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西湖凹陷區地理位置

西湖凹陷區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4 01:15:50

❶ 西湖凹陷聚油氣帶分布的綜合評價

本節將前述研究成果加以歸納概括,綜合評價西湖凹陷油氣運聚成藏問題,旨在指示和確定油氣聚集帶的分布位置及其成藏的優劣狀況,為規劃油氣勘探布局,提高探井成功率,擴大油氣儲量等提供水文地質科學依據。油氣聚集成藏的適宜條件主要是:從地質上講,系指有利的生、儲油層和地質構造;從水文地質上講,系指水交替阻滯帶內的承壓水流動十分緩慢的泄水區;從地球化學上講,系指處於還原環境的地球化學壘的位置上。以下綜合評價凹陷次級構造的上述條件在時、空上的配置關系和組合關系及其油氣濃聚成藏上的作用和意義。

1.西部斜坡油氣聚集條件

(1)斜坡的南段是西湖凹陷南部始新統生烴凹陷的組成部分,平湖組岩性由暗色泥岩和淺灰色粉、細砂岩夾多層煤層的一套碎屑岩組成。泥岩厚度為1500~2000m,占總厚度的60%,最高可達80%,煤層單層和總厚度(25~40m)在平湖地區為最厚。泥岩有機質豐度為較高等級,煤為高等級,是凹陷內的主要生烴岩。斜坡的北段是西湖凹陷北部中新統生油凹陷的組成部分,龍井組岩性由灰色泥岩、黑色頁岩夾灰白色砂岩,含礫砂岩、少量煤層的一套碎屑岩組成,其下伏的花港組岩性由砂岩、含礫砂岩夾泥岩和少量煤層的一套碎屑岩組成。暗色泥岩厚度為1000m左右,最厚為1400m,煤層主要分布在三潭深凹的東西兩側,厚度約10m,最厚為20m。花港組泥岩有機質豐度為低等級,煤為高等級;龍井組泥岩有機質豐度為中、較高等級,煤為高等級;是凹陷內的次要烴源岩。因此,斜坡南段處在多層系的,特別是主要烴源岩及其生烴、供烴的有利位置,油源豐富;斜坡北段處在生烴、供烴層系少,主要是次要生烴岩的位置上,油源不豐;中新世末龍井運動晚於平湖組烴源岩的主要成油期,但早於濕氣生成期,花港組烴源岩進入生油門限的時間與龍井運動發生的時間相當,龍井組烴源岩進入生油門限的時間晚於龍井運動。由此可見,斜坡南段十分利於石油運聚和成藏,北段具有油氣聚集的條件,但形成具有工業開發規模油氣藏的概率較低。

(2)西部斜坡在各烴源岩油氣生成後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始終處在西湖凹陷各研究層砂岩透水層承壓水上升水流壓降方向前緣的低壓帶位置上,是個長期隱伏的泄水區。龍井運動的造斜及其定型強化了流體向該帶的運移。斜坡位於凹陷深層水分流的西側,在分流帶內又形成了向南流動的水流,並在浙東長垣的南段形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滯流區,由此向東、西、南三面撒開流動。這種滲流場流動的總體格局反映了西部斜坡南段的油氣主要來自西部深凹西半部和斜坡自身的平湖組、花港組及龍井組(推測可能還有古新統烴源岩的供油),構成復合供烴和聚烴的有利條件。斜坡南段俘獲油氣的最早時間是早中新世,斜坡自身聚油時間在晚中新世,這種只俘獲不外流,且又是多層復合供烴的地段是十分有利於油氣濃聚成藏的。而斜坡北段雖亦位於分流帶壓降方向的西側,但地下流體又形成了向南流動的分支,表明至少有一部分油氣向南分流運移,且北段僅能俘獲花港組、龍井組等次要烴源岩的油氣,因此,斜坡北段不及南段油氣聚集條件好。

(3)自浙東(中央)長垣南段至西部斜坡南段的方向上,各研究層深層水的現代濃度均呈增高變化,形成了濃度壘。假若將其與各研究層同生沉積成因水相比,兩者濃度顯著發生了倒轉,表明經歷了沉壓埋藏作用水文地質期的後生改造,將沉積成因水由濃到淡改造成為由淡到濃的分布態勢。這種水化學倒轉現象不是由溶濾作用導致鹽化的結果,因為從岩相分布上看,斜坡不可能比西部深凹和中央長垣沉積層提供更多的可溶鹽,只能解釋為是由於水中溶質在圍壓狀態下隨水流持續地運移和積聚的結果。這種聚鹽效應與滲流場的流動態勢是吻合的。

西部斜坡的溫度和地溫梯度比中央長垣的高,這種地溫增高效應表明沉積體系的熱傳導、熱擴散較慢,分割性和封閉性強。西部斜坡比中央長垣處在更熱的地球化學的強還原環境,更利於油氣的生成和聚集。

2.中央長垣油氣聚集條件

(1)中央長垣南段生烴、供烴層系多,油源豐富;長垣北段生烴、供烴層系少,主要是次要生烴岩,油源不豐。

(2)從西湖凹陷的總體上,烴源岩南北有別,滲流場東西分流,決定了長垣南段各研究層儲層在水壓驅動作用下,不僅可俘獲油源較豐富的西部深凹南段東半部和長垣自身生成的油氣,還可俘獲由北運移來的油氣;長垣北段僅能俘獲油源不豐的西部深凹北段東半部和長垣自身生成的油氣。

