形成新的社會關系。新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以及新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蒙古族長調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生活結構發生改變。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藉助較為寬松的政治經濟環境,長調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復。傳統生活方式在民間社會開始恢復,牧民開始唱學長調,不少文藝團體引進優秀民間歌手來充實專業舞台,一些高等藝術院校也開設了長調專業。

2. 蒙古族的音樂特點是什麼

多為單純五聲音階,很少使用音階外音。羽調式、徵調式為主,宮調回式、商調式次之。答蒙古族民歌的旋法最富特色或曰帶根本性的特點,是拋物線型旋律線。另一蒙古族民歌特色旋法是甩音裝飾。在基本音的上方或下方以大二度或大、小三度作倚音裝飾也是蒙古族民歌特色旋法。蒙古族民歌唱法最富特色的就是蒙古語稱為「諾古拉」的裝飾技巧。「諾古拉」,為漢語有顫音的意思,效果類似於馬頭琴的潤腔。

3. 蒙古族音樂的特點

其音樂特點為曲調簡潔,裝飾音較少,旋律線起伏不大,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徵內。

節奏規范多採用單一節容拍,曲式多為對稱的方整性結構。除大量上、下句樂段結構之外,也有三句、四句、五句乃至更多樂句所構成的復雜曲式。

歌詞多為四句一段,形成分節歌形式,在不同音韻步上反復疊唱。簡單易學,老少皆宜,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其實網路里有,解釋的也沒問題,我貼過來你看一下吧,詳情見參考資料)

4. 蒙古族音樂特點的由來

右邊相抄關問題里復制的:襲
蒙古族長調是一種獨特的演唱形式,以優美舒緩的旋律和雄渾壯闊的格調構成深邃的意境,無愧為蒙古族音樂之魂。但是,蒙古族長調的演唱方法至今仍處於自然的摸索階段,沒有形成系統的、科學的演唱方法教學理論體系,探索蒙古族長調的科學演唱方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蒙古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自己輝煌的文明,並以能歌善舞而著稱於世。蒙古族長調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語言述說著這個民族的歷史,演繹著這個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跡。千百年來,草原上的人們用長調歌唱生活,贊美自然,抒發胸懷,祈祝未來。這個古老而又有時代特徵的音樂形式經過廣大的蒙古族民眾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傳唱至今。它已深深地紮根在人們的心中,那優美舒緩的旋律和雄渾壯闊的格調構成深邃的意境,無愧為蒙古族音樂之魂。

5. 蒙古音樂的介紹

蒙古音樂可以分為民間音樂、古典音樂、宗教與祭祀音樂三大類。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旋律優美、氣息寬闊、感情深沉、草原氣息濃厚。蒙古族音樂與游牧生活相聯系的民歌和說唱為主。有傳統的古老聖歌、贊歌、宴歌以及許多反映牧民生活的歌曲。蒙古民歌根據其音樂特點分為烏爾吐歌曲(即長調子歌曲)和烏火爾歌曲(即短調子歌曲)兩種。前者有著自由的節奏和悠長的氣息,速度緩慢,音域寬廣;後者則具有鮮明規整的節奏和輕快的速度。

6. 跪求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問題

古族四抄胡音樂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擦奏弦鳴樂器。主要流傳在中國北部地區的蒙古族、漢族中和蒙古國境內。一般作為說唱形式的伴奏樂器,現在也有合奏和獨奏。
蒙古族四胡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類。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於獨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渾厚、圓潤,擅長演奏抒情性樂曲,並主要為科爾沁民族說唱藝術烏力格爾和好來寶伴奏。它們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趕路》、《八音》、《阿斯爾》(以上為大四胡)、《莫德列馬》、《彎彎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為小四胡)等

