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羊上新寨村地理位置
❶ 大連怎麼分小辛寨子大新寨子,前革中革後革
即鞍子山、夏家河子、中革鎮堡、後革鎮堡、羊...即大辛寨子、小辛寨子、砬子山、前革鎮堡、由家、...大連灣街道轄14個社區居委會籌備組和1個社區居委
❷ 貴州省畢節市下面是不是有個中樹村,具體在哪個縣哪個鎮
我給出大方縣所有的鄉村,你自己找吧。
大方縣安樂鄉
安樂村
尚寨村
偏坡村
岩腳村
坪壩村
營腳村
青松村
白宮村
大方縣八堡鄉
新開村
中箐村
海龍村
水洞村
長新村
復興村
八一村
荊竹村
天寶村
大方縣百納鄉
新華村
鴨院村
百納村
大方縣長石鎮
街群村
灣子村
楊柳村
紅山村
東方村
水塘村
巨石村
坪水村
巨山村
仲麥村
山壩村
和平村
長青村
新建村
新陽村
清香村
居委會
大方縣達溪鎮
達溪村
壩子村
果這村
冷底村
聚河村
雨卷村
大灣村
新寨村
新店村
居委會
椒子山村
大方縣大方鎮
石關村
余石村
陡坡村
慶雲村
關井村
蔬菜村
龍井村
灣子村
新莊村
小路村
白石村
大屯村
龍昌村
對江村
金星村
花果村
杉林村
箐木村
元寶村
法書村
新鋪村
雲龍村
金魚村
路塘村
涼井村
城中社區
城南社區
城北社區
東郊社區
南郊社區
北郊社區
西南社區
西北社區
大方縣大山鄉
高峰村
棉山村
松明村
沙土村
柿樹村
松鶴村
河壩村
光華村
解放村
柏杉村
新壩村
大方縣鼎新鄉
和平村
興啟村
中心村
風景村
長豐村
新場村
同心村
大井村
黑泥村
水塘村
五一村
新發村
鼎新居委會
大方縣東關鄉
金坪村
半沖村
馬鞍村
田坪村
龍泉村
朝中村
七家田村
羅寨村
岩下村
大寨村
合中村
大方縣鳳山鄉
鳳山村
謝都村
羊岩村
聯興村
石坪村
白雞村
銀川村
店子村
杉坪村
棲鳳社區
大方縣高店鄉
堰塘村
大山村
石桅村
白龍村
安興村
龍場村
營興村
大方縣果瓦鄉
隆里村
茶元村
蓑衣村
五星村
鵝塘村
果瓦村
上寨村
新林村
光明村
大寨村
慶陽村
大方縣核桃鄉
營光村
民生村
石艷村
中壩村
木寨村
核桃村
伐木村
雙龍村
文坪村
大方縣黃泥塘鎮
西河村
黃泥村
甘棠村
安坪村
眉井村
化聯村
居委會
大方縣黃泥鄉
戛木村
大堰村
小坡村
桃元村
石丫村
壩子村
槽門村
龍塘村
大方縣雞場鄉
羅庄村
興林村
化理村
天堂村
大壩村
營新村
魁書村
背座村
松林村
居委會
大方縣理化鄉
理化村
大塘村
石牛村
果木村
營盤村
法樂村
長春村
新發村
偏坡村
金雞村
居委會
大方縣六龍鎮
新豐村
下壩村
青林村
和平村
頭塘村
壩子村
大梁子村
方井村
營盤村
順河村
紙廠村
大方縣綠塘鄉
高峰村
高潮村
營盤村
豐產二村
牛場村
五星村
豐產一村
大方縣馬場鎮
馬場村
新豐村
白泥村
民豐村
雙群村
橋上村
新迎村
水落洞村
金龍村
沙田村
一棵樹村
居委會
大方縣貓場鎮
長征村
永樂村
五丫村
聯合村
碧腳村
箐口村
興合村
長沙村
永久村
新民村
水淹塘村
居委會
大方縣牛場鄉
樂公村
方井村
大營村
以朵村
九龍村
新莊村
立新村
德克村
黑仲村
坭龍村
大方縣瓢井鎮
中洞村
坪興村
新街村
坪塘村
三合村
小洞村
瓢井村
中寨村
聯坪村
油沙村
大方縣三元鄉
雙元村
勝興村
勝豐村
勝發村
青竹村
群豐村
河頭村
群興村
大方縣沙廠鄉
營華村
白果村
倉上村
中山村
拉車村
罵隴村
營竹村
興隆村
居委會
大方縣雙山鎮
楊柳村
雙山村
歸化村
平原村
普六村
沙子村
木格村
高坪村
中路村
香田村
小壩村
紅星村
法書村
松樹村
幺塘村
居委會
大方縣文閣鄉
文閣村
三元村
安慶村
海壩村
中寨村
太河村
瓦廠村
常豐村
大方縣響水鄉
古打村
新基村
岔河村
拉魯村
火山村
飛雄村
吊蘭村
前進村
糧豐村
青山村
涼水村
沙灣村
以拉村
官寨村
響水村
大方縣小屯鄉
珠場村
大田村
滑石村
石牆村
市院村
法啟村
大方縣興隆鄉
菱角村
興隆村
石板村
獅子村
青杠村
大溝村
果木村
上壩村
大方縣星宿鄉
龍山村
棕樹村
重山村
河山村
麻嶺村
雲峰村
峻嶺村
漆樹村
松樹村
梯子村
大方縣羊場鎮
羊場村
坪寨村
桶井村
穿岩村
隴公村
新田村
朱仲河村
石板村
坪壩村
龍井村
居委會
大方縣雨沖鄉
紅旗村
鵬銀村
油杉河村
金門村
金星村
鳴放村
大方縣竹園鄉
老街村
歹雞村
沙壩村
羊場村
革新村
海馬宮村
顯母村
尖山村
竹園村
❸ 誰能告訴下中國所有地區的地理名稱
25.中國疆界
海疆一萬有八千,遼冀魯蘇自北連。
浙閩粵桂成一線。陸界二萬二千里,
滇藏新隴比鄰居,內蒙黑吉緊相依。
26.中國行政區劃
東北三省緯度高,自北向南黑吉遼。
華北山西和內蒙,京津兩市河北抱。
華東七省有滬市,三江魯皖閩台島①。
中南五省又一區,海南粵桂湘鄂豫。
西南三省加一區,雲貴川藏是高地。
西北兩區和三省,陝甘青寧新疆區。
①三江,指江蘇,浙江和江西。
27.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①
兩湖兩廣兩河山②,五江雲貴福吉安③;
四西二寧青甘陝④,還有內台北上天⑤。
①該篇為周恩來總理所作,題目是編者加的。注意在記憶時還應補上海南省。
②本句指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
③本句指江蘇、江西、浙江,黑龍江、新疆、(諧音)、雲南、貴州、福建、吉林、安徽。
④本句指四川、西藏、寧夏、遼寧、青海、甘肅、陝西。
⑤本句指內蒙、台灣、北京、上海、天津。
28.我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相鄰關系①
青甘新藏川,桂粵湘黔滇;
皖浙蘇魯豫,鄂贛接西南:
內冀遼吉黑,寧陝晉相連;
還有京津滬,福建和台灣。
①本歌訣先確定青、桂、皖、內蒙古四點,然後與其相鄰省區按從正東開始,逆時針旋轉的順序排列。另外,記住京、津、滬、閩、台的位置就行了。
29.省區的簡稱①
春秋有魯晉,分界一重山。
山東魯國地,山西晉國田。
冀州位河北,蜀郡在四川。
湖南有湘水,甘肅有隴山。
①省區的簡稱多為古國、古城、山河的名稱。
31.我國地勢
西高東部低,地勢呈階梯;
階梯分有三:青藏高原一,
大太巫雪山,東三西二級。
海風入內陸,東流河源西。
32.我國地形
地形五大種,分布交錯綜;
山地高平原,盆地和丘陵。
西部多山地,山盆兩相間。
山有世界最,盆高世界奇。
中部高原多,南北連一體。
東部平原廣,線丘分界域。
33.我國主要山脈
主要山脈攏,三大撇與橫。
東西三大橫,天陰山北聳;
昆侖山秦嶺,南邊是南嶺,
三撇西首稱,大太巫雪峰;
長白武夷中,台灣山脈東。
賀蘭橫斷縱,祁阿屬捺形;
喜橫相連接,弧形山系成。
喜馬拉雅山,基本屬西東;
珠穆朗瑪屬。世界第一峰。
34.我國四大高原特徵
青藏高原
巍巍蒼蒼,冰峰千丈,
百里懸河;山川相間,
遠看是山,近看是川。
蒙古高原
坦盪盪,平沙無際;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黃羊成幫。
黃土高原
禿山黃丘,川梁相間;
溝谷縱橫,地表破殘;
黃土深厚,世界罕見。
雲貴高原
窪地羅列,山川相間;
溶岩地表,結構奇巧。
35.我國四大盆地
四川盆地述,周圍高山矗;
成都平原闊,一把扇斜鋪。
西北盆地三:塔准柴達木,
沙漠成大片,綠州均分布。
36.我國三大平原
我國平原三,東北首堪贊,
「沃野千里」平,稍高在中間;
華北第二川,開闊又平坦;
長江中下游,「水鄉」河湖繁。
37.我國南北溫差
領土面積廣,南北跨度大;
冬季溫差顯,北棉南穿夾;
夏季普高溫,南北差不大;
青藏東秦淮,零度等溫劃。
最寒在一月,高溫七月夏。
38.我國降水和干濕地區
夏季多雨天,春季易乾旱;
東南至兩北,降水呈遞減。
年降水量變,南小西北顯;
八百等降線,秦淮藏東南①。
干濕地區言,降水蒸發聯;
濕潤八百南,二百西乾旱;
半濕與半干,四百分界線;
長白小興安②,亦屬濕潤焉。
①秦淮藏東南,秦嶺一淮河至西藏東南邊緣一線。
②長白小興安,長白山、小興安嶺地區。
39.大陸風向與溫度、濕度的關系
東風多濕西風干,
南風吹暖北風寒;
東南風吹濕多溫,
西北風來干又寒。
40.我國四季氣候特點
春季
風和日暖,少雨天干;
飛沙揚塵,氣象萬千。
夏季
烈日當頭,風雲多變;
高溫重濕,陰雨連綿。
秋季
秋風送爽,天高雲淡;
雨過天涼,霜霧多見。
冬季
朔風怒號,萬里雪飄;
寒海滾滾,地凍堅牢。
