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的呈現形式是什麼意思
A. 地理知識呈現橫向組織序列的是
從知識的縱向聯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識向縱向延伸發展,專從而掌握部分知識的聯屬系。按地理知識體系的先後順序來聯系。
如地質作用——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在許多局部知識范圍中,也有縱向思路的體現,如從上到下,從老到新的岩層變化等。按時間發展演化有從舊到新或從古到今的知識聯系,如人口再生產的類型:原始型—傳統型—過渡型—現代型。
(1)地理知識的呈現形式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課程內容應該考慮到讓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掌握一些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技能。即使在選擇學術性學科的內容時,也應該盡可能地聯系社會的需要,以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可以較好地發揮社會效用。此外,課程內容不僅要注意與現實社會的相關,而且還要注意與未來社會的相關。
B. 這張圖呈現了地理知識
一看就是沿海城市,這是防風用來加固樹的,以免強風將樹吹倒。勉強算是三角形的穩定性
C. 什麼是地理空間數據,它有哪些表現形式
地理空間數據,英文名稱:Geospatial data,定義:面向主題的、集成的、動態更新的、持專久的空間數屬據集合。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地理信息系統(二級學科)空間數據:是數據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指凡是帶有空間坐標的數據。地理空間數據:是空間數據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指帶有地理坐標的數據,包括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領域的一切帶有地理坐標的數據,是地理實體的空間特徵和屬性特徵的數字描述。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地理實體的空間特徵表現為地理實體的幾何(定位)特徵(地理實體的位置、形狀、大小及其分布特徵)和實體間的空間關系。地理實體的屬性(定性)特徵表現為實體的數量特徵、質量特徵和時間特徵。定位是指一個坐標系裡空間實體都具有唯一的空間位置。定性是指有關空間實體的自然屬性,它伴隨著空間實體地理位置。時間特徵是指空間實體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D. 「表現形式」是什麼意思啊
就是客觀事物反映出來的、往往能夠為我們的感官感知和認識的外部存在形態和方式。
E. 地理數據有哪幾種表達方式他們各自有什麼特點(地理信息系統)
柵格格式的和矢量格式的,共兩種。柵格的主要有遙感數據、柵格圖、dem圖等,以圖形要素形式存在;矢量格式的主要是以數據圖層形式存在的包括,點、線、面。
F. 高考地理的形式是什麼
各省不同。
文科綜合下的地理,1到11題為選擇題,36題為地理學科內綜合題,39題中一般會有2到3個小題為地理題。
G. 什麼是地理模式
地理模式是用於課堂教學的全新的教學模式。
地理模式的流程為:
第一環節 情景導入
結合學科特點,教師通過採用不同的素材和途徑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使其緊跟教師思路,迅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導入新課常用的方法:故事、謎語、、新聞報道??。
第二環節 明確目標
導入新課後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目標是導向,是導航儀。教師在引出課題後,出示課件上的學習目標,及重、難點,並對個別目標給予解讀。但在課前3分鍾,教師或學生要把課時「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層面的目標板書在黑板固定的區間,便於課堂教學活動展示時逐一落實。
●學生:根據教師制定的班級學習目標,從實際出發,各學習小組組長結合本組的學情,自覺主動地定位小組的學習目標,組內成員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自我確定個人的學習目標,彰顯分層學習目標的新理念。
●教師:編制課時「三維目標」,依託課標中的課時目標,教材內容,學生學情,學科性質等進行預設,同時還要考慮隨機生成。實施「精心預設,精彩生成」的原則,以期達到預設與生成的動態平衡。知識與技能目標,融合「至少」、「以上」等字詞,呈現出分層目標。
第三環節 獨學
﹙一﹚檢查反饋:在獨學環節開始之前,通常要進行對上節課有關知識的反饋檢查。從檢查內容和對象上要注意分層次,並重點關注潛能生。檢查以口頭展示或黑板展示的形式呈現出來。檢查反饋也可根據具體教學設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二)獨學是指學生個體學習而言,是自我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所有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如此學生才會有主動性和創造性。課上獨學對於統一設置的基礎性的任務和問題,經過看書、發現、檢測等,學生學會「能夠學會」的基礎知識,篩選形成不會的「困難」問題。並把困難問題帶入對學環節。
