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山海經三苗國地理位置

山海經三苗國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3 21:41:08

㈠ 中國古時的蠻夷之地是現今的哪裡

古代泛指華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多數情況下,蠻夷戎狄統稱蠻夷之地。

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故較早即進入城廓農耕社會,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邊區自然條件較差,多為游獵畜牧之族所居,故稱為夷。

(1)山海經三苗國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蠻夷」之名來歷

現存最早地理著作《山海經》表明,兩千多年前,一點四方的結構便已產生。這本書中,「天下」以中原為中心,被分作五個部分。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仔細地描繪出了一個以中原「天子之國」為中心,再向東南西北分別以500里、300里、200里依次延伸劃出的若干個等距離層次。

從這種觀念出發,歷代政權皆以中原漢文化為本位,把周圍四方稱為「蠻夷」。中國古代王朝正統性的地理認同從夏朝開始,功勞系在禹一個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蠻夷」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稱作蠻夷的這種人,外表看上去呆頭呆腦,實際上卻很聰慧機敏,他們安心於自己的鄉土風俗,看重舊有的道德習慣。

南蠻

南蠻的稱謂最早記載來自於周代的《禮記》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指南方額頭有紋飾的族群即是南蠻。多喜歡吃生菜,色拉和醋。

「南蠻」一詞在古時泛指長江流域以南地區,隨著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持續擴張和影響,隨著中原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融合,「南蠻」的地理區域實際上已經囊括了整個東南亞。中國的長江以南不在被視為南蠻,南蠻成為罵人的話。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復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布於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布於今四川、重慶一帶。

商朝時有荊蠻、庸、濮、蜀、髳、微、越。

先秦時稱南蠻、荊蠻、荊越、揚越、百越、閩、庸、百濮、巴、蜀、僬僥、卉服島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國。

㈡ 山海經全部國家

結匈國在滅蒙鳥的西南,那兒的人都長著像雞一樣尖削的胸脯。

南山在結匈國的東南方。從這山裡來的人,都把長蟲稱為蛇,而把蛇叫做魚。也有說南山在滅蒙鳥東南方的。

比翼鳥生長在滅蒙鳥的東邊,比翼鳥身上長著青色、紅色的羽毛,美麗極了。之所以叫比翼鳥,是因為這種鳥單獨一隻不會飛,兩只鳥在一起才能飛起來。也有的說比翼鳥生在南山的東邊。

