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地的地理位置
A. 范蠡最後在哪裡
1、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省定陶縣)史稱定陶。約於公元前內448年無容疾而終。
2、人物簡介
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內鄉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學者和經濟學家。
3、人物成就
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為早期道家學者,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 "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B. 誰能介紹一下史記里越王勾踐世家裡提到的陶地
就是現在的山東定專陶屬
http://ke..com/view/84012.htm?fr=ala0_1_1#7
C. 古人為什麼那麼富
在中國有句古話叫「一鋪養三代」,可見商鋪在傳統投資產品的地位,商鋪作為商品交易的載體,從最初的叫賣,到後來繁華的街市,它所承載著的,不僅僅是源遠流長的商業文化,還是中華兒女數千年的歷史文明。
古往今來,衣食住用行樣樣都離不開商鋪。那麼在中國歷史上,商鋪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對現在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圖片來源於網路)
商鋪從何而來?
商鋪起源要追溯到人類早期的物物交換,人類的某一種生存物質略有盈餘,其他物質有所缺失,交換就產生了,交換需要一定場所的支撐,這就是商鋪的起源:「市」,商鋪,由「市」演變而來,《說文》將「市」解釋為「集中交易之場所」,也就是今日之商鋪。
1
陶朱公:順勢而為,注重交通通達性及潛力地段。
春秋末期,陶朱公范蠡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而後辭去官職,辭官後,范蠡舉家遷至齊國西北的陶地,改姓更名――朱公,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雙手之本,開創家業,范蠡認為陶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適合開鋪經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動下,成為春秋末期東周的經濟樞紐,貿易之都。
2
沈萬三:明智決斷,合理布局,看重穩定客流。
到了元末明初,沈萬三躬耕起家,成為了富可敵國的大商人。有故事記載,當年沈萬三居住在蘇州,發覺城中心的玄妙觀四周,每天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雜耍藝伶和小攤小販四處雲集,他想,如果在觀前營建街市,將道路拓寬,一定是一件好事。蘇州的商鋪,為沈萬三積累了數桶金。正是這一筆筆財富的積累,讓沈萬山富可敵國。
所以,不管是投資商鋪不是房產,一定要趁早,選對最關鍵!這樣,你也能如古人一樣成為一方富豪啦!
D. 平遙古城屬於哪個省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版的歷史。還較為權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平遙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平遙古城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
E. 為什麼中國的商人都尊范蠡為「商聖」
雖然范蠡所處的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時代,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甚至是價值取向和當今社會都不盡相同,但是其身上的很多特質與精闢獨到的思想,還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學習的下面我們就一起走近范蠡,了解一代商聖的傳奇人生與其行於道而高於技的商道理念
德為立身圖強之本
范蠡生於公元前536年,楚國宛地三戶人,幼時家境貧寒,但范蠡從小就酷愛讀書,十幾歲就學富五車,更難得的還不是其淵博的學識,而是他獨到的思維見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質,寵辱不驚,泰然處事的能力
范蠡青年時,在周圍人看來卻是思想瘋癲的人,因為范蠡常和大眾的觀點不同,有時語出驚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觸的人都說他是瘋子其實他有時是不屑與某人交談,更多的時候則是其准確地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思考的更深刻與透徹,別人沒法理解而已無論從商還是從政,這種迅速洞悉事物本質並准確果斷地做出決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個成功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之一
范蠡在20歲時遇到文種,兩個人一見如故,相約要建立功業,做一番大事范蠡與文種都是楚國人,但是,當時楚國已經是列國中的霸主,國君傲慢自大,皇親貴族結黨專權,政治混亂,於是范蠡和文種投奔越國為官初到越國,范蠡和文種並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勢力相對弱小的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國亂顯忠臣,很多越國大臣在越國戰敗後另投他處或叛離投吳,而范蠡與文種對越王不離不棄,因此得到勾踐的重用,范蠡更自願隨勾踐赴吳國為奴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里,范蠡同勾踐夫妻一起耕作勞動,粗食卧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贊許又羨慕一次吳王在范蠡經過的路上扔了一塊黃金,范蠡經過時絲毫沒有猶豫就跨過黃金,徑直離去,從此吳王才打消了勸范蠡降吳的念頭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我們今天的企業中,不乏因為個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約了企業發展的領導者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在今天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並親身例行者,想來不會有很多而那樣去做了的人,雖然暫時可能會被社會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虧,但是,最終大成的,還是這些以德為本的人
