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崇明島地理環境特徵

崇明島地理環境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14 03:26:31

❶ 崇明島的有利因素是什麼,不利因素呢

崇明島成為生態旅遊島的有利條件為以下兩點:

【1】崇明島的環境狀況好,比如崇明的內東部有東灘實地容

【2】崇明島的一些傳統民俗流傳的較好

【3】崇明島的美食,如崇明蟹、崇明白山羊、崇明糕等

【4】崇明島的地理位置,距離上海僅一江之隔,再加上有長江大橋,出行很方便

大致如上,好的生態再加上好的地理位

❷ 崇明島的地理環境

崇明縣目前由崇明、長興、橫沙等三島組成,三島陸域總面積1411平方公里。

其中崇明島位於西太平洋沿岸中國海岸線的中點地區,地處中國最大河流長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也是中國僅次於台灣島、海南島的第三大島嶼,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之稱。全島三面環江,一面臨海,西接滾滾長江,東瀕浩瀚東海,南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及江蘇省太倉市隔水相望,北與江蘇省海門市、啟東市一衣帶水。全島面積1267平方公里,東西長80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島上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標高(以吳淞標高0米為參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間。島嶼地理位置在東經121°09′30〃至121°54′00〃,北緯31°27′00〃至31°51′15〃,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島上水土潔凈,空氣清新,生態環境優良,居民平均壽命76.7歲。

長興島位於吳淞口外長江南水道,東鄰橫沙島,北伴崇明島。島呈帶狀,東西長26.8公里,南北寬2 ~ 4公里。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灘塗面積8.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26.2平方公里(不包括前衛農場)。南沿有深水岸線近20公里,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處-22米,可停靠30萬噸級輪船。

橫沙島是長江入海口最東端的一個島嶼,三面臨江,一面臨海。背靠長興,北與崇明島遙相呼應,南與浦東隔江相望。島呈海螺形,南北長 12公里左右,東西寬8公里左右。平均海拔2.8米。總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26.8平方公里。目前尚有灘塗資源0米以上20萬畝、-5米以上67萬畝。周邊岸線30餘公里,其中南端約有2公里深水岸線,水深-12米左右

❸ 上海崇明島的地表形態

1、簡述抄:

崇明島上,地勢平坦,景觀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島的人,甚至感覺不到已到了島上。一片片綠油油的莊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錯,並無一般海島的荒涼感覺。

2、拓展:

崇明島地處長江口,是中國第三大島,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是中國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中國最大的沙島。崇明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歷史,現有面積為1267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全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富饒,是有名的魚米之鄉。且該島因為各種地理因素,面積每年增長約500公頃。

❹ 崇明島地理環境

崇明島位於西太平洋沿岸中國海岸線的中點地區,地處中國最大河流長江內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容河口沖積島,也是中國僅次於台灣島、海南島的第三大島嶼,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之稱。全島三面環江,一面臨海,西接滾滾長江,東瀕浩瀚東海,南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及江蘇省太倉市隔水相望,北與江蘇省海門市、啟東市一衣帶水。全島面積1267平方公里,東西長80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島上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標高在3.21米至4.20米之間。島嶼地理位置在東經121°09′30〃至121°54′00〃,北緯31°27′00〃至31°51′15〃,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島上水土潔凈,空氣清新,生態環境優良。

❺ 1)推測崇明島的地形特徵。(2分

(1)冰川(冰川侵蝕)作用(1分) (2)以山地地形為主地勢中間高,(東西)兩側低(或西北回高, 東南低、答或西高東低) (2分(3)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多雨,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較小 常年受盛行西風的影響(4分) (4)地震、火山噴發(1分) (5)全球變暖(1分) 略

❻ 推測崇明島的地形特徵

地理位置:位於長江口,中國東部,東鄰東海,是我國最大的沖積島,我國第三大島。
地形版:由於是沖積島,所以權是平原地形,地形平坦。
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行政管轄:主要屬於上海市崇明縣管轄,少部分屬於江蘇省管轄。
崇明島地處長江口,是中國第三大島,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世界上最大的沙島。崇明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歷史,現有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全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富饒,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中文名稱: 崇明島 別名: 長江門戶 行政區類別: 島嶼 所屬地區: 上海、江蘇省 下轄地區: 南通啟東和海門縣市、上海崇明縣 面積: 1041.21平方公里 人口: 戶籍人口為69.98萬人 方言: 吳方言 氣候條件: 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❼ 崇明島的氣候

