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廣西民俗
❶ 廣西壯族的民風民俗,急急急急急急!
日常食俗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平時用於做飯、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面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營養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禦寒滋補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節慶的必備食品。玉米也有機玉米與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於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玉米粥乃山裡壯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後,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面團(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於漢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壯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節慶、禮儀食俗 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過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准備,要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幾凈,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壯族人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裡放糖),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壯族的粽子分為包米粽(用浸泡後的糯米包紮)和包糕粽(經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漿和過濾成「糕」後再包紮。「包菜」也稱「包生飯」,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節)許多壯族地區人們愛吃的節日食品。其方法新鮮別致,即用「包生菜」的寬嫩葉包上一小口飯,放入口中嚼吃。頗有獨特風味。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不管遠親近鄰來家做客,都要以禮相迎,熱情接待。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著對方。婚喪嫁娶、蓋房造屋,以及小孩滿月、周歲等紅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飲。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塊、豬肝、白斬雞、烤乳豬、豆腐圓、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筍片、魚生等8或10道菜。實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並且按規矩,即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長代為收存,用干凈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為平等相待。每次夾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後其他人才能下筷。壯族喪葬酒席多為素菜,只有出殯以後才能吃葷。
祭祀食俗 壯族過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認為萬物有靈,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參天大樹,往往被視為全村的保護神而加以崇拜,誰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樹前燒香焚紙,祈求保佑;村後有個懸崖龍洞也被認為是顯靈聖地或鬼神棲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災。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壯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山腳下立一土地廟,每逢過節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豬頭去那裡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節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供品,祭罷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動是農歷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過中元節時,家家都要殺雞宰鴨,蒸五色糯米飯,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災禍。