羽民國生長在滅蒙鳥的東南方,羽民國的人長著一顆像鳥一樣長長的頭,身上長滿了羽毛。另一種說法是羽民國生在比翼鳥的東南方,他們的人面頰尖長,像鳥兒一樣。

有名叫二八神的神人,兩只手臂是連在一起長的,為天帝在荒野守夜。他們在羽民國的東邊。他們長著小臉頰、紅肩膀,總共十六人。

畢方鳥生長的地方東面有條河,叫青水河。這種神鳥生了一張像人的面孔,只有一隻腳。也有人說畢方鳥在二八神的東邊。

讙頭國在滅蒙鳥的南邊。這兒的人面孔像人長著翅膀,但嘴巴像鳥喙,以捕魚為其擅長、也有的說在畢方鳥東邊的,叫做(石永)朱國。

厭火國在(石永)朱國的南邊,厭火國的人身子像獼猴,一身黑毛,口中能吐出火來。也有的說在(石永)朱國的東面。

三株樹在厭火國的北邊,生在赤水河上游,三株樹樣子像松柏,葉子像一粒粒的珍珠。也有的說這種樹形狀像彗星一樣。

三苗國在赤水河之東,國人外出時總是扶老攜幼,成群結隊而行。因三苗與「三毛」聲音相近,故也有的稱之為三毛國。

載國在赤水東邊,載國的人皮膚是黃色的,擅長彎弓射蛇。也有的說載國在三苗國的東邊。

貫匈國在赤水東邊,貫匈國的人胸部都生有一個透過胸腔的洞。有的說貫匈國在載國東邊。

交脛國在它的東邊(赤水,下同),這個國家的人兩腳是左右交叉著的,走路時也是交叉著雙腳。也有人說交脛國在貫匈國的東邊。

不死民國在它的東部,這個國的人皮膚黑的像炭一樣,而且長生不老。另一說是不死民國在貫匈國的東部。

歧舌國在它的東邊。另一說法是歧舌國在不死民國的東邊。

昆侖虛在它的東部,它的基部向四面八方延伸,很遠很遠。另一說是在歧舌國的東部,山基也向四方延伸。

羿與鑿齒戰--羿與鑿齒在南方一個叫壽華的大澤廝殺,最後,勇敢善戰的羿把鑿齒殺死了。這次爭斗,羿手使弓箭,鑿齒用盾戟,也有說鑿齒持戈戰的。(戰斗發生的壽華大澤,在昆侖虛的東邊。)

三首國在它的東邊,這個國的人樣子更奇特,一個身子上生著三顆腦袋。

周饒國在它的東邊,周饒國人身材短小,但穿衣戴帽同普通人一樣講究。還有的說周饒國在三首國的東方。

長臂國在它的東邊,長臂國的人以捕魚為生,他們捕魚的本領非常高,常常可以兩只手同時各抓到一條魚。另一說是長臂國在周饒國的東邊,在海上捕魚為業。

北狄多崇山峻嶺,帝堯葬在狄山的南面,(故城在今山東省濮縣東南)帝嚳葬在狄山的北面。那兒有熊、羆、身上長花紋的虎、蜥、豹、三足鳥、視肉等野獸。大舜、文王也都葬在那兒。另一說是葬在湯山,那兒有熊、羆、文虎、蜥、豹、離朱、視肉等動物。周圍是深山密林,方圓可達三百里。

南方有個神叫祝融,長得獸身人面,長乘兩條龍飛行。

海外西經

再說海外自西南隅至西北隅吧。

滅蒙鳥生於結匈國的北部,鳥的羽毛是青色的,尾巴是紅色的。

夏後啟--大運山高三百仞,在滅蒙鳥之北。那兒有處大樂之野,夏後啟(禹的兒子)在那兒按《九代》樂曲翩翩起舞,夏後啟乘兩條龍,飛騰於雲霧之中。他左手拿著羽毛做的華蓋,右手持一玉環,腰間佩碧玉。這大樂之野便在大運山之北。也有人說那裡叫大遺之野。

三身國在夏後啟所在地方的北部,國民都是長著一個腦袋三個身子。

在三身國的北部,有個地方人稱一臂國,一臂國的人只生有一直胳膊,一隻眼睛,一個鼻孔。那兒還有一種黃色的馬,身上有老虎皮毛一樣的花紋,這種黃馬也只生一隻眼睛一條腿。

奇肱國,在一臂國的北部,那兒的人一隻胳膊,三隻眼睛,眼睛有陰有陽,常乘一種叫吉良的馬。那兒還生長著一種鳥,鳥長著兩個頭,羽毛是紅黃色的,常棲息在他的旁邊。

㈢ 在山海經中的『赤水』是指哪裡,我認為應該不是我家鄉赤水市吧!

赤水在山海經中至少有兩條

1 西方的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內。
海內昆容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 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皇水出焉,西流注於赤水,其中多丹粟.
【西方的赤水應在黃河上游的青海境內。 】

2 南方的
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窮焉。
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
【南方的赤水應該就是紅軍四度之赤水,是長江的支流,貴州境內。】

㈣ 山海經問題

不死民在其東,其為人黑色,壽[考]不死①。一曰在穿匈國東。
——《山海版經·海外南經》權
海外自(東)[西]北陬至(西)[東]北陬者。

無(啟/月)[啟](qǐ)之國在長股東,為人無(啟/月)[啟]①。

①無啟:無嗣。傳說無啟國的人住在洞穴中,平常吃泥土,不分男女,一死就埋了,但他們的心不腐朽,死後一百二十年就又重新化成人。
——《山海經·海外北經》

《海外經》,共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沒看到你說的刀槍不入的,只有長生不死的,你可以在《海外經》找找

