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哥侖比亞地理位置

哥侖比亞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3 18:12:51

『壹』 鄂畢河的地理位置

俄羅斯境內大河,為亞洲最大河流之一,鄂畢河是世界大河之一,按流量是俄羅斯第三大河,僅次於葉尼塞河和勒拿河。源於阿爾泰山,呈曲線向西、北奔流,穿越西西伯利亞,經鄂畢灣注入北冰洋的喀拉(Kara)海。它是一條運輸大動脈,穿越自然環境與民族性格迥異的俄羅斯腹地。雖然該河下游一帶多為不毛之地,而且其所注入的水域為冰所充塞,但它所經流域卻是一個具有巨大經濟潛力的地區,而它亦已成為一個長期重大發展規劃的課題。嚴格意義上的鄂畢河是在比亞(Biya)河與卡通(Katun)河在阿爾泰山的西伯利亞段山麓匯合後形成的,其長度從這里算起為3650千米。然而,如若將額爾齊斯河視為主河道的一部分而不是鄂畢河的大支流,那麼,從額爾齊斯河位於阿爾泰山中國部分的源頭算起,最大長度為5410千米,從而使鄂畢河成為世界第七大河;如將鄂畢灣包括在內,這一總長度還可再增加805千米。流域面積(鄂畢灣除外)近297.5萬平方千米。鄂畢河集水區約占喀拉海流域的一半;為世界第六大集水區。
鄂畢河是由卡通河與比亞河匯流而成,自東南向西北流再轉北流,縱貫西伯利亞,最後注入北冰洋喀拉海鄂畢灣。河長4315千米(從卡通河源頭算起),流域面積299萬平方千米(其中包括內陸水系流域面積52.8萬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2300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流量43800立方米/秒,實測最小流量1650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3850億立方米。含沙量沿程呈遞減趨勢(160-40克/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5000萬噸。從卡通河與比亞河匯口起至托木河口為上游,托木河口至額爾齊斯河口為中游,額爾齊斯河口至鄂畢灣為下游。
發源於阿爾泰山的比亞河(Biya)和卡通河(Katun)在阿爾泰邊疆區的比斯克(Biysk)西南匯流形成鄂畢河。比亞河發源於捷列茨湖(Teletskoye),卡通河則發源於別盧哈山(Byelukha)的冰川。在到達北緯55°前,鄂畢河曲折向北或者向西流,然後向西北劃出一個巨大的弧線,然後向北,最終向東注入鄂畢灣。鄂畢灣是一個連接北冰洋喀拉海的上千千米長的狹長海灣。
鄂畢河流域的可航行河段總長度將近1.5萬千米,經托博爾河,可以在秋明(Tyumen)與葉卡捷琳堡(Ekaterinburg)-彼爾姆(Perm)鐵路相連,然後與俄羅斯腹心地帶的卡馬河(Kama)與伏爾加河(Volga)連接。鄂畢-額爾齊斯河組合水系的長度居亞洲第二位,大約為5410千米。最大的港口是額爾齊斯河上的鄂木斯克(Omsk),與西伯利亞大鐵路相連。有運河與葉尼塞河(Yenisei)相連。鄂畢河從巴爾瑙爾(Barnaul)以南開始,每年11月初到翌年4月末都是冰封的,而距離河口160千米的薩列哈爾德(Salekhard)以下,則從則從10月底到6月初結冰。 鄂畢河中段從1845年起有蒸汽船航行。

『貳』 烏克蘭的地理位置

烏克蘭國旗

烏克蘭位置圖

國名: 烏克蘭 (UKRAINE,УКРАИНА)

國旗:呈長方形,由上藍下黃兩塊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烏克蘭曾於1917年建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成為原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52年起採用和原蘇聯國旗相似的帶五角星及鐮刀、鐵錘圖案的紅旗,只是旗面下部為藍色寬邊。1991年宣布
獨立,1992年恢復烏克蘭獨立時的藍、黃兩色旗為國旗。

國徽:為盾徽。藍色盾面上的金色三叉戟是國徽的主體,它是弗拉基米爾大公時代基輔國家的標志,象徵烏克蘭民族悠久的歷史及其發展的連續性,也是烏克蘭國家觀念復興和為民族獨立而戰的標志。

