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四合院體現的地理知識

四合院體現的地理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2-13 19:11:44

A.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特點與地理的關系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內,坐北朝南,大容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B. 地理作業 關於北京四合院的

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首先在於它的歷史悠久。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宅,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即由此開始。

明清以來,北京四合院雖歷經滄桑,但這種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經形成,並不斷完善,更適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國住宅建築大部分是內院式住宅,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這種住宅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通風採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

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舊時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觀廟壇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築,便是那數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舊聞考》中引元人詩雲:「雲開閭闔三千丈,霧暗樓台百萬家。」這「百萬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說的北京四合院。

為什麼叫「四合院」呢?因為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國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根據現有的文物資料分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築出現。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人特別喜愛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不僅宮殿、廟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廣泛使用四合院。不過,只要人們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會想到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點。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從平面上看基本為一個正方形,其他地區的民居有些就不是這樣。譬如山西、陝西一帶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個南北長而東西窄的縱長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橫長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築本身並不連接,而且正房、廂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為一層,沒有樓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轉角處的游廊。這樣,北京四合院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

而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西、南北四面房屋並不獨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將庭院稱為「天井」,可見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難免使人顧名思義,聯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的成語。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實的院,寬敞開闊,陽光充足,視野廣大。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內涵豐富,全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居住觀念。

譬如東北地區漢族的套大院(東北農村四合院),符合北京四合院的前兩個特點,但卻不具備文化內涵豐富這一特點。

舉例說,東北四合院的單扇門(中國傳統多為雙扇門的形式)、堂屋背後設「倒閘」作為貯物間等做法都使人感到是清代山東等地「跑關東」的移民帶去的窮人習慣的延續。正是因為以上幾個特點,人們往往將北京四合院作為中國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

北京四合院能在歷史上存在數百年,是因為它具有其它住宅建築難以並論的優點。今天,當都市現代化的腳步逐漸加快,重重疊疊的高樓大廈興起的時候,人們––尤其是世代生長在京華的老北京人,會對四合院產生一種特殊的眷戀之情。

北京四合院,這種古代勞動人民精心創造出來的民居形式,伴隨人們休養生息成百上千年,留給人們心目中的印象是極深刻的,留給歷史的遺產是極豐厚的。

C. 關中四合院地理特徵

那四合院和北方的四合院其實是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的,北方的四合院就是以四住房子圍成一圈,中間有一個天井,這樣的房子就是北方的四合院,關中的也是大同小異

D. 北京四合院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

人對自然環境是無法選擇的,一,四合院屬於合院住宅,夏季炎熱多雨回,冬天又可答以很好地採光保暖,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蔭納涼,清皇都所在,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從自然上講,由於北京為明,分別為正房、東西偏房、倒座、倒座一般也是門房, 所謂四合,至明、清,使用方便;水鄉房子了解不太多。分正屋、東西兩廂、倒屋。形勢。 胡同與胡同之間就是四合院的位置,人們只能憑自身的努力改造它。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風口也是出風口。同時也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多戶人家居住在一個院子里。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取材方便,A.四合院主要是以北京地區的最為著名,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閉合而露天,1、四合院:中國北方典型民居,
是當時最先進的建築。極端最低-27.4攝氏度,西部山區較短。維修方便。"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說穿了,三,四,倒屋下人住. 2、冰屋:住在北極圈附近寒冷環境下的愛斯基摩人的典型住所,經金、元,可以營造出內部良好的小氣候,形成??一個"口"字形。文化特點的建築。在過去經濟不發達的時候,
"四"指東、西、南、北四面,

E. 地理作業 北京四合院民居的特色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卧磚到頂,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輩,祖輩居正房,晚輩居廂房,南房用作書房或客廳。院內鋪磚墁甬道,連接各處房門,各屋前均有台階。大門兩扇,黑漆油飾,門上有黃銅門鈸一對,兩則貼有對聯。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寬敞,一般是北房5間,3正2耳,東、西廂房各3間,房前有廊以避風雨。另以院牆隔為前院(外院)、後院(內院),院牆以月亮門相崐通。前院進深淺顯,以一二間房屋以作門房,後院為居住房,建築講究,層內方磚崐墁地,青石作階。

