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諾曼底登陸體現地理知識

諾曼底登陸體現地理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2-13 17:11:20

Ⅰ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是法國的一個地區,行政上被分兩個大區,上諾曼底由濱海塞納省和版厄爾省組成;下諾權曼底由卡爾瓦多斯省、芒什省和奧恩省組成。諾曼底地區地處法國巴黎與海濱之間

歷史上的諾曼底公國是一個獨立的公國,其疆域包括今天法國北部塞納河下游、馬槽鄉(PaysdeCaux)直到科唐坦半島。

諾曼底登陸時的位置不能用一個點表示,那是一條海岸線,詳見附圖的標注,我只能告訴你最左上角的登陸點經緯度為(49"27'30.70"北,1"13'17.36"西)最右下角的登陸點經緯度為(49"18'32.44"北,0"05'10.08"西)

Ⅱ 諾曼底登陸簡況

1944年2月,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准了「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但回是隨答之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增加了,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同時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次歷史性的戰役。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在東線戰勝德軍已成定局,盟軍為履行美、英、蘇首腦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達成的關於在西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協議,決定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登陸,向納粹德國的軍隊發起反擊。

Ⅲ 諾曼底登陸戰中空降地域的地理環境和空降前准備分別是什麼

空降地域是德軍第7集團軍第84軍的防區。空降地域的地形有利於防守,而不專適合機動作屬戰。它地勢平坦,淺水海灘的後面為沙丘,沙丘後面為德軍決堤泛濫所造成的沼澤地,只有4條堤道可以通行,再往後,由於2條河流的限制,只能在幾條道路上通行。空降前3小時,進行了一次直接航空火力准備,美、英軍出動轟炸機4500架次,投彈1萬余枚。

Ⅳ 第二次世界大戰洛曼底登陸戰運用了那些地理知識

諾曼底登陸戰 1944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為了加速德國法西斯的滅亡,莢、美、法同專盟軍決定在諾曼底登陸屬,開辟第二戰常 諾曼底是最理想的登陸地點,因為它離英國空軍基地近,可以得到空軍的掩護,而且附近又有較大的海港,運輸後勤物資和。

Ⅳ 諾曼底是什麼地方諾曼底登陸又是怎麼回事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考薩克」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km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km,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km。幾經權衡比較,「考薩克」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霸王」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初步計劃以3個師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間32km寬的三個灘頭登陸,即後來的「奧馬哈」、「金」和「朱諾」灘頭,同時空降2個旅。第二梯隊為8個師,將在兩周內佔領瑟堡。整個計劃中最大的難題是港口問題,也就是在佔領瑟堡前,如何解決部隊的後勤補給,要知道諾曼底在五六月間,多為大風大浪,光靠登陸灘頭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這似乎成為無法克服的困難。束手無策中,「考薩克」的海軍代表英國海軍少將約翰·休斯·哈萊特想起蒙巴頓在一次會議上的玩笑:既然沒有天然港口,就造一個人工港。於是建議製造配件裝配成人工港來解決問題。別無良策,他的設想獲得批准。7月15日,摩根將「霸王」計劃大綱呈交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

諾曼底登陸是一場戰略性的大陸兩棲登陸戰,完全不同於在太平洋上的美日之間的島嶼登陸戰,只要登上灘頭就意味著勝利。由於大陸縱深比較大,即使登上灘頭,防守一方也可以從其他地方調來後備部隊,組織反擊,將登陸一方趕下海。在義大利的薩勒諾和安齊奧,德軍就是憑借著快速的反應,迅捷的機動,堅決的反擊,將登陸的盟軍壓制在狹小的登陸灘頭,若非盟軍強大的海空支援,就連彈丸之地的灘頭都守不住。而在法國的德軍無論反應力、戰鬥力都勝過在義大利的德軍,加上法國的鐵路、公路交通都比義大利發達,盟軍當然很清楚將會遭到怎樣的抵抗。所以諾曼底登陸成敗的關鍵就在於登陸的最初兩周里,頂住德軍的反擊,建立起統一鞏固的登陸場。但是盟軍在佔領大港口之前,單憑登陸灘頭的人工港,只能運送12—15個師,其中裝甲師1—2個,並保障這些部隊的糧、油、彈的補給。反觀德軍,雖然在諾曼底只布署了6個師,但在三天里就可以從各地調來25—30個師,其中裝甲師7—8個投入反擊。這樣大的兵力對比劣勢,盟軍幾乎沒有取勝的可能。換句話說,只有阻止德軍的增援到達諾曼底,才有取勝的可能。為達到阻止德軍增援這一目的,盟軍採取了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利用強大的空軍全面轟炸法國西北部的鐵路、公路目標,封鎖通往諾曼底的交通,使德軍增援不能到達。另一方面則是展開戰略欺騙和偽裝,使德軍統帥部相信,在諾曼底登陸之後,還會有另一場更大的登陸,所以不把援軍調往諾曼底。