41.我國氣候主要特徵
大陸季風強,影響區域廣;
年際變化大,雨熱同期旺。
第二特徵有,復雜又多樣。
地形千百態,氣候受影響。
42.災難性天氣對農業的影響
春季最害倒春寒,各種秧苗難保全。
北方春旱難播種,南方伏旱摘秧難。
夏季台風多成災,房倒屋塌糧減產。
若遇寒潮霜凍早,莊稼未熟已枯乾。
43.我國主要河流
河流眾多豐水量,水能巨大世界響。
外流江河分三路,大多東入太平洋。
黃河含沙世界首,綜合治理日加強;
華北海河短而廣,五大水系扇形張;
淮河皖蘇流域廣,東入黃海南入江。
亞洲第一長江長,「黃金水道」多河港;
東北邊境黑龍江,支流松花江通航;
華南珠江大流量,主幹西江船來往;
橫斷山區巨能藏,最大河流瀾滄江。
西藏雅魯藏布江,水豐南入印度洋。
京杭運河南通航,世界人工河最長。
西北額爾齊斯河,唯一注入北冰洋。
此外閩江與錢塘,位於福建和浙江。
44.我國河流的一般特徵
河流主特徵,眾多水量豐;
水能蘊藏大,世界第一稱;
內外流域分,大陰賀祁東。
水文變化南北同,枯水期為春與冬。
夏秋兩季是汛期,天氣多雨需防洪。
南水常流北水凍,北水渾濁南水清。
西北河流多內陸,斷流季節是春冬。
45.長江概況
滔滔入東海,涓涓青藏源;
全長六千三,流域百八萬;
亞洲第一河,世界位居三。
上中下游分,宜昌湖口斷。
十大政區過,青蜀藏與滇;
中游鄂湘贛,下游蘇滬皖,
金沙經橫斷①,虎跳峽雲南;
上游落差大,龔嘴站四川;
瞿巫西三峽②,電站正在建。
葛洲壩樞紐,長江水橫攔。
中游江面寬,「九曲回腸」彎;
洞庭鄱陽湖,沅湘漢江贛;
支流南北布,汛期易排險。
下游闊又深,江口與海連。
自古航運重,「黃金水道」贊。
①金沙,金沙江。橫斷,橫斷山區。
②瞿巫西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46.黃河概況
源於巴顏喀拉山,東流注入渤海灣;
流經青蜀隴和寧,內蒙晉陝豫東山①。
第二長河五千五,河口孟津分段三;
上游一二階梯過,龍羊青銅峽水電;
中遊河水多泥沙,支流汾渭三門峽;
下游「懸河」遇洪險,引黃淤灌措施佳。
①東山,山東省的倒稱。
47.黃河治理辦法
自古黃河稱三「善」,善淤善決善搬遷。
如果要把黃河治,三遊方法不一般;
上修水庫調水量,中保水土是關鍵
下游固堤分洪流,淤灌也能奪高產。
48.東北三省
地理概況
東北三大省,黑吉遼簡稱。
黑北漠河鎮,「極村」「不夜城」。
地形之特徵,外山平原中。
大小興安嶺,西北「人字形。
東部長白山,天池綺麗景。
東北大平原,松遼三組成①。
肥厚耕地闊,「沃野千里」平。
氣候與農業
氣候之特徵,冬長又寒冷;
河冰堅且厚,航運半年通。
積雪和凍土,水豐好墒情。
夏季短且暖,七八月為盛。
農作物玉米,大豆最著名;
春小麥甜菜,蘋果產遼東。
一年一熟主,農業基地重。
自然資源
木材基地重,長白興安嶺;
紅松木優質,落葉松有名。
貂皮鹿茸參,東北「三寶」稱。
東北之水庫,最大松花湖。
河流流量大,水能亦豐富;
白山水電站,豐滿須記住。
本區礦產多種,石油煤鐵為重。
遼河吉林油田,最重須記大慶;
鞍山本溪鐵礦,阜雞鶴煤著名②;
露天採煤撫順,礦產綜合利用。
城市、工業、交通
東北三大省,工業類型重。
哈爾濱機電,長春「汽車城」;
沈陽屬機械,鞍鋼最著名。
鐵路稠密網,骨架「丁」字形;
哈爾濱沈陽,南北樞紐重。
大連不凍港,航線八方通。
①松遼,松遼平原。三,三江平原。
②阜,阜新。雞,雞西。鶴,鶴崗。
49.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
地理概況
黃河中下游,文明發祥地;
陝晉豫和魯,京津二市冀。
地形之特徵,太行分東西:
平原丘陵東,西高原山地,
高原黃土厚,廣布世第一;
秦嶺大斷崖,西嶽華山立。
華北平原闊,黃海淮沖積;
半島丘陵廣,東岳泰山屹。
氣候與農業
位居暖溫帶,農業生產利。
夏季長高溫,棉花豫魯冀;
渭原和汾谷,①二地棉區亦。
糧食冬小麥,高梁谷玉米;
陝南亞熱帶,水稻種植宜。
春季和初夏,乾旱是問題;
農業需灌溉,節用要合理。
礦產和工業
本區煤礦贊,山西首先談:
大同與陽泉,太原並西山;
平朔露天礦,神府正興建。
開灤位河北,河南平頂山;
棗庄兗州魯,京西亦堪贊。
油田亦重要,南陽在河南;
勝利山東省,中原豫魯兼;
華北分兩片,任丘大港焉。
靠近產棉區,棉紡工業繁:
京津和青島,石鄭洛西咸②。
城市和交通
鐵路通全國,北京中心站;
京包哈滬廣,四大主幹線;
石太德膠濟,隴海同蒲連;
山西煤外走,大秦運輸繁。
首都北京位,永定沖積扇③;
文化享盛名,工業高精尖。
天津直轄市,港津塘新三;
海鹽化工重,引灤入津贊。
西安開封洛,古都添新顏。
①渭原,渭河平原。汾谷,汾河谷地。
②石鄭洛西咸,石家莊、鄭州、洛陽、西安和咸陽。
③永定,永定河。
50.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地理概況
長江中下游,秦淮南嶺間。
六省一市記,湘鄂贛和皖,
江蘇浙江滬,沿江多平原;
河汊縱橫錯,湖盪星羅繁。
江口崇明島,第三大島焉。
丘陵和山地,廣布長江南;
江南丘嶺著,井廬黃衡山①。
淮河綜合治,災域產糧棉。
氣候與農業等
氣候亞熱帶,溫潤地區屬;
冬溫零度上,一年二、三熟。
梅雨春夏間,伏旱七月八。
紅壤宜茶園,油茶和杉木。
平原面積闊,河網又密布;
水田種水稻,小麥亦兼顧。
棉花與油菜,太湖「絲綢府」。
淡水魚產區,湖北和江蘇。
礦產
礦產有多種,有色金屬豐:
大冶與銅陵,德興盛產銅;
大余錫礦山,鎢銻各聞名;
兩淮徐州煤②,鄂磷湖南錳;
馬鞍山大冶,武馬鐵礦供③。
工業、交通和城市
長江三角洲,工業區最重;
滬寧蘇無常④,南通工業城;
秦山核電站,蘇綉杭錦名。
中游分三區,鄂西武湘中⑤。
「黃金水道」贊,長江幹流稱;
支流湘贛漢,運河南北通。
鐵路交通網,干線須記清。
東西有三條;漢丹和海隴⑥;
上海至貴陽,杭株樞紐中。
京滬廣焦柳⑦,南北干線縱。
江蘇連雲港,寧波浙江省。
南京金陵寧,歷史稱名城;
革命烈士墓,紫金中山陵。
武漢鄂省府,鋼鐵享盛名;
鐵路樞紐地,「九省通衢」稱。
上海長江口,全國最大城;
陸海江航運,交通工業重。
蘇州園林美,杭州山水勝。
①井廬黃衡山,井岡山、廬山、黃山、衡山。
②兩淮,淮南和淮北。
③武馬,武漢和馬鞍山鋼鐵工業。
④蘇無常,蘇州、無錫和常州。
⑤武,武漢。
⑥海隴,隴海線的倒稱。
⑦京滬廣,京滬線和京廣線
51.南部沿海地區
地理概況
南部沿海省,閩台粵和瓊;
壯族自治區,廣西府南寧。
曾母暗沙島,南疆為國境,
香港和澳門,世紀末還中。
地形丘陵山,陵低分布廣;
武雲五和台①,東北西南向。
越都萌騎庾②,南嶺分水忙。
平原台灣西,三角洲珠江。
桂林甲天下,山水好風光。
南島交通重③,資源在海洋。
氣候與河流
高溫多雨地,台風常侵襲;
雨多流量大,河流長汛期。
珠閩兩水系,珠江分三友;
東江新豐江,大化水電「西」④。
物產
主要農作物,水稻多兩熟。
「基塘」三角洲,甘蔗最突出。
水果種類多,荔枝名最著;
香蕉和柑橘,菠蘿三大屬。
31.我國地勢
西高東部低,地勢呈階梯;
階梯分有三:青藏高原一,
大太巫雪山,東三西二級。
海風入內陸,東流河源西。
32.我國地形
地形五大種,分布交錯綜;
山地高平原,盆地和丘陵。
西部多山地,山盆兩相間。
山有世界最,盆高世界奇。
中部高原多,南北連一體。
東部平原廣,線丘分界域。
33.我國主要山脈
主要山脈攏,三大撇與橫。
東西三大橫,天陰山北聳;
昆侖山秦嶺,南邊是南嶺,
三撇西首稱,大太巫雪峰;
長白武夷中,台灣山脈東。
賀蘭橫斷縱,祁阿屬捺形;
喜橫相連接,弧形山系成。
喜馬拉雅山,基本屬西東;
珠穆朗瑪屬。世界第一峰。
34.我國四大高原特徵
青藏高原
巍巍蒼蒼,冰峰千丈,
百里懸河;山川相間,
遠看是山,近看是川。
蒙古高原
坦盪盪,平沙無際;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黃羊成幫。
黃土高原
禿山黃丘,川梁相間;
溝谷縱橫,地表破殘;
黃土深厚,世界罕見。
雲貴高原
窪地羅列,山川相間;
溶岩地表,結構奇巧。
35.我國四大盆地
四川盆地述,周圍高山矗;
成都平原闊,一把扇斜鋪。
西北盆地三:塔准柴達木,
沙漠成大片,綠州均分布。
36.我國三大平原
我國平原三,東北首堪贊,
「沃野千里」平,稍高在中間;
華北第二川,開闊又平坦;
長江中下游,「水鄉」河湖繁。
37.我國南北溫差
領土面積廣,南北跨度大;
冬季溫差顯,北棉南穿夾;
夏季普高溫,南北差不大;