上海崇明島地處長江口,是中國第三大島。上海崇明島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夏季濕熱,盛行東南風,冬季乾冷,盛行偏北風,屬典型的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台風、暴雨、梅雨,乾旱等是常見的災害性氣候。 春季一般持續73.4天,候平均氣溫在10℃~22℃。在冷暖空氣交替影響下,氣溫回升緩慢且呈跳躍式,4至6天就有一次冷空氣過程,冷暖變化較大,多陰雨,氣溫日較差,一般在9℃左右。春暖年,4月中旬最高氣溫可升至29℃,春寒年,最低氣溫則可降到3℃,並有晚霜出現。
夏季一般從6月17日至9月19日,持續94.7天,候平均氣溫高於22℃。6月中下旬進入梅雨季節,梅雨期平均25.2天,常年梅雨量197.4毫米。7月上旬,梅雨結束,進入盛夏,天氣炎熱,最高氣溫在35℃以上的天數歷年平均有3.4天。多晴好天氣,日照充足,蒸發量大,常有伏旱發生。
秋季一般持續63.4天,候平均氣溫在10℃~22℃。氣溫逐漸下降,9月下旬平均氣溫可降到19℃以下,多數年份11月降水較少,往往發生秋旱,但也有近三分之一年份陰雨集中。
冬季一般從11月22日開始,到次年4月4日結束,持續133.7天,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下,是一年中最長、最乾燥的季節。1月上旬至2月上旬的旬平均氣溫在3℃左右。冬季氣溫年際變化較大,暖冬年與冷冬年的旬平均氣溫可相差8℃以上。最低氣溫一般為-6℃~-7℃,極端最低氣溫為-10.5℃,最低氣溫在-5℃以下的日數平均為5.5天。整個冬季是全年降水最少的時期,下雪天數不多,平均為6.7天。 春季連陰雨,主要發生在3至5月。1958至1984年,出現連續7天以上連陰雨過程共有32次,平均每年1.2次,連陰雨l0天以上的有13次,平均每年0.54次。春季連陰雨往往影響棉花適時播種,造成早稻爛秧和三麥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的流行。
初夏連陰雨,主要發生在梅雨期。1958~1984年平均入梅期為6月16日,平均梅期25.2天,最短5天,最長57天;平均梅雨量197.4毫米,最少61毫米,最多538.2毫米。
崇明縣入梅早(6月10日前),梅期長,梅雨量大(雨日30天以上,雨量250毫米以上)。1974、1978、1980年三年的入梅期分別在5月18日、5月27日、6月10日,造成麥、油菜籽均發芽、霉爛,損失嚴重。1974年,梅雨期長達75天,雨量多達538.2毫米,這一年早稻空癟率達30.2%,為歷史最高。1977、1980年,梅雨期分別為57天、40天,梅雨量分別為247.5毫米、270.6毫米,早稻均減產。1960、1962、1974、1976、1977、1980、1981年七年為棉花低產年,平均梅雨量256.5毫米,最多322.6毫米,最少203.1毫米。
秋季連陰雨,分9月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兩個階段。9月總雨量大於140毫米,雨日13天以上,即會增加棉花爛鈴,降低產量、品質。出現機率為33%。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連續兩旬總雨量大於60毫米,則使秋播季節推遲,質量降低。出現機率為33%。1961、1963、1967、1972、1981等年崇明縣均發生秋季連陰雨。
春季低溫即春寒,1958年至1984年間,4月20日後出現連續3天平均氣溫低於12℃的明顯低溫冷害的有5年,受害機率為20.8%。春寒造成早稻爛秧死苗,影響夏熟作物正常生長發育。
初夏低溫,主要發生在6月下半月梅雨季節前期,1958至1981年,這種天氣共出現過4年,機率為16.7%。
秋季低溫,1958至1984年,9月最低氣溫在15.4℃以下的有22年,低溫開始日在9月20日前的有4年,在9月18日前的僅1年。
乾旱,有伏旱和秋旱,盛夏久晴無雨造成伏旱,1958至1984年,連續30天以上不下透雨的有11年。
台風,夏秋兩季受台風影響最為頻繁。台風侵襲時,常伴有暴雨。1949至1984年,影響崇明縣的台風共51次,平均每年1.5次,風力達八級以上的有21次,多發生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
暴雨,多在夏秋發生,24小時內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上。1958至1984年,計降暴雨58次,平均每年2.1次,6月和9月的次數最多。東部的暴雨次數和暴雨量均多於西部。日降水量超過100毫米的大暴雨共有6次,其中超過200毫米的有1960年8月4日和1976年7月2日兩次,第二次的日降水量竟達211.1毫米。夏季暴雨常引起內澇,致使農田受淹,作物減產。