Ⅵ 諾曼底登陸的內容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這一地區的地理位置是這樣的:

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600公里。連綿數百里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以下則是「諾曼底登陸戰」的詳細情況:

1944年6月6日凌晨,美國和英國的2390架運輸機和846架滑翔機,從英國20個機場起飛,載著3個傘兵空降師向南疾飛,准備在法國諾曼底海岸後邊的重要地區著陸。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底登陸」的開始。

黎明時分,英國皇家空軍的1136架飛機對事先選定的德軍海岸的10個炮壘,投下了5853噸炸彈。天亮以後,美國第八航空隊又出動了1083架轟炸機,在部隊登陸的前半個小時,對德軍海岸防禦工事投下了1763噸炸彈。接著,盟軍各種飛機同時出動,轟炸海岸目標和內陸的炮兵陣地。5點50分,太陽已經升起來了,盟軍的海軍戰艦開始猛轟沿海敵軍陣地。諾曼底海灘成了一片火海,地動山搖。

進攻部隊由運輸艦送到離岸7到11英里的海面,然後改乘大小登陸艇按時到達預定攻擊的灘頭。跟在後面的是運載重武器和裝備的大型登陸艇。

盟軍選擇的登陸地點諾曼底海灘,位於法國的西北部,從東到西有5個灘頭——劍灘、朱諾灘、金灘、奧馬哈灘和猶他灘,全長約50英里。登陸計劃第一批進攻部隊是5個師,每個師佔領一個灘頭。

6點30分,美軍開始在奧馬哈灘和猶他灘登陸。美軍第七軍第四師在猶他灘沒費多大勁兒就登上海岸了,只遇到斷斷續續的炮擊。3個小時內,他們就肅清了守衛這個地區的敵人,後續部隊和裝備也源源運到岸上。但在奧馬哈灘,美軍第七軍第一師的情況並不妙。大浪,晨霧,加上硝煙彌漫和側面的氣流,把部隊折騰得精疲力盡,登陸時又遭到敵軍炮火的襲擊。一時間,死傷的士兵布滿了海灘。而下一批進攻的部隊也遭到同樣的不幸。在這危急關頭,美軍兩個突擊營用繩梯爬上了海岸上的懸崖峭壁,奪取並摧毀了敵人的一座炮台。但是敵人繼續猛烈射擊,把美軍阻擋在海灘邊上。美軍第一步兵師長許布納當機立斷,要求海上的驅逐艦冒著可能殺傷自己人的危險,向德軍炮群和火力點進行近距離的轟擊。驅逐艦的大炮果然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不一會兒,工事里的德軍就舉手投降了。經過美軍第一師的艱苦血戰,終於佔領了一條縱深不到兩英里的灘頭陣地。

英國第二軍團的第五十師於7點20分開始在金灘登陸。他們開始遇到一些困難,但逐漸摧毀了德軍的抵抗。到黃昏時,他們進入了內地5英里。

在朱諾灘,加拿大的第三師在肅清灘頭的德軍之後,進展最快,當晚就到達了岡城——貝葉公路。

英國第三師在劍灘上也遇到激烈的抵抗。黃昏時,他們就同空降的第六個兵師會會了。

當天傍晚,盟軍已在歐洲大陸建立了牢固的立足點。傷亡人數比預計的要少。有將近10個師的部隊連同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上了岸,後續部隊也源源而來,不斷擴大盟軍對德國守軍的優勢。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成功了。