青藏東秦淮,零度等溫劃。
最寒在一月,高溫七月夏。
38.我國降水和干濕地區
夏季多雨天,春季易乾旱;
東南至兩北,降水呈遞減。
年降水量變,南小西北顯;
八百等降線,秦淮藏東南①。
干濕地區言,降水蒸發聯;
濕潤八百南,二百西乾旱;
半濕與半干,四百分界線;
長白小興安②,亦屬濕潤焉。
①秦淮藏東南,秦嶺一淮河至西藏東南邊緣一線。
②長白小興安,長白山、小興安嶺地區。
39.大陸風向與溫度、濕度的關系
東風多濕西風干,
南風吹暖北風寒;
東南風吹濕多溫,
西北風來干又寒。
40.我國四季氣候特點
春季
風和日暖,少雨天干;
飛沙揚塵,氣象萬千。
夏季
烈日當頭,風雲多變;
高溫重濕,陰雨連綿。
秋季
秋風送爽,天高雲淡;
雨過天涼,霜霧多見。
冬季
朔風怒號,萬里雪飄;
寒海滾滾,地凍堅牢。
41.我國氣候主要特徵
大陸季風強,影響區域廣;
年際變化大,雨熱同期旺。
第二特徵有,復雜又多樣。
地形千百態,氣候受影響。
42.災難性天氣對農業的影響
春季最害倒春寒,各種秧苗難保全。
北方春旱難播種,南方伏旱摘秧難。
夏季台風多成災,房倒屋塌糧減產。
若遇寒潮霜凍早,莊稼未熟已枯乾。
43.我國主要河流
河流眾多豐水量,水能巨大世界響。
外流江河分三路,大多東入太平洋。
黃河含沙世界首,綜合治理日加強;
華北海河短而廣,五大水系扇形張;
淮河皖蘇流域廣,東入黃海南入江。
亞洲第一長江長,「黃金水道」多河港;
東北邊境黑龍江,支流松花江通航;
華南珠江大流量,主幹西江船來往;
橫斷山區巨能藏,最大河流瀾滄江。
西藏雅魯藏布江,水豐南入印度洋。
京杭運河南通航,世界人工河最長。
西北額爾齊斯河,唯一注入北冰洋。
此外閩江與錢塘,位於福建和浙江。
44.我國河流的一般特徵
河流主特徵,眾多水量豐;
水能蘊藏大,世界第一稱;
內外流域分,大陰賀祁東。
水文變化南北同,枯水期為春與冬。
夏秋兩季是汛期,天氣多雨需防洪。
南水常流北水凍,北水渾濁南水清。
西北河流多內陸,斷流季節是春冬。
45.長江概況
滔滔入東海,涓涓青藏源;
全長六千三,流域百八萬;
亞洲第一河,世界位居三。
上中下游分,宜昌湖口斷。
十大政區過,青蜀藏與滇;
中游鄂湘贛,下游蘇滬皖,
金沙經橫斷①,虎跳峽雲南;
上游落差大,龔嘴站四川;
瞿巫西三峽②,電站正在建。
葛洲壩樞紐,長江水橫攔。
中游江面寬,「九曲回腸」彎;
洞庭鄱陽湖,沅湘漢江贛;
支流南北布,汛期易排險。
下游闊又深,江口與海連。
自古航運重,「黃金水道」贊。
①金沙,金沙江。橫斷,橫斷山區。
②瞿巫西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46.黃河概況
源於巴顏喀拉山,東流注入渤海灣;
流經青蜀隴和寧,內蒙晉陝豫東山①。
第二長河五千五,河口孟津分段三;
上游一二階梯過,龍羊青銅峽水電;
中遊河水多泥沙,支流汾渭三門峽;
下游「懸河」遇洪險,引黃淤灌措施佳。
①東山,山東省的倒稱。
47.黃河治理辦法
自古黃河稱三「善」,善淤善決善搬遷。
如果要把黃河治,三遊方法不一般;
上修水庫調水量,中保水土是關鍵
下游固堤分洪流,淤灌也能奪高產。
❹ 明洪武十三年青州府益都縣西南九廻庄楊姓遷入濟南府齊河縣 ,誰知道啊現在青州是什麼地方啊
青州,在古代是《禹貢》「九州」之一,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現代則指中國山東省的一座縣級市——青州市,由濰坊市代管。
中文名稱: 青州
外文名稱: Qingzhou
別名: 益都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王府街道,益都街道
政府駐地: 青州市范公亭西路1601號
電話區號: 0536
郵政區碼: 262500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中部
面積: 1569平方公里
人口: 88萬(2008年)
氣候條件: 溫帶氣候
著名景點: 雲門山
火車站: 青州市站
車牌代碼: 魯G,魯V
目錄
名 稱
概況
地理位置
行政區劃
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交通運輸
旅 游
特 產
人 物
經 濟
澳門青洲名 稱
概況
地理位置
行政區劃
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交通運輸
旅 游
特 產人 物經 濟澳門青洲展開 編輯本段名 稱
青州在遠古時為東夷之地,傳說大禹治水後,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國劃分為青、徐、揚、荊、豫、冀、兗、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稱「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並注釋說:「蓋以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
。」 青州市市境西南還有一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亦名青州風景名勝區。 隸屬於山東省濰坊市 行政區劃代碼:370781
編輯本段概況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1986年由原益都縣撤縣設市。總面積1569平方公里,屬半山區半平原地形結構。轄4個街道、8個鎮。人口90萬。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等國家級榮譽稱號17項,是山東30強、全國百強之一。 青州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山東半島中部,膠濟鐵路和羊臨鐵路、濟青高速公路和長深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叉貫通,309國道、膠王路等穿境而過,被列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青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尚書•禹貢》記載「海岱惟青州」,因地處海(東海)岱(泰山)之間,位於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自兩漢時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貿易中心。寇準、范仲淹、宗澤、張叔夜等朝廷重臣,鄭道昭、歐陽修、王世貞等文壇巨匠,都曾居官青州;王曾、邢玠、鍾羽正、馮溥等一代名臣,燕肅、於欽等學術巨擘(bo),都誕生在青州;還哺育過酈道元、黃庭堅、李清照、馮惟敏等一代名流。有國家一級博物館「青州博物館」,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雲門山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仰天山森林公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駝山。龍興寺佛教造像是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青州產業特色鮮明。農業,培育形成了瓜菜、畜牧、花卉、果品、優質糧五大支柱產業,彌河銀瓜、青州蜜桃、敞口山楂等特產遠近聞名。工業,形成了以卡特彼勒山工為龍頭的機械製造業、以弘潤石化為龍頭的石油化工業、以中聯魯宏水泥為龍頭的冶煉建材業「三大主導產業」。服務業,古城文化、佛壽文化、山地森林生態休閑、彌河水生態休閑「四大旅遊片區」初具規模;現代物流中心被列入山東省「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建成了鋼鐵物流園、港天保稅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園區;文化經營單位400多家,形成書畫藝術城、鈺鏵文化市場等大型文化市場4處,年交易額10億多元。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青州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北緯36度4分至36度8分,東經118度0分至118度6分,為溫帶氣候。西接淄博市臨淄區,東臨昌樂縣,北靠壽光市和東營廣饒縣,南接臨朐縣。 青州其南為沂蒙山區,其北為魯北平原及渤海,青州正當此咽喉地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境內河網密布。面積1569平方公里, 人口88萬。石灰石和鐵礦石的儲量較大。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轄4個街道、8個鎮: 街道辦事處:王府街道、益都街道、雲門山街道、黃樓街道。 鎮:彌河鎮、王墳鎮、廟子鎮、邵庄鎮、高柳鎮、東夏鎮、何官鎮、譚坊鎮。