7. 蒙古族音樂的精神實質

蒙古民族音樂基本上是以不帶半音的五聲音階構成,其五階中每個音皆可作為調式主音。以徵音和羽音作主音的調式更為常見。曲調起伏較大,常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較寬,一首歌曲常常包含十四、五度,給人以遼闊、奔放的感覺,表現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徵。演唱方法為真假嗓分別使用,並且由於定調較高,更顯得音調高亢、嘹亮、富有變化。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緩的長音時加入一些裝飾音或裝飾性的顫音,以造成活潑的情緒或委婉的風格,並往往以長音後的短小上滑音結束句,使曲調柔和圓潤。此外,在蒙古還有一種叫做"潮爾"的演唱方法,就是"呼麥"。這種方法是利用口腔內的空氣振動聲帶產生共鳴,並巧妙地調節舌尖的空隙,從基音中選擇它所包含的不同的泛音,於是形成在持續低音的基礎上,不斷地產生高音區的曲調。使用這種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聽到一個人同時發出兩種聲音,即高音區的曲調和低音區的持續音。不過這種方法大部分是由兩部分人來演唱,即幾個人唱持續低音,一個人唱高音曲調。
蒙古民族音樂的節奏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節奏比較清楚,常見的是二拍子或四拍子,雖有復合拍子,但其性質仍為二拍或四拍。另一類節奏則很不明顯,速度也較緩慢,實際上許多樂曲的節拍是不能用小節線來劃分的。即使以某種節拍劃分,其每拍的時值也不一定絕對相等,而且輕重拍的區分也不明顯。因此,可以說,蒙古民歌是一種"曲調性強、節奏性弱"的歌曲。蒙古常用的樂器是馬頭琴、火不思、四胡、三弦、蒙古箏、蒙古琵琶、胡笳、興隆笙以及笛子等。蒙古器樂的特點是柔和、安靜。上述樂器中馬頭琴是最有代表性的樂器,音色低沉柔美,音量不大,表現力豐富。除了為民歌與說唱伴奏外,還常用於獨奏與合奏;不僅演奏旋律,而且適宜於表現馬匹的奔跑與嘶叫。蒙古的器樂曲多半是民歌旋律的器樂化。

8. 各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文化,民族和宗教因素對音樂文化有哪些影響

1、地理環境。復如蒙古族長制調,適宜在空曠處演唱。
2、經濟,樂器從木質到銅質到金質,無論是工藝和材料都與經濟和科技水平有關。
3、民族,游牧民族使用的打多是弦樂,適合於馬背上彈奏。
管樂和敲擊樂主要是由農耕民族使用。
當然,隨著民族融合,這些樂器也融合了。
4、宗教,為了凸顯宗教的神秘和對神仙的崇敬,大量的音樂被創作出來,用於
祭祀活動

9. 探析蒙古族民歌及其音樂文化內涵

作為人類文化組成部分的蒙古族民歌,自然在許多方面與其他民族的民歌有著一定的共性特徵,又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而這一獨特正是我區音樂文化的優勢表現。

形態留存久遠蒙古族民歌與蒙古族歷史一樣久遠。

「蒙古高原遞相興起的諸游牧之族,音樂始終伴隨著他們的歷史。他們的悲歡離合、勝敗興衰往往寄託在音樂的語言之中。」在這些「音樂的語言」當中,唯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最貼近而直接,始終伴隨著一個民族歷史興衰的發展全程。

盡管蒙古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汲取融收了眾多民族的音樂財富,但卻始終不拋棄或淡化自身的本土音樂文化。恰恰相反,每一次音樂變革的結果總使本土音樂得到極大宏揚與發展。正是因為如此,使得許多古老的蒙古族音樂形式一直延續至今。在浩瀚的民歌海洋中,像蒙古族這樣遠古遺風民歌大量流傳至今的現象也屬罕見,這種現象對於現代音樂工作者無疑是天大的幸事。蒙古族人民在發展自身音樂文化的同時,也牢固地「堅守」其原始音樂文化形態的做法,似乎對我們是種啟示。

演唱方式獨特多數的蒙古族民歌,如果不熟悉的人單從樂譜上看,除有一些裝飾音化的標記外,似乎沒有過多的特別之處。但當真正聽到歌手現場演唱時,會使人大吃一驚而不相信所見到的樂譜。其中的奧妙即在於獨特的發聲方式與演唱技巧。

在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技巧體系中,「諾古拉」技巧最具代表性。「諾古拉」一詞為蒙古語「折回」、「彎轉」之意,漢譯一般為「波折音」之意,在音樂表現上有著獨特而濃郁的裝飾性色彩。