儒道相濟的思維哲學
儒家的思想推崇仁義禮智信,方正的治國大道,是春秋戰國及以後各個歷史時期處事治國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襲至今道家思想則追求道法自然,虛靜無為,受這種觀念的影響,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從政,因此,在當時基本沒有以道家思想領導與管理國家的領袖階層
而范蠡有一個開放睿智的頭腦與寬廣的胸懷,其兼具儒道兩家之長,更廣納百家之思,又不囿於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這樣的思想特點構成了獨特的,即有儒家的禮信才德與直勇,又有道家,應天時,融入自然,順應環境,藉助環境,至韌至柔的特性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借鑒法家墨家陰陽家等諸子的治國統軍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堅時如磐石,韌時似皮革,而柔時又似湍流入溪,無影無形
在從政時范蠡就體現出一種儒道相濟的思想與人格特性,也唯有這樣的特性才能帶領極衰的越國走出困境在當今社會,作為一個處於市場環境復雜,企業生存艱難時期的企業管理者,正應該具備儒道相濟的思維,才能帶領企業於逆境中不挫,順境中不驕,客觀機敏地應對寵辱,並發現其背後的機會
在吳國為奴時,范蠡與勾踐卑膝求全,吳王夫差要出門時,勾踐趴在地上讓夫差踩著自己的背上馬,夫差生病時勾踐舔舐他的糞便為其診病,終於感動了吳王,三年後放勾踐君臣歸國,這些委曲求全的計謀都是范蠡為勾踐所出
春秋時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夠適應環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這樣辦法的人幾乎沒有由於范蠡的奇謀,勾踐也成為了歷史中唯一一位能夠忍受巨大屈辱與折磨,在逆境中堅韌生存,懷大志,卧薪嘗膽,最終滅敵復國的君王
勾踐被吳王釋放回國後,此時的越國處於百廢待興,國內飢荒不斷,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吳國時時監控打壓越國,四周又有其它諸侯虎視這樣的環境下,生存都成問題,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強大起來,雪恥復國呢?此時范蠡才真正展現出其卓越的領導與管理才能
范蠡與文種規劃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滅吳九術"等興國滅吳的策略規劃越國作為戰敗國,是不允許有國防的,包括不能建城牆不能組建軍隊不能打造武器等范蠡想出一些妥協的辦法:建造只有三面的城牆,面對吳國的一側不建設城牆,並告知吳國,建設城牆是為了防止匪寇與其他諸侯國的侵擾,但面對吳國一側永不建城牆;不讓組建軍隊就秘密組建民兵",私密進行訓練,各戶家中藏有武器,遇到戰事時這些百姓隨時可以參戰;不讓打造武器,就把煉造場所搬到深山中,與外界隔絕,以密道往來運輸
勾踐回國後,轉年就要攻打吳國雪恥,被范蠡攔住,范蠡認為:現在天時地利人事,條件都不成熟三年後,勾踐再次提出罰吳,范蠡再次阻止,范蠡認為現在地利條件有了周圍虎視的國家都已經和越國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經清除,但是此時天時與人事還沒到機會
7年後,勾踐再次提出罰吳,依然被范蠡攔下,范蠡認為,經過7年的休養生息,越國兵強馬壯,士氣高漲,反觀吳國,連年征戰,雖然依然強大,但是已顯疲態,士兵疲乏,百姓厭戰,此時人事已經具備條件,但是現在還缺少天時10年後,吳國與晉國爭霸,發重兵與晉國會盟,吳國空虛,此時范蠡找到勾踐,告訴勾踐:天時地利人事都已齊備,可以出兵了
出兵後,越軍一舉攻破吳國國都姑蘇,吳王回兵後向越國講和,勾踐想一鼓作氣踏平吳國,但范蠡清醒的看出,此時雖然佔領了吳國的都城,但是吳國的精兵良將都被夫差帶在身邊,因此,並沒有傷到元氣,硬拼的話即使獲勝,也將是兩敗俱傷而經歷此次打擊,已觸發了吳國國力開始盛極而衰的轉折,不應急於一時,而是應該順天時,等待徹底摧毀吳國的機會
如同孫子在孫子兵法形篇"中所講: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范蠡就是在等待這個敵人可以被徹底戰勝的機會,於是,雙方講和,越國退兵,待到10年後,吳國外患不斷,國內又遭遇罕見天災,越國乘機發傾國之兵,徹底覆滅了吳國
從范蠡為人處世治國罰兵,都可以看出,其深諳道法又不拘泥其中,思維開放靈活,有剛有柔,是典型的儒道相濟型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曉利害,知進退
吳王夫差在徹底失敗後,勾踐不忍心殺他,要給他一塊封地,讓夫差做屬臣,夫差則無法接受失敗與屈辱,羞憤自盡這又驗證了那句話:活著才是贏家,當台風過後,小草有資格嘲笑倒在身邊的參天大樹勾踐與范蠡的勝利也可以理解為是道家思想的勝利
吳國被徹底滅亡後,勾踐舉行慶功宴會,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將軍,僅於勾踐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時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沒有被沖昏頭腦,而是冷靜的分析了局勢:現在能對越國構成威脅的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不是離的比較遠,就是周圍的小國實力很弱,根本對越國構不成威脅