(3)長垣北段在中新世處在壓力形成帶至東部斷階泄水帶的中間地帶,屬於承壓水上升水流的流經地帶,不存在相對低壓區和滯流區,表明在水壓驅動作用下油氣向東部斷階運移,在東部斷階油氣聚集或流失。龍井運動的造隆及其定型,使長垣北段處在西、東兩側兩個高壓帶夾持的低壓帶的位置上,但由於長垣北段北端的水壓線未閉合,南端的水壓線呈撒開狀,因此,流體自東、西兩個高壓帶向長垣北段運聚後將沿其南、北兩端折向運移,這種流動態勢對北段油氣的積聚是十分不利的,加之油源不豐,北段難以形成工業規模開發的油氣藏。

(4)長垣南段處在西湖凹陷各研究層深層水壓力形成帶及其分流帶的位置上,在分流帶內水壓由北向南呈遞降變化,形成了等水壓線排列稀疏呈較窄的舌形向南延伸,流動速率最小的一個規模較大的滯流區,之後直至南端分布的是最低水壓區,是承壓水上升水流的潛伏泄水區。這種流動態勢在地質歷史過程中具有繼承性和穩定性的特性,不僅表明各研究層滲流場具有明顯的疊加性,而且具有隨著研究層時代愈新,等水壓線排列更為稀疏,流動速率更為緩慢,滯流區規模放大的特點。從長垣中部向南方向上,各研究層深層水現代濃度均呈增高變化,形成了地球化學濃度壘,表徵南段是個鹽分聚集帶。因此,長垣南段是凹陷油氣運聚成藏十分有利的地段。

3.東部斷階油氣聚集條件

西湖凹陷東部低斷階和東部高斷階主要是河流相沉積,沉積厚度較薄,其生烴和蓋層條件比其他地區差。但東部斷階是各研究層深層水上升水流運移指向的一個廣闊的泄水帶,在地質歷史過程中具有穩定性。據此認為油氣在水壓驅動下向東部斷階運移是一種規律性表現。斷階南段生烴供烴層系多,北段生烴供烴層系少。因此,南段較北段油氣聚集條件優越,在有蓋層和斷裂遮擋的適宜位置有可能找到含油氣構造。

❷ 春曉油氣田在地圖上的位置在哪裡

樓主你好,復春曉油氣制田是中國在東海陸架盆地西湖凹陷中開發的一個大型油氣田,距上海東南500公里,距寧波350公里的東海海域,所在的位置被專家稱為「東海西湖凹陷區域」。這個目前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田,由4個油氣田組成,除春曉外,還包括平湖、殘雪、斷橋和天外天等油氣田,佔地面積達2.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3個台灣省。探明的天然氣儲量達700億立方米以上,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投資建設。

❸ 西湖凹陷地質特徵

1)西湖凹陷是東海陸架盆地浙東坳陷的次一級構造單元,西依海礁凸起,東靠釣魚島隆褶帶,北以虎皮礁斷裂與福江坳陷相隔,南以魚山凸起伸向東部凹陷帶的高帶與基隆凹陷相鄰,面積約5.9×104km2,沉積蓋層最厚約15000~18000m。

區內新生代地層發育齊全,經歷了古新世—始新世(33.7Ma以前)斷坳階段、漸新世-中新世(33.7~5.3Ma)熱沉降坳陷以及擠壓撓曲的構造反轉階段和上新世—第四紀(5.3Ma以來)區域沉降階段。並在每個構造演化的轉折時期都伴隨有重要的構造運動,控制了西湖凹陷的構造演化及油氣成藏歷程。以始新世末的玉泉運動、漸新世末的花港運動、中新世末的龍井運動和上新世末的沖繩海槽運動最為重要,對西湖凹陷演化進程、平湖組煤成烴的生成、運聚、保存都有重要影響(表10-38)。

玉泉運動使西湖凹陷從斷陷階段轉化為坳陷階段;花港運動使西湖凹陷整體升起,遭受強烈剝蝕,最大剝蝕量可達千米,並使盆地從坳陷階段轉化為構造反轉階段,使深凹陷區平湖組含煤岩系有機質開始生烴和開始運聚成藏;龍井運動為一次強烈的抬升、擠壓與反轉構造運動,全區整體抬升,遭受強烈剝蝕,形成了盆地內大量的反轉背斜構造,是區內煤成油氣藏最主要形成時期。

圖10-105 東海陸架盆地新生代沉積分布略圖

(據「75-54-01」天然氣攻關報告)

2)西湖凹陷亦有「東西分帶、南北分塊、帶塊交織」特點,不同構造部位含煤岩系烴源岩的發育特點不同,形成了多個次級生烴凹陷、3 套儲蓋組合和圍繞生烴中心形成了類型眾多的局部構造,決定了區內的油氣分布格局及勘探前景。

3)區內自西向東分為保俶斜坡、三潭深凹、中央背斜構造帶、白堤深凹、天竺低斷階等構造單元(圖10-107),並進一步劃分為10個次級構造帶。其中,保俶斜坡有平湖構造帶、木廣迎構造帶(迎翠軒、木香榭、廣意亭)、初陽-寶石構造帶;三潭深凹有柳浪構造帶、月亭山構造帶;中央背斜構造帶有蘇堤構造帶、西泠構造帶、龍井構造帶;天竺低斷階有靈隱構造帶和北高峰構造帶。

