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萬家寨地理位置

萬家寨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3 19:44:14

⑴ 呂梁市到太原市相聚多少公里

兩地距離公里
|全程 約187.0公里/3小時4分鍾
太原市1. 太原市內駕車方案
詳情
1) 從起點向正東方向出發,行駛20米,右轉進入G208
2) 沿G208行駛1.2公里,過右側的天龍大廈約50米後,右轉進入G307
3) 沿G307行駛1.9公里,直行進入迎澤西大街
4) 沿迎澤西大街行駛10米,稍向左轉進入S104
5) 沿S104行駛4.6公里,左前方轉彎
6) 行駛10米,左前方轉彎
7) 行駛10米,直行進入西苑南路
8) 沿西苑南路行駛510米,過右側的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影視傳媒分院約210米後,右轉
9) 行駛1000米,左前方轉彎
10) 行駛440米,過迎西收費站約120米後朝呂梁/運城/晉城/北京方向,稍向左轉
11) 行駛400米,從入口進入G2001
12) 沿G2001行駛11.4公里,朝呂梁/運城方向,稍向左轉
全路段收費
13) 行駛230米,朝運城/離石方向,稍向右轉
全路段收費
2. 行駛400米,從入口進入G20
全路段收費
3. 沿G20行駛32.2公里,朝汾陽/呂梁/G20方向,稍向右轉
全路段收費
4. 繼續沿G20行駛15.5公里,從開柵出口離開
全路段收費
5. 行駛460米,右前方轉彎
6. 行駛150米,過開柵收費站約100米後直行
7. 行駛80米,左前方轉彎
8. 行駛490米,左前

⑵ 為什麼說黃河"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具體說說黃河從哪兒發源,流到哪裡黃河有多長流經那幾個省區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回貫穿九個省、自治答區,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全長5464公里, 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30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⑶ 黃河老牛灣的具體位置,距呼市多遠,路程多長時間

長城和黃河相交的地方叫老牛灣,位於山西省的偏關縣境內。這里在明朝時是一回座屯兵的城堡,為成答化三年(公元1467年)所建。在老牛灣堡緊臨黃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磚砌空心敵樓。此樓雄踞崖上,俯視黃河,是偏關著名的風景地之一。長城到老牛灣之後,雖抵黃河岸邊了,但並未跨黃河西去,而是順黃河的東岸南下,經萬家寨、關河口至河曲縣,然後才越黃河進入保德縣境內逶迤西去的。 老牛灣,因長城與黃河在這里第一次握手而聞名天下。老牛灣的步伐也象老牛一樣慢,這里的人似乎依然臉朝黃土背朝天,過著古老的、讓大城市人「羨慕」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素麵朝天的老牛灣毫不走樣地保留著歲月的痕跡,把我帶回那金戈鐵馬的邊塞風雲,讓我感受著古樸與蒼涼的魅力。 黃河與長城握手的地方!呼市到清水河116KM,走109國道,油路。清水河到老牛灣繼續走109,到深壕子分路,48KM,土路。然後向東南走鄉鎮路到老牛灣,16KM,土路。建議:早晨從呼市8:30啟程,11:00~13:00在深壕子吃飯,14:00到達老牛灣。遊玩兩小時,16:00開車返呼,約19:00返回。

⑷ 長江與黃河交接處是啥地方

青海、四川。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處——河口和桃花谷。黃河主要支流——渭河和汾河(渭河—陝西省,汾河—山西省,涇河—甘肅省)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

全長6300餘公里,比黃河長800餘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孫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4)萬家寨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黃河的緣由: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奮斗和繁衍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在數千里的黃河流域,由於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水溫條件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里。

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後來的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等幾十個強大的王朝,其政治經濟活動的核心地區也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

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許多古代經典文化著作,也產生於這一地區;標志古代文明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城市建設、文學藝術等也同樣產生在這里。

所以,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意義就在這里。

黃河的水質有三大特點,一是水少沙多;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即徑流地區分布不均,徑流年內年際變化大;三是水沙異源。

黃河水沙來源地區不同。水土流失是指由水力、重力和風力等外力引起的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

在中國歷史上,人們除了覺得黃河是一個祝福,也覺得它是一個詛咒。因此,黃河有中國的驕傲和中國的痛這兩個別名。

在歷史記錄當中,這些信息首次出現公元602年,直到21世紀。河流的所經區域已經有5次關於方向的大轉變。

黃河流經是從1897年的最後一次變化而產生的。黃河的黃色是由於河裡的泥沙引起的。過往幾百年的淤泥淤積,令河水流在周圍的農地上面。因此,洪水對於居民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歷史上有很多村莊被洪水破壞的例子。在中國的歷史上,黃河對兩岸居民有很大的影響,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但無論如何,黃河養育了華夏民族,哺育了中華文明,所以中國人稱黃河為「母親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炎黃兒女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之樹綿延不斷的根!俗話說:"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流域優良的自然環境,促進了中原文化的不斷發展,並為世人稱道。