●學生:獨學是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起步,是對學、群學的基礎。學生依據導學案這張「施工圖」,以本為本,「走進教材」。 通過對教材圈、點、勾、畫,理解、識記課本知識,使大部分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並找出自己的疑惑。用雙色筆標注,帶到對學環節中解決。獨學環節完成後,要及時告知本組學習組長,以便自覺主動的進行對學活動。
●教師:依靠課標中課時內容的要求,學科特點,教材編排,學生學情等,預設出學生獨學的內容,編製成幾個問題,通過課件呈現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容量、新舊知識遷移、重點難點處理,兼顧學生差異,分層設計問題。根據獨學的內容,教師並作出方法上的指導,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獨學活動。
教師巡查時,關注各小組里每一個學生的態度和質量,尊重個體差異,不搞「一刀切」、「齊步走」,對個別潛能生要適時點撥指導,獨學環節完成時,教師督促學生進行對學環節。
第四環節 對學﹑群學
﹙一﹚對學:對學是指組內兩名同等程度學生間的小合作學習,其作用:既能解決獨學環節同等程度學生間存在同等層次的「困難」問題,以期達到相互對知識的補平,更會產生「1﹢1﹥2」的增值效應。
●學生:對學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再深入。針對獨學環節篩選出的困難問題,通過「同質對學」力求解決獨學過程中對子間存在的問題,實現同質資源互補。
●教師:高度關注各小組里每一個對子的對學態度和質量,尊重每一個對子間的差異,不搞「統一標
准」,班內巡視指導時,對個別對子尤其是潛能生對子進行適時指導幫助,查詢信息,做好問題記錄。對學環節完成時,教師督促學生進行群學活動。
若教材較簡便,學習的任務又少,對學過程中問題都得到解決,就不必進行群學環節。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的難度系數大小,是否選取學生進行群學。
﹙二﹚群學:是組內學生多個對子進行的大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主要針對一些探究性的學習任務,一般來說有:開放式的問題,歸納總結的問題,產生質疑的問題,任務過大個人無法完成的問題,產生意見分歧的問題??。
●學生:群學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再提升。群學時,學習組長相當於主持人,把組內的問題逐一提出,學生採取不同的交流方法,在觀點的碰撞中,相互啟迪。通過合作,解決學生個體不能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輔優補差的問題,解決了學生更多表達和展示機會的問題。
●教師:參照課標中課時的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指導用書的要求,學科性質,把課時內容中探究性任務,設計成幾個問題,每個問題以問題串的形式編制,並以課件的形式投放,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並對探究的內容進行方法指導。
教師參與小組群學活動,要「低低頭」,「彎彎腰」,採取「問一問」,「聽一聽」,「看一看」的方式,關注每個小組群學的效度,關注探究的深度,督促組內不同質學生的幫扶,並及時指導。做好小組學習探究問題的記錄,以便班內展示。
第五環節 展示點評
展示,即「發表,暴露,提升,呈現,示範,表達」。展示的內容有基礎性知識、探究性知識、達標知識,思維、方法、規律等層面的問題,並做出相應的點評、質疑。
●學生:學習任務展示時,展示組、點評組、質疑組的學生要積極主動,或教師喊號下進行活動。 展示組的代表進行展示,要聚焦問題。若進行口頭展示,聲音洪亮,語言規范,有時要用肢體語言,盡量脫稿或半脫稿回答。若進行黑板展示,盡快進入預定的位置,板書要迅速、工整規范,合理運用雙色粉筆。聽展者觀看、傾聽,不隨意插嘴,不私下議論,做好隨時記錄。
點評組的代表進行點評,要用第二人稱,目視被評者,不做重復、無意義的評價,要積極發現優點,中肯誠實的指出不足,大膽鼓勵個性化、創新性的觀點表露,達到質疑對抗、文本批判、個性解讀、個性生成的目的。
質疑組(或其他組)的代表進行質疑,對展示組、點評組的問題,要及時提出自己的觀點,質疑對抗要針對問題,語言規范,簡明扼要,質疑組無需舉手,聽教師指號回答,或直接起立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既要預設展示的內容,同時關照問題的生成。基礎性知識一般採取口頭展示,探究性知識多採取黑板展示。教師更重要的作用根據學習任務的多少,進行展示、點評、質疑的合理、恰當的有效分工,每個學習任務都安排一個小組展示,一個小組點評,一個小組質疑。按照先後順序活動,真正實現了「組組有任務,人人都參與」的頂層設計。
教師不時的進行糾偏、補漏、評價,有時可質疑,引領學生向更深層次去思考,去探究。基礎性任務多由潛能生展示,探究性任務多由中等生展示,優等生進行點評、質疑,分層設計展示任務。
第六環節 精講點撥
只有消除不講不放心、不講不盡責任、不講考不好的「三不講」應試教育觀念,才能實現 「點撥」 與「精講」。 點撥要把握好時機,講究分寸,點撥到位但不要越位,不能代替學生思考。精講的內容要把握好「三講」的度:重點,難點,易錯點、易混點、惑點、盲點。
●學生:根據展示環節暴露或生成的問題,結合內容的易錯點、易混點、重點、難點等,在老師的引導下,先獨立思考,再多向交流,向深度方向探究,實現有效探究,總結規律,抽取本質等。