4)保俶斜坡是西湖凹陷西部與虎皮礁、海礁、魚山凸起相銜接的構造單元,勘探程度相對較高,發現了平湖、寶雲亭、武雲亭、孔雀亭等多個煤成氣(油)田;三潭深凹位於保俶斜坡東面,是西湖凹陷沉積厚度最大的深凹,為兩側的保俶斜坡和中央背斜構造帶提供油氣源,是主要的沉降中心和生烴中心;中央背斜構造帶上的背斜構造呈雁行排列,其中,蘇堤構造帶是目前已知的主要油氣富集帶,西泠構造帶及龍井構造帶也鑽獲良好氣流;白堤深凹位於中央背斜構造帶和天竺低斷階之間,古近系最大厚度超過萬米,南厚北薄,凹陷南部斷橋構造帶上的斷橋背斜為中型煤成氣田。

-海底)和「二元」沉積充填階段(始新統及其以前的斷陷型沉積充填階段、漸新統及其以後的坳陷型沉積充填階段),為西湖凹陷形成以平湖組為主力烴源岩、花港組為次要烴源岩含煤成氣(油)系統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地質條件。

❹ 西湖凹陷煤成氣成藏地質特徵

(1)不同構造單元形成眾多復雜的局部構造圈閉

區內發育有背斜、半背斜、斷塊、斷鼻和潛山、披覆等多種形態構造近200個,成為巨大的捕獲油氣的有利場所。「東西分帶,南北分塊」構造格局、多期構造運動和多期次構造反轉致使局部構造在不同構造單元分布不均,類型不同。

在保俶斜坡區北部,「因斷而生,依斷而存」特點突出,由NNE、NE走向同生正斷層形成斷階,與NNW、NW向斷層結合,在平湖組及花港組中構成了斷塊、斷鼻等構造圈閉。由於圈閉形成時間早,長期處於相對高部位又緊鄰深凹陷生烴中心區,為煤成烴的早期儲聚提供了有利的地質條件,形成多個以斷塊為主的油氣田。如武雲亭油氣藏,為始新統斷塊油氣藏,由於多次NE向和NW向斷層的切割,形成了8個斷塊,總體呈NE向展布,延伸長度達29km。

在中央背斜構造帶,以背斜及半背斜構造為主,斷裂主要發育在下構造層,構成了玉皇、龍井、西泠、蘇堤構造帶呈雁行排列,形成以背斜為主的油氣田。春曉油氣田位於中央構造帶蘇堤構造帶的南端,是在中新世末龍井運動擠壓作用下形成的大型背斜構造(圖10-129),構造南北長約24km,其上發育有一系列呈NNE向展布東傾西掉的逆斷層和4個高點,都具有東緩西陡特徵。由於春曉構造為凹中隆,有利於油氣運聚,成為西湖凹陷中最大的油氣田,油氣層累計厚度超過120m,其中5層測試累計日產天然氣162×104m3、凝析油204m3。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30.43×108m3,凝析油地質儲量246.2×104t,探明含氣面積19.3km2,儲量豐度高達18.72×108m3/km2,屬高豐度的大型氣田。

由於生烴和排烴早,區內早期形成,後期破壞不嚴重的圈閉,其充滿度將較高,應是勘探首選目標。近期勘探的秋月、湖心亭等背斜,雖然圈閉幅度較小,但是緊鄰生烴凹陷中心,圈閉形成相對較早,斷層不發育,其充滿度較保俶斜坡其他油氣田高就是例證。

(4)西湖凹陷煤成氣、油藏縱向分布特點

勘探成果表明,西湖凹陷煤成氣(油)具有下列特徵:純煤成氣藏少見,以凝析煤成氣藏為主,帶油環;煤成氣以濕氣為主,地面天然氣乾燥系數C1/C1-C5一般為85%~95%,但總體上呈現上油下氣的垂向分布格局,即平湖組以凝析氣藏、輕質油藏為主,屬自生自儲型內儲式原生油氣藏;花港組以黑油油藏、干氣藏和凝析氣藏為主,主要為源自下伏始新統的下生上儲型近儲式油氣藏(部分源自花港組本身)。按壓力狀態可分為以平湖組為代表的超壓煤成氣(油)藏(壓力一般為1.25~1.5,最高可達1.8)和以花港組為代表的常壓煤成油氣藏(壓力系基本上為1±),平湖組頂部和花港組底部為常壓與高壓的過渡帶,該過渡帶是西湖凹陷目前所發現的煤成氣(油)藏的主要分布區。煤成氣(油)分布特徵顯示了構造演化歷史所導致的油氣運聚條件的差異。

❺ 西湖凹陷浙東中央背斜帶含油氣系統

葉加仁1顧惠榮2李純潔2

(1.中國地質大學石油系,湖北武漢430074;2.上海海洋石油局,上海)

【摘要】文中應用含油氣系統理論,分析了西湖凹陷浙東中央背斜帶含油氣系統構成的基本地質要素和成藏作用過程,劃分了4個含油氣系統,並進行了比較評價。作者認為該區具良好的含油氣系統形成的地質要素和較為復雜的成藏作用過程,具備形成大、中型氣田的基本油氣地質條件,其中平湖組—花港組系統是最主要的含油氣系統,具廣闊的天然氣勘探前景。

【關鍵詞】浙東中央背斜帶;含油氣系統;地質要素;成藏要素;成藏作用;天然氣;