希特勒吹噓他的長達2500英里「大西洋壁壘」防禦工事為什麼不堪一擊呢?原來每年6月,英吉利海峽總是狂風大作,惡浪滔天,艦只行駛艱難。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將軍都認為在這個氣候惡劣的6月里,盟軍是不會發動進攻的。6日凌晨2點左右,駐守在巴黎的德軍總司令部接到報告說,有美英空降師著陸,看來像是一次「大規模行動」。但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卻認為這是盟軍聲東擊西的手法,並不在意。接著,西線德國海軍部隊又向總司令部報告說:據海岸雷達報告,熒光屏上有大量黑點,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向諾曼底海岸進發。而德國西線的參謀長卻回答:「什麼?在這樣的天氣里?一定是你們的技術員弄錯了!也許是一群海鷗吧?」後來,當他終於看到形勢不好,請求希特勒出動兩個裝甲師去對付盟軍空降師時,希特勒卻禁止動用他的這支戰略預備隊。希特勒還是堅持認為這只是牽制性的佯攻,認為盟軍一定會在加來地區登陸。

希特勒中了盟軍總部的疑兵之計了。在諾曼底登陸以前,盟軍偽裝集結了一支艦隊,發出大量電訊,造成假象,好像盟軍總部設在英國的肯特郡;又讓以勇猛著稱的美國巴頓將軍在肯特郡街頭散步,而德國情報人員正斷定他是盟軍總司令。在進攻前夕,英國飛機又撒下大量的錫箔片,使德軍的海岸雷達上顯示出,好像盟軍的一支艦隊向東駛去,開往加來。

為了嚴格保密,整個英國南部已同英國其他地區斷絕了一切交通,成了一個大兵營,盟軍為「霸王行動」在這里塞滿了堆積如山的軍事裝備和物資。為了防止泄密,英國政府還中止了英國同外國的一切外交關系,撤消了沿岸的正常航運,把所有船隻用於「霸王行動」的運輸,使得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在調動集結軍隊上,沒有任何妨礙。英國政府在這個地區設置了警戒線,任何人未經許可都不得穿過警戒線。每一座帳篷,兵營,停車場和每一支部隊,都仔細地標志在行動的指示圖上。每一支部隊的預定行動都作了准確的安排。這支在諾曼底登陸的軍隊是龐大的,擁有盟軍陸海空三軍287萬多人,戰艦6000多艘,飛機1.3萬多架。這么大的軍事行動的准備工作,德軍竟絲毫不知。

為諾曼底登陸進行的准備工作是巨大而復雜的。改進了許許多多的裝甲車,有供清理海灘的壓路機,有在布雷區開道的裝有掃雷器的裝甲車,有供跨過溝渠的裝甲便橋等,甚至還製造了兩座人工港口,以便登陸部隊卸下裝備物資之用。對於進攻目標的地形偵察,早在一年之前就開始用飛機拍攝從荷蘭到西班牙的海岸線,特別是從1944年4月到6月,共出動飛機偵察4500架次。此外,還有法國地下抵抗組織提供的數以千計的情報。這樣,德軍在歐陸沿海的防禦工事、橋梁、機場、沼澤地區、倉庫、公路、火車站等等,都被盟軍弄得一清二楚。每一個登陸部隊負責人帶著的作戰計劃上,連樹木都標了出來。

到6月12日,盟軍在諾曼底的幾個灘頭已經連結成一條陣線,後續部隊源源而來,軍需物資不斷增加,這些,都保證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8月19日,盟軍佔領了塞納河西岸的芒特。這一天,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解放了自己的首都。8月25日,艾森豪威爾指揮的法國第二裝甲師從巴黎南門和西門進入市中心。當天下午,法國勒克萊將軍奉命接受德軍投降。

巴黎的解放是諾曼底戰役的結束。德軍有40多萬人傷亡和被俘。德國再次被迫兩線作戰,陷入了蘇聯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的鐵鉗之中,滅亡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

Ⅶ 用地理知識解釋為什麼諾曼底登陸會選擇雜6月份登陸(如暖流,風向,密度流等等)

您好!