也就是說,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范蠡清醒的認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急流勇退,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幾天後,范蠡攜妻兒悄然離去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文種一封信,信中陳述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在高官厚祿面前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無故殺死文種是一個典型的儒派,認為食君祿,報君恩,建功業,享封賞,是理所當然的事,沒有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問題,也沒有看透事物發展的規律,最終招致殺身大禍而范蠡憑借冷靜的頭腦,敏銳的眼光,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人性的特點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脫了虎口如果呂不韋和李斯如范蠡一樣,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沖昏頭腦,也許不會落得身首異處
我們今天的企業領導者不缺乏逆境中奮起的精神,但是往往沖過艱難險阻,卻倒在了勝利與榮譽面前尤其一個企業發展到了一個相對的規模後,領導者頭腦是否冷靜,目光是否敏銳就變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榮耀與利益面前是否能說服自己,曉厲害,知進退,有所為之後冷靜的分析,應該何所不為,不為"往往是成就企業基業長青的重要因素
誠信仁義,成就一方巨賈
范蠡攜妻兒與弟子門客悄悄來到齊國,化名鴟夷子皮,范蠡自此隱姓埋名,開始他另一段同樣輝煌的人生旅程在齊國范蠡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范蠡與妻兒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進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細算,盤剝斂財的做法,對待僱工十分慷慨親和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
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由此,各國商人都願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為范蠡作工,雖然表面看來這樣做吃些虧,但是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夥伴,使總成本降低很多
一次范蠡資金周轉不靈,向一個富戶借了10萬錢,一年後,這個富戶帶著各家的借據出門討債,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幾十萬錢的借據和路費都沒了,恰好走到范蠡家,於是投奔范蠡,在沒有借據的情況下,范蠡不僅連本帶息還了錢,還額外贈送一筆路費給這名富戶,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廣播天下之後范蠡為了擴大生意,三次短缺資金,各富戶均主動送錢上門,幫助范蠡度過了危機,抓住了機會
短短幾年時間,范蠡就成為齊國首富,家資巨萬據說在齊國鬧災時,災民聽聞其樂善好施,千里之外都來投奔,領取施捨,被後人頌稱為富行其德者"
消息傳到齊國國君的耳中,齊王請范蠡進宮,拜其為相國為相期間,范蠡大力發展經濟,促進齊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沖抵災年對齊國物資短缺的困擾,也奠定了齊國經濟與文化繁榮的基礎三年之後,齊國國富民強,百姓奉范蠡為神明,朝野中也是頌德聲一片就在此時,范蠡再次辭官:居官致卿相,治家達千金,這對於一介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於是,范蠡掛印封金,盡散家財,分贈給好友與貧苦的百姓,隨後帶著妻兒飄然離開齊國
可以說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範,他清楚凡事物極必反,好事到了極致將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與其等待勢的反轉,不如適時主動身這個道理說來簡單,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幾個人能做到呢?因為,一旦獲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會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動後退我們現在的企業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似乎商道就是一條不許回頭的路,而企業的發展有時需要的恰恰是回頭與反思退是為了更好的進,反思是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這不是道家的消極思想,而是行止於知的睿智凡事盛極必衰,在頂峰的時候主動退下來是為了有機會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的摔下來,粉身碎骨,萬劫不復
范蠡舉家遷至齊國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雙手之本,再次開創家業范蠡認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鄰齊魯,南通楚越,西達秦鄭,北連晉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適合經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動下,成為春秋末期東周的經濟樞紐,貿易之都
大道自然,順勢而為
范蠡藉助地理位置的優勢從事早期的各國貿易,范蠡對經營貿易的理解是:越國盛產蠶桑齊國廣耕鋤秦國多冶煉趙國善土木,各國有各國的特產與需求,經商就是促成各國間的商品交流,互通有無,在使各國受益的同時,我們自然得利"同時,范蠡還經營農業養殖等,並且總結出了很多經營方略,其精髓特點為:順應自然環境與趨勢,預測事物發展規律,而後,借其力,驅其勢