編輯本段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 孫忠禮 市委副書記 、市長韓幸福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青州得名甚早,禹貢中就有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是山東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之一。後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 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 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 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昌濰地區(今濰坊市)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2003年全市轄6個街道、15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雲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庄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 2007年,青州市對全市的行政區劃進行重新調整,將19個鎮、街道,整合為12個鎮、街道。具體調整情況如下:撤銷五里鎮,將原五里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王府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五里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東高鎮,將原東高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益都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東高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朱良鎮,將原朱良鎮的行政區域並入高柳鎮,鎮工作機關駐原朱良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普通鎮,將原普通鎮的行政區域並入邵庄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口埠鎮,將原口埠鎮的行政區域並入何官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並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王母宮街道,將原王母宮街道的大崔家、小崔家、孫家莊、大王莊、孟家爐、小田、冷門、董家等8個村,東夏鎮的東侯廟、西侯廟、麻灣、西坡、東坡、張家樓、彭家灣、王崗、沙店、南於、大尹、李家莊、大趙務、巨彌、寨里等15個村並入黃樓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將王母宮街道的徐七里、王七聯、裴橋、柳溝、東郎、西郎、姜家、王母宮、十八里、寺古、雙廟、張孟口、南四、辛庄、侯古、房古、於古、義和、孟古、李官莊、范王、趙家、東李、張裴、胡橋、姜廟、韓家、蔡家、牛家、胡集、懶柳樹、凌馬、馬氏村、朱劉馬等34個村並入東夏鎮,東夏鎮工作機關駐原王母宮街道工作機關駐地。原雲門山街道、王墳鎮、廟子鎮、彌河鎮4個行政區域不變。2010年撤銷黃樓鎮設立黃樓街道辦事處。其中面積最大的王墳鎮達229.6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王府街道達11多萬人。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青州交通發達,有膠濟鐵路和新建的膠濟客運專線橫貫東西,在膠濟客運專線上新建的青州北站有旅客列車29對之多,其中濟南到青島的動車組有8對,是全國動車經停最多的縣級車站之一。西距濟南150km,東距青島240km。另有地方鐵路益羊鐵路和青臨鐵路連接渤海與魯中山區。公路方面,有濟青高速公路、東青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青臨高速(青州到臨沂)。另有309國道,濟青公路和羊臨公路等。是濰坊西部的交通樞紐。
❺ 九寨溝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九寨溝地理位置描述:九寨溝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中南部,地內處青藏高原容東南邊緣岷山山脈南段尕爾納峰北麓,是長江水系嘉陵江源頭一條支溝,海拔2000-4300米。九寨溝距四川省省會成都市435公里,從成都有汽車和飛機直達九寨溝,成都至九寨溝大巴大約需要10-12小時,飛機行程為40分鍾。九寨溝風景區距離九寨溝縣城42公里,距九寨溝機場(九黃機場)88公里,距黃龍風景區128公里。
❻ 甘肅十大文明古鎮之一禮辛鎮在哪裡
禮辛鎮-------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
「禮讓是遠古遺風,窮源溯低,五千年漫長歷史,縱彩陶石斧不言,誰能抹煞」
「辛勤為斯邑本色,播雨犁雲,卅七載大好時光,既舜日堯天何敵,人盡謳歌」
------禮辛鎮門門聯 鄉人李榮敬作
一、 簡介
(一)、地理位置
禮辛鎮位於甘谷縣西北38公里處,東經:104度59分-105度08分。北緯:34度51分-34度58分。西北與通渭縣常河、青堡鄉毗鄰;南與武山縣咀頭鄉接壤;東南與本縣大石、謝家灣鄉相鄰。六盤山脈從西延伸入境,屬黃土梁峁溝壑地區。清溪河由西向東穿越全境,將其分為川台、南山、北山三部分。地勢西北偏高,東南稍低,海拔最低1684米,最高2041米。相對高差357米。
(二)、土壤
全鄉土壤有綿土、紅土、淀土、潮土、雞糞土、鹽鹼土六類。從全鄉土壤養分來看,有機質相當於全國土壤養分的5級,含氮為4級,速效養分含量情況:氮缺、磷極缺、鉀正常。總體來說土壤肥力差,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
(三)、河流
清溪河是境內主要河流,由西向東貫穿全境。發源於通渭縣榜羅鄉澗灘及隴西縣峴兒灣一帶,經通渭縣毛家店流入禮辛境內。途經大石至安遠匯入散渡河。全長46公里。上游建有林寺峽水庫。是禮辛鄉的主要水源,年平均徑流量為383.81萬m3。我鄉地下水含量豐富,水質較優,適合灌溉及水產養殖。
(四)、氣候
全鄉年平均氣溫7.0-8.3攝氏度,活動積溫3129攝氏度;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0.7攝氏度;最冷一月,平均氣溫零下4攝氏度,無霜期157-146天,歷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900-2100小時,每日照百分率48%,太陽總輻射量為114千卡/cm2年。