答:進攻開始日最初定在1944年6月5日。選定這一天考慮了兩個因素—月光專與潮汐。進攻屬必須在接近日出之時進行,其時乘船渡海的部隊能遇到一次漲潮。他們就能藉助上漲的海水在靠近專為阻礙登陸而設的軍事障礙附近登陸,而不必踩過這些障礙走上岸去。空降兵需要滿月提高能見度。月光潮汐都適合這一方案的、距預定進攻日最近的日期是6月5、6、7日三天。6月5日被選定為進攻開始日,其用意是留下一個安全系數,以防萬一進攻需要推遲。

Ⅷ 諾曼底登陸對現代戰爭的啟示

諾曼底登陸現代啟示錄 諾曼底登陸已經過去60年了,60年後的今天,法國人突然對這場登陸生起了極大的興致,一場史無前例的慶祝活動熱鬧登場。我們不知道法國人的內在想法,也許法國人天生浪漫,喜歡心血來潮。畢竟這場登陸的主角是美國人和英國人,法國人在這場登陸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不管怎麼樣,這場登陸戰留給法國和世界人民的東西很多,能夠更直接的服務於我們反台獨、促統一的現實斗爭,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啟示之一:登陸成功的概率遠大於抗登陸 不僅是諾曼底,從整個二戰期間發生的100多個登陸戰例來看,實施登陸作戰的成功率非常之高,登陸失敗的戰例屈指可數。盡管抗登陸一方佔有地利,並能最大限度的的運用地形、海洋和以逸待勞等多種有利條件,但最終都沒有取得成功。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登陸一方握有最大的主動權,可以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達成戰役、戰術的突然性和戰場優勢;能夠在精心選定的地段上,集中優勢兵力兵器,最大限度的削弱和孤立防禦一方,從而取得戰役的勝利。而抗登陸的一方,一般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很難搞清楚對方的真實意圖和作戰方式,往往在登陸發生的時候處於劣勢和被動。 啟示之二:堅定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是保證登陸勝利的最重要因素 諾曼底登陸從籌劃到實施,前後大約一年多的時間,其作戰方案也是幾經改變。在籌劃戰役時,美英對可能出現的種種壞情況,都做了詳細的設想,制定了盡可能完備的方案。特別是在戰鬥力方面,美英能清醒的看到,雖然德軍在地利及作戰經驗、戰術素質、指揮和應變能力等綜合作戰能力上有一定優勢,作戰意志也比較頑強。但德軍畢竟是兩線作戰,而盟軍在資源和戰場物質條件要大大超過德軍。同時,美英軍在北非和義大利戰場上的勝利,也證明了德軍並非不可戰勝。而自己的決心和意志,是比物質和地形更為重要的客觀因素。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再多的優勢條件也不能保證戰爭的勝利。美英特別引導部隊認清自己的優勢,認識戰爭的殘酷性與堅定性的辯證關系,極大的調動增強了部隊的信心,保證部隊在登陸作戰最困難的頭幾天,頑強的堅持了下來,最終把優勢發展為勝勢。相反,如果從一開始艾森豪威爾和丘吉爾就患得患失、猶猶豫豫,只看困難而看不到自己的優長,不採取有效的措施揚長避短,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任何戰爭都不可能取勝。 啟示之三: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達成戰役的突然性 如果從軍事的角度縱觀整個諾曼底戰役,最成功的經驗既不是美軍研製的各種專門器材和兵器,也不是美英的戰術和立體登陸戰役樣式,因為如果僅從戰役的效能看,美英軍的戰果簡直是得不償失。不僅消耗的戰爭物資遠遠超過德軍數十倍乃至數百倍,傷亡也明顯的大於德軍。但最為成功的是,美英成功的欺騙了德軍,在德軍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實施了登陸,並運用欺騙,把德B集團軍群主力23個師(內有4個裝甲師),始終拴在了並不存在的主攻方向——加來。但即便如此,僅僅是位於諾曼底海岸的德軍第7集團軍的14個戰鬥力不強的師,其中只有一個裝甲師,就讓盟軍吃盡了苦頭。如果沒有這個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欺騙成功,讓德軍把位於加來的精銳部隊調到諾曼底海岸,其戰爭進程和結局就很難預料了。 孫子兵法上講,兵者,詭道也!一語道破了軍事斗爭的本質。這也是諾曼底登陸成功給我們的最大經驗。登陸作戰必須要有一定的地形條件,也就是說要有沙灘,以供登陸部隊搶灘和建立登陸場。抗登陸一方的兵力總是很難全部照顧到的,一般都是從地理和經濟、政治條件出發,判斷敵方可能的登陸地段。而對哪些條件不夠好、地形不夠理想的地段,往往加以舍棄。這就給登陸一方實施欺騙和佯動創造了條件。那些被認為最不可能實施登陸的地段,經過努力,不僅可以登陸,而且能夠最大限度的達成突然性。 在台灣海峽,最適合登陸的主要是台灣西海岸,從桃園到高雄有綿亘的海灘和良好的登陸條件。