千萬年生生不息的黃河水哺育了億萬畝肥沃的良田,"風吹草低見牛羊",五千年的農業文明的核心發源地。

⑸ 黃河的資料 地理位置 長度等詳細資料~~~~~

黃河
黃河 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http://ke..com/view/792069.html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釋名「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汛期:黃河每年有兩次汛期,大汛是夏季,來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延續3-4個月。小汛是春季3-4月間,來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為期較短,因為每年都是在桃花開的時候,故又稱桃花汛。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缐,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2.1960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博士、教授、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 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2005年2月24日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農工黨省委副主任委員、農工黨西安市委主任委員黃河同志當選為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法研究會房地產與物業管理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住宅與房地產研究會房地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黃河源頭沙化問題嚴重

黃河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有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⑹ 黃河的地理特點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

公尺,四周高山終年積雪。黃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無數小湖的

沼澤。出星宿海後進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

,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長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貴德至綏

遠省河口鎮,長一千五百多公里。黃河在甘肅境內,穿過不少大峽谷

,匯集許多支流。中游段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長一千一百多公里。

河水折向南流,縱貫黃土高原,夾帶著大量泥沙,洶涌而下,到了壺

口,地勢陡落,形成壺口瀑布,接著穿過龍門峽流到潼關,河道變寬

,因匯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關為華山所

阻,折向東流,過三門峽到盂洛,便進入平原地區。下游段自孟津到

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長八百七十多公里,由於泥沙於積,水流緩慢

,兩岸築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黃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則筆直。

從蘭州到潼關,河水繞流一個長方形的三邊,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約

長二千公里。占時下遊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北注入

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南奪淮流入黃海,兩者相距達五百公里。
黃河流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藍田猿人

"化石的發現證明,遠在五、六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現今

陝西藍田縣一帶生活。古代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暖和濕潤得多,加

上黃土質地松疏,利於耕種,十分適宜人類居住。五千多年前,黃河

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省

發現的遺址,不下一千多處,發現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

表面紅色而帶彩紋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

。從發現殷墟可以證明三千年前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建立了最

古老的文明大國。在歷史上,黃河流城經常泛濫成災。據記載,二千

多年來,黃河下游潰堤達一千五百多次,較大規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

,水災范圍北至天津,南達江蘇、安徽,廣達二十五萬平方公里。河

水夾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量,平均每年超過十六億公噸。由於下游段地

勢低平,河道坡降平緩,流速減低,大量泥沙於是沉積在河床上,平

均每年逾四億公噸,其餘泥沙則流到河口,沖積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

角洲,平均每年造陸達二十多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

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佔中國總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則約佔全國四