牛魂節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這天,各家都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給耕牛吃。過去,桂西南一帶壯族要在霜降節殺雞宰鵝,做糍粑,蒸糯米飯,聚集在玉音廟宇供祭。相傳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的節日,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❷ 自然環境對區域民俗文化的影響
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過程中,政治、社會、經濟、宗教等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民俗學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光、熱、水、氣、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多種因素對於眾多民俗事象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表現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階段,也可以貫穿在民俗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同時,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也是導致民俗區域性特徵的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環境因素對民俗的影響既表現出綜合性的特徵,也具有主導性的特點。綜合性是指各種生態因素在影響民俗形成、發展過程中絕不是單獨地、孤立地發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綜合地發生作用;同時,一個區域內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也絕不是表現為對某一個地理因素的專一適應,而是表現為對影響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在整體上的綜合適應。主導性是指各種自然地理因素對民俗事象的影響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區域內成為影響民俗事象的主導因素,對區域民俗的基本特徵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地理環境與民俗事象的關系是極為復雜的。每一個生態因素都對眾多的民俗事象發生作用,每一個民俗事象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其宏觀的相關關系可以圖1表示。
二
氣候因素是影響民俗事象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國從南到北可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熱量帶,自東到西又可以區分出濕潤帶、半濕潤半乾旱帶和乾旱帶,水熱條件的各種組合形成了我國極其復雜的自然地理氣候區。
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由於光照、溫度、降水、濕度、風等氣候要素千差萬別,因而對民俗事象也產生了不同的綜合影響。例如因氣候條件不同,我國原始人類就有「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的「古之遺俗」。即使是在近現代,我國傳統民居也仍然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由於光照強烈、降水稀少、溫差大、風沙多,故而形成了屋頂平、牆體厚、冬季保溫、夏季防暑的「平頂土房」;而在南方地區由於氣溫高、降水多、風力弱、濕度大,則形成了屋頂陡斜、四壁透風、房體高架、上下分層的干欄式「竹樓」、「木樓」等民居類型。
另外,由於氣候條件不同,在我國長江以南形成了稻(民俗)文化區,而在北方形成了麥(民俗)文化區,而在不宜發展農耕的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則形成了游牧(民俗)文化區。
在諸多的氣候因素中,溫度和降水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它們的組合往往決定了一個地區基本的氣候特徵,因而對物質民俗的影響尤為重要。
例如在居住民俗中,屋頂的形態就突出地反映了這種影響。在全年溫度高而均衡、降雨量大的熱帶地區,屋頂形態呈尖銳的「△」形,它既有效地減少了受光面積,又使屋內的熱量積聚在室內上部,保持了屋內涼爽,同時還有利於迅速排除屋頂水分;而在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屋頂形態則呈較平緩的「△」形或斜長的「一面坡」形,既增加了受光面積,使冬季比較暖和,同時在夏季也比較涼爽,雨季到來時還可以及時排除水分;在乾旱地區由於不必要耽心降水的經常性侵蝕,所以屋頂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復土較厚,四璧牆體十分厚實,窗戶也比較小,這樣屋內就可以達到冬暖夏涼了(見圖2)。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內都有火炕、火牆等取暖設施,並設雙層窗戶以利保溫,而南方的傳統民居則只置一火塘,窗戶也多為一層。