長期以來,台軍在面向大陸的西海岸修築了大量的抗登陸工事和障礙物,但對於北部和東海岸,台軍認為其背向大陸,又面向太平洋,地形多礁石而不利於登陸,因此防守相對薄弱。同時,台軍也和德軍一樣,認為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主要依靠機動部隊實施機動作戰,以便在判明解放軍主要登陸方向的時候,以機動部隊實施「背水擊」。這些都為我們今天的反對台獨軍事斗爭提供了非常直接的對比和運用條件。 啟示之四:以不斷佯動製造「警覺疲勞」,達成欺騙的突然性 在D日開始之前,美軍對德軍的戰備程度和反應能力估計的很充分,認為要達成突然性,僅靠欺騙是不行的,因為畢竟真正發起登陸的跡象與平常還是不一樣的。於是,美英又想到了另一個方法——佯動。在長達大半年的時間里,美英不斷的進行大規模的演習和空中突擊一方面通過演習完成部隊的調動、部署和登陸演練,另一方面以這種不間斷的模擬登陸態勢,給德軍不斷的製造假警報。結果,這樣的佯動真的造成了德軍的警覺疲勞。當登陸日開始的前一天,面對盟軍大規模的登陸跡象,德陸海空三軍情報機構均沒有發出戰爭警報。而且對氣象情況的判斷也不夠准確,沒有預見到在風暴過後可能出現的利好天氣。 雖然古今中外大家都通曉「狼來了」這樣的故事,但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運用這樣的手段,仍然屢試不爽。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們很難避免「感官刺激疲勞症」這樣的欺騙。在現代條件下,隨著航空、航天、電子等偵察手段的不斷發展,一支大規模的登陸軍隊要隱瞞自己的形跡和企圖,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佯動卻能夠為這種欺騙提供最大的效果。一個聰明的弓箭手為了欺騙對手,不斷的引而不發,他的對手就會以為他射術不精或者虛張聲勢從而放鬆警惕,由此,他也就為遭受致命一擊埋下了的禍根。 啟示之五:加強技術保障力度,有針對性的研製技術兵器,達成技術突然性 為了克服德軍設置的抗登陸和反空降障礙物,美軍在諾曼底登陸前,列出了100多項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從克服海灘障礙到建立人造碼頭等多項具體困難。為此,美英專門撥出經費並組織專家和工廠,下大力攻克技術難關,研製了一些德軍未曾見過也不了解的技術兵器和技術手段。這些兵器和手段,不僅保證了盟軍整個登陸戰役的順利實施,也讓德軍沒有應急准備。這說明,一般的戰爭准備並不能代替臨戰應急准備,只有讓部隊進入到臨戰狀態和實戰演練中,才能發現更多的困難和問題,而組織專門力量進行克服困難的努力,不僅能在短時間內克服平時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還能極大的創造出許多新的技術條件和殺傷手段,從技術上達成對敵的突然性。 啟示之六:揚長避短,擊打要害,達成戰役與戰術的突然性 在諾曼底登陸開始前,美軍認為,德軍的優勢是部隊作戰經驗豐富,單兵與分隊戰斗素質高,擅長裝甲機械化兵團機動作戰。為了揚長避短,美軍確立了以建立登陸場為戰役勝利的主要目標,不要求部隊在登陸以後快速向縱深發展,也不要求空降部隊實施戰役阻斷任務,而是賦予空降兵直接配合和支援奪取登陸場任務。因此美軍在登陸開始的幾天,採取集團猥集前進,發展非常緩慢,每天前進不到一公里,但卻始終沒有給德國機動殲擊的機會,保障了登陸的成功。 一支軍隊,不管其多麼弱勢,也有自己的優勢。在現代戰爭中,優秀的軍事統帥往往是揚長避短、以長擊短的大師。我軍從創立到今天,雖然在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道路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短時期內,我軍不可能改變在海空力量方面處於劣勢的狀況。但是,我軍最大的長處是陸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有優良的傳統和作風、高質量的訓練水平和較好的軍事素質,具有在沒有海空優勢和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戰勝強大敵人,完成艱巨的任務的光榮傳統。就陸軍戰鬥力而言,我軍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相對優勢,這也是世界公認的。因此,在未來保衛國家統一的戰爭中,我們應該盡可能的發揮這一優勢,從一開始就確立把主要戰場放在陸戰場上來,依靠強大的陸軍實現快速的決定性打擊,從陸上確立並奪取全局優勢和戰場主動權,從而讓對手的海空優勢難以發揮。當然,發揮陸軍優勢,並不是要排除其它軍兵種和技術手段的作用,也不是要求改變重點建設這些技術兵種的戰略目標。而是從戰爭效能和揚長避短的原則出發,要求這些技術手段和軍兵種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以不同的戰略作用的打擊目標,全力保障陸軍主力實施快速而決定性的打擊。可以這樣說,一旦我軍陸軍強大的裝甲機械化部隊和主力兵團展開並進入主戰場,敵人的失敗就是了眼見可待的了。