(五)、雨水
由於禮辛接近甘肅中部的乾旱地區,受其影響,年降雨量較少。川台區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年;北山區年平均降水量400-500mm/年;南山區年平均降水量500-610mm/年。其中7、8、9三個月降水量為250-300mm,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由於降水量分布不均,滿足不了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形成了冬干、春旱、夏秋多雷雨的降雨特徵。氣候乾燥、溫差較大,雨量較少,屬乾旱山區。
(六)、畜牧養殖與種植
禮辛的養殖業曾一度繁榮,五六十年代就已開展人工培育、引進、雜交優良品種。家畜養殖主要有馬、牛、驢、騾、豬等,羊、兔、也有少量飼養,50年代引進了河曲馬、蒙古馬、山丹馬、秦川牛、關中驢、蒙古黑頭羊和新疆細毛養等良種;家禽養殖主要以雞為主,曾引進來杭、浦東、狼山、澳洲黑等優良雞種,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益。
由於特殊的環境地理位置禮辛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如下一些品種:小麥、水稻、油麥、扁豆、玉米、高粱、土豆、黃豆、蠶豆、谷、粟、和蕎麥等。六七十年代引進了許多優良籽種,如小麥中的成農4號、天選15號、35號等;玉米有:中單2號、金黃後;高粱有牛心紅;土豆有:小白花、東北長薯等。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等。
果樹種植目前是禮辛主要的經濟收入,近幾年一直發展較快。主要經濟果木有:桃、蘋果、梨、杏、其中產於南山的黑梨以其肉厚、多汁、皮薄而深受人們的贊譽,成為禮辛當地的一個招牌果品,年年暢銷蘭州、天水、縣城等地。
禮辛境內葯材資源豐富,主要的葯材品種有:黨參、杏仁、桑皮、桃仁、丹皮、花椒、赤芍、黃芩、黃芪、紅花、麥芽、生地、枸杞、知母、丹參、蒼耳子、冬花、柴胡、五加批等。其中以黨參、花椒為代表暢銷全國,每年都有大批量的葯材銷往全國各地。
(七)、野生動植物資源
禮辛全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野生動物當中,中小型較多,常見的有:野兔、崖瀨、松鼠、田鼠等。體型較大的有狼、狐狸等,數量正在急劇減少。野生飛禽候鳥類有:家燕、杜鵑、野鴨、大雁;留鳥類有:野鴿、啄木鳥、喜鵲、麻雀、鷹、烏鴉、斑鳩、貓頭鷹、野雞、畫眉、百靈、鷂等。魚類有:小魚(俗稱土魚)、草魚、鯽魚、青魚等,兩棲類有:青蛙、雨蛙、蟾蜍等。陸棲爬行類有:蜥蜴、壁虎、青蛇等。
二、歷史沿革
(一)、概要
禮辛地處甘谷縣西北部,歷史悠久。南庄遺址出土的文物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禮辛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目前全鄉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南庄、馮山、岳家門、揚家坪等處。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如各種彩陶、陶鍾、紅陶俑、石器、骨器、玉器等。據《甘谷縣志》記載,「一條由長安出發經秦安、千戶、甘谷、安遠、禮辛、毛店、車場、鞏昌(隴西)金城(蘭州)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亞、歐洲的古絲綢之路橫貫禮辛全境。在禮辛境內長約5.5公里,路面寬4-5米。漢時已具雛形。相傳公元前138年張騫應募第一次出使西域時經此道西去。唐宋時已成為車馬大道,此路延至明清仍是經禮辛西去的唯一一條通道。近年來在廟兒坪、杜家溝、馮山、魏家窯、尉坪等處發現發掘了大量的漢代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漢五珠錢、大泉五十錢、銅鍪、銅壺、銅駑機等,其中銅壺造型精美別致、紋飾繁縟。這些文物的出土都提供了有力的歷史佐證。同時禮辛境內還出土了大量春秋戰國時代文物如;蒜頭銅壺、銅鍾、銅鈁、銅鼎等,據專家考證為先秦文物。
(二)、建制沿革
北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置達隆堡(《甘肅新通志》《中國歷史地圖集》—宋遼金時期卷載)
元代設里甲,由蒙古人充任長官(現在禮辛某些地方敬奉的甲神就為當年統治當地的蒙古韃靼)。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稱禮辛里。禮辛先民根據白居易詩句「我生禮義鄉,祗自取辛勤」以其土瘠民勤、淳樸好禮而取名禮辛。
明天啟七年(1627年)「凡邑有里,市有集,伏羌彈丸,里有十二,集僅有三。縣城間日一集;永寧鎮每月六集,禮辛鎮每月六集」(天啟年《伏羌縣志》載)。
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1718年6月19日),甘肅省通渭南7.5級地震,通謂城北筆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壓死四千餘人。甘谷北山南移(滑坡)覆壓永寧全鎮,禮辛鎮留存一半,西北村無有存者。死傷約三萬餘人.禮辛街向西延伸修建新街(今上、中兩街)(清.《伏羌縣志》載)。近年來在地震遺址上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青花瓷器、鐵鏵、火盆、酒杯、硯台、香爐、清順治錢等。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仍稱禮辛里(縣設里正制)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全縣設四所十二里。禮辛里下設十甲:頭甲陳、二四甲李、三甲馬(回族,已遷往他鄉)、五甲已絕、六甲堡東來、七甲尉、八甲馬、九甲九家山、十甲賈(分為上十甲、下十甲)(《舊伏羌縣志》《家訪資料》載)。
民國初(1912年),建置沿襲清代,仍為禮辛里。
(附:民國十八年國民黨內政部改定甘肅省部分省名,伏羌改為甘谷)。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谷全縣調整為五區,禮辛為第四區下轄十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甘谷全縣鄉鎮調整,實行鄰閭制,五戶一鄰,五鄰一閭,五月取消區制。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國民黨內政部頒發分區設署辦法大綱,改鄉鎮為區署,五區並為四區,禮辛轄上下兩聯保,區署辦公地駐禮辛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根據國民黨「新縣制」撤消區署設區指導員,全縣設為七鎮十鄉,152保,改聯保辦公處為鎮公所,禮辛鎮公所下設7保75甲(1保:尉坪、柏林、下賈家溝;2保:賈山、馮山、山裡灣、水泉灣;3保:神泉、馬坡、常灣、冰灘;4保:禮辛上、中、下三街;5保:馬庄、九家山、高家灣、廟兒溝;6保:陳庄、楊川、寨子;7保:楊灣、元咀、吊坪、王山河溝)。
1949年8月5日,禮辛地區解放
1949年9月,甘谷縣人民政府在禮辛設置平陽區,12月取消國民黨保甲制度。
1950年3月,縣人民政府局部調整行政區劃,改平陽區為禮辛區下轄禮辛鄉、董渠鄉等9鄉。
1953年3月,各區普遍縮小鄉的管理范圍,禮辛7區下轄禮辛、王川等13鄉。
1956年8月11日,全縣仍為6區1鎮,全縣70鄉並為50鄉,禮辛區下轄榆川鄉、永興鄉、王窯鄉、王川鄉、貫寺鄉、禮辛鄉、平陽鄉7鄉。
1957年6月16日,全縣將6區1鎮合並為3區16個直屬鄉,禮辛仍為一區。
三、集市貿易