又如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他們在夏季搭建蒙古包時往往把圍牆束得較緊,使包頂升高,傾斜角度加大,既可降低室內溫度,又有利於包頂排水;而在冬季搭建蒙古包時則把圍牆放寬,使包頂降低,傾斜角度減小,這樣一方面可以積蓄熱量,增加室內溫度,還有利於防風(見圖3)。
再如生活在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濕熱,食物難以保存,因此舊時飲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凈。對於一時難以食凈的食品常有腌制的習俗,如侗族的「酸食」、京族的「魚露」、傣族「花腰傣」的「酸肉」、「酸辣菜」、瑤族的「鳥酢」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干寒,食物不易腐敗,故燉菜、燴菜食風頗盛。為長期保存還可以製成乾菜、干肉、干魚,夏季也不例外。
三
泉、溪、河、湖、海洋等水文因素在民俗文化中也有重要的意義。在江南水鄉和東南亞地區的河湖水邊,常可見到半依陸地、半懸水上形態各異的水上房屋,有的甚至屋屋相連形成水上村落。有的漁民為了生產、生活方便,乾脆把房屋建在船上,形成了流動的「船屋」。還有的漁民在水中木柱上搭建「水上禾倉」,既可以看護魚塘,又可以當作放糧食的倉庫。
水文條件對飲食習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淡水河湖周圍的人們以青、草、鰱、鱅等淡水水產品為食,而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則以黃魚、帶魚、烏賊、魷魚、海參等海產品為食,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飪方法。
在服飾習俗上,生活在東北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喜穿保溫防水的魚皮服裝,而生活在南方海邊的漁民則穿著寬松肥大,打赤腳,以利在船上捕魚作業。
水上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與陸地生產有明顯的不同。船、網、鉤、叉、鏢等是最常見的捕魚工具,僅魚網就有撒網、拉網(拖網)、抄網、掛網等許多類型,復雜多樣。水文條件對交通習俗也有重要影響。例如船、排(木排、竹排等)、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等都是帶有地方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為了跨越水體,還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橋,例如藤橋、索橋、木橋、石橋、鐵橋、風雨橋等等。因在水面上生產其危險性要比陸地上大得多,所以形成了許多漁民特有的祈禱、祭祀和禁忌習俗。例如「祭海神」、「洗船眼」、「祭海關菩薩」等祭祀活動和忌諱說「翻」字的習俗等。
四
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土壤條件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容易被人忽視。實際上土壤的機械組成(質地)、物理化學性質等方面的特性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遠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了解了土壤肥力的重要。人們先用刀斧把樹木砍倒、曬干,然後放火焚燒,使灰分元素回歸土壤,以增加地力。在我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帶地區,在農業上有撂荒輪作的習俗。這一方面由於可供開墾的土地面積大,但更主要的是由於經過幾年耕作後,土壤質地因表層細土被風蝕而變得粗糙,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而導致不得不棄耕輪作。再如,在我國南方有往水田中施撒石灰的習俗,這是因為南方的土壤多屬於酸性或強酸性的紅壤、磚紅壤,酸鹼度(PH值)多在5.0左右,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危害,而施入一定量的石灰後則可以減弱這種危害。
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降水極其稀少、蒸發量極大,加上風力強勁,所以土壤表層的有效水分含量很少。在一些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農民創造了種「砂石田」的習俗,即在原土壤表面再覆蓋上一層粗砂或礫石,降低了土壤顆粒表面張力,減弱了表層土壤水的蒸發過程,為乾旱地區從事種植業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在砂質土壤上打井,由於土質松軟、井壁易坍塌而難以掘成井筒。人們就先用柳條編成園形井筒放在地面上,打井人站在筒內一邊將筒內沙子挖出,一邊把柳條井筒往下放,一會兒一個「沙井」就挖好了。還可以在井筒外邊再充填一些雜草,阻擋沙子從井筒的縫隙中流入,使井的使用壽命更長一些。後人用水泥管打「沙井」,基本也是用這種方法。