Ⅸ 諾曼底登陸戰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這一地區的地理位置是這樣的:

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600公里。連綿數百里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以下則是「諾曼底登陸戰」的詳細情況:

1944年6月6日凌晨,美國和英國的2390架運輸機和846架滑翔機,從英國20個機場起飛,載著3個傘兵空降師向南疾飛,准備在法國諾曼底海岸後邊的重要地區著陸。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底登陸」的開始。

黎明時分,英國皇家空軍的1136架飛機對事先選定的德軍海岸的10個炮壘,投下了5853噸炸彈。天亮以後,美國第八航空隊又出動了1083架轟炸機,在部隊登陸的前半個小時,對德軍海岸防禦工事投下了1763噸炸彈。接著,盟軍各種飛機同時出動,轟炸海岸目標和內陸的炮兵陣地。5點50分,太陽已經升起來了,盟軍的海軍戰艦開始猛轟沿海敵軍陣地。諾曼底海灘成了一片火海,地動山搖。

進攻部隊由運輸艦送到離岸7到11英里的海面,然後改乘大小登陸艇按時到達預定攻擊的灘頭。跟在後面的是運載重武器和裝備的大型登陸艇。

盟軍選擇的登陸地點諾曼底海灘,位於法國的西北部,從東到西有5個灘頭——劍灘、朱諾灘、金灘、奧馬哈灘和猶他灘,全長約50英里。登陸計劃第一批進攻部隊是5個師,每個師佔領一個灘頭。

6點30分,美軍開始在奧馬哈灘和猶他灘登陸。美軍第七軍第四師在猶他灘沒費多大勁兒就登上海岸了,只遇到斷斷續續的炮擊。3個小時內,他們就肅清了守衛這個地區的敵人,後續部隊和裝備也源源運到岸上。但在奧馬哈灘,美軍第七軍第一師的情況並不妙。大浪,晨霧,加上硝煙彌漫和側面的氣流,把部隊折騰得精疲力盡,登陸時又遭到敵軍炮火的襲擊。一時間,死傷的士兵布滿了海灘。而下一批進攻的部隊也遭到同樣的不幸。在這危急關頭,美軍兩個突擊營用繩梯爬上了海岸上的懸崖峭壁,奪取並摧毀了敵人的一座炮台。但是敵人繼續猛烈射擊,把美軍阻擋在海灘邊上。美軍第一步兵師長許布納當機立斷,要求海上的驅逐艦冒著可能殺傷自己人的危險,向德軍炮群和火力點進行近距離的轟擊。驅逐艦的大炮果然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不一會兒,工事里的德軍就舉手投降了。經過美軍第一師的艱苦血戰,終於佔領了一條縱深不到兩英里的灘頭陣地。

英國第二軍團的第五十師於7點20分開始在金灘登陸。他們開始遇到一些困難,但逐漸摧毀了德軍的抵抗。到黃昏時,他們進入了內地5英里。

在朱諾灘,加拿大的第三師在肅清灘頭的德軍之後,進展最快,當晚就到達了岡城——貝葉公路。

英國第三師在劍灘上也遇到激烈的抵抗。黃昏時,他們就同空降的第六個兵師會會了。

當天傍晚,盟軍已在歐洲大陸建立了牢固的立足點。傷亡人數比預計的要少。有將近10個師的部隊連同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上了岸,後續部隊也源源而來,不斷擴大盟軍對德國守軍的優勢。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成功了。