首都:基輔(kyiv)。1995年11月23日烏克蘭法律術語委員會決定,將首都的拉丁文拼寫由 "kiev" 改寫為 "kyiv" 。人口:262.6萬(2002年12月31日)。

重要節日:統一日:1月22日,紀念東西烏克蘭合並;東正教聖誕節:1月7日;勝利日:5月9日(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勝德國法西斯和歐洲戰事結束);憲法日:6月28日(紀念1996年頒布獨立後制定的第一部憲法);獨立日(即國慶節):8月24日;基輔解放紀念日:11月3日(1943年);烏克蘭火箭兵和炮兵節:11月3日(1997年)

人口:4795萬(2003年1月)。烏克蘭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110多個民族,主要民族有烏克蘭族(約70%),其他為俄羅斯族、猶太族、白俄羅斯族、摩爾多瓦族、波蘭族和保加利亞族等。官方語言為烏克蘭語,通用俄語。主要宗教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自然地理:面積為60.37萬平方公里(占原蘇聯面積的2.7%),東西長1300公里,南北長900公里,位於歐洲東部,黑海、亞速海北岸。北鄰白俄羅斯,東北接俄羅斯,西連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同羅馬尼亞、摩爾多瓦毗鄰。大部分地區屬東歐平原。西部喀爾巴阡山脈的戈維爾拉山海拔2061米,為最高峰;南部有克里米亞山脈羅曼-科什山。東北為中俄羅斯高地的一部分,東南有亞速海近岸丘陵和頓涅茨嶺。境內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6條,最長的是第聶伯河,流經烏克蘭河段長981公里。其它的有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北頓涅茨河、 普魯特河、多瑙河(河口部分)等。境內有3000多個自然湖泊,主要有亞爾普格湖、薩賽克湖、卡古爾湖和阿利別伊湖等。受大西洋暖濕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克里米亞半島南部為亞熱帶氣候。1月平均氣溫-7.4℃,7月平均氣溫19.6℃。年降水量東南部為300毫米,西北部為600~700毫米,多集中在6、7月份。

簡史:烏克蘭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良好。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烏因而飽經戰亂。烏克蘭民族是古羅斯族的分支。「烏克蘭」一詞最早見於《羅斯史記》(1187年)。公元9—12世紀,現烏克蘭大部地區並入基輔羅斯。1237年至1241年,蒙古金帳汗國(拔都)西征佔領基輔,城市遭破壞。14世紀受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的統治。15世紀大體形成烏克蘭民族。1654年東烏克蘭並入俄國,西烏克蘭在俄國內部取得自治權。18世紀90年代西烏克蘭也並入俄國。1917年12月12日,建立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至1920年外國武裝干涉時期,西烏克蘭被波蘭白匪佔領。1922年蘇聯成立,東烏克蘭加入聯盟,成為蘇聯創始國之一。1939年11月,西烏克蘭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1940年8月,北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的一部分並入烏克蘭。1941年,烏克蘭被德國法西斯佔領,1944年10月,烏克蘭全境解放。1945年10月,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一個非獨立國同蘇聯一起加入聯合國。1990年7月16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通過《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宣稱烏克蘭憲法與法律高於聯盟法律;並有權建立自己的武裝部隊。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脫離蘇聯,宣布獨立,並改國名為烏克蘭。1996年通過新憲法。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4個州、1個自治共和國,2個直轄市,共27個行政區劃。具體如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基輔州、文尼察州、沃倫州、第涅伯羅波得羅夫斯克州、頓涅茨克州、日托米爾州、外喀爾巴阡州、扎波羅熱州、伊萬-弗蘭科夫州、基洛夫格勒州、盧甘斯克州、利沃夫州、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薩州、波爾塔瓦州、羅夫諾州、蘇米州、捷爾諾波爾州、哈爾科夫州、赫爾松州、赫梅利尼茨基州、切爾卡瑟州、切爾諾夫茨州、切爾尼科、夫州、基輔直轄市、塞瓦斯托波爾直轄市。

政治:1996年6月28日,烏議會通過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確定烏為主權、獨立、民主的法制國家,實行共和制。總統為代表國家的最高元首;最高蘇維埃為立法機關;內閣為行政機關,向總統負責。議會由450名議員組成,一院制,任期4年。