評價

西湖凹陷位於東海陸架盆地的東北部,面積約4.6×104km2。新生代最大沉積厚度超過10000m[1,2]。現有勘探與地質研究成果充分證實,它是一個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的凹陷,是東海陸架盆地油氣勘探的主戰場。浙東中央背斜帶位於西湖凹陷的中央部位,東鄰白堤深凹,西接三潭深凹,主體呈NNE向展布,自北往南由玉泉、龍井、西泠及蘇堤等4個呈雁行排列的構造帶組成,已發現了蘇堤和西泠兩個油氣富集帶,是目前西湖凹陷尋找油氣的主要場所之一[3,4]。研究區新生代地層自下而上分別由古新統(?)、始新統平湖組、漸新統花港組、中新統龍井組、玉泉組和柳浪組、上新統三潭組及第四系東海群組成,以始新世末的玉泉運動和中新世末的龍井運動為標志。本區歷經斷陷、坳陷和區域沉降3個構造發展階段,並分別發育拉張性正斷裂、壓性斷裂及剪切平移斷裂為主的斷裂系統[5]。研究區局部構造發育,具備良好的石油地質條件,是油氣運移余聚集的理想場所。但由於區內鑽井較少,缺乏系統的油氣地質資料,基礎研究相對薄弱,對油氣生、排、運、聚、散規律及其時空配置關系的認識尚待進一步深化。

本文應用含油氣系統的理論與方法,對浙東中央背斜帶油氣系統組成的基本地質要素與成藏作用過程進行綜合分析,以系統認識油氣分布規律,優化勘探目標選擇,推進中央背斜帶的油氣勘探與開發進程。

1油氣系統的基本要素

含油氣系統的基本地質要素為烴源岩、儲集岩、蓋層及上覆岩層。其中烴源岩為油氣系統提供必不可少的流體來源,儲集層為油氣系統提供重要的賦存空間,蓋層控制了含油氣系統的有效邊界,而上覆岩層則影響著油氣系統的一些重要物理過程[6]

1.1烴源岩

西湖凹陷屬陸緣裂谷盆地[7]。從區域上看,西湖凹陷縱向上發育古新統、始新統、漸新統及中新統四大烴源岩系,烴源岩類型有泥岩與煤兩種。

已有鑽探成果表明,對浙東中央背斜帶而言,其烴源岩主要發育於盆地發展的斷陷期和坳陷期,烴源岩以始新統平湖組為主,漸新統花港組為次,中新統源岩具局部意義,主要有泥岩和煤兩種。在有機質豐度上,平湖組和玉泉組泥岩屬中或中偏高級別,是較好的烴源岩系,花港組下部泥岩的有機質豐度也達到烴源岩標准。平湖組與花港組內賦存的煤大部分為潮坪沼澤相沉積,有機質豐度高,保存條件良好;中新統內的煤主要為濱湖沼澤相與河灘的岸後沼澤相沉積,其有機質豐度相對較低。另外,根據已獲油氣的有機質化學性質、東海陸架盆地成盆及沉積演化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推測,在平湖組以下地層(古新統)還可以存在類型較好、豐度較高的源岩。

乾酪根元素分析表明,本區烴源岩的有機質類型主要為Ⅲ型,其中煤的有機質類型比泥岩稍好,以Ⅲ1型為主。乾酪根的類型決定了有機質熱演化的產物特點,本區的有機質主要轉化產物為氣態烴和低比重的液態烴,是形成天然氣的重要物質基礎,並由此決定了本區油氣勘探的方向。

烴源岩有機顯微組分分析表明(表1),本區烴源岩中脂鏡組與鏡質組含量最為豐富,為主要組分;類脂組為次要成分;腐泥組與惰質組含量最少,為微量組分。在縱向分布上,自平湖組至柳浪組泥岩鏡質組含量逐漸增加,而脂鏡組含量則逐漸減少;煤的有機顯微組分的縱向變化也有相似的規律。這說明平湖組和花港組烴源岩的有機顯微組分優於龍井組、玉泉組和柳浪組。

表1浙東中央背斜帶泥岩與煤有機顯微組分含量統計表

1.2儲集層

浙東中央背斜帶的儲集岩為砂質岩,粒度從粉砂到砂礫都存在,其中以細砂岩、粉砂岩為主。鑽探已揭示的含油氣層為漸新統花港組和始新統平湖組,其中又以花港組最為集中和重要,是研究區目前主要的勘探目的層系。花港組的儲層砂岩主要為岩屑長石砂岩和長石岩屑砂岩,少量為岩屑石英砂岩、長石砂岩和長石石英砂岩;砂體類型主要為淺湖砂壩和河口砂壩。

研究區具一定儲集和滲透能力的砂層主要分布於1900~3200m井段,單層厚度幾至幾十米不等。統計分析表明,大部分樣品的孔隙度為10%~25%(圖1),滲透率則多小於500×10-3μm2(圖2)。在橫向上,孔隙度與滲透率自南而北有逐漸變差的趨勢;縱向上,孔隙度與滲透率隨深度增加而逐漸減小,且滲透率與孔隙度具明顯的對數線性相關關系。