五
不論是採集、狩獵還是種植業、養殖業,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對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據研究,在距今4萬年前,我國原始漁獵經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居民就已經形成了定居的以種植業和飼養業為生的農耕生活。生物因素作為人類生存繁衍的基礎,其種類、群落的區域差異無疑對各種民俗事象的形成、發展、演變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民間在利用植物、動物資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已經在民居、服飾、飲食、歲時、農業生產、交通、民間手工藝、祭祀信仰等諸多民俗事象方面成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例如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在秦嶺淮河以南以種植水稻為主,形成了「稻文化」區,而在以北地區則以種植小麥為主,形成了「麥文化」區。在林區南有「竹文化」,北有「樺皮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飲食習俗方面,「手抓肉」、「烤全羊」、「蒙古八珍」、奶制食品、沙蔥(一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其葉肉質多汁,可做餡鮮食也可腌制)、「哈拉海」(一種蕁麻科野生植物,其春季的嫩芽可食)等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俗特色;東北的熊掌、猴頭蘑(一種真菌類植物)、犴鼻、飛龍(即榛雞)均可做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佳餚;而廣東的「龍虎鬥」(用毒蛇、老貓、小母雞燴制而成),侗族的「蟲蛹菜」,侗族和苗族等民族的酸食習俗,傣族的「竹蛹」、「螞蟻蛋」、「沙蛹」,獨龍族的「董棕粉」,布朗族的食鼠習俗等則具有我國南方不同的地方飲食特色。民間飲茶除了飲用茶樹(一種山茶科植物)以外,各地區還有飲用代用茶的習俗。例如西藏地區常飲用「蘭布茶」(用一種蓼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西北地區常飲用「羅布麻茶」(用一種柳葉菜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枸杞茶」,南方地區還用冬青、枸骨、女貞等眾多的植物作為代用茶飲用。據研究,僅內蒙古阿魯克爾沁旗蒙古族民間利用的代茶植物就有14種之多,分別屬於10個科。
在我國南方濕熱地帶,由於樹茂林深,野獸出沒,於是原始人類就形成了「樹棲」、「巢居」的原始民居形式。即使是在居住條件改善以後,生物性材料在建築材料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有利用作物秸稈的稻草房、麥草房,有就地取材的海帶房、竹樓、木樓,有用氂牛毛製作的牛毛帳蓬,有用羊毛氈和木料製作的蒙古包、哈薩克氈包,有用森林中樹桿、樹皮搭建的「仙人柱」(也稱歇人柱、撮羅子)等。
在服飾民俗方面,有用野生動物皮毛、植物纖維製作的各種衣物,有用動物骨骼、貝殼、羽毛等製作的裝飾物、配飾物,有用植物汁液製作的顏料、染料等。
在交通民俗方面,馬、牛、駱駝、象、犴(駝鹿)早已作為畜力使用;樺皮船、木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也是具有民俗特色的渡水工具。
在宗教信仰民俗方面,我國古代民族很早就將熊、狼、龜、虎、蛇、鷹、鷺等動物作為圖騰崇拜,或將一些名木古樹作為神靈供奉。
六
地質地貌因素也是影響民俗形成、發展、演變的因素之一。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岩洞在北方寒冷地帶的原始民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近、現代民居中,地質條件對地區性民居習俗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就考慮了黃土缺乏層理、有明顯的垂直節理和透水保溫性好的地質特性;在山區常見的「石頭房」就用塊石、石板甚至用鵝卵石構築房屋牆體,用石板鱗次鋪蓋屋頂,使房屋十分美觀、堅實,不畏風雨,不藏鳥蟲。難怪有些人文地理學家在考察山區石屋之後認為,「石屋幾有超越民族界限而上之勢,而成自然環境之附屬體」。
另外,地質變化中形成的玉石、瑪瑙、水晶、瓷土、陶土、粘土以及金、銀、銅等多種金屬礦物在各類民俗文化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在宗教中雕塑佛像、開鑿石窟也都十分重視選擇適宜的岩石種類與岩性。