范蠡認為,天時決定農業,天時變化是有規律的,所以穀物收成的好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他根據五行更替總結出了豐年與災年出現的大概規律在一個農業社會,糧食價格的波動必然引起其它各類相關商品價格的波動,那時的貿易也以農產品為主,順應這種變化規律來進行貿易,等於抓住了市場的關鍵環節,獲利自然豐厚
范蠡總結了按照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自然特點進行靈活差異的經營經營策略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他提出:水則資車,旱則資舟" 意思就是在發生水災時做車的生意,在旱災時做船的生意因為,當水災時,大家多用船作為交通工具,這樣必然導致船舶的稀缺,價格上漲,而沒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車輛,則大量積壓,價格便宜,這時乘便宜大量購入車輛,待水災過去,車輛必然稀缺,價格就會上漲
在兩千多年前,范蠡就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判斷價格的漲落,他提出論其有餘與不足,便知貴賤",也就是發現市場是供過於求還是供不應求,據此調整下一步的經營策略他還發現價格漲落和自然規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動規律與幅度極限一種商品價格上漲到極點後就會下落,價格下跌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其所謂的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這和現代經濟學原理的論點完全一致
范蠡根據這一理論提出一套購買與銷售的原則與方法: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他說賤取如珠玉",即像重視珠玉那樣對待降價的物品,盡量賣進,在像收藏珠寶一樣精心的把貨物存貯起來等到該商品價格上漲之後,范蠡認為,應該 貴出如糞土",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吝惜地將貨物全部賣掉,不要期待價格會不斷上漲,因為,價格的漲跌是要往復的
這些理論在今天看來並不深奧精妙,不過是一些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但是卻非常有效,我們往往在華麗的技術與紛繁的誘惑中迷失了這些最基本的認知追漲殺跌,在簡單的自然規律面前左沖右突,而清醒的人則抓住規律,輕松賺錢范蠡能在那個文明尚且不發達,更談不上經濟發達的農業社會時期就綜合天時變化農業生產社會需求等因素綜合考量,不能不讓我們嘆服
天下己任,道義於肩
有一句話叫做無商不奸",雖然說法有些片面,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此採用各種手段:投機取巧哄抬物價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違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僅做到了君子生財,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俠商的氣概
范蠡認為:商人能夠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消費者,對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報,這樣百姓才更願意與你打交道這和彼得?德魯克的觀點:企業必須為社會創造價值,社會才會回報給企業以利潤的觀點不謀而合道家創始人老子也有同樣的觀點:天地不為自生,故能長生"
范蠡雖然是一個生意人,但從不急功近利,對於經營的利潤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災年等特殊情況,這個利潤比例還會降低,甚至賠錢救濟災民在那個歷史時期,商品10%的利潤率是非常低的,因為,那時運輸極其不方便,戰亂匪寇導致經營風險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屬於絕對的買方市場,而且,從當時的經濟發達情況分析,那時還沒出現利潤率精確的計算方法,因此,范蠡賺取10%的利潤應該是毛利率,而非凈利潤
這樣低的利潤率卻能使范蠡迅速成為巨賈,主要是其交易數額巨大,其次,資金從不閑置,迅速周轉,范蠡經營的商品從未積壓過,因為其為人信譽好,為商磊落,更關鍵的是其商品價格比別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價格低於同行,不僅是降低利潤率,更有賴於范蠡的經營理念: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思路,在某種商品過剩,價格很便宜時大量購入,同時,拋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范蠡一生為避名利而三次遷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隨他,這其中的辯證哲學值得我們今天的企業家深思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盛贊范蠡: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范蠡一生中兩次官至極品,三次富過千金,每次富達千金又都施濟天下,但不久後又迅速再至千金
從政時,范蠡奉行了一個臣子的忠義,為商時,又盡了一個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謂是一個宏略於胸,又悲憫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資富可敵國,兒孫滿堂,88歲時無病而終,後人尊名陶朱公
F. 山西臨汾好嗎
這話說得太籠統了吧 ,不知道你問的是哪個方面的。呵呵 !就環境說的話一般因專為老奶粉是全國屬有名的污染城市:就遊玩娛樂說,還是稱得上遊玩的好地方;就經濟的發展說,在這個電影山西的城市中煤炭、焦化基本上是其支柱;就投資來說看你做的項目了;我就是哪的人,有什麼可以幫你的還可以追問!!