㈤ 三苗國的三苗國的起源背景

堯、舜、禹時代主要有對三苗的戰爭,三苗即苗蠻集團,所以這是一場兩大河流域不同部族集[1]團間的戰爭。早在距今6000年前後,江漢地區的古族迅速發展,打開了北上中原的道路。而在中原地區,涿鹿之戰後華夏、東夷集團加速融合,獲得更為強大的生命活力,開始沿苗蠻集團北上的道路南漸。河南南陽地區是這一交通線的重要樞紐,也是華夏與苗蠻集團爭奪之地,伐三苗的戰爭正是圍繞著對這一地區的爭奪而展開的。
苗蠻集團也是一個興旺發達的部族共同體,包括很多氏族部落進入英雄時代以後,也建立了一批部落聯盟和若干范圍更大的聯合體,其中最著名的是與中原部族集團進行了多次戰爭的三苗,因此在載籍中,「三苗」這一用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內涵,一是泛指苗蠻集團,一是指其中曾與堯舜禹作戰的一支。《戰國策》記載:「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3]這是指整個苗蠻集團的活動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後世的鄱陽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經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縣(今河南南召縣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不詳,但可知堯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蠻集團的居地范鑿在洞庭、鄱陽湖之間,北界在伏牛山南麓,包括了整個南陽盆地。
苗蠻集團的先世不僅與華夏集團、東夷集團一樣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而且社會發展水平也毫不低於黃河流域。江漢民族從事稻作農業,屈家嶺文化遺址中往往發現大量的稻穀、稻殼或用稻稈拌泥作建築材料,顯示出糧食生產的總量相當大,制陶業也相當發達,達到了較高水平。大量不同規格的陶紡輪,可以滿足精紡、粗紡的不同需要。石器和玉器的製作工藝,也明顯地高於同期的黃河流域。從農業、手工業整體發展狀況看,社會分工與交換比中原更為發達,由此導致的社會財富積累、掠奪戰爭的頻繁及社會變革的發生都不低於黃河流域,相反,某些文明因素的成果還走在前面。中國最早的一批城堡出現在屈家嶺文化中。生氣勃勃的江漢民族在長江中游崛起以後,開始向北擴展生存空間。
苗蠻集團的強大和參與中原逐鹿的勢頭無疑使黃河流域部落共同體的首領們感到了威脅,所以當北方社會的發展也同樣臨近文明的門檻,而有足夠力量與之抗衡時,開始連續發動了對三苗的戰爭,以解除威脅、進而奪取有利於南下發展的交通要沖,這是堯舜禹伐三苗的根本原因。
堯舜禹伐三苗戰爭的起因主要見於《尚書·呂刑》的記載,其中提到,「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於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於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文中列舉「三苗之君」的罪狀是不敬神靈而作五刑殘害百姓,道德淪喪,背信棄義,反復詛盟。無辜受戮的百姓求告上帝,上帝因聞不到祭祀的馨香,只有濫用刑罰的一片血腥而震怒,所以堯哀憐人民的苦難,用武力遏絕「三苗之君」的暴虐,並使他永無後嗣。這雖然標榜伐三苗是替天行罰,卻曲折地反映了苗蠻集團發生的深刻社會變革,如社會分化的抽劇,社會矛盾前尖銳化,傳統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習慣法已被拋棄,原始宗教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記載和考古發現所揭示的三苗社會文明因素的成長已走到黃河流域前頭的現象可相印證。同時也透露出在南北部族集團的交往中,三苗屢屢破壞和解盟約,在交戰中,北方屢屢處於被動,早已感到了三苗的威脅。所以三苗社會矛盾尖銳化,成為堯舜禹伐三苗一舉將其削弱的契機。
三苗的領袖人物參與過中原權力之爭。如說「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還傳說「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丹朱」,都反映了在堯的聯合體議事會中或他的近親氏族中,曾有權力之爭的失敗者,遠遁丹水之浦,充任了土著的領袖人物。但在這種情況下,「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顯然進一步構成威脅,這應是堯舜禹伐三苗的直接誘因。