地貌條件也對民俗事象同樣發生重要的影響。一些地理學家在很早以前就研究過山地村落的垂直分布規律。在地形傾斜的坡地,人們就地勢在向陽坡建起「吊腳樓」、「千腳樓」,既省工、省料,又防風、防水。草原牧民在倒場放牧時,冬天一般住在溫暖擋風的低窪地,並有積雪可以供給牲畜飲用;而到夏季則搬到海拔較高的丘陵山坡頂部,既通風、涼爽、乾燥,又可防止蚊蟲叮咬。在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區,氣候條件隨海拔高度不同發生明顯的變化,農業生產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平原地帶以種植水稻為主,在丘陵下部則開墾成梯田種植玉米,在丘陵中部種植茶樹,而在丘陵頂部則栽種馬尾松、杉木等經濟樹木,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在我國西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地形崎嶇而交通不便,於是形成了開鑿棧道、架設溜橋、索橋、藤橋、鐵索橋等交通習俗。由於地形條件不同,對外聯系交往程度不一樣,封閉的山地地區多出現同姓村落,而開闊的平原地區則多為親族村落和雜居村落。在寬廣坦盪的草原地帶,出現了渾厚、舒展、婉轉起伏的「長調」等民歌形式,而在溝壑縱橫、地形破碎的黃土高原,則形成了曲調明快、抑揚頓挫的「爬山調」、「信天游」等民歌形式。
綜上所述,人類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作為反映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穩定傳承的歷史文化現象——民俗,生態地理環境對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開展民俗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關系的研究,不僅對於深入研究民俗事象的起源、發展、演變和地域分異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深入研究人地關系系統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
❸ 廣西的民族風情都有哪些
廣西少數民族一般穿家織的土布,上面有姑娘們親自手綉的各種精美、復雜的圖案,色澤艷麗,款式多樣。姑娘們喜戴銀制飾物,耳環、項圈、手鐲、銀釵、銀扣等,看上去光彩奪目。人民豪爽、純朴、熱情、友善、崇尚美德,並且能歌善舞,喜歡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情感。每逢節日或者祭祀,會舉行各種盛大的活動,人們穿上最隆重的服裝,唱歌、跳舞,熱烈的氣氛會令遊人深深陶醉其中。
廣西的少數民族都保持著他們純朴的民族習俗,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俗方面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和橋是廣西民族風情旅遊不可不看的四絕。
壯族的歌—壯族人民善於以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勞動,抒發思想感情,所以廣西又被稱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戀愛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喪葬唱哭喪歌,還有互相盤考比賽智力的歌,宴請賓客唱勸酒歌和節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禱歌,教養兒童唱兒歌和童謠。每到春秋兩季,男女青年盛裝打扮會集到特定的場所對歌,這種歌會形式稱為「歌圩」,亦稱「歌節」。
瑤族的舞—廣西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居住著一支保持了瑤族古老文化及習俗的瑤族同胞。他們的歌舞民族色彩極為濃厚,其旋律、歌詞、服裝、舞姿、形象與道具均獨立構成。18種舞蹈尤以長鼓舞、捉龜舞、黃泥鼓舞、盤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為盛行。每年在中國農歷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瑤族節日都可以看到各種瑤舞的表演。
苗族的節—苗族以節日多、場面大而出名。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每年有苗年節、蘆笙節、拉鼓節、芒歌節、新禾節、斗馬節等眾多節日,紀念豐收、祭祀等。節日中可以聽到動聽的蘆笙曲和看到優美的蘆笙舞表演,到苗寨旅遊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攔路歌、攔路酒、攔路鼓、掛綵帶、掛彩蛋、打酒印等眾多苗族好客習俗的款待。
侗族的樓和橋—三江侗族自治縣的風雨橋是我國聞名的木建築,是侗族的象徵。橋身建築不用一枚鐵釘,全是榫頭結合,高超的建築技藝令人驚嘆不止。侗族的樓,包括吊腳樓、鼓樓、涼亭、寨門、水井亭等幾種木結構建築,都是獨具特色的侗族建築。近年來,侗族的建築藝術展,更是轟動了全中國,人們一致稱贊侗族的建築藝術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
❹ 地理環境對廣西十四個省的影響
廣西壯族自治來區源(壯文:Gvangjsih Bouxcuegh Swcigih),因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秦統一嶺南設置桂林郡而簡稱桂,首府南寧市,下轄有14個地級市,8個縣級市(地級市代管),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是中國唯一一個沿海自治區。位於中國華南地區西部,從東至西分別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接壤,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