G. 范蠡真的是老子的學生嗎
中國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與越國大夫范蠡是師生關系。
首先,從年代上講,世所公認,老子長於孔子約二十歲,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老子約生於公元前571年。范蠡助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了吳國,這是公元前473年的事。這年,老子九十八歲。范蠡約三十歲從越王,二十三年報越,因此這年范蠡約五十三歲,老子長范蠡約四十五歲。所以,他們都是春秋末年同時代的人。老子長壽,古者上壽一百二十歲,老子應有這個壽數,司馬遷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歲。據我看老子至少應是上壽之人。范蠡從越國「功成身退」,十九年三致千金,最後卒於陶,去世年紀約七十四歲,可以說,老子在范蠡去世後,還健在。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史記·越世家》、《史記·貨殖列傳》、《國語·越語下》、《吳越春秋》、《越絕書》等史料對范蠡思想的了解、比較,特別是近年出土的《黃帝四經》中的語言,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范蠡,他的言語、行為,無不繼承、運用和發展了了老子的思想。如老子說:「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1章)范蠡剛出道,即諫越王說:「臣聞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凶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記·越世家》)等等。特別是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章)「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34章)「聖人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也。」(77章)等論述,可以說,范蠡是老子的這一思想的最好的實踐者。從思想線索上看,范蠡非常完美地繼承和實踐了老子的思想。在古代,思想的傳播是需要時間差的。而對於同時代,年歲僅差老子四十多歲的范蠡來講,除了他曾親自師從過老子以外,是很難解釋的。
第三,古籍有明確的記載,「文子,老子弟子」,在漢及漢以前的文獻中都是明確確認的。如王充的《論衡·自然》篇:「以孔子為君,顏淵為臣,尚不能遣告,況以老子為君,文子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然而范蠡的老師恰恰又是文子。《史記集解》徐廣曰:「計然者,范蠡之師也,名研。」裴駰案:《范子》曰:「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遊於越,范蠡師事之。」這是個連環師生關系:老子――文子――范蠡。但是,我們仔細地研究這段歷史,可以知道,他們不是一線單傳。在那個時代,當然也不可能一線單傳。文子和范蠡同時師從老子是極其可能的: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周朝的王子朝之亂時,正當56歲,退休返鄉,這時范蠡十一二歲,文子與孔子年歲相當,為36歲左右。因此,從年歲上講,這三人在老子退休後於老子故里相會,成了師生。范蠡是文子的學生,但同時又是老子的親傳弟子。是極其可能的。孔子的七十二位高足弟子中,少孔子40歲以上有名姓可查的有十多人,父子同時師從孔子的有顏回、曾參父子。那麼,文子與范蠡師生同時師從老子,也是不奇怪的。
第四,老子故里在安徽渦陽,而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地恰恰也在安徽渦陽。這是使我想到老子與范蠡是師生關系的最重要的提示。
范蠡晚年稱陶朱公,在陶地經營,最終卒於陶,當葬於陶,這應無疑義。但是,史載陶朱公冢有三四處之多,最有爭議的是今之山東省定陶和山東肥城陶山。史家稱定陶的多,今人稱陶山的多。但據我考證,安徽省渦陽的范蠡冢才是真正的陶朱公墓。司馬遷所說的的陶,「據天下之中」,應該是個水、陸皆能四通諸侯各國的地方。對於今安徽渦陽來說,歷史上的東、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區,南方正是剛剛壯大起來的吳、楚、越地。它固有的陸路交通和美麗而寬闊的渦水,都符「據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渦水西北通黃河,東南通淮河達長江。這渦水直到三國時代,還是曹操操練水軍的地方。陶若在山東陶山,實在算不上「天下之中」。而只能說是「齊國腹中」了。陶朱公離開齊國到陶,他搞的是「國際貿易」,那當然陶必不在齊國,而陶山實在是齊國的腹地了。
憑什麼說安徽渦陽的范蠡墓所在地是當時的陶呢?