希特勒吹噓他的長達2500英里「大西洋壁壘」防禦工事為什麼不堪一擊呢?原來每年6月,英吉利海峽總是狂風大作,惡浪滔天,艦只行駛艱難。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將軍都認為在這個氣候惡劣的6月里,盟軍是不會發動進攻的。6日凌晨2點左右,駐守在巴黎的德軍總司令部接到報告說,有美英空降師著陸,看來像是一次「大規模行動」。但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卻認為這是盟軍聲東擊西的手法,並不在意。接著,西線德國海軍部隊又向總司令部報告說:據海岸雷達報告,熒光屏上有大量黑點,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向諾曼底海岸進發。而德國西線的參謀長卻回答:「什麼?在這樣的天氣里?一定是你們的技術員弄錯了!也許是一群海鷗吧?」後來,當他終於看到形勢不好,請求希特勒出動兩個裝甲師去對付盟軍空降師時,希特勒卻禁止動用他的這支戰略預備隊。希特勒還是堅持認為這只是牽制性的佯攻,認為盟軍一定會在加來地區登陸。

希特勒中了盟軍總部的疑兵之計了。在諾曼底登陸以前,盟軍偽裝集結了一支艦隊,發出大量電訊,造成假象,好像盟軍總部設在英國的肯特郡;又讓以勇猛著稱的美國巴頓將軍在肯特郡街頭散步,而德國情報人員正斷定他是盟軍總司令。在進攻前夕,英國飛機又撒下大量的錫箔片,使德軍的海岸雷達上顯示出,好像盟軍的一支艦隊向東駛去,開往加來。

為了嚴格保密,整個英國南部已同英國其他地區斷絕了一切交通,成了一個大兵營,盟軍為「霸王行動」在這里塞滿了堆積如山的軍事裝備和物資。為了防止泄密,英國政府還中止了英國同外國的一切外交關系,撤消了沿岸的正常航運,把所有船隻用於「霸王行動」的運輸,使得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在調動集結軍隊上,沒有任何妨礙。英國政府在這個地區設置了警戒線,任何人未經許可都不得穿過警戒線。每一座帳篷,兵營,停車場和每一支部隊,都仔細地標志在行動的指示圖上。每一支部隊的預定行動都作了准確的安排。這支在諾曼底登陸的軍隊是龐大的,擁有盟軍陸海空三軍287萬多人,戰艦6000多艘,飛機1.3萬多架。這么大的軍事行動的准備工作,德軍竟絲毫不知。

為諾曼底登陸進行的准備工作是巨大而復雜的。改進了許許多多的裝甲車,有供清理海灘的壓路機,有在布雷區開道的裝有掃雷器的裝甲車,有供跨過溝渠的裝甲便橋等,甚至還製造了兩座人工港口,以便登陸部隊卸下裝備物資之用。對於進攻目標的地形偵察,早在一年之前就開始用飛機拍攝從荷蘭到西班牙的海岸線,特別是從1944年4月到6月,共出動飛機偵察4500架次。此外,還有法國地下抵抗組織提供的數以千計的情報。這樣,德軍在歐陸沿海的防禦工事、橋梁、機場、沼澤地區、倉庫、公路、火車站等等,都被盟軍弄得一清二楚。每一個登陸部隊負責人帶著的作戰計劃上,連樹木都標了出來。

到6月12日,盟軍在諾曼底的幾個灘頭已經連結成一條陣線,後續部隊源源而來,軍需物資不斷增加,這些,都保證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8月19日,盟軍佔領了塞納河西岸的芒特。這一天,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解放了自己的首都。8月25日,艾森豪威爾指揮的法國第二裝甲師從巴黎南門和西門進入市中心。當天下午,法國勒克萊將軍奉命接受德軍投降。

巴黎的解放是諾曼底戰役的結束。德軍有40多萬人傷亡和被俘。德國再次被迫兩線作戰,陷入了蘇聯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的鐵鉗之中,滅亡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

Ⅹ 2000幾年高考地理題為什麼選擇諾曼底登陸

美英在二戰中沒有在11月而是選擇在6月實施「諾曼底登陸」作戰的原因。——因6月中高緯間的溫差小,氣壓梯度差異小,風力小,風浪小,可減少渡海作戰的非戰斗傷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