禮辛集市貿易,淵源已久,早在北宋時期就是內地與西夏互換茶馬的大商埠。據明《伏羌縣志》記載,明天啟七年(1627年)始設鎮,開始有大規模的集市,沿街商鋪雲集,雜貨腳騾店、糧食店、客棧等紛紛出現,清康熙57年大地震後,禮辛街道中心西移。據清《伏羌縣志》記載,清乾隆14年(1749年)伏羌縣鎮有五,禮辛、艾家川、牛蹄灣、五十鋪、小樂門有集市。民國有城防鎮、盤安鎮、禮辛鎮、大石鎮、金山鎮、姚庄、西三十鋪、頡家莊八個集市,這時期禮辛鎮的集市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和繁榮,物資交流頻繁,開始增加4日一集(稱小集)固定鋪面20餘處,市上有專門的牲口市、豬市、糧食市、山貨市、商品主要有:農用鐵器、布匹、茶葉、馬匹、土鹽、香臘紙表、干鮮調料、文具等。客棧林立,小吃豐富。著名的有:李大保「包子」劉潤德「羊肉」李四牛兒扯麵等。風味獨特,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賈。
附:1983年在南庄清地震遺址上出土了四枚銀幣,經中國錢幣學會鑒定為西藏地方政府早期錢幣。據《西招圖考》記載,清乾隆五十七年,尼泊爾王國政府為西藏地方政府鑄造銀幣,此幣正為此時鑄造的錢幣,由於鑄造量少,此類錢幣存世極少,有極高的文物收藏價值,對於研究當時西藏的經濟以及甘肅省與西藏的經濟交流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古幣的出土說明我鄉先民,除耕讀之餘還積極與外界進行商貿交流。
四、文物
宋槐:禮辛有宋槐22株,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平均高約30餘米,直徑平均約2米,1975年時任甘谷縣縣委書記的李光中、縣長徐永安指示悉數砍伐,木料搬運至縣城修建甘谷飯店(現已拆除)。現僅存一株。(附:筆者認為此些槐樹應為明代洪武、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所植,他們在到達新的定居地後栽種槐樹藉此寄託對故鄉的相思之情)。
北極宮;原址位於禮辛老爺山,始建於元代,康熙57年大地震,老爺山滑坡,北極宮被毀,傳說寺中有一鐵鍾滾於下街寺梁(後北極宮所在地),清雍正年間重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時任縣長張孝友將其劃歸禮辛國民小學所有。 其建築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
門樓,門樓前有一戲樓,木架結構,可朝東朝西開,每年三月三在此舉行盛會;一進院:僧房、家神廟,東廂(龍王廟);二進院(正院):東廂(天、地、水三官廟廟),西廂(魯班殿、花兒娘娘殿)正殿(無量祖師殿),匾額高懸、琳琅滿目;三進院:東廂(呂洞賓祠)西廂(華佗祠)正殿(天爺殿)。整個建築布局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其中天爺殿為磚木結構,四披頭的「八卦」懸山頂式,四角檐有風鈴懸掛,吸收了南方建築的藝術風格,加上佛教藝術所需的藝術造型,蔚為壯觀!
當鋪:位於禮辛鎮中街,傳說為安遠王家所建。構件復雜,為兩層木質樓房,前後兩面明窗,十分壯觀,後賣於陳少溪所有,民國時又為禮辛鎮公所駐地。解放後為禮辛區、鄉、社政府駐地,1986年拆除。
姑嫂寺:位於候家寨子,始建無可考。明永樂年間重建,規模宏大。後改名為舉天寺。1965年大躍進時期拆除。
魁星閣: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2年拆除。
財神廟: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6年拆除。
雙廟川泰山廟: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6年拆除。
文昌宮:位於中街,始建無可考。清同治年間回民叛亂被焚毀,後又重建,但規模大不如以前,1959拆除。現又在原址重修文昌宮,為兩層混凝土木混合建築。
上街戲樓:為一層木架樓,每逢諸神聖誕或者有重大喜事,打開兩面朝上下街演戲。始建無可考。1958年拆除
下街戲樓:始建無可考。1958年拆除。
下街東:有紫氣門。下街西:有乾元門。上街西:有市西蕃門。上街北:有西翰垣門。
上堡:位於上街,名曰:西翰堡,始建無可考。清同治年間約1868年維修。
中堡:位於中街,名曰:履中堡,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地舉人,時任四川棉州知州的賈文召所建府邸,整個建築佔地面積2000mm2。建築恢弘奢華。其建築也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中軸線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門樓、儀門、一進院(過廳院)、二進院(正廳院)、三進院(涼亭院)、望河樓、花廳、祠堂等。由當時的四川木匠修造,建築精美,十分華麗,解放後陸續拆除,現只剩過廳院。
下堡:位於下街,名曰:萬全堡,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約1662年,為李氏祖李石鈴所主持修建。
牌坊:位於中街,建於清嘉慶年間。時任綿州知州的賈文召申報朝廷,以飭令嘉獎李氏節烈之婦,為嘉慶帝親筆手書「聖旨」兩字。,每逢端午節在此搭台演戲,並有扇鼓巫師紀事,(當時由當地德高望重的管家溝管師紀事)為當時甘谷境內唯一一座木構件牌坊,大躍進時期拆除。
菩薩樓:位於上街,上懸「紫竹宮」匾額。樓為兩層,高大壯觀,每年二月十九日為廟會。現已在原址重修。
龍王廟:位於上街,上堡大門旁邊。已拆除。
❼ 上寨村的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7.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00萬元,占總收回入的7.19%;畜牧業收答入58.00萬元,占總收入的41.7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39頭,肉羊380頭); 第二、三產業收入71.00萬元,占總收入的51.08%;工資性收入2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4.39%。農民人均純收入2521.5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和種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0人(占勞動力的 82.47 %),在省內務工80人,到省外務工5人。
❽ 萊蕪市有多少村
原山東省萊蕪市,已於2019年1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地級萊蕪市。截止年8月,萊蕪區轄7個鎮(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05個行政村(居)。
萊蕪區:
山東省濟南市轄區,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東麓。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縣委縣政府駐口鎮,1953年秋縣委縣政府由口鎮遷至萊城,相繼隸屬泰安專署、濟南市、泰安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8月改為縣級萊蕪市,由泰安市代管。
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
2019年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
位置境域:
位於山東中部,齊魯腹地,泰山東麓,地理坐標為北緯36°.02'46″~36°.33'10″,東經117°.19'0″~7°.58'05″,北以齊長城與濟南市章丘區相鄰,東靠淄博市博山區和沂源縣,南接濟南市鋼城區和新泰市,西連泰安市岱嶽區。