㈥ 厭火國中的厭如何解釋

我們先列出《山海經》中所有直接與「赤水」有關的條目: 三株樹在厭火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一曰其為樹若彗。 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一曰三毛國。 《海外南經》 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西南流注南海厭火東]。 《海內西經》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鴟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 《大荒南經》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東,有長脛之國。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後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國妻氏。有雙山。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樹,名曰櫃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國,食谷,使四鳥。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 《大荒西經》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鴟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於山。丘方員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皆高百仞]。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有人方食魚,名曰深目民之國,朌姓,食魚。 有鍾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長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大荒北經》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後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海內經》 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丑塗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於大汜。是多怪鳥獸。 《山經·西山經》 「赤水之東」與「赤水之北」等詞的矛盾處可解釋為幾種情況: 1、 不是同一條河。 2、 是同一條河,在某處拐彎了,方向由南北變成東西。 3、 是一條斜的河,應針對東南至西北流向。(東者亦為北,西者亦為南)。 4、 是赤道或黃道的模式圖。 《海內西經》中有明顯的模式感,立足點在昆侖之虛,它分別以其四隅來規劃六條河。其中洋水、黑水為一隅;弱水、青水為一隅;赤水、河水分別佔一隅。而《山經·西山經》中只出現了四條河,少了其中的弱水和青水。《海經》中有「赤水之東」與「赤水之北」等行文,這與「昆侖墟」下文的赤水出處描述相符,誤寫方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只是怎樣理解這幅「赤水」圖成了難點,如何畫出一系列對應的圖更成了難點,因為還有其它顯現出矛盾的地方,比如「厭火國」。從行文和郝懿行的注中可以看出赤水應在厭火國的東面,但三株樹生赤水上,卻在厭火國的北面,這不好理解。再一個就是赤水是出東南還是入東南的問題,《西山經》中說是「東南流注於汜天之水」,《海內西經》中為「赤水出東南隅」。如果把這里的「出」字理解成發源地或流經此地的話,不像是入海處,《大荒南經》也說「有汜天之山,赤水出焉」,假如「泛天之水」與「汜天之山」有對應的話,那麼是東南入還是東南出就成了一個難解的矛盾,或許真的如同上圖模式里赤水的兩個口互為出入吧。 《大荒北經》中的「竹南有赤澤水」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假如「赤澤水」為「赤水」,那麼「附禺山」可能就是「昆侖山」,因為兩者太像了。所以「附禺」也有可能就是前面所解的「白玉」山,因為「玉山」一條也說是「王母之山」,而「王母之山」又可為「昆侖之丘」,這兩個條目如下: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西山經》 「西胡白玉山」之「白玉山」如果為「玉山」,那麼西王母所居之「玉山」有可能為「昆侖山」。在此條目中卻另有寫到「昆侖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蒼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侖虛東南。」如果這些行文無誤,那麼「昆侖山」與「昆侖丘」可能並不在一處,就如同「軒轅國」與「軒轅丘」一樣。 假如「西胡白玉山」是「附禺山」,那麼昆侖山可能在「附禺山」的西邊,這和《海經》中的整個地理位置相合,即:「昆侖山」在西北,「附禺山」在東北,那麼「昆侖山」肯定在「附禺山」西邊了,只不過當中相隔很遙遠。「昆侖虛」在「西胡白玉山和蒼梧」的西北方向,可能在「大夏」的北方,也許「昆侖山」亦在「白玉山」的西北方向吧。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大荒西經》),可見與《海內東經》的描述很相似:昆侖山(丘)的周圍有「流沙」、「赤水」還有「黑水」。但「附禺山」明明在「河水之間」,而「河」出於「昆侖山」的「東北隅」,或許「附禺山」在「昆侖山」的東北處吧,又或許在東方偏北的位置,也許就是「西胡白玉山」的位置。 有兩處表明「西王母」又在「昆侖山」的西方。第一處按《西山經》的排列「玉山在昆侖丘西方」(流沙亦在昆侖的西方),兩者相距千里有餘(按山經提供的數據),當中還有水、流沙、樂游山、贏母山,這樣就出現了不能調和的矛盾。 那麼讓「白玉山」和「務隅之山」對應「昆侖丘」,而「昆侖丘」對應「昆侖山」,也就是「昆侖丘」在東北的位置,「昆侖山」在西北的位置,它們之間相隔千里,而「附禺之山」與「昆侖丘」也相隔千里,就像《西次三經》中的玉山與昆侖丘一樣。 這種推測實在糟糕至極,由於名字和位置在描述中的混亂,昆侖山與昆侖丘反而成了相隔千里的陌生人,就如同「槐江山」中的「平圃」,隔了幾百里才到昆侖丘一樣。這似乎也暗合了「昆侖墟方八百里」,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也可相隔幾百里地(槐江山也可能是昆侖山的「玄圃」這個稱呼吧)。那麼從「附禺之山」之字面上的意義看,它確實在東北禺(隅),因為它的另一個名字是「務隅之山」,其所在是《海經》明確過方位的。「白玉山」的解釋只是讀音上的相似而已,並無方位上的實指。那麼「務隅之山」是「昆侖山」一個角上的附屬山脈,或者是分支。這是否是我們所站的位置和角度有關系嗎?哪一種結實更加合理呢?還是有另外的可能?我們繞了個大彎子試圖說明「昆侖山」與「務隅之山」之間存在著諸多類似性描述就可能是表明這兩座上是一個地方,至少是擠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這些說明,為什麼在「務隅之山」會出現一座有「帝俊竹林」的山丘(丘南),而且「竹林」南又都是赤澤水或赤水。這與「昆侖山」或「昆侖墟」的概念相同,即它們南側都有一片「汜林」,且都有一片「水」。 三株樹生長在赤水河畔(赤水北)不是巧合上問題,恰是地理位置上對應上的統一解釋。