圖1浙東中央背斜帶砂岩孔隙度直方分布圖

圖2浙東中央背斜帶砂岩滲透率直方分布圖

1.3蓋層

本區自始新世以來處於湖泊、河流相為主的沉積體系,發育了多套泥質岩沉積,泥質岩成為本區的主要蓋層[8]。泥岩的封蓋能力受控於自身的物性、孔隙結構及其縱橫向發育與展布情況,同時在異常高壓帶及混合壓實帶中由於本身的高壓對油氣形成良好的遮擋。總體來看,浙東中央背斜帶的泥岩蓋層可對油氣形成區域性遮擋,其中2300m以上的泥岩封蓋能力相對較差,2300~3200m較好,3200m以下的最好。從區域上看,花港組及其以下地層的蓋層條件普遍較好,花港組上段泥岩為本區的區域性蓋層。

對浙東中央背斜帶油氣運聚最具意義的封蓋機制為毛管壓差和欠壓實超壓兩種,烴類濃度異常封蓋也起一定的作用。

1.4上覆岩層

由於本區烴源岩主要為始新統平湖組,因此,上覆岩層包括漸新統花港組、中新統龍井組、玉泉組和柳浪組、上新統三潭組及第四系東海群。從本區始新統平湖組的埋藏深度上看,除位於背斜帶最北部的極少數構造埋深較淺外,其他構造上的埋深都大於3000m,且多為3200~4000m,也即平湖組烴源岩的上部覆蓋有3200~4000m的地層。另外,本區各組地層具有較高的地溫梯度,這對烴源岩的成熟與油氣保存起了較好的作用。

2油氣系統的成藏作用

油氣系統的地質作用包括圈閉的形成及烴類的生成、運移和聚集過程。這些成藏作用有序地發生,最終形成油氣聚集。

2.1圈閉形成

圈閉是油氣藏賦存的場所。沒有圈閉,就不可能形成油氣藏。圈閉自身的條件、空間位置及形成等決定著圈閉聚集油氣成藏的有效性。

2.1.1圈閉條件

據現有資料,構造圈閉是浙東中央背斜帶的主要圈閉類型,其中以背斜、半背斜圈閉為主,斷塊圈閉為次。成因上,本區含油氣圈閉主要為漸新統、中新統擠壓背斜上下疊置而成的復合型構造;形態上,多為受逆斷層控制和北西向斷層切割的擠壓長軸背斜或半背斜,構造軸線與區域構造線走向基本一致,呈北北東向雁行排列。就圈閉自身的條件而言,其儲層、蓋層及遮擋條件均較良好。

2.1.2圈閉配置關系

研究區內各局部構造具有兩期形成、復合型的特點,主要構造形成於漸新世中期,定型於中新世末期的龍井運動[9]。區內主要烴源層始新統平湖組在中新世進入生油高峰,現處於高成熟-過成熟階段。顯然,構造形成早於烴源岩的成熟期與烴類的運移期,屬有效構造。位置上,各構造帶均處於不同的高生烴潛力區內或附近,位於烴類運移的最佳通道之上,是烴類聚集的理想場所。

圖3浙東中央背斜帶A點源岩生烴史圖

2.2生、排烴歷史

烴類生成是油氣運移、聚集及成藏的物質基礎,更是油氣系統存在的前提條件。本次研究應用盆地模擬技術,定量模擬恢復浙東中央背斜帶主要烴源岩的生、排烴歷史。

2.2.1生烴史

模擬結果表明(圖3),縱向上,平湖組的生烴強度最高,為本區主要的生烴岩系;古新統源岩的生烴強度次之,花港組源岩的生烴強度相對較小;橫向上,靠近凹陷深部位源岩的生烴強度大於背斜帶中心部位源岩的生烴強度;在中央背斜帶上,南部源岩的生烴能力優於北部源岩。總體上,平湖組源岩在漸新世末期進入成烴期,古新統源岩整體在漸新世末期進入生烴高峰期,花港組源岩進入主生烴期的時間較晚。

2.2.2排烴史

就層位而言,始新統平湖組源岩的排烴強度最高,為主要的排烴層位;古新統源岩排烴強度次之,但其排烴開始時間早;漸新世花港組源岩排烴強度最小,且有效排烴源岩分布范圍較小,其烴類排出僅具局部意義。

單位時間的排烴曲線表現為「多峰型」,烴類排出具階段性、多期次幕式排烴的特點(圖4),遵循「壓力增長-岩石微破裂-烴類排出-微裂縫彌合」這一往復過程[10]。總體上,從排烴強度曲線中可明顯地劃分出兩期主排烴事件,不同層位烴源岩的排烴期有所差異:古新統源岩的排烴期為40~10Ma左右;始新統平湖組的排烴期為25~5Ma左右;漸新統花港組源岩的排烴期自15Ma左右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圖4浙東中央背斜帶A點源岩單位時間排烴史圖

3油氣系統的劃分與評價

3.1油氣系統劃分

在含油氣系統研究中,首先應解決的是含油氣系統的劃分問題。然而,由於不同盆地具體情況的不同以及研究者側重點的不同,含油氣系統的劃分在不同盆地之間因而難以有統一的劃分依據,即使對同一盆地的含油氣系統劃分也會因人而異。在本次研究中,我們採用Magoon於1992年提出的以有效烴源岩、主要儲集岩名稱和表示系統可靠性的符號來命名的方案[11]。

西湖凹陷浙東中央背斜帶主要發育有4套源岩,即始新統平湖組、漸新統花港組、中新統及古新統。因此,研究區也存在分別以平湖組、花港組、中新統和古新統為源岩的含油氣系統。