廣西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區內聚居著以漢、壯、瑤、苗、侗、京、回等民族,漢語方言有粵語、西南官話(桂柳話)、客家語、平話、湘語、閩語六種,壯語方言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有苗語、瑤語等。
廣西的大陸海岸線長約1595千米,區內交通便利。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燦爛的文物古跡,濃郁的民族風情,使廣西獨具魅力。
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孕育了大量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尤其盛產水果,被譽為「水果之鄉」,主要品種有火龍果、番石榴、荔枝、金桔、蜜橘、龍眼。
❺ 廣西南寧:地理位置與風土人情
一、廣西南寧的地理位置
廣西南寧,別稱綠城、邕城、南方水城、五象城,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處的現代化城市。廣西南寧的位置處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部偏西方向,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毗鄰,東鄰粵港澳瓊、西接印度半島,地理坐標為東經108°22′,北緯22°48′。
二、廣西南寧的風土人情
廣西南寧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廣西南寧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回族、滿族、毛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建築形態各異,特色鮮明,風俗也多種多樣。
炮龍節是南寧賓陽特色的的傳統節日。傳統炮龍年年舞,年年傳統舞炮龍。炮龍節是漢族和壯族兩家人的文化融合,產生的民間節慶。
「火獅節」是南寧民間的稱呼,屆時雁江鎮每條街都會派出一條獅,到家家戶戶拜年。各家各戶也准備了很多鞭炮和紅包迎接舞獅,古色古香的的街道,紅紅火火的炮花,場面足以媲美賓陽的炮龍節。
(5)地理環境對廣西民俗擴展閱讀
廣西南寧的歷史變化:
南寧自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誕生之日起,1700年間城市經歷了幾次遷移與發展:從邕州古城、晉城、唐城、宋城到新南寧。
1、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晉興郡誕生,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郡治所、縣治所初始就設在邕州古城即平南村一帶。
2、晉興郡治、縣治便從邕江南岸逐漸向北岸地勢較高的凌鐵村遷移並建設新城,史料稱新城為「晉城」,晉城沒有城牆,范圍很小不足半平方公里。
3、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開始,在「晉城」東北重建新城,唐城一直到北宋皇祐初年(1049年)仍存在。
4、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劉初任邕州太守,便在離唐城西北約1公里的五花嶺一帶開始建新城。從明代開始,「宋城」的外圍逐步拓展為城區。
5、解放後,城區的發展均是以宋城為基礎形成的舊城區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擴展,城區范圍不斷擴大。
❻ 廣西的傳統民俗有哪些
廣西民俗資源分為六大類:
1、歌舞游藝
廣西境內各少數民族都以愛唱且擅唱山歌聞名。山歌曲調高吭咪亮,奔放自由;內容樸素健康、敘事抒情,問答應對,題材廣泛;比興押韻,排比重疊,表現手法靈活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可以即興演唱,隨編隨唱,就地取材,渲染氣氛,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娛樂欣賞功能。山歌應用廣泛,廣西各族人民的生活都離不開它,舉凡節日慶典、戀愛求偶、娛樂禮儀,大多以歌聲相伴隨。特別是哺育了歌仙劉三姐的壯胞山鄉,素有「歌海」之稱。壯鄉各地都有大小不等的歌抒,每逢三月三,各歌抒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侗鄉也被稱為是「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侗族情歌優美,真摯熱情,敘事歌委婉曲折,意蘊深長。「琵琶歌」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大歌」一領眾和,多聲部合唱,聲音宏亮,氣勢磅礴。其它如毛南族的「羅海歌」、「歡歌」,松佬族的「走坡」對歌,京族的「哈歌」、「海歌」,坳瑤的「大聲歌」,茶山瑤的「香哩歌」等,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八桂少數民族不但能歌,而且擅舞。舞蹈內容大多反映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苗、壯、侗、水、瑤等族人民喜愛的蘆笙舞,手持蘆笙,邊奏邊舞,舞蹈動作偏重腳部,多走矮步,快速踢腳,節奏明快流暢,表現出很高的舞蹈技巧。銅鼓舞或長鼓舞也為瑤、壯、水、苗、彝等族所喜愛。每逢節日慶典,往往都要跳起鼓舞。鼓者邊擊邊舞,舞者邊歌邊舞,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其它如壯族的師公舞、螞蝸舞、春堂舞、扁擔舞、採茶舞、綉球舞等,瑤族的狩獵舞、瓦鼓舞,京族的跳天燈、跳樂、花棍舞,侗族的哆耶舞,苗族的板凳舞,憶佬族的牛筋舞等,也都千姿百態,風情各異。