經濟:烏克蘭工農業均較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冶金、機械製造、石油加工、造船、航天、航空等。盛產穀物和糖,其經濟實力在原蘇聯居第二位,在原蘇聯有「糧倉」之稱。頓涅茨-第聶伯河沿岸涇濟區、西南經濟區和南方經濟區等三個經濟區的工農業、運輸業和旅遊業都比較發達。煤炭、冶金、機械、化學工業是其經濟的四大支柱。既擁有森林、草原,又有眾多江河穿流其中,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4.3%。礦藏豐富,有72種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錳、鎳、鈦、汞、鉛、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白雲石、石墨、耐火土、礦物化學原料、建築材料等。其中鐵礦石儲量為194億噸,佔全蘇的30%,錳礦佔80%,原蘇聯最大的煤礦也在烏克蘭境內。錳的儲量居世界前列,無煙煤和煙煤的儲量為390億噸,褐煤60億噸。烏黑土面積居世界首位,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動物種類繁多,有350多種鳥類,約100種哺乳動物和200多種魚類。能源嚴重短缺,僅天然氣每年就需進口730億立方米,每年進口的各類能源總額約值8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二強。俄羅斯是烏克蘭最大的能源供應國。近年來,烏克蘭外貿額一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出口黑色冶金製品、機器設備、電機、化肥、鐵礦石、農產品等,進口天然氣、石油、成套設備、化學纖維、聚乙稀、木材、葯等。

軍事:烏克蘭軍隊始建於1991年8月24日。蘇聯解體後,烏繼承了原蘇軍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及戰略儲備物資。1992年,烏宣布奉行無核、中立、不結盟政策,開始進行大規模裁軍,並根據蘇聯和美國簽訂的《減少和限制戰略進攻武器條約》,在俄羅斯、美國的幫助下銷毀了所有核武器。截至2004年7月,烏克蘭武裝力量有35.5萬人,就人數而言居世界第13位,但烏軍的人均開支僅居世界第126位。為改善軍人待遇和提高軍隊的裝備水平,烏克蘭決定大幅度削減軍隊人數。

新聞出版:主要的電視台除國家電視1台由政府財政撥款外均為股份制私營電視台,影響較大的為「國際」台和1+1台。較有影響的報紙:政府機關報:《政府信使》、《工人報》和議會機關報《烏克蘭之聲》。私營綜合性報紙《事實與評論》獲1998年最佳報刊獎。《每日報》和《鏡報》周刊是較有影響的政論性刊物。

外交:積極開展與歐洲各國的雙邊外交,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穩定並努力改善對俄關系,保持東西方政策平衡。2000年,烏領導人宣布其外交的核心定位是「多元、可測、穩定和保持非集團地位」。外交三個最優先方向是:歐洲、俄羅斯和美國,三個方向「既都給予足夠重視,又相互互補」。

與中國關系:1991年12月27日,中國承認烏克蘭獨立。1992年1月4日,中烏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叄』 納來比亞概況和地理位置

納米比亞自然地理:位於非洲西南部,北與安哥拉、尚比亞為鄰,東、南專毗波札那和南屬非,西瀕大西洋。面積82萬多平方公里。地處南非高原西部,全境大部分地區在海拔1000-1500米。西部沿海和東部內陸地區為沙漠,北部為平原。布蘭德山海拔2610米,為全境最高點。
主要河流有奧蘭治河、庫內內河和奧卡萬戈河。熱帶沙漠氣候,因地勢較高,終年溫和,溫差變化不大。年平均氣溫18-22℃,分春(9-11月)、夏(12-2月)、秋(3-5月)、冬(6-8月)四季。
納米比亞人口:203萬(2005年),其中,88%為黑人。奧萬博族是其最大的民族,占總人口的50%。其他主要民族有:卡萬戈、達馬拉、赫雷羅以及卡普里維、納馬、布希曼、雷霍伯特和茨瓦納族。白人和有色人約占總人口的12%。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阿非利卡語(南非荷蘭語)、德語和廣雅語等。90%的居民信仰基督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
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Windhoek),人口23萬(2005年)。年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7℃。