(8)革羊上新寨村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濟南市:
山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山東半島中西部、華北平原中部。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濟南市共轄1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10個市轄區、2個縣,分別是市中區、歷下區、天橋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區、濟陽區、萊蕪區、鋼城區、平陰縣、商河縣。
位置境域:
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背山面水,分別與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濱州、東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交界。處於北緯36°40′,東經117°00′,之間。
❾ 九寨溝的地理位置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來西北部岷山山脈源南段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境內,地處岷山南段弓桿嶺的東北側。距離成都市400多千米。
地理坐標東經(E)100˚30΄-104˚27΄,北緯(N)30˚35΄-34˚19΄。系長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頭的一條大支溝,流域面積651.34km。
(9)革羊上新寨村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價值意義:
九寨溝國家自然保護區是岷山山系大熊貓A種群的核心地和走廊帶,具有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為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之一。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極高的生態保護、科學研究和美學旅遊價值。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物種珍稀性突出。
九寨溝又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彩林、雪峰、藍冰和藏族風情並稱「九寨溝六絕」,被世人譽為「童話世界」,號稱「水景之王」。九寨溝還是以地質遺跡鈣化湖泊、灘流、瀑布景觀、岩溶水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地質公園,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❿ 河南有個內黃縣,那有多少個村謝謝
郵編:456350 代碼:410527 區號:0372 拼音:Neihuang Xian
內黃縣位於河南省北部,衛河上游,與河北為鄰。總面積1146平方千米。總人口70萬人(2002年)。
地區概況
(一)地理位置:內黃縣位於河南省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界濮陽、清豐,南接滑縣、浚縣,西連安陽、湯陰,北鄰河北省魏縣。地理坐標為東徑114º35´——114º59´,北緯35º39´——36º09´
(二)人口:1998年末,全縣總人口6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3.6萬人。屬漢族聚居地區,有壯、回、蒙古、滿等21個少數民族217人。
(三)面積: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南北長平均55公里,東西寬平均21.1公里。
(四)行政區劃:內黃縣隸屬河南省安陽市。轄城關、楚旺、井店、東庄、後河、梁庄6鎮和毫城、高堤、二安、六村、中召、馬上、張龍、宋村、田氏、豆公、石盤屯11個鄉,531個行政村。
(五)自然資源:地下天然氣儲量豐富,有重要開采價值。有磁鐵礦,含鐵量15%。有多層石膏礦沉積。地下水淺層儲量23.7億立方米,靜水位18.49米,動水位26.7米,境內林地7.5萬畝,森林覆蓋率20%,木材畜積量85萬立方米,1986年獲國家綠化委員會頒發的平原綠化證書和銅牌獎,1998年被列為河南省生態林業示範縣。
(六)農業:內黃縣是農業大縣,農產品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豆類、穀子、紅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棉花、花生、西瓜等;林木主要有棗樹、泡桐、刺槐、楊、榆、柳等;林果主要有紅棗、蘋果、桃、梨、葡萄、杏等;家畜家禽主要有豬、雞、羊、牛、馬、驢、兔、鴨、鵝等。1979——1987年,先後被國家命名為「山綿羊生產基地縣」、「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優質蜂蜜出口創匯基地縣」。1986年被國家確定為優質棉、出口棉生產基地縣,1990年在全國棉花百強縣中居第26位。199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20.05億元.
(七)工業:內黃工業起步於1954年,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八五」以來,圍繞農產品資源優勢,抓投入,上項目,先後建成了萬噸精煉油、2.5萬噸等級粉、5萬噸棗茶、2萬噸玉米澱粉、3萬枚紗錠、2000噸寬幅薄膜等一批重點項目,形成了食品、飲料、紡織、機械、化工等5大行業。擁有27家縣辦工業企業,2510家鄉鎮企業,199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7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7.23億元。
基礎建設
交通便利,湯濮鐵路、安濮公路、鶴台公路、106國道縱橫貫通,與縣鄉公路互成網路,全縣公路里程605公里,1998年末,90%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電力設施完善,有110KV變電站1個,35KV變電站8個,全年轉供電量1.48億千瓦時。郵電業務遍及城鄉,程式控制電話、行動電話、無線尋呼進入千家萬戶,交換機總容量3.45萬門,裝機2.13萬部,行動電話用戶4600戶,加入網際網路的用戶達到87戶,實現了村村通程電話。市政建設日新月異,老城改造步伐加快,新建了街心花園、商貿城、蔬菜批發市場、汽車站、第二水廠、棗鄉度假村等,實施了硝河治理工程。1998年接通了天然氣,現入戶311戶。開發建設了新城區,完善了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目前,城區面積達到7.2平方公里。
歷史文化
內黃歷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祥地。4500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並安葬於此;距念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後建都於內黃毫城,約百餘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於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代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境內名勝古跡有顓頊、帝嚳二帝陵、商中宗陵、唐大興寺塔、唐代雙石塔、岳飛廟等。內黃還是革命老區,1927年就建立了黨組織,在抗戰時期為冀魯豫國邊區革命根據地,被譽為「紅色沙區」。