●教師:課中展示階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憤」和「悱」的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選擇一些有效方法進行點撥。教師要把握好「精講」的度「三講」的內容,並滲透一些學科思想、思維、方法、規律等,學生快速理解,掌握並拓展應用。
第七環節 達標測評
課堂的效果聚焦在目標的達成度。關注優等生解決問題的創新點,關注中等生解決問題的准確度,關注潛能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注重分層轉化,關注分層提高的提升率。
●學生:測試時,不看課本,不查材料,不交流討論,不看他人的答案,獨立完成。在限定的時間內,小考結束,按照老師給出的答案,或學生黑板展示的答案,組內同質對子用紅筆互批。學習組長公布成績或舉手錶決,驗證達成度。
●教師:分層設計達標問題,利用導學案上的達標測試題,或自編測試題,放在投影儀上投放,讓學生進行即時小考,公布答案,落實學生達標過關,並作出講評的准備。
教師組織學生,評選出學科優秀小組和個人。
第八環節 系統總結
通過組織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小結,使其完善知識體系,梳理學習過程中的方法和技巧,總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規律。
H. 關於地理知識
129、西嶽華山雄奇險峻,自古有「華山天下雄」之稱。(左圖)
130、北嶽恆山最奇特景點是懸空寺。它建造在3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
131、位於湖南省中部的南嶽 衡山,是古代傳說中的火神祝融埋葬的地方。
132、衡山腳下的 南嶽廟,佔地面積9800平方米,是五嶽寺廟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133、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境內,被稱為「中嶽」。自古代起,它就成為中國宗教、文化活動的重要地區。 嵩山的名勝古跡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少林寺。
134、相傳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林寺,創立名聞天下的少林拳。
135、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136、位於浙江省的普陀山是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按佛教的傳說,它是觀音菩薩說道的地方。
137、九華山位於安徽省境內,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右圖)
138、峨眉山(左圖)位於四川省境內,相傳是普賢傳道的場所,所以山上的寺廟大多供奉普賢菩薩。山下和山頂氣溫相差15攝氏度,垂直變化明顯,動、植物品種很多。
139、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140、千佛崖位於四川省境內,在200多米長、3040米高的峭壁上開鑿石窟,面積5000多平方米,有小佛像7000多尊。
141、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萬里長城的起點,號稱「天下第一關」。
142、河北省秦皇島市的北戴河,氣候溫和宜人,夏季平均氣溫23攝氏度,是中國著名的旅遊避暑勝地。
143、甘肅省敦煌縣的莫高窟、山西大同市的雲崗石窟、河南省洛陽市的龍門石窟規模特大,藝術最精,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144、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中國三大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保存了長達1000多年的古代珍貴壁畫和彩塑藝術品,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的寶庫。
145、冬季中國大多數地方溫度較低,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地區,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 146、夏季中國大多數地方氣溫普遍較高。
147、中國的吐魯翻盆地中部的艾丁湖,湖面低於海平面154米,是中國地勢最低的地方。
148、夏季中國氣溫最高的地方是吐魯番,七月平均氣溫為33攝氏度以上,人稱"火州"。
149、由於吐魯番盆地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適宜瓜果生長。這里出產的哈密瓜、葡萄特別甜,全國有名。
I. 形式是什麼意思怎麼樣的
釋義:
1.某物的樣子和構造 ,區別於該物構成的材料
2.指事物內在要素的結構或表現方式。和內容相對。內容指構成事物的一切內在要素的總和。
3.表象。就是呈現出來的表面的東西。
例如:軍銜,制定各種樣式的軍銜,在軍裝上體現,領章肩章等等這就是一種形式,而其內容,就是體現出每一個人的級別差異,需要神門養的條件才能獲得,代表什麼身份。
J. 什麼是地理空間數據,它有哪些表現形式
空間資料庫介紹存貯、管理和檢索空間數據的有效技術。是用來表示空間實體的位置、形狀、大小及其分布特徵等方面信息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