㈦ 三苗國的介紹

從前,唐堯把天下禪讓給虞舜,三苗的首領對此非議。帝堯殺他,苗人反叛,乘船漂流到南海,建立了三苗國。古代的的三苗國,所君臨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國君則是姜姓。

㈧ 求山海經里的所有地名~

1、赤水,《山海經》中多次出現的地名

三株樹在厭火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一曰其為樹若彗。

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一曰三毛國。

2、雞山

灌湘山再向東五百里的地方,叫做雞山。

山上有黃金,山下有紅色的塗漆。黑水發源於這座山,向南流去,注入於海。

3、不周山

不周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帝都山

傳說中的山名,出自中國古典名著《山海經》。據《山海經》之《山經》卷三《北山經》記載,帝都山位於雁門山以北四百里的泰澤之中。從帝都山至泰澤的四百里路全是水路。

(雁門山)又北水行四百里,至於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廣員百里,無草木,有金玉。

5、長留山

出自《山海經》: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

(8)山海經三苗國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山海經》也記載了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葯、民俗、民族等,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

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葯、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

《山海經》版本復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代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對於《山海經》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參考資料:網路-山海經

㈨ 苗族先民曾在「左洞庭,有影戴」地區建立了三苗國,洞庭湖跨哪兩省

洞庭湖位於中國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是中國第四大湖,僅次於青海湖、興凱湖和鄱陽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
相鄰的兩個省是湖南省和湖北省。

㈩ 關於山海經 海外經 地理標記問題

其字就是代表滅蒙鳥,又如「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一曰三毛國。」里內邊的其字意思是那裡的,指容的是三苗國,下面一句「戴國在其西,其……」這里第一個其代表滅蒙鳥,第二的其說的是戴國。綜合起來看的,後文是避免重復用其代替了,如《海外南經》說到「結匈國在其西南,其為人結匈。 」(結胸國在滅蒙鳥的西南面)。可以參見《海外西經》「滅蒙鳥在結匈國北,為鳥青,赤尾。」(滅蒙鳥在結匈國的北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