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高中地理大氣環境保護教案

高中地理大氣環境保護教案

發布時間: 2021-02-13 23:19:24

Ⅰ 地理的關於環保的教案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植樹活動,帶領我們初一(6)中隊的班幹部創立了「綠色天使」植綠護綠小組,鼓勵隊員們在校園里認養了一棵小樹苗,利用課余時間給它梳妝打扮,為它長成參天大樹打下了基礎。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 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 「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據我收集到的一份報告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高中地理——大氣環境

第二章 大氣環境預習要點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大氣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對流層的特點是:
3.平流層的特點是: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包括:
5.大氣的保溫作用是指
三、大氣的運動
6.熱力環境示意圖的畫法
7.水平氣壓梯度力的特點
8.近地面風向與高空風向的不同
四、全球性大氣環流
9.近地面的氣壓帶與風帶的分布情況(畫圖)
10.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規律是——

11.海陸分布使亞洲、太平洋氣壓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是
12.東亞、南亞季風環流的風向是——----————————————,
成因是
五、常見的天氣系統
13.冷銹過境時、過境後的天氣狀況是———
14.暖鋒過境時,過境後的天氣狀況是———
15·影響我國天氣主要的鋒面是—
16.請畫出氣旋、反氣旋的氣流狀況並說明其天氣特徵?
六、氣候的形成和變化點
17.氣候的形成因子包括
18.以北半球為例分析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
19.分析氣候類型的一般方法是
七、氣候資源
20.特點有———
21.氣候資源對農業的影響是———。
22.氣候資源與建築的關系是———。

八、氣象災害及其防禦
23.台風的分布、時間、危害、防禦措施是
24.暴雨的分布、時間、危害、防禦措施是———
25.干早的分布、時間、危害、防禦措施是———
26.寒潮的分布、時間、危害、防禦措施是
九、大氣環境保護
27.全球變暖的原因、危害、措施
28.臭氧層的破壞原因、危害及保護措施
29.酸雨的成因、危害、措施

參考答案
1.臭氧吸收紫外線;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水汽既吸收紅外線,又是成雲致雨的必要物質。
2.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大氣對流運動顯著,天氣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密切。
3.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大氣平穩以水平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4.雲層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塵埃對太陽輻射的選擇性吸收;空氣分子等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
5.對流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大氣增溫,同時放出長波輻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的作用。

6.課本上的熱力環流圖。我貼不上。。
7.垂直於等壓線並由高壓指向低壓。
8.高空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而近地面風向因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有一個交角。
9.A.信風帶
B.西風帶
C.極地東風帶
1.赤道低壓帶
2.副熱帶高壓帶
3.副極地低壓帶
4.極地高壓帶

10.以北半球為例,氣壓帶、風帶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夏季:亞洲——形成亞洲低壓 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形成亞洲高壓 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壓
12.東亞: 夏季——東南季風,冬季——西北季風
南亞: 夏季——西南季風,冬季——東北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重要原因,其次是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位移,如南亞夏季西南季風就是這樣形成的。
13.過境時出現大風、雨雪天,過境後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好。其雨區主要在鋒前。
14.過境時多出現連續性降水,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降低,天氣轉好。其雨區在鋒後。
15.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6.課本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圖,,報歉我不會貼圖,,,嘿。
17.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人類活動、下墊面。
18.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19.①光分析氣溫特點(從緯度位置和下墊面)
②再分析降水狀況(從大氣環流角度出發)
20.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較大的變率。
21.決定該地的種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結構、熟制、配置與種植方式。
22.氣候資源與建築關系①是日照與街道方位;②風向與城市規劃。
23.我國沿海、亞洲東部及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夏秋季節,強風使地面建築物和通信設施遭受嚴重損失。特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濫。風暴潮則能破壞海堤等。利用氣象衛星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
24.除我國西部沙漠地區外都可能出現,主要發生在南方和東部地區;夏半年;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預報。
25.我國的北方持別是華北、西北地區,春季、夏季;造成糧食減少,人畜飲水困難等: 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26.除青藏高原、海南等地外都可能受到寒潮侵襲。冬半年;特別是農作鉤受凍害,並引發多種災害。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27.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
28.主要是人們使用冰箱、空調時釋放出氟氯烴化合物,消耗臭氧,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積極研製新型製冷系統,參加國際協作保護臭氧層,減少氟氯烴的排放。
29.主要是由於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硫、氧化氮等酸性氣體所致;會使魚類死亡,土、水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跡、人體健康;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對煤中的硫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