平湖組含油氣系統的源岩為平湖組的暗色泥岩和煤,烴源岩成熟度高,在背斜帶的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濕氣帶,其中在龍井構造帶及其以西的三潭深凹已處於干氣帶;儲集層為平湖組、花港組及龍井組砂岩,並以花港組為主;生儲蓋組合型式有自生自儲和下生上儲兩種,並以下生上儲型為最重要。該系統定名為平湖組-花港組(!)。

花港組含油氣系統的源岩為花港組暗色泥岩與煤,烴源岩在三潭深凹、背斜帶和白堤深凹大部分處於生油窗內,其中在龍井構造帶以西的三潭深凹已全部進入濕氣帶;儲集層為花港組和龍井組砂岩,並以花港組為主;生儲蓋組合型式有自生自儲和下生上儲兩種,並以自生自儲型為最重要。該系統定名為花港組-花港組(!)。該系統為本區次要的含油氣系統。

古新統含油氣系統的源岩為古新統暗色泥岩,烴源岩有機質演化程度高,預計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干氣帶;儲集層可能有前第三系各時代的潛山、古新統、平湖組及花港組砂岩;生儲蓋組合類型可能有新生古儲、自生自儲和下生上儲型等,並以新生古儲型可能為最重要。由於本區鑽井尚未鑽至揭露古新統及其以前各時代地層,該系統暫命名為古新統-古潛山(?)含油氣系統。

另外,在浙東中央背斜帶北部地區(龍井構造帶及其西部深凹地區)的中新統源岩已達到成熟門限,可為本區提供一定的油氣來源,成為有效的烴源岩。也即在北部地區可能存在以中新統為源岩的自生自儲型含油氣系統,可暫命名為中新統-中新統含油氣系統(?)。但其地理分布范圍較局限,僅具局部油氣勘探意義。

3.2油氣系統特徵

目前本區鑽探揭示的油氣藏主要分布於漸新統花港組內,且主要賦存的是天然氣。油氣源對比分析表明,花港組內的油氣主要來源於下伏平湖組烴源岩。因此,平湖組-花港組(!)系統是本區最主要的含油氣系統。

綜合各項研究成果,可編制出浙東中央背斜帶上主要的含油氣系統-平湖組-花港組(!)系統的事件圖(圖5)。該系統的烴源岩主要為始新統平湖組暗色泥岩和煤,形成的地質年代為距今48~38Ma;儲集層為花港組、平湖組和龍井組,並以花港組下段砂岩為主,地質年代距今35.4~29.1Ma;蓋層有花港組、平湖組及龍井組泥岩,其中區域性蓋層主要為花港組上段的較純泥岩,地質年代距今29.1~23.3Ma;上覆岩層為漸新統花港組至第四紀東海群,地質年代距今35.4Ma至今。平湖組烴源岩在中新世進入生油高峰,油氣生、排、運、聚的時間為距今23.3Ma至今;圈閉形成期主要為平湖組沉積末期至中新統沉積末期,系統的關鍵時刻為中新統地層沉積末期(7.0Ma);隨後進行了油氣藏的保存時期,保存時間為7.0Ma至今。

圖5浙東中央背斜帶平湖組-花港組(!)油氣系統事件圖

3.3油氣系統評價

3.3.1生成-聚集效率

通過計算某系統所發現的原始地質儲量與其有效源岩生成的油氣總量的比值(油氣生成聚集效率)可評價一個含油氣系統的效率。通常認為,GAEs>10為非常有效的含油氣系統,1~10為中等有效的含油氣系統,而<1的為低效的含油氣系統[12]。根據浙東中央背斜帶的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和目前油氣勘探成果,可計算出本區含油氣系統的天然氣生成聚集效率為1.21%,屬中等有效的系統。

但需要指出的是,與國外成藏組合相對比較簡單的海相含油氣盆地不同,我國陸相含油氣盆地具多套烴源岩和儲集層,油氣生成與聚集具多階連續、多源復合的特點,普遍形成復式油氣區,一套湖成烴源岩往往形成成藏組合不同的多個含油氣系統。對浙東中央背斜帶而言,烴源岩有4套,且不同烴源岩層所生成的油氣常常復合充注於同一儲集層(花港組)之中。另外,從區域上看,背斜帶內聚集的油氣應是中央背斜帶自生油氣與鄰近的白堤深凹與三潭深凹聯合充注的結果。因此,上述「油氣生成聚集效率」的概念在中國陸相含油氣系統的評價中應用局限。為此,本次研究根據烴源岩生、排烴史的模擬結果,計算不同源岩的排烴效率,以從不同側面評價含油氣系統的效率。

計算結果表明,浙東中央背斜帶上各烴源岩層的排烴效率存在較大的差別。其中古新統含油氣系統的排烴效率較高,可達62%左右,但由於該系統的保存時間較長,影響油氣運聚的因素較復雜,故該系統的最終油氣生成聚集效率可能不會太高;始新統平湖組含油氣系統的排烴效率在不同的地理部位基本相同,大致為65%左右,計算結果較為可信,且由於該系統的保存時間適中,油氣運聚條件良好,故該系統可以保持較高的油氣生成聚集效率;漸新統花港組含油氣系統的排烴效率在平面上變化較大,在靠近生烴深凹處具有較高的排烴效率,可達70%左右,而在構造高部位處的排烴效率則急劇下降,甚至無烴類的排出,故其綜合油氣生成聚集效率相對較低;中新統含油氣系統的烴源岩有機質受熱時間較短,源岩具較低的成熟度,生烴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推測其排烴效率和油氣生成聚集效益較低。