豐富多彩的民間游藝和戲劇也為廣西各族人民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樂趣。侗家鬥牛驚心動魄,苗族斗馬賽馬緊張激烈。松佬人嬉戲,.鳳凰護蛋」,侗胞壯胞爭先恐後「搶花炮」。壯侗苗瑤斗鳥會妙趣橫生,羅城松佬族斗雞賽別具風情。壯戲、侗戲、毛難戲著裝各異,唱腔多樣,具有濃厚民族特色。諸如此類的娛樂活動難以細數,它們集娛樂性、競技性和參與性於一體,既可娛人又可自娛。
歌舞游藝習俗是廣西民俗旅遊資源中的精華,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旅遊開發價值。這是因為:首先,歌舞本身就是藝術,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它們又洋溢著濃濃的民族風情,深深的生活氣息,能給遊人以新鮮奇特的感受。其次,大多數歌舞游藝活動對表演的時空要求並不嚴格,可以集中起來定時表演,便於搞集中開發,使其成為經常性的民俗表演項目。再次,歌舞游藝大多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可以讓旅遊者也參加到活動中去,與演員對唱、共舞,同娛,親身體驗異質文化帶來的新奇感受。
2、歲時節俗
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節日。民族節日大多集中眾多的民俗事象,場面大,參加者眾,民族風情濃厚。特別是娛樂性節日,如壯族的「三月三耿節」、侗族的「花炮節」、苗族的「蘆笙會」,1}佬族的「坡節」等,氣氛熱烈,遊人置身於節日中,可觀可賞,可歌可舞,因而旅遊開發潛力最大。瑤族的「盤王節」、壯族的「螞蝸節」、憶佬族的「拜樹節」、京族的「哈節」等宗教性節日,氣氛獨特,場面壯觀,娛樂表演項目多,原始意味濃厚。只要開發利用得當,就能夠滿足民俗旅遊者求古求異的心理,使這一民俗資源產生獨特的魅力.時令年節因節期固定,節日內容相對單調一些,接待遊客受到一定限制。
3、儀禮活動
民俗旅遊與山水旅遊不同,後者是人(遊客)和自然的交融與協調,前者則是人(遊客)和人(作為民俗載體的東道主)的溝通和調諧。東道主的言語儀禮和行為規范,將直接作用於遊客。新穎、獨持、熱情的迎客待客禮儀將給遊人鮮明深刻的印象,並架起遊人和東道主相互溝通的橋梁。因此,開展民俗旅遊必須重視民族禮儀的開發。廣西境內各少數民族大多民風淳樸,熱情好客,開發民族禮儀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文化傳統作保證。諸如大瑤山瑤人鳴槍送客迎賓,以「禮歌會」待客;侗人以「打油茶」待客,苗人以攔路酒迎客,都別開生面,可資利用。但這些禮節隨意性較大,不夠規范。在旅遊開發時,應注意在保持民族特色和傳統的基礎上加以規范。
婚俗禮儀也值得開發。一則可以將那些精彩的婚戀習俗片斷作為表演項目供遊客欣賞。二則可以為某些遊客提供特殊服務,讓他們親身體驗少數民族婚俗。八桂婚俗干姿百態,具有深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柳江壯族婚禮得唱哈哩歌,以牛車接親,撒五穀進家門。象州壯族婚禮得由舅爺開茶、燒娘送、敬娘送。這些婚俗饒有風趣,值得開發利用。
4、飲食習俗
「吃」是旅遊活動六要素之一。廣西物產豐饒,一年四季瓜果飄香,茶酒飯菜風味獨特。嗜酸味,喜糯食,是桂人飲食特點。酸味食品種類很多,侗、毛南人幾乎無味不用酸。侗家酸魚、酸鴨,毛南三酸羅番、脯醒和瓮偎皆酸味佳餚。糯米主食和點心眾多,壯族的五色飯、磁把、沙糕,侗族的手抓糯米飯,都很有特色。苗、侗、壯、瑤人都喜愛的打油茶,香甜可口,能消食化膩。「瑤不離鮮」,大瑤山瑤胞用雪鳥、剝皮蛙腌製成鳥宣乒、蛙鮮,香脆清甜。毛南族菜牛肉鮮嫩可口。如果把這些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食品開發成風味小吃,供遊人品嘗,定能使他們大飽[J福,平添不少樂趣。
5、服飾與建築
民族服飾和建築是民俗中最直觀的東西。以服飾和建築為主營構的民族風情表象,能給初臨其境的遊客以深刻強烈的印象。因此,要重視民族服飾和建築的利用和開發。桂境民族服飾多尚樸素雅緻,但瑤、苗、侗族婦女服飾頗重裝飾。瑤族服飾地域特色濃厚,婦女衣裳色彩斑斕,款式多達百餘種。苗族、侗族婦女喜歡穿金戴銀,其服飾多為短衣長裙,衣服的各個部位都配上花邊和飄帶,百褶裙層層疊疊,穿戴起來,顯得綺麗多姿。
壯、侗、苗、瑤等族民居多為干欄式建築。一般以木為原料,穿樺鑿卯,很少用釘,卻牢固耐用,對廣西這種溫熱潮濕,山居地斜的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其它民族建築也大多為木結構。侗族的三江程陽風雨橋和馬胖鼓樓就是這種木結構建築體系的傑出代表。
6、民族手工藝品
「購」也是旅遊活動要素之一。重視開發傳統手工藝品,既能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又能豐富旅遊商品市場,向遊客提供更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紀念品.廣西各族人民心靈手巧,擅長織染、刺綉、編織、雕刻。壯錦、侗錦色彩鮮艷,圖案別致,在國內外已享有一定聲譽。苗族的刺綉,做工精巧細致、配色瑰麗多姿。瑤族的挑綉,將挑花和刺綉結合起來,圖案優美生動。毛南族的編織和雕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所編「花竹帽」,工藝精湛,非常美觀;雕刻的木質假面具,形象生動通真。如能將這些手工藝精品開發成旅遊商品,定能受到遊人的喜愛。