成。
發源於玉樹州曲麻萊縣境內,源頭在麻多鄉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什各

雅雪山。
源頭是由5條地下水源較豐富的泉水匯集而成,叫卡日曲(南源),海

拔4900米,這是近年國家河源科考調查後專家們重新認定的黃河正源

(而此前一直以中源約古宗列曲為其源頭)。卡日曲與約古宗列曲、扎

曲(北源)三源匯合後流入扎陵湖,再經鄂陵湖而出,成黃河主幹滔滔

東去。黃河源在青海省域的長度為1959公里,流域面積16.72萬平方

公里。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的詩句並不是憑空杜撰。在黃河的上游

,我看到了從藍天和白雲中流下來的黃河。那是一條碧波盪漾的大河

,能看到水底下的卵石,看到在清澈的流水中嬉戲的小魚。世界上的

江河,原本都這樣清澈。

在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變得渾濁,渾濁得像一條泥漿河,像一條桀

驁不馴的黃龍。面對這濁浪滾滾的黃河,我並沒有覺得它受到了污染

,我想,這是流水和高山大地親熱的結果,是天作之合,是自然。大

自然在億萬年的運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規律,我們沒有理由責備自

然。

在蘭州,我站在那座有名的大鐵橋上,俯瞰在橋下奔流的滔滔黃河,

河水打著漩渦,像萬馬咆哮,奔向它們嚮往的既定目標。就在我默默

凝視黃河的時候,站在我身邊的一個穿著時髦的女郎隨手把一個可口

可樂罐扔進了黃河。我吃了一驚,下意識地問:「你怎麼能這樣亂扔

?」女郎朝我一笑,答道:「這么臟的河水,有什麼關系。」那個紅

色的可樂罐在黃色濁浪中冒了幾下,就不見了蹤影。

⑺ 內蒙古准格爾旗具體在什麼位置

准格爾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高原東端,蒙晉陝三省交界帶。全旗總面積7539平方公里,總人口27.6萬人,轄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9個鄉鎮:薛家灣鎮、大路鎮、柴達木鎮、龍口鎮、准格爾召鎮、沙圪堵鎮、納日松鎮、暖水鎮、布爾陶亥蘇木。旗府薛家灣鎮北倚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128公里,毗鄰鋼城包頭180公里,東距首都北京650公里,西距鄂爾多斯市138公里.准格爾旗地域遼闊,資源富集。煤炭探明儲量544億噸,遠景儲量1000億噸,且地質構造簡單、埋藏淺、煤層厚、低瓦斯、易開采,發熱量均在6000大卡/千克以上,為優質的動力煤和化工煤;石灰石總儲量50億噸,品位高,氧化鈣含量達52.92%;鋁礬土總儲量1億噸,礦層穩定,品位呈現鋁高硅低的特徵;此外,高嶺土、硫鐵礦、白雲岩、石英砂的儲量也相當大,特別是煤層氣的儲量十分可觀,屬國內罕見的煤化工資源。水源充沛。黃河年過水量248億立方米,國家批准黃河用水指標2億立方米,現有80%尚未利用;年降水總量30億立方米;年徑流總量4.3億立方米;地下水探明儲量28. 5億立方米,年開采量0.55億立方米;庫壩總庫容1.8億立方米,年供水量5000萬立方米;現已建成日供水能力10萬立方米,水源工程1處。黃河水、水庫水、地下水完全能滿足工業發展的需求。電力資源得天獨厚。現已建成並投入運營的坑口火電廠有2座,裝機容量86萬千瓦;水電站一座,裝機108萬千瓦;年發電量80億度;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均已配套,且供電半徑小,電價低廉,高載能電價0.266元/度,屬國內最低電價。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境內有大准電氣化鐵路、准東鐵路和在建的呼准鐵路以及擬建的淮河鐵路,年貨運能力接近1億噸,是出省到京、到秦皇島、到黃驊港的重要通道;109國道橫貫東西,在建的呼和浩特至鄂爾多斯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與建成的呼包、包東高速公路連為一體,全部行程不足3小時。國土資源面積十分廣闊。全旗有宜林宜草面積800萬畝,益於牛、羊的養殖;農畜產品屬純天然的綠色食品;盛產海紅果等多種果品,年產量1000萬公斤。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有巨石林立、天水一色的黃河峽谷風情;有僧廟相連、堂殿恢弘的鄂爾多斯最大召廟建築群寶堂寺;有充滿神奇色彩的千年古松「中國油松王」;有蒙漢民族水乳交融的民間藝術奇葩「漫瀚調」。 准格爾旗具有集眾多資源於一身的特有優勢,且是距環渤海灣距離最近的資源富集區。從「八五」開始,國家先後投入近200億元巨資,開發建設了世界一流水平的黑岱溝露天煤礦,年產原煤達到2000萬噸;地企合建的典範工程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裝機容量108萬千瓦;國內一流水準的火力發電廠國華准電項目,裝機容量66萬千瓦。在國家重點工程的強勁拉動下,准格爾旗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開采、發電、高載能、煤化工、建材、農畜產品深加工於一體的具有鮮明地區特色的工業體系。2004年全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2.52億元,總體經濟實力居內蒙古自治區旗縣第一位,躋身西部百強第六位。 准格爾旗作為西部地區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在跨人新世紀後,沐浴著國家西部大開發。能源戰略西移的東風,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期到來的機遇,依託資源、地域優勢,站在適應經濟大發展的戰略高度,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建設「四大基地」構築「四大體系」,努力為國內外商家投資創業搭建最好的舞台,以促進全旗經濟跨越式發展。 建設億噸級煤炭基地——到2010年,全旗煤炭產量超過億噸;建設千萬千瓦級火力發電基地——到2010年,境內電力裝機超1000萬千瓦;建設千萬噸級煤化工基地—一到2010年,焦粉達到500萬噸,超純煤達到100萬噸,煤轉油達到100萬噸,型煤達到100萬噸,腐殖酸達到100萬噸,搗固焦達100萬噸;建設千萬噸級高載能產品基地——到2010年,電石達到500萬噸,特種鋼達到300萬噸,硅鐵達到100萬噸,氧化鋁、電解鋁達到50萬噸,PVC、氯鹼達到50萬噸。形成煤、電、高載能、精細化工和煤、煤化工為主的產業鏈。

