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的地理環境
『壹』 錫林浩特市地理知識
錫林浩特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是錫林郭勒專盟盟府所在地。地屬理坐標為北緯43°02′—44°52′,東經115°18′—117°06′。市境南北長208公里,東西長143公里,總面積1478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37.5平方公里。2015年末常住人口26.3萬人,含蒙、漢、回、藏、布依、朝鮮、維吾爾、鄂溫克等30個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5.09萬人,占總人口的19.4%,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錫林浩特市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低山丘陵,北部為平緩的波狀平原,平均海拔高度988.5米。地處中緯度西風氣流帶內,屬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294.9毫米,無霜期110天。可利用草場面積2068萬畝、林地47萬畝、耕地25.5萬畝,動植物資源多樣,草原類型齊全。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45天,平均空氣質量優良率95.3%,人均城區公園綠地面積為17.9
平方米,綠化覆蓋率為36.1%。年水資源總量2.6億立方米,可用量1.56億立方米。錫林河水庫庫容2003萬立方米,年可供水量為875萬立方米。
『貳』 錫林郭勒盟各旗介紹
轄2個縣級市、1個縣、9個旗、1個管理區。即錫林浩特市、二連浩特市、多倫縣、正藍旗、鑲黃旗、正鑲白旗、阿巴嘎旗、太僕寺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和烏拉蓋管理區。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位於錫林郭勒草原中部。北緯43°02′-44°52′,東經115°13′-117°06′。東鄰錫盟西烏珠穆沁旗,西依阿巴嘎旗,南與正藍旗相連,東南與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接壤,北同東烏珠穆沁旗為鄰。市境南北長208千米,東西長143千米。總面積15758平方千米(簡冊)/18750平方千米。總人口15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地郵編:026000。代碼:152502。區號:0479。
二連浩特 市(簡稱二連)位於祖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與蒙古國扎門烏德市隔界相望,兩市區間距離9公里。轄區面積4015.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下轄3個街道、1個蘇木:烏蘭街道、錫林街道、東城街道、格日勒敖都蘇木。流動人口及本地人口近10萬人。「二連浩特」是蒙語的漢譯音,「二連」原名「額仁」,沿用市郊「額仁達布散淖爾」(現譯二連鹽池)之名。「額仁」是牧人對荒漠戈壁景色的一種美好描述,有海市蜃樓的意思。
多倫縣位於錫林郭勒盟的南端陰山北麓東端。東經115°30′-116°55′,北緯41°45′-42°39′。西與正藍旗相接,北與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接壤,南與沽源縣、豐寧縣、圍場縣毗鄰。總面積3773平方千米。總人口10萬人(2003年)。縣人民政府駐多倫淖爾鎮,郵編:027300。代碼:152531。區號:0479。拼音:Duolun Xian
正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部,天堂草原錫林郭勒盟的南端,距首都北京直線距離僅有180公里,是離北京最近的典型草原地區。東經116.02°,北緯42.25°。全旗總面積10182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人,高峰期人口10.5萬人,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它北部為渾善達克沙地,呈現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風光;南部為低山丘陵,展現出草甸草原的美麗景象。正藍旗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21條,湖泊147個。旗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蘊藏豐富,全旗有各種植物708種,珍稀野生動物資源20餘種
鑲黃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錫林郭勒盟西南端,北部地處渾善達克沙地西南邊緣,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體經濟的純牧業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鑲黃旗有八大老姓,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喇那拉氏、郭羅絡氏、伊爾根覺羅氏。另外在入關前還另有兩個重要的部族,一為董鄂氏,一為富查氏,此亦為外戚。
正鑲白旗歷史悠久,早在氏族公社時期就是游牧部落活動的地區,到漢為上各郡北境,唐為單於都護府轄地,遼為西京倒塌嶺節度司南境,遼代為遼地西境,元為中書省上都路管轄,明為龍門地及開平。(上都)西北邊地,清為直隸口北道轄地。 正鑲白旗轄2個鎮、2個蘇木:明安圖鎮、星耀鎮、伊和淖爾蘇木、烏蘭查布蘇木 全旗境內風景秀麗,景緻怡人,主要有美麗的烏里雅斯台,名揚區內外的佛教聖地彥都廟,全區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呼爾查干淖爾,獨具特色的明圖布山「通天穿石路」,70眼泉水匯流的達楞圖如河源頭,古跡有「金界壕」遺址,突厥石人墓碑,隋唐時期古墓群等,特別是新發現的成吉思寶格都山,可堪稱為世界奇觀,極為神奇而壯觀。