來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郭立新/廣西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
❼ 廣西民族風情
廣西位於祖國的西南邊陲,東與廣東省毗鄰,北面與湖南省、貴州省相接,西與雲南省交界,南臨北部灣,與海南省隔海相望。
岩溶的廣泛分布廣西地貌的特色,喀斯特高原岩溶地貌十分典型,其發育之特別、種類之繁多堪稱全國之最。「桂林山水」便是極具代表性的奇葩之一。岩溶區內還蘊藏著數目眾多的奇特洞穴,洞內的奇觀異彩令人耳目一新。
因地貌的特殊,使廣西的山水別具景色,青山綠水,湖泊瀑布,奇峰怪石,南部海灣則是沙灘遍布,細浪翻滾,物產豐富。
廣西境內少數民族分布廣,以壯族為代表有廣西民俗具有鮮明的特色,語言、服飾、建築物、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喜慶節日、民間藝術、工藝特產、烹調技術等,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達努節和盤王節、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有風味的打油茶等,都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情。
概況:
面積:23萬多平方公里
人口:4455萬
位置:位於祖國南疆,西南面與越南接壤,北面和東面與雲南、貴州、湖南、廣東等省毗鄰,是大西南的出海通道。
首府:南寧
景觀:奇山秀水甲天下的桂林迷人景色,細沙軟浪有著亞熱帶情韻的北部灣濱海風光,古樸濃郁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情和獨特誘人的中越邊關風情,使祖國南疆的廣西成為令人神往的旅遊觀光度假勝地。
1.淳樸的民風,驚人的創舉-----初游龍脊(廣西 桂林 七星公園 )
2.德天瀑布(廣西 桂林 廣西博物館 )
4.陽朔(廣西 桂林 冠岩 )
5. 漂流在桂北山水間(四)(廣西 貓兒山自然保護區 )
6.兩個人的西街(廣西 灕江風光 )
7.游桂平西山(廣西 桂林 西湖 )
這幾個月比較適合去大明山,豐魚岩,象鼻岩,陽朔西街,金倫洞和古龍山峽漂流風景區
❽ 廣西有哪些民風民俗
廣西的民風民俗其實和其他省份沒有什麼差別、壯族呢比較有代表的節目就是「三月三」、就是這一天有很多的壯族節目以及特色小吃、廣西人民沒有很彪悍、是比較好說話比較淳樸的。基本上就這些了。廣西的風景倒是值得一玩、有山有水、又是沿海省份。
❾ 廣西省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廣西,全稱廣西壯抄族自治區,簡稱「桂」。廣西地處中國南部,東部與廣東省接壤,西部與雲南省接壤,南部面向大海,地理位置優越。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同時是中國五個自治區之中唯一最發達的地區,唯一通地鐵的城市。
廣西由於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因此開放程度並不高,再加上地形多山和石灰岩地質,導致該地區較為貧窮,中國幾個重點扶貧對象都在廣西。
省府:南寧市。
人口數量:約5579萬。
下屬轄區:桂林市,柳州市,百色市,賀州市,欽州市,防城港市等(14個)。
交通樞紐:南寧吳圩國際機場,桂林兩江國際機場,南寧東站,桂林北站,柳州站,南寧地鐵。
著名旅遊景點:桂林山水(世界著名景點,第五套人民幣20元背景取自廣西桂林),北部灣,北海銀灘,德天瀑布,紅水河,天坑等。
主要民族分布:壯族,漢族,瑤族,傣族,回族,布依族,水族,苗族。
高等院校: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醫科大學,廣西藝術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桂林理工大學。
❿ 廣西春節習俗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廣西的地理環境和春節習俗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廣西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屬版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廣權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
先秦時期,廣西屬百越之地一部分,壯族、侗族是嶺南廣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分別源於先秦百越不同的越人支系。秦漢後漢、苗等北方中原民族南遷與土著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各族之間相互融合孕育各種文化的誕生和發展,在原百越文化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桂柳、嶺南等文化。
民俗主要有百龍舞賓州炮龍之夜文藝晚會和煙花燃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炮龍展示、百家宴以及書畫、攝影展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