Ⅲ 高中地理《環境與保護》的知識總結

命題趨向:(1)從內容上,主要考查了我國的重大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海洋污染、沙塵暴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及其影響。側重於考查問題的成因、危害以及預防治理措施。(2)從形式上,多以統計圖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現信息,結合問題所在區域圖,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題型大多以綜合題形式出現,新課標區多以選做題出現,難度一般不大,內容、材料比較貼近生活。(3)從能力上,側重考查學生讀圖提取有效信息、運用相關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人與環境的夥伴關系思想。可能會繼續關注熱點、重大環境問題,仍以圖、文資料形式,考查某區域的環境問題的表現、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要多注意我國的突出環境問題以及重大工程、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後續影響。 測試要點一:環境與人類關系的發展 1.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依賴自然環境;2.農業社會:利用自然環境,主要從事種植和養殖活動;3.工業社會:對資源掠奪式開發,排放大量廢物,人地對抗強烈;4.當代社會:多種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謀求人地協調。測試要點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實質 :1.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壓力;②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增長;2.實質:環境問題就是資源問題、發展問題;3.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全球變暖;臭氧層遭破壞;酸雨蔓延;森林銳減;水體污染;土地荒漠化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遭破壞。測試要點三:人類面臨的主要資源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1.水資源問題及產生的原因:世界淡水資源短缺原因是(數量有限、分布不均、不合理開發與管理、總需求量增長快)2.土地資源問題及產生的原因:①世界耕地資源嚴重不足;②土地退化嚴重(過度放牧、植被破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土地污染);③中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壓力(耕地比重不大、分布不均勻、非農用地增長迅速、耕地質量差)。3.礦產資源問題及產生的原因:需求量的不斷增大,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測試要點四:非可再生資源(煤炭和石油)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1.主要措施:科學開采、環保並行、保護土地、能源結構改革。2.利用:發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熱能等)。測試要點五: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1.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淡水短缺解決措施:(世界:開源,節流。中國:開發水源;節約用水;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加強污水處理和利用。)2.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耕地利用與保護: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質量;科學開發和整治土地。土地退化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農牧業措施)測試要點六:生態環境問題 1.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森林資源銳減;草地退化;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2.我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如:西北地區的土地荒漠化;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測試要點七:環境污染問題1.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雜訊污染等)2.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環境污染主要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無節制地向環境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所造成的;破壞自然環境,危害人體健康)3.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環境污染有日益加重的趁勢測試要點八:環境污染的防治 防治環境污染的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實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科技,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垃圾分類回收或作無害處理。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特點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1.水土流失嚴重 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7%。我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主要有: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2.沙漠化迅速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達149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面積的15.5%。20世紀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210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3.草原退化加劇 20世紀70年代,草場面積退化率為15%,80年代中期已達30%以上。21世紀初,我國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嚴重退化草原近1.8億公頃,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在擴大。由於草原退化,牲畜過載,牧草產量持續下降。4.森林資源銳減 中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採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絕大多數國有森林企業將面臨無成熟林可採的局面。5.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我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於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近30多年來資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屬於我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規定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312個種和種類.正式列入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種。

Ⅳ 求高中地理大氣運動的教案課件

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到21世紀教育網(http://www.21cnjy.com/)去找一下吧,那裡喝多資料都免費的,回找起來也答很方便,注冊一下就可以下載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