⑻ 黃河的資料

-- 黃河
浩瀚壯闊的黃河,奔騰澎湃,流經黃土高原。黃河流域是黃種人滋生繁衍的地區,也是軒轅黃帝居住營衛的所在。黃河哺育著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得到這份自然的恩賜,瓜瓞綿 延,永無止境,與山川相輝映,與日月共久長。
據遠古記載,黃河流經壺口、華陰、孟津、大伾入於渤海。而砥柱則巋然屹立於濁浪怒濤之中,顯示出堅韌不拔的氣概。砥柱之北的大陽縣也因處於大河之陽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為河北縣,其後乃改稱平陸。小縣得大名,實為鮮見。
黃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適宜農業的經營。炎黃子孫得天獨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經之營之,日臻文明。淳樸勤儉的風俗,早見於《詩經·國風》的歌誦;也深得吳國季札的稱道;太史公著《貨殖傳》、班盂堅撰《地理志》,亦皆頌揚不止。而關西尚雄武,山東稱儒雅,兩漢將相洵出其間,稱為盛世,隋唐而後,更見發揚。人文鼎盛,彪炳史冊,令人緬懷留連,無時或已。
自遠古時起,黃河流域即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傳說,就未遠離此域,夏商周三代更輾轉遷徒於其間。由秦漢以迄唐宋,咸陽、長安、洛陽、開封,迭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薈萃,歷久不衰。
奔騰的黃河,激勵世人向外發展,齊魯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漢武,親臨東海上。雖說是景慕神仙,實際是謀圖海外開拓。而張騫鑿空,甘英遠行,始知西域的廣大無垠。海上三神山誠渺茫難稽,日南交趾的設郡,漢廷使者遂得遠至已不程國。以今地按之,已達到印度南部海岸。這種嚮往開拓的精神,歷隋唐而至於近世,初未稍泯。
黃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區,又有瑰麗的文化,但與北方草原相毗鄰,不免引起游牧族類的搔擾。為了促進文化發展,也為了使農業地區不受蹂躪,從戰國時起,就修建了長城,歷秦漢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由於有了長城,黃河流域的文化不僅得到了保護,而且更顯得豐采。長城並未使黃河流域受到封閉,也並未使人趨於保守。霍去病馳騁於祁連山下,徐自為築城於盧胸山旁,竇憲勒銘於燕然山側,王越取勝於紅鹽池畔,都是不以長城為限。而參於可汗道的修築,絲綢之路的暢通,又皆顯示出沒有受到任何的阻隔。這些都是開拓和進取,而不是封閉和保守。黃河的激盪和奔放,是不會使人封閉和保守的。
近世以來,黃河屢經泛濫,造成了若干破壞。這是人為作用的惡果,是不肖的炎黃子孫的造作。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嚴重,黃河怎能不頻繁泛濫?如果除舊布新,有所改革,黃河必能充分恢復它原來的哺育力量,中華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興,益臻於繁榮富強!

⑼ 請問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有限公司的待遇和發展怎麼樣

老員工們的待抄遇不錯,年襲薪十萬左右差不多,但從06年找來的新員工都是6年後才能轉正,這期間工資低的要死,本科1600元,專科1300元,都說水電站待遇比火電好,但是這個電廠是個例外,前段時間公司出去調研了,結果是我們電廠工資待遇在電力系統里排行第二,只不過是倒數第二!!!特別應屆大學畢業生可千萬別來,來了都後悔!!!我們都是被騙來的......培養個大學生不容易,有這六年的時光在其他地方也能混出個模樣了,長遠來說,自己成家都成問題,成了家也只能兩地分居,孩子長大了上學是問題,山裡出去一趟不容易,這里消費也挺高的,掙那點錢真可算是皮毛,去趟太原或者呼市你,你就什麼也沒有了,應屆畢業生們,想來這里賺錢且打算光棍的話,你就來吧,後果你自己想吧.....

⑽ 長江黃河水利工程和水利樞紐的地圖

「話說長江」有長江水利工程和水利樞紐的地圖
http://bbs.godeyes.cn/showtopic-272819.aspx
在網路地圖可要查到黃內河水利容工程和水利樞紐的地圖
http://www.powerfoo.com/old_news/newcenter/118221787556259782037977.html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