3.3.2油氣系統類型

通常由可採油氣儲量計算的氣/油比(GOR)(ft3/bbl)可以把含氣系統與含油系統區別開來。一般地,把GOR大於20000(3562m3/m3)的系統稱為天然氣系統,位於5000~20000(891~3562m3/m3)范圍內的稱為凝析油系統,而小於5000(891m3/m3)的則稱為石油系統。

對整個西湖凹陷而言,其探明儲量的氣/油比為2160m3/m3,控制儲量的氣/油比為3306m3/m3,預測儲量的氣/油比為3403m3/m3,探明+控制儲量的氣/油氣比為2879m3/m3,探明+控制+預測儲量的氣/油比為2992m3/m3。因此,西湖凹陷的含油氣系統整體上屬凝析油系統。

對浙東中央背斜帶而言,其控制量的氣/油比為8331m3/m3,預測儲量的氣/油比為3583m3/m3,控制+預測儲量的氣/油比為5668m3/m3。因此,浙東中央背斜帶的含油氣系統整體上屬天然氣系統。另外,從已發現的油氣田(藏)的組成上看,其氣/油比較高,多屬天然氣系統。顯然,研究區的油氣勘探應以尋找天然氣為主。

總之,西湖凹陷浙東中央背斜帶具良好的含油氣系統形成的地質要素和較為復雜的成藏作用過程,具備形成大、中型氣田的基本油氣地質條件。它發育多個類型不一的含油氣系統。其中平湖組—花港組是最主要的含油氣系統,具廣闊的天然氣勘探前景。

參考文獻

[1]郭振軒.東海地質構造特徵及油氣遠景[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88,8(3):35~41.

[2]李賢慶,鍾寧寧,熊波等.西湖坳陷煤系烴源岩的有機質熱演化研究[J].中國煤田地質,1997,9(1):33~36.

[3]顧惠榮,李上卿,鎢慶良.東海西湖凹陷蘇堤區大中型氣田目標評價[J].海洋石油,1998,(4):1~5.

[4]葉加仁,韋必則,周平等.東海西湖凹陷地下流體動力場研究[J].中國海上油氣(地質),1999,13(4):255-260.

[5]許薇齡,樂俊英.東海的構造運動及演化[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88,8(1):9~21.

[6]Magoon L B,Dow W G.The petroleum system[J].AAPG Memoir 60,1994:3~24.

[7]楊兆宇.東海新生代沉積盆地的類型和成盆期[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2;11(1):8~12.

[8]陳琳琳.東海西湖凹陷平湖組沉積環境演化[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8,18(4):69~78.

[9]任征平,工堅勇.東海春曉構造成藏條件分析[J].海洋石油,1999.(1):7~l1.

[10]葉加仁,趙鵬大,陸明德.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氣地質動力學研究[J].中國科學(D輯),2000,30(1):40~46.

[11]Magoon L B.IdentiIied petroleum system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1992 [A].Magoon.L B ThePetroleum System—Statusof Research and Methods[C].1992 USGS Bulletin,1992,2007:2~11.

[12]Magoon L B,Dow W G,編.張剛譯.含油氣系統——從源岩到圈閉[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❻ 介紹一下東海油氣田

東海目前有「春曉」「天外天」等油氣田,根據科學資料顯示:東海大約有石油180億桶,其中可采量為80億桶;天然氣600億立方米,其中可采320億立方米。

❼ 海域煤成氣區資源潛力及勘探有利區

海域含煤成氣區面積很廣,勘探程度總體很低,目前已在東海盆地西湖凹陷和麗水凹陷、珠江口盆地,以及瓊東南盆地、鶯歌海盆地等5個含煤-含氣(油)盆地(凹陷)找到了26個氣(油)田,其中有22個為煤成氣田或以煤成氣與湖相油型氣混源。在瓊東南盆地形成了崖13-1、崖21-1、崖35-1等煤成氣聚集帶,發現了崖13-1大型煤成氣田;在鶯歌海盆地形成了東方1-1、樂東15-1等煤成氣聚集帶,發現了東方1-1、樂東22-1等大型煤成氣田;在東海陸架盆地西湖凹陷形成了平湖、春曉-天外天、龍井-玉泉等煤成氣(油)聚集帶,發現了春曉、平湖、寶雲亭、天外天、殘雪、斷橋等多個大中型煤成氣(油)田。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特大型煤成氣田,但是主要盆地(坳陷)都發現有大型煤成氣田,大型煤成氣田儲量占該區儲量的83.46%(表13-25)。

表13-25 海域含煤成氣區資源探明率及氣田儲量分級統計表

(據陳思忠等,2003)

❽ 東海在中國地圖的什麼位置

東海抄在中國地圖的東邊。整個襲海區介於北緯23°00′~33°10′,東經117°11′~ 131°00′之間。

它北起中國長江口北岸到韓國濟州島一線,與黃海毗鄰,東北面以濟州島、五島列島、長崎一線為界,南以廣東省南澳島到台灣省本島南端一線同南海為界,東至日本琉球群島。

位於中國大陸和台灣島 、日本琉球群島和九州島之間。並經對馬海峽與日本海相連,瀕臨中國的滬、浙、閩、台4省市。面積77萬多平方公里。

(8)西湖凹陷區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東海是中國、日本、韓國等國的海洋戰略要地。該海域存在著中日雙方的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領土爭端,以及中日東海油氣田問題和中韓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和蘇岩礁問題。