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後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馬號、一進、二進、三進……等等。院內均有抄手游廊連接各處,佔地面積極大。 如果可供建築的地面狹小,或者經濟能力無法承受的話,四合院又可改蓋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崐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樑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牆牆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佔一間房的面積,其零配件相當復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面、門釘、門聯等等,四合院的大門崐就由這些零部件組成。

大門一般是油黑大門,可加紅油黑字的對聯。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等。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是因此門外檐用牌樓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房馬號等"外宅",門內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內宅"。

沒有垂花門則可用月亮門分隔內外宅。垂花門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頭椽子油成藍綠色,望木油成紅色,圓椽頭油成藍白黑相套如暈圈之寶珠圖案,方椽頭則是藍底子金萬字絞或菱花圖案。前檐正面中心錦紋、花崐卉、博古等等,兩邊倒垂的垂蓮柱頭根據所雕花紋更是油漆得五彩繽紛。

四合院的雕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以插月季的崐花瓶寓意"四季平安",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窗戶和檻牆都嵌在上檻(無下檻)及左右抱柱中間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麗紙或者玻璃紙,自內視外則明,自外視內則暗,既防止寒氣內侵,又能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夏季糊窗用紗或冷布,這是京南各縣用木同織出的窗紗,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風透氣,解除室內暑熱。冷布外面加幅紙,白天捲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稱"卷窗"。有的人家則採用上支下摘的窗戶。

北京冬季和春季風沙較多,居民住宅多用門簾。一般人家,冬季要掛有夾板的棉門簾,春、秋要掛有夾板的夾門簾,夏季要掛有夾板的竹門簾。貧苦人家則可用稻草簾或破氈簾。門簾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裝夾板的目的是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風掀起。後來,門簾被風門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簾,涼快透亮而實用。

四合院的頂棚都是用高梁桿作架子,外麵糊紙。北京糊頂棚是一門技術,四合院內,由頂棚到牆壁、窗簾、窗戶全部用白紙裱糊,稱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幾年裱一次,有錢人家則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內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個陷入地下的煤爐,爐中生火。土炕內空,火進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熱,人睡熱炕上,頓覺暖融融的。燒炕用煤多產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區別,煤末與黃土搖與煤球,供燒炕或做飯使用。

室內取暖多用火爐,火爐以質地可分為泥、鐵、銅三種,泥爐以北京出產的鍋盔木製造,透熱力極強,輕而易搬,富貴之家常常備有幾個爐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崐前爐火做飯煮菜,不另燒火灶,所謂"鍋台連著爐",生活起居很難分開。爐子可將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經年不熄,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熄滅,則以乾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婦每天早晨起床就將爐子提至屋外(為防煤氣中毒)生火,成為北京一景。

四合院內生活用水的排泄多採用滲坑的形式,俗稱"滲井"、"滲溝"。四合院內一般不設廁所,廁所多設於胡同之中,稱"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講究綠化,院內種樹種花,確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愛種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等等,樹多是棗樹、槐樹。花草除栽種外,還可盆栽、水養。

盆栽花木最常見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梔子等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於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清代有句俗語形容四合院內的生活:"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可以說是四合院生活比較典型的寫照。

四合院一般是一戶一住,但也有多戶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況,多為貧困人家,稱為"大雜院"。大雜院的溫馨是許多老北京居民無法忘記的。

F. 地理知識

安徽歙縣 四川閬中 山西平遙 雲南麗江

歙縣位於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遊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這里山明水秀,風光旖麗。境內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園林、長亭、古橋、石坊、古塔到處可見,猶如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主要景點有太白樓、新安碑園、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等。

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為黃山至千島湖途中必經之地。該樓為雙層樓閣,挑梁飛檐,為典型徽派建築,樓內陳列有歷代碑刻,古墨跡拓片,古今名人楹聯佳句。相傳,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尋訪歙縣隱士許宣平,結果在練江之畔失之交臂,後人為紀念此事,便在李白飲酒的地方建起了這座太白樓。遊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

新安碑園緊鄰太白樓,此景區將碑園與園林溶為一體,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多式花牆、漏窗、洞門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蜓200多米。高處立亭,窪處蓄池,竹影婆娑,為徽州私家花園的風格,其園築於披雲峰上,有峰有樓有水,雖然咫尺之地,卻是博大胸懷,饒有山野情趣。碑園的廊龕中,陳列著歙縣明萬曆年間收藏家吳廷收藏、鐫刻的《余清齋帖》,以及歙縣明崇禎年間收藏家吳楨所刻的《清鑒堂帖》。這兩套碑貼共200餘塊,收集自晉至明歷代中國書法大師代表作,精心雕刻,人稱稀世珍本。日本藏有這套碑帖的完整拓本並視為法帖。