當地人世代相傳,說范蠡墳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為人工壘起,佔地很廣,土丘甚高。今天,當地地名為范蠡村,渦河的一條支流叫西河,沿墓而過,集鎮叫西陽集,古時叫西陶。指西施與陶朱公合葬於此。
明清史料上也有種種記載,《中國名勝詞典》上也確認是范蠡冢。但使我確認不疑的卻是兩本書:《戰國策》和《戰國縱橫家書》。
戰國中晚期,秦國有一位有名人物,秦昭襄王時期的相國,封穰侯的魏冉,他在公元前291年被秦國封穰侯後,又益封於陶。至公元前265年,穰侯出關就封邑,並在陶去世。這個陶,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對陶朱公的陶與秦穰侯的陶用同一個「陶」字為地名,當是指同一個地方。且魏冉離陶朱公范蠡的年代不遠。司馬遷《史記》中寫「定陶」時從不省掉「定」字。所以,史家認「定陶」為「陶」是不確的。《戰國策》中多處提到一個地名叫「陰」,這個戰國時的「陰」就是後來的「定陶」,這個「陰」在齊、魏、趙間動盪不定,戰國末年也不曾被秦國佔有過。所以定陶在戰國時稱「陰」不稱「陶」。
《戰國縱橫家書》(1973年出土)中有《見田兵於梁南章》明明白白地說,秦國在東侵的過程中越不過梁國的防線,而陰(定陶)卻在防線的後面。這一章說的是秦統一中國前的梁國的防線,當是魏(梁)亡前不久。所以說,終魏冉之一生,並未封到山東定陶去過,《史記》說他將平時的聚斂送到「陶」去,去相位後,出關就封邑,並死於陶。如果是定陶,必無可能,秦國的勢力當時還不能到達定陶,更不用說齊之腹地陶山了。
那麼,又怎麼可以確認「陶」是安徽省渦陽的西陽集鎮呢?
《戰國策·秦三》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對穣侯說的話。客卿造對穣侯魏冉說,秦國封你「陶」地,你必須攻打齊國,「陶」可以存在;而攻齊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國曾經下齊七十餘城,你可以利用燕國攻齊,可派人去對燕國相國說,攻齊國,你若能滅亡齊國,就可以「封君於河南,達途於中國,南與陶為鄰,世世無患。」這段話點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國於河南,南與陶為鄰。這河南之南,必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與陶為鄰」,這地方正當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歷史地理范圍。所以這個「陶」,我認定它正是今之安徽省渦陽縣西陽集。因此也認定今渦陽縣的范蠡墓是真正的范蠡墓。
《越絕書》在交待范蠡的結局時說他「老身西陶」,也是一個佐證。
在我的《老子與范蠡》一書中,對「陶」有詳細的考證。
現簡介於此。
我們認定了老子故里在渦陽,范蠡與西施的合葬墓也在渦陽,那麼,同時代的老子與范蠡在同一地相處不是順理成章的么?老子與范蠡的師生關系不是很明確的么?從時間排比上看,老子退休以後,文子與范蠡在老子故里從師約有二十年之久,范蠡學成之後才去越國任相國;二十多年滅吳以後范蠡先到齊國,二三年後即赴陶與老子再次相會。這我考定約於公元前471年正當老子百歲之時。我相信這三代人又有十多年的相處。
老子故里在渦陽,我相信是在范蠡、西施同沉於渦水後,老子才西出關重遊周都的。時當公元前453年,老子119歲,范蠡74歲,西施49歲。(詳見《老子范蠡年表》)
H. 平遙古城在哪個省份啊
名稱:平遙古城
位置: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100公里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牆。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 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以利防守。城牆上原有料敵台樓九 十西座,城門上原建城樓,四角處還有角樓,已大多殘壞,唯城牆依然如故。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還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 的實物資料。位於太原市西南的平遙縣是全國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該景點完整無損,並於牆內建築渾於一體,具有旅遊和鑒賞價值。古城南與介休市 接壤,北於祁縣相鄰,是大運公路必經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內各種服務齊備,各種名吃、店鋪獨具特色,城外賓館、酒家、商場一應具全。 平遙牛肉以其純、真、鮮美名揚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報告以對平遙古城的評語為: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的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I. 為什麼中國的商人都尊范蠡為「商聖」