❽ 崇明島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行政管轄

地理位置:位於長江口,中國東部,東鄰東海,是我國最大的沖積島,我國第三大島.
地形專:由於是屬沖積島,所以是平原地形,地形平坦.
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行政管轄:主要屬於上海市崇明縣管轄,少部分屬於江蘇省管轄.

❾ 上海的地理特徵

二、地理環境
夜色中的上海市人民廣場方位
上海市地處東經°51′-122°12′,北緯30°40′-31°53′,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錢塘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趨勢是由東向西低微傾斜。以西部澱山湖一帶的淀泖窪地為最低,海拔僅2米~3米;在泗涇、亭林、金衛一線以東的黃浦江兩岸地區,為碟緣高地,海拔4米左右;浦東欽公塘以東地區為濱海平原,海拔4米~5米。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佘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等岩島。大金山海拔高度103.4米,為上海境內最高點。全市總面積6340.5平方公里,東西最大距離約10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約120公里。陸海岸線長約172公里。在上海北面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長興島面積88.54平方公里,橫沙島面積55.74平方公里。
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6年平均氣溫18.4℃,日照1638.2小時,降水量1042.6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
面積
1949年,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1949年的10倍。2006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3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為坦盪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❿ 崇明島的地理

崇明島全島分兩塊行政區域,分屬江蘇南通市(下又分屬啟東和海門兩個縣級市)和上海崇明縣,然屬啟東和海門部分極小,所以一般人會錯誤地認為全島都屬於崇明縣,這是不對的。
崇明縣(具體區劃詳見該詞條)轄有13個鎮和3個鄉。縣政府所在地城橋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縣戶籍人口為69.98萬人,比上年減少1408人,外來流動人口11.1萬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 8.33‰,自然增長率-2.4‰。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滿族、壯族、白族、彝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據考證,約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長江口門在今揚州、鎮江一帶,那時的口門沙島只是江中的兩個小沙洲,稱為東沙和西沙,面積亦甚小,約數十平方公里。公元696年(唐朝萬歲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島上居住。 島上先民從附近江蘇丹陽、句容等地遷來,以打漁為生。到了唐神龍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鎮於西沙,取名為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寬闊的明凈平地)。大概這是最早「崇明」兩字的出現。在這以後,崇明島不斷順江下移,下漲上坍,於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張出了姚劉沙、東北面堆積而成了三沙,而原來的東沙和西沙則漸漸被崩塌沖走。接下來,三沙的命運亦和東沙、西沙一樣,逐漸地被沖漲,舊去新來,在其下側堆積形成了馬家浜、平洋沙,長沙等沙洲,其中的長沙即是崇明島的前身。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沙島依次北靠或被沖坍消失了,然崇明島發展到今日,正處於其頂峰時期。崇明島亦是不穩定的,就連其縣城亦是一再遷移。至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縣城已經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年),長沙南岸迅速地淤漲起來。後經當地百姓建石塘石壩等,制止了淤漲的勢頭,縣城才得以保持並穩定下來。
崇明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明代抗倭斗爭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稱。1921年秋,崇明西沙農民暴動,毛澤東在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上著文介紹這一壯舉。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員陸鐵強、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國較早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長期革命斗爭歲月中,許多崇明兒女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崇明島」的來歷,源於一個傳說。