許國石坊聳立於縣城鬧市中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而立。許國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進士,為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重臣,博得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型,石柱、梁坊、欄坊、欄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噸的大塊石料,且全部為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園石,雕飾鏤刻精美細膩,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成雙結對的彩鳳珍禽,雕梁之間,一個個飛龍走獸,揚威於畫壁之中,12隻倚柱石獅,神態各異,體現出徽派石雕獨特的表現手法。石坊所有題詞,均出自許國門生著名書法家黃其昌之手,使得整座石坊更顯得豪放、華麗、威嚴。斗山街坐落於歙縣城內。這條古街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

陶行知紀念館、行知公園均在歙縣城內,紀念館舊為崇一學堂,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讀之所,內陳有陶行知遺物和著名遺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宋慶齡為陶行知紀念館題辭稱之為:「萬世師表」。歙縣城內還有二座樵樓,一為南樵樓,俗稱24根柱,據方誌記載,此樓建於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現存的南樵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築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東樵樓又名陽和門,原名鍾樓,建於明弘治年間,為重檐式的雙層樓閣。這兩座樵樓咫尺相望。

閬中古城的自然景觀奇秀多姿,獨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環繞閬中古城,四周青山擁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的水墨丹青,渾然天成。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其山四合於郡,故曰閬中。」所以說閬中是因山有環拱之象而得名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風水學的角度上看,閬中也無疑是風水寶地。
閬中的城市歷史源遠流長。這里相傳為中國遠古帝王伏羲誕生的地方。商周時代,閬中是巴國北部重鎮。戰國中期(公元前330年),巴國由重慶遷都閬中。秦統一後,於公元前314年置閬中縣,迄今為止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從古到今,閬中縣制未動,縣名不改,是全國少有的至今保持原名的縣城。閬中歷來是川北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中心,歷代封建王朝都在閬中設置郡、州、府、道治所,清政府還曾在閬中設四川省會達17年之久。閬中境內少數民族眾多,有漢、回、藏、蒙古、高山、納西等19個民族。
古城閬中的建築風格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居住風水觀,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古城風貌得到了天然保護,城內的古街道交錯縱橫,91條街巷中有20多條街巷仍保持著唐宋時的建築風格。這些街巷的平面布局,空間處理,建築物的外觀造型,構造方法,細部裝飾和材料選用等方面,都具有獨特風格。閬中古城內的民居屬於明清風格,有的具有明代疏朗淡雅味,有的則具有清朝精美繁復的特點,並且多以典雅精緻的雕繪藝術為特色。先掛牌保護的居住點143處。這些官宅、民居的共同特點是:古、雅、幽、翠。臨街的小木屋都有外柱廊,出檐數尺,供行人遮陽避雨。建築布局,大部分是四合院/有些院內迴廊曲徑,古樸典雅,具有南方園林特色。在街道交匯處,往往有樓台拔地而起。
閬中古城保存得非常的完好,數百條古街道,城區內的四合院仍有人居住。如今徜徉在閬中古城保護區,只見街道兩邊全是青瓦蓋頂的木質結構建築,多數是平房,一律以木版為壁。窄窄的古街巷縱橫交錯,地面石板鋪路,古城保護區顯得古色古香。閬中現存古建築有:元代2處、明代4處、清代前期12處以及眾多的唐宋以來的街市和古民居,為中國古建築的一份重要遺產。
此外,閬中還是我國道教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著名的「佛都」,眾多的寺廟,道觀,教堂都保存完好。
古城三面環水,一面傍山,人傑地靈,素有「閬苑仙境」的美譽,其中的英雄豪傑更是數不勝數。據史料記載,閬中是人祖伏羲的故鄉;蜀漢司棣校尉巴西太守張飛坐鎮閬中七年,後來翠於閬中,並埋葬於此;創有《太初歷》的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東漢任文孫、任文公父子;南宋抗基金驍將、岳飛的女婿張憲;明末蜀中「花木蘭」韓娥等。歷代墨客騷人杜甫、陸游、司馬光、蘇軾父子、文同、張善子、豐子剴、蕭軍等古今名流都先後蒞閬觀光或旅遊,留下大量墨寶和詩篇,為閬苑天下勝境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徵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瓮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瓮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瓮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徵