蘇尼特左旗(簡稱東蘇旗),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北部。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達316公里,南與正鑲白旗、正藍旗交界,西與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市相連,東與阿巴嘎旗毗鄰。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蘇尼特右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錫林郭勒盟西部,是錫盟的西大門,東鄰蘇尼特左旗、鑲黃旗;南靠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後旗、商都縣;西接烏蘭察布市的四子王旗;東北與本盟二連浩特市接壤;北與蒙古國交界,國境線長18.15公里。地理位置為東經111°08′~114°16′,北緯41°55′ ~43°39′。全旗轄3個蘇木3個鎮,總面積2.2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87萬,由蒙、漢、回、滿等11個民族組成。賽漢塔拉鎮為旗政府所在地,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蘇尼特左旗(簡稱東蘇旗),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北部。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達316公里,南與正鑲白旗、正藍旗交界,西與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市相連,東與阿巴嘎旗毗鄰。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純牧業邊境旗。旗人民政府設在滿都拉圖鎮。
太僕寺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轄下的一個旗,面積為3477平方公里,人口約為21萬,該旗政府駐於寶昌鎮。
東烏珠穆沁旗(簡稱東烏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北部,大興安嶺西麓,東鄰興安盟、通遼市,南連錫林浩特市、西烏旗,西接阿巴嘎旗,北與蒙古國交界,國境線長達527.6公里,國際性一類陸路口岸——珠恩嘎達布其口岸,距旗府烏里雅斯太鎮以北68公里處,是繼滿洲里、二連之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全旗現轄5個鎮、2個蘇木,57個牧業嘎查,1個國營林場,總土地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場面積達6917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占天然草場總面積的95%
西烏珠穆沁旗位於錫林郭勒盟東部,周邊與7個旗、縣、市接壤。總面積22960平方公里,轄5個鎮、1個蘇木、1個林業總場。現有人口72376人,蒙古族佔68%,其中牧業人口39914人,佔55.1%,城鎮人口32462人,佔44.9%。
烏拉蓋管理區轄區總面積5013km2,其中:草場、林地、耕地分別占總面積的91.7%、0.3%、3.6%。境內土壤屬黑鈣土向栗鈣土過渡區,以黑鈣土為主。質地疏鬆,土壤結構良好,腐殖層厚度40cm-60cm。草原是烏拉蓋主要地帶性植被,有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兩個類型,以草甸草原為主。
好累
『叄』 內蒙古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內蒙古,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
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額濟納旗為37㎜。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以上。
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²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²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m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中西部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罕諾河、那都里河、多布庫爾河、甘河等);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黃河、大黑河);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肆』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
保護區地處錫林河流域,流域地勢起伏平緩,一般海拔變化於1000m~1200m之間。錫回林河河谷寬闊,答沿河北岸綿亘著一條寬約10公里東西走向的固定沙帶,相對高差約10m~20m,其餘的大面積地區均為坡度平緩的低山丘陵及丘陵間開闊的「塔拉」。氣候為溫帶半乾旱區,由於受東部大興安嶺山地的影響,具有由半濕潤向半乾旱地區過渡的特徵,但是絕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的半乾旱氣候所控制。年均溫為-1℃~2℃;年降水量300㎜~450㎜。7月均溫為18℃~28℃,降水量為1200㎜~2000㎜,高溫與降水同時進行,對草原的牧草生長十分有利。冬季積雪充足,為第二年牧草返青積蓄了水分。扎克斯太諾爾是區內唯一的小型內陸湖。
『伍』 錫林郭勒盟的介紹
錫林郭勒盟位於來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源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1098千米;東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西接烏蘭察布盟,南與河北省承德、張家口毗鄰。總面積202580平方千米。總人口93萬人(2003年),其中,蒙古族約佔30%。盟行政公署駐錫林浩特市,郵編:026021。代碼:152500。區號:0479。拼音:Xilinguole Meng。
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東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錯落,西北部地形平坦,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零星分布其間。東北部為烏珠穆沁盆地,河網密布,水源豐富。西南部為渾善達克沙地,由一系列壟崗沙帶組成,多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海拔在800—1200米之間。屬中溫帶半乾旱、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寒冷、多風、乾旱,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90-120天,年降水量從西北向東南為150—400毫米。
『陸』 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
有二連浩特和珠恩嘎達布其兩個陸路口岸,其中二連浩特市為自治區計劃單列地級市,屬國務院批準的沿邊開放城市,是我國連接蒙古國、俄羅斯和中亞、東歐各國的重要大陸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