范蠡生於公元前536年,楚國宛地三戶人,幼時家境貧寒,但范蠡從小就酷愛讀書,十幾歲就學富五車,更難得的還不是其淵博的學識,而是他獨到的思維見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質,寵辱不驚,泰然處事的能力范蠡青年時,在周圍人看來卻是思想瘋癲的人,因為范蠡常和大眾的觀點不同,有時語出驚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觸的人都說他是瘋子其實他有時是不屑與某人交談,更多的時候則是其准確地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思考的更深刻與透徹,別人沒法理解而已無論從商還是從政,這種迅速洞悉事物本質並准確果斷地做出決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個成功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之一。
范蠡在20歲時遇到文種,兩個人一見如故,相約要建立功業,做一番大事范蠡與文種都是楚國人,但是,當時楚國已經是列國中的霸主,國君傲慢自大,皇親貴族結黨專權,政治混亂,於是范蠡和文種投奔越國為官初到越國,范蠡和文種並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勢力相對弱小的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國亂顯忠臣,很多越國大臣在越國戰敗後另投他處或叛離投吳,而范蠡與文種對越王不離不棄,因此得到勾踐的重用。
J. 堯帝的故里到底在哪裡
堯帝名叫放勛 , 姓伊祁 , 史稱唐堯。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領袖 , 上古五帝之一 , 曾為上古陶唐氏部落長 , 炎黃聯盟的首領。 據史料考證 , 堯出生於今保定順平西部的伊祁山。他的母親是陳鋒氏 ( 氏族部落 ) 的女子慶都 , 父親是赤龍圖騰部落的男子 ( 一說帝嚳 ) 。他知人善任 , 提拔有德行的舜作為他的繼承人 , 這就是上古時代的禪讓制。
堯帝一統華夏大地 , 建立了千秋功業 , 他的功績一直被人們所稱頌。今天 , 在保定市的順平、唐縣、望都、滿城等都有堯帝的生活遺跡。
「唐侯受禪唐城為冀方首領,稱堯,住堯城居。順平縣西南三公里有堯城。」可見,唐堯受禪稱帝,定都今順平堯城,由今屬唐縣的古陽邑諸侯國府邸遷至此.
今順平帝都堯城,不僅只有堯城堯廟遺址,且其南有當時的四岳諸侯臣府羲叔官邸——夏叔府第。據《史紀》本紀五帝註:夏叔,即羲叔,住南方官,若《周禮》夏官卿也。」"堯生伊祁","慶都,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於丹陵""堯住此山,後因作姓」等多有典籍記載,並為史學者公認.
今堯城村仍有北崗子和南崗子地名稱謂。南、北崗子,即堯時保留下的城牆遺址。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兩崗子土城牆根基尚存。千百年來,雖世者逝已,但堯鄉人民感念堯之恩澤,「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在舊城址為堯和堯母修廟祭拜,延續香火,祈求降福。並以堯當初稱帝定都的都城和臣子府邸的稱謂命名村落延續下來,並每年二月十五堯忌日舉行祭典,以表懷念。
堯的歷史載於孔子以古代書簡編訂的《尚書·堯典》,西漢司馬遷撰《史記·五帝本紀·帝堯》,除錄《尚書·堯典》外,另收《世本》等書籍而成.堯為黃帝玄孫,帝嚳高辛氏次子。以其母慶都居伊祁(今順平與唐縣界山)為姓,名放勛,號陶唐氏。帝嚳四十五年,封堯為唐侯,時年15歲,唐河流域為唐侯國轄區。帝嚳70年逝世, 其長子摯嗣帝位,摯掌政九年,政事不善,眾擁堯為帝,堯封摯為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