行政區劃
內黃縣轄6個鎮、11個鄉:城關鎮、東庄鎮、井店鎮、梁庄鎮、後河鎮、楚旺鎮、張龍鄉、馬上鄉、高堤鄉、亳城鄉、二安鄉、六村鄉、中召鄉、宋村鄉、田氏鄉、石盤屯鄉、豆公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 代碼:410527100
2006年,轄13個社區、44個村:東風社區、南關社區、南庄社區、西街社區、西後街社區、北街社區、北關社區、北楊庄社區、關庄社區、趙庄社區、宛庄社區、西關北社區、西關南社區、北張村、劉庄村、南張村、李庄村、司楊庄村、西柴庄村、東柴庄村、胡庄村、支庄村、司馬村、張庄村、黎庄村、楊劉庄村、高廟村、前位庄村、後位庄村、小寨村、西丈保村、東丈保村、馬井村、陳營村、北丈保村、碾頭村、朱小汪村、王小汪村、李小汪村、常小汪村、東長固村、卞莊村、南王莊村、南長固村、西長固村、丁庄村、段庄村、杜村、杜庄村、王七庄村、郭庄村、真武廟村、王思庄村、明庄村、五里庄村、北王莊村、康莊村。
東庄鎮 代碼:410527101
2006年,轄44個村:東台頭村、西台頭村、郝村、李流村、楊流村、舊縣村、候流村、大故縣村、西故縣村、後寨村、西野庄村、東野庄村、東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後村、董村、郭村、黃村、小晁村、馬固村、大村、漢晁村、南流河村、三流河村、渡店村、凡村、新張鋪村、韓庄村、小屯村、吳村、董庄村、李庄村、三新張村、張村、季村、喬庄村、王莊村、焦庄村、周庄村、菅庄村、劉庄村、甫上村。
井店鎮 代碼:410527102
2006年,轄35個村:邵村、楊河道村、繩王尉村、李河道村、後拐村、東江村、王崗村、元卜村、韓王位村、西馮村、高王尉村、丁江村、齊村、海頭村、北街村、西梨園村、東梨園村、小集村、東街村、西五村、南街村、大馮村、堂上村、堤上村、蘇王尉村、張王尉村、北馮村、新莊村、廟上村、杜河道村、張拐村、理固村、西江村、程江村、潘井村。
梁庄鎮 代碼:410527103
2006年,轄40個村:喬小吳村、張小吳村、石庄村、齊村、段村、馬庄村、梁庄靳庄村、西咀頭村、曹李庄村、東咀頭村、前咀頭村、小後河村、東大城村、牡丹街村、西大城村、後桐村、南李庄村、前桐村、馮庄村、新集村、東留固村、西留固村、張辛寨村、王拐村、宋小寨村、常村、李新寨村、蘇村、小柴村、二楊庄村、北李庄村、三楊庄村、馬沙河村、新莊村、三拐村、李官寨村、長均寨村、阿虎寨村、梁庄村、白庄村。
後河鎮 代碼:410527104
2006年,轄31個村:後河村、土鎮村、楊古村、城布村、丁村、七丈古村、元方村、劉庄村、安庄村、東乜古村、西王院村、西乜古村、李庄村、小徐村、王辛庄村、大柴村、店當村、河道村、加河村、東路州村、西路州村、李後村、馬張古村、牛張古村、王張古村、崔張古村、堤口村、余庄村、桑村、仗保里村、仗保外村。
楚旺鎮 代碼:410527105
2006年,轄22個村:西街村、東街村、北街村、南街村、甘庄村、慶豐庄村、王莊村、大南洞村、小南洞村、堤上村、查庄村、郭韓村、毛韓村、王韓村、前尹王村、後尹王村、郭庄村、新溝村、辛庄村、金小屯村、南溝村前街村、南溝村後街村。
張龍鄉 代碼:410527200
2006年,轄21個村:田達村、杏園村、北羊塢村、南羊塢村、石盤村、西石盤村、東沈村、西沈村、范羊村、中流河村、北流河村、翟野羊村、馬野羊村、張野羊村、吳野羊村、西張龍村、丁張龍村、大張龍村、李樓村、申張龍村、林子村。
馬上鄉 代碼:410527201
2006年,轄36個村:善宜店村、董庄村、流庄村、趙信村、譚頭村、七里井村、八里庄村、葛庄村、西四牌村、五間房村、東四牌村、東庄頭村、西庄頭村、店集村、同柱四村、吉村西街村、燕庄村、南菜村、吉村南街村、善宜閣村、善宜庄村、顧庄村、李善宜村、南善村、張固村、同柱三村、東同柱一村、同柱二村、北菜村、西馬上村、小黃灘村、李石村、大黃灘村、東馬上村、吉村東街村、潭善宜村。
高堤鄉 代碼:410527202
2006年,轄25個村:小劉村、小屯村、草坡村、咀頭村、南高堤村、鄭庄村、南寨村、南街村、北街村、袁庄村、張俄村、王俄村、孫俄村、韓俄村、楊俄村、砦里村、寨外村、東元村、西元村、祝庄村、關村、陳村、王營村、東渡村、西渡村。
亳城鄉 代碼:410527203
2006年,轄28個村:馬庄村、李次范村、院當村、劉次范村、岳次范村、馬次范村、石光村、東毫城村、南也庄村、東草坡村、西毫城村、王告村、魏庄村、東永建村、杜留村、河村、裴村、西永建村、陳流村、劉七級村、閆高固村、裴辛庄村、趙七級村、李七級村、趙高固村、物頭村、岸上村、南高村。
二安鄉 代碼:410527204
2006年,轄29個村:井村、晁小寨村、劉小寨村、孫小寨村、觀寨村、大槐林村、小槐林村、沙河庄村、前花固村、後花固村、西化固村、亓營村、前安村、鐵爐胡村、李草坡村、徐庄村、胡庄村、白庄村、韓甫村、魏灣村、馬頭村、劉庄村、北徐村、車趙村、大劉村、後王村、西潘井村、大寨村、後安村。
六村鄉 代碼:410527205
2006年,轄22個村:楊桑村、郭桑村、張桑村、薛村、破車口村、溫邢固村、馬邢固村、劉邢固村、尚庄村、千口村、馬集村、趙庄村、前化村、中化村、後化村、太平村、北六村、袁六村、代六村、陳六村、穆六村、焦村。
中召鄉 代碼:410527206
2006年,轄28個村:付庄村、陳寨村、葛寨村、時寨村、張寨村、趙庄村、南街村、東街村、南王莊村、位庄村、王大吳村、碾子頭村、西曹庄村、東曹庄村、楊村、滹沱村、小王固村、徐寨村、尚寨村、馬寨村、北召村、北大吳村、劉大吳村、閆庄村、李庄村、王莊村、雙村、西街村。
宋村鄉 代碼:410527207
2006年,轄26個村:東溝村、北溝村、西溝村、菜園村、小朋固村、安梧桐村、翟梧桐村、西梧桐村、蘭庄村、代宋村、王宋村、董宋村、田宋村、周宋村、來宋村、車固村、小洞村、東屯村、陳庄村、黃庄村、紀庄村、屯東村、屯西村、張海村、李行村、解放村。
田氏鄉 代碼:410527208
2006年,轄42個村:孟庄村、董庄村、陳庄村、太史村、西口上村、東口上村、岳庄村、楊庄村、龍庄村、南街村、北街村、東街村、南田氏村、翟元村、於小屯村、滑河屯村、西王村、任庄村、尚海村、劉屯村、王屯村、李屯村、周庄村、馬庄村、耿高城村、馬高城村、劉高城村、曹高城村、鄭小屯村、石東村、石中村、石西庄村、前石村、彭路村、付路村、孟路村、東田氏東村、東田氏中村、東田氏西村、左庄村、湯東村、湯西村。
石盤屯鄉 代碼:410527209
2006年,轄26個村:東街村、西街村、南街村、石瓮村、趙固村、康莊村、胡庄村、樊庄村、徐庄村、黃庄村、趙林村、楊林村、牛林村、南趙村、南楊村、桑庄村、北楊村、宰庄村、連庄村、其林村、石橋村、潘營村、西塢村、大理村、辛集村、馬召村。
豆公鄉 代碼:410527210
2006年,轄20個村:前神標村、後神標村、李大晁村、崔大晁村、關大晁村、東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東豆公村、西豆公村、南荊張村、北荊張村、仁厚屯村、晁寺村、田大晁村、元村、渡村、遷民屯村、孫村。
歷史沿革
漢置內黃縣。魏稱黃河以北為內,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
1999年,內黃縣轄4個鎮、13個鄉:城關鎮、楚旺鎮、井店鎮、東庄鎮、張龍鄉、馬上鄉、高堤鄉、亳城鄉、二安鄉、六村鄉、梁庄鄉、中召鄉、後河鄉、宋村鄉、田氏鄉、豆公鄉、石盤屯鄉。
2000年,內黃縣轄6個鎮、1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78730人,其中: 城關鎮 82224 東庄鎮 59194 井店鎮 38640 粱庄鎮 36192 後河鎮 40756 楚旺鎮 31829 張龍鄉 33502 馬上鄉 40863 高堤鄉 36917 毫城鄉 44529 二安鄉 38097 六村鄉 32412 中召鄉 31710 宋村鄉 31547 田氏鄉 41717 石盤屯鄉 28890 豆公鄉 29711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內黃縣轄6個鎮、11個鄉:城關鎮、東庄鎮、井店鎮、楚旺鎮、後河鎮、梁庄鎮;亳城鄉、馬上鄉、高堤鄉、張龍鄉、豆公鄉、田氏鄉、石盤屯鄉、宋村鄉、中召鄉、六村鄉、二安鄉。