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軍的幾排竹筏飄浮到了靠近東海的長江口,在江邊的泥沙中擱淺。這些竹筏攔住了滾滾長江帶來的泥沙,逐漸形成了一個沙嘴。這片沙嘴尚沒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江水海潮的漲落,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之感。人們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於是便給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後來這片沙嘴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個小島,再也不受潮漲潮落的影響了。人們見其氣勢壯觀,已不再將其視為怪異,並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於是人們便把「祟明」改稱為「崇明」了。 崇明島水潔風清,到處都有未經人工斧鑿的天然風光。早在明清兩代,島上就有「金鰲鏡影」、「吉貝連雲」、「玉宇機聲」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島風光更加旖旎。綠樹成蔭的200多公里環島大堤,猶如一條綠色巨龍,盤伏在長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東端,欣賞東海日出,不減泰岱奇觀;傍晚,立於大堤西側,飽覽長河落日,耳聽歸舟晚唱,令人心曠神怡。島上有眾多的歷史名勝和人文景觀。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園;千姿百態的城橋鎮澹園;還有金鰲山、壽安寺、孔廟、唐一岑墓、明潭、鄭成功血戰清兵的古戰場等遺址;有面積達5400多畝的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造森林——東平林場。由於加強了各旅遊景點的建設,海內外觀光旅遊者源源不斷,僅1997年前來觀光的遊客近百萬人次。崇明縣政府就進一步開辟島上的旅遊資源,提出了今後五年旅遊業開發的總體規劃。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度假區;中南部文化旅遊區;西部綠華水上游樂度假區;東部東海瀛洲大樂園旅遊區,並逐步建設成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閑旅遊勝地,最終建成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屈指可數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崇明島是整個上海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最大且投資成本最低的地區。作為上海市經濟發展戰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紀崇明將拉開大開發,大開放的帷幕。規劃到2020年崇明將建成全國開放度最高的綠色食品開發園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國際金融貿易區。即時,崇明島將成為遠東最繁華的島嶼。
崇明島上,地勢平坦,景觀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島的人,甚至感覺不到已到了島上。一片片綠油油的莊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錯,並無一般海島的荒涼感覺。
但是,作為海島,崇明島當然有其一些獨特的資源與景觀。大致有三樣特別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島上,尤其在近海邊的泥灘上,到處是小蟹,幾乎黑壓壓的布滿灘面。遊人行走灘面,小蟹們受到驚嚇,紛紛逃入灘上無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驚嘆!可以說,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難碰觸到它們半點。當然,灘面上蟹穴滿地,用「千瘡百孔」形容之,絕不為過。所以,崇明島又有「蟹島」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聽來亦頗為別致。尤其是當地漁民百姓用土產蟹來款待你時,且又要客氣地說:「沒啥哈(「蟹蟹」),吃點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後回顧,亦會感到此番經歷又是何處可覓呢!
崇明島的第二大特色是海灘蘆葦成林,可稱其為「環島綠色長城」了。由於蘆葦適宜於灘地生長,且長勢甚猛,在崇明島北岸及東南岸團結沙一帶,我們曾看到寬達數公里的蘆葦帶。人行其中,似覺無邊無際,可能當年沙家浜的蘆葦盪之規模亦不過此。蘆葦之初用,不僅可護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紙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島身形狀遷徙無常,始終處於迅速的演變過程中。不像基岩島嶼,千百年來基本上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崇明島卻自始至終演變不斷。還在醞釀著堵塞北支等工程。看來中國這個第三大島演變成為長江口北岸陸地那個日子的到來要比預見的更早些。
崇明島還有一個美麗的古稱:「東海瀛洲」。相傳在遠古東海之中有一瀛洲側境,是神仙居處,但這個仙島沒有穩固下來,一直飄忽不定。秦始皇和漢武帝先後派人到東海之上四處尋找,都沒有找到。後來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東海瀛洲」四個字賜給了崇明島。從此,崇明島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由柳洪平創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