麗江地處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里,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

這里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一般認為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其間,曾遍游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餘戶,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從麗江北眺,是高聳雲天的玉龍雪山,景緻雄奇變幻。民謠說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里素有「動植物寶庫」的美譽,又是巨大的天然水庫。

走進麗江彩石鋪成的古老街道,漫遊鎮北商業中心四方街,便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門前架橋,或屋後有溪,街頭巷尾無數涓涓細流,穿牆繞戶蜿蜒而去。這股股清流都來自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

城內早年依地下湧泉修建的白馬龍潭和多處井泉至今尚存,人們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順序而下,既科學又衛生。居民還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順勢下泄,便可滌盡污穢,保持街市清潔。

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間兩層,朝南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一般由下輩住用。房屋多在兩面山牆伸出的檐下,裝飾一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祈「吉慶有餘」。許多庭院門樓雕飾精巧,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門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鳥獸。堂前廊檐大多比較寬,是一處溫馨愜意的活動空間。

G. 北京四合院大概的地理位置和俗稱

人對自然環境是無法選擇的,一,四合院屬於合院住宅,夏季炎熱多雨,冬版天又可以很好地權採光保暖,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蔭納涼,清皇都所在,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從自然上講,由於北京為明,分別為正房、東西偏房、倒座、倒座一般也是門房, 所謂四合,至明、清,使用方便;水鄉房子了解不太多。分正屋、東西兩廂、倒屋。形勢。 胡同與胡同之間就是四合院的位置,人們只能憑自身的努力改造它。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風口也是出風口。同時也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多戶人家居住在一個院子里。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取材方便,A.四合院主要是以北京地區的最為著名,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閉合而露天,1、四合院:中國北方典型民居,
是當時最先進的建築。極端最低-27.4攝氏度,西部山區較短。維修方便。"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說穿了,三,四,倒屋下人住. 2、冰屋:住在北極圈附近寒冷環境下的愛斯基摩人的典型住所,經金、元,可以營造出內部良好的小氣候,形成??一個"口"字形。文化特點的建築。在過去經濟不發達的時候,
"四"指東、西、南、北四面,

H. 北京四合院所記錄的地理信息是什麼

什麼叫記錄的地理信息?
北京四合院是符合北京當地氣候,環境,文化特點的建築。是當時最先進的建築。
胡同與胡同之間就是四合院的位置,因此胡同的走向直接關繫到四合院的方位。北京的胡同是以東西走向為主,在這樣的胡同內,四合院分布在胡同的南北兩側,形成坐北朝南的街北院落和街南院落。除去這些東西走向的胡同外,還有一些是南北走向的胡同。分布在南北走向胡同里的四合院,就成為坐西朝東的街西院落和坐東朝西的街東院落了。受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北京四合院以坐北朝南的北房為最好,其次是坐西朝東的西房,東房和南房的朝向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所以,只要條件允許,在建宅時,一般都要將主房定在坐北朝南的位置,然後再按次序安排廂房和倒座房。
北京四合院的正房採用坐北朝南的布置方式,這樣的安排,一方面,在冬季有利於更好的獲取日照,對處於較高緯度和寒冷氣候區的北京顯得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在夏季較小的西山牆可以減少太陽輻射較強的西曬帶來的過多的熱量,避免引起房間過熱,有利於保持室內舒適的熱環境。
除上述外,北京地區風沙較大,冬季寒冷的寒流帶動著西北風吹來,夏天以溫潤的東南季風為主,正房坐北朝南的布置使院門朝南向開啟,對於街北院落,冬天可避開寒風,夏天則可迎風納涼,符合居住熱舒適要求。而對於街南院落中有些向北開啟的院門則採用影壁和廊道等人工措施來調整不利的自然環境。
由於四合院的地勢在總體安排上往往是西北高,東南低,水自西北向東南流。這樣一來,東南角的排水作用就凸現出來。不僅如此,北京城的排水系統也體現了這一思想。
因為整個北京城內的水系,自西北方的積水潭水關入,自東南巽方的通江河出,所以正好就解決了城建排水問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