在東海大陸架上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中國從1974年開始就在東海進行石油、天然氣勘測,並發現了多個油田。

在東海陸架盆地西湖凹陷區域有春曉、平湖、殘雪、斷橋、天外天等油氣田,佔地面積達2.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3個台灣省。

❾ 東海陸架盆地西湖凹陷

(1)西湖凹陷是中國近海海域油氣前景最好的富煤成氣(油)凹陷之一

因多種因素,從20世紀末期以來,西湖凹陷油氣勘探進程放緩,對西湖凹陷油氣地質特徵研究進展不大。原地質礦產部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在「七五」期間就明確提出了西湖凹陷的三個油氣富集區帶:「平玉春」油氣富集區、「柳龍三」潛在油氣富集區、和東部及北部有希望含油氣區(圖13-73)仍然是現在的主攻方向。

「平玉春」油氣富集區位於西湖凹陷中南部,是以區內平湖、玉泉、春曉3個構造命名,面積12000km2,包括平湖油氣富集帶、蘇堤油氣富集帶、西泠潛在富集帶、初陽潛在富集帶。在平湖油氣富集帶、蘇堤油氣富集帶發現了多個油氣田。最近在孔雀亭、金鼓構造深層獲高產油氣流。

平湖油氣富集帶是油氣長期運聚的指向區,每個斷塊都具有形成油氣田的地質條件,是區內勘探成功率最高的區帶,是斜坡斷裂帶群體組合成大油氣田的有利勘探領域。

蘇堤油氣富集帶位於中央背斜帶南端,是凹中隆組合構造大油氣田的勘探領域,也是油氣長期運聚的指向區,勘探成功率高;西泠潛在富集帶位於中央背斜帶中段,是找尋背斜構造油氣有希望地區,勘探程度較低,地質情況相對比較復雜;初陽潛在富集帶位於保俶斜坡南端是勘探古新統—始新統油氣的有利區帶,勘探程度最低。因此,該油氣富集區仍然是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的主要勘探區。

「柳龍三」潛在油氣富集區位於西湖凹陷中北部,包括柳浪構造帶、龍井構造帶和三潭構造帶,面積近萬平方千米,新生代沉積厚達15000m。「六五」期間,曾在龍井構造帶二、三、四號構造分別鑽龍井1井、東海1井、龍井2井,各井油氣顯示都很活躍,並在龍井1井鑽遇高壓氣層,龍井2井在龍井組底部試獲1.4×104m3/d天然氣,因多種原因測試工作不完善,未進一步開展勘探。由於區內具有古新世—始新世以及漸新世—中新世兩個生氣中心,可提供充足氣源,並發育有大中型局部構造,具備必要的油氣成藏條件,是值得重視潛在的油氣富集區。此外,在西湖凹陷東部的天竺低斷階、玉屏風高斷階和北部的玉皇構造帶也可能是煤成氣烴源發育區,但勘探程度更低,需要進一步開展勘探前期的評價和研究。

(2)據全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資料,西湖凹陷油氣資源量為46.64×108t油當量

目前,石油探明程度為4.16%,天然氣探明程度為1.8%。油氣資源中有80%賦存於古近系、平湖組和花港組的中、深層(圖13-74、表13-24)。

據上海海洋油氣分公司最新研究成果,西湖凹陷各構造單元的油氣地質資源潛量,以保俶斜坡最大,佔西湖凹陷總量的50%;其次是中央背斜構造帶為32%。在中央背斜構造帶中,蘇堤構造帶為西湖凹陷總量的10%;龍井-西泠構造帶為西湖凹陷總量的16%。表明蘇堤構造帶、保俶斜坡、龍井-西泠構造仍是近期西湖凹陷最值得進一步加強勘探的有利區帶,可望獲得更多的大中型煤成氣田。

保俶斜坡是以斷塊和斷背斜圈閉為主,以往勘探工作集中在平湖構造帶和寶雲亭構造帶,近期在孔雀亭斷塊深部平湖組試獲高產氣(油),表明在平湖西斷裂以東的所有斷塊和斷背斜都具有形成煤成氣(油)藏的地質條件。

圖13-75 東海陸架盆地西湖凹陷近期勘探的構造

(據上海石油海洋地質局,2011)

當時,雖然有多口鑽井在深部也發現良好油氣顯示,受地質認識以及海上鑽井和測試工藝技術的制約,未能獲得工業油氣流。近期勘探及研究成果表明,西湖凹陷深層(>3800m)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圈閉發育,具備形成大型煤成氣(油)田的資源基礎。深層油氣資源以蘇堤構造帶最好;保俶斜坡及龍井-西泠構造帶次之;三潭和白堤深凹也具有前景,是未來勘探的潛力區帶。

西湖凹陷是東海陸架盆地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凹陷,也是中國近海海域前景最好的富煤成氣(油)凹陷之一,煤成氣(油)資源潛力巨大,各類圈閉發育,具備形成多種類型煤成氣(油)田的資源基礎,並且緊鄰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錢塘江三角洲,所發現的油氣資源能及時地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水深不大,多小於200m,加之有平湖油氣田等的勘探開發經驗,證明了緊鄰經濟發達地區的海上中小型油氣田群體組合勘探開發也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也可以進一步緩解東部沿海能源緊張,有助於提升東海的戰略地位,值得加速勘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