『肆』 阿拉比亞的地理位置

阿拉比亞(拉丁語:Arabia Petraea)是羅馬帝國的一個邊界行省,它創建於於2世紀,其范圍約是今中東的約旦全境、敘利亞南部、西奈半島和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的西北部,其首都為佩特拉。它北部是敘利亞,其西部是猶太省和埃吉普托斯。
106年,圖拉真消滅了奈伯特王國,為了統治該地,特地於此設置行省。與其它一些圖拉真設立的羅馬行省如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和亞述不同的是阿拉比亞在圖拉真死後依然是一個比較穩定的羅馬行省。阿拉比亞的沙漠邊境被稱為阿拉比亞邊牆。在羅馬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篡位者或皇帝來自阿拉比亞。(阿拉伯的菲利普雖然是阿拉伯人,他出生的城市本來屬於敘利亞,是在193年和225年之間被分劃給阿拉比亞的。菲利普是204年出生的。)阿拉比亞是一個邊境省份,在其沙漠中有游牧的薩拉森人生活。它的東部是安息。
阿拉比亞最後受安息和巴爾米拉攻擊和被佔領。但是不像羅馬帝國的其它邊界行省如日耳曼和北非它沒有持續地受到入侵,它也缺乏其它希臘化的東部行省的文化特徵。
。它包括比較肥沃的摩押高原,這里的年降雨量達到200毫米,在其最南端是佩特拉,與布斯拉是阿拉比亞的政治中心。與此相對的包括非常乾燥的西奈半島和內蓋夫。此外阿拉比亞還包括紅海海岸。紅海的北岸的荒蕪地區,此外在阿拉比亞到處都有岩石山地。

『伍』 哥倫比亞的地理位置

『陸』 肯亞的地理位置

肯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Kenya)位於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東鄰版索馬里,南接坦尚尼亞,西權連烏干達,北與衣索比亞、南蘇丹交界,東南瀕臨印度洋,海岸線長536公里。國土面積的18%為可耕地,其餘主要適於畜牧業。
全境位於熱帶季風區,但受其地勢較高的影響,為熱帶草原氣候,降水季節差異大。全年最高氣溫為22-26℃,最低為10-14℃。
肯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境內曾出土約250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公元7世紀,非洲東南沿海地帶形成一些商業城市,阿拉伯人開始到此經商和定居。
肯亞是一個有潛力的市場,肯亞政府在2030年遠景規劃中,將能源、基礎設施和建築業、農業、製造業、采礦業、旅遊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等列為重點發展領域。
2015年10月28日,第70屆聯合國大會改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肯亞成功獲選,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2018年5月2日,被亞投行批准為意向成員。

『柒』 哥侖比亞和北京時間相差幾個小時

北京時間是東八區區時,哥侖比亞是西五區區時,從中時區到東八區是相差八個小時,從中時區到西五區相差是五個小時,所以哥侖比亞跟北京時間相差13個小時。另,經度每15°相差一小時。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捌』 哥倫比亞共和國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

哥倫比亞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olombia),簡稱哥倫比亞。國土位於南美洲西北部,內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容勒比海,東通委內瑞拉,東南通巴西,南與秘魯、厄瓜多,西北與巴拿馬為鄰。西部有沿海平原,為西、中、東三條平行的科迪勒拉山脈構成的高原,山間有寬闊的谷地,南部有一系列火山錐,西北部為馬格達萊納河下游沖積平原,水道紛歧,湖沼廣布。

『玖』 哥龍比亞發現新大陸是指那個地方

南美洲

1486年,航海家哥倫布向西班牙國王提出一個大膽的主張,認為按照地圓說專,從大西洋向西航行,屬可以到達中國和印度。這要比東航為近。1492年4月,女王伊薩伯拉與其丈夫斐迪南國王採納了他的建議。派他以王室名義尋找通向東方的航路,授予他「海軍大將」軍銜,預封他為「新發現土地」的「世襲總督」。
8月3日拂曉,哥倫布三艘帆船、87名水手從巴羅斯港出發,69天後到達巴哈馬群島,他取名為「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他以為這就是印度,故而把土民稱作「印第安人」。船隊繼續向南,到達古巴和海地。在那裡,他沒找到黃金和香料,只看到一些十分落後的又原始的野蠻人與叢林。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離開西印度群島返回西班牙。以後,他又三次西航到美洲,陸續發現了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並到達中美洲的宏都拉斯和巴拿馬等地,為西班牙人的殖民事業打下了基礎。但直到臨死,哥倫布一直為他所發現的是亞洲邊緣地區,而不知道那就是「新大陸」。

『拾』 呼和浩特有哥侖比亞這個品牌沒

沒有吧,有的話也是小廠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