除「諾古拉」演唱技巧外,像長調民歌演唱技巧體系中的高腔技巧「柴如拉乎」(真聲)與「舒日嘎」(假聲)等,也使蒙古族民歌在歌唱音色、力度變化、虛實對比等方面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音色與富有穿透力的音質,似天籟之聲盪於草原與白雲之間,使曲調放射出五彩斑斕的光環,給人一種獨特的美感享受。

文化內涵豐厚一本蒙古族民歌集就是一冊蒙古族文化簡史。從原始狩獵時期狀況到草原游牧時期的生活,從政治、軍事、宗教信仰到民風民俗、生活現狀,在蒙古族的民歌中均有記載。如將不同時期的民歌視為「點」,將會連成一條輪廓清晰的蒙古族歷史概況的「線」。從誕生於游牧民族中的英雄史詩《格薩爾》、《江格爾》,到蒙古族第一部歷史巨著《蒙古秘史》的問世,都未離開過民歌的影響,《蒙古秘史》中民歌詞風的語言格律韻味足以證實這一點。

蒙古族民歌是北方草原文化中的「活化石」,蒙古族的文化載體可說主要依賴於民歌。這種民歌反映社會生活層面之廣、蘊含情感層次之豐、包容萬象之全實屬世界罕有。

情感內向抒情蒙古族民間有許多這樣的諺語:「牙齒掉了咽到肚裡,胳膊斷了藏在袖裡。」這種內傾性格也體現在蒙古族民歌乃至整個藝術審美觀念上。

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一般都有「驍勇善戰,粗獷豪放」的認識,卻很少了解其「情感細膩,善良多憂」的另一面。如果將粗獷豪放視為外在性格,那善良多憂則是內在性格,這一陰一陽恰好形成互補。這種內在性格更多的是表現在蒙古民族的音樂藝術中,因此,就不難理解蒙古族民歌的「慢多快少,憂多樂少」的表象,而「長調」歌種的內在抒情性表達方式的形成也就有了必然性。

這種情感內傾的民族性格不僅表現在民歌旋律形態的表象上,還體現在歌曲內容的深刻寓意中。這一點可在「潮林哆」、「宴歌」、「思鄉曲」等長調體裁的民歌中得到清楚的認識。歌曲內容深刻性與音樂形態抒情性的完美結合,才使蒙古族內傾情感在民歌中得以藝術化地呈現出來。「長調」民歌更善於內傾情感的表現與發揮,甚至已達到了淋漓盡致之程度。
望採納。

10. 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的音樂文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蒙古族的傳統音樂可分為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三大類
別。蒙W族民間音樂按音樂體裁又可以分為民間民歌、民間器樂與樂 宗教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五種。維吾爾族傳統音樂包括民
間音樂、木卡姆、宗教音樂三大類別:維吾爾族的傳統
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民間樂器、歌舞音樂、說吧音樂四部分。

蒙古族民間歌ill丨是其傳統音樂中豐富、且流傳坡廣的民間音樂
形式。由於蒙古族居住地域的遼闊、民族支系的龐雜等原因.使得其
民間歌較少又統一的稱謂。但歷史以來.蒙心族多依據ft己對民歌
的詮釋理解並命名歌名。總的餚.蒙W族民歌按「音樂內容或性質」
分為「閣林•道」(在重大場合吧頌的長調歌及有部分宗教信仰內
容的「禮儀歌」。)和「育林•道」(指長調之外近似短調風格的
「其它歌」。)兩大類別類:依「題材內容」可分為狩獵歌、牧歌、
贊歌、思鄉、禮俗歌、短歌、敘事歌、搖兒歌和兒歌:按「音樂特
點」又被分為長調(烏日閹道)、短調(寶格尼道)、混合調(W斯日格道)、
宣敘調(亞日亞道)等四種:如再按照「音樂色彩區」又可被反為巴爾
虎一布里亞特、科爾沁一喀爾沁.察哈爾一錫林郭勒.鄂爾多
斯和衛拉特一阿拉善。按此以敁為常見的•音樂特點」分類法為准。
維吾爾族民間歌內容豐富.數景眾多。就其功能而言.可分為愛情
歌、習俗歌、歷史歌、勞動歌四種。其中又以前兩種敁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